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铭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2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大铭乡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
页码: 1179-11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大铭乡正朝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关键词: 德化县 乡镇 大铭乡

内容

大铭乡位于德化县西部,东与赤水镇、上涌镇毗邻,北与汤头乡接壤,西与春美乡相连,南与美湖乡交界。全乡土地总面积76.4平方千米,辖大铭、联春、金黄、上徐、琼英、琼山、琼溪7个建制村,53个村民小组。2007年底,全乡1762户、6385人,有赖、林、苏、张、李五个姓氏,均系汉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1970多人。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中、低山地型为主,主要山峰有位于与邻乡交界的九仙山、龙湖山和石狮岐,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7℃,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900毫米。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锰、铜、钼、石墨、高岭土、石英石、花岗岩等。
  据载,唐末,林姓迁居德化杨梅,建祖宇“大龙堂”,后裔分迁至此。为“铭刻记住”和“永远纪念”其祖,称其徙居地为大龙,闽南方言“铭”与“龙”近音,“大龙”即演译为“大铭”,并一直沿用下来,后成为乡(公社)政府所在地。
  唐代,大铭境内东部九仙山一带就有人定居,并建立寺庙。宋代以后,外地人频繁迁入,人丁渐盛;清代中叶至民国期间,因地方不宁,人们又频繁外迁,人丁渐衰。据谱牒等史料记载,仅上儒(今上徐村)李氏迁往顺昌、沙县、建宁等地者110多人,到台湾、南洋等谋生者20多人。宋至明代,大铭属德化县进城乡,清代分属梅中里和汤泉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双阳乡,1951年,先属第五区赤水乡、后属赤水区,1958年属赤水人民公社。1961年,从赤水人民公社析出,成立大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大铭乡人民政府。
  大铭乡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全乡有耕地面积457公顷,盛产稻谷、甘薯、马铃薯以及蔬菜等,年产粮食3000吨左右,曾有年产粮食百多担的大户。1995年后,乡党委、政府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早熟优质德化梨、油柿、早熟水蜜桃、柑橘等特色产业,建立脱毒马铃薯、蔬菜、食用菌和毛竹生产基地,其中新种植德化梨4.67公顷、柑橘15.33公顷,引进“戴云黑鸡”和“南戴”杂交羊,增加养猪数量等,初步形成粮食、水果、反季节蔬菜、畜牧、家禽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生产基地。
  大铭乡森林、水能资源丰富。全乡有林地面积0.63万公顷,木材蓄积量23.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2%,主要树种有松、杉、毛竹和杂木等,以及红豆杉、樟、楠、栲等名木古树。主要溪流为大张溪、琼溪和大铭溪,已建成水力发电站9座、装机容量1.246万千瓦。
  大铭乡交通便利,县道351线经过大铭、上徐、金黄三个村,2005年村村公路硬化、村村通程控电话。2007年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乡各村落,各建制村均建成有线电视网络。
  大铭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乡有中学1所,村有小学,20世纪90年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两基”通过省、市教育部门验收,2002年成立奖学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生完成相关学业。乡村卫生医疗保健网络健全,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0%以上。社会治安稳定,已连续七年刑事“零”发案。全乡形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大铭有历史名人赖垓,是明崇祯元年进士,有“文学独冠江浙”之誉,曾任翰林院简讨,太子讲学等;爱国华侨苏献杯,为抗日战争等公益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赖星财在解放战争中屡立军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乡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8人,正科级干部60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1人,有博士6人、硕士13人。
  大铭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推进大铭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6145万元,企业产值5417万元,乡财政收入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5元。大铭乡正朝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大铭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