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2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16
页码: 1173-1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各乡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盖德乡、国宝乡、美湖乡、大铭乡、春美乡等。
关键词: 德化县 乡镇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盖德乡
  盖德前称尚苑(上碗),为黄家世居之地。宋、元时期,生产陶瓷声名远播。明代奉旨烧制瓷床不就,遭官府抄家灭族,只有黄氏一女儿躲藏草丛中幸免于难。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李氏人入嫡继承产业时,立下“欲盖斯德”誓言,即盖德,后成为当地名称,别名大德,俗称薄德,一直沿用。
  盖德乡位于德化县西南部,东邻浔中镇,北与浔中、国宝、赤水、美湖等乡镇接壤,西与永春县呈祥、锦斗乡交界,南与龙浔镇毗邻,土地总面积92.11平方千米,地形以低山和丘陵为主。海拔500~1384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无霜期282天,年均降雨量1880毫米左右,降雨以每年2—9月较多,5月或6月最多。
  盖德乡境内峰峦叠嶂,山峦大部分由北向东南蜿蜒逶迤,地形由北向东南呈梯状逐渐下降,西北、西南群山环抱,中东部较低,形成多块溪谷小盆地。主要山峰有雪山、金钟山、双尖山和五华山等,其雪山最高,海拔1384米。主要河流有花桥溪、梅溪,其中花桥溪长18千米,流域面积180平方千米,系闽江水系。
  据史载,秦汉时就有人在盖德一带居住。唐时属归义乡,宋至明代属集贤乡,清代属在坊里。民国时期属第一区锦福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划归第八区,1956年并入浔中区,1958年属浔中人民公社。1961年从浔中公社析出,成立盖德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盖德乡人民政府。
  盖德乡辖盖德、山坪、下寮、下坑、有济、福阳、凤山、三福、上坑、上地、大墘、林地、仙岭、吾华14个建制村,131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5350户、20407人,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港、澳、台同胞1万多人。
  盖德是德化地下革命斗争活动开展较早地区之一。民国20年(1931年),中共德化工委在盖德建立第四支部,闽西南游击队第二支队曾在下寮、盖德村一带活动。民国22—28年,红军游击队在盖德一带开展武装斗争。1990年5月,盖德村被确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
  盖德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铁矿、瓷土矿、石英石、铜、稀土、辉绿岩、花岗石、沉质砂岩、铅锌矿等,其中九户林瓷土矿矿区面积4平方千米、储量1500万吨、年产量10万吨;笔架山铁矿矿区面积0.13平方千米,年产量6万吨。
  盖德乡以农业生产为主,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甘薯和蔬菜,农闲时兼营林业或陶瓷业。1990年后,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搞山地综合开发,发展城郊型高优特色产业,按“农、工、贸”一体化生产模式,建设“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在盖德、下寮、有济村建立三大蔬菜基地,总面积66.67公顷多;在上地村建立德化梨生产基地,面积66.67公顷多;在下寮、福阳村建立黑鸡放养场和金沙农场,其中下寮的“德化黑鸡”、盖德的“淮山”、上地的“德化梨”已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其他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村民需求,发展茶叶、果树、香菇或草菇等。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380吨,农业产值6816万元,同比增长7.8%。农村经济总收入1.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05元。
  宋、元时代,盖德的陶瓷产品已销往海内外,已发现宋、元时代的古窑址6处,其中最著名的有碗坪崙窑、碗洋坑大坂窑等。碗坪崙窑出土的军持、粉盒、瓶类等产品,在古代“海上丝绸(瓷)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盖德乡陶瓷业又进入兴盛时期。仙岭村民林福椿创办的“冠福集团”公司,是德化最大的陶瓷企业之一,在盖德设冠杰陶瓷有限公司;同时,还有全丰瓷土有限公司、恒久矿业有限公司等陶瓷原料开采、加工企业。2007年,盖德乡企业总产值2.51亿元,财政收入457万元。
  盖德乡境内有俊秀的五华山,海拔1196米,五峰并峙,状如莲花。山峰西侧有千年古刹—五华寺,2007年,投资300多万元,建大雄宝殿及别墅山庄。金液洞是德化道教发祥地之一,有石雕莲花瓣圆形香炉、石碑记等文物。境内还有圣天宫、迎仙宫、文峰塔、宴林口桥等县级保护文物单位,以及17座古寨堡。
  盖德乡宋至清有进士、举人及八品以上职官59人,民国时期有八品及以上职官25人。其中有宋进士徐雷闻,有抗日爱国飞行员肖德清,有抗日爱国将领徐会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团)级以上干部30多人,有正科(营)级干部40多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6人,有博士8人、硕士9人。
