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农业林业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42
颗粒名称: 卷六 农业林业水利
分类号: F327
页数: 45
页码: 206-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农业林业水利,内容包括了,农业、林业、水利
关键词: 石狮市 农业 林业 水利

内容

石狮地处沿海。民国及其以前,境内土壤瘠薄,森林覆盖面积小,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大。虽有塘、陂、坝、圳等水利设施,但灌溉面积小,抗灾能力差。由于内优外患,水利失修,灾害频繁,以及耕作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低。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下,广大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不得温饱,多外出谋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视水利为农业命脉,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筑堤防潮,建闸蓄水,疏河排洪。建设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0座,兴建金鸡南渠引水工程,建筑江、西岑等海堤3条,围海造田5955亩。封山育林,造林绿化,营造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治山治水,控制水土流失。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农业、林业生产不断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畜禽饲养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山林遭受破坏,水利设施被毁损严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
  石狮建市后,市人民政府加大对农、林、水各业的投入,制定优惠措施,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支持各种专业大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强水利工程技术改造,开展群众性造林种果,建立农田保护区,建设高优产业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化、商品化。1992年,石狮市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1997年,全市建立“良种、粮食、果蔬、渔业、畜牧、加工”六大基地,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8.7%提高到14%
  第一章农业
  第一节生产条件
  一、耕地
  (一)耕地面积
  石狮境内水资源缺乏,旱地多。1955年,有耕地102858亩,其中水田16704亩,占16.24%;旱地86154亩,占83.76%;人均耕地面积0.91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1.09亩。随着水利工程的建设,水田面积逐年增加。1965年,有耕地97001亩,其中水田17199亩,占17.73%;旱地79802亩,占82.27%;人均耕地面积0.64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83亩。1978年,有耕地95613亩,其中水田23690亩,占24.78%;旱地71923亩,占75.22%;人均耕地面积0.46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61亩。1986年,耕地面积为85633亩,其中水田22369亩,占26.12%;旱地63264亩,占73.88%;人均耕地面积0.36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49亩。1988年,耕地面积为83892亩。1989年,有耕地面积83628亩,其中水田22056亩,占26.37%;旱地61572亩,占73.63%;人均耕地面积0.33亩,每个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46亩。随着石狮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企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不断增加,以及土地成片开发,1997年,全市耕地面积已减少至53527亩,其中水田15306亩,占28.59%;旱地38221亩,占71.41%;人均占有耕地0.18亩,每个农业人口占耕地0.21亩。
  (二)土壤类型与分布
  据1980年土壤普查分类,石狮境内91815亩耕地主要有5个土类:
  砖红壤性红壤又称赤红壤,面积4404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97%,多分布于海拔50米以下的台地。
  水稻土面积22096亩,占耕地面积24.07%,主要分布于宝盖、蚶江2镇。
  风沙土面积18635亩,占耕地面积20.30%,主要分布于海拔0~10米低平的沿海地带和一、二级滨海台地。
  潮土面积6779亩,占耕地面积7.38%,主要分布于溪流两岸及河沟发达的水网平原地带。
  盐土在石狮市仅见咸土壤,为经旱耕熟化形成的耕作土壤,但发育尚未完善,仍处于脱盐阶段。面积264亩,占耕地面积0.29%,集中在永宁镇的滨海平原局部高潮位以上脱离海潮影响的低平地带。
  二、劳力
  石狮境内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劳动力均过剩。1955年,总人口113537人,其中劳力38466人,占33.88%。1965年,总人口151971人,其中劳力51468人,占33.87%。1978年,总人口为207092人,其中劳力70342人,占33.97%。扣除部分在渔业及社、队企业的劳力,从事种植业的劳力有57635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有相当部分劳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从事各种工副业生产。1989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有21161人。1992年,有17680人,占总人口的6.54%。1995年,有14411人,占总人口的5.04%。1997年,有13708人,占总人口的4.72%。
  三、畜力
  石狮境内传统耕畜以牛为主。1952年,有耕牛4376头,每头负担耕地23.76亩。随着农业生产发展,耕牛饲养量逐年增加。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社员的耕牛折价入社归集体所有,统一安排使用,畜力利用率提高。因实行耕牛公有私养,管理不善,加上役使过度,耕牛病死率上升。1957年,有耕牛3701头,每头负担耕地27.45亩。1962年,减至2848头。此后,采取保护耕牛措施,耕牛数量逐年增加。1971年,有耕牛4246头,每头负担耕地22.73亩。70年代后,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普及,机耕面积扩大,耕牛数量减少。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耕牛折价归个人所有,耕牛繁殖率上升。1988年以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耕地面积的缩小,耕牛的数量逐年减少。
  四、肥料
  解放前至50年代,石狮境内农作物施用的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主。有水肥、土杂肥、稿秆、海肥、绿肥、饼肥、骨粉、灰肥等。其中绿肥以蚕豌豆、箐锭、无头菜、“九月豆”为主。60年代,仍以农家肥为主。同时引进种植紫云英、臭菊等绿肥。1962~1963年,重点示范施用石灰氮、碳酸氢铵、氨水、过磷酸钙、钙镁磷和尿素等化肥(无机肥)。70年代,虽然化肥品种、数量增加,但农家肥还是主要肥料,增加红萍、太阳麻等绿肥。在全面推广施用氮肥、磷肥的同时,重点示范推广钾肥和复合肥。并且示范推广施用九二O、卅烷醇、增产素、五四〇六(菌肥)、腐植酸铵、钼酸铵和硼砂等生长素及微量元素。80年代,农家肥和化肥并重。其中绿肥从专用转化为菜肥兼用。化肥在施用氮、磷、钾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施用氮磷钾复合肥和微量元素。90年代,以化肥为主,农家肥为辅。农家肥主要为人粪尿,大部分用在果树及蔬菜上。大田作物使用的化肥主要有尿素、碳铵、复合肥、氯化钾和过磷酸钙。同时推广施用植物营养生长素及植物生长促进素,如碧全、磷酸二氢钾、云大一120和叶绿素等。
  五、农机具
  (一)耕作机具
  传统耕作机具有木犁、耙、拉挞、锄锥、草锄、铳仔、土铧等。1980年,使用ISP-3.5水田平整机整地。1988年,水田95%以上采用拖拉机旋耕;农地使用机械较少,缺少使用配套机具,使用半机械化花生、大豆播种机。1990年,市农业科技试验场用手扶拖拉机带旋耕机、配套开沟机,用于冬种小麦及菜畦作业。1992年,市农业科技试验场使用2XT9356型机动水稻插秧机,配合编织布育秧技术,进行水稻机插作业。1995年春,引进1台2ZPY型抛秧机。冬种小麦使用ZBG-6A式旋耕小麦条播机。是年冬,又购进1LYQ-320手扶驱动式圆盘犁1台,用于稻草回田和农田除翻。
  (二)排灌机具
  传统排灌机具有水车、桔槔、戽榉、戽斗、漏桶、喷桶等。70年代,小型移动式内燃机——水泵机组已普遍使用。1981年,在蚶江、祥芝、永芝、石狮投资建设连片喷灌系统后,水泵机组除部分果(林)场尚有应用外,大部分已被遗弃,失去效益。1995年起,由市、镇、村、农户联合投资建有永宁前埔、蚶江莲中、祥芝奈厝前等连片蔬菜基地微喷灌系统。
  (三)植保机具
  70年代,水田和果园普遍使用3WZ-40型担架式机动喷雾机。80年代,引进小量18型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每百亩耕地有手摇喷雾器7台。
  (四)收割机具
  传统收割机具有镰刀、薯挖等。1987年,使用龙江-120型和农友-90型联合收割机。水田区有机动脱粒机50台,每百亩水田有人力脱谷机14台。1992年,石狮街道办事处上浦村王明建陆续购置农友-90型联合收割机3台,组建农机服务队,为农民收割服务。场上作业用扬场机。
  (五)农产品加工机具
  传统农副产品加工有土笼、石槌臼、油车、石宕、石碾、甘薯片刨等。60年代起,开始使用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及淀粉加工机具。
  (六)农用运输机具
  传统装卸、运输机具有竹篮、畚箕、粪桶、独轮车、板车、马车、木船等。60年代,使用手扶拖拉机运输。1988年后,石狮市农业机械化侧重于农村运输机械化。短途运输以手扶拖拉机、农用三轮运输车为主,主要从事砂、石、土等建筑材料及生产、生活资料的运输。中短距离运输用农用运输车,由于货源不多,发展相对较慢。农用载重汽车即从事长途运输。1997年,全市有农用运输车240台、农用三轮运输车300台。
  第二节农作物
  一、水稻
  宋代,石狮境内引种“占城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水利失修,栽培技术落后,耕作粗放,且大面积的稻田是埭田,常因缺水反碱,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亩产只有140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条件改善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稻产量不断提高。50年代,引种高秆常规良种。1957年,亩产175.9公斤。60年代中期,推广矮秆良种水稻,产量普遍提高。1962年,改漫灌为渠灌,水稻亩产177.5公斤。1966年,亩产192.2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水稻生产徘徊不前。1976年,亩产255.9公斤。1976年以后,推广杂交水稻良种。1978年,早稻亩产352.9公斤,晚稻亩产337.3公斤。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优良组合的不断更新换代,水稻保持稳产高产。1987年,亩产400.3公斤。90年代,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水稻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1997年,水稻亩产430.5公斤,总产量13346吨。
  二、甘薯
  明万历年间,石狮境内引进甘薯种植。甘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于种植。至民国时期,逐渐成为重要粮食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地处沿海丘陵旱地,风大水缺,早、晚薯亩产只有150多公斤。缺水严重的山埔园只种植一季越冬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修水利,改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不断提高甘薯产量。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普及甘薯“五改”(改旧品种为新品种,改弱苗为壮苗,改稀植为合理密植,改不施基肥为增施包心肥,改粗放管理为精心管理)技术,四大电灌站灌溉面积逐年扩大,促进甘薯增产。1982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甘薯由主粮转为饲料,加以联产承包,土地分散,耕犁、抗旱不便,“五改”措施难以落实,影响甘薯生产的继续发展。
