第一章 工业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8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工业体制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9
页码: 285-29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石狮市工业体制情况包括个体、私营工业、公私合营工业、国有工业、集体工业、“三资”工业等。
关键词: 石狮市 工业 工业体制

内容

第一节 个体、私营工业
  石狮境内的个体手工业古已有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抗日战争前(即民国7~26年),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门类主要有酱料、烟丝、皂烛、酿酒、木材制品、印刷以及粮食加工等,工厂设备简陋;手工业方面有锌器、镜器、金银首饰加工及钟表修理、农具修理等。“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民国31年日军入侵菲律宾后,侨汇中断,石狮境内工业、手工业严重萎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侨汇复通,石狮境内工业和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至民国38年,私营工厂和个体手工作坊达100多家。
  50年代,个体、私营工业企业改造为集体和国有工业企业。此后,政策不允许开办私营、个体工业企业。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石狮境内出现少数“地下”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如1964年,大仑大队有人从事家庭“地下”印制簿籍。
  1980年起,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石狮境内出现正式申办的个体工业企业,至1988年共申办189家,总产值2188万元。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确认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石狮又出现正式申办的私营工业企业。至1993年,个体、私营工业企业达1309家,从业人员14500人,产值21876万元,比1988年增加9倍。是年,私营企业申请登记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进一步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此后,私营工业企业(包括独资、合伙及责任有限公司三种形式)逐年增加,并向规模化发展,而个体工业企业开始下降。1997年,全市共有个体工业企业1028家,就业人员6162人,产值5.82亿元;私营工业企业174家,从业人员6664人,产值5亿元。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产值共10.82亿元,比1993年增加4倍,比1988年增加48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2%。个体、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有服装、制鞋及电脑机绣织带等配套行业。
  石狮的私营工业企业包括独资、合伙及责任有限公司三种形式。石狮建市后,政府鼓励私营企业向责任有限公司发展。1989年开始创办3家责任有限公司,到1997年发展到189家。
  第二节 公私合营工业
  1953年,人民政府开始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采取公私合营、合作联营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石狮碾米厂、石狮民和酒厂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皮革制造业的石狮华丰皮鞋厂和两家私营制革作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晋江县石狮皮革厂;印刷业的共和、群力等印刷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晋江印刷厂石狮分厂;日用化工行业的大生、文华两家皂烛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石狮皂烛厂。1957年,数家私营造纸户联合成立公私合营晋江石狮造纸厂。1958~1959年,石狮境内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陆续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消失。
  第三节 国有工业
