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技农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技农艺
分类号: S39
页数: 11
页码: 218-2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石狮市农技农艺内容包括了,耕作制度、良种选育与推广、栽培技术等情况。
关键词: 石狮市 农业 农技农艺

内容

一、耕作制度
  明清时期,石狮境内种植双季连作稻,1年2熟。民国时期,麦稻连作,1年3熟;农地(旱地)2年5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推广1年3熟高产制及轮作制,1956年、1965年和1978年的复种指数分别为151%、188%和218%。
  农地解放前以及50年代初,普遍是2年3熟。即第一年种早甘薯后,除一部分种菜或冬闲,多数播种小麦或大麦、豌豆;第二年种春花生后,除部分种蔬菜外,大部分秋闲待种大、小麦;部分种春大豆后种豆薯。还有一种方式是第一年种春花生后,秋闲待种大、小麦或豌豆;第二年种旱甘薯后种大、小麦或豌豆,有的冬闲。第三种方式是第一年种春大豆后种豆薯,部分种瓜、菜、芝麻或秋闲;第二年种春花生后,秋闲待种大、小麦。50年代中后期以来,通过推广播种晚甘薯的经验后,逐步减少秋闲地,改变耕作制,提高复种指数,改2年3熟制为2年4熟制。即第一年种甘薯后,种冬大小麦(蔬菜);第二年种春花生(春大豆)后种晚薯(蔬菜)。
  水田石狮境内水田大部分为冲积海积平原。解放前,由于水利失修,常闹秋旱返碱,很少冬种,每年只能插上一季中稻或一季甘薯。60年代后,破金鸡、灌晋南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秋旱和碱害基本消灭,普遍推行“单改双”,水田全部成为双季连作稻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大抓小麦种植,部分稻田成为稻麦连作的2年5熟制,即早稻—晚稻一小麦一早稻一晚稻。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小麦经济效益差,所以水田地区基本没有冬种小麦,又恢复1年2季水稻耕作制。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
  (一)良种繁育
  反季倒种育种利用时间差、地理差进行反季作物栽培,以增加良种繁殖系数,加速良种推广。石狮境内主要采用翻秋倒种留种、异地反季繁育进行良种繁育。
  翻秋倒种对春播夏收作物进行翻秋倒种,繁育良种。由于秋播气温由高到低,作物生长由快转慢,故种子蛋白脂肪含量较低。加以秋收至春播,种子贮存期短,养分消耗少,种子活力强。种子入土后,养分转化快,相对地提高抗逆力。春播一般不易烂种,能确保全苗,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单产。60年代,石狮境内采用翻秋倒种留种的作物主要有早稻、花生、大豆3大类。60年代初,石狮的雪上、塘头、龟湖、港塘等地进行翻秋倒种留种,加速繁育早稻、花生和大豆良种。1965年以后,蚶江的莲东、莲中、锦里、石壁、大厦,祥芝的后湖、赤湖、莲坂等花生生产区,每年均秋播花生数十亩,或上百亩,进行花生良种繁育。
  异地反季栽培利用不同地带的不同气候特点的地理差异,进行反季栽培,繁育良种。主要有小麦品种北繁和水稻品种南繁2种。1966年,在晋江专区农科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小麦品种北繁。农技人员把7500多公斤小麦新品种——“欧柔”良种空运到黑龙江省红五月农场进行夏播,共建繁殖田642.5亩。当年殖种子10万多公斤,提高繁殖系数13.4倍。70年代,由于典型晚稻品种对日照反应敏感,生育过程受短日照条件严格控制,在石狮境内生态环境下,一年只能一熟,因此不能就地进行反季倒种,加速良种繁殖。1970年,为加快晚稻良种繁育、推广速度,利用异地海拔、纬度反差条件,进行水稻品种南繁,农技人员把当年收获的7.5公斤晚稻新品种“691”种子带到海南省进行冬播速繁。11月27日播种,12月13日插秧,共建繁殖田5.7亩。至1971年4月30日成熟收获,共收种子2765公斤,繁殖系数达368.7倍。