  三、大小麦
  宋代,石狮境内引进小麦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亩产只有60公斤。
  50年代,种植地方品种,大小麦的产量低。60~70年代,相继引进大小麦优良品种,单产不断提高。1987年后,只有旱地种植大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1991年也只有6498亩。由于大小麦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主要种植品种,大麦有“莆大麦四号”和“莆大麦五号”;小麦有“2148”、“泉麦1号”。
  四、花生
  明万历年间,石狮境内引进花生种植。50年代以前,以蔓生型迟熟品种为主,亩产80公斤左右。60~70年代,陆续引进直立型优良品种,亩产110~130公斤。80年代,石狮境内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主要种植红花126、黄油17、“187-93”等品种。1992年,种子公司引进泉油10号,由于其产量高,而逐步取代以上3个品种。
  五、大豆
  石狮境内主要种植春大豆。由于大豆产量低,经济效益差,所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55年,大豆种植面积17699亩,亩产66.4公斤。1965年,种植17876亩,亩产70公斤。1978年,种植面积11902亩,亩产81.8公斤。1986年,种植面积减少到4216亩,亩产88公斤。1995年,种植面积只有1415亩,亩产96.8公斤。1997年,种植面积1410亩,亩产140公斤。主要品种有“莆豆8008”和玉优803”。
  六、甘蔗
  宋代,石狮境内引进甘蔗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旱地缺水,亩产只有1000公斤。50年代,以种植地方品种“竹蔗”为主。1955年,种植甘蔗174亩,亩产2248公斤。60年代,引进新品种“台糖134”。1965年,种植1022亩,亩产3066公斤。1978年,种植506亩,亩产3093.9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搞活农村经济,发展甘蔗生产,制定奖售粮肥措施,使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84年,种植1819亩。1986年,增加到3900亩,亩产3905公斤。1987年后,由于甘蔗的收购价格偏低,奖售粮肥差价太小,加上受砍运麻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91年,种植2024亩,亩产4086公斤。1995年,甘蔗只零星种植50亩,亩产5000公斤。主要品种有“台糖134”和“611/70”。
  七、蔬菜
  石狮境内的蔬菜资源丰富,种类、品种繁多。常见蔬菜种类有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绿叶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根菜类、薯芋类、葱蒜类、香辣类、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等13个大类,数百个品种。其中小白菜系列品种有上海矮箕青菜、上海虹桥小白、本地小白;芥菜类叶用芥菜系列品种有竹芥、高脚芥、大芥菜;菠菜系列品种有大叶售、东湖菠菜、迟乌叶;芹菜系列品种有早花香芹、青梗芹菜;苋菜系列品种有矮脚圆叶、高脚尖叶;瓜类西瓜系列品种有大青皮、黑冬瓜;南瓜系列品种有饭瓜、盒瓜、牛腿瓜、金瓜仔、枕头瓜;菜豆系列(四季豆)品种有双青玉豆、12号菜豆;豌豆(荷兰豆)系列品种有白花荷兰豆、大黄豌豆、台中11号、食荚大菜豌1号;扁豆(刀豆)系列品种有红花石豆;茄果类番茄系列品种有浙杂5号、美国红茄;茄子系列品种有荷包茄、“电灯胆”;辣椒系列品种有特大牛角椒、高研红椒、甜椒2号、黄腊指天椒;胡萝卜系列品种有“五寸人参”、本地红萝卜;葱蒜类分葱系列品种有本地香葱、六鳌分葱、旧镇分葱、四季青葱;洋葱系列品种有红皮洋葱、太阳牌黄葱、佛手牌黄葱;韭系列品种有细叶韭菜、阔叶韭菜;大蒜系列品种有鲁宁红蒜、莆田大蒜、莆田软尾蒜;水生蔬菜类莲藕系列有“丝苗”、本地藕节;荸荠系列品种有桂林马蹄、水马蹄;茭白系列品种有软尾茭笋;食用菌类品种有草菇、金针菇、凤尾菇、蘑菇、白木耳;多年生蔬菜类品种有“霸王花(三七花);杂草类蔬菜品种有“石刀柏”(芦笋)。
  1988年以前,石狮境内的蔬菜只有零星种植。1955年,蔬菜种植面积1135亩。1965年,种植1585亩。1978年,蔬菜种植面积3470亩。随着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外来人口增多,蔬菜的栽培面积也随之扩大。1986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182亩。1987年,种植面积11582亩,总产量15130吨。
  1988年后,石狮市人民政府为确保城市蔬菜供应,加强对蔬菜生产的领导,专门成立石狮市副食品生产协调领导小组,大抓蔬菜基地建设。1991年,蔬菜种植面积17199亩,总产量24385吨。1995年,种植面积24181亩,总产量32418吨。至1995年,建立永宁镇前埔蔬菜基地,祥芝镇奈厝前蔬菜基地、赤湖蔬菜基地。1996年,建立蚶江镇莲中蔬菜基地和宝盖镇后垵蔬菜基地,总面积3500亩。莲中蔬菜基地规划面积3000余亩,首期开发1000余亩,成为泉州市最大的蔬菜连片生产基地。同时,为了提高蔬菜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专门成立蔬菜生产科技领导小组,开展蔬菜生产的科学试验,先后引进遮阳网、塑料大棚、农膜等,进行反季节蔬菜栽培,引进生物农药开展无公害蔬菜栽培,从而促进蔬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997年,种植30510亩,总产量43291吨。
  八、其他作物
  玉米石狮境内农民历来均利用边角地种植常规高秆品种春玉米,产量很低,一般亩产只有200公斤。1995年春,石狮市人民政府号召扩种玉米,以解决抛荒地复耕,全市共扩种玉米5000多亩,品种为矮秆杂交“掖单13”,亩产350公斤。祥芝镇西墩村垦复153亩地种玉米,亩产415公斤;5亩高产示范田,亩产达748.5公斤。1997年,全市种植1000多亩,亩产300公斤。
  高粱石狮境内高粱种植有套种花生、大豆和利用边杂地专种,品种有“散洗”和“炉洗”。高粱套种,一般亩产50公斤左右;专种亩产250公斤。因“散洗”品种收获后的穗芒可以加工扫帚,所以种植的品种以“散洗”居多。
  小米(粟子)俗名米仔。历来在石狮境内较少种植。零星种植都是作为花生、大豆的间套作物。套种亩产一般仅10~15公斤,品种有“蜈蚣穗”和“鼓瑛穗”。
  蚕豆(乌齿豆)石狮境内蚕豆主要种植在龟湖、塘头、上浦、塘边等水田区。作为冬季粮肥兼用作物,品种有“莆田种”和“江苏种”等。近年来已很少种植。
  豌豆(番仔豆)豌豆是冬季的一种主要作物。由于生育期短,适应性强,加上豌豆可作粮食,又可作菜,还可加工糕、饼,藤蔓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所以深受群众欢迎。主要有“白花”、“紫花”2个地方品种。70年代初,由江苏引进“团结豌”品种。70年代中期,因虫害严重,产量大幅度下降,种植面积大量减少。
  九月豆九月豆是豌豆中的一个品系,因农历9月收获,故称为九月豆。石狮境内种植九月豆,主要为粮肥兼用。即利用大豆收获后闲置待冬种的旱地间种“九月豆”,不仅每亩可收80公斤豆子,还可增加200~300公斤稿秆,作为晚稻或晚薯的基肥。50年代后,随着旱作区耕作制度改革,秋闲田减少,“九月豆”即改作套种作物,一般亩产只有20公斤。品种有“竖枝仔”、肉粽豆(红豆)。
  绿豆绿豆在石狮境内历来仅作春季套种作物。一般套种于花生沟边界及大豆、花生、早薯等作物四周。套种亩产15公斤左右。品种主要有粉光绿豆、“本地油绿”和明光绿豆。
  芋头石狮境内种植芋头历史悠久。芋头是一种菜粮兼用的夏季作物,多种植于水田或渍水低洼地带。一般亩产鲜芋1500~2000公斤。主要品种有菜芋、槟榔芋、竹芋和红芋。
  第三节农技农艺
  一、耕作制度
  明清时期,石狮境内种植双季连作稻,1年2熟。民国时期,麦稻连作,1年3熟;农地(旱地)2年5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遍推广1年3熟高产制及轮作制,1956年、1965年和1978年的复种指数分别为151%、188%和218%。
  农地解放前以及50年代初,普遍是2年3熟。即第一年种早甘薯后,除一部分种菜或冬闲,多数播种小麦或大麦、豌豆;第二年种春花生后,除部分种蔬菜外,大部分秋闲待种大、小麦;部分种春大豆后种豆薯。还有一种方式是第一年种春花生后,秋闲待种大、小麦或豌豆;第二年种旱甘薯后种大、小麦或豌豆,有的冬闲。第三种方式是第一年种春大豆后种豆薯,部分种瓜、菜、芝麻或秋闲;第二年种春花生后,秋闲待种大、小麦。50年代中后期以来,通过推广播种晚甘薯的经验后,逐步减少秋闲地,改变耕作制,提高复种指数,改2年3熟制为2年4熟制。即第一年种甘薯后,种冬大小麦(蔬菜);第二年种春花生(春大豆)后种晚薯(蔬菜)。
  水田石狮境内水田大部分为冲积海积平原。解放前,由于水利失修,常闹秋旱返碱,很少冬种,每年只能插上一季中稻或一季甘薯。60年代后,破金鸡、灌晋南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秋旱和碱害基本消灭,普遍推行“单改双”,水田全部成为双季连作稻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大抓小麦种植,部分稻田成为稻麦连作的2年5熟制,即早稻—晚稻一小麦一早稻一晚稻。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种小麦经济效益差,所以水田地区基本没有冬种小麦,又恢复1年2季水稻耕作制。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
  (一)良种繁育
  反季倒种育种利用时间差、地理差进行反季作物栽培,以增加良种繁殖系数,加速良种推广。石狮境内主要采用翻秋倒种留种、异地反季繁育进行良种繁育。
  翻秋倒种对春播夏收作物进行翻秋倒种,繁育良种。由于秋播气温由高到低,作物生长由快转慢,故种子蛋白脂肪含量较低。加以秋收至春播,种子贮存期短,养分消耗少,种子活力强。种子入土后,养分转化快,相对地提高抗逆力。春播一般不易烂种,能确保全苗,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单产。60年代,石狮境内采用翻秋倒种留种的作物主要有早稻、花生、大豆3大类。60年代初,石狮的雪上、塘头、龟湖、港塘等地进行翻秋倒种留种,加速繁育早稻、花生和大豆良种。1965年以后,蚶江的莲东、莲中、锦里、石壁、大厦,祥芝的后湖、赤湖、莲坂等花生生产区,每年均秋播花生数十亩,或上百亩,进行花生良种繁育。
  异地反季栽培利用不同地带的不同气候特点的地理差异,进行反季栽培,繁育良种。主要有小麦品种北繁和水稻品种南繁2种。1966年,在晋江专区农科所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小麦品种北繁。农技人员把7500多公斤小麦新品种——“欧柔”良种空运到黑龙江省红五
  月农场进行夏播,共建繁殖田642.5亩。当年殖种子10万多公斤,提高繁殖系数13.4倍。70年代,由于典型晚稻品种对日照反应敏感,生育过程受短日照条件严格控制,在石狮境内生态环境下,一年只能一熟,因此不能就地进行反季倒种,加速良种繁殖。1970年,为加快晚稻良种繁育、推广速度,利用异地海拔、纬度反差条件,进行水稻品种南繁,农技人员把当年收获的7.5公斤晚稻新品种“691”种子带到海南省进行冬播速繁。11月27日播种,12月13日插秧,共建繁殖田5.7亩。至1971年4月30日成熟收获,共收种子2765公斤,繁殖系数达368.7倍。
  单粒稀播、单株速繁主要应用于水稻、花生、大豆、大小麦等作物良种的加速繁殖。1981年,郭坑大队承担永宁公社农技站大豆新品种速繁任务,以1.0公斤“威莱姆斯”品种的种子,经过单粒稀播种,播种面积近0.5亩,共收获种子46.6公斤,从而有效加速“威莱姆斯”大豆品种的推广速度。1990年早季,金沧农场科技组选用20穗“龙南早”品种的典型种子2000粒左右,作为提纯复壮。1991年春,采用稀播育壮秧,带蘖单本稀插繁育面积0.36亩,夏收种子174公斤,作为23亩早稻大田用种。
  薯块育苗石狮境内农技人员利用原品种典型性状的薯块育苗,降低苗龄,复壮甘薯良种种性,保持甘薯稳产高产。选用晚薯薯块于3月上旬初采用“露地复膜”或“土坑育苗”方式进行“薯块春育”。选用越冬薯薯块于6、7月间高温季节进行露地“薯块秋育”,出苗后作为“老蔓育苗”的苗地用苗。长期以来,育苗方式以“薯块春育”为主。1978年,石狮境内薯块育苗达103亩,春育薯块7万多公斤,从而加快“惠红早”品种的推广。“薯块秋育”是农技人员通过总结“薯块春育”生产实践后改进的更有效的“薯块育苗”方式。祥芝农办在西墩进行薯块秋育提纯“惠薯5号”良种。共选育薯块60公斤,建立薯块育苗地0.05亩,从8月中旬开始第一次分苗假植,至10月上旬,共扩大越冬蔓育苗地1.5亩。
  甘薯单叶单节育苗1978~1982年,永宁郭坑科技组和石狮长福大队第十一生产队科技组农技人员根据甘薯蔓具有节间腋芽和节间根环自成体系的生理特性,实行单叶单节栽培育苗,增加甘薯良种繁殖系数,加速甘薯良种推广速度。
  离蘖分株繁育离蘖分株主要应用于水稻良种繁育。农技人员根据水稻多次分蘖,并能形成独立根系的生理特点,采用多次离蘖分株栽培,增加水稻良种繁育系数,加速水稻良种推广普及。1985年夏季,雪上村科技组从同安风南农场带回一糯稻新品种稻穗,于1986年春播,采取离蘖分株办法,经过3次离蘖、移栽,134粒种子共分繁出712丛稻株;后收取稻种23.1公斤。
  (二)品种引进与推广
