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8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结构
分类号: C912
页数: 14
页码: 104-1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结构等情况。
关键词: 经济 生产 石狮市

内容

第一节社会生产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的产业结构呈平行滑行演变。到1978年止,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在30年间基本变化不大,大致为40∶30∶30,相应的劳动力结构也凝固在2.8∶1∶1,经济发展的速度不高。
  石狮境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1997年,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三次显著的变化:第一次为1978~1987年。这个阶段石狮的三大产业比例逐渐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虽有发展,但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转移到非农产业,因而产值略有上升,但占三大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发展正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是家庭式小工厂和“三来一补”企业,规模不大,产值不高;第三产业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发展快速地超过第一、二产业。特别是商业,发展更快,在1979年海关放宽对华侨回乡携带物品数量限制,洋货市场逐渐形成。石狮的商品交易由隐蔽转为公开,从分散转入集中,以经营“小洋货”扬名,成为全国著名的以服装为主的小商品集散地。石狮境内的商业发展主要集中在石狮镇,1981年石狮镇总人口88140人,其中镇区人口仅29615人,而从事商业服务的人员就达11366人,占镇区人口38.4%,年商品销售额达18711.7万元,人均销售额达1.64万元。
  第二次为1988~1995年。这阶段工业产值以每年51%的速度增长,最高峰时的1994年和1995年增幅达105%;同时,第三产业相应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比较合理。工业化进程由初级阶段向中期推进的明显过渡。石狮市经济发展起步虽早,但还是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进程之中。
  石狮市政府着力搞好规划,改善设施,改进服务,引进投资,扶持工业,发展贸易,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其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比重相应降低。1988年石狮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值,下同)4.073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41.54∶33.77∶24.69,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5.843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28.3∶44.7∶27.0。
  “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中共十四大召开,进一步解放思想,为新一轮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石狮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吸引大量境内外投资,政府规划工业小区,企业兴建标准场房,扩大再生产;房地产业开始兴起,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石狮经济实现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经济过热,房地产积压,沉淀大量资金,“八五”计划末年,国家宏观调控开始,石狮经济也开始调整结构。1991年石狮国内生产总值89924万元,三大产业比重20.18∶53.34∶26.48,到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52.505亿元,三大产业比重5.6∶53.2∶41.2。
  这种调整表明石狮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而第一产业由于耕地的持续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上成为服务城市的辅助产业。
  第三次为1996~1997年。这阶段为“九五”计划前期,石狮经济由飞速发展转入平稳增长的结构调整期。市委、市政府发出第二次创业号召,着力于完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国内生产总值1996年61.221亿元,三大产业比重5.255.4∶39.4;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2.501亿元,三大产业比重为5.0∶55.3∶39.7。
  第二节所有制结构
  石狮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成份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个体、私营经济是石狮经济的主力个体、私营企业是石狮企业的主体。为此,国有经济相对薄弱,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比重较大,外商和港澳台的投资企业也占相当比重。
  1988~1996年,石狮市所有制结构,国有工业企业占所有制结构比重变动不大,但是个体、私营的工业企业中各种结构成份变化则很大。国有工业企业,1988年企业9家,1991年降为8家,1995年、1996年又恢复为9家;产值1988年为1585万元,1991年为1919万元,1995年为1.836亿元,1996年为4.986亿元,产值基本上呈上升趋势,但是,占所有制结构中比重很小,分别为1988年占4.7%,1991年占2.1%,1995年占2.7%,1996年占6.1%。1988年和1996年石狮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港澳台投资企业,1988年只占2.6%,1996年则占35%,所有制结构比例增加32.4%;集体企业1988年占86.2%,1995年则占49.6%,此后几年均维持在50%水平。主要是内地企业积极引进港澳台外资,走合资、合作道路。
