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集市交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8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集市交易
分类号:
F713.3;F713.1
页数:
5
页码:
137-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集市交易、经营行业、海外贸易等情况。
关键词:
集市
交易
石狮市
内容
宋元之际,石狮境域仅有零售商贩摆摊设点。明朝中叶,倭寇频繁骚扰沿海乡村,居民纷纷逃向相距十数里的石狮镇,石狮镇人口大增。清初,清政府实行残酷的迁界,沿海百姓大量涌入石狮镇。卸任都督施文启悟出石狮镇的商业前景,在石狮镇投资设立5个墟:布墟、五谷墟、牛墟、羊墟、菜墟,并立墟规、兴建简易仓库和交易所。蚶江的五谷墟收购石狮、深沪、衙口一带地区农民的大豆、麦、花生贩运泉州销售,每天流入蚶江的农作物都在200担左右,花生收购高峰期则有300担之多。随着人口的增多,居民生活供求加大,乡镇小摊发展到墟集和小店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开放海禁,开放蚶江、永宁等港口为对台贸易港,沿海的繁荣惠及石狮镇。石狮镇逐渐兴建起九街:赤鱼街、上帝街、布墟街、观音亭街、五甲街、砖仔街、后向街、大舍街(前称土龙街);五围:烧金围、驴驼围、大舍围(又称林厝围)、佘厝围、业石围;七社:即内头、山上、后花、东村、磨内、街尾(即今新华路)、东、西两舍(今宽仁);八券,据传当时居民中的陈、王、李、何、关、刘、洪七姓各一券、杂姓为一券;十一巷,即布袋巷、井仔巷、泉厝巷、妈宫巷、施巷、仙公巷、三落巷、大石巷、卞厝巷、祠堂巷、下巷。当时,集市繁荣,商贾辈出,如湖边村人吴朝初经营海外贸易,“梯山航海之货,屯积盈仓……由是,家日以起,另盖大厦两座,创市四十间”。集贸市场基本形成。部分商品有专门的交易场地,经营行业已有京果、百货、医药、粮油、果炊、香楮等。还有家具农具等手工业,但石狮镇区农产品市场不如龟湖和蚶江。当时百姓有“小节上龟湖,大节走蚶江”之说。
民国初年,石狮商业逐步转向专营某种行业,其中经营最多的是粮食行业,民国23年(1934年)发展到40余家;其次是香楮业达30余家;再次是棉布、百货。抗日战争初期,石狮集市未受太大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侨汇中断,侨
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原来依靠侨汇为生的侨属开始拍卖家具衣物,石狮集市由此冷落萧条。抗战胜利后,侨汇复通,侨乡经济有所恢复。仅粮商即有80余家,但是,由于政局动荡,粮食价格涨跌不定,民国35年1月每担大米9000元,民国37年7月涨至1500万元,上涨1600多倍。平均一天涨25倍。民国38年,市场洋货充斥,烟馆、赌馆、妓院林立,通货恶性膨胀,市场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集市贸易稳定发展,物价保持平稳,粮食自由贸易。1950年,全镇工商企业490多家,分属棉布、粮食、京果、百货、五金5大行业,400余小商贩。1953年石狮、永宁设交易所,交易范围有粮食、水果、牲畜等。1954年石狮新建水产市场,日销售水产200余担。1956年对私改造后,集贸市场逐步由国营或供销社等集体商业所取代。市场仅有部分二三类商品和其他农副产品交易。粮食由国家控制,不准私商插手。1958年后,取缔个体商贩、限制农贸墟场商品上市品种。“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机构瘫痪、管理放松,侨区购买力强,商品供需矛盾突出。70年代起,每年寄往石狮的侨物约20万包,侨属自用有余,将多余的侨物拿到市场出售。除已取得营业执照的318户商贩外,又出现无证商贩二三百户,新华路、大仑街以及钟表、中百商店附近的中心地带出现繁华的侨货市场,消费者大多是当地群众。市场的初步兴起被视之为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受到严厉打击。1971年派遣工作队进驻石狮,清查“资本主义复辟”。1974年销售侨物和紧销商品市场再度兴起,,出现918户销售点。这个市场的兴起被看作是所谓的资本主义泛滥,该市场被拍摄成纪录片《铁证如山》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在全国广为放映。1976年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石狮商品市场又一度繁荣。由于当时“左”的思想禁锢未清除,1977年4月,省、地、县派遣工作队再次进驻石狮,把石狮定为全区、全县开展清查“两打”(打击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运动的重点,所有的商贩集中学习,318户有证商贩只准经营原定品种,无证商贩全部取缔,个体摊点基本被取消,石狮集市再次受到摧残。
1979年,海关放宽华侨和港澳同胞回国探亲携带物品的规定。由于放宽的幅度大,期限次数未加限定,于是,大量侨货港货源源涌入石狮。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华侨和港澳同胞除带进电视机1130台、收录音机6276台、计算器25009台,还有经中国旅行社托运入境的包裹(主要是衣服、布料)71.85万公斤,以及从邮局寄进的10.2万余包货物包裹。1980年进口的港、澳、侨货物近65万余公斤、价值2600余万元。于是,大量小商贩又重新出现,各种华侨物资源源涌入石狮市场。由于数额巨大,洋货充斥市场,国营商业购销渠道不畅,为便于集中管理,改变私货市场遍地开花的状态,中共石狮镇党委、政府出台《关于石狮镇进口物资市场管理意见》,提出“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因势利导”,采取4条措施加强管理:1.凡经营华侨物资的需到工商所申请临时执照;2.需由3人组成一个小组;3.石狮镇各类商业和服务网点需在指定的非闹市的新华路雨脚架摆摊;4.