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七 宗教 民俗 语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692
颗粒名称: 卷三十七 宗教 民俗 语言
分类号: B9;K892;H17
页数: 58
页码: 1095-11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德化县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三大宗教,民俗的孕育形成既有浓厚中原色彩,又具有地方特色,衣、食、住、行及农业等带有中原习俗的文化,德化话属闽语闽南区泉漳片方言。
关键词: 宗教 民俗 语言

内容

德化县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三大宗教。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寺庙、宫观、教堂重修,它们不仅是单一的供奉神佛之处,而更多的是人们借以寄情赋诗、休闲健身、旅游观光、朝拜礼敬的多功能场所。依法对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988年,加快落实宗教政策步伐,恢复宗教爱国团体组织,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加强对教职人员培训。至2007年,全县有爱国宗教团体1个,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53处,其中佛教15处,道教23处,基督教15处。有宗教教职人员108人,其中,佛教16人,道教73人,基督教19人。
  德化民俗的孕育形成既有浓厚中原色彩,又具有地方特色,衣、食、住、行及农业等带有中原习俗的文化,在其繁荣昌盛之时,地方特色也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祖龙宫陶瓷供品和大卿宫“摆大龟”,成为别具一格的传统供品文化;有变化也有传承,德化民俗受其自身规律制约而沿着一定的轨迹发展、演变,其婚嫁、生育、丧葬在德化民俗中最具特色。生活在德化的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各类民俗文化,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语言和道德准则,世代相传。
  德化境内流行闽南话,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闽语图》的划分,德化话属闽语闽南区泉漳片方言。德化话内部大致可分为东西两片,东片以城关话为代表,西片以上涌话为代表,两片区语音的差异主要在韵母和声调上。除了这两大片方区言外,还有一些方言小点:葛坑镇龙塔村的畲族说的是畲语;水口镇承泽、梨坑、昆坂、毛厝四个村的人基本是从莆田黄石镇、仙游等地迁居,内部交流用莆仙话,也能讲闽南话。另外,与大田、尤溪、永泰、仙游等地交界的地方能讲本地方言,也能讲邻县方言。德化话的新老派区别不明显,只体现在个别声母韵母上,本志以新派说法为主。《德化县志》1已有的内容在此不再重复。
  第一章 宗教
  第一节 佛教
  一、县佛教协会
  2001年11月,德化县佛教协会(筹备)成立,由释清静(名誉组长)、郑秀顿(组长)以及戴云寺、龙湖寺、香林寺、程田寺、灵鹫岩、居士林的负责人组成,会址设西天寺。至2007年,全县依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15处,教职人员16人。
  二、佛教活动场所选介
  灵鹫岩 位于九仙山主峰尺五天(气象站)东侧山麓。唐开元四年(716年)前,开山祖师邹无比与其徒普惠创建,后屡毁屡建。1988年9月,美国美洲佛教会永远顾问兼副会长释宽净法师(俗姓许,名文英)主持在原址重建大雄宝殿、祖师殿、观音殿、禅房、钟鼓楼、外山门等。2003年4月19日夜,大雄宝殿失火,后由释宽净法师筹资复建,当年农历九月初三竣工。石混结构,重檐悬山式、翘脊,四周走廊12根石柱均为唐代遗物,建筑面积106.28平方米。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尊玉佛。1983年、1988年、2004年后殿先后三次重建,建筑面积176.4平方米,大雄宝殿两侧建厢房、钟楼、鼓楼、烧金亭等,建筑面积660平方米。大雄宝殿悬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墨迹“大雄宝殿”“灵鹫岩寺”,以及原商业部部长、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福建省省长胡平题词“九仙文化、八闽之福”横匾。1990年11月,九仙山灵鹫岩举行3尊玉佛、2尊铜佛开光典礼。美国、新加坡华人,中国港澳台同胞和福建莆田、仙游等地僧尼,国内有关部门人员约120多人参加。
  戴云寺 位于戴云山脉大戴云南边山坳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始建,供奉开山祖师慈感、知亮。1961年列为德化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后被拆除。1997年5月20日动工依旧址重建,2000年11月20日竣工,建筑面积2117.5平方米,坐北向南,石木结构,屋架为穿斗抬梁式,重檐悬山式,屋架穿斗抬梁式,琉璃瓦。后殿为大雄宝殿,供奉如来、药师、阿弥陀佛、韦陀、伽蓝,左偏殿供奉观音菩萨,右偏殿供奉地藏王菩萨;中殿为祖师殿,供奉慈感、袒膊祖师;前殿为廊厅。主殿两侧建僧寮、斋堂、栖息室。重建的戴云寺,珠光宝气,气势恢宏。寺后和两翼群山拱卫,峻峰高耸,奇石突兀,古木森森;寺前建有方形放生池,泉清见底;游鱼戏水,景色迷人。
  每年十月二十五日是慈感祖师诞辰,5保轮流值头负责每年的庆诞活动。轮到值头之保必须于九月初十日把慈感祖师迎回保中供奉,翌日做供,十月二十四日恭迎祖师回戴云寺,做2天1夜的庆赞醮。九月十一日是袒膊祖师诞辰,庆诞的形式、规模、内容、方法与慈感祖师庆诞基本相同。
  香林寺 位于葛坑镇湖头村贵湖山下涌溪畔,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始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由泉州开元寺禅师释守珍率徒许了他、郑道徽向当地信众募资择地重建,更名为西林寺。许、郑修行成佛,后人塑金身供奉,尊称许郑二祖师。天圣二年(1024年)改名香林寺,并延续至今。1980年2月13日,香林寺遭火焚。1991年始,先后投资450多万元重建,寺院坐癸向丁兼丑未,依山四进,石木结构,琉璃瓦。由正殿、边殿、大雄宝殿、东楼、西楼组成,建筑面积9120平方米。正殿供奉许郑二祖师,清水祖师金身;边殿供奉达摩、库司、伽蓝佛像和林庚一神位;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韦驮、关帝、弥勒和十八罗汉塑像;东楼供奉观音菩萨,西楼供奉地藏王菩萨。
  历代有举子名人为香林寺吟诗、题词、书赋、作画者。明进士礼部侍郎赖垓题联:“海阔无边吞吐九天日月,云高有顶平宁万国山河。”1996年列为德化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龙湖寺 位于美湖乡上漈村龙湖山,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僧人林自超至太湖山(龙湖山)选址建草庵(龙湖寺前身)。嘉泰二年(1202年)十二月初四辰时,自超坐化成佛,翌年,当地民众鼎建龙湖岩,塑像供奉。后又扩建为龙湖寺,尊崇其为“临济正宗,龙湖法派,万代碧天——卓锡开基碧水三代祖师”。20世纪60年代被拆毁。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重建,由祖师殿、大雄宝殿及天王殿,以及边楼等组成,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主奉三代祖师,并奉普庵祖师、观音、伽蓝等。2001年于龙湖寺后湖建卧佛殿,供奉释迦如来汉白玉卧佛,佛像高1.5米,长4.5米,经佛教界人士认定,是泉州市迄今最大型的汉白玉卧佛。
  农历八月初八日是三代祖师诞日,每年均举行三代祖师诞辰庆典活动。经泉州市佛教协会批准,龙湖寺于2006年、2007年举办祈福消灾大法会,来自中国福建九地市、广东、台湾、香港、澳门、深圳,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祖师分炉各宫庙代表以及本地善信,每场千余人参会。
  西华岩 位于浔中镇世科村大旗山,元代始建,明万历年间重建。岩宇几经兴衰,20世纪60年代遭毁。1993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捐资160万元复建,由大雄宝殿、后殿、佛缘阁、放生池等组成。石木结构,悬山式,琉璃瓦。雕梁画栋,瑰丽壮观。大雄宝殿主奉西方三圣,配奉地藏王、弥勒佛等,后殿供奉云济史公祖师。殿后建佛缘阁,前设放生池。周围竹林葱翠,环境优雅,为朝圣、观光胜地。
  第二节 道教
  一、县道教协会
  1994年12月,德化县道教协会石壶殿分会成立。1997年3月,德化县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2001年4月22日,德化县道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城关大卿宫召开。大会听取和审议《德化县道教协会筹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德化县道教协会章程》,选举会长1名。至2007年,全县依法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23处,教职人员73人。
  二、道教活动场所选介
  大卿宫 位于龙浔镇丁墘村,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始建。2000年后,信众投资200多万元重修古宫宇,新建“大卿宝殿”。大卿宫供奉保生大帝吴夲,是德化道教文化活动中心。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诞辰纪念日,村民用糯米和糖做成12头“大寿龟”设供(1头龟需用糯米和糖40~50千克),参加庙会的民众常达数千人次,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庙会期间,举行高甲戏、木偶戏、南音、歌舞、杂技等表演活动。大卿宫“摆大龟”成为德化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仪式隆重、祭典之独特,闽南地区少有。1988年5月,列为德化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列为福建省重点历史文物古迹单位。