  石狮国有经济形式单一,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却多种形式,主要有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经济成份。1996年,石狮市国有经济单位216个,总产出11.547亿元,占8.3%。集体、个体私营经济单位有4042个,总产出127.569亿元,占91.7%,其中集体经济有2899个单位,总产出69.975亿元,占50.3%,外商投资经济有310个单位,总产出13.782亿元,占9.9%,港澳台投资有570个单位,总产出28.152亿元,占20.20%。
  1997年,石狮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国有企业占0.6%,占最大比重的是集体企业50.2%,其次为港澳台投资企业为25.2%,其三为外商投资企业占13.2%。
  第三节农业内部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在完成土地改革基础上开始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到1956年春,基本上实现以农业合作为标志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石狮和全国广大农村一样,也出现人民公社运动,出现二个基层经济政治合一的联合体。这一时期,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且种植业占重要组成部分。
  1987年建市时,80%以上人口、97%土地、70%经济的比重在农村。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农业劳动力从1985年的50.05%降为1988年30.17%,而工业加工业的劳动力却从1985年的23.91%上升到1988年的38.27%。
  耕地减少,仅1985年到1987年,石狮镇就减少耕地1281.5亩,减少4.15%。石狮农民生产性投资占纯收入的比例由1983年的13.46%下降为2.50%,农业投资下降,生产后劲不足。1985年,生态恶化,种养萎缩,石狮镇水土流失面积达27.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3%。随着石狮工商业的发展,农业某些方面诸如劳动力、耕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致使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降低,农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1~1995年,工业小区开发、道路兴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较多耕地,1990年石狮耕地82154亩,1995年锐减为56940亩。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农业保护、扶持力度,1995年5月,全市共划定农田保护区136片,总面积51128亩。增加投入,改善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菜篮子工程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好的效果,确保在工业迅速发展形势下,农业不滑坡。
  1988~1997年,农业产值逐年稳步增长。1997年农业产值43073万元,比1990年增长107%,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表现为种植业比重逐年降低,畜牧业稳定增长,渔业发展迅速。1997年,蓝色产业继续壮大,渔业生产明显加强,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水产品产量18.6万吨,比1996年增10.86%,产值6.5亿元。新增浅海和滩涂养殖面积1179亩,新增产量760吨。
  以1988年与1997年石狮农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所占比重最小的是林业,1988年仅占0.1%,1997年占0.13%,但是石狮林业,特别是沿海防护林建设,对抵御台风、风沙侵蚀,保护石狮生态环境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畜牧业产值基本上逐年稳步增长,但所占比重却是逐年下降,1988年占11.8%,1997年占7.1%;比重降低最多的是种植业,1988年占26.94%,1997年却只占8.18%,减少18.76%;比重增加最多的是渔业,1988年占61.15%,1997年升到84.56%,增加23.41%,石狮渔业是农业内部结构中的主体。
  第四节工业内部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狮境内工业有电力、皂烛、酿酒、印刷、碾米、烟丝、造船、农械、木器、竹器、布鞋、金属工艺、美术工艺、皮革等行业。“文化大革命”期间,石狮民间办起小工厂、小作坊,加工螺丝、小五金,还办起像章厂33家。石狮的传统工业是首饰加工、锡器、通草画工艺品。生产汽车配件、小五金、塑料制品等制造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1978年以后,国有企业在石狮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很小,个体、私营经济比重大。石狮居民利用闲人、闲房、闲资创办以生产服装为主的家庭式企业,而后,内联外引逐步发展以联产为主的个体、私有企业,引进外资办“三资”企业,通过内联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以股份合作发展企业集团。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石狮小商品市场的发育,服装业迅速崛起,高速发展,成为石狮工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石狮市的产品结构以纺织服装为主,1991年无论是企业数量、职工人数、产值、上缴税金,或者是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均占全市各类企业的60%左右,鞋业、服装原辅材料、玩具等也初具规模。
  一、服装业