  单粒稀播、单株速繁主要应用于水稻、花生、大豆、大小麦等作物良种的加速繁殖。1981年,郭坑大队承担永宁公社农技站大豆新品种速繁任务,以1.0公斤“威莱姆斯”品种的种子,经过单粒稀播种,播种面积近0.5亩,共收获种子46.6公斤,从而有效加速“威莱姆斯”大豆品种的推广速度。1990年早季,金沧农场科技组选用20穗“龙南早”品种的典型种子2000粒左右,作为提纯复壮。1991年春,采用稀播育壮秧,带蘖单本稀插繁育面积0.36亩,夏收种子174公斤,作为23亩早稻大田用种。
  薯块育苗石狮境内农技人员利用原品种典型性状的薯块育苗,降低苗龄,复壮甘薯良种种性,保持甘薯稳产高产。选用晚薯薯块于3月上旬初采用“露地复膜”或“土坑育苗”方式进行“薯块春育”。选用越冬薯薯块于6、7月间高温季节进行露地“薯块秋育”,出苗后作为“老蔓育苗”的苗地用苗。长期以来,育苗方式以“薯块春育”为主。1978年,石狮境内薯块育苗达103亩,春育薯块7万多公斤,从而加快“惠红早”品种的推广。“薯块秋育”是农技人员通过总结“薯块春育”生产实践后改进的更有效的“薯块育苗”方式。祥芝农办在西墩进行薯块秋育提纯“惠薯5号”良种。共选育薯块60公斤,建立薯块育苗地0.05亩,从8月中旬开始第一次分苗假植,至10月上旬,共扩大越冬蔓育苗地1.5亩。
  甘薯单叶单节育苗1978~1982年,永宁郭坑科技组和石狮长福大队第十一生产队科技组农技人员根据甘薯蔓具有节间腋芽和节间根环自成体系的生理特性,实行单叶单节栽培育苗,增加甘薯良种繁殖系数,加速甘薯良种推广速度。
  离蘖分株繁育离蘖分株主要应用于水稻良种繁育。农技人员根据水稻多次分蘖,并能形成独立根系的生理特点,采用多次离蘖分株栽培,增加水稻良种繁育系数,加速水稻良种推广普及。1985年夏季,雪上村科技组从同安风南农场带回一糯稻新品种稻穗,于1986年春播,采取离蘖分株办法,经过3次离蘖、移栽,134粒种子共分繁出712丛稻株;后收取稻种23.1公斤。
  (二)品种引进与推广
  水稻50~60年代中期,石狮境内引进、推广早稻“南特号”、“陆财号”、晚稻“青骨大穗”、“汀秋5号”、“十石欠”等高秆常规品种。亩产由150~180公斤提高到180~220公斤。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引进、推广“矮脚南特”、“珍珠矮”、“珍龙13”、“科夏”、“铁骨矮1号”、“铁骨矮31”“北种矮”及晚稻“广秋35”“汀秋矮39”、“赤块矮3号”、“赤块矮10号”、“包胎矮”、“晋南晚”等短秆品种。以矮秆品种全面取代高秆品种,亩产普遍达到300公斤。1975年,石狮公社雪上大队830亩稻田全部种植矮秆良种,辅之科学管理,早晚稻亩产分别达到412公斤和406公斤,成为晋江地区率先实现粮食亩产跨双纲的典型。1976年以后,引进、推广早稻“红410”、“竹溪”、“凤选四号”,晚稻“四优二号”组合等杂交水稻新品种。1978年,石狮境内平均亩产早稻352公斤、晚稻337公斤。1979年,雪上大队第四生产队种植90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684.5公斤。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优良组合的不断更新换代,亩产保持在400公斤以上。1988~1997年,全市先后引进、推广早稻“558012”、“闽科籼61”、“558018”、“泉农3号”、“闽科早77”、“珍科早1号”、早杂优组合“汕优016”,晚稻杂优组合“特优63”、“特优689”、“花优63号”等82个优良新品种。