  石壶殿 位于石牛山主峰东南侧山坳,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始建,1984年后重建,由正殿、护国楼、水池、宾馆及停车场等组成,建筑面积1448平方米。正殿呈皇宫式、四寿落厅(四点金)、石木结构;上下两堂,琉璃瓦。供奉张、肖、章三圣君神像。殿前放生池呈半月形,面积约100平方米。池内有一石头,状似牛,水淹至恰到好处时,像一头牛在水中游泳,池里长满午时莲(又称天山睡莲)。张公圣君信仰影响深远,1988年后,台湾各地信士先后组团到石壶殿祭拜张公圣君。
  祖龙宫 位于龙浔镇宝美村,宋朝始建,1979年修缮,并增建护厝、戏台、金炉,重塑神佛像。1992年,再建砖混结构会议室,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2006年,新建后殿,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雕梁画栋。2007年9月,建成窑神圣殿。宫中供奉的主神之一“窑坊公”(林炳)是德化窑革新者,深受瓷都人敬仰。每逢窑坊公诞辰(农历五月十六日),陶瓷艺人都会把新开发的产品或新创作的艺术品,送到宫里供奉。1996年列为德化县文物保护单位。至2007年,国内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古陶瓷研究学者、专家、艺术家、游客常到祖龙宫观瞻进香。
  金液洞 位于盖德镇三福村金钟山,是德化县道教发祥地之一。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道人吴济川(1309—1366年)与徐友山(1343—1373年)结庵于此修炼。至正二十六年十月初九,吴济川羽化。徐友山即募缘塑吴之像,并兴建洞宇奉祀。明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初九,友山羽化,徒弟及乡人亦塑像奉于吴仙公左边同祀,尊为吴、徐二仙。洞内保存有元至正二十八年县丞陈寿、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县令杨文正为修建洞天道观撰写的碑文。1982年后,当地村民又集资修缮,并修建化身亭、护界坛等。主殿分上下两堂,屋顶歇山式,雕龙塑凤,古色古香,建筑面积644平方米,供奉吴、徐二仙、太上老君、玄天上帝及王、康、赵、温四大元帅等。殿前有石雕莲瓣圆形香炉、石碑记等文物。1985年,列为德化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缨溪宫 位于浔中镇浔中村诗墩缨溪东畔,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始建,1998—2007年投资140多万元,先后在原址建五层楼房、宫右侧建五层楼房、缨溪桥建三层亭楼,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缨溪宫供奉史公祖师等。宫内保存有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铸造的铜钟一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制的木质签诗牌一块;还有当代学者、复旦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蔡尚思,中国文博副研究员、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客座教授徐本章等名人的匾额、诗联等。
  第三节 基督教
  1987年年底,全县教徒795人,其中男259人,女536人;分布于城关267人,三班54人,南埕65人,水口44人,赤水93人,美湖75人,上涌77人,葛坑88人,岭脚32人。
  1989年12月6日,德化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换届选举,选举主席1名。同年,召开县基督教第二次代表会议,解决赤水、南埕、葛坑教堂的土地、重建及遗留问题。
  1994年,新加坡侨胞李碧霞(女)等捐资30多万元修建城关基督教堂。1996年,在葛坑初级中学门口公路边购地360平方米、筹集资金40多万元新建葛坑基督教堂。
  2002年5月18日,召开县基督教第三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德化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章程》,选举主席1名。同日,德化县基督教协会成立,选举会长1名,会址设于城关教堂内。同年8月,县基督教协会成立后,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许多活动和工作,和基督教协会结合在一起,以县基督教两会名义举行。两会机构下设:学习事工组、外事接待事工组、教会治理事工组、农村教会事工组、青年事工组、妇女事工组等教务事工组。至2007年,全县依法登记的教堂15所,教职人员19人。
  第四节 宗教事务
  一、管理机构
  1991年,县政府办公室设立宗教科。1997年,民族宗教股成立,划归县委统战部管理。2002年3月,县委统战部加挂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牌子。2006年6月,组建德化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民族与宗教事务的职能部门,为县政府办公室管理的部门机构,规格为副科级。
  二、登记管理
  1998年年初,对全县具备条件的50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登记发证。同年11月,县宗教活动场所清理领导小组成立,开展对宗教活动场所的清理整顿,加强县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管理,及时稳妥地处理宗教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
  2004年始,县委、县政府每年向各乡镇下发《年度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合法宗教组织的管理,每季度邀请各宗教团体的负责人进行座谈。2005年,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执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在全县宗教界人士中开展爱国守法教育,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举办培训班,提高广大宗教信徒的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意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着“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三、服务社会
  县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感恩社会的优良传统,参与扶危济困、修路造桥、助教助学等慈善公益事业。2005年后,大卿宫用于乡村道路建设,资助农村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改善山区交通条件等款项70万元;助学助教、支持贫困家庭的学生上中学、大学等10多万元;支持葛坑镇龙塔畲族民族村2万元;扶贫救灾5万元,支持建设老人活动中心5万元等,共捐助98万元,约占总收入的33%,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2005—2007年西天寺投入60万元修筑2.5千米的乡村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资助17名学生,每人500元。2007年9月,龙湖寺资助20名学生,每人200~300元。同年,县道教协会挂钩龙塔畲族村,发放慰问金3000元。县基督教协会挂钩大溪畲族村(5户),发放慰问金1500元。县佛教协会筹备组挂钩瑞坂村义民畲族自然村(5户),发放慰问金1500元。
  第二章 民俗
  第一节 生产习俗
  一、农业
  插秧 德化西半片一般比东半片提前一个节气(15天左右)。当天午餐,主人都要添菜加汤,晚上互助协作的成员到主人家吃晚饭。晚饭必吃一对卤蛋(俗称“播田蛋”),传说插秧苗后吃了卤蛋秧苗才不会脱离土壤浮出水面。
  番薯 在育种时,忌小孩在地头吃东西,忌说“偷”“吃”“烂”等话语,更忌说“老鼠”等动物名字,因担心地瓜会应验烂掉,或被野兽、牲畜偷吃。
  洗土 完成春耕后,犁耙洗净收藏,备办粿肉敬土地公,请“土地公”离家到田头,看管禾苗,指望秋后丰收。
  护秋 每逢秋收季节,野猪、豪猪、獾等野兽便会出来偷食农作物,农民们就用水扣、风锣、稻草人、守夜等方式驱赶这些野兽来保护逐渐成熟的农作物。
  尝新 在正式收稻谷开镰前,择日先到稻田割下15千克左右颗粒饱满的稻穗,煮一锅新米饭,当晚备上一些鱼、肉、酒等食品与一大碗新米饭摆在供桌上,主人焚香“敬天地”,同时“宴请”灶公、田头公等各路神仙,以此答谢众神的庇护,并期望继续得到神灵的惠泽。祷告后,将香烛插在新米饭上,然后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品尝新米饭。
  二、陶瓷业
  祀奉窑神 林炳及瓷乡人为感谢玄女托梦启发拱成大窑的恩德,建立玄女宫奉祀,并把制陶始祖虞圣大帝(即虞舜)尊为陶瓷业圣神,后塑林炳像恭奉于玄女之右,林炳被尊为窑坊公,一同供奉。玄女宫后更名为祖龙宫,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为窑坊公诞辰之日,当地都要举行庆典活动,供品以新开发的订单产品,或新创作并获奖的瓷塑艺术品为主。
  纪念瓷圣 观音岐四周瓷民为弘扬瓷圣何朝宗的瓷雕艺术,于观音岐上建一座观音岩寺,取名为碧象岩,碧象岩是附近瓷民纪念瓷圣何朝宗的载体。
