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70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1
页码: 1153-11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各镇的发展情况,其中包含龙浔镇、浔中镇、三班镇、龙门滩镇等。
关键词: 德化县 乡镇 发展

内容

第一节 龙浔镇
  龙浔镇位于德化县城关西南部,东邻浔中镇和三班镇,南与永春县苏坑镇接壤,西毗盖德乡,北与浔中镇的富东、凤池、世科隔浐溪相望。
  龙浔镇历史悠久,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龙浔驿。时龙浔地域属归德乡灵化里管辖,明属归德乡坊隅里,清属在坊里城内社。民国29年(1940年)属浔中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一区。1958年撤销浔中镇,并入浔中人民公社,设居民办事处。1961年改名为城关居民大队。1963年重新成立浔中镇,辖富东、凤池、兴南、德新4个居委会。1980年改称城关镇,1981年改称龙浔镇。1997年7月1日,龙浔、浔中两镇行政区域调整,富东和凤池二社区划归浔中镇,原浔中镇所辖的宝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阳6个村划归龙浔镇。
  2007年年底,龙浔镇辖宝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阳6个建制村和德新、浔东、兴南、南门、龙鹏、湖前、金锁、园丁新村8个社区。全镇土地总面积40.4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15.2公顷、林地面积2159.8公顷;有163个姓氏,总人口108234人,其中户籍15332户、51706人,流动人口56578人(县内跨乡镇流入40730人,县外流入15798人),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中国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当地居民中,大部分为汉族,占99.8%;另有侗、回、畲、蒙古、土家、佤族等6个少数民族占0.2%。
  龙浔镇地处浐溪和丁溪两溪交汇地区,海拔470米,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地面大部分较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00~2000毫米,有丰富的瓷土矿以及铅、锌、紫砂土、优质黏土等矿产资源。
  龙浔人民富有革命斗争传统。清末,有陈焕拱组织农民起义。1927年,中共地下党在丁墘建立德化第一个组织——中共德化支部,并在城关及周围乡村组织农会、工会,开展减租减息、抵制苛捐杂税等革命斗争活动。丁墘、丁溪、高阳为革命老区基点村。
  龙浔镇农村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农瓷兼营,镇区居民从事商业和贸易。宝美曾是城关居民蔬菜主要供应地,丁墘、丁溪、英山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953年,县政府曾在湖前创办德化县农场。“十五”期间,龙浔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城郊农民发展高优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生产上规模,形成产业化,先后建成高阳、大坂、英山等蔬菜基地、面积233.33公顷,建成英山、高阳铁观音等基地、面积66.67公顷,建成高阳德化梨和早熟水蜜桃基地、面积160公顷,建成英山养殖场、年出栏生猪1000头、家禽3万羽等。2007年,农业产值6188万元,同比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7081元,同比增长7.7%。
  龙浔是德化陶瓷主要产区之一。1997年行政区域调整后,区域内的瑶台、大卿、高阳与浔中的隆泰、三班的泗滨被称为德化五大古窑场,全镇已发现宋元时代的古窑址14处,其中屈斗宫窑址被列为国家100个重点保护遗址之一。宝美、丁墘、丁溪是德化县生产陶瓷为主的专业村。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采取打造品牌、拓展市场、优化环境、促产业升级等措施,主动配合县委、县政府先后创办“省级民营科技(陶瓷)园区”、宝美和鹏祥工业园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和各种展销会,开拓欧美市场,推进陶瓷业快速发展。至2007年,全镇有规模以上企业85家,陶瓷总产值36.57亿元、占工业产值89.5%,出口交货值29.61亿元、占全县62.2%,创汇8858万美元、占全县57%。佳美集团公司陶瓷产品荣膺“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协发光洋、顺美、得盛、创意集团产品获评“中国陶瓷行业品牌”。有8家企业商标获评省“著名商标”,有60家企业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年开发陶瓷新产品2万多件,210多家企业在国内各地设办事处或经销网点,全镇陶瓷产业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
  龙浔金融、商贸及其他第三产业繁荣。镇区内驻有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支行)和农村信用联社金融机构,建有南门、龙南、塔雁、湖前、龙鹏和东大路商贸市场,有新华都购物广场,以及20多家超市、商场;有四星级戴云大酒店以及恭汇、益源、龙腾、迪云洲、福都和温泉、假日等10多家宾馆和酒家。中餐馆、风味小吃、时装和日用百货店,以及茶馆、发廊等遍布大街小巷。据不完全统计,年商品零售额10多亿元,约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三分之一。
  龙浔镇区是德化县城关核心区之一。根据县委、县政府“大城关”发展战略,按照《德化县城区总体规划》,1990年后,龙浔镇先后改造德新、塔雁、兴南、龙鹏4条旧街,新建龙东、南门、湖前3个街区和宝美、金锁、园丁3个新村。1995年后,又建成民营科技园,以及东环路、南环路、西环路工业园区、职工公寓和居民小区。2000年后,建成瓷都大道及其两旁的公务大厦和商住楼;同时拓宽交通道路,完善通信、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新建的佳美大厦、电力大厦、供销大厦等高层建筑初现现代城镇气派。
  龙浔镇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镇有科研所100多家,被省确定为科技示范镇,辖区内有德化第三中学、第六中学、实验小学、龙浔中心小学及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有德化县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以及卫生所、诊所、药店20多家,有老人大学、老人活动中心,以及基地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至2007年年底建成的瓷都广场,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充满和谐、欢乐的气氛。
  龙浔镇历来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宋至清时代,有进士、举人及八品以上职官138人;民国时期有科(营)级以上职官3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知有副处(团)及以上干部36人,正科(营)级58人;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20多人、博士18人、硕士34人。
  20年来,龙浔镇先后获国家、省、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先进集体”、“省级卫生乡镇”“省级文明村镇”等数十个荣誉称号。2003年,龙浔镇进入“福建省50强乡镇”行列;2005年,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第二节 浔中镇
  浔中镇位于德化县城关北部,东与龙门滩镇接壤,东南与三班镇相连,南隔浐溪与龙浔镇相望,西与盖德乡交界,北接国宝乡,东北与雷峰镇毗邻。全镇土地总面积67.7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594.6公顷,林地4513.33公顷,辖浔中、乐陶、后所、凤洋、石鼓、仙境、祖厝、石山、土坂、世科、龙翰11个建制村和凤池、富东2个社区。2007年年底,全镇9408户、32297人,另有旅外华侨、华人2万多人,中国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2.24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696亿元,工业产值21.55亿元,企业总产值27.7亿元,镇财政收入7285万元,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70元。基础设施较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均走在全县发展前列,是全国千强镇之一。