  甘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石狮境内引进、推广“散仔”、“禺北白”甘薯新品种,以取代“竖仔”(台农17)、“红心仔”等老品种。1963年,引种“新种花”。1965年,“新种花”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1968年后,“新种花”品种退化,空株率剧增,产量下降。1974年,引进、推广早熟高产“惠红早”新品种。80年代初,由于“惠红早”品种的品质较差,逐步被“祥芝竖仔”、“白沙九号”、“漳浦一号”等品质较好、产量高的新品种所取代。1982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1988年后,先后引进、推广“南薯18”“湘薯75-55”、“福薯26”、“金山57”、“惠薯5号”等53个新品种。1996年,引进、推广早熟、优质、高产品种“岩薯5号”。该品种以早熟见长,生育期110天左右,亩产达2400公斤,被作为早熟搭配品种种植。
  大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狮境内长期种植“六菱黑肚”、“四菱白肚”(蜈蚣穗)地方品种,亩产75~100公斤。70年代末,引进种植上海“加字3019”新品种,亩产提高到12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300公斤。1990年,引进、推广“莆大麦四号”、“莆大麦五号”和“闽诱6号”新品种。
  小麦50年代初,石狮境内主要种植“深根”、“赤仔”地方品种。1958年,开始推广“南大2419”、“华东5号”、“云南抗锈”、“安徽9号”等品种。新品种虽熟期比“深根”早,产量比“深根”高,但由于品质比“深根”差,抗锈病能力低,因而未能推广种植。1963年以后,推广“不锈麦”良种。由于其抗锈力强、产量高,至1965年,沿海地区全面推广种植。此后,“不锈麦”因熟期偏长,后期难以避过高温迫熟而被淘汰。1964年,引进“欧柔”良种,亩产150公斤左右,比“深根”品种提高50%以上。70年代后,继续推广晋系小麦品种“晋麦33”“晋麦71”“晋麦2454“、“4058“、“2148”等良种。1990年,引进种植“泉麦1号”等新品种。
  花生花生是石狮境内主要油料作物。60年代以前,品种一直延用“硫球仔”、“同安种”(中硫球)及“中广”(蔓生型迟熟品种),亩产80公斤左右。1959年,引进试种“狮头企”。1967年,“狮头企”种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一半以上。1966年,引种“粤油3号”品种。1970年,引进“油果”、“晋油13““晋油3号”等品种。“狮头企”、“粤油3号”品种仍为石狮境内花生的两大当家品种,花生亩产提高到110公斤左右。70年代初,祥芝、蚶江、永宁部分大队推广“龙油九号”及示范种植“桠2241“、“粉红”等品种。70年代中期,“粤油551”、“粤油551-116”、“粤选58”“红花126”相继引进示范种植,而且迅速推广,特别是“粤油551-116”、“红花126”表现高产、高抗、品质好,所以70年代末取代“狮头企”、“粤油3号”等品种而成为80年代的当家品种,花生亩产增加到130公斤左右。80年代后,尽管继续引试“海花4号”、“黄油17”“黄油7号”、“广A”、“广B”“187~93”、“汕油71“汕油27”等品种,但生长及产量表现均无法超过“粤油551-116”和“红花126”品种。1992年,引进种植“泉油10号”新品种。
  大豆石狮境内以种植春大豆为主。1964年以前,春大豆有“腹白”、“青皮豆”和“大北白”、“油红”等地方品种,亩产一般在60公斤左右。1964年,开始推广“古田豆”,大豆单产略有提高。1965年,引进“花面豆”种植,经过3年的推广,“花面豆”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大豆总播种面积三分之一,大豆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70~75公斤。1967年以后,又推广“穗稻黄”和“白花乌”、“白在赤”等品种。经过示范推广后,相继成立当家品种,大豆亩产增加到80~90公斤。1980年,石狮镇农技站引进推广美国大豆良种——“威莱姆斯”,亩产150~200公斤。1983年后,因威莱姆斯品种花叶病严重,且品质差,而逐步被淘汰。1984年,试种“玉优803”新品种。1985年以后,示范推广“莆豆8008