  2007年,盖德乡在校学生14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0%以上。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完善,经常开展文体活动,增强人民身心健康。新村建设平稳有序进行,彩电、冰箱、空调进入普通百姓家。全乡有小轿车50多辆、货运车60多辆、摩托车7000多辆,人民生活达到宽裕型小康水平。
  第二节 国宝乡
  国宝乡位于德化县中部略偏西南,戴云山主峰南麓,与雷峰镇交界,东南与浔中镇、盖德乡毗邻,西北与赤水镇交界。土地总面积63.4平方千米,有国宝、佛岭、上洋、南斗、祥云、内坂、厚德、格头8个建制村,91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全乡有3009户、11695人,均为汉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8000多人。
  据传,古时国宝多为郭氏世居,故称“郭坂”,清代文人将“郭坂”谐音雅化,改称“国宝”。宋至明代,国宝属集贤乡新化里;清时属新化里后格社;民国时期属赤水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期属第五区,1956年属赤水区;1958年属赤水公社。1961年,将浔中公社的格头、后格,雷峰公社的上云,赤水公社的佛岭、国宝、南斗划出,同时增设上洋、内坂2个大队,组建佛岭人民公社,1981年改称国宝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国宝乡人民政府。
  国宝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中低山地型为主,境内最高山峰为鸡冠山,海拔1428米;主要矿藏有高岭土、铁、铅、锌、铜、银、无烟煤、泥媒和叶蜡石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无霜期年平均268天,年降水量约1850毫米,适宜林木和作物生长。
  国宝乡有耕地面积529.6公顷,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以及蔬菜等作物。20世纪90年代,上洋、祥云等村开始养殖德化戴云黑鸡,佛岭村开始繁育德化黑兔,后由此发展成为德化乡村规模化养殖的特色产业。2004年,经省科技厅、农业厅鉴定,确认上洋村为“福建省德化戴云黑鸡无公害绿色产品直控基地”,后又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佛岭村黑兔养殖被福建省科技厅列为“德化黑兔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重点科技项目,成为集德化黑兔保种、科研、试验、示范、供种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基地。2005年后,国宝乡祥云、上洋等村又先后建立稻田、溪段养鱼科技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格头村建立母猪饲养基地,解决留守村民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
  国宝乡有林地面积0.4万公顷,主要为杉、松、杂木和毛竹林等用材林,有茶叶、油茶、柑橘、油柿、梨等经济林265.2公顷。20世纪90年代后,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制度,组建股份制林业企业,推进林业生产发展。1998年,上洋村种植德化梨6.67公顷;2000年前后,格头、内坂等村建立笋竹兼用的丰产毛竹林基地,面积0.07万公顷;2004年,祥云村种植珍贵树种红豆杉6.67公顷;2006年,南斗村引种桉树26.67公顷多;2007年,上洋村新植茶叶13.33公顷,全乡铁观音茶叶面积增至53.33公顷多。
  国宝乡企业以陶瓷制作和蚊香原材料加工为主。1968年,创办德化国宝瓷厂,地址南斗村溪口,拥有油烧隧道窑、球磨机等设备,主要产品有花瓶、花盆、食品罐等,销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地区。1980年后,先后建立国宝工艺厂、南斗瓷厂、南美瓷厂、国宝第二瓷厂等。1995年,组建“泉州市国宝集团公司”,注册资金1080万元,拥有自营出口权,年产值3500多万元。1997年后,有的企业逐渐向德化城关转移,有的停产。在德化城关,由国宝乡村民创办、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德化县贤德利陶瓷有限公司、金东宝瓷业有限公司、先达瓷厂、山花陶瓷工艺有限公司、泰兴工艺有限公司,以及飞天陶瓷艺术研究所、友滨陶瓷研究所等。还有村民到德化县境外创办卫生蚊香生产企业,较著名的有厦门群鹭香业有限公司、厦门祥集堂香业有限公司、厦门天酬进出口有限公司、厦门市皇宇奇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省正峰日化有限公司、北京康乐商贸有限公司等。2000年,全乡企业总产值1200万元,创汇100万美元,纳税53万元。2007年年底,国宝乡有企业138家,总产值1.86亿元。
  国宝乡境内有省道206线贯穿南北。20世纪90年代,各建制村均通公路,2000年后先后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各自然村均通程控电话。全乡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全面发展,有初级中学1所,各村均办有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2007年通过省、市“双高普九”验收,被泉州市政府授予“十配套达标乡”称号。乡政府所在地有卫生院,1990年建门诊综合楼;各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6.94%。2000年后,新建财政所、计生服务所、文化站、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综合楼;2007年,格头村被确定为县“造福工程”示范点,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在石磨岭格外新建村民安居房。