  1958年“大跃进”期间,石狮境内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和部分手工业合作社重组改制为15家县办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及10家非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1959年,国有石狮造纸厂因原料不足并入晋江县第二印刷厂。1961年体制下放,把金属工具厂等4家国有工业企业转制为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保留皮革厂等10家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及烟丝厂等10家非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62年底,国有工业企业共20家,职工671人,产值349.08万元,占石狮境内工业总产值63.58%。1963年,晋江煤球厂、浦内制材厂、西滨农场砖瓦厂改为非独立核算单位,非独立核算饼干厂转为集体所有制。1965年底,石狮境内有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7家,非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12家,共有职工625人,产值541.41万元,比1962年底增长55%,占工业总产值74.7%。
  1966~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国有工业企业生产下降,其中还出现“停产闹革命”的现象。1970年以后,局势有所好转,工业生产和管理逐步恢复正常。是年,新建独立核算国有晋江化工厂。1978年,化工厂改建为防潮纸厂。是年年底,石狮境内共有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8家,非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4家,共有职工795人,产值465.5万元,比1965年减少14%,占工业总产值17.6%。此后,石狮境内国有工业生产稳步发展。至1984年底,国有工业产值952.87万元,比1978年增加1倍,占工业总产值9%。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石狮境内的个体私营工业迅速发展,民办企业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引起国有企业职工的思想波动,许多有才干、敢冒险的职工或明或暗地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国有工业机制已适应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1984年皮革厂试行厂内职工承包经营,但因经营亏损而失败。皮革厂于1985年停产。水产造船厂也于1986年停产。1987年,石狮境内共有国有工业企业12家(其中2家停产),职工757人,产值735.8万元,比1984年减少23%,占工业总产值的3%。
  石狮建市后,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国有工业企业。除大量投资发展供电、供水等基础工业项目外,对其余国有工业企业实行对内、对外承包经营或停产租赁。至1992年,石狮有9家生产性国有工业企业。1997年,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纸塑厂由国有华友公司对其实行跨行业、跨系统的兼并,并改行经营“旧货调剂中心”,对原纸塑厂在职和退休人员实行一次性安置分流。是年,生产性国有工业(承包)产值2398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0.23%。
  第四节 集体工业
  一、市、镇办集体工业
  1953~1957年,国家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石狮境内个体、私营企业向合作化和公私合营过渡,逐步变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8年“大跃进”时,石狮布鞋社等8家合作社转制为县办集体工业企业;祥芝综合社等8家合作社转制为社办工业企业。这些企业主要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由于经济体制的盲目提前过渡,浮夸风盛行,企业单纯追求产值而不顾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加上全民动员“大炼钢铁”,造成产销失调和浪费损失,手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冲击。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把4家国有工业企业改组为8家县办集体工业企业。是年,石狮境内共有县办集体工业企业16家,社办集体工业企业8家。此后,县、社办集体工业生产进入健康发展时期。1965年,五金和车辆两个合作社合并为晋江县第一农械厂。年底,县办集体工业企业为15家,职工826人,产值163.22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2.5%。社办集体工业企业8家,职工71人,产值20.2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8%。
  1966~1969年,尽管国营工业生产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县、社办集体工业企业反而有所发展。石狮公社日用文具厂就是在这期间创办的,生产当时时髦的毛泽东像章和语录章。1972年以后,社会秩序和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又逢毛泽东批转一份称赞“社队办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的文件,石狮境内的社办集体工业开始有较大的发展。