  窑坊公圣诞节日 农历五月十六日,是窑坊公诞纪念日。这一天,在乐陶等村,以窑炉合伙人为群体,各自在祖厝或较大民房设坛敬奉陶瓷业圣神——虞圣大帝、玄女和风火童子。供品有茶、酒、馔盘(内置糕点、果品)、三牲(猪头、鸡、鱼)及菜肴,请道士主持做道场。
  窑炉点火仪式 凡是新窑炉点火,或旧窑炉重新点火,都要举行祭祀窑坊公仪式。点上香火,摆上猪头、菜肴等供品恭请窑坊公,瓷业主还要给点火人送红包。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衣饰
  童装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童装款式多样,有小西装、小牛仔、小汉装(地主衫)、小长衫加马褂、小夹克、背带裤、运动服等,活泼有趣,城乡儿童穿戴无明显差异。
  男青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男青年打破以往呆板、单调的服饰格局,穿着渐趋新潮,西装、夹克、猎装,夏令着T恤衫成为常服,配以皮鞋、旅游鞋,显得英俊、潇洒,充满青春活力。许多年轻人喜欢牛仔装、休闲装、T恤、运动装,配以皮鞋、旅游鞋,既简单又显气质,富有朝气。
  女青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女青年服饰改变以往单调色彩,有西服、小喇叭裤、紧身健美裤、套裙、连衣裙、喇叭裙、百叶裙等。发式有烫发、短发、披肩发,并时尚佩戴项链、戒指等首饰。进入90年代以后,青年女装款式日新月异,衣饰变化层出不穷,比新潮、穿名牌,追求时尚。主要有各式西装、裙装、牛仔装、旗袍、毛衣、大衣等,配上款式新颖的皮鞋、靴子、凉鞋等。尤其少女穿着鲜艳,大红大紫,梳以马尾长辫,散发出蓬勃的青春气息。布质有棉料、毛料、羽毛料、丝料、化纤料,尤以使用化纤料的布较多。饰料花色图案分门别类,庄重、豪华、清秀、浅淡深浓各显风韵,令人有万紫千红的感受。其饰品包括化妆包、挎包、手袋、项链、戒指、手链、耳环、胸花以及发卡、发带等。
  男中老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关居民冬天以式样庄重、颜色较单一的西装、夹克为主装,配以皮鞋、旅游鞋;农村居民较简朴,多以中山装为主装,配以解放鞋、塑料鞋。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则以西装、夹克居多,夏天,穿衬衫、T恤、汗衫,配凉鞋。
  女中老年服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老年女性多以汉装和对襟女装着饰。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老年女性服饰种类繁多,总体偏向式样较稳重、花色较暗淡的服装。其饰品主要有项链、戒指、耳环等。
  二、饮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德化人饮食实行“一日三餐制”,主食以大米为主,其次是薯类等杂粮。随着经济的发展,喝茶习惯逐渐在百姓中普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鲜肉和加工品、乳脂类副食品等消费量逐年明显增长。尤其是汽水、果子汁、可口可乐、咖啡、矿泉水、冷饮、干鲜啤、中低度白酒等的消费量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在增长。同时,进口饮料、易拉罐饮料,高度名白酒、色酒等的消费量也有所增长。
  进入21世纪后,居民主食仍以大米为主,其次是面粉类等食品。肉类以猪肉、鱼为主,羊肉、牛肉、兔肉为辅。烹调讲究,红烧、炖、炒并用,品种丰富,口味清淡。年节传统食品已从以往的鸡鸭鱼肉变为更多样化,香菇、红菇、鲍鱼、龙虾、海参等山珍海味进入寻常百姓家,饮食开始出现“少吃饭、多吃菜”和饭后吃水果的习惯。同时,居民逐渐改变居家饮食的传统习惯,经济富裕的经常进酒家“吃早茶”“赴晚宴”;工薪族和打工族则常常到快餐店、小食馆、中餐馆就餐;西餐式的德克士、肯德基以及国内各地的特色食品、风味小吃,如麻辣串、火锅食、烧烤等陆续进入市场,吸引着众多儿童和青年男女。同时,美国的可口可乐、中国台湾的珍珠奶茶、广东的双皮奶,以及各种各样的牛奶、果汁等饮料不断推陈出新…酒类更是品种繁多,白酒、红酒、啤酒、葡萄酒,国产的、进口的,层出不穷。一些国酒如茅台酒、五粮液、水井坊,洋酒如轩尼诗、X0白兰地、蓝带等也在宴会上饮用。
  三、居住
  新建民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新建民居打破了以往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格局,经济较好的私人建房,一般以砖混结构设计的小楼房为主,楼房内设有大厅、餐厅、厨房、卧室、书房、卫生间等。设计精巧,结构合理,有的还保留有闽南建筑风格。1990—2007年,农村也加快新村建设步伐,由乡镇政府逐步统一规划新村,建在当地经济繁荣、交通便捷处。农民也有集高层次、套房式于一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住宅小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城区新建住宅多以小区为主,统一规划,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美观整洁,并逐步向高层发展。户型结构合理,单身公寓、小户型套房、大户型套房等结构多样化。住房建设以多种渠道筹资有计划地进行,发展迅速。城区规划范围已按实际基建需要而加以扩大,沿浐溪南北已建成二条主街和东大路主街南段,还建成凤塔、双鱼、寨头、笔石、金锁、县府后、西馆尾、塔尖下、王厝山、云亭下、下井亭、后田池、西校场、湖前等居民住宅区,并将湖前划为新的住房和街道开发区,21世纪初始,在城区新建的住宅小区,出现了楼中楼、别墅等高档次的小洋房,装饰豪华,有的别墅室内配有绿色花草、健身房、游泳池、放映厅等高档设施。
  四、出行
  20世纪80年代,城区内交通靠步行或自行车,少数人拥有摩托车。城乡客运普及,大多数村落开通中巴车,乡村老百姓进城当天可以来回方便。20世纪90年代,摩托车非常普遍,进城农民工回家大部分自驾摩托车,城区开始出现三轮车、摩托车载客。的士出租车开始运营,家用轿车也渐渐出现。企业主因业务需要出差常乘出租车或家用轿车。
  21世纪初,城区开通公交车,私人轿车逐渐进入百姓家,摩托车的普及造成中巴客源的不足,城乡中巴车逐渐减少。长途旅行者往往到晋江、厦门或福州转乘飞机;外出旅游的几乎由旅行社组团结队出行。
  五、器具
  1988—2007年,电风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机、中高档音响、VCD、CD、DVD机、家庭影院、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电脑、高压定时电饭煲、智能电饭煲、微波炉、电磁炉、电话、手机等现代化生活用品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此外,普通家庭所用的陶瓷餐具、酒具、茶具等种类繁多、样式新颖、美观实用。
  第三节 婚丧喜庆
  一、婚嫁
  (一)订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多数城乡青年男女订婚习俗尚存。先通过他人介绍,然后男女双方及父母互相了解对方情况,再由双方家长相看宅院和本人,基本满意后,由介绍人安排男女双方见面。双方无意见,即算初定,然后双方商定致送婚帖日期。男方随婚帖送给女方衣物、首饰和现金,现金的数目一般数千至数万元不等,订婚程序即告完成。有的女方家庭经济富裕的就不需送“培养费”。进入21世纪后,大多数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有的通过网络QQ聊天,寻找对象,缔结姻缘,但订婚习俗大多数人仍存。
  (二)登记
  1988年1月1日至2003年9月30日,申请登记时,男女双方须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到男女一方所在地政府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再婚的还应持离婚证。1994年以后,德化县开始实行婚前体检制度,结婚登记的青年男女须持有县妇幼保健院出具的体检证明。2003年10月1日始,内地居民统一由县民政局办理婚姻登记,各乡镇不再办理婚姻登记。内地居民同港、澳、台居民和华侨的婚姻登记由泉州市民政局办理。
  (三)择日
  男方备礼具帖请介绍人到女家商定结婚日期,女方同意后,告知男方。男方据此择定的吉日举行婚礼。近年来也有男方家长直接到女方家商定婚期。男女青年多选择于“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元旦、春节前后举行婚礼。
  (四)婚礼
  迎娶新娘多用轿车,用车数量视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而定,少则1~2辆,多则10余辆。婚礼前大多数青年男女都有到摄影店拍婚纱合影照。新娘化妆过去都在家中进行,后多选择由专业美容师化妆定型。整个婚礼过程全程拍摄后制作光碟,保存以资纪念。酒家、宾馆承办婚庆喜宴,宴席开始由酒家或宾馆礼仪小姐主持,主题词简单明了,主要介绍新郎、新娘姓名,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贺和祝愿。90年代后婚宴的礼仪逐渐发展,有仿效古代举行“三拜礼”,有“同饮一杯酒”,“共吃一颗糖”;有互戴结婚戒指、喝交杯酒等。进入21世纪,婚宴礼仪开始多样化,有传统的,有西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仪式结束后,即举行婚宴,婚宴规模不一,多者数十席。
  二、寿诞
  德化历来有子孙们为老人祝寿的习俗。60岁开始做寿。做寿时间以农历虚岁为准。20世纪80年代以后,城关寿宴多在酒家、宾馆举办,仪式多数由酒家主持,一般设颂辞、敬寿酒、送生日蛋糕、点烛、许愿、吹烛、唱生日歌等程序。农村多数在家里举办。80年代后,亲朋好友多数送红包;进入21世纪,城关逐渐开始送鲜花、花篮、戒指等,或者在电视台点歌祝贺。
  三、丧葬
  1988—2004年,丧葬仪式基本无变化,皆为土葬。大体程序为:初丧、出殡、探墓、“做对年”和“做三年”,但丧事规模日趋扩大,成为丧家一大负担,政府虽大力倡导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尚,但一时仍难以有所改观。