  甘蔗50年代以前,石狮境内以种植地方品种“竹蔗”为主。60年代,改种新品种“台糖134”。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闽糖703”、“611/70”新品种。闽糖系列品种虽具有高产高糖、适应性广等特点,但因“闽糖611/70”品种缩根性差,“闽糖703”品种秆细节间长,倒伏严重,加上加工环节复杂,90年代甘蔗种植的品种仍以“台糖134”居多。
  (三)种苗基地
  种苗基地建设是农作物推广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石狮境内有后厅甘薯苗、塘头术粟种、古浮菜头籽等苗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重视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和种苗基地建设。50年代,种苗以群众自选自育自留自用为主。60年代初期,设立石狮种子站及石狮公社龟湖农场,蚶江公社金沧农场,祥芝公社双湖大队,永宁公社郭坑、下宅大队等种子种苗示范推广点。1980年,在石狮境内建立各种作物良种繁育基地400亩,种子仓库1567平方米、仓容111万公斤。1985年,雪上村张家万、玉浦村蔡奇跃连片承包1200亩土地,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989年,种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在石狮镇塘边村、雪上村,蚶江镇金沧农场、金定鸭场建立水稻良种示范繁育基地;在祥芝乡后湖村,永宁镇前埔村、下宅村,蚶江镇莲东村建立甘薯良种示范繁育基地;在祥芝乡西墩村、永宁镇前埔村,蚶江镇莲东村建立杂交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1990年10月,农业部在石狮市建立福建省南方春麦繁殖基地,仓库及管理房总建筑面积4763平方米,总投资248万元。该基地承担华南3省春麦良种繁殖任务。1996年,全市定点种子种苗基地面积由1989年45亩,扩大增加到879亩,示范面积1207亩。
  (四)良种推广网络
  种子公司石狮市种子公司前身系晋江县种子公司石狮种子站。1988年9月,晋级为股级公司(事业单位)。公司核定编制8人,担负良种选育、推广,种子管理和种子经营等工作。公司成立时,由晋江县种子公司划拨流动资金12万元,仓库1460平方米,管理房107平方米,晒埕1450平方米,机械设备4.2万元,折合固定资产53.32万元;自有经营资金21.56万元。1993年,市人事局增设种子管理站,挂靠种子公司,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7年,公司有工作人员10人,固定资产123.83万元,国家流动资金12万元,自有经营基金25万元。
  种子代销点为适应生产发展,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以加速良种推广速度。1994年6月,石狮市种子公司按照《种子条例)规定,重点在雪上、玉浦、上浦、龟湖、塘边、锦亭、莲西、水头等9个自然村和金沧农场建立种子代销点,并核发《种子代销许可证》,采取让利限价销售的形式,指定专人负责销售,严格执行销售备忘录制度。
  三、栽培技术
  (一)种植
  水稻育秧技术石狮境内传统的竹箩围草催芽育秧,催芽时间长,御寒能力差,容易烂种。有的种芽萌动后不注意翻种,也常造成高温烧芽。60年代开始,实行温室蒸汽催芽育秧,种子萌发快且均匀,催芽期间比老式催芽缩短3~4天,抗逆能力相对加强,确保种子播种后茁壮成长。并以“湿润育秧”取代“育水秧”,实行土坑快速催芽育秧。因水田区地下水位高,坑地难选择,加上室外管理不便及种子萌发后坑温难于控制,容易造成烧芽,土坑快速催芽育秧试行一时,未能得到推广。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和农用薄膜的使用,开始采用新的育秧方式——卷秧。