  水稻50~60年代中期,石狮境内引进、推广早稻“南特号”、“陆财号”、晚稻“青骨大穗”、“汀秋5号”、“十石欠”等高秆常规品种。亩产由150~180公斤提高到180~220公斤。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引进、推广“矮脚南特”、“珍珠矮”、“珍龙13”、“科夏”、“铁骨矮1号”、“铁骨矮31”“北种矮”及晚稻“广秋35”“汀秋矮39”、“赤块矮3号”、“赤块矮10号”、“包胎矮”、“晋南晚”等短秆品种。以矮秆品种全面取代高秆品种,亩产普遍达到300公斤。1975年,石狮公社雪上大队830亩稻田全部种植矮秆良种,辅之科学管理,早晚稻亩产分别达到412公斤和406公斤,成为晋江地区率先实现粮食亩产跨双纲的典型。1976年以后,引进、推广早稻“红410”、“竹溪”、“凤选四号”,晚稻“四优二号”组合等杂交水稻新品种。1978年,石狮境内平均亩产早稻352公斤、晚稻337公斤。1979年,雪上大队第四生产队种植90亩杂交水稻,平均亩产达684.5公斤。80年代,随着杂交水稻优良组合的不断更新换代,亩产保持在400公斤以上。1988~1997年,全市先后引进、推广早稻“558012”、“闽科籼61”、“558018”、“泉农3号”、“闽科早77”、“珍科早1号”、早杂优组合“汕优016”,晚稻杂优组合“特优63”、“特优689”、“花优63号”等82个优良新品种。
  甘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石狮境内引进、推广“散仔”、“禺北白”甘薯新品种,以取代“竖仔”(台农17)、“红心仔”等老品种。1963年,引种“新种花”。1965年,“新种花”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1968年后,“新种花”品种退化,空株率剧增,产量下降。1974年,引进、推广早熟高产“惠红早”新品种。80年代初,由于“惠红早”品种的品质较差,逐步被“祥芝竖仔”、“白沙九号”、“漳浦一号”等品质较好、产量高的新品种所取代。1982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1988年后,先后引进、推广“南薯18”“湘薯75-55”、“福薯26”、“金山57”、“惠薯5号”等53个新品种。1996年,引进、推广早熟、优质、高产品种“岩薯5号”。该品种以早熟见长,生育期110天左右,亩产达2400公斤,被作为早熟搭配品种种植。
  大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狮境内长期种植“六菱黑肚”、“四菱白肚”(蜈蚣穗)地方品种,亩产75~100公斤。70年代末,引进种植上海“加字3019”新品种,亩产提高到12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达300公斤。1990年,引进、推广“莆大麦四号”、“莆大麦五号”和“闽诱6号”新品种。
  小麦50年代初,石狮境内主要种植“深根”、“赤仔”地方品种。1958年,开始推广“南大2419”、“华东5号”、“云南抗锈”、“安徽9号”等品种。新品种虽熟期比“深根”早,产量比“深根”高,但由于品质比“深根”差,抗锈病能力低,因而未能推广种植。1963年以后,推广“不锈麦”良种。由于其抗锈力强、产量高,至1965年,沿海地区全面推广种植。此后,“不锈麦”因熟期偏长,后期难以避过高温迫熟而被淘汰。1964年,引进“欧柔”良种,亩产150公斤左右,比“深根”品种提高50%以上。70年代后,继续推广晋系小麦品种“晋麦33”“晋麦71”“晋麦2454“、“4058“、“2148”等良种。1990年,引进种植“泉麦1号”等新品种。
  花生花生是石狮境内主要油料作物。60年代以前,品种一直延用“硫球仔”、“同安种”(中硫球)及“中广”(蔓生型迟熟品种),亩产80公斤左右。1959年,引进试种“狮头企”。1967年,“狮头企”种植面积占花生总面积一半以上。1966年,引种“粤油3号”品种。1970年,引进“油果”、“晋油13““晋油3号”等品种。“狮头企”、“粤油3号”品种仍为石狮境内花生的两大当家品种,花生亩产提高到110公斤左右。70年代初,祥芝、蚶江、永宁部分大队推广“龙油九号”及示范种植“桠2241“、“粉红”等品种。70年代中期,“粤油551”、“粤油551-116”、“粤选58”“红花126”相继引进示范种植,而且迅速推广,特别是“粤油551-116”、“红花126”表现高产、高抗、品质好,所以70年代末取代“狮头企”、“粤油3号”等品种而成为80年代的当家品种,花生亩产增加到130公斤左右。80年代后,尽管继续引试“海花4号”、“黄油17”“黄油7号”、“广A”、“广B”“187~93”、“汕油71“汕油27”等品种,但生长及产量表现均无法超过“粤油551-
  116”和“红花126”品种。1992年,引进种植“泉油10号”新品种。
  大豆石狮境内以种植春大豆为主。1964年以前,春大豆有“腹白”、“青皮豆”和“大北白”、“油红”等地方品种,亩产一般在60公斤左右。1964年,开始推广“古田豆”,大豆单产略有提高。1965年,引进“花面豆”种植,经过3年的推广,“花面豆”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大豆总播种面积三分之一,大豆亩产由60公斤提高到70~75公斤。1967年以后,又推广“穗稻黄”和“白花乌”、“白在赤”等品种。经过示范推广后,相继成立当家品种,大豆亩产增加到80~90公斤。1980年,石狮镇农技站引进推广美国大豆良种——“威莱姆斯”,亩产150~200公斤。1983年后,因威莱姆斯品种花叶病严重,且品质差,而逐步被淘汰。1984年,试种“玉优803”新品种。1985年以后,示范推广“莆豆8008甘蔗50年代以前,石狮境内以种植地方品种“竹蔗”为主。60年代,改种新品种“台糖134”。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闽糖703”、“611/70”新品种。闽糖系列品种虽具有高产高糖、适应性广等特点,但因“闽糖611/70”品种缩根性差,“闽糖703”品种秆细节间长,倒伏严重,加上加工环节复杂,90年代甘蔗种植的品种仍以“台糖134”居多。
  (三)种苗基地
  种苗基地建设是农作物推广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石狮境内有后厅甘薯苗、塘头术粟种、古浮菜头籽等苗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重视作物品种选育工作和种苗基地建设。50年代,种苗以群众自选自育自留自用为主。60年代初期,设立石狮种子站及石狮公社龟湖农场,蚶江公社金沧农场,祥芝公社双湖大队,永宁公社郭坑、下宅大队等种子种苗示范推广点。1980年,在石狮境内建立各种作物良种繁育基地400亩,种子仓库1567平方米、仓容111万公斤。1985年,雪上村张家万、玉浦村蔡奇跃连片承包1200亩土地,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989年,种子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先后在石狮镇塘边村、雪上村,蚶江镇金沧农场、金定鸭场建立水稻良种示范繁育基地;在祥芝乡后湖村,永宁镇前埔村、下宅村,蚶江镇莲东村建立甘薯良种示范繁育基地;在祥芝乡西墩村、永宁镇前埔村,蚶江镇莲东村建立杂交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1990年10月,农业部在石狮市建立福建省南方春麦繁殖基地,仓库及管理房总建筑面积4763平方米,总投资248万元。该基地承担华南3省春麦良种繁殖任务。1996年,全市定点种子种苗基地面积由1989年45亩,扩大增加到879亩,示范面积1207亩。
  (四)良种推广网络
  种子公司石狮市种子公司前身系晋江县种子公司石狮种子站。1988年9月,晋级为股级公司(事业单位)。公司核定编制8人,担负良种选育、推广,种子管理和种子经营等工作。公司成立时,由晋江县种子公司划拨流动资金12万元,仓库1460平方米,管理房107平方米,晒埕1450平方米,机械设备4.2万元,折合固定资产53.32万元;自有经营资金21.56万元。1993年,市人事局增设种子管理站,挂靠种子公司,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7年,公司有工作人员10人,固定资产123.83万元,国家流动资金12万元,自有经营基金25万元。
  种子代销点为适应生产发展,加强种子市场管理,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以加速良种推广速度。1994年6月,石狮市种子公司按照《种子条例)规定,重点在雪上、玉浦、上浦、龟湖、塘边、锦亭、莲西、水头等9个自然村和金沧农场建立种子代销点,并核发《种子代销许可证》,采取让利限价销售的形式,指定专人负责销售,严格执行销售备忘录制度。
  三、栽培技术
  (一)种植
  水稻育秧技术石狮境内传统的竹箩围草催芽育秧,催芽时间长,御寒能力差,容易烂种。有的种芽萌动后不注意翻种,也常造成高温烧芽。60年代开始,实行温室蒸汽催芽育秧,种子萌发快且均匀,催芽期间比老式催芽缩短3~4天,抗逆能力相对加强,确保种子播种后茁壮成长。并以“湿润育秧”取代“育水秧”,实行土坑快速催芽育秧。因水田区地下水位高,坑地难选择,加上室外管理不便及种子萌发后坑温难于控制,容易造成烧芽,土坑快速催芽育秧试行一时,未能得到推广。随着矮秆品种的推广和农用薄膜的使用,开始采用新的育秧方式——卷秧。即在晒谷场上利用薄膜作秧地,泥浆作秧畦,密播育秧,然后卷移下田,无须拔秧。1972年后,港塘、塘头、雪上等纯稻作区基本推广“卷秧”。因卷秧早育,在三叶期若遇寒流,容易卷叶死苗。尔后逐步改为“铲秧”,即把催好芽的种子直接匀布于整平的湿润秧板上,然后按湿润秧进行管理。不同之处是为便于铲秧操作,起秧前3~5天,必须把田水排干,使秧畦表土收缩成层,以利于带薄土下田。80年代,采取“温汤浸种,竹箩包膜”催芽育秧,效果与蒸汽催芽相似。90年代初,市科技试验场开始应用省稻麦所科技成果——编织布育秧,即在原湿润秧的基础上,于畦面盖平后把塑料编织布直接铺在畦面,而后结合秧田挖土开沟,把沟里土浆移到布上,搅烂拌匀后,再用平扳推拉盖平,最后逐片定量播种,并压实种子,按常规湿润秧进行管理。“编织布育秧”能省秧地70%,省种子35%,好起秧,亩花工节省1.5个工日。此后,早稻育秧常规稻大部分采用卷秧,杂交稻采用湿润秧;晚稻育秧以湿润秧为主。
  水稻插秧技术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有育苗人工移插(“插秧”)和直接把种子点播下田(“水直播”)2种。60年代前,采用“插秧”方式栽培的早稻约占70%,中、晚稻全部采用“插秧”方式栽培。只有等水溶田及烂秧补种的早稻,采用“水直播”。60年代后,随着农田生产条件的改善,农用薄膜应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早稻“水直播”栽培方式被淘汰,同时“插秧”技术也不断改进。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高度密植”、“移苗并区”,插秧规格由过去30×40(厘米,下同)的多本稀植改为10×12多本高度密植,结果违背自然规律,招致病虫为害严重,造成大面积歉收,甚至绝收。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推广拉绳、划行规格化少本浅插、合理密植。70年代末,杂交水稻的迅速普及,带动插秧规格的大调整,逐步由整丘5×5、6×6方形调整为留通风行6×4、7×4、6×5的长方形畦板状插植方式,有效地改水稻大田的生态环境。1990年,开始使用“日本式轻型插秧机”。1994年后,试行水稻“抛秧”,对插秧技术进行有益的探讨。
  甘薯插播技术甘薯整畦,早、晚薯插单行的采用牛犁起畦,6~8犁成高畦;越冬薯插双行的则10犁成弧形畦;田晚薯6犁成畦后晒白2天,再人工碎土成高畦。播插方法为早晚单行斜播于畦中心;越冬薯双行同方向斜播于畦心两边;田晚薯用锄头于畦中掘孔斜放薯苗,套种的于芒种前后抢雨在春花生畦中用小锄锥松土插播寄苗。早薯或田晚薯于插后70天,碰到连续阴雨天气应当提蔓。提蔓方法即就近提就地放,摘断薯蔓气根,以保证薯株养分平衡分配,防止过分伤害甘薯群体发育。花生穴播技术50年代初,花生播种仍然沿袭历来的穴播方式。即旱地采用大板多行2粒穴播,畦宽200厘米,行距30厘米左右,穴距24~28厘米;水田、湿润地采用小畦3~4行2粒穴播,畦宽110~130厘米,行距、穴距及旱地相似。60年代,旱地花生改大畦多行穴播为小畦3~4行穴播。1962年后,推广“小畦三行三角密植”。与此同时,随着手推式大豆条播,花生三角密植穴播双用播种机研制成动,推动花生三角密植的普及。70年代开始,由于花生套种甘薯技术的推广普及,花生播种全面普及小畦2行穴播,同时从畦宽和穴距上适当调整,即畦宽90厘米左右,穴距15~20厘米。
  大豆播种技术解放前,由于石狮境内风大水缺,种豆一般采用2种播种方式,即近海风沙土地带实行全丘撒播,而后整成1.2米左右弧形畦;低丘坡积赤沙土地带基本采用小畦(1.0~1.2米)多粒(7~8粒)3行点播;水田种豆采用撤播,而后清沟土盖种,并整成1.0米左右的平面小畦。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大豆栽培技术不断改变。50年代中期,通过总结大豆撤播既抗旱又分叉的优点,于赤沙土地带全面推行多粒点播改撒播。由于撒播后出苗少且又不均匀,虽然抗旱能力提高,但基本苗数达不到要求,而得不到推广普及。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农技人员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大力推广大豆条播技术,从而较为有效地解决点播豆苗过分集中和撤播基本苗不足的矛盾,大豆单产提高10%左右;同期加上手推式大豆花生双用播种机的推广应用,大豆条播技术很快推广普及。然而,由于大豆采用条播,种子入土浅,豆苗抗逆力低(尤以抗旱能力),容易造成早衰、秕粒;同时,还经常出现播种偏密,植株徒长,相互遮光厉害,落花落荚严重现象,产量仍然不高不稳。
  70年代中期,农技人员经过认真探索,进行“条播”、“多行多粒点播”、“双行多粒穴播”、“单粒等距点播”、“小畦双行两粒点播”等播种规格试验探索后,总结推广“小畦双行两粒点播”技术。
  (二)田间管理
  1.管水
