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浔中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浔中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3
页码: 1155-11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浔中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关键词: 德化县 乡镇 浔中镇

内容

浔中镇位于德化县城关北部,东与龙门滩镇接壤,东南与三班镇相连,南隔浐溪与龙浔镇相望,西与盖德乡交界,北接国宝乡,东北与雷峰镇毗邻。全镇土地总面积67.7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594.6公顷,林地4513.33公顷,辖浔中、乐陶、后所、凤洋、石鼓、仙境、祖厝、石山、土坂、世科、龙翰11个建制村和凤池、富东2个社区。2007年年底,全镇9408户、32297人,另有旅外华侨、华人2万多人,中国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2.24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696亿元,工业产值21.55亿元,企业总产值27.7亿元,镇财政收入7285万元,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70元。基础设施较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均走在全县发展前列,是全国千强镇之一。
  浔中镇地处戴云山南麓丘陵地带,海拔440~1165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主要山峰有西天山,海拔1165.2米,以及大旗山、梁伞寨山、金鸡山、观音岐、龙浔山等。浐溪自西北向东南环绕而过,此外还有彩溪、龙翰溪、缨溪等小涧流。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红壤、粗骨性红壤和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理化性质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主要矿藏为瓷土矿,以观音岐的高岭土最为著名,还有钨、铀、营石、辉钼、贝页岩、叶蜡石等。
  浔中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19℃,年降雨量1800~1900毫米。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66.3%,主要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和草丛,主要树种有杉、马尾松,毛竹,以及甜槠、米槠、樟、枫树、木荷等;有世科大樟树、科荣柳杉、西天寺“十八学士”茶花,以及红豆杉、油杉、桂花及其他古树名木和花卉。
  浔中镇境内有遍布各村的古窑址,其中建于唐朝的陈汉墓、北宋的曾宏墓,有宋代的西天寺和龙图宫,南宋的登龙桥,元泰定元年的通泗桥,明代的碧象岩,清嘉庆年间的驷高石塔,还有众多的古祠庙和古寨堡,古香古色,闻名遐迩。
  浔中是德化历代县治之所。《德化县志》(清·乾隆版)载,“唐贞元中(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在龙浔山西南,浐溪之北,即唐贞元中归德场治所。五代长兴四年(933年),升场为县,因置廨”。宋元时代,浔中镇属归德乡,明代属归德乡坊隅里,清代,因行政区域变动,科荣属新化里,其余属在坊里。民国时期,浔中属第一区,先后称浔中联保、浔中镇,其辖区也略有变动。其间,其县治之所均没有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浔中行政区域和名称屡有变更,先后为第一区、浔中公社、浔中乡、浔中镇。1997年7月1日,德化县龙浔、浔中两镇行政区划调整,浔中镇位于浐溪北面,辖11个建制村、2个社区,为德化县政府及其大部分机关、部门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教育、文化和医疗中心。
  浔中是德化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境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其中有“金西墩、银后所”的美称。人们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乐陶曾是德化“五大粮仓”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浔中镇农业开始向综合开发、向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蔬菜、食用菌、养殖、花卉等城郊型产业基地,并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品质,成为德化城关蔬菜、花卉市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浔中有“德化瓷都,浔中瓷乡”之称。从唐、宋时代至明、清时期,浔中镇境内都是德化陶瓷的主要产地,已发现的古窑址96处,生产的瓷器质坚胎薄,釉色莹润,透明度强,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中东地区和欧洲。白瓷的烧制和艺术瓷雕曾创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辉煌,尤其是以一代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更是闻名海内外,被称为“天下共宝之”的“东方艺术”珍品。
  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县委、县政府实施“科技兴瓷、艺术兴瓷”发展战略。浔中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先后建成城后、诗敦、城东、世科、土坂等工业园区,推进陶瓷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向高效益、高品质发展。1996年,全镇工农业产值8.06亿元,占全县35.3%,其中陶瓷产值10亿元,占全县陶瓷产值的45.9%。1997年7月,德化县龙浔、浔中两镇行政区域调整,宝美、丁墘、丁溪等6个村及其陶瓷生产大户划归龙浔镇辖区后,浔中镇陶瓷产业面临新的调整。浔中镇党委、政府按照“提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加速基地化”经济发展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力等措施,把陶瓷产业推上新的发展水平。2007年,全镇纳税30Q万元以上的陶瓷企业9家,企业总产值27.7亿元,比2006年增长32.46%,出口创汇4981万美元,占全县33%。其中“冠福”公司纳税4064万元,居全县首位,“冠福”先后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龙鹏集团公司的“龙鹏”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德化五厂研制的“德化玉瓷”“自生釉骨瓷”等新瓷种,填补德化陶瓷行业空白,为陶瓷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浔中镇历来为德化县城区物流集散地之一。唐、宋至明、清时期,城区内设上市、下市,面积约0.5平方千米。民国时期设东关、西关和南关市,即后来的富东街、西门街和三角街,面积约1平方千米。
  20世纪90年代,德化县委、县政府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编制《德化县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浔中镇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公共设施建设的“五统一”措施,对凤池、富东两个社区进行旧街改造,加快新城区建设。1990年,开发建设城后新区,总建筑面积10.55万平方米,投资2亿元;2000年,开发诗敦新区,建成标准厂房和住宅小区13.14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多元;2005年,启动城东新区建设,总用地301公顷。
  2007年,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建成县政府公务大厦、国税大厦、财政大厦、广电大厦,以及瓷国明珠大酒店、景苑花园等一批标志性高层楼房,以及厂房2.7348万平方米。其间,还先后建成阳馨小区、三峡水库移民区、涌口水库移民区、世科新村、蒲坂新村等。同时,拓宽道路,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完善排水、电力、通信、消防、环卫等设施,改善城区面貌。
  浔中历来多出各类人物和人才。据史料记载,宋至明、清时代,有进士13人、举人18人,八品及以上职官60多人。民国时期,有县(团)级及以上官员8人、正科(营)级人物1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7年年底,全镇有处级及以上干部31人,正科级干部64人,副科级干部100多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0多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0多人。其中蔡尚思为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等职务,出版专著20多部、论文300多篇等。
  浔中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县前列,多次被国家、省、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先进乡镇党委”“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卫生镇”“泉州市双拥模范镇”“泉州市第十届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浔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