即在晒谷场上利用薄膜作秧地,泥浆作秧畦,密播育秧,然后卷移下田,无须拔秧。1972年后,港塘、塘头、雪上等纯稻作区基本推广“卷秧”。因卷秧早育,在三叶期若遇寒流,容易卷叶死苗。尔后逐步改为“铲秧”,即把催好芽的种子直接匀布于整平的湿润秧板上,然后按湿润秧进行管理。不同之处是为便于铲秧操作,起秧前3~5天,必须把田水排干,使秧畦表土收缩成层,以利于带薄土下田。80年代,采取“温汤浸种,竹箩包膜”催芽育秧,效果与蒸汽催芽相似。90年代初,市科技试验场开始应用省稻麦所科技成果——编织布育秧,即在原湿润秧的基础上,于畦面盖平后把塑料编织布直接铺在畦面,而后结合秧田挖土开沟,把沟里土浆移到布上,搅烂拌匀后,再用平扳推拉盖平,最后逐片定量播种,并压实种子,按常规湿润秧进行管理。“编织布育秧”能省秧地70%,省种子35%,好起秧,亩花工节省1.5个工日。此后,早稻育秧常规稻大部分采用卷秧,杂交稻采用湿润秧;晚稻育秧以湿润秧为主。
  水稻插秧技术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有育苗人工移插(“插秧”)和直接把种子点播下田(“水直播”)2种。60年代前,采用“插秧”方式栽培的早稻约占70%,中、晚稻全部采用“插秧”方式栽培。只有等水溶田及烂秧补种的早稻,采用“水直播”。60年代后,随着农田生产条件的改善,农用薄膜应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早稻“水直播”栽培方式被淘汰,同时“插秧”技术也不断改进。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高度密植”、“移苗并区”,插秧规格由过去30×40(厘米,下同)的多本稀植改为10×12多本高度密植,结果违背自然规律,招致病虫为害严重,造成大面积歉收,甚至绝收。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推广拉绳、划行规格化少本浅插、合理密植。70年代末,杂交水稻的迅速普及,带动插秧规格的大调整,逐步由整丘5×5、6×6方形调整为留通风行6×4、7×4、6×5的长方形畦板状插植方式,有效地改水稻大田的生态环境。1990年,开始使用“日本式轻型插秧机”。1994年后,试行水稻“抛秧”,对插秧技术进行有益的探讨。
  甘薯插播技术甘薯整畦,早、晚薯插单行的采用牛犁起畦,6~8犁成高畦;越冬薯插双行的则10犁成弧形畦;田晚薯6犁成畦后晒白2天,再人工碎土成高畦。播插方法为早晚单行斜播于畦中心;越冬薯双行同方向斜播于畦心两边;田晚薯用锄头于畦中掘孔斜放薯苗,套种的于芒种前后抢雨在春花生畦中用小锄锥松土插播寄苗。早薯或田晚薯于插后70天,碰到连续阴雨天气应当提蔓。提蔓方法即就近提就地放,摘断薯蔓气根,以保证薯株养分平衡分配,防止过分伤害甘薯群体发育。
  花生穴播技术50年代初,花生播种仍然沿袭历来的穴播方式。即旱地采用大板多行2粒穴播,畦宽200厘米,行距30厘米左右,穴距24~28厘米;水田、湿润地采用小畦3~4行2粒穴播,畦宽110~130厘米,行距、穴距及旱地相似。60年代,旱地花生改大畦多行穴播为小畦3~4行穴播。1962年后,推广“小畦三行三角密植”。与此同时,随着手推式大豆条播,花生三角密植穴播双用播种机研制成动,推动花生三角密植的普及。70年代开始,由于花生套种甘薯技术的推广普及,花生播种全面普及小畦2行穴播,同时从畦宽和穴距上适当调整,即畦宽90厘米左右,穴距15~20厘米。
  大豆播种技术解放前,由于石狮境内风大水缺,种豆一般采用2种播种方式,即近海风沙土地带实行全丘撒播,而后整成1.2米左右弧形畦;低丘坡积赤沙土地带基本采用小畦(1.0~1.2米)多粒(7~8粒)3行点播;水田种豆采用撤播,而后清沟土盖种,并整成1.0米左右的平面小畦。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大豆栽培技术不断改变。50年代中期,通过总结大豆撤播既抗旱又分叉的优点,于赤沙土地带全面推行多粒点播改撒播。由于撒播后出苗少且又不均匀,虽然抗旱能力提高,但基本苗数达不到要求,而得不到推广普及。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农技人员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大力推广大豆条播技术,从而较为有效地解决点播豆苗过分集中和撤播基本苗不足的矛盾,大豆单产提高10%左右;同期加上手推式大豆花生双用播种机的推广应用,大豆条播技术很快推广普及。然而,由于大豆采用条播,种子入土浅,豆苗抗逆力低(尤以抗旱能力),容易造成早衰、秕粒;同时,还经常出现播种偏密,植株徒长,相互遮光厉害,落花落荚严重现象,产量仍然不高不稳。