  60年代,水稻管水改申灌为轮灌。70年代,农技人员认真总结群众中流行的“春识烤、晚识烤”的传统经验,开展水稻烤田试验,成功地采用一套以适期烤田,浅水勤灌为核心的科学管水技术。1972~1975年,石狮公社农技员施加种蹲点雪上大队,选用良种、科学用肥加以全面落实烤田技术,促使水稻根系深扎、叶片直立、基秆粗硬,无效分蘖得到控制,稻田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抗逆能力明显增强,病虫害减少,结实率增加,结实饱满,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1975年,雪上大队830亩水田,早、晚两季单产全部突破400公斤大关,分别达412和406公斤。此后,经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浅水播秧,寸水护苗,湿润促叶,时到烤田不等苗,苗到烤田不等时;活水保穗,后期干湿交替;灌跑马水,不过早断水等管水技术。
  甘薯管水,旱地掌握土壤湿润起畦,薯苗播后浇水保成活,遇大雨及时排渍,雨后及时中耕保墒,夹边肥后受旱及时灌水,第一次灌跑马水,二、三次水位掌握在畦高三分之一处。田地管水即于播后灌水调墒保成活,遇雨排渍,逢旱灌溉,水位在畦高三分之一处。
  花生管水,在60年代前只注意抗旱防涝,不讲究灌溉技术。70年代后,农技人员通过进行高产栽培试验,根据花生生育特性,总结出一套蹲苗、晒花、湿针、润果的科学管水方法。
  2.除草
  杂草是危害石狮境内农业的一大劲敌,尤以水稻的稗草、鸭舌草、三菱草、遍地莲等杂草,不仅与水稻争肥争水,而且给水稻田管带来极大麻烦。水稻播种后,正常每个稻作季节、每亩至少得多花2~4个劳动日用于除草。为了根除草害,70年代,农技人员蹲点雪上、金沧等地,对每种化学除草剂进行反复试验,总结出一套既省工、省本且能把杂草扼杀在萌牙状态的化学除草技术,即早稻插后7天左右、晚稻播后7~10天内进行中耕化学除
  草。80年代后,普遍使用扑草净、丁草胺、杀草丹、隆达等化学草剂除草。
  花生中耕除草,在70年代前一般进行3~4次。即花生出全苗后,及时用草锄进行第一次除草。尔后,每下过一次雨,雨后必须重新除草一次,直至花生盛花下针初期进行最后一次除草。锄草时只管松土除草,不讲究操作技术。70年代中期,花生锄草技术进行改革,即第一次锄草注重破土清蔸以促进花生第一对分枝茁壮成长;第二、三次锄草以松土除草为主,最后一次重点是培土壮蔸以利果针入土生长发育。
  (三)施肥
  1.水稻施肥技术
  50年代初,水稻施肥沿用历史传统方法,即基肥以厩肥、绿肥、饼肥为主;追肥施用水肥(人粪尿),有条件的搭配小量硫酸铵。该方法虽对培育地力有利,但基肥没有通过发酵,施用后继续发酵,分出大量有机酸而伤根“座苗”,造成水稻群体发育差,单产低而不稳。反之,还因施肥过量,施肥时间不当,稻苗旺长,苗架难以控制,造成一路青,不仅倒伏,且招致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暴发成灾。50年代末,随着化肥供应逐年增加,尤其是60年代,地方化肥工业迅速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肥料来源。60年代以后,水稻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
  磷肥沾秧根60年代初,伴随石灰氮、钙镁磷、过磷酸钙推广应用,采用“磷肥沾秧根”施肥。即先将磷肥与泥浆充分拌混均匀后,装入木盆里,再将起秧洗净后的秧根根部沾一下肥泥即可,而后把沾肥后的秧苗送至田间进行插播。采用钙镁磷肥的可以直接将肥料与泥浆混和,亩用量6~7公斤为宜;而采用过磷酸钙,则必须提前2天左右,先将肥料浸泡于水中,让其充分分解后,再将肥液与泥浆混和,以防磷酸伤根损叶,而且亩用肥量只能控制在3~4公斤以内。应用“磷肥沾秧根”施肥,肥料集中于秧亩根部,有利及时吸收,加速根群伸展,促进根旺苗壮。
  化肥全层深施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农技人员为解决水稻基肥撤施碳酸氢铵造成插秧后氨气挥发烧苗问题,先后试用团肥点施、球肥深施等方法。其效果虽好,但因花工大,农民难以接受,故未能全面推广。尔后,在雪上大队、金沧农场进行“碳铵拌过钙”化肥全层深施试验。即于稻田最后一次耙地前,先将混和的碳铵与磷肥撒施下田,然后用拖拉机或牛翻犁,使之深埋入土。这种施肥方法既可防避肥害烧苗,又可减少肥分撒发流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很快得到推广普及。
  推广施用钾肥80年代初,根据土壤普查查明,石狮境内的土地普遍缺钾严重,而农民又存在偏施氮肥,少施磷钾肥的习惯。为此,农技人员深入雪上大队、金沧农场等科学种田基础好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钾肥施用试验示范,实验结果,亩施15公斤氯化钾,可增产稻谷60~75公斤。由于增施钾肥增产效果显著,1982年后,便成为稻作施肥的一项主要措施。
  根外追肥根外追肥是把稀释后的化肥溶液直接喷施于作物叶面,使肥液从叶面气孔渗透进入作物体内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该方法在作物发育中后期使用,对防止植株早衰,提高结实率,促进果实饱满,确保实现稳产高产,效果尤为显著。60年代初,开始推广水稻根外追肥,但由于喷雾工具缺乏,工效低,未能得到普及。70年代后,随着背负式喷雾器和电动喷雾器的推广使用,尤以1976年以后,根外追肥成为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配套措施。
  1979年,石狮境内水稻根外追肥达5.3万亩次(其中早稻2.7万亩、晚稻2.6万亩)。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根外追肥与病虫防治的矛盾,农技人员采用药肥混施方法,从而为根外追肥的推广普及创造条件。1990年,蚶江镇金沧农场于晚稻破口前喷施一次磷酸二氢钾肥液,增产效果达6.5%6。
  水稻平衡施肥农技人员根据不同土壤、不同作物对肥料需求情况,实行以土定产,以产定肥,三要素按比例搭配,然后分别苗情,分期施用化肥。1992年,市农技站在雪上村进行配方施肥对比验收证实,早稻采用配方施肥,每亩可增产稻谷35.4公斤,增产率达7.3%。
  2.甘薯施肥技术
  甘薯栽培一般施用2次肥,即点穴肥与夹边肥;个别的施用3~4次肥,即点头肥、点穴肥、一次夹边肥、二次夹边肥。点头肥于插甘薯时以薄水肥点施薯株蔸部位,以促进新根提前吸肥。点穴肥于插后10~15天结合第一次中耕,在距薯蔸部位15厘米左右畦股挖穴点施水肥加化肥,待肥水落干后结合中耕填土封穴;夹边肥第一次于早薯插后30~40天,晚薯25天左右,结合第二次中耕于畦股中下部深犁一条施肥沟,条施厩肥或草木灰、秆稿及化肥,然后翻犁、整畦、除草。第二次一般于早薯后70天左右,因苗情确定是否施用。套种花生薯的于花生收获后及时在原花生畦两边翻犁施肥。
  花生施肥技术50年代前,花生施肥大多采用豆科作物作基肥。即于花生播种前,先将草木灰、土杂肥或人粪尿等农家肥全层撒施下田,然后整畦播种。60年代后,石灰氮、钙镁磷、过磷酸钙、碳酸氢铵等化肥的生产,花生施肥逐渐采用农家肥搭配化肥,全层深施。70年代中后期,农技人员认真总结花生中耕锄草时增施人粪尿或草木灰的增产经验,采用“重施基肥,早施花肥,中后期喷施微肥,注意做到适氮,增磷、钾”的整套科学施肥方法。
  大豆施肥技术60年代前,大豆施肥大多在播种前施用人粪尿或厩肥、草木灰等农家肥作底肥,此后不再施肥。60年代,推广施用磷肥,改大豆基底肥单施农家肥为农家肥与磷肥混施。70年代初,随着大豆栽培技术的提高,推广施用花肥,改变以往大豆不施追肥为适期增施花肥。同时,推广大豆开花结荚期喷施微肥。1982年,推广大豆基肥适当增施钾肥,使大豆施肥技术更具科学化。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病虫害种类
  水稻害虫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粘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叶蝉、稻蓟马、稻蝽象、蝗虫、铁甲虫。病害主要有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恶苗病、小球菌核病、叶梢腐败病。
  甘薯害虫主要有甘薯小象虫、大象鼻虫、金针虫、大蟋蟑、蛴螬、甘薯卷叶螟、甘薯旋花天蛾、斜纹夜蛾。病害主要有丛枝病、致腐病、蔓割病、疮痂病、甘薯瘟。
  大小麦害虫主要有麦蚜、粘虫、金针虫。病害主要有小麦锈病、赤霉病、叶梢网斑病、干尖线虫病。
  花生、大豆害虫主要有蚜虫、尺蠖、二十八星瓢虫、绿鳞甲、花生卷叶螟。病害主要有花生青枯病、叶斑病、大豆炭疽病、紫斑病、霜霉病。
  甘蔗害虫主要有蔗螟、绵蚜、白蚁。病害主要有赤腐病、黑穗病。
  蔬菜害虫主要有菜青虫(菜白蝶)、蚜虫、菜螟、菜蛾、黄守瓜、大猿叶虫、黄条跳卿。病害主要有白菜软腐病,瓜类的炭疽病、枯萎病,痂科的青枯病。
  (二)病虫害测报
  1974年,成立晋江县病虫测报站雪上测报点。1990年,成立石狮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把原晋江县病虫测报站雪上测报点改为石狮市雪上病虫测报站,安装测虫灯,聘用2个测报员,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
  (三)主要虫害防治
  稻螟防治60~70年代,采用点灯诱蛾,扑灭成虫;田间采卵,杀灭螟蛹。60年代,使用6%可湿性粉剂拌细砂撒施。70年代,使用乐果、敌百虫、666粉及1605混合粉杀螟松、杀虫脒防治。80年代,使用杀虫脒、杀虫双。90年代以来主要使用杀虫双防治。
  稻飞虱防治60年代末及70年代,采用滴油打落法。药治主要用马拉松、西维因、敌敌畏、乐果、稻丰散。80年代,主要用甲胺磷、速灭威、叶蝉散防治。90年代,用扑虱灵防治。
  卷叶螟防治60年代,用6%666粉和90%敌百虫防治。70~80年代,用敌敌畏、甲胺磷防治。90年代,使用三2磷、辛硫磷、甲胺磷防治。
  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防治70年代,主要用代森胺、代森锌防治。80年代初,使用叶枯净。80年代末以来,使用叶青双防治。
  纹枯病防治60年代使用稻脚青,70年代末以来使用井冈霉素防治。同时采用人工捞菌核。
  稻瘟病防治60年代用西力生,70年代用稻瘟净,80年代用克瘟散、多菌灵、三环唑,90年代用三环唑防治。
  蛴螬防治60年代用6%666可湿性粉剂,70年代用氯丹,80年代用呋喃丹,80年代后期以来用甲基异硫磷防治。
  甘薯小象虫防治主要采用毁、诱、毒、培土防治。毁,即毁臭薯、臭蔓。诱,即开展春诱、冬诱。毒,即毒土,结合施夹边肥时施用农药。培土,畦面出现龟裂及时培土防止小象虫钻入。
  蚜虫防治长期以来均用乐果防治。
  第四节 农业基地
  1991年1月,石狮市建立前埔蔬菜基地,面积25亩。1993年,建立蚶江莲中蔬菜基地,面积1000亩。1994年7月,投资500万元,建立诚信畜牧场,肉猪存栏800头,母猪150头,年出栏生猪2500头,养鳖1.5万只。是年,新增蔬菜基地1000亩,出栏生猪3万头。1995年,全面实施“510”工程,其中建立10个水果蔬菜基地,10个规模化畜禽基地。1月,建立奈厝前蔬菜基地,面积600亩,年产蔬菜1800吨。5月,投资500万元,建立东泉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出售乌骨白绒鸡40万只。是年,建立溪前祖载养鸡场,年出销肉鸡10万只;赤湖蔬菜基地面积600亩,年产蔬菜1800吨。当年,全市建立蔬菜基地2500亩,出栏生猪4.5万头。1996年,建立万株以上水果基地3个、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场3个,百亩以上蔬菜基地5个,存栏千头以上养猪场5个。建成蔬菜基地5000多亩,出栏生猪5.2万头。同时在全省首例引进东北梅花鹿养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1996年,组织实施“6610”工程。即抓好“良种、粮食、果蔬、蓝色、畜牧、水利”6大工程建设,建立“种子、粮食、果蔬、渔业、畜牧、加工”6大基地,每个基地各建立10个示范点,以重点项目促进农业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7年,全市已形成品种多样的畜牧结构,并有外商到石狮市投资畜牧业。其中,菲律宾外商投资1200万元、占地29亩的振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年出栏生猪近万头;东泉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年出栏乌骨白绒鸡60多万只、番鸭10多万只。全市存栏千头猪或万只鸡(鸭)的畜牧场11家,年出栏生猪38749万头。建成蔬菜、食用菌、龙眼、荔枝、柑桔、蜜袖、草莓等果蔬基地30多个。其中,容卿村370亩果园采取山上造林,山下种果,以林护果,果林结合措施,取得较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莲中村利用当地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优势,建成1000多亩蔬菜基地,年产蔬菜近万吨,产值500多万元。建成50亩以上专业农场53个,上规模专业大户183户,实现规模经营土地面积2.85万亩,粮食总产2.7万吨。农业经济初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格局。
  一、种子基地
  种子基地有宝盖镇塘边村、雪上村,蚶江镇金沧农场和金定鸭场水稻良种示范繁育基地,面积231.5亩;祥芝镇西墩村、永宁镇前埔村和蚶江镇莲东村杂交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面积90亩;祥芝镇后湖村,永宁镇前埔村,下宅村和蚶江镇莲东村甘薯良种示范繁育基地,面积60亩。
  二、粮食基地
  粮食基地有宝盖镇塘头村、龟湖村、雪上村,蚶江镇的水头村、莲西村及金定鸭场的水稻基地,面积5600亩,年产粮食5040吨;祥芝镇赤湖村、后湖村,永宁镇下宅村、郭坑村旱地粮食作物基地,面积3300亩,年产粮食1560吨。
  三、果蔬基地
  果蔬基地有宝盖镇前坑、灵秀镇容卿、蚶江镇厝仔、祥芝镇厝上和永宁镇新沙堤果树基地,面积960亩;永宁镇前埔村,蚶江镇莲中村,宝盖镇后垵村,祥芝镇奈厝前村、赤湖村和市供销社蔬菜基地,年产蔬菜12850吨。
  四、畜牧基地
