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29
颗粒名称: 卷二十九 文化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27
页码: 919-945
摘要: 本卷概括了德化县地方文化,其中包括了群众文化、广播电视影像、文博图书报刊、方志档案、机构与管理等。
关键词: 文化 德化县 地方文化

内容

1988—2007年,德化县执行党和国家的文化建设路线、方针、政策,实行文化体制改革,实施“芳草计划”,发挥历史文化、陶瓷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优势,开辟旅游文化,培育文化市场,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跳出传统文化小圈子,融入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形成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居文化、休闲文化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大文化”格局,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为构建现代化绿色瓷都服务。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举办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陶瓷工艺美术创新大奖赛等活动,群众性文艺创作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文学作品、书法美术、瓷塑、摄影、音乐、戏曲、舞蹈等作品在国际、国家、省、市报刊、电视台、展览会频频发表、播出、展览、获奖,推动全县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图书发行、文物保护、收藏展览、档案管理、地方志编纂等,持续把好舆论导向,传承、弘扬瓷都文化,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获得“福建省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龙浔、浔中、盖德文化站获“省级百佳文化站”称号。
  第一章 群众文化
  第一节 文化活动场所
  文化馆 1985年,县文化馆与青少年宫位于体育场西侧合建砖混结构综合大楼一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文化馆内设办公室、展览室、美术室、舞蹈室、文学创作室、书法工作室、民间剧团管理处、音乐创作室、老干部活动室、会议室等。2001年,文化部认定为“国家二级文化馆”。2005年,增设瓷都艺术团办公室。配备音响、器乐、舞蹈服装、摄影及电脑等现代办公设备。
  图书馆 1988年,县图书馆建筑面积585平方米,设书报阅览室、图书出借室、地方文献室和少儿阅览室等,书架单层450米,藏书6103册。1995年,接收蔡尚思赠书200多册。1997年,加拿大籍华人颜纯炯家族捐资250万元,新建福尧图书馆,建筑面积3540平方米。2004年建立电子阅览室。
  2007年,县图书馆设六室一厅,总藏书8.2万册,其中报刊阅览室有报刊200多种,图书外借室有图书3万多册。资料室有陶瓷、雕塑、美术、书法、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视听文献及《二十四史》《民国丛书》等。少儿阅览室有少儿图书8000多册。过刊室有历年图书馆的报刊合订本2万多册,配置有投影仪、音响、15台电脑及200位阅览座席。
  全县中小学均设有图书馆,其中中学图书馆5545平方米,职业中学图书馆6848平方米;小学图书馆4561平方米;幼儿园图书馆239平方米。
  陶瓷博物馆 1993年,在东大路建设县陶瓷博物馆大楼,占地面积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值班室、库房、藏品室和3个展厅,展厅面积800多平方米。2003年,在唐寨山建设县陶瓷博物馆,2007年建成投入使用,框架结构两层仿古建筑,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内设展厅、学术报告厅、资料室、库房、监控室、观众休息区以及大型停车场。一楼设大厅和“德化陶瓷史话”陈列馆,陈列馆分为“水土宜瓷、千年窑烟”“宋元瓷器、崭露头角”“明代白瓷、独树一帜”“清代青花、诗情画意”“海丝瓷路、蜚声宇内”“民国瓷器、承袭传统”“瓷国明珠、百花齐放”等7个单元,展品1400余件。陶瓷博物馆还收藏新石器时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文物8000余件,其中一级品10件,二级品5件,三级品408件。
  影剧院 德化影剧院位于凤池街,混合结构,占地面积1403平方米,设1168个座位。至2007年,历经多次装修。
  电影院 1981年,在南门坂建德化电影院,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557平方米,座位1002位,设电视、空调机房。1993年安装冷气中央空调,2005年11月因建瓷都广场而拆除。
  全县还有上涌、三班、水口、赤水、葛坑5个乡(镇)电影院,5174个座位,固定售票点30个。
  职工俱乐部 1988年始,德化县工人俱乐部设图书室、舞厅、录像厅、游艺室、老人活动室,配有图书、音响、电子游艺机、康乐球桌及健身器材,向公众日夜开放。
  老干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乐园) 1988年,县政府左前方邮电局西侧设老年乐园。2002年,迁双鱼山原技工学校,更名老干老年活动中心,内设健身室、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总面积600多平方米。
  儿童乐园 1988年,县儿童乐园设旱冰场、电动火车、碰碰车、秋千、电动飞机及游艇等设备。2005年,因建瓷都广场拆除。
  乡村文化站(室) 1992年,大铭、桂阳、霞碧、南埕、春美、三班等乡(镇)文化站新办或复办,全县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独立编制。文化站分别拥有150~500平方米的活动用房,藏书均达500册以上。至2007年,南埕、盖德、美湖、上涌、三班等乡(镇)建设文化综合大楼,盖德、三班、南埕、赤水等乡(镇)文化站达一级站标准。全县建制村设文化室,社区设文化活动中心,均有30平方米以上活动场所,配文化协管员202名。形成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村民小组有文化之家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
  民间娱乐场所 20世纪90年代初,民办歌舞厅、卡拉OK厅、录像室、电子游艺点陆续发展。1993年,全县有歌舞厅11家,舞厅10家,卡拉OK厅7家,录像室12家,电子游艺点20个。1994年后,提倡街区文化、家庭文化娱乐系列活动,社区群众纳凉场所逐步发展为街心文化场所。进入21世纪,广场文化蓬勃发展。2007年,德化县城关有瓷都广场、驾云亭广场、浔北路凤池广场、塔雁广场、唐寨山公园南门大型娱乐广场,塔雁、兴南、德新、龙鹏、浔东、富东、南门、湖前、园丁新村等社区先后根据环境条件,择地设小型娱乐场所。
  第二节 文艺团体
  1988年,县文化馆设音乐创作室,成立瓷都文艺中心、瓷都少儿艺术团和德化陶瓷文化研究会。
  1995年,德化县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文化馆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同年,“馆办民营”德化县高甲戏剧团成立。相继成立浔中镇德化县实验高甲戏剧团、龙浔镇德化县寨头高甲戏剧团、龙门滩镇朱地高甲戏剧团、雷峰镇金星高甲戏剧团、德化县青年高甲戏剧团、国宝乡厚德高甲戏剧团、美湖乡华芳高甲戏剧团;水口镇白潭金兰提线木偶班、雷峰镇瑞坂木偶掌中班、龙浔镇高阳村长春兴木偶掌中班、龙门滩镇白石木偶掌中班、赤水镇东里木偶掌中班、美湖乡上漈村春生木偶掌中班等。
  1996年,德化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
  2000年,县文化馆吸纳各中、小学文艺专业教师为骨干,组建瓷都艺术团。