  2004年5月15日始,德化县实行殡葬改革,推行火化,并改革丧葬陋习。在县城规划区内正常死亡的,丧事主办人应在24小时内(区外48小时内)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丧事活动在殡仪馆举行,禁止把花圈带入殡仪馆。此后,殡仪活动有两种形式,其一按照旧式请道士做道场;其二召开追悼会,举行告别仪式。
  第四节 岁时仪节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春节盛行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亲朋好友互贺新年。21世纪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等便捷、快速的信息化新式拜年悄然出现,给人们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也有的家庭利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有的家庭短途自驾游,有的家庭到酒店聚餐。春节期间,城镇及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南音演唱、高甲戏、猜灯谜、攻炮城、登山、旅游、唱卡拉OK等。正月初二,大多数年轻夫妇双双到女家拜年,被人们称为“女婿日”。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上元节”。20世纪80年代后,元宵节的食品为元宵丸,亦称上元丸,吃元宵丸的习俗逐渐在全县形成,寓意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张灯,德化方言以“灯”为“丁”,以添设一灯为“添丁”,因此许多习俗与灯有关。90年代后,元宵节的活动逐步活跃,有文化部门组织的,有民间群众团体自发组织的,有大型踩街活动,也有区域性的活动。龙浔镇宝美村、浔中镇浔中村、凤池社区、水口镇淳湖村等乡村家家户户张灯和提灯游乡(俗称“迎灯”)、迎龙、舞狮闹元宵,农村大多数民众备办供品,供奉圣神,举行庙会活动。
  三、清明节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一般是公历4月5日,以踏青、祭祖扫墓、郊游为主题较普遍。机关单位和中小学进行祭扫烈士陵园活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午节以包粽子最为普遍。粽子的种类以肉粽、豆粽居多。德化多数地方的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杨梅、葛坑一带为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南埕望洋村等地方没有固定日子,春播插秧结束,犁耙等家具洗净收藏,便备办粽、肉等敬土地公,把“端午”与“洗土”一起做。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女儿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21世纪初,在城镇青年男女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节,花店里摆满各色精心包装的玫瑰花,供人购买送情人;酒店也别出心裁地推出浪漫七夕“情侣套餐”“烛光晚餐”。年轻人,花前月下为爱情寻寻觅觅;中年人,四处奔波为爱情辛勤耕耘;老年人,牵手依偎享受爱情珍果;情侣们相互约会,或发手机短信问好。
  六、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从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内做节。各宗族先后开展祭祖活动,缅怀先人祖德,弘扬民族优秀传统。20世纪90年代后,祭祖逐渐恢复传统仪式,强化尊宗敬祖意识,激励年轻人发奋努力,自强不息。
  七、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每逢中秋夜晚,人们以饼相馈赠,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品茶、吃月饼、赏月。政府机关单位或企业经常组织茶话会、博饼赛等活动。
  八、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有登高之游的习俗,1989年,国家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此后,每年县、乡、村都分别开展尊老敬老助老活动,老年人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小学校于此日组织师生秋游登山。
  九、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一般在农历十一月间。搓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故有“冬至搓圆”的俗语流传。部分乡村冬至前后有到祖先墓地扫墓的习俗。为预防森林火灾,2003年始,政府推行冬至扫墓改为清明扫墓习俗。
  十、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牙。企业主或老板应宴请员工,有的还给员工发红包。
  十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称除夕,俗称“过年”。除夕前,打扫卫生,准备年货,添置新装。除夕日,张贴春联、年画,午前祭祖先,除夕晚,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20世纪90年代后,有的家庭在酒店预订年夜饭。吃完年夜饭,每家每户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临近子夜,人们开始用电话或手机短信向亲人、朋友拜年。子夜一到,人们走出户外燃放烟花爆竹除旧迎新(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城区内为预防火灾和噪音,政府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第五节 民间信仰
  一、场所分布
  德化县民间信仰历史悠久,主要是崇拜自然和信仰鬼神,庙宇几乎遍及全县每个自然村落。据2006年底的调查统计,全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311处,始建于秦代1处、汉代1处、唐代10处、宋代16处、元代7处、明代50处、清代72处、民国6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含部分重修而始建年代不可考据的场所)96处、无法考据52处。民间信仰在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中的影响,不亚于佛教、道教、基督教。
  二、日常管理
  2004年始,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向各乡镇下发“年度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全县18个乡镇全部成立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长任组长,确定一名副科级领导具体分管宗教和民间信仰工作,设立专(兼)职工作人员,各村(社区)指定一名村委具体负责管理,并设宗教工作联络员,各村(社区)还指定人员对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具体负责管理,建立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任务落实,确保宗教和民间信仰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时,建立健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即人员、财务、消防安全、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努力实现活动场所少发生、不发生安全事故的目标。
  第三章 语言
  第一节 语音
  一、城关话
  (一)声韵调系统
  1.声母
  城关话共有14个声母,在旧志基础上补充说明2点:
  (1)、、、s与、、互补分布,组出现在开口呼和合口呼前,如“枣、蔡、私”,组出现在齐齿呼前,如“焦、笑、宿”。下文标音只用组。
  (2)在一些老人口中还有dz声母,如“如、儿、柔、然、弱”等字,在中青年中已混入1声母了。
  2.韵母
  城关话共有93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8个,复合元音韵母11个,鼻音韵母18个,鼻化韵母12个,塞音韵母44个,在旧志基础上略有不同和增加,详细如下:
  u勾谋奏ui□啄雪郭(旧志记为g)au裹iau□
  uai□m□ut佛率骨i□ui□
  说明:
  (1)韵母分为开、齐、合三呼,没有撮口呼。
  (2)ian、iat中的a在听感上与更接近,但是与a互补分布,不存在对立,所以仍写为a。
  (3)实际读音舌位偏后。
  (4)m、是声化韵,除了能和h声母相拼外,只单独使用,字很少;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大部分声母相拼,字较多。
  (5)鼻音韵尾-m、-n、-俱全,入声尾韵有-P、-t、-k、-四种。
  (6)ua韵母现在年轻人中已很少见,“风”字年轻人多读韵,但中老年人大多还用ua。
  3.声调
  城关话共有7个声调。
  说明:
  (1)阴平降升调的最低点,比去声降调的最低点要略高一些,说话的时候阴平调的降升可以忽略不计。
  (2)去声单字调不分阴阳,但在连读中,由古清声母演变来的大部分字连读是变调的,记为a类,如“汽车、算盘、种菜、钢笔、中毒”等;由古全浊、次浊演变来的大部分字连读不变调,记为b类,如“卫生、字典、电话、利息、五十”等。
  (3)阴入调中喉塞尾字与P、-t、-k尾字相比音长较长,降调明显,所以喉塞尾字声调记为42,-p、-t、-k尾字声调记为4,如甲-鸽、接-积、撇-碧。
  (4)阳入调中只有收-p、-t、-k尾的字。