  畜牧基地有祥芝镇洪厝村东泉畜牧有限公司乌骨白绒鸡饲养场,蚶江镇溪前村蔡祖载养鸡场,年出栏肉鸡68万只;金定鸭原种场;宝盖镇塘头村谢宗华养鸭场,年出栏鸭2.5万只;永宁郭宅振兴畜牧发展公司,祥芝镇奈厝前畜牧养殖场,食品公司畜牧场和蚶江镇厝仔养猪场,年出栏生猪3.2万头;永宁镇新沙堤畜牧场,年出栏肉牛1万头;祥芝镇莲坂莲兴畜牧养殖场,年提供肉用兔10万只。
  五、加工基地
  加工基地有祥芝水产品食品开发公司、祥芝大堡水产加工区、文博食品公司、蚶江物华粟米油公司、禾乃食品公司、宝盖镇前坑食品加工厂、蚶江镇青莲面粉厂、蚶江镇厝仔京狮食品厂、永宁镇东海海藻实业公司和灵秀镇灵山牲畜屠宰场,年产值1.34亿元。
  第二章 饲养业
  第一节 畜禽饲养
  一、饲养品种
  猪主要品种有当地黑猪、莆田黑猪和杂种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繁殖饲养当地黑猪。1958年,引进莆田黑猪。1963年,由安海良种场引进大约克、长白等种公猪。因受莆田黑猪和苏白杂种猪的影响,石狮境内与晋西北、福厦沿线等不同地区黑猪体型、外貌略有差异。当地母猪长到8~10月龄,体重40~55公斤,初配种,平均产仔8头左右,仔猪断乳时重12公斤。杂种肉猪养至8~9月龄,体重90~100公斤,屠宰率72%。当地黑猪饲养量约占饲养总数15%,莆田猪种和北方苏白猪,分别占30%和45%。
  牛黄牛系闽南牛体系,主要产区以蚶江、祥芝、永宁、灵秀等地为主。黄牛体态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型紧凑,肌肉丰满,母牛和阉牛毛以黄色为主,公牛以黑色居多。其后代生长良好,符合本品特征。成年公牛体重286~375公斤,母牛225~290公斤。阉牛303~500公斤,日行25公里,日犁地3~5亩,屠宰率48%。1956年从福清、莆田等地引进黑白花奶牛,主要分布于石狮、祥芝、蚶江等地。成年奶牛体重368公斤左右,日泌乳量11.78公斤左右。
  羊当地黑羊系戴云山羊体系。黑羊体型较小,躯体结实,头狭长,略呈三角形,有胡须,公羊多数有角。成年羊体重23~35公斤,肉质鲜美温补。分布在祥芝、蚶江、永宁等乡镇,占总羊数30%。小尾寒羊系1996年蚶江镇洪窟九龙山饲养场从宁夏中宁县引进。羊的体质细致,具有体格大,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繁殖力强,性能遗传稳定,适应性强等特点,是优良的肉裘兼用品。成年母羊体重30~40公斤,平均每年产仔羊1头。
  梅花鹿梅花鹿系灵秀镇灵秀山梅花鹿养殖场1996年从吉林引进。梅花鹿体质结实,体型优美,性格温顺可爱,适应性强,以枣红被毛为主,身有梅花点。成年公鹿体重70~90公斤,母鹿75~95公斤。每年可取1~2次鹿茸制药,是价格极高的滋补药品。
  鸭金定鸭是厦门大学生物系张松踪教授等人于1958年开始在金定鸭原种产地建立科研组选育而成的优秀蛋用麻鸭。金定鸭体型中等,产蛋量高,适应性强,头羽毛为墨绿色,有光泽。成年公鸭体重1.6~1.7公斤,母鸭1.72~1.78公斤;开产日龄105天,年产蛋量260~300枚,一龄蛋重71.6克。金定鸭觅食力强,适应性广,耐寒,具有药用价值,尤其受到北方农家喜爱。
  鸡白绒鸟、乌骨鸡(又名白绒鸡、丝毛鸡)等品种。元代初已有饲养。成年鸡体重1.6~1.8公斤,母鸡216天龄体重1.4公斤,开产窝产蛋15~20枚,年产蛋118枚。屠宰率68%~73%,肉嫩味鲜,具有药用价值,是配制中草药乌鸡白凤丸等的主要原材料。
  二、饲养量
  1952年,石狮境内畜禽年末存栏数量,猪为14260头,大牲畜(牛)4365头,羊3912头。随着对发展生猪的强调与重视,生猪存栏数已成倍增长。1966年,生猪存栏数达38105头,比1952年增长167.22%。但同时也忽略大牲畜、羊的发展。当年存栏牛2397头,比1952年下降45.09%;羊2633头,比1952年下降32.69%。1978年后,保持稳定态势。1988~1992年,由于对饲养业的重视不够,虽创办几个大规模养殖场,但一些小型养殖场倒闭,家畜年末存栏数量没有增加。1994年,开始建立畜禽养殖基地,畜禽饲养量又逐年增加。1996年,灵秀山梅花鹿养殖场饲养45头,主要出产鹿茸,每年每头出产2次。
  三、饲养技术
  石狮境内畜禽饲养以单稀饲料为主食,以放牧为主要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饲养技术不断革新。
  圈(舍)饲养养猪业在50~60年代,全面推行圈养,其普及率达90%以上。家禽业在80年代初,改变传统放牧饲养习惯,全面推行舍养。推广圈(舍)饲养,既为农业生产积蓄大量有机肥料,又有效地控制疫病传播。
  适度规模饲养1958年,受“左”的错误影响,盲目提倡大办“千头猪场”、“万只鸭场”,其结果畜禽大量死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二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联合体)以小型为主,进行适度规模饲养。
  科学饲养60年代初,先在国营、集体农牧场全面推行“三改三推广”工作,即改单一饲料推广混合饲料;改熟饲料推广生料;改稀料推广干湿料或干料饲喂畜禽。其结果,肉猪养至90~100公斤,由原需10~12个月降至8~10个月。80年代推广配(混)合饲料后,只需6个月左右,料肉比由5.5∶1降至3.5~4∶1。随着科技发展,90年代为畜禽养殖提供各种全价饲料、预混料。
  第二节 疫病防治
  一、畜禽疫病
  石狮境内发生的畜禽疫病有3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猪瘟、猪丹毒、猪气喘病、传染性胃肠病、溶血性大肠病、口蹄猪肺疫、疥癣,牛结核、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出血胃肠炎,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球虫病,兔瘟,狂犬病,鸭瘟、雏鸭病毒肝炎和羊痘病等。
  口蹄疫1978年,由食品部门或个体户从江西、江苏、山东等省内疫区调进肉猪、母猪或畜产品而造成疫源扩散。在农贸市场发现4头病猪后,在永宁公社、蚶江公社也发现病猪12头。1983年,病猪达329头。但是疫情一旦发现便组织力量扑灭(全部深埋或高温处理),疫区用20%苛性钠溶液喷射消毒1~2次,迅速地控制住疫病的传播、蔓延。
  羊痘1996年,全市发现羊痘病大流行,发病率达60%以上。尔后,开展季节性免疫,但个别畜区对科学认识不足,出现漏防,仍有羊痘病发生,发病率0.1%~0.5%。
  鸡新城疫又称亚洲鸡瘟,俗称鸡瘟,石狮境内各乡村均有发现。1980年以后,积极推广鸡新城疫苗免疫注射,疫病得到控制。
  二、畜禽疫病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石狮境内猪瘟发病严重。50年代初,为制止猪瘟发生,注射猪瘟结晶紫和猪瘟血清,中期注射猪瘟兔化湿苗。60年代中期,每年春秋二季注射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猪瘟发病率大大下降。但仍时有发生。80年代中期,开始畜禽防疫宣传改革,推行防疫免疫程序。公、母猪每年防疫1次;仔猪哺乳期间2次免疫。即20~25日龄首免,50~70日龄二免,以卡耳为记。雏鸡7~10日龄和25~30日龄各用鸡新城疫Ⅱ系弱毒滴鼻1次。中鸡60日龄再注射鸡新城疫Ⅰ系弱毒苗1次,留种的大鸡每年秋季再接种1次。1月龄鸭注射防鸭瘟苗1次,2月龄以上注射禽霍乱活苗1次。必要时,在母鸭开始产蛋1~2个时,再注射禽霍乱活苗1次。种鸭每年防疫1次。由于春秋二季防疫注射容易打乱畜禽免疫程序,同时浪费人力、物力,因此一方面推广哺乳期仔猪2次防疫,另一方面加强仔猪交易所防疫。并月月组织防疫员下乡补防、检疫。90年代,改变过去传统防疫措施,采取超前免疫技术,仔猪在未吃初乳前进行猪瘟疫苗注射。
  第三节 饲养专业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畜禽饲养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特别是石狮建市后,畜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更快。1997年石狮市畜禽饲养专业大户达128户。
  一、养牛专业户
  1996年,永宁镇新沙堤畜牧场创办,饲养肉牛50头。至1997年,饲养肉牛130头。
  二、养猪专业户
  1989年,石狮市出现首家养猪专业户,饲养生猪200头。1993年,养猪专业户增至35户,饲养生猪2698头。1997年,养猪专业户有50户,饲养生猪3.35万头。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永宁镇振兴畜牧发展有限公司,饲养生猪2275头,其中母猪450头、公猪25头;蚶江镇凯胜养猪场饲养生猪850头,其中母猪83头、公猪2头;祥芝镇茶忠养猪场饲养生猪1205头,其中母猪200头、公猪5头;石狮市食品公司养猪场饲养生猪1300头。
  三、养鸭专业户
  1991年,石狮市有养鸭专业户35户,饲养鸭40.2万只。1993年,增至40户,养鸭46.3万只。1997年,养鸭专业户60户,养鸭58.9万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宝盖镇塘头村后厅谢宗华饲养1.16万只,下浦村蔡设饲养4000只,龟湖村陈钦饲养4500只,蚶江镇石湖村郭怣林饲养4500只,锦里村吴清饲养6300只,金定鸭原种场饲养蛋鸭2000只。
  四、养鸡专业户
  1991年,石狮市有养鸡专业户10户,养鸡8.25万只。1993年,有14户,养鸡13.5万只。1997年,有15户,养鸡14.7万只。其中,规模较大的养鸡专业户有3户。即祥芝镇洪厝蔡丽玲养鸡场饲养乌骨鸡6000只,洪立养鸡场饲养当地鸡3万只,宝盖镇杆头村高教养鸡场饲养肉鸡1500只。
  五、其它专业户
  1991年,祥芝镇西墩臭柄鸽场创办,饲养肉鸽1000只;1995年,年饲养肉鸽5万只。1994年,莲坂兔场设立,饲养哈白种兔300只,至1997年,饲养3000只。1996年,宝盖镇塘边村蔡清渔饲养福建赤兔1000只,1997年增加到2300只。
  第三章 林业
  第一节森林资源
  一、面积蓄积量
  1950~1962年,石狮境内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1962年,森林覆盖率从1952年的1%增至2.1%。1963~1978年,实行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大搞沿海沙滩荒地造林。1978年,森林覆盖率增至5.2%。1979~1987年,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实行林业“三定”,由以前保国营、扶集体、限个人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大办林业。在千家万户绿化荒山荒滩的同时,林业联合体及专业户承包造林。
  1988年,石狮市有林地面积20790亩,林木总蓄积量72223立方米。1988~1997年,市政府制定造林优惠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因类设防,营造防护林,发展经济林;提供造林苗木经费,鼓励群众植树造林。实施绿化工程,大搞“四旁”植树绿化,严禁乱砍滥伐。至1997年,全市有林地面积31110亩,林木总蓄积量9578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
  二、林木种类及其分布
  石狮境内有针叶林、阔叶林2种。
  针叶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湿地松。湿地松于1986年从东山县赤山林场引种在石狮境内的祥芝、永宁沿海防林内侧一带种植,幼龄生长差,中龄表现优势,可推广种植。马尾松分布在沿海内陆地带,海拔100~500米的丘陵台地。为人工林及人工促进天然更生,是薪炭林及水土保持林。
  阔叶林主要树种为台湾相思树、木麻黄、柠檬桉。1988年,从安溪县、南安县引进毛荆相思,在宝盖山、灵秀山种植,表现一般。台湾相思遍布丘陵台地、沿海一带及公路两侧,适应性广,生长好,萌芽力强,是薪炭和水土保持理想树种。木麻黄分布于沿海沙滩及农田防护林带,是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其生长迅速,抗风力强,能防风固沙,提供燃料用材,是造林绿化及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先锋树种。柠檬桉分布在村旁及农地的小块片林带。其特点是速生,但要求立地条件高,只能作村旁绿化。
  三、林区分布
  沿海防护林区位于沿海风口一带,包括宝盖镇上浦、雪上,蚶江镇水头至大厦,祥芝镇古浮至深埕,永宁镇新沙堤至西岑、前埔一线,计70个行政村,总面积16.22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59万亩,占总面积9.8%。沿海防护林区土壤为风沙土,土质薄、沙化,水利灌溉差;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0.2℃;年平均降水量911~1050毫米;属风口突出部的村庄有祥芝、古浮、石湖、新沙堤、深埕、梅林、港边等,面向台湾海峡,常遭台风长驱直入袭击,造林难度极大。主要树种以木麻黄为主,其次是相思树、柠檬桉、湿地松、龙眼、柑桔、葡萄、红树林秋茄、杂果。
  水土保持林区位于境内宝盖山、灵秀山一带24个行政村,总面积70693亩。其中有林地12794亩,占该区总面积18.1%。水土保持林区属沿海内陆部分。宝盖山海拔209.6米,灵秀山海拔174.4米,是全市地形最高点。土壤多为砖红壤性红壤,表土层常被侵蚀,土层浅薄,土体呈现粗化骨质,是主要林业用地土壤类型,年平均气温为20.4℃,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森林植被较为丰富,人工营造的树种主要是相思树、木麻黄、马尾松、柠檬桉、毛荆相思、龙眼、柑桔、蜜柚及少量的油柰。四旁树有银桦、柠檬桉、南洋衫、银合欢、樟树、榕树、麻楝、苦楝等。
  经济林区经济林分布在灵秀镇容卿、彭田,宝盖镇前坑、塘后,永宁镇前埔、后杆柄、新沙堤,蚶江镇厝仔,祥芝镇厝上、洪厝、港前、谢厝一带。经济林树种主要有龙眼、柑桔、葡萄、石榴、蜜柚、荔枝以及少量的桃、李、余甘。1988年,全市经济林面积334亩。1997年,增至6325亩,占全市林业用地的20.33%。