  浔中镇地处戴云山南麓丘陵地带,海拔440~1165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主要山峰有西天山,海拔1165.2米,以及大旗山、梁伞寨山、金鸡山、观音岐、龙浔山等。浐溪自西北向东南环绕而过,此外还有彩溪、龙翰溪、缨溪等小涧流。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红壤、粗骨性红壤和黄壤,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较高,理化性质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主要矿藏为瓷土矿,以观音岐的高岭土最为著名,还有钨、铀、营石、辉钼、贝页岩、叶蜡石等。
  浔中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19℃,年降雨量1800~1900毫米。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66.3%,主要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和草丛,主要树种有杉、马尾松,毛竹,以及甜槠、米槠、樟、枫树、木荷等;有世科大樟树、科荣柳杉、西天寺“十八学士”茶花,以及红豆杉、油杉、桂花及其他古树名木和花卉。
  浔中镇境内有遍布各村的古窑址,其中建于唐朝的陈汉墓、北宋的曾宏墓,有宋代的西天寺和龙图宫,南宋的登龙桥,元泰定元年的通泗桥,明代的碧象岩,清嘉庆年间的驷高石塔,还有众多的古祠庙和古寨堡,古香古色,闻名遐迩。
  浔中是德化历代县治之所。《德化县志》(清·乾隆版)载,“唐贞元中(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在龙浔山西南,浐溪之北,即唐贞元中归德场治所。五代长兴四年(933年),升场为县,因置廨”。宋元时代,浔中镇属归德乡,明代属归德乡坊隅里,清代,因行政区域变动,科荣属新化里,其余属在坊里。民国时期,浔中属第一区,先后称浔中联保、浔中镇,其辖区也略有变动。其间,其县治之所均没有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浔中行政区域和名称屡有变更,先后为第一区、浔中公社、浔中乡、浔中镇。1997年7月1日,德化县龙浔、浔中两镇行政区划调整,浔中镇位于浐溪北面,辖11个建制村、2个社区,为德化县政府及其大部分机关、部门所在地,是全县政治、教育、文化和医疗中心。
  浔中是德化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境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其中有“金西墩、银后所”的美称。人们历来以粮食生产为主,乐陶曾是德化“五大粮仓”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浔中镇农业开始向综合开发、向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蔬菜、食用菌、养殖、花卉等城郊型产业基地,并不断扩大规模,增加品种、提高品质,成为德化城关蔬菜、花卉市场的主要来源之一。
  浔中有“德化瓷都,浔中瓷乡”之称。从唐、宋时代至明、清时期,浔中镇境内都是德化陶瓷的主要产地,已发现的古窑址96处,生产的瓷器质坚胎薄,釉色莹润,透明度强,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中东地区和欧洲。白瓷的烧制和艺术瓷雕曾创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辉煌,尤其是以一代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更是闻名海内外,被称为“天下共宝之”的“东方艺术”珍品。
  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县委、县政府实施“科技兴瓷、艺术兴瓷”发展战略。浔中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先后建成城后、诗敦、城东、世科、土坂等工业园区,推进陶瓷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向高效益、高品质发展。1996年,全镇工农业产值8.06亿元,占全县35.3%,其中陶瓷产值10亿元,占全县陶瓷产值的45.9%。1997年7月,德化县龙浔、浔中两镇行政区域调整,宝美、丁墘、丁溪等6个村及其陶瓷生产大户划归龙浔镇辖区后,浔中镇陶瓷产业面临新的调整。浔中镇党委、政府按照“提升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加速基地化”经济发展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力等措施,把陶瓷产业推上新的发展水平。2007年,全镇纳税30Q万元以上的陶瓷企业9家,企业总产值27.7亿元,比2006年增长32.46%,出口创汇4981万美元,占全县33%。其中“冠福”公司纳税4064万元,居全县首位,“冠福”先后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龙鹏集团公司的“龙鹏”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德化五厂研制的“德化玉瓷”“自生釉骨瓷”等新瓷种,填补德化陶瓷行业空白,为陶瓷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浔中镇历来为德化县城区物流集散地之一。唐、宋至明、清时期,城区内设上市、下市,面积约0.5平方千米。民国时期设东关、西关和南关市,即后来的富东街、西门街和三角街,面积约1平方千米。
  20世纪90年代,德化县委、县政府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编制《德化县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浔中镇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公共设施建设的“五统一”措施,对凤池、富东两个社区进行旧街改造,加快新城区建设。1990年,开发建设城后新区,总建筑面积10.55万平方米,投资2亿元;2000年,开发诗敦新区,建成标准厂房和住宅小区13.14万平方米,总投资4亿多元;2005年,启动城东新区建设,总用地301公顷。
  2007年,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建成县政府公务大厦、国税大厦、财政大厦、广电大厦,以及瓷国明珠大酒店、景苑花园等一批标志性高层楼房,以及厂房2.7348万平方米。其间,还先后建成阳馨小区、三峡水库移民区、涌口水库移民区、世科新村、蒲坂新村等。同时,拓宽道路,增加公共绿地面积,完善排水、电力、通信、消防、环卫等设施,改善城区面貌。
  浔中历来多出各类人物和人才。据史料记载,宋至明、清时代,有进士13人、举人18人,八品及以上职官60多人。民国时期,有县(团)级及以上官员8人、正科(营)级人物1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7年年底,全镇有处级及以上干部31人,正科级干部64人,副科级干部100多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0多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00多人。其中蔡尚思为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等职务,出版专著20多部、论文300多篇等。
  浔中镇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走在全县前列,多次被国家、省、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重点镇”“全国千强镇”“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单位”,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先进乡镇党委”“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卫生镇”“泉州市双拥模范镇”“泉州市第十届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第三节 三班镇
  三班镇地处德化县南部,东南与永春县接壤,东与龙门滩镇毗邻,东北与浔中镇交界,西北与龙浔镇高阳村相连,距德化县城关7千米。全镇土地面积56.27平方千米,有三班、泗滨、东山洋、奎斗、桥内、蔡径、锦山、龙阙、儒坑、岭头10个建制村,107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全镇有5940户、20569人,均为汉族。同时,还有中国港、澳、台同胞2000多人;有华侨、华人16000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是德化县主要侨乡之一。