  (5)城关话中除了7个声调外还有一个轻声,是声调的特殊形式,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城关话的轻声有三个特征:①调子低、短、弱。②普通话的轻声常引起声母和韵母的变化,城关话的轻声也可以引起声母和韵母的变化,但更常见的是轻声不改变音节的音色,甚至塞音韵尾也不脱落。③除了语气词外轻声音节都有自己的原调。
  (6)城关话的连读变调为前变型,即两个音节连读时,前一个音节变调,后一个音节不变调,也就是读本调。城关话的连读变调在旧志中已有论述,因现在声调与旧志略有不同,故将变调情况列出,具体如下:
  每一个声调的变调方式与旧志所记是相同的,具体例子参见旧志。
  (二)同音字表
  说明:(1)本表以收一般常用字为主,需要注释的字用小号字在旁标出,用分号隔开义项。韵母的排列上,将舒声韵及相应的促声韵并列,顺序如下:
  (2)有些字只出现在词语中,或者与普通话意义相当,解释时用词语提示意义,用“~”代替本字,需要解释的词语在逗号后进行解释。
  (3)组词中遇到本字未明或暂无本字的,只用读音代替,不用“□”。
  二、上涌话
  (一)声母
  上涌话有14个声母。
  说明:1.上涌话的声母与城关话相同,在上涌没有发现dz声母。
  2.上涌话的声母与城关话基本对应,声母不同的只有个别字,如:“苔”(青苔)城关话是t,上涌话是t;“迹”(印记)城关话是1,上涌话是t;“央”(中间)城关话是零声母,上涌话是h;“穿”城关话是,上涌话是。
  (二)韵母
  上涌话有56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8个,复合元音韵母10个,鼻音韵母9个,鼻化韵母11个,塞音韵母18个。
  说明:(1)声化韵只能单用或者与h声母组合,字少。
  (2)it的实际读音是et,因为上涌话没有en韵母,并且该韵母的字在音韵关系上与in是对应的,所以记为it。
  (3)n-t、in-it这两组韵母,韵尾的发音部位靠后,听感上接近-k、i-ik,因为上涌话没有其他后鼻音韵尾,所以记为-n和-t。
  (4)unut这组韵母中的u舌位较低,接近o。
  (5)塞音韵尾-t发音较松。
  (6)上涌话与城关话在韵母上的最大区别是鼻音韵母和塞音韵母,城关话有-m、-n、-三个鼻音韵尾和-P、-t、-k、-四个塞音韵尾,而在上涌话中只有-n及对应的-t,喉塞音韵母虽然有11个,但是字很少,并且上涌话没有城关话的鼻化塞音韵母,因此,相比于城关话,上涌话的韵母系统相对简单,但同音字多。另外,阴声韵虽然只差一个u,但所管的字并不完全一样,下面是上涌活与城关话韵母的基本对应关系(相同的不列),上涌话韵母在前,城关话韵母及例字在后。
  另外有少数常用字在总体对应规律之外,如“埾一u”、“有ua-u”、“血ue-ui”、“榜康an-”、擘at-e”“甜钳in-”、“核it-t”、“虹un-i”、“斥历iat-ik”、“-i”、“浅-ian”、“圆u-”(上涌话韵母在前,城关话韵母在后)。
  (三)声调
  上涌话有7个声调。
  说明:(1)上涌话的去声与城关话一样,单字调不分阴阳,在连读时由清声母演变来的要变调,由浊声母演变来的不变调。
  (2)喉塞尾字的读音特点与城关话相同,但上涌话的喉塞尾字很少。
  (3)上涌话与城关话调类一样,上涌话阴平的曲折较大,具体字的读音与城关话的对应有两个特点:①部分城关话读去声的字,上涌话读阴平,如“卖、路、让、步、大、病”,这些字在中古属浊声母去声,虽然不多,但是很常用;②城关话的喉塞尾字在上涌话中有的读为去声,如“百、鸭、粕、铁、借、雪”,有的读为非促声的长调,如:“塔、册、客、喝、惜”,读去声的较多。另外,“拍”和程度副词“拙、赫”,城关话是喉塞韵尾,上涌话是辅音韵尾;“盒、白”城关话失去辅音韵尾与阳上混同,上涌话仍有辅音韵尾。
  (4)上涌话字音较长,发音较松。
  (5)上涌话的连读变调也是前变型的,具体规则如下:
  阴平单字调与城关话不同,但连读时声调与城关话相同,也可以记为22,应是连读时将原来的曲折减弱了。阴上的变调比较特别,举例如下:
  浊去变来的去声变读442的,常用的字有“面、树、谢”,如:面桶,面巾,树枝,树,谢罪,谢愿。
  说明:1.本节语音的标音采用国际音标,用字尽量用本字,也用一些流行的方言俗字、训读字,“口”表示本字未明或暂无本字,具体意思将在同音字表中进行解释,在声韵调系统中不做解释以避重复。
  2.有文白异读的字,白读用单下划线标示,文读用双下划线标示。
  第二节 词汇
  一、德化话词汇特点
  旧志总结了德化话词汇的三个特点,即:大量的单音节词、倒序合成词、前缀与后缀,除了这三个特点外,德化话词汇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保存了大量的古语词。从先秦的《诗》《骚》到六朝的笔记小说,从唐宋的诗、词到元明的话本戏曲,都能在闽南话中找到留存的词语,如:先秦《诗经》的“涂、相、暝”,晋《搜神记》的“卵、喙、下、破”,唐·王梵《贫穷田舍汉》的“趁”,宋·洪迈《夷坚志》的“腹肚、日昼、逐”,明《水浒传》的“旧年、面桶、趁食、气苦、头先、敢是”。
  (二)丰富的同义词。如表示“扔”的词有7个:□[t22]、□[tan2]、□[k2]、搁[kk35]、□[hit]、□[42]、献[h2],表示“漂亮”的词有4个水[ui442]、晃[h442]、娕[tik4]、好看[ho442ku2],表示“全,都”的词有4个:全[uan44]、全部[uan44p35]、计[ke2]、褿[au44]。
  《德化县志》共收录了词汇二十二类373条,本节增加词汇三类52条。每个词条先列汉字(有本字的用本字,没有本字的用俗字、同音字、近音字或“□”代替),后标读音,最后附普通话释义,与普通话用字及意义相同的不做解释。读音只标本调,不注变调,轻声不标调,声母、韵母产生音变的标音变后的读音,词语下加下划线的表示合音。
  二、城关话
  (一)植物
  (二)一般名词
  (三)虚词
  虚词以单音节为主,在第一节“同音字表”中已有体现,双音节多与普通话相同,所以这部分以罗列为主。
  1.介词
  2.连词
  3.助词
  4.语气词
  三、上涌话
  与城关话相比,上涌话的词汇有几个特点:
  (一)字音上,城关话的多音字有的在上涌话中是单音字。如“番”,城关话中有两个读音,“番火[huan22h442]”、“番薯[han22tu44]”,上涌话都是[huan25];“阿”在亲属称谓前有两个读音,“阿姊[a442i442]”“阿兄[a4hia22],,上涌话中都是[a44]。但是,词缀“仔”城关话只有一个读音[kia442],上涌话却有6个读音,“针仔[tian25ki442]”、“同姒仔[ta44ai2i442]”、“圆仔[44442]”、“夜豆仔[ia25tau2a442]”、“蒜仔[u35]”、“锲仔[ke2a35]”,[ki442]占多数,[i442][442][a442][35][a35]应是[ki442]的弱读形式,[442]和[a35]较常见,有的词可有多个读音,如“卜暗仔”(傍晚)可读[bo2an2ki442],也可读[bo2an235]。
  (二)受城关话影响,有的词兼有上涌本地的读音和城关读音,或者兼有本地的说法和城关的说法。如“锲仔”(镰刀),本地读[ke2a35],也有[kue442ki442]的读音;火笼,本地读火□[hue442au442],也有与城关话相同的火烘[hue442han25]。在使用城关的读音或说法时,声调会发生一些变化。如“锲”城关话是喉塞尾,上涌话喉塞尾字少,就读成非促声的长调;“烘”将城关的阴平调读为上涌的阴平。
  (三)上涌的同义词较少。城关是县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汇集了不同地方的人带来了不同的词语,城关话兼而收之,所以同义词较多,如“头,脑袋”这个意思,城关话有“头壳、头碗”两个词,上涌只有头壳一个;“娶老婆”城关话有“娶侬、娶某、乞某、娶新娘”四个词,上涌只有“娶某、娶新娘”两个;“晚上”城关有“暗暝、暝时、障暗暝、障暝时”四个,上涌有“暗暝、暝晚、暝时”三个。
  (四)上涌对有些事物的称名没有城关话细。比如石磨,城关话中有石磨不同部分的称名:顶唇、下唇、石磨心、石磨喙、石磨勾、石磨沟,上涌只有一个石磨心;城关话中把嫩的豆腐叫“豆腐”,老的豆腐叫“豆干”,上涌话中两种都叫“豆腐”;城关话中饭食的统称和干饭分别叫做“□[bi22]”和“饭[p2]”,上涌都叫“□[bi25],;扁担在城关话中根据扁担两头的形状分“勾担”和“扁担”两种,上涌一律叫“跷担”;竹制的和棕毛的扫帚,城关话根据大小有“竹扫帚”和“疏扫”、“棕扫帚”和“棕扫仔”,上涌不论大小都叫“竹扫”、“棕扫”;禽畜的窝棚方面,城关话中体型较大的动物如牛、猪的叫“牢[tiau44]”,体型较的小动物如鸡、鸭、兔子的叫“岫[iu2]”,上涌话中不论大小都叫“牢[tiu44]”;在时间的表达上,城关话往前可以说到大前年、大前天,往后可以说到大后年、大后天,上涌一般往前往后推两天、两年,三天、三年的比较少。
  第三节 语法
  一、构词法的特点
  (一)单纯词
  1.多用单音节词,如:月、桌、杯、阔、了等。
  2.多音节单纯词主要是联绵词和音译外来词。联绵词有双声和叠韵两种,双声词如:彩试[tai442i2]、迌[tit4to44]、度谍[t2tiap35];叠韵词如:阿咾[o2o442]、惜略[ioo35]、阴琛[im22tim22]。
  泉州是有名的侨乡,泉州话中有不少音译的外来词,德化是泉州市最西北的县,四面环山,早时交通闭塞,对外交流有限,在语言中的表现就是外来词较少,常用的是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词,但也仅在城关流行,西半片基乎没有,如“雪文、洞葛、五骹岐、巴刹”,“雪文”在城关已是基本词汇了,现在上涌也有这个词,但常用的仍是“腊”,后三个基本不用。
  (二)合成词
  合成词有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三种。
  1.复合式合成词的基本类型有联合、偏正、补充、动宾、主谓五种。
  联合:衫裤、声说、行踏、摒扫、抾拾、勇壮
  偏正:咸糜、蠓帐、柴锲、好斗、臭惰、后生
  补充:跋倒、拍惊、看无、椅条、箸奇、薰枝
  动宾:烧薰、做晬、搬戏、罩雾、煏火、作塍
  主谓:喙焦、酒抽、饭捞、油漏、齿洗、目红
  有一种联合型合成词的词义不是词根的单纯组合,而是从词根抽象出来的,表示更广泛的意义,一般是双音节的,如普通话的“骨肉”,德化话的“行踏”(来往),德化话中这样的词还可以是三音节的,如:咸酸甜(蜜饯)、食穿用(衣食住行)、铺被席(铺盖)、挨吹唱(吹拉弹唱)。
  2.重叠式合成词较少,常用的如“泛泛”、“拄拄”。
  另外,有一种词是用同一个字的文读和白读来构成的,如:里里[a35i442](衣服里子)、指指[ki442tu42](食指)、食食[tia35t35](饮食)。
  3.附加式合成词有加前缀和加后缀两种。
  加前缀:阿-阿公、阿姆、阿兄、阿基、阿蓉
  老-老虎、老陈
  上涌话有个□[pue42],一般加在疾病或与身体状况有关的词前,如□[pue42]羊眩(癫痫)、□[pue2]面□[kn35](做恶梦)。