  国宝乡宋代有进士林汝作。民国时期,有热心教育事业的叶乃矧、叶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陶瓷彩绘、书画著名艺人陈其章;有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明谋等。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宝乡人才辈出。至2007年年底,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3人、正科级干部21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4人,有博士5人、硕士11人,受省部级及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人物30多人。
  国宝乡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目标,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立足乡情,注重特色,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三节 美湖乡
  美湖乡位于德化县西南部,东与赤水镇、盖德乡相连,北与大铭乡接壤,西与春美乡和大田县交界,南与永春县毗邻。全乡土地总面积93.45平方千米,有上岸、洋坑、小湖、洋田、上漈、阳山、斜山、美湖8个建制村,56个自然村。2007年年底,全乡有3919户、15958人,均系汉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2000多人。
  据1974年美湖村后坪山出土的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等遗物推断,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美湖一带居住。宋至明天顺五年(1461年)间,美湖属德化县进城乡小尤上团,天顺六年并入集贤乡新化里,清代属新化里上翰社和春美社,阳山一带属尤中里。民国期间属双阳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建立美湖乡,以辖村尊美、小湖各取一字命名,属第五区(赤水),1956年下半年改称赤水区;1958年,设美湖、洋田、阳山3个大队,属赤水人民公社;1961年,从赤水公社析出,成立美湖人民公社,增设小湖、上漈、上岸、洋坑、斜山大队,社址在美湖大队后坪村,1980年迁至小湖村。1984年改为美湖乡人民政府。
  美湖乡境内以中低山地型为主,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龙湖山、大白岩山、云头歧山和矿山岐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主要溪流有小尤溪、上漈溪、桥兜溪等,水位落差大,利于水力发电。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矿、高岭土、石灰石、煤、铅、锌、铜、钼等,其中铁矿、石灰石储量均丰富;高岭土资源量多质优,是烧制高档白瓷的重要原料。
  美湖乡有耕地面积0.08万公顷,大部分村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蔬菜等,是德化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1996年,从大田县种兔场引进塞北兔,大力发展当地黑毛兔,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德化县龙湖黑兔繁育有限公司”;1999年引进甜椒,年种植面积66.69公顷多;2000年,中国台湾客商在上漈、村建立德台农业合作基地,种植引进日本的甜柿,引入中国台湾地区的梨、布朗李、圣女果(珍珠西红柿)和绿竹等,其中梨园面积465.6公顷、年产量1000多吨;还有从龙海等地引入的洋坊小白芋、青豆、黄豆、茭白等新品种,并规模化种植;有烤烟、晒烟等传统种植业,年种植面积40公顷左右,长久不衰;利用当地上乘好米加工精制的美湖米粉,品味独特,畅销县内外。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美湖乡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476吨,农业产值达9918万元,位居全县第一位。
  美湖乡是福建省第二大铁矿基地,储量9327万吨,分布于阳山、斜山、美湖等村,其中阳山铁矿自宋代开始开采,延续不断。1960年,组建德化县阳山铁矿,年开采量1万吨左右。1986年,由省、市、县共同出资联合创办福建省阳山铁矿,年产量50万吨,2007年,产值8644万元,纳税3097万元;1998年,创办民营企业德化阳春矿业有限公司,至2007年累计生产铁精矿40万吨,纳税4000多万元;2000年,创办股份制企业德化鑫阳矿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2007年产值2.74亿元、纳税2355万元。其他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大阳矿业公司、金灿矿业公司、涌鑫公司等。阳山石灰石储量达3.3亿吨,明清时已开采,煅烧石灰,供造纸和建筑使用。1960年曾开采过煤矿、年产量约1000吨;铅、锌、铜、石灰石等矿藏待进一步勘探开发。2007年,美湖乡矿业总产值5.25亿元,全乡经济发展呈现“南矿北农”的格局。