  2005年,由器乐团、民间民俗团、南音团、民间职业剧团等联合组建瓷都艺术中心。器乐团分民乐组和现代乐组,民乐组由笛子、洞箫、二胡、琵琶、古筝等爱好者组成;现代乐组由钢琴、手风琴、小提琴等爱好者组成;民间民俗团由舞狮、舞龙、花鼓、高跷舞等9个民俗团体组成;南音团有基层南音社(阁)18个;民间职业剧团17个,其中民间高甲戏剧团9个、木偶掌中班7个、木偶提线班1个。
  同年,德化县文学工作者协会更名为德化县作家协会。
  第三节 文化活动
  一、节庆活动
  (—)首届国际陶瓷节
  1993年10月5—6日,在德化县体育场举行第一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少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昌培,省政府副省长张家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尧等领导和海内外嘉宾1400多人参加开幕式,县委书记吴汉民致辞。开幕式后,举行“瓷都风采”大型文艺踩街、瓷都潮书画作品展和“沸腾的瓷都之夜”系列活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系列报道,《福建日报》及香港《天天日报》刊登专版,省市电视台播出节日盛况,20多家新闻单位相继报道德化国际陶瓷节的消息。
  “瓷都风采”文艺踩街,由“欢迎您,朋友”“辉煌的历史”“腾飞的今朝”“欢乐的乐章”和“前程似锦”五大方阵、58个文艺节目、2300多人组成。摩托车队、彩车队、舞狮队、舞龙队和国旗、节旗、节徽、吉祥物、匾额等队伍排列有序。历时3个多小时,围观群众5万多人次,使瓷都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
  “沸腾的瓷都之夜”由戏剧歌舞晚会、大型焰火、武术表演、飞车表演和《瓷国明珠》电影展映五个系列组成。其中省歌舞团编排的《走进瓷的世界》、大型舞剧《火的艺术》,泉州梨园剧团的古装戏,大田县飞车艺术团的飞车表演以及“万紫千红庆佳节”“百鸟朝凤聚瓷都”“火树银花不夜天”各式各样的焰火让瓷都人民大开眼界,使陶瓷节呈现高潮迭起、五彩缤纷的景象。
  瓷都潮书画作品展在县陶瓷博物馆举行,其中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副主席刘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副主席丁明镜,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郑乃珖、副主席兼秘书长陈一峰等人的书画作品展出。
  (二)文化艺术节
  1996年9月,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县教育局和文联联合举办德化县第一届文化艺术节。艺术节在舞狮队、铜管乐队、剧团、大鼓吹等17个文艺团体、450多人参加的文艺踩街活动中开幕。历时十多天,其中,在后埔林、后井、董坂、诗墩、丁溪、寨头新村等露天戏台由民间职业剧团演出传统地方戏剧6场次;征集陶瓷创新作品240件、书画摄影作品94幅,举办陶瓷雕塑新作展和“国税杯”“林业杯”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举办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电影展,放映革命历史影片7部。参加活动群众数万人次。
  2001年9月,在县体育场举办首届德化县广场文化艺术节,为期2个月,设“开场晚会”“计生晚会”“高甲戏晚会”“南音晚会”“浔中镇文艺专场”“龙浔镇文艺专场”“教育系统专场”等专场晚会,瓷都艺术团、县高甲戏剧团、县南音协会及乡(镇)、企业、学校等文艺代表队1200多人参加,演出150多个文艺节目,观众10多万人次。至2007年连续举办7届。
  (三)民俗文化节
  2002年10月,举办首届德化民间民俗广场文化节,18个乡(镇)组织演出18个民间民俗文艺节目,其中,浔中镇的“摇旱船”、雷峰镇的“高甲戏装阁”、赤水镇的“戏蚌舞”、葛坑镇的“畲族春早”、桂阳乡的“迎火把”、上涌镇的“三通鼓队”、龙浔镇的“舞龙队”、水口镇的“车鼓舞”、杨梅乡的“纸狮舞”等异彩纷呈。文艺踩街、文艺晚会共评选出37个单位和8位个人进行表彰,其中第八中学的“钱鼓旗扬”、桂阳乡的“迎火把”、林业系统党委的舞蹈“采脂新曲”分别获文艺踩街和文艺晚会一等奖。
  此后,每年均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浔中镇的高跷舞、抛球、八仙舞、大鼓吹、北管、瓷魂、采瓷姑娘、摇旱船,龙浔镇的舞龙、舞南狮、鼓亭公婆舞,盖德乡的北狮舞,三班镇的南音伴舞、花鼓唱,雷峰镇掌中木偶,南埕镇的山歌演唱,水口镇的提线木偶,国宝乡的花鼓,春美乡的撩鼓,美湖乡的师公舞,上涌镇的龙虎旗队,汤头乡的上元(元宵)灯,杨梅乡云溪村和水口镇淳湖村的纸狮舞、纸龙舞等民间民俗文艺节目竞相出彩斗艳。县里每年有3个以上节目参加市级以上民俗文化活动,并多次获奖。
  (四)其他活动
  1988年起,每年春节、元宵、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国庆节等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有集中的庆祝会或文艺晚会,有单位、部门或协会组织的分散活动。德化县城关主要活动地点有体育场、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南门、三角街、影剧院门口、总工会等。活动内容有书画作品展、瓷艺展、猜灯谜、征联、填诗、游戏、攻炮城、舞会、木偶、南狮表演、北狮表演、象棋擂台赛、南音大会唱、游园活动、公映电影等。乡村的传统习俗节日,如春节、中元的祭祖,元宵闹花灯,清明(冬至)扫墓等,外出人员习惯回家参加祭祀及鼓乐、木偶、道士舞、戏曲、舞蹈等民俗文化活动。
  1989年,德化县举办福建省“瓷都杯”青年业余歌手大奖赛,德化、南安、永春、仙游、永泰、大田等6县的青年歌手参赛。
  1990年5月6日,举行县首届教职工文娱会演,28个代表队参加,有独唱、表演唱、弹唱、大合唱、乐器独奏、合奏、小品、哑剧、舞蹈、相声等节目,评出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4个。
  1991年,德化第二瓷厂主办全省“南星杯”职工优秀歌手邀请赛。全省六市歌手参赛,德化县参赛选手蔡怡娟获二等奖。
  2001年8月,举办“德化之夜”歌唱大奖赛,为期3天,湖南、浙江等省内外160多名歌手参赛,评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2003年,在影剧院广场首次推出“文艺30分”活动,由进驻文艺团体组织音乐、歌舞表演,让群众不进剧院就可欣赏娱乐节目。至2007年,演出近千场次,观众百万人次。
  二、民间文艺活动
  (一)音乐舞蹈戏曲
  1988年,县文化馆音乐创作室、瓷都文艺中心和瓷都少儿艺术团先后举办声乐、电子琴、钢琴、舞蹈、演员等培训班13期,特邀国内男中音歌唱家高瑞昌讲学。组织演唱会、大合唱、大奖赛、歌舞晚会及民间剧团、木偶调演等活动54场次。乡(镇)文化站、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相继建立文化艺术团,开展基层文艺活动。民间剧团、提线木偶、木偶掌中班等在城乡民俗活动中十分活跃,朱地高甲戏剧团、雷峰金星高甲戏剧团等还常年到晋江、南安、尤溪、大田等地演出。1989年,德化3名演员获泉州市民间剧团调演演员奖。1990年,有3台木偶班在泉州市木偶调演中获奖。
  1991年,德化首家私营歌舞厅“今宵乐”开张。此后,金三角、梦伴、港龙、快活林、夜来香、翠园等歌舞厅先后开业。唱革命歌曲、流行歌曲、闽南歌曲,也有广东、港澳歌曲和外国歌曲。《中国心》《爱的奉献》《爱拼才会赢》等一首首歌曲,传递着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正能量。机关、学校、企业举办周末歌舞晚会,舞蹈以慢三、慢四、快三、快四、恰恰、中板等交谊舞为主。老年大学徐顾瞻从龙海引进大鼓凉伞大型舞蹈,县有关部门先后邀请上海舞蹈学校赴港艺术团、西安市说唱艺术团等8个文艺团体到德化演出,引导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健康发展。至1995年,李金花编排的舞蹈《采脂心曲》参加“福建省第六届武夷音乐舞蹈节”比赛,获舞蹈创作、演出三等奖。县文化馆创作、编导的《电话装进咱农家》,获泉州市音乐舞蹈节节目优秀演出奖及创作三等奖。李金花编排的舞蹈《狮灯舞》获“中国泉州广场民间文化艺术节”三等奖。
