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土保持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2
页码:
247-24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石狮市水利水土保持内容包括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情况。
关键词:
石狮市
水利
工程建设
内容
一、水土流失
石狮是水蚀、风蚀并存地区。每年5~6月,是梅雨季降雨高峰,7~9月是台风雷雨季降雨高峰,产生水蚀主要在5~9月,尤其是7~9月更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石狮沿海秋冬季刮大风,大风速天气都在10月至次年3月间,产生风蚀主要也在此期间。每年的刮风下雨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同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乱砍滥伐林木、乱采土、乱挖树根作燃料,使森林受到破坏,加速水土流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断绝,为生计所迫,出现乱开荒、乱砍树木、乱挖草根等现象,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958年,“大炼钢铁”,砍树烧炭,山林遭受毁灭性破坏。此后虽然几次大造林,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山林又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程度加重。
据1984~1985年水土普查资料记录,石狮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304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6%。其中轻度流失17136亩,占32.3%;中度流失10873亩,占20.5%;强度流失25040亩,占47.2%,属严重水土流失区,其中永宁镇为强烈水土流失区,蚶江镇、石狮镇为较强烈水土流失区。
二、综合治理
解放以前,石狮境内民众为保护作物和自我生存,采取零星、分散、简单、临时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人们在石狮境内各村东北面种植灌木,在耕地园岸种植竿草,在沙丘种植老鼠刺,以保护田园和村庄。但对台风暴雨仍然无法抗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有计划群众性防治水土流失,大搞荒山、荒坡造林,路旁植树绿化。推广种植竿草、老鼠刺等,以防风固沙;整修堤岸,防止水土流失。1958年,从海南岛引进生长快、耐盐碱的木麻黄树种试种成功后,在沿海一带营造木麻黄防风林带。1978年后,根据“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方针,纠正以前重治理、轻管护,重治理、轻经济效益偏向,把防治水土流失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营造经济林,种植柑桔、龙眼、荔枝、桃李等。1988年,全市经济林面积334亩。1991年,在沿海防护林内侧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以种植龙眼品种为主,同时引种琯溪蜜柚、巨峰葡萄、石榴、余甘等新品种。1997年,经济林面积增至6325亩。宝盖镇的上浦、雪上村;蚶江镇水头到大厦村;祥芝镇古浮至深埕村;永宁镇新沙堤至西岑村、前埔一线,计70个行政村营造防风林面积15083亩。在宝盖山、灵秀山一带营造水土保持林区,总面积70693亩,其中有林地11239亩,占本区总面积15.9%。除此之外,石狮市政府为了搞好宝盖山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实行封山育林。经过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沿海风蚀基本得到控制,内陆水土流失区已成为经济作物区。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