  1977年,厝上铁木社等4家县办集体工业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公社。是年,石狮镇成立工业办公室。翌年,石狮、蚶江、祥芝、永宁4公社成立社队企业管理站,加强对社队企业的管理、引导和服务,促进社队企业的发展。是年年底,社(镇)办集体工业企业20家,就业人数748人,产值244.66万元,比1965年增加11.1倍,占工业总产值9.2%;县办集体工业企业9家,职工773人,产值761.47万元,比1965年增加3.7倍,占工业总产值的28.8%。之后至1984年底,社(镇)办集体工业生产又有较大的发展,而县办集体工业生产停滞不前。1984年底,县办集体工业企业9家,职工1424人,产值802.92万元,接近1979年水平,占工业总产值的7%;社(镇)办集体工业企业32家,就业人数4446人,产值809.3万元,比1979年增加2.3倍,占工业总产值的7.1%。社(镇)办集体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县办集体工业产值。1985年,县办集体工业产值上升至1130.8万元,比1984年增长41%,主要增长点是交通修配厂和制鞋厂产值大幅度上升。是年这两家企业产值分别达22.9万元和45.9万元,占县属集体工业产值的62%。
  1985年以后,民办工业企业迅速发展,驱动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县、社(镇)办集体工业企业人才跳槽自办企业,影响县、社(镇)办工业的发展。1987年底,县办集体工业企业9家,职工1310人,产值1151.1万元,与1985年基本持平,占工业总产值的4.03%;社(镇)办集体工业企业减少为29家,就业人数1849人,产值1142.2万元,比1984年增长41%,占工业总产值的4%。此后,集体工业生产开始滑坡。
  石狮建市后,市、镇两级政府根据集体工业企业机制已不能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大胆改革市、镇办集体工业企业,实行集体民营。1991年以后,又进行产权转让和职工一次性安置分流。至1997年,有金属工艺厂等3家市办集体工业企业实现这一改革,共分流职工400多人。还有3家承包,3家租赁,1家联营。是年,市、镇办工业产值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
  二、村办集体工业
  1953~1957年合作化时期,石狮境内农村的“四坊”(磨、糖、油、豆腐坊)、“五匠”(铁、石、泥、木、篾)等个体手工业者,组建小规模的手工业合作社(组),主要从事砖瓦、壳灰、铁木农具、粮油加工等手工业生产,统称为农村的工副业。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农村大队以手工业合作社(组)为基础,改制组建一批队办工业企业。这便是早期队办集体工业企业的由来。
  1969年起,全国国营汽车、拖拉机厂的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但这些企业的零配件生产跟不上。一些信息灵通、熟悉国营企业供销渠道、敢于冒险的石狮人,通过寻找门路,打通关系,四出外地联系拖拉机、汽车配件生产业务,供队办农机厂生产,充当起“社会供销员”的角色。是年,村办集体企业曾坑农机厂率先生产螺丝、螺帽等汽车、拖拉机配件。次年,杆东农机具厂、山雅农机厂、塘园农机修配厂等村办汽配生产企业也纷纷投产。1972年,毛泽东批转社队企业文件后,石狮境内的队办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至1978年,队办集体工业企业达200家,就业人员8305人,产值609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约23%。当时,队办工厂的负责人一般是大队干部和农村能人,条条框框比较少。为了促进本大队经济的发展,则打破条规,对“有功之臣”的“社会供销员”,按业务量给予优厚的报酬,刺激“社会供销员”队伍的扩大,促进队办集体工业的发展。这种集体企业分配形式和用人制度的突破,使石狮境内队办集体企业的经营机制充满生机。从1978年开始,村办小五金企业迅速兴起。一些“社会供销员”以队办企业名义,纷纷外出承接鞋扣等小五金冲压件生产业务,然后在队办企业加工生产。龟湖、水头、玉浦等大队发展最快,成了五金冲压加工专业村。
  1981年队办集体工业企业389家,就业人员17055人,产值3154万元,比1978年增加4.2倍,占工业总产值的55%。队办集体工业企业数达到历史最高峰。但由于1978年以后,新办的队办集体工业企业大多数是个人投资的挂靠队集体企业,甚至有些原来大队办的集体企业也开始承包或把营业执照转借给私人办厂,大队只收取少量的企业管理费。因此,地道的大队办集体工业并没有发展。
  1983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允许联户办企业,许多大队(村)办集体企业的能人纷纷跳槽创办联户企业,大队集体工业企业逐步萎缩。1987年,村办集体工业企业减少至35家,就业人员2581人,产值2261万元,比1981年减少28.3%,占工业总产值的8.3%。
  建市后,村办集体工业企业进一步萎缩,至1997年已没有实质经营的村办集体工业企业。
  村办集体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解决当地闲余劳动力的就业出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二是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教育事业提供资金;三是以工补农,增加农业设施的投入;四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为民办企业培养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并为民办企业提供寄生地,促进民办企业的超前发展。
  三、挂靠集体工业企业
  石狮境内挂靠工业企业,主要有挂靠村、居委会、挂靠乡镇(社)及挂靠市直部门办三大类。以挂靠村(居)办最多。其实质是挂集体名义的私营企业。
  石狮人的市场经济意识、私人创业意识较强。60年代,石狮境内出现少量私人挂靠街办工业企业。当时政府不允许这种企业存在,故被列入“地下黑工厂”的范围加以打击。