  据传说,该地为河南温县颜姓、荥阳、南湖郡郑姓三氏族人,于唐、宋时代联合开发,聚族而居,组成泗滨、东山、硕杰三个大村落,故名为“三班”。
  唐代,三班属归德场;宋至明属归德乡,清时属在坊里,是德化通往永春等县的交通要道之一。明初设剧头隘和盖德洋隘,崇祯年间改剧头隘为虎豹关;清顺治年间又改盖德洋隘为溪边塘,并派兵镇守。民国时期,三班先后属第一区(浔中),三高示范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班仍属第一区,1956年属浔中区,1958年属浔中人民公社。1961年从浔中公社析出,建立三班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三班乡人民政府,1991年改为镇建制。
  三班镇地形属低山丘陵地带,其地势南、北和西部较高,中部和东部较低。南部有天马山,海拔1094米;北部有观音岐,海拔738米。浐溪从东北角穿过,其支流大云溪纵贯中部,流域内有数块小平地,为三班镇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
  三班镇有耕地面积0.073万公顷左右,土壤肥沃,水利条件好。粮食作物以双季水稻为主,甘薯次之,其中奎斗村为德化“五大粮仓”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三班镇调整产业结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四大”产业基地:水果基地,1958年创办“天马山柑橘场”,以后又引进芦柑、早熟德化梨、油桃等新品种。2007年,水果总面积694.6公顷,总产量7155吨;茶叶基地,面积50公顷,总产量46吨;德化黑鸡养殖基地,2004年成立德化县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建成种鸡舍500多平方米,附属设施1800多平方米,年养殖黑鸡11万羽;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奎斗、蔡径村为示范,连片种植,总面积566.67公顷多,年产量1万多吨。2005年,三班镇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三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据《泗滨颜氏族谱》记载,泗滨的“唐国子博士颜化綵,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俾后人谋建其所传习工艺”。明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年),颜俊高带族人依颜化綵所绘《梅岭图》建窑场,窑火通红500余年。历史上,南岭被称为德化五大窑场之一,至2007年已发现的宋至清代古窑址28处,其中洞上月记窑、洞岭窑、内坂窑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南岭先后创办瓷器生产供销合作社、三班公社瓷厂、泗滨瓷厂等企业,主要生产碗、杯、盘、壶等日用瓷。20世纪80年代后,三班陶瓷业利用丰富的瓷石矿、紫沙土、红壤土、铅锌等资源,开发“环保陶瓷”红壤陶和“仿青铜”陶瓷。2000年后,又成功研制高白餐具、高档中西式系列日用瓷、系列日本料理餐具等。2007年,三班镇有陶瓷及其配套企业333家,总产值6.63亿元,其中,真泰尔、新盛、百合、龙威美等5家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真泰尔”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7.46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300万元,陶瓷业总产值6.63亿元;财政总收入1135万元,工商税收300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5元。
  德化城关至永春五里街公路从镇区通过,1998年,实现村村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2002年后,建成县城关至三班二级公路、锦山村至永春县吾峰镇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2003年,建成自来水厂、3.5万伏高压变电站,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卫生院综合门诊大楼、电信大楼投入使用;有通信基站70多座,网络覆盖率90%以上,村村通电话。奎斗、三班、泗滨、东山等村通有线电视网络。
  2002年,三班镇政府制订《三班镇区总体规划》,规划面积2.7平方千米,建设镇区中心街和大兴商住小区。2003年,建设洞上“幸福家园”。2007年,修编《三班镇区总体规划》,面积扩大至5平方千米,扩建中心街两侧商住楼。同时,组织实施《三班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建成大云溪危险地段防洪堤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推广沼气工程;实施“示范带动、村村整治”工程,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分期分批进行农民住宅区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三班镇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79年,基本扫除文盲;1984年,普及小学教育,教育“两基”通过国家验收,实施“双高普九”工程;1996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科技示范乡镇。1997年,被省农科教结合领导小组确定为“全省农科教结合示范镇”;同年,建成镇文化活动中心,有高甲戏、掌中木偶、南音等民间艺术,各村有老年人娱乐中心等。全镇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8.5%,农村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治安稳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班镇历来多有志士名人。唐代,颜仁郁任归德场场长,其诗文被编入《全唐诗》;颜化綵入国子监,名列博士,编著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瓷专著《陶业法》。五代,郑昭祖继任归德场场长,后迁任郡司马,曾力促南方统一,封翊顺候;明万历年间,郑沛为戊戌科进士,以清廉政德著名,被称为“天下六君子”;郑兼才为台湾教谕,主修《台湾县志》,存有《文亭文集》等多部著作。在革命战争年代,颜湖、颜泗德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44人、正科级干部61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0人,有博士28人、硕士30人。
  1988—2007年,三班镇先后荣获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泉州市“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示范镇”等荣誉称号。三班镇党委、政府按照强化一个建设,即村镇规划建设;突出两个增加,即增加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三个能力,即和谐社会构建能力、民主管理能力、领导发展能力等“123”整体工作思路,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上新的台阶。
  第四节 龙门滩镇
  龙门滩镇位于德化县东南部,东与仙游县西宛乡接壤,南同永春县湖洋镇毗邻,西连三班镇、浔中镇,西北接雷峰镇,北与南埕镇相邻。与仙游、永春县毗邻。全镇土地总面积215.55平方千米,辖硕儒、苏洋、霞碧、石室、播坑、霞山、碧坑、湖景、内洋、村兜、朱地、大溪12个建制村,86个自然村。2007年年底,全镇有4190户、14872人,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族等少数民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10448人。
  龙门滩镇前称霞碧镇,霞碧又称碧霞,因村民多居住于山谷中,四方山峦松苍竹翠,俨如云霞盖顶,碧玉屏障,故称霞碧。宋至明时代,境内乡、村分属于永宁乡清泰里和归德乡善均里、惠民里;清代,属在坊里茅岐社,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为文兴社。民国时期为碧霞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第二区,1951年设第七区,1956年下半年属雷峰区,1958年10月成立霞碧人民公社。1960年并入浔中人民公社,1961年恢复霞碧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霞碧乡人民政府,1992年1月撤乡建镇,1994年8月改为龙门滩镇。