  加后缀:-仔髻仔、桌仔、猪仔、桔仔、贼仔、同姒仔、外国仔
  -侬查某侬、囝仔侬、序大侬、作塍侬、生理侬
  -头顶头、底头、边头、角头(“头”读轻声)
  傢俬头、心肝头(“头”不读轻声)
  -口看口、尾口、灶口
  -婴囝仔婴、鸡仔婴、猪仔婴(加在“仔”后表更小)
  -婆痟神婆、翘头婆、□□[iau4kiau2]婆
  -气清气、哭气(“气”读[ki2])差气(“气”读[kui2])
  -路手路、头路
  -佋孽佋、衰佋、讪佋、泛佋(较粗鄙)
  -声点声
  “阿”也可以放在人名的最后一个字后,仍表称谓,与前缀的“阿”相似,如:香阿、清阿。
  二、词类特点
  (一)名词
  有些名词兼有形容词性质,可受副词修饰,也可重叠表程度加深,如山(偏僻)、柴(呆滞)、猴(精明,灵活)。
  (二)动词
  1.动词前加重叠的语素,表示对语气的加强,表达更生动,如:
  膏膏缠(纠缠不休)叩叩掣(因害怕或身体不适而发抖)
  哗哗吼(声音很大)沯沯滚(沸腾)
  2.能愿动词的肯定与否定各自有一个词来表示:
  表可能:会-〓(会-不会,能-不能),通-邙(可以-不可以)
  表必要:着-免(需要-不需要,必须-不必)
  表意愿:卜-伓(要-不要,愿意-不愿意)
  (1)“会、〓”可直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有三种意义:初次学会某种动作、具备某种本领,恢复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或表示对动作、状态的肯定或否定,如:
  会写字会开车会食三碗
  会落雨〓倒来(不会回来)〓会合意(满意)抾拾(不俭朴)
  (2)“着、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时前面还可加副词表示程度,如:
  即个囝仔诚着顾(这个孩子很需要看顾)
  迄款皮衫野免洗(那种皮衣用不着经常洗)
  (3)“通”前面常常加“有、无”来表示有和没有或事物的性质,如:
  有通食,有通穿(有得吃,有得穿)
  布鞋诚有通穿着(布鞋很耐穿)
  (4)有的否定性能愿动词可以组合使用,常用的是“伓免、伓通”,“伓免”是“不必、不用”的意思,在语气上比“免”随和,“伓通”是“不可以”的意思,有人认为“邙”就是“伓通”的合音。
  (三)形容词
  1.有不少单音节形容词后可带叠音、双声、叠韵或三音词缀,所表词义程度较深,语气较强,也比较生动形象,如:暗摸摸、咸啄啄、〓巴巴、畅西西、胖□□[22]、滑□□[iu42iu42]、花巴喱猫,叠韵后缀的声母一般是前1后。
  2.形容词的重叠式
  (1)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有AA式和AAA式两种,都表示对程度的强调。AA式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也可以做定语、状语和补语,AAA式所强调的程度比AA式大,只可做谓语和补语,且做补语更多,如:
  水清清(水清清的,水很清)
  好好一个囝仔共拍甲即生(好好的一个孩子打成这样)
  趁爸母伫赫圈偷偷走出去践(趁父母在睡觉偷偷跑出去玩)
  碗敲甲碎碎(碗摔得粉碎)
  风寒寒寒(风很冷)
  喙唇抹甲红红红(嘴唇抹得非常红)
  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方位名词和部分具有形容词性质的名词也可以三叠,如:苦苦苦、气气气、尾尾尾、猴猴猴。
  (2)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式有AABB式和ABAB式,常作补语和谓语,都表示对程度的强调,AABB式的语气较强,如:
  即个人看起来老实老实(这个人看起来挺老实的)
  汝最好老老实实交待出来
  涂骹清气清气,免扫(地板很干净,不用扫)
  我洗甲清清气气,汝又共我弄凶去。(我洗得这么干净,你又弄脏了)
  (四)代词
  1.人称代词的词形和词义在德化内部略有分歧:
  词形上,城关的单复数都是单音节词,而西半片的复数有的是通过在单数后加其他成分来表示的。
  词义上,城关的人称代词复数可表从属,西半片则用单数表示,即城关的表示法是“人称代词复数+人或物”,西半片的表示法是“人称代词单数+人或物”,如:“我家”,城关是“阮厝”,西半片是“我厝”;“我哥哥”,城关是“阮兄”,西半片是“我兄”。但是如果要表示复数人称代词的从属,城关仍是用上面的格式,西半片的第二、第三人称要用“你侬的、伊侬的”或“你□[huai44]个的、伊□[huai44]个的”。
  2.“侬”除“人”的意思外,还有“人家”的意思,读[a2],可单用,也可与其他人称代词或称谓连用构成复指成分,起强调主语的作用,“侬”位置可前可后,在前为多。如:
  伊侬野伓去(他又不去)
  侬阿嫂偌早就知影咯(嫂子早就知道了)
  3.指示代词有一个特点就是近指声母都是,远指声母都是h,并且韵母和声调往往是一样的:
  近指:即[tit4](这),只[44](这,这种),拽[uai44](这些),拙[ua42](这么),□[e2](这里)
  远指:迄[hit4](那),许[hi44](那,那种),徊[huai44](那些),□[hua42](那么),赫[h2](那里)
  “即、迄、只、许、拽、徊”修饰名词时一般要带数量结构,数量是“一”时,数词可以省略,量词不能省略,“只、许、拽、徊”一般只跟“个”组合,如“只个侬、许个书、拽个鸡、徊个车”,“即、迄”还可与部分名词组合使用,并且常常与后面的量词或名词合音,如:
  即久[it4ku442](这会儿)—迄久[ht4k442](那会儿),即阵[it4un2](这会儿)—迄阵[hit4un2](那会儿),即种[it4i442i44](这种)—迄种[hit4t442hi4](那种),即样[it42ti442](这样)—迄样[ht42hi42](那样),即生[Iit4224](这样)—迄生[hi42h4](那样),即迹[it4ia2ia42](这里)—迄迹[hit4ia42hia42](那里)
  “即样、迄样”原来不合音的读法已经不用了,合音后还可再加“生”,读[t44222]、[h44222],意思不变,可见合音形式已经凝固为一个词了。
  指示代词与名量词组合后还可再加“仔”,表示数量少或语气轻,如:即迹仔、迄只仔、即节仔、迄队仔、即矸仔、迄把仔。
  4.疑问代词及其表示内容:
  啥个[i44e44]、啥物[i44b42]:问人、事、地等,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
  底侬[ti2Ia44-tia44]:问人,相当于普通话的“谁”
  底素[S2]、底时[ti2i44]:问时间,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时候”
  □[tu442]:问地点,相当于普通话的“哪里”
  障仔个[i2ki442e44]:问方式,相当于普通话的“怎样”
  偌[ua2]:问程度和数量,相当于普通话的“多么,多少”
  若[42]:问原因,不能单用,相当于普通话的“为什么”
  “啥个[i44e44]”常变读为[ii44e44],也可单用[i44],“底侬[ti2a44]”的合音[tia44]已经凝固为一个词,“障仔个[i2ki442e44]”常合音为[tiu442e44]
  5.逐指用“逐”加量词表示。
  (五)数词
  1.德化话的数词有文白两套读音:
  “二、七、万、亿”只有一个读音,文白不明,下文为称说方便文读和白读均指这个读音。表示二的还有“两”这个字,有[442]、[2]两个读音,前者是文读,少用,后者是白读,常用。这些数词的读法有以下几个规则:
  (1)数数时,一、二可以是“一[it4]、二[i2]”,也可以是“一[it35]、两[2]”,但不可以是“一[it4]、两[2]”或“一[it35]、二[2]”,三到十用白读;多位数的个位用白读,“十、百、千、万、亿”用白读,但是“一、二”在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时候用“一[it4]、二[i2]”,其他位置要用“一[it35]、两[2]”,如12121要读it35ban2I2u2tit35pa42i2tap35it4。空位用“空k2”表示,如205读2pa42k22。
  (2)表示时间时,年份用文读,其他用白读,但是“一”都用文读,如1949年10月1号读为it4kiu442u2kiu44244tap3535it4h2,“年”一般读轻声。读时、分、秒时,“一”在“一分”里可读[tit35],也可读[it4],两位数里的个位读[it4],如:2点1分读2tam442it35hun22,4点31分读i2tiam442a22ap35it4hun22。但德化多以表盘上的12个数字表述时间,如:3点10分说“3点2字”,9点45分说“9点9字”。
  2.三位数以上的整数,如果只有两级数的话,后一位级数可以省略,如果前位级数是“一”时,“一”也可以省略,如“三百二十”可说“三百二”,“一千三百”可说“千三”,“一万八千”可说“万八”。这种省略还可以推及“一+量词+数词+(量词)”的结构中,量词以度量衡为主,如“五斤三两”可说“五斤三”,“一米八”可说“米八”,“一箍六角”可说“箍六”。
  3两位数的十位是二、三、四时(除二十、三十、四十外)可用“廿[iap35]、卅卅[am2]、[iap4]”,
  一[iap35i4]、卅二[am2i2]、三[iap422]。
  (六)量词
  1.形容词可直接与量词组合表示数量多少、程度大小,常见的形容词是“侪、少、大、细”,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①程度副词+大/细/侪/少+量词,作谓语:(牛)诚大只,(书)野细卷,(树)伤侪丛,(鱼)真少尾。
  ②“大/细+量词”,作定语,作用类似于区别词,如:大箍米粉(比较粗的米粉),细粒球(小个的球)。
  ③大大/大母+量:大大杯,大大张,大母粒、大母声。
  ④细仔+量:细仔双,细仔只
  2.“一+量”的重叠式有几个意思,可表数量多,可表按次序地进行,也可表示逐指,如:
  一车一车的柴
  飞机一只一只飞起去(飞机一架一架飞上去)
  一个一个计伓知(一个个都不知道)
  3.有的量词重叠后变成了形容词,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如“粒粒”形容东西不光滑,有疙瘩状,“核核”形容豆、米一类食物没有煮烂的状态,这类量词比较少。
  (七)副词
  1.常用副词的种类和意义:
  程度副词:野、诚、真(很,非常);最;伤、太;并(挺);小可(稍微);较、佫较;愈(越);崭然(相当)