  1996年,德化音乐、舞蹈工作者协会成立。至2000年,先后邀请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宋祖英、李谷一、著名表演艺术家刘晓庆、香港电影明星温兆伦等率团到德化专场演出,随同演出的有口技相声一级演员杨东玉、歌星李静、郭建华、陈飞、姚进军、叶富财、吕宋来、许广丽等,他们为繁荣德化文艺推波助澜。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会议室(甚至个别家居套房的客厅)配上音响设备,成为干部、职工和居民的业余文娱活动场所。卡拉OK厅、KTV、游艺厅、音乐茶座、书屋、休闲厅、夜总会、俱乐部相继出现,文化气息愈来愈浓,并逐步辐射到城郊、乡村,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村镇都设有歌舞厅,能听到舞曲和歌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是年,县文化馆编排的大型舞蹈《彩瓷姑娘》,参加“泉州市首届旅游节大型文艺踩街”活动获优秀表演奖,周增先参加市歌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歌剧《素馨花》,获文化部“文华奖”。
  2000年,县文化馆组建瓷都艺术团,为基层学校开办青少年音乐、舞蹈培训班,组织排演大型舞剧、独舞、双人舞、合重唱、独唱、小剧、小品、乐器合奏、现代舞剧。举办“瓷都之歌”德化县原创作品音乐会、中秋南音大会唱、“婚育新风进万家”演唱会、“慰问外来员工文艺会演”等大型文艺活动,参加“颂赞十六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奥运火炬”“共建绿色瓷都、构筑和谐德化”“关爱女孩”“助教助学”“巍巍戴云山”“赞计生”“预防缺陷婴儿来出世”“赌博害”“预防艾滋病毒的感染”“尊老教育刻不容缓”“绿色环境美家园”等文艺下乡活动,引领群众性文化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至2007年,国家一级演员郁钧剑、民歌歌星张燕到德化影剧院演出。郑文高创作的《巍巍戴云山》《中国白》等8首歌词(曲)作品,陈玫玫创作的《让祖国年轻美丽》等7首歌词(曲)作品,以及陈燕彬、许邓兰、洪静丽创作的歌曲作品分别在《福建歌声》《歌海》《歌曲》等刊物发表,许成杰作词,郑彩明、李向东作曲的中国瓷都德化陶瓷文化宣传主题歌《瓷国明珠》由CN刊物《开放与传播》发表。县文化馆在厦门集美大学艺术学院举办“郑文高词曲作品音乐会”。县文化馆干部周增先随同泉州合唱团参加在无锡市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合唱节比赛,获银奖。郑文高作曲《洛江绿意》《花腰傣姑娘》分别获福建省音协、省艺术馆、市音协主办的“洛江美”全国征歌比赛优秀奖和广西文化厅主办的“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全国征歌比赛优秀奖。陈玫玫作曲《春天的手》获浙江省音协主办的首届“奇美杯”全国征集歌曲新作展评活动百篇优秀作品奖。李萍芳创作的歌曲《红兜兜》《我把眼泪带走》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晨钟奖”“新世纪优秀歌曲选”征歌一等奖。县文化馆创作的音乐作品《十条丝线九条红》在福建省电视台综合频道《综艺先锋》栏目播出。县文化馆组织的舞蹈《采脂新曲》《彩瓷姑娘》《戴云“迎火把”》、小品《证件风波》,以及踩街、花灯、古南狮和南音节目分别参加泉州市文艺调演、海丝文化节、元宵节、合唱比赛、南音演唱比赛、歌手大奖赛和中小学生南音赛,获团体二等奖2个,个人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3个,优秀创作奖2个。
  1988—2007年,德化县民间歌舞活动长盛不衰,梦伴歌舞厅、瓷都、戴云、瓷国明珠等宾馆、酒店内的KTV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广场舞蹈逐渐兴起,幼儿园、中小学、老年学校,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城乡村居都有歌舞爱好者活跃的身影。
  (二)书法 美术 摄影
  1988年,县文化馆设美术室、书法工作室。利用寒暑假,举办少儿美术培训班、高考美术培训班、书法培训班和青年工人实用美术培训班9期,举办书画作品展和陶瓷工艺成果展20多次,举行首届国防青少年美术作品比赛、青年摄影大奖赛和县交警“保险杯”青年书法大奖赛。15件作品入选省文化成果展,12件作品入选泉州市艺术节展,胡日巧的2枚篆刻作品获“全国西冷社篆刻大赛”二等奖。郭志刚的国画《竹林人家》获“福建省第一届书画展览”优秀奖,《峡江风云》等3幅画在《泉州晚报》发表。
  1993年后,县文化馆续办美术培训班多期,举办福建省著名书画家精品展、中小学生书法美术作品等展览10多场次。民间美术、书法、装及陶瓷彩绘培训班逐渐形成市场,并带动了竹藤编织、扎纸、刺绣、壁画和印染技艺的发展,为陶瓷、广告等行业输送大批人才,并涌现一大批好作品。
  1997年,德化县书法、美术、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组织多项艺术作品参加国家级、省、市展览,其中13幅作品入选省展,21件作品入选泉州市展。潘霞虹的国画《社戏》入选福建省第二届书画节展览,陈小舟的国画《墨荷》入选福建省第三届书画节展览,郭志刚的美术作品《一湾清水》获福建省环保世纪行大型书画展二等奖,何燕丹的书法《行书》和康新禄的国画《下课后》获三等奖,陈仁海的书法《行书》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书法群星奖展览中获福建省赛区优秀奖,并入选全国第八届群星展;郭志刚的国画《戴云山村》、康新禄的国画《和平》入选福建省赛区展览。陈仁海的瓷雕砚《母亲,我回来了》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澳门厅收藏。
  2000—2007年,德化县摄影家协会、德化县瓷都诗社、德化县书法家协会分别成立。县文化馆续办青少年书画美术培训班,开展“豪爵杯”青少年现场书画大赛、“梅岭杯”书画摄影作品比赛和“百人书法家书写春联”活动。组织艺术采风,举办大型书法作品展览、瓷都潮书画作品展览、建设新农村摄影图片展、党建新风采摄影展、“庆祝澳门回归,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德化风景摄影展览”“庆祝香港回归,德化、安溪两县书法、美术作品联展”和杨梅乡“盛世颂和谐,喜庆十七大”民间艺术剪纸作品展;出版《双芹村风景写生画集》《双芹风光作品选》《盛世元宵——“冠福杯”德化县书法大赛作品集》和画册《德化风光》,推动书画、美术、摄影事业的发展。组织参加市级以上书画展览15次,协助省美术展览馆在德化举办少儿书画获奖作品巡展。30幅少儿书画作品入选全国“蒲公英”少儿书画大奖赛,12幅作品入选福建省美术作品展览,11幅书画作品入选福建省第三届书画展,2幅少儿作品入选福建省第三届少儿书画摄影展,2幅摄影作品入选福建省第六届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手工制艺作品展;13幅作品入选泉州市委宣传部“建党80周年书画大奖赛”,10幅摄影作品参加庆祝建国55周年泉州市摄影展。手工作品“花灯”获泉州第二届“海丝”文化节三等奖,摄影作品《德化风光》获福建省第二届“金帆奖”画册类三等奖。郭志刚的国画《山情》入选全国侨联和省政府主办的闽南文化民俗节展览、国画《林茂自然凉》《清白传家》分别入选福建省美术协会主办的闽南金三角美术作品展览和福建省防腐倡廉美术作品展,陈合中的国画《花鸟》入选福建省东海浪美术作品展览。何燕丹书法作品“龙”参加第十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香港艺术展获国际艺术银奖,作者何燕丹获“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
  (三)陶瓷雕塑
  1988年后,县委、县政府加强陶瓷文化建设,创建德化陶瓷博物馆,举办陶瓷节,承办福建省陶瓷创新大奖赛,职业中专、成人中专设立陶瓷专业。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创作的《云白瓷花篮》,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二等奖。
  1992年,德化瓷厂的大型瓷雕1.92米滴水观音和建白瓷雕系列,湖前艺雕研究所“观音”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二等奖、银质奖和珍品奖。德化陶瓷研究所的“千手观音系列”获北京首届博览会金牌奖。