  美湖乡境内有千年古刹龙湖寺,位于美湖乡西北部龙湖山,宋代建,20世纪80年代后重建,其规模大,建筑精美,为德化佛教“四大名寺”之一;大白岩,位于阳山村;东山岩,位于洋坑和洋田二村交界处,均为德化千年古刹。小湖村有千年樟树王,植于唐代,1983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入选福建“全省树王”名单,为全国樟树王之一。此外,还有上田唐代古窑址、阳山千年古冶炼厂址等。
  美湖乡有两条县道从境内通过,各建制村公路全部硬化、均通自来水和广播电视。全乡有中学1所、中学分校1所、中心小学1所和2所小学、2个教学点,已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9.8%,文化体育设施日益完善,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
  美湖乡历史上有进士2人、举人3人;民国时期,有县(团)级官员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团)级及以上领导干部7人、正科级干部2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1人、博士5人、硕士5人。
  美湖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快则快”的发展思路,以保持农村稳定,撑大经济总量,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巩固壮大矿产支柱产业,创建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特色产品,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四节 大铭乡
  大铭乡位于德化县西部,东与赤水镇、上涌镇毗邻,北与汤头乡接壤,西与春美乡相连,南与美湖乡交界。全乡土地总面积76.4平方千米,辖大铭、联春、金黄、上徐、琼英、琼山、琼溪7个建制村,53个村民小组。2007年底,全乡1762户、6385人,有赖、林、苏、张、李五个姓氏,均系汉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1970多人。
  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中、低山地型为主,主要山峰有位于与邻乡交界的九仙山、龙湖山和石狮岐,海拔均在千米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7℃,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900毫米。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锰、铜、钼、石墨、高岭土、石英石、花岗岩等。
  据载,唐末,林姓迁居德化杨梅,建祖宇“大龙堂”,后裔分迁至此。为“铭刻记住”和“永远纪念”其祖,称其徙居地为大龙,闽南方言“铭”与“龙”近音,“大龙”即演译为“大铭”,并一直沿用下来,后成为乡(公社)政府所在地。
  唐代,大铭境内东部九仙山一带就有人定居,并建立寺庙。宋代以后,外地人频繁迁入,人丁渐盛;清代中叶至民国期间,因地方不宁,人们又频繁外迁,人丁渐衰。据谱牒等史料记载,仅上儒(今上徐村)李氏迁往顺昌、沙县、建宁等地者110多人,到台湾、南洋等谋生者20多人。宋至明代,大铭属德化县进城乡,清代分属梅中里和汤泉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双阳乡,1951年,先属第五区赤水乡、后属赤水区,1958年属赤水人民公社。1961年,从赤水人民公社析出,成立大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大铭乡人民政府。
  大铭乡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全乡有耕地面积457公顷,盛产稻谷、甘薯、马铃薯以及蔬菜等,年产粮食3000吨左右,曾有年产粮食百多担的大户。1995年后,乡党委、政府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早熟优质德化梨、油柿、早熟水蜜桃、柑橘等特色产业,建立脱毒马铃薯、蔬菜、食用菌和毛竹生产基地,其中新种植德化梨4.67公顷、柑橘15.33公顷,引进“戴云黑鸡”和“南戴”杂交羊,增加养猪数量等,初步形成粮食、水果、反季节蔬菜、畜牧、家禽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生产基地。
  大铭乡森林、水能资源丰富。全乡有林地面积0.63万公顷,木材蓄积量23.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2%,主要树种有松、杉、毛竹和杂木等,以及红豆杉、樟、楠、栲等名木古树。主要溪流为大张溪、琼溪和大铭溪,已建成水力发电站9座、装机容量1.246万千瓦。
  大铭乡交通便利,县道351线经过大铭、上徐、金黄三个村,2005年村村公路硬化、村村通程控电话。2007年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乡各村落,各建制村均建成有线电视网络。
  大铭乡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乡有中学1所,村有小学,20世纪90年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两基”通过省、市教育部门验收,2002年成立奖学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生完成相关学业。乡村卫生医疗保健网络健全,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0%以上。社会治安稳定,已连续七年刑事“零”发案。全乡形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大铭有历史名人赖垓,是明崇祯元年进士,有“文学独冠江浙”之誉,曾任翰林院简讨,太子讲学等;爱国华侨苏献杯,为抗日战争等公益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赖星财在解放战争中屡立军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乡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8人,正科级干部60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1人,有博士6人、硕士13人。
