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班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1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三班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
页码: 1158-1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三班镇党委、政府按照强化一个建设,即村镇规划建设;突出两个增加,即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三个能力,即和谐社会构建能力、民主管理能力、领导发展能力等“123”整体工作思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 德化县 乡镇 三班镇

内容

三班镇地处德化县南部,东南与永春县接壤,东与龙门滩镇毗邻,东北与浔中镇交界,西北与龙浔镇高阳村相连,距德化县城关7千米。全镇土地面积56.27平方千米,有三班、泗滨、东山洋、奎斗、桥内、蔡径、锦山、龙阙、儒坑、岭头10个建制村,107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全镇有5940户、20569人,均为汉族。同时,还有中国港、澳、台同胞2000多人;有华侨、华人1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是德化县主要侨乡之一。
  据传说,该地为河南温县颜姓、荥阳、南湖郡郑姓三氏族人,于唐、宋时代联合开发,聚族而居,组成泗滨、东山、硕杰三个大村落,故名为“三班”。
  唐代,三班属归德场;宋至明属归德乡,清时属在坊里,是德化通往永春等县的交通要道之一。明初设剧头隘和盖德洋隘,崇祯年间改剧头隘为虎豹关;清顺治年间又改盖德洋隘为溪边塘,并派兵镇守。民国时期,三班先后属第一区(浔中),三高示范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班仍属第一区,1956年属浔中区,1958年属浔中人民公社。1961年从浔中公社析出,建立三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三班乡人民政府,1991年改为镇建制。
  三班镇地形属低山丘陵地带,其地势南、北和西部较高,中部和东部较低。南部有天马山,海拔1094米;北部有观音岐,海拔738米。浐溪从东北角穿过,其支流大云溪纵贯中部,流域内有数块小平地,为三班镇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
  三班镇有耕地面积0.073万公顷左右,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粮食作物以双季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其中奎斗村为德化“五大粮仓”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三班镇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四大”产业基地:水果基地,1958年创办“天马山柑橘场”,以后又引进芦柑、早熟德化梨、油桃等新品种。2007年,水果总面积694.6公顷,总产量7155吨;茶叶基地,面积50公顷,总产量46吨;德化黑鸡养殖基地,2004年成立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建成种鸡舍500多平方米,附属设施1800多平方米,年养殖黑鸡11万羽;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奎斗、蔡径村为示范,连片种植,总面积566.67公顷多,年产量1万多吨。2005年,三班镇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三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据《泗滨颜氏族谱》记载,泗滨的“唐国子博士颜化綵,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俾后人谋建其所传习工艺”。明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年),颜俊高带族人依颜化綵所绘《梅岭图》建窑场,窑火通红500余年。历史上,南岭被称为德化五大窑场之一,至2007年已发现的宋至清代古窑址28处,其中洞上月记窑、洞岭窑、内坂窑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岭先后创办瓷器生产供销合作社、三班公社瓷厂、泗滨瓷厂等企业,主要生产碗、杯、盘、壶等日用瓷。20世纪80年代后,三班陶瓷业利用丰富的瓷石矿、紫沙土、红壤土、铅锌等资源,开发“环保陶瓷”红壤陶和“仿青铜”陶瓷。2000年后,又成功研制高白餐具、高档中西式系列日用瓷、系列日本料理餐具等。2007年,三班镇有陶瓷及其配套企业333家,总产值6.63亿元,其中,真泰尔、新盛、百合、龙威美等5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真泰尔”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46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300万元,陶瓷业总产值6.63亿元;财政总收入1135万元,工商税收300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5元。
  德化城关至永春五里街公路从镇区通过,1998年,实现村村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2002年后,建成县城关至三班二级公路、锦山村至永春县吾峰镇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2003年,建成自来水厂、3.5万伏高压变电站,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卫生院综合门诊大楼、电信大楼投入使用;有通信基站70多座,网络覆盖率90%以上,村村通电话。奎斗、三班、泗滨、东山等村通有线电视网络。
  2002年,三班镇政府制订《三班镇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2.7平方千米,建设镇区中心街和大兴商住小区。2003年,建设洞上“幸福家园”。2007年,修编《三班镇区总体规划》,面积扩大至5平方千米,扩建中心街两侧商住楼。同时,组织实施《三班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建成大云溪危险地段防洪堤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推广沼气工程;实施“示范带动、村村整治”工程,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分期分批进行农民住宅区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班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基本扫除文盲;1984年,普及小学教育,教育“两基”通过国家验收,实施“双高普九”工程;1996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科技示范乡镇。1997年,被省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农科教结合示范镇”;同年,建成镇文化活动中心,有高甲戏、掌中木偶、南音等民间艺术,各村有老年人娱乐中心等。全镇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8.5%,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治安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班镇历来多有志士名人。唐代,颜仁郁任归德场场长,其诗文被编入《全唐诗》;颜化綵入国子监,名列博士,编著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瓷专著《陶业法》。五代,郑昭祖继任归德场场长,后迁任郡司马,曾力促南方统一,封翊顺候;明万历年间,郑沛为戊戌科进士,以清廉政德著名,被称为“天下六君子”;郑兼才为台湾教谕,主修《台湾县志》,存有《文亭文集》等多部著作。在革命战争年代,颜湖、颜泗德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44人、正科级干部61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人,有博士28人、硕士30人。
  1988—2007年,三班镇先后荣获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泉州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示范镇”等荣誉称号。三班镇党委、政府按照强化一个建设,即村镇规划建设;突出两个增加,即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三个能力,即和谐社会构建能力、民主管理能力、领导发展能力等“123”整体工作思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三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