  1993年后,县文化馆续办瓷雕培训班,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从传统的制模、成型、手拉坯、素坯彩绘、镂空雕刻到现代的影雕、漆线雕。举办“工艺大师个人作品展”“雕塑艺术创新展”“工艺美术新苗展”。民间“瓷塑”“瓷花”培训迅速发展,从师徒授艺到办班授课,从传统观音、罗汉佛像雕塑到人物、动物、花草造型,从形象仿真到夸张、抽象手法的运用,传授传统技艺的同时培训现代科技理论和创新精神。陶瓷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宏益陶瓷研究所的瓷雕“蒲松龄”“木兰卸妆”获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二等奖。蕴玉陶瓷雕塑研究所的瓷雕“飞仙女”“孔雀开屏”获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评比二等奖。宏益陶瓷研究所的瓷塑“变色鱼瓶”、精艺美术研究所和艺星陶瓷研究所的瓷雕“披座弥勒”“滴水观音”分别获首届中国科技之光新产品博览会金奖。永成瓷雕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瓷雕“济公”“龙头香炉”和第五瓷厂的“轻质瓷”系列产品分别获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银奖和优秀奖。华达陶瓷研究所的瓷塑“地藏菩萨”“水月观音”,祺山艺瓷研究所的祺白瓷“水仙花神”,宝源瓷塑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瓷塑“关公”“木兰从军”分别获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博览会金奖。飞天艺术陶瓷研究所的“素白艺术瓷雕”产品获第五届中国专利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最畅销产品奖。凤凰陶瓷研究所瓷雕“十态弥勒”,昌德瓷雕研究所的瓷雕“蒲松龄”“嫦娥思凡”“曹雪芹”,凤池艺雕研究所的瓷雕“盘古开天”“八仙过海”“荷女”,三羊陶瓷研究所的瓷雕“维纳斯影灯”“渡海观音”分别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凤凰陶瓷研究所瓷雕“贵妃出浴”获评纪念奖,并被征集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的瓷雕“二娇”和“沧海一声”“苏东坡—钱塘观潮”获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和三等奖。蕴玉陶瓷研究所瓷雕“巫山女神”获中国艺术博览会二等奖。1997年,凤凰陶瓷研究所所长邱双炯在新加坡狮城举办个人作品展,有5个系列300多件作品展出,当地《天天日报》《联合晚报》分别就有关内容作报道。翌年,邱双炯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聘为全国第六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评审委员。
  21世纪初,工艺品的创作着眼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主题,实现形与神的融合。华达陶瓷研究所的素白瓷雕和光合影雕艺术瓷分别获中国昆明博览会福建特色产品展销会金奖、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陈明华的“东方之珠通花瓶”、郑雄彭的“菊花瓶”获全国首届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金奖。凤凰陶瓷研究所所长邱双炯创作的瓷塑“薄胎圣观音”“大刀关公”“班昭”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和第六届、第八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和银奖;“寿星”“天女散花”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举办的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和银奖;“高兴弥勒”获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特别荣誉奖。
  第四节 文学创作
  1988年后,县文化馆加强对业余文学创作工作者培训,先后举办2次业余作者创作座谈会,邀请市文联副主席陈志泽、泉州晚报编辑叶梓赋、省作家协会会员万国智、厦门文学编辑王佳兆传授创作经验,业余工作者创作水平得到提高,出现不少好作品。周永强、苏村、颜丹红、徐南鹏、曾世超、赖泽清等作品在省、市级以上报刊频频发表。
  1989年,郭其南主编的文学作品集《瓷都德化》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周永强的诗集《夜海白帆》在华星出版社出版。1993年,郭其南主编的诗集《瓷都德化古今诗萃》在鹭江出版社出版。1994年,文化馆干部创作的中篇小说《婚偶咏叹调》在省《海峡姐妹》刊物连载。
  1995年5月,德化县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文化馆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管理。
  1996年,县文学工作者协会组织文学爱好者到水口镇坂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石牛山、九仙山、戴云山、涌溪、龙门滩水库、双芹、国宝、汤头等地及福盛等陶瓷企业采风,为会员提供学习、创作平台;举办文学艺术培训班,特邀厦门市文联谢登光和陈元麟、厦门大学林兴宅到培训班举行文学讲座,提高会员的创作水平。是年,林文荣的散文《带着尿味的书香》获《厦门日报》“我与一本书”征文二等奖,诗歌《陶瓷博物馆》获“贵阳日报太阳首届青少年诗歌大赛”二等奖。
  1996年6月,创办《德化文学》(1999年改为《德化文艺》报)。翌年,举办省、市作家“瓷都行”采风活动。组织德化县文学爱好者到生产、生活第一线采风,举办“方舟杯校园文学”“真泰尔杯”“土地杯”“图书杯”“迎十七大”“辉煌三十年”等征文活动;参加泉州市“山海相携笔会”“中秋笔会”文学笔会;协助举办“省、市作家绿色瓷都行笔会”“福建省报纸专副刊中国瓷都·戴云山之旅采风活动”“全国散文名家瓷都德化采风活动”。同年,海风出版社出版徐南鹏的诗集《城市桃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郭少青的长篇小说《人间正道》和陈志泽著《岁月回声》。
  1999年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黄春淮主编的《青青戴云山》和江中卫的诗集《一泓诗稿》,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涂健圻主编的《林海涛声》《德化文学作品选》《德化故事》《德化景观》《瓷艺诗选》《今日德化》。同时,王世谋主编的《凤凰山往事》《青青野草叶》《飞扬的个性》,周宗禧主编的《戴云吟草》,瓷都诗社编辑的《瓷都诗词》1~5辑等文学作品相继与读者见面。