  时间、频率副词:已经(常合音为[i442]);别(曾经);拄、拄拄、拄则、寝(刚刚,刚才);伫咧、伫嚇(在,正在);卜、则卜、拄(将要,正要);现(马上);在本、原本、原来、本来;经常、规工(整天);从[]来、从[]古;又;佫、再;野、野佫(还);一直、一透、捷捷;也、么[b2];重新;早晏(早晚)
  范围副词:全、全部、计、褿、总共;做一下、相合(一起);总、则、干焦、孤、孤孤、孤单、尔(才、只)
  肯定、否定副词:一定,肯定;未;伓(不);无用(可合音为[bi442])(别,不用);无一定、无拄拄(未必,不一定)
  情态、方式副词:犹原、野佫(仍然);清采(随便);了了仔(渐渐);了了仔、顺顺仔(小心,慢慢);挑工、挑迟(特地);徒然间(突然);紧、赶紧(赶紧);罔(将就);且(暂且)
  语气副词:较得(幸亏);干脆(索性);总无、敢[kam442](难道);竟然;横直、根主(反正);可能常合音为[k44]、敢[k442](也许);差一些(差点儿);诚实、真正(果真,确实);偏偏(却,偏偏);到底;明明;煞(反而);拄顿(要是);较加[ke22](一定)
  除上面列举的这些外,还有一些与普通话相同的副词,可能是从普通话引进的,日常□语中比较少用到,如:非常、几乎、始终、单独、究竟、大约。
  2.“又、佫、再”这三个副词可以组合使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又佫、又再、又佫再”相当于“又”,“佫再”相当于“再”,并且常合音为[kuai2],如:
  伊早起又佫来一摆(他早上又来了一次)
  水着佫再加淡薄(水要再加一点)
  昨日则食,今日又佫再食(昨天刚吃,今天又吃)
  3.表示行为动作尚未开始可以有三级:未—未别—未别未/未曾[in2]未,对未然的强调和语气一级比一级强。
  (八)介词
  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德化话中大部分介词仍兼作动词。
  常用介词的分类和意义:
  引进时间、处所、方向:伫、从、到、等、踮、□[12]、□[ku42]、安、沿、向
  引进依据、方式、方法、工具:根据、按、按照、以、在、用、趁
  引进关涉对象:对、共、交、合、向、互、替、除了、连、比
  引进原因、目的:因为、为、为了、为着
  引进施事、受事:共、将、互、乞
  总体特点:
  (1)大部分介词仍兼作动词,有的作为介词也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如“从”可以介引地点,也可以介引时间,“共”可以介引涉事对象,也可以介引受事。
  (2)有不少同义的介词,如介引处所的“□[1]、□[ku2]、安”,介引关涉对象的“共、交、合”,介引目的的“为了、为着”,介引受事的“共、将”,介引施事的“互、乞”。
  (3)有的介宾结构很常用,使用中便凝固成双音节词用作副词,如“从古(从来,一向)、临当时(临时)、到时”等。
  (九)助词
  常用助词有:结构助词“的”、“甲”,动态助词“了”、“过”、“□[bai2]”,“所”,“连”。
  1.结构助词
  (1)定中结构间的“的”
  有些定中结构可加“的”可不加“的”,有“的”的语义重点在定语,无“的”的语义重点在中心词。有些定中结构加不加“的”意义有别,加“的”结构松散,往往表示某种类别,不加“的”结构紧密,往往凝固成词组表示特定的意义。时间词、方位词、称谓词作定语,以及除单音节形容词外的谓词性定语,后面一般都要带“的”。如:
  同乡里(的)侬着相照顾(同乡的人应该互相照顾)
  卖票的侬斡倒去咯(卖票的人回去了)
  “的”字结构中的“的”读轻声,代词、称谓词或单位名称之后表示所属的“的”读本调,当两者一起出现时,两个“的”要连用。如:
  许双鞋是即个大汉的的(那双鞋是这个大个子的)
  骹踏车是迄个补鞋的的(自行车是那个补鞋的)
  (2)动补结构的“甲”
  “甲”可弱化为“啊[a44]”,而且可以“啊甲”连用,有强调补语的作用,如:
  苦甲〓食〓睏得(担心得吃不下睡不着)
  睏啊甲伓知醒(睡个天昏地暗)
  (3)状中结构一般不用助词,有的是在副词性成分之后加“仔”,表示动作的一种状态,作用相当于助词。如:
  汝着一字一字读阮则听有(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我们才能听清楚)
  聊仔行(慢慢走)
  2.动态助词
  “了”表示动作已经发生,“过”表示动作曾经发生,“□[bai]”表示尝试。“了”常与单音节动词组成“V了V”的形式表示动作的多次重复,有时带有已经不稀罕或不想再重复的意味,如:
  香港汝伓别去着,侬伊去了去咯(你没去过香港,他已经去了好多次了)
  米粉食了食咯伓邙佫再煮啦(米粉吃了好多次了,不要再煮了)
  伊所说无一句实话(他所说的没有一句是实话)
  (十)连词
  常用连词及其意义:
  “甲[ka4]”应是“合[kap4]”的弱化形式。
  (十一)方位词
  按照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不同,方位词可以分为五组。
  1.顶、下、前、后、里、外、中、边、爿
  这些方位词不能单用,只能与表示事物、处所、时间或特定的名词及量词搭配,表示空间、时间或者次序先后概念,所以严格说来,这些只能算是方位语素。
  2.骹、头、尾、底、墘
  这几个词是从名词引申而来的,“骹、头、尾”本义是身体器官,“底”是容器底部,“墘”是物品边缘部分,它们意义泛化后,可以比照参照体的位置、方向或范围。这组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与1组词相同,也算是方位语素。
  3.东、西、南、北
  这四个词比较自由,与一些动词连用时可以单独作状语,但是和大多数动词或介词搭配时,这四个方位词只能与“爿”构成合成方位词。
  向[2]西的厝热天诚热(西向的房子夏天真热)
  另外,这四个词还可以粘着于表示地点的名词之后,如:巷仔东、公园西。
  4.顶面、顶头、面顶、下骹、下底、下面、底骹、头前、后壁、后面、里面、里壁、里头、外面、外□、外壁、外头、东爿、西爿、南爿、北爿、边头、中央
  这组词都是双音合成的方位词,可单独使用或与名词、介词组合使用,指示方向、位置或范围,如:
  外壁有一只车,伓知□[tia]的(外面有一辆车,不知道是谁的)
  厝瓦下底(=厝瓦底)有一个燕仔岫(屋檐下有个燕子窝)
  阿公伫边头看囝仔践(爷爷在旁边看孩子玩)
  顶头的书较□[iau4],下骹骹的较新(上面的书比较皱,下面的书比较新)
  伊伫同学里面算较悬的咯(他在同学里面算是比较高的了)
  5.前后、头尾、里外、顶下
  这四个词是由意义相对的单音节方位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可以放在名词或量词前面指处于两个极端位置的东西,也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放在名词后指空间或时间的范围。如:
  伊生甲□[hua42]侪个囝仔,总尔头尾个较得伊疼(他生了那么多个孩子,就只疼最大的和最小的)
  即条代志前后拖去有十年(这件事情前前后后拖了有十年)
  迄块旧厝里外算算嘞有十几间房间(这座老房子里里外外算下来有十几间房间)
  涂墙顶下计必开咯(土墙上下都裂开了)
  另外,如果一些事物作为方位参照物所能指示的方位有限或有一个非常常用方位,或者句中动词含有一定的方位指向性,那么表示该事物的名词后可以不用方位词,而是用代词“赫”指示方位。如:
  伊伫壁堵赫钉甲四五个铁钉(他在墙壁上钉了四五个铁钉)
  卜洗的衫裤下涂骹赫就会用的啦(要洗的衣服放在地板上就可以了)
  伊去山赫挽草药啦(他去山里采草药啦)
  (十二)拟声词
  德化话中部分拟声词可作动词用:
  □[pui42]吐东西的声音,可当“吐”用,如:澜共伊□过去(朝他吐口水)
  □[piak35]用手掌打,类似于“啪”,如:安巴脊赫□一下(在背上拍了一下)
  □[i44]车喇叭的声音,可指鸣喇叭、按喇叭,如:车螺□一下(按了下喇叭)
  用这样的词表达比较生动,在城关中较多。在城关还有一种蛙是用它的叫声来命名的,叫[k2kiu35]
  (十三)语气词
  语气词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气,有的短语加上语气词便可成句,常用的语气词有:咯[12]、啦[a2]、叻[e44]、兮[he2]、噢[2]、□[ia2]、呢[1442]、吗[b2]、咪[b]、□[i2]、啊[a22]。
  “咯[122]、啦[a2]”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如:
  落雨咯(下雨了)
  伊卜到啦(他快要到了)
  “叻[e44]”表示请求、商量,如:
  窗仔关起来叻(把窗户关起来吧)
  “兮[he2]”表示猜度或商量,如:
  敢是汝的兮?(是你的吧?)
  若无汝做阵去兮?(要不你一起去吧)
  “噢[2]”在问答中表示确定,有时含有一种强硬的态度,也表示劝说,如:
  —恁计伓去□[i2]?(你们都不去吗?)—我卜噢(我要去啊)
  我伓挃噢(我不要哦)
  来噢,来泡茶噢(来吧,来泡茶呀)
  “□[ia2]”可表示故意为之的态度,可以表示对别人说的话的赞同,可以表示质问,还可以表示劝说,如:
  就是伓互汝□[ia](就是不给你)
  —伊无说□[tia44]会知哦(他不说谁会知道啊)—是□[ia2](就是啊)
  我共汝说甲拙侪汝有听一句入去无□[ia2]?
  邙想□[hua42]侪□ia2](不要想那么多啦)
  “呢[]”有两个意义:一个是问人的去向,直接加在指人名词后;一个是在说完一方的情况后,就相同的情况向另外一方发问,也可用于对话。如:
  阿妈呢?(妈妈在哪?/妈妈去哪了?)
  伊伓去咯,你呢?(他不去了,你呢?)
  —伊大学读甲五年哦。(他大学读了五年)—汝呢?(你呢?)
  “吗[b2]”、“咪[]”表示询问、确认,如:
  着菜买些吗?(需不需要买点菜?)
  汝明日卜去泉州是咪?(你明天是不是要去泉州?)
  “□[i]”表示疑问,如:
  佫伓起床□2]?(还不起床吗?)
  三、句法特点
  (一)体
  1.完成体
  完成体表示动作的完成或事件的结束,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
  (1)在动词后加“去”,适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这样的句子常含有不合意想、超乎意料的“遭受”意味。如:
  迄块破厝倒去咯(那座破房子倒了)
  读去几年书咯字佫伓别几个(读了几年书了字也没认识几个)
  (2)在连谓句里,前一个动词的完成体用“动词+嘞”表示,适用于肯定句和疑问句,“嘞”读轻声[e]。如:
  囝仔曳去学堂嘞则去买菜(把孩子送去学校后再去买菜)
  卜电视看一集嘞则出去吗?(要不要看一集电视再出去呢?)