  龙门滩镇地处石牛山西南麓,以低山为主,主要山峰为七台山,海拔1094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18℃左右,年降雨量1900毫米左右。
  龙门滩林业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面积1.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7.2%,木材蓄积量91.26万立方米;主要溪流有浐溪、石龙溪、大溪等,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约5万千瓦;境内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高岭、石英石、长石、叶蜡石、泥煤等。境内有清代古窑址18处、革命遗址5处、寺院庙宇7座,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农业是龙门滩的基础产业。全镇有耕地面积837.5公顷多,是德化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苏洋是德化“五大粮仓”之一,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甘薯、马铃薯和蔬菜,还有少量玉米、高粱、木薯,以及烟叶、花生、淮山、芝麻、玫瑰茄等经济作物。2000年后,龙门滩镇党委、政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引导村民建立蔬菜、水果、养殖基地,发展特色产业:蔬菜面积333.33公顷多,年产量1万多吨,其中反季节蔬菜46.67公顷多;水果0.13万公顷多,年产量约10万吨,主要品种有芦柑、美国血橙、德化梨、油柿、油桃、酸梅、枇杷等;食用菌62万多袋,其中香菇60万袋、草菇1.2万平方米、平菇1万多筒;水库、山塘、稻田养鱼,总面积166.67公顷多,主要品种为草鱼、鲤鱼、鲢鱼等;大力发展畜牧业,年养猪9500多头、牛1800多头、羊4400多头、兔1万多只、戴云黑鸡和白鸭10万多羽,养蜜蜂450多箱等。2007年,全镇粮食播种面积837.4公顷、产量5261吨,水果面积1728.47公顷、产量12.62万吨,茶叶212.2公顷、产量140吨,水产养殖产值259万元。
  企业是龙门滩镇新兴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创办农具厂、水力发电厂、瓷厂、焦油厂、机砖厂、瓦厂、姜丝糖厂、家具厂、盐酸钠厂、双氧水厂、冶炼厂、酒厂、造纸厂、选矿厂等。其中,国有企业龙门滩一、二级水力发电站均位于镇区境内;双港焦油厂生产的焦油销往河南、湖北和辽宁等地;1996年在霞山村创办龙门滩冶炼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硅铁,年产值1300多万元;1999年创办的泉州市景玉纸业有限公司,年产值5000多万元;2007年8月引进工业硅冶炼项目,创办福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至2007年年底,全镇有企业85家,产值2.95亿元。
  龙门滩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镇有公路14条、总长156千米,村村通公路,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84千米;有电信机房8处、小灵通基站25座、固定电话用户1600户,村村通程控电话,电视普及率达80%以上。2000年后,新建村民住房264幢、30832平方米,苏洋、霞山、大溪、石室等建成饮水工程,霞碧建有大型垃圾场,苏洋村是县“清洁家园示范村”,全镇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有中学1所,小学及幼儿园设施齐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有镇卫生院1所,各村均有卫生所,其中甲级卫生所2所,2007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1988人,参合率90.88%。镇设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各村有文化室,碧坑、硕儒、苏洋、大溪村有图书室、文物管理室和体育运动场。每年春节前后,有的村开展南音、高甲戏、梨园戏、木偶等民间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
  龙门滩镇历史上有抗元英雄苏十万,清代有“怀远将军”江标、进士温高修、彭国光;在革命斗争年代,有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老游击队员和老交通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有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7人、正科级干部31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人,有13位受省部级表彰的先进人物。
  龙门滩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区位优势,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发展农、林、水电、矿产等特色产业,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建设德化特色卫星乡镇过程中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第五节 雷峰镇
  雷峰镇位于德化县中南部,东与南埕镇相连,西与赤水镇、国宝乡交接,南与浔中、龙门滩镇毗邻,北与上涌镇、桂阳乡接壤,土地总面积162.4平方千米。有双芹、上寨、荐解、瑞坂、李溪、长基、肖坑、雷峰、坂仔、格后、溪美、蕉溪、潘祠、朱紫14个建制村,127个自然村。2007年年底,全镇4945户、17628人,大部分为汉族,畲族约120人,海外华侨、华人11000多人。
  宋代,方姓人迁居此地,其祖姓雷,居于莆田梅峰,为纪念先祖雷氏及其住地梅峰,称迁居地为雷峰,后沿用为村和乡镇名称。唐至五代,雷峰属归德场,宋至明时属永宁乡清泰里,清时属清泰里峰魁社和肖坑社(后改为奎光社),李溪、潘祠、瑞坂属李山社。1935年属第二区,1939年,蕉溪、雷峰、肖坑属西南乡、李溪、瑞坂、上寨、双芹、荐解属瑞上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二区,1956年设雷峰区,1958年成立雷峰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雷峰乡人民政府,1992年5月撤乡建镇。
  雷峰镇地势西北高、东南较低,属中低山地型,西北部有大戴云、土云岐、覆鼎山、滴竹子尖、金鸡山、罗安室、虎贲山、湖头岐、石鼓岐9座千米以上的山峰,低山地区海拔为500~800米。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26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境内河流有蕉溪、长基溪、双芹溪等,均汇入浐溪,属闽江水系。河床落差大,水能资源比较丰富。矿产资源以石材、瓷土矿为主,以及无烟煤、黄铁矿、硫黄、银矿、铜矿等;并有少量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
  全镇有耕地面积0.11万公顷,土壤和水源条件较好,是德化县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蕉溪被称为德化“五大粮仓”之一。雷峰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广杂优水稻和马铃薯优良品种,创建科技示范场、科技示范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兴修水圳、水坝,发展农田水利灌溉;推行农业保险政策,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2007年,粮食总产量7183吨,位居全县第二位。
  雷峰镇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引导、组织村民创办笋用竹、德化梨、油茶林、无公害蔬菜、铁观音茶叶、禽畜养殖6个基地,1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培养种养大户20户,其中“永隆养猪场”从国外引进良种猪,从台湾引入先进养殖技术,配套建设饲料加工厂等,生猪存栏数800多头、母猪100头、公猪4头,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养猪场之一。2007年,全镇生猪存栏数8062头、出栏11988头,蔬菜种植面积676.07公顷、产量17092吨,农业总产值8666万元。