  2000年,德化县瓷都诗社成立。同年,苏村的报告文学《路谣》《走出土楼上紫云》被辑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报告文学集《涛头壮歌》,并在《福建文学》发表。此后,张晴雯、寇婉琼分别在《福建日报·武夷山下》连续发表4篇散文。2000年,郭其南的散文集《瓷都群星》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2001年1月,《德化文艺报》加盟《德化报》,开辟瓷都德化、阅读专版,开展“瓷都读书沙龙”活动,举办“两基杯”“公路交通稽征杯”文学征文大赛,推动群众文学创作。至2005年,周永强的组诗《武夷山感怀》获第二届刺桐文艺奖二等奖,《九仙山气象站抒情》在市建党80周年获一等奖。苏良碧的《路瑶》获北京伯乐文学研究所首届“伯乐杯”报告文学大奖赛三等奖。曾世超的小小说《淀积》《我的船依然在航行》等5篇作品获《长江文艺》《新创作》等报刊征文奖。张晴雯的散文《父亲的抉择》获得第十六届华东地区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福建日报副刊新人新作二等奖、第三届刺桐文艺奖二等奖,散文《新手上路》获第十七届华东地区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报告文学《戴云山作证》获福建新闻奖一等奖、《福建日报》通讯员年度好稿一等奖、全国新闻奖暨报纸副刊作品铜奖、第四届刺桐文艺奖二等奖;徐南鹏的散文集《大风吹过山巅》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周永强的诗集《浐溪漂流》和连玉基的散文集《什么是生命的美》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文体局创作人员的长篇通讯《文化休闲:瓷都人的时尚》小说《没什么好玩》分别在《中国文化报》和大型刊物《全乐》发表,黄建团的综合作品集《穿过隧道》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欧阳永池的诗集《永远的乡土》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徐南鹏的诗集《大地明亮》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2005年,德化县作家协会会员迅速发展,文学新秀不断涌现,每年在《德化文学》或《瓷都德化》刊发文艺作品400多件。林文荣、连玉基、笔尖、郑金勤、涂德望、黄鹏辉、张晴雯、寇婉琼、徐扬眉等青年作者,每年都有大量作品在市、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至2007年,在市级以上报刊共发表作品1500多篇(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94件,被辑入出版社出版的文学作品集的作品255件,其中有周永强的诗歌上百首,曾世超的微型小说上百篇,张晴雯、林文荣、苏村、寇婉琼各有散文30多篇。其中被国家级出版社辑入的作品有:周永强等的诗文入选《泉州散文新作选》,曾世超的《人才》《玫瑰心情》《门内》等作品入选《微型小说选刊》,张晴雯的散文《初恋似杜鹃》《父亲的抉择》入选《读者》,寇婉琼的散文诗《美丽今宵》入选《散文诗选萃》,苏村的《情满小康路》、张晴雯的《心声》、王双季的《雕塑》入选黄河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刺桐花正红》。蔡丽双、陈志泽编《散文诗精选》、陈炜潘的诗集《徘徊》等文学专著分别由香港文学社出版公司和知识出版社出版。
  第二章 广播电视影像
  第一节 广播
  一、设施
  1988年,全县有县广播站1个,乡广播站17个,村广播室27个,有线广播专线传输杆路403.4千米。
  1989年,县至17个乡(镇)广播专线传输238对千米,164杆千米。全县78个村通广播,农户装喇叭10800只,入户率18%。
  1991年,在观音岐安装100瓦调频发射机,实行高频广播。1993年后,分别在九仙山、观音岐安装300瓦调频发射机。并陆续添置调频发射机、编码机、镭射唱机、调音台、扩音机、录音机、采访机等设备。1994年,全县17个乡(镇)98个建制村通广播,农户装喇叭12476只,入户率239;发展调频音箱3500个,城关公共场所悬挂15个长汀产10瓦室外高频音箱。1996年,全县108个村通广播,喇叭和音箱20472个,10瓦音箱28个,广播覆盖全县95%的人口,发射3套广播节目。
  2000年,全县202个村全部通广播。2004年建设音频工作站,由卡式录音升级为电脑录音播放。后又添置2台进口的250瓦广播发射机更换九仙山和观音岐的发射机,并在局大楼安装50瓦的发射机。有线电视的迅速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广播音箱量大幅下降。2007年,全县存有广播音箱7500个。
  二、节目编播
  1988年,每天实行早、中、晚三段式播音,全天播音6小时,主要内容为德化新闻。1989年,广播站为改变稿件不足的状况,实施来稿“认可书”与奖励制度,稿件首次突破2000篇。
  1993年,日播音6小时零5分,全年播音超1800小时,其中转播中央、省广播节目1020小时。1994年5月1日起,日播音时间增加至13小时,《德化新闻》由2天一组改为每天1组播5次,星期日播放《一周要闻》。并先后开辟“瓷都古今”“今日论坛”“德化革命史”“乡镇书记谈农业”“校长话教改”“农家之友”等8个专题,新办《百歌颂中华》《金歌金曲流行网》《激光音乐》《点歌台》《地方戏曲》《戏曲精选》及《计生服务台》《保险指南》《金融之窗》《国税之窗》《地税之声》等节目。1995年增设《农家话题》《城乡生活》《家庭医生》《夕阳情调》《少儿乐园》综合版块节目。1995年日播出时间增加到16小时。
  1996年,改变“坐等新闻”局面,组织人员到广州、安徽、福州、泉州等地,就企业转制、教育两基、“严打”及商贸等活动情况进行追踪报道。1998年播出新闻290期、1481条;编辑专题72期,联办节目65期。1999年,播出“经济与服务”等8个广播专题360期,获市一、二等奖各1件,三等奖3件。
  2001年,开辟“企业发展年”专栏;2003年,推出《瓷都讲古》《瓷都内外》节目,节目编播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开通《919音乐传情》《广播信息超市》节目,日播出时间18小时,播出新闻7502条,其中在省、市电台播出285条,作品获市一等奖6件,二等奖18件,三等奖20件。
  第二节 电视
  一、设施
  (一)电视转播设施
  1980年,在驾云亭安装电视差转台,转播省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8年,全县有观音岐、县教育局、南埕乡政府等3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可同时收转中央电视台第一套、第二套和教育台节目。电视差转台从上年23个增至32个,全县收转率80%以上。1989年6月,全县有电视地面接收站和差转台45座,发射功率680瓦,省第一套节目覆盖率95%,中央一套节目覆盖率42%,中央二套节目覆盖率26%。
  1990年,开始发展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至1993年,全县接收站发展到100个。同年,开通天马山至观音岐微波传输线路。1996年,开通天马山至九仙山微波传输线路。1998年,在九仙山设500瓦和50瓦发射机各1台,分别转播福建一套和泉州一套节目。
  1999年,实施“村村通”工程,18个“空白建制村”全部安装地面卫星接收小前端,全县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2000年,百人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电视人口覆盖率97%。是年,开通九仙山广播电视光纤线路。2001年,九仙山、观音岐转播台设备全面升级改造,应用CCTV电视解调器和CCTV邻频调试器,提高发射功率。2003年,观音岐转播台安装300瓦调频发射机,并与九仙山两个转播台实施全固态化升级改造。
  2005年,为50户以上自然村安装地面卫星接收系统280多套,用户可以收看20套以上电视节目。2007年,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完成2000多户卫星广播电视地面接收转星调整任务。全县有地面接收站9675个。同时,加强微波电视转播,更新旧设备,使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区外观众能收看到3套以上电视节目。
  (二)有线电视设施
  1989年,在寨头新村建立有线电视播放中心。1991年,购置摄像机、字幕机、编辑机、传真机等采编设备,对前端设备和干线进行扩容改造。
  1993年,在德新街建有线电视大楼,建筑面积400平方米。1994年,与省有线电视台联网,转播电视节目14套,用户6000户,是年4月,开始24小时转播。1995年,与市有线电视台联网,全县有三班、盖德、水口、国宝、赤水、大铭等11个前端网站,安装有线电视用户2760户,电视节目增加到16套。1996年,开通泉州市首条城关至三班“县—乡”有线电视光纤线路12.5千米。1997年,开通城关至盖德光纤线路。除龙门滩镇外,其他17个乡(镇)70个村开通有线电视,用户9900户。