  (3)不用体标记,如:
  昨日去买二十斤米(昨天去买了二十斤米)
  物件寄出去未?(东西寄出去了吗?)
  2.进行体
  进行体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在动词前加“伫赫[t35h33]”表示,既可以表示现在进行,也可以表示过去进行,“伫赫”可以合音为[t33]。如:
  总看着伊喙腔伫赫动,也伓知影伊伫赫讲啥(只看见他嘴巴在动,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旧年的即久佫伫赫作塍哦(去年这个时候还在种田呢)
  3.持续体
  (1)持续体是动作发生之后状态的持续,在动词后加“赫”表示,读轻声,动词带宾语时,“赫”在宾语后。如果有两个动词是并列关系,且两个动作是伴随始终的,前一个动词若带宾语则要将宾语提到动词前,在动词后加轻声的“赫”;如果前一个动作是说明后一个动作的状态的,则前一个动词后的“赫”不读轻声,而要读[h33]。如:
  电视有开赫啦,汝家已去看(电视开着呢,你自己去看吧)
  我捾两桶水赫,无法通相共捩咯(我提着两桶水,没办法帮忙拿了)
  碗揭一块赫伓贮饭上创啥(拿着个碗不盛饭要做什么)
  (2)存现句的存在句和出现句也是一种持续体,出现句要在句末再加语气词“咯”。如:
  桌赫下一碗汤赫(桌上放着一碗汤)
  囝仔来坐赫等食咯(孩子来坐着等着吃饭了)
  (3)其他表示方式:
  ①部分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可表持续,如:
  门开开(门开着)头厾厾(头低着)骹翘翘(脚翘着)
  ②单音节动词与“嘞”组成“V嘞V嘞”,如:
  饭捧一碗食嘞食嘞(捧着碗饭吃着)
  蠓仔飞嘞飞嘞(蚊子飞着)
  4.经历体
  经历体表示动作曾经发生过,在动词后加“着”表示。动词前常常加副词“有、无”或“别、伓别”来表示对这种经历的肯定与否定;在疑问句里则用它们的前后呼应来构成疑问。如:
  伊伓别交我相借问着(他从没和我打过招呼)
  汝别去着厦门伓?(你去过厦门吗?)
  在动词后加补语“过了”也表示动作的经历,含有强调意味,如:
  即种鱼有食过了啦,今日买别种的(这种鱼吃过了,今天买别的鱼)
  伊无通来有共我说过了啦(他来不了,已经跟我说过了)
  5.已然体
  在句末加“咯”不仅表示动作行为的已然,也表示整个谓语的已然,结构上是谓语的组成成份,有时还可在后面加语气词。一般的疑问句不用“咯”,只有“核对式”的问句用“咯”。如:
  徛门外等去两点钟咯佫无侬来开门(站在门外等了两个小时了还是没人来开门)
  头仔拄着代志我就无去咯(刚才遇到事情,我就没有过去了)
  我昨日啥无互汝咯?(我昨天不是给你了吗?)
  (二)貌
  貌体现的是动作的一种状态,常反映着动作主体的感受。
  1.短时
  在动词后加“一下”的合音[],读轻声。如:
  伊破病咯,汝去共伊看一下(他生病了,你去看看他)
  逐摆计是坐一下现去(每次都是坐一会儿就走)
  2.尝试
  可以用“一下”或“”表示尝试,或者在动词后加“迈[bai2]”,或者两种并用,动词前还可加“试”字。如:
  试食一下看咸啊〓(试吃一下,看看是咸还是淡)
  即张图汝试看迈嘞(这张图你看一看)
  3.反复
  单音节、双音节动词重叠都可表示动作的反复,如:
  汝看看嘞就解晓得啦(你看一看就懂得了)
  笋脯着曝曝较焦嘞(笋干要多晒晒,晒干一点儿)
  单音节动词还可以三叠强调动作反复次数之多,后面一般是同一个动词否定式的动补结构,表示反复进行一个动作却无法达到某种程度或结果,如:
  本来无偌远,囝仔拖两三个嘞行行行行〓得到(本来没多远,带了两三个孩子,一磨蹭走了老久还没到)
  一些仔代志变变变变去一半工(一点点小事情整来整去整了大半天)
  4.遭受
  动词“捒[ak4]”单用是用力扔、摔的意思,可放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与消极意义的动词搭配时带有遭受的意味,表示事件是令人不快而又无可奈何的遭遇,带有厌恶、无奈的语气,部分中性动词也有这种用法。如:
  伊昨暗暝交侬跋九输捒去几千箍(他昨晚跟人家赌博输了好几千块钱)
  仓库下甲满咯,物件着处理捒些(仓库都放满了,得清理掉一些东西)
  (三)几种句式
  1.处置句
  一般用介词“将、共”介引受事,受事可提前,然后在介词后用“伊/〓”复指受事,也可以前用“将”后用“共伊/〓因”,处置意味更强;带结果补语的处置句可以单用“共”字,也可加代词“我、汝、侬”,代词有时是受事的归属,这种句子带有消极意味,语气较强。“共伊[ka2i22]”常合音为[kai22]。如:
  风诚大,紧将衫穿起来(风很大,快把衣服穿上)
  昨暝起酒痟将箱仔共伊拆甲无一奇(昨晚耍酒疯把箱子全都撕了)
  迄群囝仔唿唿滚,鸡仔共踏死一个(那群孩子跑来跑去,把一只小鸡踩死了)
  簿仔共汝拆拆否(把本子都撕坏了)
  2.被动句
  用在被动句中的介词是“互”(西半片用“度”),“互”不能单用,若是无定的施事宾语,则要在后面加“侬[a2]”,常合音为[h2,有时可单用“侬”字。如:
  目睭又烧又辣,若亲像互火烧尼(眼睛又热又辣,好像被火烧一样)
  头毛无捋糊糊出去会(互)侬笑(头发没梳,乱糟糟的,出去会被人笑话的)
  3.双宾句
  双宾语一般有四类:表给予、表取得、表询问、表称说,指人宾语在指物宾语前。表询问的双宾句,如果指物宾语是复句,前面可加“看”。如:
  汝着拄我五角银(你要找我五角钱)
  汝昨日有捩我一支雨伞无?(你昨天有没有拿过我一把伞?)
  伊问我(看)即件代志卜障仔处理(他问我这件事情要怎么处理)
  逐个叫伊阿肥(大家都叫他阿肥)
  4.比较句
  比较句有等比式和差比式两种。等比式指比较双方相同,没有差别,一般是在形容词前加“平”、“平平”或“〓”,有的等比式是将比较对象的某些特点作为比较标准,用“甲+〓输+乙”的格式,“乙”不仅是比较对象,也代表了二者比较的标准,这个标准可出现,也可不出现。如:
  即两包糖仔平重(这两包糖果一样重)
  汝创甲一身□[hua]凶,输乞食哦(你搞得身上那么脏,跟乞丐有得比)
  差比式指比较双方不相同,存在差别,有三种形式:
  (1)甲+比+乙+较+性状词(+数量)
  我比汝较肥三斤(我比你胖三斤)
  我食的盐比汝食的米较侪(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
  (2)甲(+较)+性状词+乙(+数量)
  伊无较躼我(他没有比我高)
  我大伊五岁(我比他大五岁)
  (3)甲+无+乙+性状词
  暗暝无昨暝□[hua4]晏倒来(今天没有昨天那么晚回来)
  迄块厝无恁厝大块(那座房子没有你家房子那么大)
  也可用对举的方式说,如:
  我较大,伊较小(我比较大,他比较小)
  (四)疑问句
  疑问句主要有四种类型:特指问句、是非问句、选择问句、反复问句。
  1.是非问句
  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回答时只能对整个命题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是非问句结构像陈述句,表疑问时只要在陈述句末尾加上其他成分,或加疑问语气词,或加肯定词后再加疑问语气词,或肯定词与否定词连用,否定词读轻声。如:
  亮师听说是咱美食馆的老板哦?(听说亮师傅是我们美食馆的老板呀?)
  我水倒捒去些通邙?(我把水倒掉一些可以吗?)
  2.特指问句
  特指问是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表疑问时在陈述句相应的位置换用疑问代词或由它组成的短语,句末可以加语气词,如:
  汝无出去作穑,咱卜食啥?(你不出去干活,我们要吃什么?)
  汝即个补酒号做啥物名啊?(你这个补酒叫作什么名字啊?)
  3.选择问句
  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连词“抑”或“抑是”连接选项,有时不用连词,句末可以加语气词,如:
  汝卜食米粉抑是卜食面线?(你吃米粉还是面线?)
  即摆较好考抑较否考?(这次比较好考还是比较不好考?)
  外壁有落雨无落雨?(外面下没下雨?)
  4.反复问句
  由谓语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的格式构成,即“肯定词+谓词性成分+否定词”,肯定词与否定词有“有—无、会—〓、是—伓、卜—伓、着—免、通—邙”等,肯定词有时可以省略。回答时可选择其中一项作答,或用另外的话作答。如:
  出去外省工作会习惯?(去外省工作习不习惯?)
  明日开会我着去免?(明天开会我需不需要参加?)
  卜交我做阵来去买物件嘞伓?(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买东西?)
  说明:
  1.所举词句除注明的外都为城关说法;
  2.词下加横线的表示合音,加点的表示读轻声;
  3.例句及部分例词用楷体表示,后面括号中的为普通话译句,需注意的是,因词汇语法的差异,例句与译句的字词不一定能够一一对应;
  4.词前加*号的表示没有这种说法。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