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狮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7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地貌
分类号:
页数:
7
页码:
54-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狮市地址和地貌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11
内容
第一节地质
一、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有第四系和上三叠—侏罗系,后者已成变质岩层。
(一)第四系地层
分布占境域面积65%,分为更新统龙海组冲洪积层、更新统龙海组风积层、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全新统长乐组洪积层、全新统长乐组风积层和未分时代残坡积层。全新统主要岩性为石英砂,是玻璃砂型砂矿的赋存层位。
残坡积层分布广泛,面积较大,由变质岩风化原地残积、坡积形成,厚度变化较大,为棕红、砖红、褐红色,含砂砾粘土,组成数米至数十米台地。
冲洪积层呈阶地形式,仅在塘园、厝上溪西侧小面积分布,陆上溪流入海,上层为粘土砂、砾,含孢粉。
海积层分布于宝盖镇至蚶江镇之海滨平原,厚度数米,为灰黑色淤泥、砂、砂粘土、粘土,含有孢粉,并含硅藻、有机虫化石。
风积层分布于蚶江镇至祥芝镇迎风海岸带,为棕红、黄褐色半固结泥质细砂、粉砂,呈不连续垄岗状砂堤。
(二)变质岩
受长乐—南澳大断裂影响,原岩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上三叠—侏罗系碎屑沉积岩、中酸性火山岩,由于长期遭受混合岩化、构造应力和执力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市域属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中段的埕边—宝盖山动力变质混合花岗岩带、金井海滨动力变质混合岩带部分,变质程度在带内相对较高。
市域变质岩主要以二长花岗岩为原岩的混合二长花岗岩、变斑状混合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混合花岗岩为主,混合岩中常夹有大小不等的原岩残留体。少数以粗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为原岩的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二长浅粒岩、云母石英片岩,分布于灵秀山和祥芝镇厝上至永宁镇以东。
二、构造
受区域大地构造的控制,市域内通过的主要大断裂为北东向长乐—南澳断裂中段、北西向晋江—永安断裂南东端。
长乐—南澳大断裂在市域内表现由该断裂作用产生的东南沿海动力变质带组成,带内片理化、糜棱岩化、挤压破碎,以及航磁异常。断裂性质为压扭性,走向40~45度。断裂自燕山早期形成以来至喜山期均有活动。市域内灵秀山断裂、蚶江—杆头断裂、东埔断裂、厝上—永宁断裂,均属于该断裂带。
晋江—永安断裂,断裂带内片理化、糜棱岩化、挤压破碎。断裂性质为张扭性,走向310~320度,形成于燕山期,至今仍有活动。市域内浦内—宝盖山断裂仍属于这条断裂。
三、矿藏
石狮境内矿藏以非金属矿为主,有高岭土、型砂、玻璃砂、钛铁矿砂、锆英石砂、独居石砂、海贝壳、黑粘土、钾长石、泥煤、花岗石、水晶等矿点,以及矿泉水。
(一)高岭土
分布于灵秀镇容卿和永宁镇下宅,为风化残积高岭土,具有一定规模。
(二)型砂
北起蚶江石湖、南至永宁西岑沿海岸带均有分布,其中以石湖至古浮、梅林至西岑最多。
(三)玻璃砂
分布于石湖至古浮一带。大厦和莲坂玻璃砂,质量好。
(四)海贝壳
分布于深沪湾西岑至港边海滩,为壳灰的生产原料。
(五)黑粘土
黑粘土有湖滨林边耐火粘土、莲塘郭厝砖瓦粘土和杆头坑粘土等,均产于第四系冲洪积层,质量好,有一定规模。
(六)钾长石
钾长石分布于西偏和山兜两处。西偏钾长石矿产于混合二长花岗岩中。钾长石质量好,矿石储量31301吨。山兜钾长石矿产于片麻状混合二长花岗岩中,钾长石质量好,矿石储量50697吨。钾长石可用作陶瓷配料和釉料。