  70年代中期,农技人员经过认真探索,进行“条播”、“多行多粒点播”、“双行多粒穴播”、“单粒等距点播”、“小畦双行两粒点播”等播种规格试验探索后,总结推广“小畦双行两粒点播”技术。
  (二)田间管理
  1.管水
  60年代,水稻管水改申灌为轮灌。70年代,农技人员认真总结群众中流行的“春识烤、晚识烤”的传统经验,开展水稻烤田试验,成功地采用一套以适期烤田,浅水勤灌为核心的科学管水技术。1972~1975年,石狮公社农技员施加种蹲点雪上大队,选用良种、科学用肥加以全面落实烤田技术,促使水稻根系深扎、叶片直立、基秆粗硬,无效分蘖得到控制,稻田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抗逆能力明显增强,病虫害减少,结实率增加,结实饱满,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1975年,雪上大队830亩水田,早、晚两季单产全部突破400公斤大关,分别达412和406公斤。此后,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浅水播秧,寸水护苗,湿润促叶,时到烤田不等苗,苗到烤田不等时;活水保穗,后期干湿交替;灌跑马水,不过早断水等管水技术。
  甘薯管水,旱地掌握土壤湿润起畦,薯苗播后浇水保成活,遇大雨及时排渍,雨后及时中耕保墒,夹边肥后受旱及时灌水,第一次灌跑马水,二、三次水位掌握在畦高三分之一处。田地管水即于播后灌水调墒保成活,遇雨排渍,逢旱灌溉,水位在畦高三分之一处。
  花生管水,在60年代前只注意抗旱防涝,不讲究灌溉技术。70年代后,农技人员通过进行高产栽培试验,根据花生生育特性,总结出一套蹲苗、晒花、湿针、润果的科学管水方法。
  2.除草
  杂草是危害石狮境内农业的一大劲敌,尤以水稻的稗草、鸭舌草、三菱草、遍地莲等杂草,不仅与水稻争肥争水,而且给水稻田管带来极大麻烦。水稻播种后,正常每个稻作季节、每亩至少得多花2~4个劳动日用于除草。为了根除草害,70年代,农技人员蹲点雪上、金沧等地,对每种化学除草剂进行反复试验,总结出一套既省工、省本且能把杂草扼杀在萌牙状态的化学除草技术,即早稻插后7天左右、晚稻播后7~10天内进行中耕化学除草。80年代后,普遍使用扑草净、丁草胺、杀草丹、隆达等化学草剂除草。
  花生中耕除草,在70年代前一般进行3~4次。即花生出全苗后,及时用草锄进行第一次除草。尔后,每下过一次雨,雨后必须重新除草一次,直至花生盛花下针初期进行最后一次除草。锄草时只管松土除草,不讲究操作技术。70年代中期,花生锄草技术进行改革,即第一次锄草注重破土清蔸以促进花生第一对分枝茁壮成长;第二、三次锄草以松土除草为主,最后一次重点是培土壮蔸以利果针入土生长发育。
  (三)施肥
  1.水稻施肥技术
  50年代初,水稻施肥沿用历史传统方法,即基肥以厩肥、绿肥、饼肥为主;追肥施用水肥(人粪尿),有条件的搭配小量硫酸铵。该方法虽对培育地力有利,但基肥没有通过发酵,施用后继续发酵,分出大量有机酸而伤根“座苗”,造成水稻群体发育差,单产低而不稳。反之,还因施肥过量,施肥时间不当,稻苗旺长,苗架难以控制,造成一路青,不仅倒伏,且招致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暴发成灾。50年代末,随着化肥供应逐年增加,尤其是60年代,地方化肥工业迅速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料来源。60年代以后,水稻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