  全镇林地面积1.37万公顷,木材蓄积量7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6%,其中毛竹林面积0.21万公顷、生态公益林0.28万公顷。雷峰镇地处戴云山东侧,山峰险峻,峡谷纵横,有瀑布深潭,怪石奇松等自然景观,大部分还保持着原始状态。其中大小险有“小华山”之称,双芹被评为泉州市十大魅力乡村,每年均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探险,是泉州等地美术家的写生基地。蕉溪有地下温泉,水温高、水质好,含有硫等微量元素多,是优良的温泉疗养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雷峰镇建设水力发电站22座、总装机容量1.1025万千瓦;90年代,在蕉溪创办明达纸业公司、创兴纸业公司,其污染整治已通过环保验收。此外,还有竹木加工、叶蜡石和瓷土矿开采等企业。2007年,全镇企业总产值3.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26%。
  雷峰镇交通设施完善,省道203线从境内通过,各建制村公路硬化率100%;教育“双高普九”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80%;有电信服务网点1个,电信用户普及率80%,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点14个,乡村通邮率100%;镇区饮用水普及率100%;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利于广大村民身心健康。
  雷峰镇历史上有进士8人、举人12人,七品以上官员89人;有农民起义军首领苏十万,以忠义节烈著称于世。当代有著名音乐家罗浪,曾任中央军乐团团长、新中国开国大典军乐团总指挥,副军级待遇;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5人、正科级干部43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1人,博士14人、硕士27人。
  雷峰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资源优势,抓住机遇,找准定位,不断研究新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跨越式发展。
  第六节 南埕镇
  南埕镇位于德化县东部,东毗水口镇,南邻龙门滩镇,西连雷峰镇,北抵桂阳乡,海拔300~850米,东西长13.75千米,南北宽22.5千米,土地总面积241.05平方千米。
  南埕镇地处戴云山东南方、石牛山西北侧,山脉大多呈西北东南走向,浐溪从镇区中部穿过,地形东南、西北部高,中部较低,地貌以中低山地为主。据《太原郭氏族谱》记载,南埕高山环抱,浐、芹两溪汇合,绿水青山,景色翠秀,有“蓝田可种玉”涵喻。因方言“蓝田”与“南埕”谐音,故得名。全镇处于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夏长不酷热,冬短不严寒,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19.4℃,最高气温37.7℃,最低气温零下6.6℃。无霜期240~280天,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
  南埕镇历史悠久。据史载,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陈瑜从河南开封避乱开基龙山(今连山),为开发南埕最早姓氏之一。元、明时代,南埕属永宁乡清太里;清代,南埕属清太里登龙社、南埕社和肖坑社,部分属在坊里茅岐社。民国时期,高漈、南埕、西山属西南乡,蟠龙、连山属瑞上乡,枣坑属霞碧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埕镇行政区域历经多次变更。1950年,高漈、西山、枣坑属二区;南埕、蟠龙属三区;1951年,枣坑属七区;1952年,西山、高漈属二区,南埕属三区,连山、蟠龙属九区;1955年,设前锋、许厝属二区,设梓垵乡,属九区;1956年,西山、许厝、高漈属雷峰区,蟠龙、连山属水口区。1958年,南埕、连山、蟠龙、梓垵属水口公社,西山、前锋、高漈、许厝属雷峰公社,枣坑属霞碧公社;1961年,连山、蟠龙、梓垵、许厝属许厝公社,望洋以南各村属高漈公社,枣坑属霞碧公社。1965年,组建南埕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南埕乡人民政府,1991年1月南埕撤乡建镇。
  南埕镇辖前锋、西山、高漈、半岭、南埕、塔兜、枣坑、许厝、望洋、连山、蟠龙、梓垵12个建制村,101个村民小组。2007年,全镇有3251户、12601人,海外华侨、华人2670人;国民生产总值2.3612亿元,镇财政收入286万元,人均纯收入5692元。
  南埕镇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林业、养殖业和其他种植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木薯、槟榔芋、蕉芋和蔬菜;同时还种植柑橘、桃、李、梅、梨、板栗、柚等水果。1976年后,水稻引进“杂优”新品种,水果引进德化梨、琯溪蜜柚,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产量、品质逐年提高,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7年,粮食总产量5333吨,水果总产量7125吨,农业总产值8888万元。
  南埕镇已探明矿藏14种,其中有西山的银矿、铜矿、石灰石、锡矿,南埕的高岭土、叶蜡石、金龟石,塔兜的水晶、银矿、铅锌矿,连山的煤,蟠龙的铁矿等。全镇森林面积1.9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3.2%,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毛竹和杂木林,林木蓄积量145万立方米,居全县第二位,其中毛竹林面积0.38万公顷,居德化县第一位。境内溪流属闽江水系,主要有浐溪、双芹溪、石龙溪等,已建成水力发电站19座、总装机容量2.3万千瓦,有变电站3个,2007年建成南埕供电大楼,投资2000万元。南埕镇植被丰茂,山峰俊秀,怪石嶙峋,溪水清澈,生态环境好,其中桃花岛艳丽迷人,石龙溪有亚热带藤本植物园之称,有大洲宫、天平城遗址等文物,自然生态与文物古迹相得益彰,组成别具一格的旅游风景。已开发“桃花观赏”、桃仙溪竹筏漂流、石龙溪皮划艇漂流、葛云塔兜温泉休闲、“乡村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2006年9月,南埕村获“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称号。林业、水电、旅游已成为南埕经济的重要产业。
  南埕镇境内有省道203线通过,各建制村公路全部铺上水泥混凝土路面。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1997年通过福建省“两基验收”,获1998—1999年度县督导评估一等奖。2003年建立南埕广播电视中心站,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电视网络等设施较完善,电视普及率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94%。全镇90%以上的人口饮用清洁水,防疫保健工作及时、有效,没有发生各种传染性流行病,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在南埕镇历史上,南宋有抗元将领陈蔚,明末清初有农民起义军首领林忠。民国时期,有各级职官7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团)及以上干部12人,正科级干部3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1人。
  南埕镇党委、政府以建设林业重镇、旅游名镇、生态强镇为目标,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南埕建设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七节 水口镇
  水口镇地处德化县东北部,东北与永泰县接壤,东南与仙游县交界,西北与尤溪县相邻,西与桂阳乡、南埕镇相连,面积260.31平方千米,有湖坂、村场、樟镜、榜上、承泽、梨坑、昆坂、毛厝、八逞、祥光、亭坑、凤坪、上湖、丘坂、久住、淳湖16个建制村,110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总户数4636户、总人口1.7471万人,均为汉族,有26个姓氏,方言为闽南、莆仙、尤溪三种。有华侨、华人和中国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
  德化的浐溪、涌溪于此汇集东流,经永泰县注入闽江,为德化浐溪流水的出口,故称水口。唐代,水口属永泰县归义乡归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划归德化县。宋至清属永宁乡清泰里,其中淳湖属梅中里。民国时期,水口乡属德化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口乡属第三区;1952年7月,久住、上湖、淳湖划归第九区;1954年,淳湖划入尤溪县;1958年,成立水口人民公社;1964年,淳湖又划归水口人民公社;1984年9月,公社改为乡建制;1992年7月,水口撤乡建镇。