  大铭乡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推进大铭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6145万元,企业产值5417万元,乡财政收入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65元。大铭乡正朝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第五节 春美乡
  春美乡位于德化县西部,西与大田县湖美、华兴、屏山乡交界,南与大田县济阳乡接壤,东与美湖、大铭乡毗邻,东北与汤头乡相连,土地总面积134.85平方千米,有春美、梁春、上春、双翰、新阁、尤床、古春7个建制村,76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全乡有2823户、11353人,其中回族7户30人,其余均为汉族;另有华侨、华人4750多人。
  宋至明时代,春美隶属德化县集贤乡,清代属汤泉里。民国28年(1939年),十八格以内的上春洋、美台墘等划入大田县;民国29年上春洋至蕉岭隘、长潭尾一带划归德化县,上春洋水尾以南的美台墘仍属大田县管辖,后才归属德化县。1949年前后,属德化县双阳乡;1950年4月属第五区(赤水),1956年8月改为赤水区,1958年成立双翰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赤水人民公社,1961年从赤水人民公社析出,重建双翰人民公社,1981年10月更名为春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春美乡人民政府。
  春美乡境内属低山地型,主要山峰有狮子山、海拔1105米,明头岐、海拔1034米,以及与美湖、大铭乡交界处的龙湖山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6℃~18℃,无霜期260天,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主要矿产资源有铜、铁、钾长石、瓷土矿等。
  春美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产品有水稻、甘薯、马铃薯和蔬菜等,其中黄花菜、油茶种植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好,是当地著名的特色产品。春美乡党委、政府引导十八格等当地村民连片种植,扩大种植规模,精细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先后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评泉州市知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种植面积达0.09万公顷,年产量650多吨、产值3300多万元,产品畅销海内外。养殖业以饲养猪、鸡、鸭、羊、兔为主,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林盛养殖场饲养猪100多头,有母猪30头,成为当地养殖基地。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3878吨,农业总产值4441万元。
  春美乡水能总量2万多千瓦,已建成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1.76万千瓦,其中上春水电站4000千瓦、洪崎坂水电站1万千瓦。拥有林地面积1.11万公顷,木林蓄积量达66.8万立方米,毛竹林608.47公顷、立竹量122.47万株,森林覆盖率78.7%,是德化县重要林区之一。油茶是春美乡另一种特色产品,种植面积533.33公顷多,年产茶籽8000吨,深受广大客户青睐。有果园面积286.13公顷、年产量939吨,有的村民还种植杜仲、厚朴等药材。2007年,全乡林业总产值417万元。
  春美地处德化西部边界,交通便利。明清时代,德化至大田县的二条古道,均从春美乡的十八格等经过,曾被称为驿道或官道;民国时期,简易公路“晋永线”(晋江至永安)也从春美乡经过。十八格、双翰曾建街道、设市场,德化、大田两县邻近乡村的土特产品等在这里交易,至今仍留有古街旧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永线”经拓宽改造成为省道、县道。2005年,全乡实现村村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通车里程80多千米,形成环乡公路网。20世纪50—80年代,十八格设立墟场;90年代后,上春洋设立墟场,商品交易曾一度十分繁忙,是德化西部农村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
  明嘉靖年间,春美创办“伏虎社学”;民国期间有双翰初级小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拥有初级中学1所,各建制村有完全小学,边远自然村设分校;90年代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两基”达标并通过省、国家教委验收,教育质量多年名列全县农村学校前列。全乡设卫生院1所、各建制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5.8%;文化站、广播电视转播站、电影放映队等文化娱乐设施较齐全,有利于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春美乡有南宋淳熙年间建的狮子岩,位于狮子山下,风景秀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民间传说神异惊奇;明代嘉靖元年始建的双翰广济桥,古色古香,保存完整;十八格和双翰古街、古官道,原始手工制陶坊,千年罗汉松、红豆杉、古杉树、大叶锥等,均值得广大游客观赏。