  改革开放以后,私人挂靠队办集体工业企业开始涌现,但还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1983年起,石狮境内各公社(乡镇)政府采取灵活措施,允许“联户办企业”。这种“联户办企业”是私人联合投资创办,但仍以村(居)委会的名义注册,经济性质仍定为集体所有制。是年,共开办“联户工业企业”252家,就业人员7675人,产值2141万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此后,“联户工业企业”逐年增加,至1987年底达1075家,就业人员24696人,产值1.65亿元,比1978年增加7.7倍,约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挂靠乡镇办工业企业产生于1981年,挂靠市直部门办工业企业是1988年以后出现的。1997年,石狮共有挂靠工业企业2151家,从业人员53079人,产值47.6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1%。
  挂靠集体企业是石狮企业体制的一大特色,它具有利和弊的两面性。利的方面是促进私营经济的超前发展,增加石狮工业总量,并使企业经营机制更适应市场竞争;弊的方面是影响村办集体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并造成挂靠企业法律上的产权、债务不清。
  第五节 “三资”工业
  民国时期,石狮境内已有华侨回乡创办工业或寄钱回家办工业,但数量少、规模小。较早的有民国13年(1924年),由石狮镇商人与华侨合资创办的电灯公司。
  解放后,外商投资石狮境内工业始于1978年底的来料加工。第一个来料加工合同是由石狮镇企业办公室与港商签订的。加工项目是服装绣花,加工量为86万件,实收工缴费1600美元。之后,来料加工业务迅速发展。至1986年底,承接来料加工、装配的厂家达582家。加工装配业务有服装、毛衣、绣花工艺品、电子表、玩具、雨伞、手套等40多项200多个品种,实收合同工缴费602万美元。之后,由于“三资”企业的兴办,来料加工业务萎缩。
  石狮境内的“三资”工业(指正式注册开办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三种工业企业),于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9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第一家港商合作工业企业石狮镇新开发企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84年,是香港开发企业公司与石狮镇新湖羽绒制品厂共同创办。该公司生产羽绒服装和牛仔服装”。第一家合资工业企业是银城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85年。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石狮市东亚雨具有限公司,于1988年由香港艺兴贸易公司创办。
  1988年底,石狮共有“三资”工业企业6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6%,其中合资企业31家,合作企业27家,外商独资企业2家;合计就业人员3878人,产值884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三资”企业中,香港有50家,占83%,菲律宾4家,台湾2家,西德、澳门、加拿大、新加坡各1家。
  建市后,石狮市政府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电、路和通讯等硬环境,同时坚持“小政府、大服务”,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展销、订货和招商活动,提高石狮的整体形象,吸引大批外商到石狮投资兴办工业。至1993年底,“三资”工业企业发展至792家,比1988年增加12倍,产值4.9亿元,比1988年增加54倍,占工业总产值的11.8%。这些“三资”企业中,港商企业最多,约占四分之三。其次是台湾、菲律宾。产业投向以服装业为主,占近一半。石狮市纺织业,约占八分之一。这时期,“三资”企业之所以如此迅速发展,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国人对“三资”企业产品的崇尚,二是国家对“三资”企业实行一些优惠政策,刺激原来一些规模较大的民办企业嫁接外资,举办合资、合作企业,但实际利用外资并不多。
  1994~1997年,“三资”工业企业数增长速度放慢,但单家工业企业投资规模增大。1996年创办的港商独资企业德宝(石狮)织染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00万美元,至1997年,实际投资量已达1000万美元,系石狮实际到资量最大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在“三资”企业中,台资企业实际到资率最高,资金投入以纺织、印染企业居多。至1997年底,石狮共有“三资”工业生产企业314家,就业人员53258人,产值40.52亿元,比1993年增加5.7倍,比1988年增加446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
  石狮“三资”企业中绝大多数外商是石狮在港澳、台同胞和侨胞。许多合资、合作企业的外商、港澳台商与国内企业主是一家人或亲戚关系。甚至有的外商原来是石狮的民办企业主,刚申请到海外定居,又回到家乡开办合资企业。同时,石狮原来的企业多数是挂靠集体企业,与外商开办合资或合作企业以后,厂房、设备及人员并入合资或合作企业使用,成为只有营业执照的空壳子企业。这些合资、合作企业既按“三资”企业管理,又按乡镇企业管理;既享有“三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也享有乡镇企业的扶持政策。