  1998年,县成立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领导小组,电视网络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1999年,投资1098万元,建设光纤线路193千米,开通西半片10个乡(镇)42个村、东半片雷峰、南埕、水口、龙门滩4个乡(镇)12个村的电视联网,建成连接18个乡(镇)143千米光纤电视联网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省、市、县、乡有线电视大联网。时全县广播电视专用光纤干线272千米,传输26套电视节目和3套调频广播节目,有线电视用户1.3万户。同时开通县政府大会场、影剧院有线电视光纤线路现场直播传输系统。
  2000年后,全县投资210万元,进行乡(镇)电视网络改造和乡村入网改造。2003年,县政府确定为“网络发展年”,投资1600万元,在富东街建设集信号接收、传输、发射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编辑、播出于一体的广播电视综合楼。电视节目增至31套,终端用户2.2万户。
  2004—2007年,投资92万元,更新全部节目制作和播出设备,采用新奥特非编硬盘播出系统;投资151万元,建设机房前端设备、数字电视分前端、EPG电子节目指南、SMS用户管理系统和光发射系统;投资60万元,建成一个具备卫星接收设施、广播发射天线、各种机柜、电视墙、监控台、UPS不间断电源以及各种解调设备、数字电视分前端,建成能传输108套数字电视、40多套模拟电视的现代化机房;投资40万元,建成城区光缆干线网及12个交接箱,77个电视光接点,光缆总长84.69千米,完成111个“村村通”模拟改数字建设工程。电视节目增至38套,终端用户3万户。
  二、节目编播
  1988年,电视转播台转播中央、省、市电视节目。1991年12月,有线电视台开始编播《点歌台》《有线MTV》和广告等自办节目。至1992年年底转播中央、省、市电视节目11311小时,自办节目1340小时,其中两个文明主题宣传91项696次。
  1993年,有线电视《德化新闻》试播,1995年正式开播,每周1期。是年4月,首次派员赴广交会,作《德化上千供销人员参加广交会,陶瓷订货上亿元》专题报道。同年5月起,《德化新闻》每周增至2期,增设“天气预报”节目,全年播出新闻524条。1998年5月,《德化新闻》增至每周3期,全年135期、1722条。其中上省台28条,市台120条。摄制《瓷魂》《德化名瓷享誉上海滩》《德化消灭血吸虫病》《石牛山览胜》等11个电视专题。制作《98上海德化名瓷展》《97回眸》等10多个系列报道。
  1999年,首次现场直播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和迎澳门回归“百歌颂中华”演唱比赛。开辟“浐溪两岸”专栏,每周1期。播出“国庆50周年”和创建文明县城等特别报道。摄制《德化梨之路》等11个电视专题,其中《百年蕴玉》等2个专题片在市台播出。
  2000年,制作播出《浐溪两岸》电视专题节目52期,《今日农村》等服务节目80期;制作首部VCD专辑《瓷都风光》。2001年,开设《经济与服务》《杨县长纵论我县企业发展》系列报道。2002年,开辟《迎十六大》《社会视点》《经济广角》《文明之窗》《瓷都人物》《百姓生活》和《大众话题》等栏目。2003年,加强现场报道和专访,推出《人大代表风采》《劳动者风采》等专栏,直播《春节慰问演出》《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文艺晚会。至2003年,共有147个节目在省台播出,516个节目在市台播出。
  2004年,开设“工人之友”专栏,拍摄《三赢德化——福建省德化县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模式的启示》电视专题片。2005年,联办《地税之窗》《红盾之声》《人口与计生》等节目。推出《劳模风采》《瓷都时尚青年》《重点工程》等系列报道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专栏。
  2006—2007年,推出《关注重点工程》《劳动者风采》《青春瓷都》系列报道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人大代表风采》《政协委员风采》《乡镇书记访谈》《科局长访谈》等专栏。与福建电视台合作摄制《绿色瓷都》《生态保护之歌》等专题片。配合央视等媒体拍摄《守住中国白,不忘森林绿》《德化—绿色瓷都造就生态强县》《引森林之水,活瓷都之力》《共建绿色家园,构筑和谐瓷都》《森林之都—德化》等专题片。
  第三节 影像
  一、电影
  1988年,县电影放映公司负责全县电影事业管理。德化城关有电影院和影剧院2个固定放映场所,其中电影院为电影公司直属单位;影剧院为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农村有乡(镇)电影队18个,村电影队13个,其中采用16毫米放映机25个,采用新光源单位22个,采用8.75毫米放映机6个。是年,全县放映电影7187场次,观众326.9万人次。
  1989年,全部淘汰8.75毫米电影机,改用新光源16毫米放映机。随着农村电视逐渐普及,电影市场出现下滑状况。
  1993年始,县影剧院装饰观众厅,更新电影设备、舞台幕布、会议专用音响设备及灯光,增设消防自动喷淋系统、自动报警系统。
  1998年后,电视、音像和镭射影碟进入千家万户,以歌舞厅、电子游艺、网吧和卡拉OK为主体的休闲文化兴起,电影市场疲软萎缩,电影公司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周末多场”电影、“电影抽奖专场”以及一些特定题材和风格的影片“专题放映”等经营方式。
  2005年11月,电影院因建瓷都广场而拆除。
  2007年,全县有电影放映队29个,18乡(镇)分别有1个以上电影放映队,雷峰、南埕、龙门滩、上涌、国宝、美湖等乡(镇)有数字电影设备,兼容胶片16毫米放映设备。
  二、录像
  1985年,德化县创办首家录像放映厅——广播站录像放映厅。1988年,全县录像放映发展到72队(点),城关有影剧院、金三角等几十家录像厅,有录音磁带经销点75间。
  20世纪90年代后,VCD影碟逐步进入百姓家,录像厅逐年减少。1999年,全县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店18家,录像放映厅8家。2007年,城乡录像厅大部分停业。
  第三章 文博图书报刊
  第一节 文博
  一、文物
  1988年4月,国务院颁布屈斗宫德化窑址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文管办”)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到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25处宋至明代的古瓷窑进行复查,新发现宋元窑址5处,民国时期窑址1处。5月,县政府公布第四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至此,全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保存有古瓷窑址229处,古城址1处,古寨堡150处,古冶炼遗址13处,古墓葬12处,古建筑41处,摩崖石刻74处,古碑刻、岩画、石刻造像12处,墓志铭8方;近现代寺宇7处,教堂14处,塔、桥2处;革命活动旧址2处,烈士墓10处;文管会收藏有陶瓷文物413件(其中二级8件,三级405件),古钱币和民国纪念币29种、192枚,古钟1口;灵鹫岩收藏有古钟2口。
  1989年,开展全县性文物普查,新发现赤水永嘉明末建的古寨堡1座、古井1口;发现宋代的边鼓垄窑、民国期间的程田寺格窑;以及长基、瑞坂宋代墓葬7处,诗敦清代墓葬1处;石儒清代墓葬1处、古钟1口、清墓志铭5块、清釉下彩青花大碗1块。是年3月,县陶瓷博物馆成立,文管办收藏的文物转交博物馆收藏。
  1990年,撤销邓启元故居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在塔雁街水巷出土清雍正年间重建云龙桥碑记一块;崇福宫、忠义庙发现崇奉妈祖神像遗迹,通济宫发现妈祖及圣父、千里眼、顺风耳塑像,水口镇村场村水尾宫发现一尊古代妈祖神像。
  1991年11月9日,县政府公布第五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柱峰岩(含水尾宫)、通济宫(又名道仕宫、道台宫)、圣天宫、宏祠宫、福德宫、统军庙、华山宫、英显庙、济虹桥、湾桥、缨溪宫、昭灵宫、巡检寨碑及龙兴宫、大白岩15处。
  同年,县陶瓷博物馆接收省文化厅拨赠玉器45件、漆金木雕20件。
  1992年,浔中镇宝美村发现宋代古井1口;赤水镇铭爱村发现明代书法家张瑞图题刻的楹联1副。