  水口镇地形南北狭长,地势中部低,南北较高,群峰耸立,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30多座,其中最高为石牛山、海拔1781.6米,为戴云山脉第二高峰;最低为湖坂村,海拔250米。浐浐溪从中部穿过,支流有石牛溪、赤石溪、樟镜溪、亭坑溪、后亭溪等,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磁铁矿、高岭土、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石、铅锌、叶蜡石、铜矿等,其中淳湖金矿、铅锌矿最为著名。
  水口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因海拔高度差异大,气温呈垂直落差,年平均气温18℃左右,高山地带为14℃~16℃,镇政府所在地为20℃;年平均降水量1600~1800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石牛山一带是德化县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水口镇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林、果,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蔬菜,水果以芙蓉李最为著名,有“芙蓉李之乡”美称;同时,还有柑橘、桃、柿、枇杷、板栗等,年总产量在万吨以上,居全县第一位。全镇林地面积2.2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18万立方米,居全县第一位;毛竹林0.21万公顷,居全县第二位;年销售商品材5000~8000立方米,商品竹30多万支,产值1000多万元。2000年后,水口镇调整产业结构,引入高产水稻、台湾西瓜、德化梨新品种,引导林农竹山养牛、养羊,改造油茶林,培植绿色无公害食品,发展高优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2007年,全镇农业产值7953万元。
  水口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木、毛竹、水果加工和电力等企业。1987年,水口乡与中国香港客商合资创办华德发有限公司。1990年后,有毛厝村民创办华安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祥光村民创办珍特果品有限公司,湖坂村民创办竹笋加工企业等,生产的竹木制品、冬笋和芙蓉李等绿色食品畅销福州、厦门、泉州等地,还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全镇有竹木、食品加工企业20多家,形成以湖坂为中心,连接村场、丘坂、墘头公路沿线的企业带“公司+农户”的生产格局。1995年后,水口镇致力于开发水力资源,建设水电站18座,尤其是县建成涌溪四级、涌口两座水电站后,使该镇电力业跃上一个新水平,总装机容量达5.7万千瓦,居全县第一位。
  水口镇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全镇森林覆盖率83%,树种繁多,已查明的国家和省保护树种100多种,有樟树、红豆杉、楠木、桂树、柏树、柳杉、栓皮栎等名木古树,绝大部分保持着原始状态;还有金丝猴、穿山甲、蟒蛇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石牛山以其“古”“奇”“幽”“秀”闻名于世,约形成于1亿年前,主峰为火山喷发口,其岩石规模和体积大、数量多、纹理多样、形成机制复杂,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均属罕见。其山峰耸立,沟壑纵横、森林茂密、水流清澈,环境清幽。多有流泉飞瀑、深潭激流,或平如明镜,或湍流不息,更有芳草鲜花,把山川点缀得分外迷人。1999年开发后,先后建成石牛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以及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和石牛山度假山庄;有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馆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石壶祖殿等文物古迹。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开发石牛山观光度假区、岱仙瀑布观光区、岱仙溪竹筏漂流区、水上游乐区、文化娱乐区、生态旅游区、红色教育区等旅游项目,成为地质地貌、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著名旅游风景区。2007年,全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400多万元,联动产值1000多万元。
  水口是德化县出人才较多的地方之一。宋至明清,有进士4人,举人8人,其中南宋壬戌科进士黄龟朋,曾任广西梧州推官等职,著有“易经解”若干卷。民国时期,有科(营)级以上人物18人;在革命战争年代,水口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斗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其中毛厝、昆坂、梨坑为省定革命老区基点村,有“五老”人员32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口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4人、正科级干部30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2人、博士10人、硕士20人。
  水口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实现村村通水泥混凝土公路,村村通电话;同时,拓宽改造镇区主干道,并进行亮化、美化。淳湖、湖坂、丘坂、八逞、樟镜、村场等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其中淳湖村新建钢混结构住房43幢、1.5万平方米。水口中学、小学教育设施完善,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0%以上;有文化室、老人活动室等文化娱乐场所。水口镇正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旅游强镇。
  第八节 赤水镇
  赤水镇位于德化县西北部,东邻雷峰镇,西毗大铭乡,西南接美湖乡,南连盖德乡,北与上涌镇交界。全镇土地总面积90.95平方千米,设14个建制村和1个居委会,114个村民小组。戴云山主峰位于境内,大部分建制村海拔800米以上,其中铭爱村1050米,镇政府所在地—赤水街海拔970米,为德化县高海拔乡镇。
  宋至明时代,赤水属集贤乡新化里;清代分属汤泉里和新化里;民国时期为赤水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赤水行政区域多次变更。1950年赤水设立第五区公所,1956年8月改为赤水区。1958年成立赤水人民公社,辖赤水、美湖、大铭、国宝、春美等乡所属大部分区域;1961年,美湖、大铭、国宝、春美从赤水公社析出,各自独立建社。1984年,赤水人民公社改为赤水乡人民政府。1992年10月撤乡建镇,辖戴云、东里、苏坂、猛虎、湖岭、岭边、福全、吉岭、永嘉、苏岭、西洋、小铭、铭爱、锦洋14个建制村和赤水街1个居委会。2007年年底,全镇4529户、17068人,有海外华侨、华人1676人,中国港、澳、台同胞76人。
  赤水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地势较高,夏天凉爽,冬季有霜、雪或结冰,年平均温度17℃,最高气温35℃,最低零下12.8℃,有霜期达165天左右,雾期达140天左右,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年相对平均湿度在80%以上,常年阴雨较多,日照较少。
  赤水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全镇有林地面积0.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6.5%,林木蓄积量62万立方米,主要树种为杉、松、毛竹和杂木,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铅、锌、瓷土矿、石膏、耐火土、泥煤等。
  赤水镇以农业为主,兼营林、果和畜牧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木薯、蕉芋、蔬菜,其中赤水掌瓜最为著名,曾大量销往泉州、厦门、上海等城市。福全、铭爱、小铭、吉岭等村利用山坡地,种植茶叶、酸梅、柿、桃、油茶、德化梨、板栗等。发展养猪、牛、羊、兔等畜牧业是赤水镇村民的主要家庭副业,其中戴云山羊、黑兔最为著名。2000年后,反季节种植蔬菜,成为锦洋、苏岭、小铭、永嘉等村重要的生产项目。有的村还种植香菇、巴西蘑菇、草菇等,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量4007吨,茶叶产量77吨、水果产量210吨,农业总产值8315万元。