  春美乡历史名人有苏履吉,清代曾任陕西安直隶州知州,其妻张淑芳、妹苏如兰,聪慧好学,留有诗集,与龙浔的谢凤珠并称为德化“三才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美乡人才辈出,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4人、正科级干部3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人,受省部级及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7人。
  春美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发展资源型特色产业为重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19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441万元、工业产值3750万元;乡财政收入2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第六节 汤头乡
  汤头乡位于德化县西北部,东与葛坑镇相连,南与上涌镇、大铭乡接壤,西与春美乡和大田县交界,北与尤溪县相连,土地总面积125.1平方千米,有汤头、吉山、草村、福山、汤垵、岭脚、格中7个建制村,60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全乡有2192户、9168人;有海外华侨、华人650多人,中国台湾同胞100多人。
  汤头及其附近一带的岭脚(又名汤岭)、汤垵一带有温泉,俗称汤泉,也叫“汤头”,故名。宋、明时,汤头属进城乡汤泉上团和汤头下团,清代属梅上里、部分属汤泉里,曾设汤头社。民国时期属葛岭乡。1950年属第四区(上涌),1951年属第六区(葛坑),1956年改属上涌区,1958年又属葛坑区。1958年10月,岭脚、格中属葛坑公社,吉山、汤头、福山属上涌公社;1961年从上涌公社析出汤头、吉山、福山,从葛坑公社析出岭脚、格中、草村,增设汤垵等,建立汤头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汤头乡人民政府。
  汤头乡境内以中低山地形为主,山间有小块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季明显,无霜期235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矿产资源以高岭土为主,储量大、质量好,还有铁、铅、锌、锰、石英石等。
  汤头乡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林业、种植业。2007年,全乡有耕地面积558.07公顷,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和蔬菜等,粮食总产量3291吨,蔬菜1938吨;林地面积1万公顷、木材蓄积量6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28%,年产商品材6676立方米;果园面积0.07万公顷,主要种植早熟水蜜桃、德化梨、板栗、油柿、柑橘等,年产量1000多吨。同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99万元。
  汤头乡境内主要溪流有大张溪、岭脚溪、下甸溪、福田溪等,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约4000千瓦,已建成贵宾一级、贵宾二级、潮潭坂、吉湖、半岭、富泽6个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000多千瓦;瓷土矿年开发量150万吨,产值1500万元;格中丘埕铁矿选矿厂已投资建设。2007年,全乡企业总产值6959万元。
  汤头乡有县道从境内通过,村级公路全部硬化;各建制村均通程控电话,建有移动通信基站3座,通信信号覆盖全境。乡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7所,已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其中甲级卫生所3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各村民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汤头乡历史上有举人2人,有七品及以上职官8人;民国时期,有科级及以上官员7人,其中格中村有王滉(曾任罗源县、屏南县县长,福建省府专员)、王翰(少将)、王亚颖(少将)、王湘(少将)四兄弟“一专员三将军”称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团)级及以上领导干部8人、正科(营)级干部14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人、博士2人、硕士9人。有年纳税30万以上企业主7人。
  汤头乡党委、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巩固农业、开发林果业,发展矿产企业”为经济发展思路,不断更新观念,艰苦创业,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跨越式发展。
  第七节 桂阳乡