征收管理费和税收。当时全国未实施开放政策,人们没有机会到境外,无法见识和采购洋货,于是,每天有数千人慕名涌进石狮购买货物,石狮市场重新繁荣。1980年集市交易额达3700万元。1981年下半年,东南沿海出现严重的海上走私,港台走私船直接驶向深沪湾海面,走私物品主要是布料、手表、“三机”和日用工业品等。石狮周围5个沿海公社的渔业大队大多不同程度地卷入走私活动,甚至广东沿海的走私货也运到石狮销售,使华侨物资失去竞争力,石狮市场销售的洋货,逐步为走私货所取代。原来买卖侨物的商摊成为走私贩私物品的销售场所。1982年中共石狮镇委员会和政府决定严厉打击走私贩私非法活动。晋江地委派遣调查组进驻石狮,6月1日摆衣摊全部被取缔,石狮的公开市场再次衰退。无论是正当商品交易,还是非法的贩私经营大都从公开转入隐蔽,从集中转入分散,从表面的衰退转化为地下的繁荣。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强买强卖、以假代真、以次充好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市场一度混乱。
1983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石狮镇党政领导认真贯彻落实,抓住机遇、大力引进外商来料加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使大批款式新、价格廉的国产洋货问世,并决定开放4个小商品市场,即大仑街市场、新华小商贩市场、新华路市场和新兴街市场。开放3个农贸市场:新湖农贸市场、旧菜市农贸市场和宽仁水产市场。当时石狮15条主要街道摆满摊点。农村也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力兴办来料加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石狮人民开始生产仿港、仿洋的国产洋货,招徕全国各地大批购物者,石狮市场再度繁荣。1987年石狮镇各类商业和服务网点2801个,其中经营服装百货的占59%,从业11366人,年营业额26263.7万元。大体形成以服装为主的多样化的商品市场体系,主要有6类市场,即服装市场、小电子产品市场、日用工艺品市场、家用电器市场、五金、塑料市场。其中服装类占各类商品的80%,平均每9人就有1人拥有1家服装店或货摊。通过各种渠道涌入的小洋货,刺激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石狮建市后,市场进一步繁荣、发展,出现“全国跑石狮”的局面。1988年集市贸易成交量21754万公斤,交易额32624万元。1991年,全市拥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3座商业城、7000多家大小商店,成为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基地和服装专业市场。商品成交量33741万公斤,交易额3.687亿元。1992年继续发展集市贸易,石狮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大中城市举办商品展销、设立服装专柜和销售点1300多个,强化石狮产品在全国大城市、大商场的占领。出现“石狮跑全国”的局面,一批企业向外建商场,拓展国内外市场和边境贸易,黑龙江黑河、绥芬河、云南瑞丽都有石狮商业城和贸易点;河南开封,山东莱芜等地客商也到石狮设机构,扩大商业贸易的交流。当年商品成交49423万公斤,交易额6.664亿元。1993年继续发展、改造以旧市区为主的小商品市场,大力发展新区市场,形成商业城、环球商厦、华隆商场和鸳鸯池商业中心等为主的西区市场,拓展石狮商品在国内、边境、国际的市场。当年商品成交56502万公斤,交易额9.839亿元。1994年市人民政府采取措施促进服装业产品从原来的中低档向中高档发展,并发展服装配套行业240余家,形成从面料、辅料到成衣以及相关行业连动发展。商品成交量71962万公斤,交易额13.923亿元。市政府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举措,大办各种展销会、订货会,并率领企业赴南昌、乌鲁木齐等地举办服装展销会,组团到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地洽谈贸易。对经营小商品柜台实行定位编号、亮证经营,打击“叫客”、“宰客”等不法行为。1995年全市开始第二次创业,集市贸易在相对滞缓状态中呈现旺销趋势,形成以服装为主的十大市场,即鞋帽、小电子产品、日用工艺品、家用电器、五金电器、五金塑料、汽车配件、音像、烟酒、食品市场。1996年各企业积极实施市场名牌战略,提高企业名牌意识,涌现豪德胜、富贵鸟、金色年华等一批著名品牌,斯特兰等一批获金桥奖的品牌的商品推向市场,同时向国际市场拓展,组织企业到菲律宾、越南办展销,并拓展对台贸易,推动市场的繁荣。当年商品成交12.78万公斤,交易额27.296亿元。
1997年市政府加强市场研究、预测,精心筹划扩大市场,继续完善政企携手共拓市场的方式,重视发挥商会、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组织、协调企业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和集散面广,辐射能力强的城市设立销售网络。加强石狮市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巩固和繁荣石狮市场,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努力降低各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扶持已形成的专业市场以及旅游购物一条街;加强市场的规范管理,发挥村级等组织作用,培育一批信得过、无强买强卖的商店、商场和商业街。当年商品成交14.349亿公斤,交易额302303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6.6倍,9.27倍。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