(七)泥煤
分布于祥芝奈厝前,有一定规模。可作为燃料提取腐植酸。
(八)花岗石
花岗石分布范围较广,一般圆缓低丘陵均有分布,主要在宝盖山、双髻山、五虎山、方劳山、灵秀山等地,储量大,色调单一,属白色系列。
(九)水晶
分布于宝盖坑东,产于混合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矿体3个,走向北西,长26米,宽4米,最大厚5.5米,亮白色,透明度不高,结构致密,具条带状构造。
(十)矿泉水
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水质较好,经有关部门鉴定为矿泉水的有永宁外高“霁宝”偏硅酸(富硒)矿泉水、宝盖后坡“比力”氯化物—重硅酸—钠型偏硅酸锌复合型矿泉水。
(十一)钛铁矿砂、锆英石砂、独居石砂
分布于永宁外高和梅林,其中梅林矿点,每立方米锆石1239.4克、钛铁矿29230克、独居石1227克,有一定规模。
第二节地貌
石狮市地势南高北低,最高丘陵地位于宝盖、永宁间的宝盖山,海拔209.6米,由低丘陵—台地—平原呈阶梯状逐级递变,以台地为主,约占总面积70%。石狮境内高丘陵有宝盖山、双髻山;低丘陵有灵秀山、五虎山、方劳山、香山;台地有洪厝山、将军山、黄牛山、鸟龟山、烟墩山、东山、争牛山、狮子山、莲山、烽炉山、烟墩头、虎顶、长任山、关公头、赤头山、白山石、观音山。海岸曲折,全长67.6公里,港湾众多,岛礁多而紧靠大陆,滩涂面积大,浅海水域广阔。
一、侵蚀剥蚀地貌
圆缓丘陵,顶部浑圆或平顶状,山坡平缓,坡度多为10~25度,海拔高程200~400米。高丘陵分布在宝盖山、双髻山,海拔高程小于210米;低丘陵分布在灵秀山、五虎山、方劳山、香山。丘陵主要由混合二长花岗构成,沟谷发育,植被较少。
台地,海拔高程20~100米,广泛分布于境内丘陵与滨海平原之间,绵亘成片,波状起伏,台面较为完整,坡度较小,5~10度,台坎坡度较陡,冲沟、浅坳谷发育,分布在洪厝山、将军山、黄牛山等台地,主要由混合二长花岗岩、变粒岩风化残坡积物组成,风化、淋滤作用显著,形成棕红色、砖红色风化壳,厚度达5~15米,称为“红土台地”。
二、堆积地貌
河流冲洪积阶地,海拔低于20米,分布于灵秀镇塘园、祥芝镇厝上溪流入海上游两岸,由粘土砂、砾组成,厚度数米。
海积平原,海拔低于10米,沿海岸边呈小面积分布于陈厝、莲埭、东埔、郭坑、港边、西岑,地势平坦宽广,土层深厚,高出现代高潮带2~5米,为淤泥、砂、砂粘土、粘土,由于地壳上升,海滩逐渐脱离海水的侵没而成陆地。由于自然作用、人为因素的影响,平原不断向海扩展。
风积沙堤,海拔低于20米,分布于大厦、祥芝、东埔、厝上、永宁、沙堤,为棕红色中细粒砂组成,称“老红砂”。
三、海岸地貌
石狮市北、东、南三面临海,海岸线长且曲折,全长67.6公里,海岸受两大断裂的控制,走向相应地为北东和北西向,以北东为主,发育有基岩岬角海岸、沙质沙丘沙堤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红土台地海岸、岩岸,沙岸潮间带狭小,泥岸滩涂面积广大,红土台地海岸易侵蚀、滑坡、崩塌,是海岸侵蚀严重地段。
沿海港湾众多,有泉州湾、深沪湾、蚶江、石湖、古浮、祥芝、东埔、东店、沙堤、梅林、西岑诸小港。
岛礁共54个,高潮水位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有金屿、白屿、山尾屿、红礁、小坠岛、大山屿、长岭头、风流、老虎咀、永宁咀10个;面积较小的礁44个,礁有南岛礁、沪田屿、鸽屿、七星礁、观音礁、眠床担、草屿、库门、加礼龙、港牛、顶屿、下屿、冻郭、毒石、春龟、低担、西担、户屿、亦屿、龟屿、打石澳头、岛屿、三屿、沙屿、盐水塔仔尾、拖尾、宫尾、脚桶石、火二礁、土屿、钟屿、长任尾、狗头、垞司、吹司、青虎落、三迭石、唐屿头、大麦、石目、宫屿、沪尾。
知识出处
《石狮市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下限止于1997年。记述了石狮市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现状,包含建置、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物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