  1993年,县档案馆接收中央领导人有关第一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题词20幅;陶瓷博物馆接收省博物馆还拨原屈斗宫古瓷103件,接收杭州、仙游、台北、惠安等赠送的天目碗、樟木雕、镀金挂盘、银质挂盘、小石狮、影雕和德化产瓷萧等文物礼品,接收县陶瓷公司古陶瓷889件。同时,征集民间古陶瓷84件、德化首届国际陶瓷节期间陶瓷厂家送展陶瓷样品1904件。
  1994年,县文管会选送部分馆藏文物到泉州,由国家文物局陶瓷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多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5年,美湖乡洋田村墓林发现一处古窑址,经专家实地考察,确认该窑址的生产年代大致在唐至五代时期。
  1996年8月12日,县政府公布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林寺、祖龙宫、科荣堂、凤阳堂等4处。
  2000年,从德国斯图加特城内戈尔拍卖行购回72件“泰兴号”沉船出水的德化青花瓷。
  2001年2月,发现明代(万历庚子年)珍品五彩瓷盖罐。
  2002年,县陶瓷博物馆接收原德化瓷厂和德化第二瓷厂陈列室展品1114件和554件(其中清康熙二十五年款的五彩九龙瓶一对);接收“泰兴号”沉船古瓷310件。
  2004年3—4月,发掘清至民国时期阶级窑东头杏脚窑。
  2007年9月,县陶瓷博物馆接收晋江市赠送的邱双炯作品《白瓷塑像五百罗汉》1套;接收民间收藏协会会员向县陶瓷博物馆捐献的古陶瓷60多件,其中苏清河向县博物馆捐献明代何朝宗款观音立像1件,邱双炯现代彩色十八罗汉一套,苏玉峰紫砂十八罗汉1套,许回成何朝宗款作品《文昌帝君塑像》《明代白釉螭龙壶》《明代白釉螭龙瓶》《明代白釉琮式瓶》《苏蕴玉款坐莲观音》各1件;收购晖龙陶瓷有限公司瓷器51件;收购其他古陶瓷52件。
  同年10月,省考察队和泉州市博物馆在德化三班镇寮田尖山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发现窑炉断面1处,经福建省文物部门复查,认为是商周时期原始青瓷窑址。
  至2007年年底,全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44个分布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文物保护点168处。县陶瓷博物馆收藏陶瓷类文物8000余件,其中一级品10件,二级品5件,三级品408件。
  二、陈列展览
  1993年,县陶瓷博物馆设固定展厅3个,面积800平方米,陈列有陶瓷器3385件,玉器45件,漆金木刻20件。坚持长期对外开放。
  2001年起,举办一至三届“福建省德化县民间收藏展”。
  2006年,举办“首届德化县古陶瓷收藏大展”“林建全瓷塑作品展”“郑晨钟书画作品展”。
  2007年,县陶瓷博物馆一楼设“德化陶瓷史话”陈列馆,分为宋元瓷器、明代白瓷、清代青花和“瓷国明珠、百花齐放”等7个单元,陈列新石器时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类文物8000余件。是年,举办“德化县职工创新获奖作品暨民间古陶瓷精品展”。
  三、学术研究与交流
  1989年,县陶瓷博物馆成为中国古陶瓷学会成员单位。县陶瓷博物馆不断收集陶瓷生产工艺、窑炉结构、烧制技术、器物造型、釉色品种、产品外销和科学鉴定等方面资料,为专家学者研究陶瓷搭建平台。翌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福建省博物馆编《德化窑》;何朝宗款渡海观音入选由梁白泉主编的《国宝大观》;德化建白瓷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巧夺天工——中外工艺艺术鉴赏》。
  1991年12月,县陶瓷博物馆馆长徐本章应邀在福州会见日本古陶瓷专家森木朝子等人,就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有关德化窑资料进行鉴定,双方进行了文化交流。
  1993年,举办“中国古陶瓷学会1993年年会暨德化瓷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五国与中国北京、上海、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台湾等地106名专家学者、60多篇论文在会上交流。会议发行华星出版社出版,徐本章主编的《德化瓷研究文集》和徐本章、叶文程著《德化瓷史与德化窑》及其他论文64篇,多角度评价德化陶瓷文化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后,还承办全国古陶瓷协会第二次委员会会议,
  同年,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举行福建省陶瓷创新大奖赛,全省26个单位、379件作品参赛,参赛作品为日用瓷和工艺陈设瓷2类,从材料、技术、立意、造型和艺术效果等方面综合评比。德化县参赛作品50件获奖,其中柯宏荣的瓷雕《乞仙化缘》获特等奖,陈桂玉的《骑犼观音》、陈德卿的《达摩》获一等奖,陈桂玉的《琵琶女》、周雅各的《坐石拐仙》获二等奖,还有15件作品获三等奖,30件作品获鼓励奖。
  1995年,县陶瓷博物馆接待故宫博物院办公室副主任王亚新、文物保护专家曹静楼,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何翠媚,华侨大学外籍学者、美国西雅图博物馆馆长倪蜜、博士生裴珍妮,新加坡国家文物局局长林长鑫、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郭勤逊,英国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馆长柯玫瑰、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范黛华、N·伍德,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石吉及美国俄亥俄州赖特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袁清等人到馆进行有关古陶瓷的学术研究。同年,馆长陈建中应英国东方陶瓷协会的邀请前往伦敦进行为期10天的讲学活动。
  1996年,德化3篇论文分别在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暨学术讨论会、福建陶瓷与宗教文化国际学术座谈会、闽南陶瓷工作年会暨闽南陶瓷史研究学术讨论会上交流。
  至2007年,在福建省博物院举行历时一个月的“历史的对话——德化古今陶瓷艺术展”,在上海旅游文化商城举办“邱双炯作品——高兴弥勒展览”;组织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和旅游品类评比活动;为《人民日报》《中国社会报》《科技日报》《中国消费者报》和香港《文汇报》及省、市电视台和电视系列片《大潮拍岸》摄制组提供有关材料和拍摄素材;协助中央电视台《华夏文明》栏目摄制组到德化拍摄6集德化瓷专题片。其间,德化还接待全国人大常委会、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军事科学院、国家博物院、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文联,以及中共福建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检察院、省法院等领导到德化陶瓷博物馆参观指导27批次;接待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新加坡、日本、加拿大、韩国、菲律宾、吉尔吉斯斯坦等10多个国家、24批国际友人参观考察;接待国家、省、市、自治区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100多批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进行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四、著述出版