  第六节 联营、股份制工业
  一、联营工业企业
  石狮的联营工业企业有3种主要形式:一是企业联合体,系指石狮本地企业之间为了在经营上的密切配合而组建的联营企业;二是内联工业企业,系指国内的外地企业与石狮企业联合创办的工业企业;三是“中中外”企业,系指国内外地企业、石狮企业与外国企业联合组建的企业。
  (一)企业联合体
  1979年,石狮镇工业办公室创办石狮镇企业经理部,这是石狮境内最早的企业联营体。
  由于当时国家尚处于计划经济阶段,一些重要原材料(如钢材、铝锭)仍实行计划供应,许多产品也主要通过国营批发站销售。队办集体企业及挂靠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上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故往往以镇办的“企业经理部”名义外出联系业务。“企业经理部”也在购销、信息等方面为队办企业及挂靠企业提供服务。1983年,企业联合体——石狮旅游用品联营总厂创办,该企业系挂靠公社企业办,其成员企业达11家,行业涉及塑料、鞋、服装、玩具等。由于当时各成员企业的规模均不大,以联营体为龙头开展产品销售、材料采购、评优评奖等方面具有优势,对民办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84年9月14日,《福建日报》以《联营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之路》为题发表专栏短评,高度赞扬石狮旅游用品联营总厂所走的联合之路。当时比较成功的联营体还有石狮联营经理部,其成员企业10多家。从80年代末之后,这些企业联合体逐步削弱乃至停止经营。而成员企业本身发展迅速,后来许多成为石狮的骨干企业。
  (二)内联企业
  石狮境内的内联企业产生于80年代。1983年,石狮镇侨联与江苏省南通市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联合创办晋江县石南侨兴联合电子工业公司,生产14寸黑白电视机,此乃石狮境内第一家跨地区的内联工业企业。1986年,石狮棉塑工艺厂与中国工艺进出口总公司、福建省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三方合资,创办福建省新雅联合手袋公司,生产包袋出口。
  石狮建市后,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内联企业。1989年,市政府制定《石狮市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意见》,强调要积极争取外地国营企业到石狮办内联企业。1991年专门制定《关于鼓励公有制经济到我市投资的优惠措施》。1996年4月,又出台《关于鼓励外引内联若干优惠办法》。使石狮的内联工业企业有新的发展,至1997年相继创办京狮饮料厂、湘闽金刚石公司、铝合金型材厂、融盛汽车制造厂、明祥食品有限公司、永宁光前建材厂、南方水泥制品厂、闽顺织造有限公司、富兴包装有限公司等10多家内联工业企业。这些内联工业企业多数由经营效益好的民营企业与具有技术、设备、人才优势的国营企业联合,对拓展石狮的工业门类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石狮内联工业企业在工业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还很小,发展尚不快。
  (三)“中中外”企业
  1985年10月,由晋江紫菜海味公司及省华侨投资公司与港客共同投资创办华生水产开发有限公司,从事紫菜等水产品加工。这是石狮首家“中中外”工业企业。1988年4月,内联企业新雅联合手袋公司与联帮德国华隆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办中国(福建)新隆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包袋出口。
  二、股份制工业企业
  石狮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产生于90年代初。1991年8月,由新湖集团与新湖工贸公司、开发企业服装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联合新湖工贸公司下属62家企业,共同创建新发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时总资产评估达5300万元。该股份公司于1996年12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股份制企业以工业项目为主,还涉及酒店、宾馆、码头等项目。新湖集团公司起控股作用。
  1994年6月,由石狮自来水公司、华侨友谊供应公司、石狮宾馆共同发起,组建石狮市供水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在市内募股1.6万股,筹资1600万元。1997年,增资扩股2.4万股,集资3880万元。该公司的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
  至1997年底,石狮只有上述2家股份制工业企业。
  三、企业集团
  1991年2月1日,石狮第一家企业集团公司——福建新湖集团公司正式成立。这是福建省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公司,融工业、商业、旅游业、服务业、科技、金融为一体的经济实体。之后,其他企业集团公司相继创办,至1997年底,共有集团公司29家。但多数企业集团结构不甚合理,群体优势及优势互补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多数集团成员企业在资金、品牌等方面未实行一体化,且许多集团公司过多、过早地把工业积累资金投入房地产、酒店业,对工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