  磷肥沾秧根60年代初,伴随石灰氮、钙镁磷、过磷酸钙推广应用,采用“磷肥沾秧根”施肥。即先将磷肥与泥浆充分拌混均匀后,装入木盆里,再将起秧洗净后的秧根根部沾一下肥泥即可,而后把沾肥后的秧苗送至田间进行插播。采用钙镁磷肥的可以直接将肥料与泥浆混和,亩用量6~7公斤为宜;而采用过磷酸钙,则必须提前2天左右,先将肥料浸泡于水中,让其充分分解后,再将肥液与泥浆混和,以防磷酸伤根损叶,而且亩用肥量只能控制在3~4公斤以内。应用“磷肥沾秧根”施肥,肥料集中于秧亩根部,有利及时吸收,加速根群伸展,促进根旺苗壮。
  化肥全层深施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农技人员为解决水稻基肥撤施碳酸氢铵造成插秧后氨气挥发烧苗问题,先后试用团肥点施、球肥深施等方法。其效果虽好,但因花工大,农民难以接受,故未能全面推广。尔后,在雪上大队、金沧农场进行“碳铵拌过钙”化肥全层深施试验。即于稻田最后一次耙地前,先将混和的碳铵与磷肥撒施下田,然后用拖拉机或牛翻犁,使之深埋入土。这种施肥方法既可防避肥害烧苗,又可减少肥分撒发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很快得到推广普及。
  推广施用钾肥80年代初,根据土壤普查查明,石狮境内的土地普遍缺钾严重,而农民又存在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的习惯。为此,农技人员深入雪上大队、金沧农场等科学种田基础好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钾肥施用试验示范,实验结果,亩施15公斤氯化钾,可增产稻谷60~75公斤。由于增施钾肥增产效果显著,1982年后,便成为稻作施肥的一项主要措施。
  根外追肥根外追肥是把稀释后的化肥溶液直接喷施于作物叶面,使肥液从叶面气孔渗透进入作物体内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该方法在作物发育中后期使用,对防止植株早衰,提高结实率,促进果实饱满,确保实现稳产高产,效果尤为显著。60年代初,开始推广水稻根外追肥,但由于喷雾工具缺乏,工效低,未能得到普及。70年代后,随着背负式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的推广使用,尤以1976年以后,根外追肥成为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配套措施。
  1979年,石狮境内水稻根外追肥达5.3万亩次(其中早稻2.7万亩、晚稻2.6万亩)。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根外追肥与病虫防治的矛盾,农技人员采用药肥混施方法,从而为根外追肥的推广普及创造条件。1990年,蚶江镇金沧农场于晚稻破口前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肥液,增产效果达6.5%6。
  水稻平衡施肥农技人员根据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对肥料需求情况,实行以土定产,以产定肥,三要素按比例搭配,然后分别苗情,分期施用化肥。1992年,市农技站在雪上村进行配方施肥对比验收证实,早稻采用配方施肥,每亩可增产稻谷35.4公斤,增产率达7.3%。
  2.甘薯施肥技术
  甘薯栽培一般施用2次肥,即点穴肥与夹边肥;个别的施用3~4次肥,即点头肥、点穴肥、一次夹边肥、二次夹边肥。点头肥于插甘薯时以薄水肥点施薯株蔸部位,以促进新根提前吸肥。点穴肥于插后10~15天结合第一次中耕,在距薯蔸部位15厘米左右畦股挖穴点施水肥加化肥,待肥水落干后结合中耕填土封穴;夹边肥第一次于早薯插后30~40天,晚薯25天左右,结合第二次中耕于畦股中下部深犁一条施肥沟,条施厩肥或草木灰、秆稿及化肥,然后翻犁、整畦、除草。第二次一般于早薯后70天左右,因苗情确定是否施用。套种花生薯的于花生收获后及时在原花生畦两边翻犁施肥。