  第二节 林木营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乡镇人民政府重视林业生产,发动广大群众在荒山、坡地植树造林。60年代,营造以木麻黄为主的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文化大革命”中,山林遭受破坏。石狮建市后,市人民政府尤为重视林业生产建设。1989年,市人民政府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造林绿化责任状,实施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林业工程建设。市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00万元,以消灭宜林荒山,建设海岸基干林带为重点,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种果。1991年,消灭宜林荒山。1992年,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1995年,福建省绿化达标检查组对石狮市验收,全市有林地面积26322亩;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8.7%上升到12.5%。
  一、采种与育苗
  石狮林业属沿海防护林体系,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差。1985年以前,石狮境内造林所需种苗均由晋江苗圃及磁灶、池店、罗山等公社、乡镇专业队提供。1985年,发动群众在境内移植木麻黄幼苗育苗,所需幼苗到晋江贴头林场、沙塘苗圃购买。同时,试验以木麻黄播种繁育幼苗成功后,在永宁、祥芝、蚶江等乡镇专业育苗户推广;鼓励育苗户自采自育,并实行合作育苗,每亩补助200元,上缴合格苗8000株,超产部分以商品苗自行销售。1985~1988年,合作育苗200亩。祥芝郭厝、伍堡、深埕,永宁沙堤,蚶江大厦等育苗户育苗种子除向晋江、惠安外调外,部分育苗户自采木麻黄种子育苗。1985~~1997年,共自采树种100公斤。1988年以后,市政府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促进苗木生产的发展。育苗户平均每年提供1~2类合格木麻黄苗木80万株。1988~1997年,共提供750万株。四旁绿化苗木及风景树、公路造林苗木向外县(市)调入。1991~1997年,全市向外县调入龙眼高压苗木10.2万株,绿化风景苗80万株。
  二、植树造林
  营造防风固沙林石狮境内海岸线长67公里,沿海风口沙滩立地条件差,常年遭受东北大风的袭击,造林难度极大。按防风固沙造林技术要求,每年度对沿海沙滩、荒山造林小班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造林地围竿、围竹、砌砖墙、立条石、栽老鼠刺等多种防护措施和拌红心土改良土壤,大容器苗,高标准、高密度种植木麻黄。重点地段林投资由县(市)、乡镇(公社)、村(大队)三级共同负担。1978~1988年,营造防风固沙林18123亩。1991~1997年,营造防护林8483亩。
  营造经济林石狮境内经济林贫缺,品种少,面积小,产量低,每年所需水果都需向外地区调入。1965年,经济林面积434亩,1978年,为216亩。1988年,全市经济林面积334亩,其中柑桔192亩、龙眼20亩、荔枝23亩、桃李99亩。1991年开始,市政府提供大力发展经济林,以提高林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沿海防护林内侧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以种植龙眼品种为主,同时引种琯溪蜜柚、巨峰葡萄、石榴、余甘、李。1997年,全市有经济林6325亩,其中柑桔599亩,蜜袖220亩,龙眼5014亩,荔枝23亩,桃李、石榴284亩,葡萄51亩,余甘134亩。
  造林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石狮境内大搞荒山、荒坡、荒滩造林和路旁植树绿化。1989年,石狮市绿化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全市开展造林绿化工作。1990年植树节,市委、市府主要领导在永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1993年,造林绿化为市政府为民办10件大事之一。1989~1997年,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及学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4万多人次,绿化重点乡镇地段50多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造林3000多亩,大大推动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林木保护
  一、防火护林
  50~70年代,石狮境内林区地表层枯枝落叶被人民群众收拾干净作为燃料,十分有利森林防火,林区均没有发生火灾。80年代,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各乡(镇)建立林业专业队,对山火发生地区及时组给当地群众扑灭。
  1989年,石狮市成立森林防火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开展军民联防。每年从林业经费中拨款作为森林防火经费和购置扑火器材。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配置森林消防车1部,在火险期实行24小时值班。全市划分12个防火片区,每片区由1名专职防火护林人员对该片区实行巡山管护管理,发现火情马上组织扑灭。强化防火管理制度,做到护林防火层层负责,人人有责。1989年以来,全市未发生森林火灾。少量由群众烧茅草蔓延或外地员工野外游玩引起的林火,均及时发现,马上组织扑灭。1995年,在灵秀山与晋江市交界处新开长10公里的生物防火林带。1996年,石狮市被福建省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连续6年无森林火灾单位。
  二、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种类石狮境内森林结构均属人工纯林,混交林面积极少,森林病虫危害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常见林木病虫害,马尾松有马尾松毛虫,湿地松有黑粉病、马尾松毛虫,相思树有铜绿金龟、相思木蠹蛾,木麻黄有木毒蛾、星天牛、光肩星天牛。苗圃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茶色金龟、铜绿金龟、大蟋蟀、非洲蝼蛄。
  主要病虫害防治木麻黄毒蛾是危害石狮境内森林树木的主要害虫,其次是星天牛蛀干害虫及马尾松毛虫。最严重是沿海第二代木麻黄人工林,各乡(镇)均有发生虫害,但没有片林成灾。1960年1月,石狮境内各公社组织人工捕杀或用农药消灭松毛虫。1978~1981年,晋江县林业局先后用飞机喷射白僵菌防治木麻黄木毒蛾和马尾松毛虫,石狮境内防治面积3000亩,效果达85%。1986年,石狮林业站技术人员对雪上、上浦等村农田林带木麻黄注射溴氰菊脂防治星天牛,面积1200亩,防治率达85%。1988年后,每年清明节前后,镇、村林业干部和专业队员采用白僵菌粉炮5000粒预防,面积达1万亩,预防效果良好。1990年,祥芝乡厝上沿海护林发现木毒蛾,面积150亩,采取人工修剪枝条消灭卵块,喷射白僵菌及敌敌畏进行防治,效果达到88%。1995年以来,在沿海一带及宝盖镇上浦、雪上村农田带均发生星天牛蛀干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和农药防治,防治率达90%。
  三、执法护林
  严禁乱砍滥伐1952年,晋江县人民政府制定《关于森林采伐管理办法》,各区、乡(镇)建立采伐审批手续,林木采伐均须办理采伐许可证,禁止乱砍滥伐。1953年,石狮境内乡(镇)设护林委员会,村设护林小组,配备护林员。对滥伐林木者分别给予批评、赔偿、罚款处理。19581962年,出现伐木烧炭、毁林开荒现象。1963年3月,晋江县人民委员会颁布《晋江县保护与发展防护林的管理办法),各公社制定护林乡规民约,制止乱砍滥伐林木。“文化大革命”中,石狮境内林木又遭乱砍滥伐。1982年,晋江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木材实行统一管理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对破坏森林屡教不改者给予严惩。石狮建市后,石狮市人民政府在营造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的同时,做好护林育林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征占用林地的管理及森林资源的保护,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组织,严禁乱砍滥伐。各村成立林业专业队,聘用林业护林员。各乡(镇)配备林业干部,执行“护林有功者奖、毁林者罚”的政策,对滥伐、乱砍林木者,分别情况给予处理,情节严重的根据《森林法》给予依法惩处。从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石狮市的林业资源。
  采伐管理建市前,石狮境内的林木采伐由晋江县林业局管理。1988年以来,进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林木采伐凭省下达到各县(市)的年度限额指标,由村级林木单位提出林木采伐申请报告,经乡(镇)林业负责领导同意后,上报市林业站,领取林木采伐申请书,由市林业站会同乡镇林业干部到现场勘查审核后,由市农业办公室领导审核同意,办理采伐许可证,凭证限额采伐。1989~1997年,上级林业部门下达给石狮市每年2000立方米的限额采伐指标。由于森林资源有限,采伐严格控制,每年只完成采伐指标的10%~15%,共采伐林木1919立方米。
  第四章 水利
  第一节 水利工程建设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虽有塘、陂、坝、圳、井等水利设施,但由于内优外患,水利失修,旱涝灾害频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至1965年,石狮境内兴建小(二)型以上水库11座,总库容605.29万立方米。1970年以后,对山美灌区、金鸡灌区进行配套建设,晋东金鸡南渠输水能力达38.5立方米/秒。石狮境内4座大电灌站,有效灌溉面积7.32万亩。1972~1973年,在水头大队至蚶江大队筑堤围垦,新增耕地面积5235亩,保护面积达1.5万亩。由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工程老化,出现一些险库、危堤。特别是建市初期,连续三年遇到台风暴雨的袭击,市区受涝严重。为此,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对险库进行高标准除险加固,对蚶江海堤和西岑海堤进行达标加固,对市区出海口排涝工程进行规划设计并分期实施。至1997年已基本完成,有效地提高石狮市抗御风、暴、潮、旱灾的能力。
  一、蓄水工程
  (一)小(一)型水库
  奈清水库是石狮境内唯一的一座小(一)型水库,位于祥芝奈厝前,1958年12月动工兴建,1962年2月竣工。拦蓄厝上西溪干流之水,集雨面积2.05平方公里,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24小时雨量250毫米,洪水总量70万立方米,洪峰流量76.7立方米/秒,总库容135.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3.1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8.3万立方米,死库容14.4万立方米。主坝为匀质土坝,坝高10.2米,坝顶长380米,坝顶宽3米。1990年,大坝左端因白蚁隐患在台风暴雨中发生严重渗漏,及时进行抢险加固。
  溢洪道为闸门式,堰顶净宽8.4米,堰顶高程23.5米,闸门2.8×1.0米,最大过水深1.45米,最大泄流量20.2立方米/秒,涉及下游4个自然村,人口1.5万人,农田0.4万亩。
  输水涵洞浆砌箱涵,断面0.3×0.3米,最大放水量0.37立方米/秒。闸门插板式,门盖直径30厘米。启闭机1台5吨,为螺旋式。涵洞出口分左右干渠2条。左干渠长2.5公里,右干渠长4.5公里,支渠2条4.3公里。沿途主要建筑物有渡槽3座,倒虹吸、泄水闸、涵洞各1座。原设计灌溉面积0.58万亩,核实后有效灌溉面积0.35万亩。实灌0.2万
  亩,受益的有祥芝镇奈厝前、卢厝2个行政村及蚶江镇的莲塘、溪前、厝仔3个行政村。
  1981年底,进行保坝施工。至1982年3月结束。工程总耗资38.2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5万元,总投工13.65万个工日,总工程量10.10万立方米。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对大坝进行高标准除险加固。采用土工膜土工布新材料进行止水处理,并翻砌条石迎水坡面,背坡培土加厚,堆砌大石加大排水棱体。新建溢洪道启闭房,配启闭机3台。改建防汛道路1条,长380米。完成总土石方0.9万立方米(其中石方0.4万立方米),投劳1.3万个工日,石狮市财政投入53万元。
  奈清水库除保证农业灌溉用水外,还为祥芝镇4000吨/日水厂提供水源。
  (二)小(二)型水库与山围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兴建小(二)型水库10座、山围塘17座。
  二、引水工程