  石狮市以服装为主的产品结构已进入鼎盛时期,其产品不断占领国内外市场。制衣厂家规模不断扩大,档次大幅度提高,涌现一批产值超千万元、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经济效益良好的骨干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石狮服装业已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并存的宝塔型品位结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服装品种由早期牛仔服装、茄克衣、西裤等为主,逐渐调整为现今西装、童装、时装、针织服装等为主。石狮服装业在市场竞争中拓展自己,形成较为完整的系列。
  1988~1997年石狮市服装制造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是从低处往高上升,又到平稳调整,1988年的21.28%,1989年占20.82%,猛升到1990年的46.42%,1991年达到高峰,占62.3%,1992年降为48%,1993~1997年分别占56.8%、57.42%、52.54%、47.83%、40.69%。
  二、纺织印染业
  1993年以后,电脑织唛的引进,为石狮服装高档化提供条件,电脑织唛业在石狮初步形成,针织面料生产发展迅速,特别是石狮市政府规划在大堡、伍堡集中控制区,促进漂染业发展,纺织面料生产迅速形成规模。纺织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比重由1988年占1.47%,猛升到1989年占14.68%、1992年占14.31%,1996年占10.81%,1997年占10.4%,石狮市委、市政府在实施二次创业中,把优化发展服装纺织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服装企业重视管理、重视科技人才的观念进一步形成,产品适应市场能力得以提高。服装配套企业,尤其是面辅料、漂染企业发展迅速。
  三、鞋业
  1988~1990年,石狮市政府有意识地限制开办小鞋厂,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规模经营,使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企业迅速发展。但也使石狮鞋业厂家相对较少,不及服装企业10%。这促使石狮鞋业稳步发展,成为石狮工业主要产业之一,至1997年,已形成皮鞋、时装鞋、旅游鞋、运动鞋、休闲鞋等系列产品,其中涌现出富贵鸟等知名品牌。
  制鞋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比例:1988~1991年间稳定在1%~2%,1992年占3.69%,1993~1994年又稳定在1%~2%,1995年占6.11%,1996年占5.45%,1997年占5.2%。
  四、食品加工业
  1987年石狮食品加工企业有80多家,产值254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9.4%。到1997年,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多家,产值23080万元,比1987年增加9.4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19%。
  五、塑料制品业
  1988年石狮有塑料制品企业87家,产值415.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1.24%。到1997年,全市有塑料工业企业263家,产值38970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69%。
  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
  石狮市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也占石狮工业内部结构相当比重,1988年产值264.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0.78%;1997年产值82113万元,占工业总产值7.77%。
  石狮经济发展的历程,也是产品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1996年在实施第二次创业过程中,把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努力,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渐露头角,成为石狮经济新增长点。比较明显的有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产值由1988年占工业产值0.37%提高到1996年1.88%。
  第五节第三产业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到1977年改革开放前,石狮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都小于第一、二产业。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给石狮第三产业注入活力,在石狮境内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显著提高,尤其是石狮镇第三产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最大。一、单位数和所有制结构建市后,石狮市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1992年底石狮市第三产业单位32185个,其中独立核算单位31823个,单独核算单位362个,从事第三产业城乡个体户30468户,与1991年相比,石狮市第三产业单位数增长5.2%,其中独立核算单位增长30.2%,单独核算单位增长17.5%,城乡个体户增长4.3%。以经济类型分1992年石狮市第三产业单位中,国有经济有290个占0.9%,集体经济1187个占3.69%,私营经济116个占0.36%,个体经济30468个占94.67%。按行业划分,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单位最多,占51.13%;在个体户中,从事各种其他行业的最多,占全市个体户总数42.91%。
  1992年底,石狮从事第三产业人员102551人,其中独立核算单位20286人,单独核算单位2626人,个体户79339人。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8133人,占7.93%;集体经济11893人,占11.61%;私营经济1016人,占0.99%;个体经济79339人,占77.37。在从事行业中,从事人员最多的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占36.07%,其次是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占14.14%。在个体户中,从事行业中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商业。