  桂阳乡位于德化县西北部,西与上涌接壤,南与雷峰镇交界,东南与南埕镇相邻,东与水口镇毗邻,北与葛坑镇、杨梅乡相连。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8.3千米,面积122.69平方千米。2007年,全乡辖桂阳、溪洋、彭坑、洪田、涌溪、安章、王春、梓溪、陈溪9个建制村,69个村民小组,有2081户、7932人,均为汉族。
  唐代,桂阳乡区域属尤溪县常平乡。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南唐保大七年(949年),划尤溪县常平、进城两乡归德化县,桂阳区域属德化县常平乡贵湖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桂阳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洪田属梅中里,安章属永宁乡清泰里不老社。民国时期,设立桂阳联保,属第三区;洪田属第六区葛岭乡,陈溪属第四区瑞上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阳、溪洋、王春属第四区桂涌乡,洪田属第六区葛岭乡。1952年,溪洋、彭坑、安章、洪田划归第九区。1956年,桂阳、溪洋、洪田、陈溪等4个乡,划归第四区。1958年,桂阳、溪洋、陈溪属上涌人民公社,洪田属葛坑人民公社。1961年,从上涌公社划出桂阳、溪洋、陈溪大队,从葛坑公社划出洪田大队,新建立梓溪、安章、彭坑、王春、涌溪等大队,成立溪洋人民公社。1981年更名为桂阳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为桂阳乡人民政府。
  桂阳乡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丰年间,安章村杨玑参加林俊的农民起义军;辛亥革命后,桂阳村林诒参加苏亿义军,参加征讨北洋军阀。民国32年(1943年),中共地下党在洪田村十字路、牛车坪建立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活动。1990年5月,洪田被确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
  桂阳乡境内以中山地貌为主,山峰连绵,沟谷纵横,地势高低不平。乡政府所在地桂阳村海拔990米,是德化县乡镇政府驻地海拔最高地区。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无霜期230天左右,年降雨量1700~1800毫米。因地势较高,暖气流受高山阻挡,形成四季分明,夏凉冬寒气候,有“不多穿衣裳,不敢进桂阳”之谚。
  桂阳乡有林地面积1.2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27万立方米,毛竹310万株,森林覆盖率80.8%,是德化县森林资源较丰富的乡镇之一;境内有涌溪、梓溪、桂溪等,水量较大、落差高,水能蕴藏量6万千瓦,已开发利用5.7万千瓦,水力资源和发电量均占全县五分之一;洪田、彭坑的黄金,王春的高岭土,安章的石灰石等矿藏也十分丰富,均已开采利用。
  桂阳乡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林业。封建社会至民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平均亩产不上100千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但进展缓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粮食产量成倍增长,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2000年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高优特色产业,建设丰产油茶林、高山铁观音茶叶基地,种植中药材,发展竹林养羊、林地养牛、荒山养鸡和稻田养鱼,反季节栽培蔬菜等,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粮食总产量2684吨,农业总产值42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同时,发挥林、水、矿资源优势,建设水力发电站,开发瓷土矿、黄金矿等资源;创办竹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并带动建筑、运输等产业,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当年,工业产值4427万元,企业产值6132万元。
  桂阳乡境内有县道水桂线,实现村村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村村通电话,村村有卫星地面电视接收站。教育“两基”“十配套”通过国家验收,国家督学尹中川为之题词“桂阳山区一枝花,办好教育人人夸”。新建桂阳卫生院综合楼,医疗设施日臻完善,村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1%。建成集游乐、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桂阳广场,为村民提供文化娱乐活动场所。
  宋至清代,桂阳有进士1人、举人4人,其中清康熙十二年进士林模,曾任湖广兴宁县知县,体恤民间疾苦,善于书法,著有《四书讲章》《诗书易解义》;还有郑道微、郑子安等知名历史人物。民国时期,有九品以上职官9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阳乡人才辈出,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8人、正科级干部32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8人、博士8人、硕士15人。
  桂阳乡党委、政府坚持“开发农业,巩固林业,壮大矿业,兴办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路子,以培育高优特色产业为重点,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八节 杨梅乡