  花生施肥技术50年代前,花生施肥大多采用豆科作物作基肥。即于花生播种前,先将草木灰、土杂肥或人粪尿等农家肥全层撒施下田,然后整畦播种。60年代后,石灰氮、钙镁磷、过磷酸钙、碳酸氢铵等化肥的生产,花生施肥逐渐采用农家肥搭配化肥,全层深施。70年代中后期,农技人员认真总结花生中耕锄草时增施人粪尿或草木灰的增产经验,采用“重施基肥,早施花肥,中后期喷施微肥,注意做到适氮,增磷、钾”的整套科学施肥方法。
  大豆施肥技术60年代前,大豆施肥大多在播种前施用人粪尿或厩肥、草木灰等农家肥作底肥,此后不再施肥。60年代,推广施用磷肥,改大豆基底肥单施农家肥为农家肥与磷肥混施。70年代初,随着大豆栽培技术的提高,推广施用花肥,改变以往大豆不施追肥为适期增施花肥。同时,推广大豆开花结荚期喷施微肥。1982年,推广大豆基肥适当增施钾肥,使大豆施肥技术更具科学化。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病虫害种类
  水稻害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粘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叶蝉、稻蓟马、稻蝽象、蝗虫、铁甲虫。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小球菌核病、叶梢腐败病。
  甘薯害虫主要有甘薯小象虫、大象鼻虫、金针虫、大蟋蟑、蛴螬、甘薯卷叶螟、甘薯旋花天蛾、斜纹夜蛾。病害主要有丛枝病、致腐病、蔓割病、疮痂病、甘薯瘟。
  大小麦害虫主要有麦蚜、粘虫、金针虫。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赤霉病、叶梢网斑病、干尖线虫病。
  花生、大豆害虫主要有蚜虫、尺蠖、二十八星瓢虫、绿鳞甲、花生卷叶螟。病害主要有花生青枯病、叶斑病、大豆炭疽病、紫斑病、霜霉病。
  甘蔗害虫主要有蔗螟、绵蚜、白蚁。病害主要有赤腐病、黑穗病。
  蔬菜害虫主要有菜青虫(菜白蝶)、蚜虫、菜螟、菜蛾、黄守瓜、大猿叶虫、黄条跳卿。病害主要有白菜软腐病,瓜类的炭疽病、枯萎病,痂科的青枯病。
  (二)病虫害测报
  1974年,成立晋江县病虫测报站雪上测报点。1990年,成立石狮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把原晋江县病虫测报站雪上测报点改为石狮市雪上病虫测报站,安装测虫灯,聘用2个测报员,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虫害防治
  稻螟防治60~70年代,采用点灯诱蛾,扑灭成虫;田间采卵,杀灭螟蛹。60年代,使用6%可湿性粉剂拌细砂撒施。70年代,使用乐果、敌百虫、666粉及1605混合粉杀螟松、杀虫脒防治。80年代,使用杀虫脒、杀虫双。90年代以来主要使用杀虫双防治。
  稻飞虱防治60年代末及70年代,采用滴油打落法。药治主要用马拉松、西维因、敌敌畏、乐果、稻丰散。80年代,主要用甲胺磷、速灭威、叶蝉散防治。90年代,用扑虱灵防治。
  卷叶螟防治60年代,用6%666粉和90%敌百虫防治。70~80年代,用敌敌畏、甲胺磷防治。90年代,使用三2磷、辛硫磷、甲胺磷防治。
  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防治70年代,主要用代森胺、代森锌防治。80年代初,使用叶枯净。80年代末以来,使用叶青双防治。
  纹枯病防治60年代使用稻脚青,70年代末以来使用井冈霉素防治。同时采用人工捞菌核。
  稻瘟病防治60年代用西力生,70年代用稻瘟净,80年代用克瘟散、多菌灵、三环唑,90年代用三环唑防治。
  蛴螬防治60年代用6%666可湿性粉剂,70年代用氯丹,80年代用呋喃丹,80年代后期以来用甲基异硫磷防治。
  甘薯小象虫防治主要采用毁、诱、毒、培土防治。毁,即毁臭薯、臭蔓。诱,即开展春诱、冬诱。毒,即毒土,结合施夹边肥时施用农药。培土,畦面出现龟裂及时培土防止小象虫钻入。
  蚜虫防治长期以来均用乐果防治。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