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4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04.3
页数: 6
页码: 206-211
摘要: 本节记述了石狮市农业生产条件内容包括了,耕地、劳力、畜力、肥料、农机具等情况。
关键词: 石狮市 农业 生产条件

内容

一、耕地
  (一)耕地面积
  石狮境内水资源缺乏,旱地多。1955年,有耕地102858亩,其中水田16704亩,占16.24%;旱地86154亩,占83.76%;人均耕地面积0.91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09亩。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水田面积逐年增加。1965年,有耕地97001亩,其中水田17199亩,占17.73%;旱地79802亩,占82.27%;人均耕地面积0.64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83亩。1978年,有耕地95613亩,其中水田23690亩,占24.78%;旱地71923亩,占75.22%;人均耕地面积0.46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61亩。1986年,耕地面积为85633亩,其中水田22369亩,占26.12%;旱地63264亩,占73.88%;人均耕地面积0.36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49亩。1988年,耕地面积为83892亩。1989年,有耕地面积83628亩,其中水田22056亩,占26.37%;旱地61572亩,占73.63%;人均耕地面积0.33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46亩。随着石狮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不断增加,以及土地成片开发,1997年,全市耕地面积已减少至53527亩,其中水田15306亩,占28.59%;旱地38221亩,占71.41%;人均占有耕地0.18亩,每个农业人口占耕地0.21亩。
  (二)土壤类型与分布
  据1980年土壤普查分类,石狮境内91815亩耕地主要有5个土类:
  砖红壤性红壤又称赤红壤,面积4404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97%,多分布于海拔50米以下的台地。
  水稻土面积22096亩,占耕地面积24.07%,主要分布于宝盖、蚶江2镇。
  风沙土面积18635亩,占耕地面积20.30%,主要分布于海拔0~10米低平的沿海地带和一、二级滨海台地。
  潮土面积6779亩,占耕地面积7.38%,主要分布于溪流两岸及河沟发达的水网平原地带。
  盐土在石狮市仅见咸土壤,为经旱耕熟化形成的耕作土壤,但发育尚未完善,仍处于脱盐阶段。面积264亩,占耕地面积0.29%,集中在永宁镇的滨海平原局部高潮位以上脱离海潮影响的低平地带。
  二、劳力
  石狮境内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劳动力均过剩。1955年,总人口113537人,其中劳力38466人,占33.88%。1965年,总人口151971人,其中劳力51468人,占33.87%。1978年,总人口为207092人,其中劳力70342人,占33.97%。扣除部分在渔业及社、队企业的劳力,从事种植业的劳力有57635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相当部分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从事各种工副业生产。1989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有21161人。1992年,有17680人,占总人口的6.54%。1995年,有14411人,占总人口的5.04%。1997年,有13708人,占总人口的4.72%。
  三、畜力
  石狮境内传统耕畜以牛为主。1952年,有耕牛4376头,每头负担耕地23.76亩。随着农业生产发展,耕牛饲养量逐年增加。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社员的耕牛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统一安排使用,畜力利用率提高。因实行耕牛公有私养,管理不善,加上役使过度,耕牛病死率上升。1957年,有耕牛3701头,每头负担耕地27.45亩。1962年,减至2848头。此后,采取保护耕牛措施,耕牛数量逐年增加。1971年,有耕牛4246头,每头负担耕地22.73亩。7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普及,机耕面积扩大,耕牛数量减少。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耕牛折价归个人所有,耕牛繁殖率上升。1988年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缩小,耕牛的数量逐年减少。
  四、肥料
  解放前至50年代,石狮境内农作物施用的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有水肥、土杂肥、稿秆、海肥、绿肥、饼肥、骨粉、灰肥等。其中绿肥以蚕豌豆、箐锭、无头菜、“九月豆”为主。60年代,仍以农家肥为主。同时引进种植紫云英、臭菊等绿肥。1962~1963年,重点示范施用石灰氮、碳酸氢铵、氨水、过磷酸钙、钙镁磷和尿素等化肥(无机肥)。70年代,虽然化肥品种、数量增加,但农家肥还是主要肥料,增加红萍、太阳麻等绿肥。在全面推广施用氮肥、磷肥的同时,重点示范推广钾肥和复合肥。并且示范推广施用九二O、卅烷醇、增产素、五四〇六(菌肥)、腐植酸铵、钼酸铵和硼砂等生长素及微量元素。80年代,农家肥和化肥并重。其中绿肥从专用转化为菜肥兼用。化肥在施用氮、磷、钾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和微量元素。90年代,以化肥为主,农家肥为辅。农家肥主要为人粪尿,大部分用在果树及蔬菜上。大田作物使用的化肥主要有尿素、碳铵、复合肥、氯化钾和过磷酸钙。同时推广施用植物营养生长素及植物生长促进素,如碧全、磷酸二氢钾、云大一120和叶绿素等。
  五、农机具
  (一)耕作机具
  传统耕作机具有木犁、耙、拉挞、锄锥、草锄、铳仔、土铧等。1980年,使用ISP-3.5水田平整机整地。1988年,水田95%以上采用拖拉机旋耕;农地使用机械较少,缺少使用配套机具,使用半机械化花生、大豆播种机。1990年,市农业科技试验场用手扶拖拉机带旋耕机、配套开沟机,用于冬种小麦及菜畦作业。1992年,市农业科技试验场使用2XT9356型机动水稻插秧机,配合编织布育秧技术,进行水稻机插作业。1995年春,引进1台2ZPY型抛秧机。冬种小麦使用ZBG-6A式旋耕小麦条播机。是年冬,又购进1LYQ-320手扶驱动式圆盘犁1台,用于稻草回田和农田除翻。
  (二)排灌机具
  传统排灌机具有水车、桔槔、戽榉、戽斗、漏桶、喷桶等。70年代,小型移动式内燃机——水泵机组已普遍使用。1981年,在蚶江、祥芝、永芝、石狮投资建设连片喷灌系统后,水泵机组除部分果(林)场尚有应用外,大部分已被遗弃,失去效益。1995年起,由市、镇、村、农户联合投资建有永宁前埔、蚶江莲中、祥芝奈厝前等连片蔬菜基地微喷灌系统。
  (三)植保机具
  70年代,水田和果园普遍使用3WZ-40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80年代,引进小量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每百亩耕地有手摇喷雾器7台。
  (四)收割机具
  传统收割机具有镰刀、薯挖等。1987年,使用龙江-120型和农友-90型联合收割机。水田区有机动脱粒机50台,每百亩水田有人力脱谷机14台。1992年,石狮街道办事处上浦村王明建陆续购置农友-90型联合收割机3台,组建农机服务队,为农民收割服务。场上作业用扬场机。
  (五)农产品加工机具
  传统农副产品加工有土笼、石槌臼、油车、石宕、石碾、甘薯片刨等。60年代起,开始使用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及淀粉加工机具。
  (六)农用运输机具
  传统装卸、运输机具有竹篮、畚箕、粪桶、独轮车、板车、马车、木船等。60年代,使用手扶拖拉机运输。1988年后,石狮市农业机械化侧重于农村运输机械化。短途运输以手扶拖拉机、农用三轮运输车为主,主要从事砂、石、土等建筑材料及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中短距离运输用农用运输车,由于货源不多,发展相对较慢。农用载重汽车即从事长途运输。1997年,全市有农用运输车240台、农用三轮运输车300台。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