  引水渠石狮境内水资源缺乏,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318立方米,仅为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是泉州市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五分之一,境内水源只能供给全市需水量的13.5%。1965年10月,晋江专署成立金鸡拦河闸工程指挥部,投资431万元,在南安县金鸡村建成327米长、28孔拦河闸,分出南渠流量30立方米/秒,灌溉晋江县耕地。1980年,晋东引水量达到38.5立方米/秒,新开高渠引水能力26.5立方米/秒,低渠引水能力12立方米/秒。从此,金鸡水直送晋江、石狮、蚶江一带,引水渠全长52.46公里,石狮境内长度10.3公里。分配流量8立方米/秒,满足永宁、祥芝、蚶江镇的农业灌溉用水和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饮用水的需要。南渠鸡肠沟又是石狮市一、二水厂的取水口,供水能力为27万吨/日。由于南干渠水须经鲤城区境、晋江市境而后流入石狮市,流程长,水质受污染日益严重。1996年,石狮市人民政府成立晋江南岸石狮市引水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引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1996年底,设计方案报省计委立项。1997年,设计方案通过省建委、省计委和省水电厅联合会审,拟在1998年动工,工期2年。该方案为从南渠高干渠上游取水,设泵站加压通过压力管线(双管,径1.2米),经过晋江市的池店、陈埭西滨沿海边至石狮市第二水厂,全长16公里,取水流量一期3立方米/秒。总投资1.9亿元。
  水闸石狮境内兴建以蓄水、排洪相配套的水闸7座。
  三、提水工程
  (一)中型电灌站
  洪窟电灌站建于1971年9月,设两级抽水,一级位于蚶江洪窟,水源为金鸡南渠,水净扬程19.45米,抽水量2.6立方米/秒,除一级灌区8800亩用水外,还提供二级站水源。干渠长度3.7公里。有变压器2台,容量1120千伏安(单机560千伏安),由石狮供电所供电,线路电压10千伏安,长度5.8公里。机房内安装电动机4台,型号JS136-6,容量960千瓦,配套24SH-19A离心泵4台。输水管为铸铁,直径60厘米,总长度132米。二级站位于莲塘黄牛山,净扬程分两个高度,35线(以高程称谓,下同)12.5米,41线17.7米。抽水流量2.0立方米/秒,灌溉农地1.64万亩。有变压器1台,容量560千伏安,机房内安装电动机3台,容量445千瓦,配套离心泵24SH-28型号2台,12SH-19型号1台。输水管为铸铁,直径分别为60厘米和30厘米,总长度83米。干渠长度15.8公里。石狮境内25个大队受益。1973年8月该站主体工程竣工,耗资58.7万元,完成工程量26.7万立方米,投入劳力79.84万个工日,使用钢材22.7吨、水泥766吨、木材45立方米。1977年投产,1978年抽水441.14万立方米,收水费5.47万元,实灌面积2万亩。为了使洪窟电灌站发挥更大效益,石狮市政府还加大投入,对电灌站进行技术改造。1996年对厂房改造加层,把配电部分搬到楼上,吸水管全部更新,厂区环境道路进行改造,水泵叶轮更换、二级机组更新等措施,提高节能效益,改善职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石狮建市后,随着经济发展,大堡工业区的建成,工业区需水量激剧上升,洪窟电灌站成为祥芝4万吨水厂的主要补充水源供应站。1997年供水量达150万立方米。
  长福电灌站始建于1973年,设计两级提水,水源为金鸡水。一级站设在长福村,净扬程14.85米,抽水流量原设计1.34立方米/秒(1988年抽水流量1立方米/秒)。除一级站灌溉2000亩外,主要为二级站供水。一级站安装3台电动机,总容量225千瓦(单机容量75千瓦)。配套3台14SH-28型离心泵。输电线路电压10千伏,长度6.59公里,有变压器1台,容量240千伏安,由石狮供电所供电。二级站位于石狮镇曾坑村,净扬程16.9米,提水流量原设计1.2立方米/秒,设计灌溉1.83万亩。(1988年抽水流量0.9立方米/秒,灌溉1.05万亩)安装SO3250S-4型号电动机3台(单机容量75千瓦),总容量2254千瓦。配套14SH-28离心泵3台。输电线路电压10千伏,长度4公里,有变压器1台,容量240千伏安,二级站灌溉渠道长8.7公里,石狮、永宁2个镇共19个行政村的1.25万亩农地受益。1976年6月工程竣工,耗资71.4万元,完成工程量19.6万立方米,投工46万个工日,使用钢材3.8吨、水泥444吨、木材79立方米。1977年投产,1978年是运行最高的一年,年抽水量490.62万立方米,收水费4.65万元,灌溉1.58万亩。长福电灌站一级干渠因1992年德辉开发区建设需要,渠道被毁,石狮市人民政府联席会上作出决定,要尽快改造恢复一级渠为压力管供水,并委托省水电厅水利规划队设计。
  晋南电灌站位于荆山村(晋江市罗山镇)与山兜村交界处。始建于1972年,1975年12月竣工,水源为金鸡水。电源由泉州电厂直供,输电线路22.8公里,线路电压35千伏,变电站设SJL型号变压器2台,容量3600千伏安(单机容量180千伏安),设计净扬程23.2米。安装9台电动机,总容量2520千瓦(单机280千瓦),配套安装24SH-19A型号离心泵9部,总抽水流量7.47立方米/秒。输水管道直径60厘米,水管总长585米。上水池以180支石柱支撑,为渡槽式浆砌花岗岩条石结构。总干渠经过山兜村,穿过仕林水库背水坡脚,沿坂头村进入晋江市境内直至英林和金井镇,全长78.6公里。灌溉石狮市灵秀镇、晋江市罗山等镇的58个行政村农田10.29万亩。
  新华电灌站始建于1966年,1975年4月竣工,为两级抽水。一级设在石狮新华路,水源为金鸡水。设计净扬程15米,总抽水流量4.03立方米/秒,装机7台,总容量1155千瓦,配套24SH-28离心泵4台。输水管材料为铸铁管及水泥管两种,直径分别为60厘米、35厘米、30厘米、25厘米4种规格。输电线路电压10千伏,变电站安装SJL-560型号变压器2台,容量1720千伏安,线路长度0.345公里,由石狮供电所供电。一级干渠穿过石狮境内,经石光中学与华林饭店之间以倒虹吸管(石砌矩形断面双孔)穿过街道,长度1.2公里。一级站抽水除灌溉大仑的0.136亩农田外,主要为二级站提供水源。一级干渠原是明渠,1985年改为7暗涵。二级站设在石狮狮仔山,净扬程分3个高度,30线13.85米;35线16.51米;40线22.25米。设计安装电动机6台,总容量1010千瓦。配套离心泵6台,总抽水流量3.73立方米/秒。灌溉石狮市灵秀和晋江市的永和、龙湖、深沪等4个镇的农田5.114万亩。一、二级干渠总长度33.7公里。30线渠道上主要建筑物有大仑渡槽,全长2.2公里,57个石拱,输水能力4.35立方米/秒。新华电灌站工程总耗资187.2万元,完成工程量92.5万立方米,投入劳力75万个工日,使用钢材29.2吨、水泥1901吨、木材192立方米。1988年10月,因该电灌站主要向晋江供水,由泉州市水电局管理。
  (二)小型机电灌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兴建小型机电灌站12座。
  (三)喷灌工程
  1977年,晋江县开始引进喷灌技术,在石狮境内的永宁下宅、蚶江大厦等地试行移动式喷灌。1981年6月,祥芝公社6000亩旱地规模喷灌,耗资50万元。1982年10月至1984年9月,蚶江公社石湖半岛续建蚶江电灌站,打井取水,进行旱地规模喷灌。蚶江、锦里、石湖3个大队3772亩受益,耗资32.49万元。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单位分散,喷灌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喷灌工程日渐被遗弃,或受到人为的破坏,输水管道被盗,因而失去效益。1983年缩小喷灌规模,规划对象为专业户经营的茶果作物。先后建成石狮镇容卿果林场,蚶江镇厝仔果林场、石狮镇前坑果林场等喷灌工程。石狮建市后,兴建市定的蔬菜基地配套喷灌和微喷工程。1994年,建成永宁前埔500亩蔬菜基地喷灌工程。1995~1996年,改建为微喷工程。1996年,又相继兴建蚶江镇莲中600亩蔬菜基地微喷工程和祥芝镇赤湖500亩蔬菜基地微喷工程。
  四、围垦工程
  (一)海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兴建蚶江、西岑、岑兜盐场海堤,总长5.96公里。
  蚶江海堤属晋东海堤的一个堤段,从水头村至蚶江村,长3公里。保护蚶江镇、宝盖镇、金定鸭场3个镇(场),11个行政村,2万多人口,1.5万亩土地和100多家乡镇企业的安全。同时新垦农田4200亩。蚶江海堤于1972年兴建,1973年4月建成,设排洪闸两座6孔,控制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由于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年久失修,工程老化,土堤沉陷,石坡坍塌严重。特别是1988~1990年连续遭到罕见的强台风暴潮的袭击,几乎出现缺口溃堤的危险局面,经及时组织抢修,才保住海堤。石狮建市后,市委、市政府重视海堤的达标建设,把蚶江海堤达标加固建设列入市政建设的十大项目之中,作为重点项目先行实施,根据省定标准,以防御十二级台风风浪爬高历史最高潮水位加安全超高的设计标准进行设计。1991年2月,市政府成立蚶江海堤加固达标工程指挥部。海堤加固分三期实施。1991年3月至1992年元月,第一期工程完成险段加高培厚1700米和翻砌石坡1500米。1992年5~10月,第二期工程完成土堤加高培厚1300米和翻砌石坡1500米,并新建防汛道路长3.4公里。第三期在土堤稳定的基础上,自1995年6月至1996年1月完成防浪墙3公里的砌筑。背水坡采用块石干砌护坡,以防止超标准的风浪翻过堤顶冲垮内墙。至1996年5月,主堤的加固达标工作全部完成。计投入资金453万元(其中市财政拨款248万元,镇场16万元,华侨捐资6万元,省补助172万元,泉州市补助11万元),完成总土石方10.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9万立方米),投劳13.7万个工日(其中技工23.2万个工日)。1996年7月4日,通过泉州市水电局组织竣工验收。全堤3公里外形尺寸、防浪墙及堤身砌石按省定的设计标准进行加固施工,标准高,做到坡面线直、面平、缝密、外形整齐美观,施工质量达到优良。加固达标后的蚶江海堤,自1992年以来经受多次台风暴潮的侵袭,特别是1996年8月份七、八号台风加上天文大潮(超过历史最高潮水位32厘米)的暴潮袭击,大堤依然稳如泰山。高标准质量达标加固的蚶江海堤成为全省的达标样板堤。
  西岑海堤位于永宁镇西岑村,东邻对台贸易的梅林港,西临晋江的衙口海堤线,全长1.76公里,保护1200亩田地和5000多人口的安全。原海堤是流砂堆积的自然堤岸,群众在房基周围做了一些零星的堤岸。由于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年久失修,工程老化。1993年,永宁镇党委、政府把西岑海堤加固达标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第一件大事,按省定千亩海堤标准设计,成立指挥部。1993年7~12月,第一期工程完成新建挡潮排江闸1座(4孔×3米)和西侧堵口的浆砌石堤段70米。1994年5~11月,第二期工程完成土石混合堤段砌筑863米,土堤段827米,浆砌防浪墙515米。第三期从1995年9月开始,完成125米近水坡段砌筑,并结合海滨大道的建设堤顶加宽至10米。11月,完成1760米堤段的加固达标任务。共投入资金151.8万元(其中省市补助28万元、石狮市财政50万元,镇43.8万元,村自筹30万元),完成总土石方3.8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02万立方米),投劳6.8万个工日。
  (二)垦区
  石狮境内围垦工程共两处,为蚶江围垦工程和永宁围垦工程。蚶江围垦工程于1973年4月建成,筑堤3公里,自水头大队至蚶江大队,新垦农田5235亩。垦区水源为金鸡南渠,投资112.8万元。永宁围垦工程包括西岑围垦区和沙美盐场,于1963年建成,围垦面积720亩,主要为盐场。
  五、饮水工程
  民国及其以前,石狮境内居民挖井汲水饮用。在湖东湾掘有3并,其中一井圆周长四丈余,深不可测,既供农田灌溉,又供饮用。永宁卫育英坊内龙坡井,泉水甘洌,冬夏不竭。永宁又一口井水质甘甜,酿酒煮茗皆宜。宝盖山石塔下有一玉泉井,大旱不竭。民间以井为源,饮用灌溉结合。沿海地区凿井,因水质咸,不宜人畜饮用,偶有饮用井,亦供不应求。晋东平原则饮用金鸡沟水,水质浑浊,且污染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饮水卫生。为解决沿海地区严重缺水的困难,各级政府拨专款挖掘水源,建设沿海供水工程。1978年以后,建设祥芝大队和永宁梅林大队的饮水工程。1980年,石狮镇兴建2000吨/日自来水厂。1985年以后,农村自来水工程归属水利部门统一规划设计,先后兴建祥芝大堡、东埔、东店、厝上、永宁的沙堤等沿海村级供水工程,解决部分沿海严重缺水区群众的生活用水。
  1989年后,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工农业生产和人饮需水量大增。1990~1994年,先后兴建永宁镇3000吨/日水厂;祥芝镇4000吨/日水厂和4万吨/日应急工业用水厂;蚶江镇2000吨/日水厂。沿海农村先后兴建祥芝洪厝村、草柄村人饮工程。作为市中心区的石狮镇建市初期兴建3.5万吨/日水厂(即第一水厂),随着用水量的增加,水厂技改后扩大至7万吨/日。1995年,随着市区扩大,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要求,投资1.5亿元,兴建石狮市20万吨/日水厂(即第二水厂)。1996年10月建成投产,向沿海3个镇供水。至此,全市水厂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日以上。1996年底统计市区日供水量7.5万吨。
  由于水厂水源取自金鸡沟,上游沿线工业、生活污水污染日益严重,加上淤积、堵塞,供水量和水质都不能满足需要。1995年,市政府决定从金鸡闸南渠上流取水,经专用输水管道直送石狮水厂。该引水工程开始筹建,委托省水电勘察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4月,完成晋江南岸(晋江、石狮)供水工程规划。10月16日,市政府成立石狮市引水工程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96年,确定引水线路走向方案,并由省水电设计院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建议书由省水电厅批转省计委,1997年2月21日省计委批复同意立项,9月份通过,年底开始动工兴建。预计全部工程造价1.98亿元,工期2年。