  杨梅乡位于德化县北部,东与水口镇相邻,南面和西面与桂阳乡、葛坑镇相连,北面和尤溪县、永泰县交界,土地总面积106.04平方千米,有杨梅、白叶、云溪、上云、和顺、西墘、安村7个建制村,46个自然村。2007年年底,全乡有1634户、6241人,均系汉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270多人。
  据《清河张氏族谱》记载,唐乾符二年(875年),有张、林、刘、吴四个结拜兄弟从侯官县(今福州)结伴前行,经永泰县来到此地,其中一人躺在树下打盹,梦中有杨梅掉入口中,醒来嘴里果然有一粒杨梅,“杨梅”因此得名。宋至明朝,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代建梅中里和杨上里,在杨梅最早开发之地建梅峰社。民国时期设杨梅保、属葛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划归第四区(上涌);1951年改属第六区(葛坑);1952年分属第六区和第九区(久住);1956年属上涌区;1958年属葛坑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上涌人民公社;1961年从上涌人民公社析出,成立杨梅人民公社,社址设白叶村,1976年7月迁址杨梅村;1984年改为杨梅乡人民政府。
  杨梅乡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趋低缓,属中低山地型,有铁钉山、仙亭山、大帽寨、桃坪山、青云山、天花寨6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8℃左右,无霜期约260天,年均降雨量约1850毫米。
  杨梅乡有林地面积0.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6.7%,木材蓄积量65.69万立方米,以杉、松和杂木林为主,以及毛竹林,其中丁荣自然村有27株树龄300多年的银杏,每年产杏仁1250多千克、产值6万多元,西墘、大蛇、和顺、上云、丘埕等地也种有银杏。全乡年产商品材5000~6000立方米、商品竹14万支,以及笋干、香菇、红菇、茶油、松脂等林副产品;同时,还发展桃、李、油柿、板栗、酸梅、茶叶等种植业。
  杨梅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储量1000万吨以上;黄金主要分布于杨梅、上云、云溪、西墘、安村等村;还有铜、煤、叶蜡石、辉绿石、高岭土、紫砂土,以及铅、锌、铀等稀有金属矿。
  杨梅乡以农业生产为主。全乡有耕地面积311.9公顷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和蔬菜等,因土壤肥沃,水源条件较好,单位面积产量较高。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161吨。
  杨梅乡村民有利用毛竹生产毛边纸的传统。1975年,杨梅公社创办造纸厂,年产包装纸20吨,因生产技术落后,效益低下,20世纪80年代停产。1998年,创办股份制企业“青云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瓦楞纸等,年产量达5000吨;2000年后,创办竹、木制品加工企业4家;水力发电站11座,总装机容量1.5万千瓦;石灰石开采企业2家、黄金选矿厂2家、铜选矿厂1家。2007年,企业总产值1.67亿元,乡财政收入324万元。
  1996年后,在杨梅村新建农贸市场,每月逢2、7日(尾数)设圩日,是德化与尤溪二县交界处许多乡村的商品交易市场之一;新建计生服务、科技、财政、公安派出所和邮电等服务综合楼,新建杨梅文化技术学校,以及文化宣传中心、灯光球场、田径运动场等文化体育设施;新建长百米的杨梅街,一个新兴的农村边贸集镇初具规模。在西墘、安村、云溪等边远山村,按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安全、适用、新颖的要求,建设农民新住房,其中西墘农民别墅新村是德化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榜样。
  杨梅乡有县道从境内通过直达尤溪县,各建制村公路全部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教育“两基”通过省、市、县各级政府验收,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乡设卫生院,各村有卫生所,其中甲级卫生所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8.7%,新型农村保险参保率93%;全乡有移动通信基站2个、联通通信基站1个、泉灵通通信基站3个,通信信号覆盖大部分村落。
  杨梅乡历史上有进士2人、举人3人,七品以上职官3人;民国时期,有科级及以上官员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6人、正科级干部9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人、博士8人、硕士17人,有受省部级及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3人。
  杨梅乡党委、政府发挥“山多、水足、矿富”三大自然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发展林业、培育矿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边贸集镇、宽裕型小康建设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盖德乡
相关地名
国宝乡
相关地名
美湖乡
相关地名
大铭乡
相关地名
春美乡
相关地名
汤头乡
相关地名
桂阳乡
相关地名
杨梅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