  赤水镇企业主要有采矿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其中较大的企业有博诚矿业公司、戴云山矿泉水公司。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26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45万元,财政总收入751.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74元。
  赤水镇历来是德化县西部交通枢纽,是县城通往西半片8个乡镇以及尤溪县、大田县的交通要塞,有省道206线从境内通过,县道雷春线等在这里交接。20世纪90年代末,开通九仙山、戴云山景区公路。2000年后,实现村村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自然村通机耕路,形成运输便捷的交通网络。
  赤水镇是德化县商贸较频繁地区之一。宋至明清时代,赤水街是德化县境内和尤溪县、大田县、永春县商贾来往的主要通道和商贸之地;民国时期,商贸交易额约占全县四分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邮电、金融、商贸市场及其配套设施齐全,设有邮电支局,开通程控电话,新建商店、市场等,每逢五日一集市,来往旅客、商人和周围乡村民众络绎不绝,商品交易更为繁荣。
  赤水镇境内有著名的戴云山和九仙山,是旅游胜地。戴云山主峰附近山峰海拔大多在1600米以上,峰峦叠嶂,地势险峻,山顶经常云雾笼罩。山凹处有莲花池、七里洋等湿地,水草丰茂,是德化浐溪、涌溪两大河流水系的源头。山上奇石如鼓似钟,瀑布如帘似练,悬崖石洞,泉水深潭,有连绵不断的翠竹、林莽;山下有德化名寺——戴云寺,是游人探险、寻找大自然原始风味的好去处。九仙山有“中土蓬莱”之称,主峰像一个破土而出的巨笋,直抵蓝天,主峰崖壁上有石刻“尺五天”“只有天”,其周围还有摩崖石刻40多处,山腰有千年古刹——永安岩,山墩上建有亭阁,山坳和山坡上布满奇石异洞,其中最著名的为弥勒洞,洞中有唐代大型石雕像——弥勒佛。众多文物与秀美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构成德化别具一格的著名旅游风景区。
  赤水镇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平安赤水”创建活动。教育通过省级“双高普九”检查验收,赤水中心卫生院医疗设备较完善,是县农村医疗卫生中心之一,通过“十配套”达标乡镇验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0%以上,农村低保覆盖率不断扩大,文化、体育、广电设施较完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赤水镇历来不乏文人、名人。唐至明清时代,有进士2人、举人21人。民国时期,有科(营)级以上官员3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32人、正科级干部46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1人、博士9人、硕士27人。
  赤水镇党委、政府立足矿产、旅游等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九节 上涌镇
  上涌镇位于德化县略偏西北的中部,东与桂阳乡相连,北与葛坑镇、汤头乡交界,西连大铭乡,南和赤水镇毗邻,东南靠雷峰镇,土地总面积148.09平方千米,有上涌、黄井、辉阳、后坂、后宅、刘坑、下涌、曾坂、云路、西溪、桂阳、传豪、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17个建制村,124个村民小组。2007年年底,全镇5990户,21696人,大部分为汉族,另有海外华侨、华人6300多人。
  上涌地势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以中、低山地型为主,其中上涌、下涌等小盆地地势较平坦。主要溪流为涌溪,为德化第二大溪流,发源于戴云山北麓,经葛坑、桂阳、水口汇入大樟溪。主要山峰有与赤水、大铭、桂阳等乡镇交界的戴云山主峰、九仙山、大仙岐,海拔分别为1856米、1658米、1313米,其中戴云山主峰是福建省第二座高峰,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最低气温零下3℃~5℃;年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
  上涌古时称“上壅”。五代后汉乾祐年间,境内石门头“筑垣遮壅城门”,故称。宋时,建“上壅驿”,后因其地处涌溪上游,逐改“上壅”为上涌,别称“涌邦”。唐五代前,上涌属尤溪县。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划归德化县。宋至明代,上涌属常平乡;清代分别属东西里和梅上里。民国30年(1941年)设上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1950年在上涌设第四区,1956年改称上涌区,1958年成立上涌人民公社。1961年,葛坑、杨梅、桂阳、汤头从上涌公社析出分别独自建社。1984年6月,上涌公社改为上涌乡人民政府,2001年4月,上涌撤乡建镇。
  上涌镇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桂林北山的锰铁矿、储量约30万吨,下村的钾长石、石英石,曾坂、下涌、上涌、刘坑的石灰矿,曾坂的煤矿,辉阳的铅锌矿、银矿,后坂的瓷土、五彩石等。水能储藏量约2万千瓦。旅游资源有九仙山风景区、杏仁古街及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上涌镇是德化县重要的粮食产区。全镇有耕地面积0.13万公顷多,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有“小旱无忧、大旱半收”之说,其中下涌村是德化“五大粮仓”之一。20世纪80—90年代,实行家庭土地承包、土地转让、土地出租等多种经营模式;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农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改旱地为水田,扩大旱涝保收面积,提高粮食产量。2001年,全镇粮食年总产量10381吨。
  上涌镇是德化县粮食作物品种科学实验示范区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在全县率先引进水稻矮秆品种试种;1977年后,先后引进“汕优”“威优”等杂优系列品种,在云路村建立示范片,然后向全县推广。1978年,上涌、云路、黄井、刘坑、下涌、桂林等村开始“制种”,总面积53.33公顷多;1983年增至66.67公顷多,1987年亩产良种210千克,总产量达14900多千克,成为德化县最大的杂优良种培育基地。2002年后,上涌镇引进“特优”“两优”等系列品种;2004年,引进“宜香2292”优质品种,每50千克市场价格比一般稻谷高10元。除水稻良种外,还引进甘薯、马铃薯等多个新品种,其中脱毒马铃薯栽培示范400多公顷,平均亩产2100多千克,比普通品种增加550多千克。
  上涌镇林业资源丰富。全镇林地面积1.15万公顷,其中国有林地0.1万公顷,生态公益林0.64万公顷。1985年建立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后,划入保护区范围面积0.48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全镇先后建立9个林场,总面积0.24万公顷;家庭联户承包经营面积0.16万公顷,林业产权明晰,经营管理规范。至2007年,全镇还有茶叶400公顷、年产量17吨,果园0.12万公顷、产量6020多吨,其中,早熟德化梨、柑橘、板栗等水果品种面积较大、产量高,产品销往省内外。
  上涌镇境内有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仙山旅游风景区。九仙山顶峰“尺五天”“只有天”、日出佛光、云海、摩云洞、气象站、电视转播台、移动通信塔、灵鹫岩、弥勒洞、莲花池、仙峰(广钦)寺、九十九洞、观音洞、九仙瀑布、杏仁古街、桃源堂、乡公所、西溪阔叶林等旅游景点,吸引无数中外游客。
  上涌镇企业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1958年8月,上涌公社在曾坂村创办水泥厂,同年10月由县接管,改称德化县水泥厂。1986年,产量3.5万吨;1996年,县将上涌、葛坑两公社煤矿收归县有,创办德化县煤矿,年生产能力3万吨,1996年实行承包责任制。上涌有县、镇、村和民营股份制各类水电站12座,总装机容量9995千瓦。此外,还有紫砂厂、瓷厂、机砖厂、竹器厂、针织厂、服装厂、茶叶加工厂等小型民营企业100多家。2005年,全镇企业总产值2.17亿元。
  明清至民国时期,上涌是德化西部,以及尤溪县部分乡村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有杏仁街等交易场所,商品交易十分频繁。