  六、排涝工程
  石狮市区地势低洼,是晋东涝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易受台风暴雨的侵袭和海潮的影响,常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内涝,尤以1990年6月24日的台风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56.4毫米,狮标周围积水深1米多深,造成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淹没范围达22平方公里,石狮市区被洪水包围,可以行舟、交通中断,倒房200多间,淹没农田2.65万亩,工农业生产受到重大损失,粮食减产1400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970万元,并造成2人死亡。
  1991年6月,市政府委托省水电厅水利规划院对市区排涝进行规划设计。同年9月完成《石狮市区排涝规划报告》,并于1994年1月由泉州市水电局审查通过。
  根据总体规划,市政府按照轻重缓急,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先后兴建海仔口闸(3×4米)、雪上水闸(3×4米)、水头水闸(3×4米),上浦村段排洪道拓宽25米矩形渠道并衬砌,2座农桥,并完成截弯取直段400米的开挖,市区的排洪道已完成新华渠段的拓宽80米衬砌工程,逐步按计划进行实施,基本上解决10年一遇标准下的内涝问题。
  随着石狮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来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城市发展的需要,为此城建部门在1993年7月完成《石狮市中心区总体规划(调整)文本》。根据调整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区规划用地从原来的15平方公里增加到39.1平方公里,石狮涝区上闸涝片由城市郊区规划为城区,治涝设计标准从原来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为此市政府于1994年10月再次委托省水利规划院进行补充规划工作。1995年10月,省水利规划院完成补充规划报告,在已完成的工程的基础上,兴建军垦出海口水闸(2×3米),海仔口排洪道整治拓宽(续建工程),雪上排洪道堤岸加固,扩建海仔口闸(4孔×4米),开挖龟湖渠(底宽20米、长2.5公里)。以上五项工程计划投资2111万元。
  第二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
  石狮是水蚀、风蚀并存地区。每年5~6月,是梅雨季降雨高峰,7~9月是台风雷雨季降雨高峰,产生水蚀主要在5~9月,尤其是7~9月更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石狮沿海秋冬季刮大风,大风速天气都在10月至次年3月间,产生风蚀主要也在此期间。每年的刮风下雨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同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忽视水土保持,乱砍滥伐林木、乱采土、乱挖树根作燃料,使森林受到破坏,加速水土流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断绝,为生计所迫,出现乱开荒、乱砍树木、乱挖草根等现象,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958年,“大炼钢铁”,砍树烧炭,山林遭受毁灭性破坏。此后虽然几次大造林,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山林又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程度加重。
  据1984~1985年水土普查资料记录,石狮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304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6%。其中轻度流失17136亩,占32.3%;中度流失10873亩,占20.5%;强度流失25040亩,占47.2%,属严重水土流失区,其中永宁镇为强烈水土流失区,蚶江镇、石狮镇为较强烈水土流失区。
  二、综合治理
  解放以前,石狮境内民众为保护作物和自我生存,采取零星、分散、简单、临时性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人们在石狮境内各村东北面种植灌木,在耕地园岸种植竿草,在沙丘种植老鼠刺,以保护田园和村庄。但对台风暴雨仍然无法抗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有计划群众性防治水土流失,大搞荒山、荒坡造林,路旁植树绿化。推广种植竿草、老鼠刺等,以防风固沙;整修堤岸,防止水土流失。1958年,从海南岛引进生长快、耐盐碱的木麻黄树种试种成功后,在沿海一带营造木麻黄防风林带。1978年后,根据“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方针,纠正以前重治理、轻管护,重治理、轻经济效益偏向,把防治水土流失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营造经济林,种植柑桔、龙眼、荔枝、桃李等。1988年,全市经济林面积334亩。1991年,在沿海防护林内侧适宜的立地条件下,以种植龙眼品种为主,同时引种琯溪蜜柚、巨峰葡萄、石榴、余甘等新品种。1997年,经济林面积增至6325亩。宝盖镇的上浦、雪上村;蚶江镇水头到大厦村;祥芝镇古浮至深埕村;永宁镇新沙堤至西岑村、前埔一线,计70个行政村营造防风林面积15083亩。在宝盖山、灵秀山一带营造水土保持林区,总面积70693亩,其中有林地11239亩,占本区总面积15.9%。除此之外,石狮市政府为了搞好宝盖山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实行封山育林。经过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沿海风蚀基本得到控制,内陆水土流失区已成为经济作物区。
  第三节 管理
  一、管理机构
  石狮市作为福建省体制改革的综合试验区,根据“小政府大社会”原则,没有成立水电局。1989年4月,成立市水利管理站,编制3人,隶属市经济局。下辖蚶江海堤管理站、浦内晋东水利管理站、洪窟电灌站、长福电灌站、奈清水库管理所、院后水库管理站和龙穴水库管理站7个国营水利管理单位及永宁、蚶江、祥芝、石狮4个乡镇水利中心工作站。乡镇水利工作站业务上由市水利管理站管理,行政上由乡镇政府管理。1992年4月,为了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增设防汛办,编制2人,归市水利管理站统一管理。1996年4月,石狮市农业办公室成立。1996年7月25日,石狮市水利管理站更名为石狮市水务处,归农业办公室领导。
  二、经营管理
  石狮建市前,境内水利管理工作由晋江县水利局负责。辖区内水利工程根据规模大小,分级管理。1956年,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1958年,贯彻实施《晋江县水利工程管理养护暂行规则》。1963年开始,对境内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纠正重建设轻管理、重主体轻配套、重利用轻保护的倾向。1964年,石狮境内各公社、镇均成立水利中心管理站,配备3~5名管理人员。“文化大革命”期间,水利管理机构瘫痪,水利工程无人管理。1979年10月后,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各水利中心管理站进行“三查三定”(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措施)工作。1982年,水利管理工作贯彻“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方针,公社、镇集体水利管理实行“以水养水”,巩固水利工程以求发展。1989年4月,石狮市成立市水利管理站,负责全市水利管理工作。
  (一)工程管理
  海堤管理蚶江海堤1973年建成后,属晋东海堤的一个堤段,由晋东海堤管理处管理。石狮建市后独立成立蚶江海堤管理站。根据省水电厅的要求,保护范围1万亩以上的纳入省管。管理站于1996年更名为石狮市蚶江海堤管理处,隶属市水务处管理,为国营编制,人员5人,财政全额拨款。蚶江海堤管理处负责海堤的管理维修并负责入海排洪挡潮闸的运行管理。
  水渠、电灌站管理建市前浦内晋东水利管理站负责南渠的石狮段的引水及排洪调度运行管理。建市后独立成立水管站,属国营编制,人员5人,财政全额拨款。负责南渠石狮段5座主要水闸的运行管理,确保石狮市80%水源供给及市区排涝排洪的需要。石狮境内有4座大电灌站,其中新华电灌站由泉州市水电局管理,晋南电灌站由晋江县水电局管理。建市后洪窟电灌站和长福电灌站分别成立管理站,管理人员20人左右,负责运行管理、机电维修及输水渠道维修送水管理等。主要解决永宁、祥芝、蚶江3个沿海乡镇的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电灌站在每次抗旱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洪窟电灌站多次被评为全省水利系统先进管理单位。
  水库管理全市有11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其中小(一)型的奈清水库由县管,2座跨乡镇的水库即龙穴水库和院后水库由县管,其余的8座水库由乡(镇)代管。建市以后仍维持原来的管辖关系,即奈清水库、院后水库、龙穴水库3座水库由市水务处管,人员共7人,属国营职工,经费由财政拨补,其余的8座水库由所在地乡(镇)水利站管理。负责水库大坝维护,灌渠维修和水库蓄水调度运行等业务,保证防洪和所在地的农灌用水的需要。这些水库大多是在50~60年代建设的水库,大坝工程质量差,加上年久失修,出现不少险情。1990年特大暴雨时,奈清水库和灵秀山水库大坝渗水严重,及时进行抢险加固,渡过汛期,以后几年只能按汛限水位渡汛运行。从1992年起,根据险病库的轻重缓急分期进行高标准的除险加固。至1997年,已完成7座水库的除险加固,基本消灭三类险库,接着对4座二类库分期加固,使之全部达到一类库的标准。
  (二)灌溉管理
  1952年,石狮境内灌区水费标准为每亩征收3.5公斤稻谷。1962年,执行《关于晋东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办法》,改漫灌为渠灌,既节约用水,又提高水稻产量。1963年,每亩用水量649立方米。1964年,减至每亩240立方米,节省水量63%。1978~1981年,中型电灌站实行按方收费,以渠道线上所属乡镇为单位,设置量水设备,过水接水按方计征。1987年,把灌溉管理与水费征收分解到各工程单位,由经营者按以“安全、效益、综合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与主管部门签定承包合同。国营电灌工程水费标准按县、乡(镇)、村三级分担,比例为三、三、四。乡镇所属水利工程水费标准则因地制宜。
  建市后,根据国务院及省市有关的水利工程水费征收和管理的有关规定,市政府发出《石狮市人民政府关于水利工程水费征收和管理规定的通知》,规定农业及工业生活用水的水费标准。引水渠区(浦内站)农业水费10公斤/亩、年;洪窟电灌站:一级4公斤/百立方米、二级6公斤/百立方米;长福电灌站:一级4.5公斤/百立方米,二级6.25公斤/百立方米。水库放水消费为2.5公斤/百立方米。实物计费折人民币,稻谷以1元/公斤单价计算。
  生活用水费0.035元/立方米。各水管单位按照市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征收。在电灌站灌溉用水水费中,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市政府还规定三、三、四负担,即市和乡镇政府各负担30%,农民负担40%。在实施过程中又在以电补农的经费中解决农民负担部分,所以在抗旱抽水期间农民基本上不必负担水费。至1997年经泉州市物委重新核定,标准如下:引水灌区生活、工业用水水费每立方米0.10元(包括0.01元的水资源费),农业用水10公斤/亩、年;水库灌区农业用水3公斤/百立方米,生活用水10公斤/百立方米,工业用水为12.5公斤/百立方米。洪窟电灌站一级为5.2公斤/百立方米,二级35线为9公斤/百立方米;41线为10.1公斤/百立方米。洪窟站抽入奈清水库供生活及工业用水为20公斤/百立方米。长福电灌站一级为5.8公斤/百公立方米,二级为8公斤/百立方米。水费按实物折价收取,按稻谷每公斤2元计算,从1997年7月1日起执行。
  (三)综合经营
  1960年以后,石狮境内山围塘、水库均养殖淡水鱼,主要鱼种为鲢鱼,亩产5~30公斤。80年代,境内水利工程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经营。1985年,永宁镇水利中心站经营水管、钢材、炸药、雷管等,年产值12.5万元,利润2万元。永宁镇水利中心站还与山美水库晋江县灌区、晋江县电力公司合资投股兴办冷冻厂。1987年3月投产,生产规模为日制冰50吨,冷藏容量为1000吨海产品,当年上缴利润21.5万元。1985年以来,水利综合经营的重点为水库淡水养殖业开发。石狮镇院后水库水域面积242亩,投放鱼苗3万尾。1987年春节,捕鱼0.88万公斤,平均每条1.5公斤,亩产38公斤,获得利润1.08万元。1988年,贯彻落实水利电力部提出的“将渔业产品作为水利电力部门的重要产品来开拓”的精神,石狮市适合淡水养殖条件的水库均按要求密度投放鱼苗,以增加经济效益。1988~1997年,全市水利工程单位综合经营总产值230万元,获得利润22.5万元。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