  二、增长值和层次结构
  198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056万元(现行价,下同),1990年则为15772万元,1995年为216320万元,1997年为287844万元。第三产业四个层次构成:1988~1997年,第三产业四个层次构成变动不大,第一层次基本保持在60%~70%比例,第二层次比例为25%~30%,第三层次则为3%~5%,第四层次为1.5%~3.5%。石狮第三产业占首位的是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物供和仓储业等第一层次;占第二位的是金融保险、综合技术和生产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公共事业和房地产业等第二层次;占第三位的是卫生体育、金融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科学研究事业等第三层次;占第四位的是国家机关、政党和团体等第四层次。
  第六节区域经济结构
  建市前,石狮区域经济格局是,石狮镇区经济以服装销售和加工为主,蚶江镇以茄克、西裤生产、海洋运输、滩涂养殖为主,祥芝镇以海洋渔业捕捞、海产品加工为主,永宁镇以牛仔服装、体育用品生产为主。
  建市后,石狮市对城市中心区总体规划和沿海三镇进行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重点加强沿海三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市区工业企业向沿海三镇迁移,带动乡镇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三星拱月”发展格局。
  1996年,石狮市委、市政府将石狮市区域发展战略列入计划和远景规划,按城乡一体化的方针,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扶持相对缓慢的地区,促进区域发展相对平衡,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共同致富。
  石狮市城镇区域发展布局,采用点轴滚动发展与极核波浪式推进相结合形式,组成“三星拱月”的一城带三镇的组团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实施以石狮市区为中心,沿三条(石祥、石永、石蚶大道)放射状道路,逐步形成不同功能、不同规模、串珠状的城镇经济发展走廊。
  城市中心区经济以凤里、湖滨街道办事处和宝盖、灵秀镇为基本范围构成经济中心,集行政管理、商贸、金融、科技密集型产业为一体,配套新型住宅、商务、旅游、文化设施群体,对全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体系衔接。
  蚶江区域经济发展第二产业和港口经济、海上运输。
  祥芝区域经济发展蓝色产业的重点是渔业生产、海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一条龙。以大堡污染工业区为骨干的第二产业经济。
  永宁区域经济发展以黄金海岸为龙头的旅游业和梅林对台小额贸易。
  第七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1988~1997年,石狮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前列。石狮市固定资产投资,1988年仅0.3亿元,1989年一跃而为0.9亿元,1990年、1991年均达1亿元以上,1992年已达4.6亿元,1993年高达7.5亿元,1994年和1995年均在9亿元以上,呈直线上升。石狮市经济发展是超常规、跳跃式的,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各个阶段,固定资产的投入是保证重点,有所倾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优化投资环境,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1988年建市之初,石狮市固定资产投资总值3484万元,主要以私人建房为主,建房额达2688万元,占77.16%,而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仅为397万元,占11.4%。
  1989~~1990年,石狮市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二年的投入,基础设施得到初步改善。1989年是石狮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是年,固定资产投资9144万元,比1988年增长162.4%,其中私人建房维持在2000万元水平,占投资总额22%,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额迅速增长,达5080万元,占55%,基本建设以工业为主,更新改造以邮电、电力设施改造为主。
  1992~1993年,石狮市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房地产开发迅速兴起。这二年是石狮市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个发展高峰。199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46013万元,比1991年增长243%;199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74985万元,比1992年增长63%。在199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占8%,而城乡集体投资和房地产投资59040万元,占78.7%。
  1996~1997年,石狮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在以结构调整为主要特点的第二次创业中,更新改造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占较大比重。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9.608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164亿元,占12.1%,比“八五”计划末年的1995年更新改造投资4733万元,增长146%。至年底,石湖万吨级码头、梅林五千吨级码头完成主体工程,20万吨自来水厂供水干线全面竣工,大堡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石狮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