  1999年,德化县委、县政府把上涌镇定位为“县域次中心”“德化西部中心集镇”;2001年,上涌镇党委、政府编制《上涌小城镇建设实施方案》;2003年,调整规划方案,并组织实施,先后进行上涌旧街改造,新建东街、云路街、上涌新街等,教育、卫生、政法、工商、税务、金融、交通、粮食、供销、农业、林业等部门均新建办公服务和营业大楼,及其他大量商住楼房,街道拓宽硬化,供水排污和绿化工程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2006年,上涌镇人民政府公务大厦、电力、通信等标志性建筑先后竣工,一个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心集镇基本形成。
  上涌镇有省道、县道从境内通过,各建制村公路全部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德化第二中学历史悠久、设施设备较完善,是省“三级达标学校”。1999年,全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并被泉州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上涌中心卫生院设备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9%以上,文化、体育活动频繁,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上涌镇历史上有进士10人、举人22人;民国期间,有县处级官员6人、科级官员1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团)及以上领导干部32人、正科级干部58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2人,有博士21人、硕士24人。
  上涌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艰苦创业,积极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成绩显著,前景美好。
  第十节 葛坑镇
  葛坑镇位于德化县北部,东与杨梅乡接壤,西与汤头毗邻,南与桂阳乡、上涌镇相连,北与尤溪县坂面乡交界,土地总面积127.22平方千米,有葛坑、大岭、下玲、水门、龙漈、富地、湖头、蓝田、龙塔、漈头、大正、邱村12个建制村,50个自然村。2007年年底,有4320户、15847人,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97.5%;畲族413人,占总人口2.5%;海外华侨、华人250多人。葛坑民众一般使用有当地特色的闽南语,大岭龟洋自然村民众内部交流用尤溪方言,对外用闽南语。畲族民众内部用畲语,对外用闽南语。
  古代,葛坑一代盛产葛薯,故有“葛坡”“葛岭”“葛坑”之称。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葛坑由尤溪县划归德化县管辖。宋至明时代属常平乡杨梅中团,清代分属梅中里和梅上里。民国26年(1936年)设区建立联保属第三区,民国34年撤销区、废联保设葛岭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仍称葛岭乡,属第四区,1951年1月设立第六区,辖葛岭、富地、大岭、岭脚、白叶、云溪、吉山7个乡,漈头属第九区。1955年,辖区增加龙塔、汤头、下玲、水门、西墘5个乡,共12个乡。1956年并入上涌区。1958年成立葛坑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上涌公社。1961年又从上涌公社析出,重建葛坑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葛坑乡人民政府,2001年葛坑撤乡建镇。
  境内地势中部高,四周较低,属中低山地型,主要山峰有十八灶、海拔1181米,笔架山、海拔1138米,以及仙公寨、铁钉山等;主要溪流有霞溪、涌溪和下甸溪。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垂直变化明显,中部偏冷,西北部较温和,年平均温度18℃,无霜期255天,年降雨量1650毫米左右。
  葛坑镇耕地面积约660.8公顷,土壤较肥沃,水利条件较好,以种植水稻为主,年粮食总产量4000吨左右。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茶466.67公顷、年产油530多吨,柑橘533.33公顷、年产量3000多吨,还有茶叶等。2007年,粮食总产量4131吨,总产值7087万元。
  葛坑林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9933.33公顷,森林覆盖率75.2%,林木蓄积量64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1万立方米;毛竹林1200亩、立竹量14.4万株,年销售毛竹5000支。镇集体企业——葛坑森盛林场(原名七五林场),1975年创办,总面积1190.2公顷,木材蓄积量12万立方米,大部分为杉木,年销售量约2000立方米,产值约150万元。大岭、水门、葛坑、龙漈等有村办集体林场,是村财收入的重要来源。境内还有市属国有葛坑林场、是泉州市重要林业企业之一。境内树种繁多,有千年古杉、柳杉,有珍贵树种松椤、江南油杉、银杏、南方红豆杉等。
  葛坑境内有黄金矿、石灰石、煤、叶蜡石、铅、锌、铜、高岭土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开采,组建矿山企业。黄金主要分布于水门村的双旗山、邱村村的仙峰寨、漈头村的十字格、凤岭后和小池等,1990年发现,1993年由省、县联营开采,建立全民所有制黄金矿山企业。1995年建设选矿厂,投资987万元;1997年扩建第二条生产线,日处理能力260吨,当年黄金产量1万两,占全国92个万两矿山第68位,2000年跃居第44位。2007年,处理矿石6.87万吨,产金量161.01千克,收入2239.63万元,利润725.15万元。1998年建成邱村黄金选矿厂,2005年改制为福建省德化县邱村矿业有限公司,年黄金产量141千克,收入1362.6万元,利润262.41万元。此外,已探明石灰石储藏量1500万吨,创办德化恒昌矿产有限公司,年开采量6万吨,产值3000多万元,纳税240多万元;大岭村叶蜡石储藏量50万吨,年开采1万吨。葛坑境内水能储量较丰富,已建成水力发电站7座,装机容量11865千瓦。水电、矿业是葛坑镇的支柱产业。
  葛坑镇有省道206线、县道354线从境内通过,建制村公路全部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村村通程控电话。1997年,新建公务和文化科技大厦,内部配套设施较齐全,庭院绿化美观,投资100多万元。葛坑、下玲、蓝田村,村主干道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统一规划、设计、建设新式住房,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砖混结构,安全、舒适。葛坑村被县评为“新村建设先进村”。1996年,下玲村获“全省家园优胜奖”。
  1997年,葛坑镇教育“两基”通过省、市教育部门验收;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0%以上,孤寡贫困户有社会保障,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经常开展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葛坑镇历史上有明代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进士凌辉,历任都察院御史,中宪大夫等职;民国时期有德化县县长陈国华、大田县县长陈大勋。当代有吴旭君(女),曾任毛泽东主席护士长、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副院长等,少将军衔;陈元殿历任中共德化县委常委、德化县政府副县长,泉州市龙门滩引水工程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泉州市水电局局长,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据统计,全镇有宋至清进士1人,八品以上官员3人,民国时期有科(营)级以上官员2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4人、正科(营)级干部21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4人,有博士2人、硕士3人。
  葛坑镇党委、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矿业为突破口,带动农业、林业、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把葛坑建设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乡镇。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
龙浔镇
相关地名
浔中镇
相关地名
三班镇
相关地名
龙门滩镇
相关地名
雷峰镇
相关地名
南埕镇
相关地名
水口镇
相关地名
赤水镇
相关地名
上涌镇
相关地名
葛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