  1990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福建省博物馆编纂的《德化窑》。1993年,华星出版社出版徐本章、叶文程等编著的《德化瓷研究文集》《德化瓷史与德化窑》。至1998年,德化瓷塑入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我中华、爱我福建》,德化瓷、德化瓷雕词条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及部分文物研究资料和藏品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分类全集》。1999—2007年,中国文物出版社出版陈建中主编的《德化民窑青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郭少青、林睦柱主编的《瑶台陶渊》,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叶文程、陈建中编著的《德化窑瓷鉴定与鉴赏》,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黄春淮、郑金勤编著的《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中国白·德化白瓷鉴赏》,吴龙清译,(英)唐.纳利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瓷》,陈明良编著的《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海潮出版社出版德化县政府编《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艺术精品(一)》,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中国白艺术发展基金会编《陈仁海让中国白说话》,海风出版社出版德化县政府编《中国瓷都德化出口工艺陶瓷集锦(1)》及《中国瓷都·德化——首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和旅游品类评比获奖作品集》;《泉州文博·德化专辑》《德化窑研究文集》《德化陶瓷历史人物》《福建文博德化专辑》《德化窑标本大系》《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先后编印出版。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5年,德化县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全县18个乡(镇)相继成立非遗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
  2006年,全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戏曲音乐、道场音乐、鼓乐等民间民俗文化,整理出刻纸、纸狮、纸龙、三通鼓、山歌、南音、舞狮、婚俗、摆大龟、敬窑神、陶瓷烧制技艺等11项县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陶瓷烧制技艺、山歌、三通鼓、舞狮、纸狮等5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歌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瓷烧制技艺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有关部门确认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传承人,其中市级有苏清河、柯宏荣、苏玉峰、邱双炯、杨剑民、许瑞峰;省级有苏清河、柯宏荣、苏玉峰。2007年,初步完成德化县18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成果汇编。是年,苏清河入选国家级德化瓷烧制技艺主要代表性传承人。
  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元,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唐后期,德化编纂第一部陶瓷专著《陶业法》。宋代,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各式青瓷、青白瓷、白瓷及少量黑釉瓷。元代,德化开始建造“鸡笼窑”,陶瓷烧制由还原烧成技术发展为氧化烧成技术,产品质地莹润、如脂似玉。明末清初,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泰兴号”沉船上发现的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
  德化瓷雕塑始于宋代,成为一种陶瓷艺术品种。到明代,何朝宗制作出“瓷质温润细腻、晶莹剔透,瓷塑精致典雅、巧夺天工”的德化瓷塑,登上了一个艺术高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珍宝”,享有世界艺术瑰宝的崇高地位。后,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捏塑瓷梅花”“木兰从军”“关公”等作品先后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雕与建白瓷、高白瓷一道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产品远销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之一,瓷雕发展日新月异,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1993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德化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德化山歌
  山歌用当地方言即兴演唱,旋律以五声调式为主,歌声委婉动听,歌词押韵。在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中,抒发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思想感情的山歌不断发展,有情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等。部分乡村组织山歌编唱队,唱迎客山歌、漂流山歌及歌颂平安乡镇、和谐社会、美丽乡村等山歌。主要传承人:黄正统(省级)、江淑留(市级)。
  第二节 图书
  一、藏书
  1988年,德化县图书馆藏书6103册。是年起,中小学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1993年,中学藏书91677册,职业学校藏书4599册。1994年,小学藏书177890册。1995年,县图书馆接收蔡尚思赠书200多册。2000年,全县干部、职工捐款108万元,县图书馆购置阅览桌椅等馆内设施,添置少儿类和美术类图书。2001年,全县中小学藏书105.93万册,其中,中学藏书466301册,职业学校藏书40000册,小学藏书550228册,幼儿园藏书2755册。2005年,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图书馆”。2007年,县图书馆总藏书8.2万册,其中,报刊200多种近5万册,图书3万多册,有陶瓷、雕塑、美术、书法、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和地方文献、视听文献及《二十四史》《民国丛书》等。少儿阅览室有少儿图书8000多册。过刊室有历年图书馆的报刊合订本2万多册。全县学校藏书112.5万册,其中中学565971册,职业学校80000册,小学470629册,幼儿园8442册。
  二、借阅
  1988年,县图书馆发放借书证260本,全年图书流通4010册次;中小学图书流通数以万计。1996年,赖华敏《知识经济,需要优质高效的县级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发挥乡(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2篇论文分别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获三等奖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征文二等奖。
  2002年,县实施以发展图书馆事业,倡导读书、传播知识、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为目的的“知识工程”,县图书馆与各乡(镇)、社区、单位共建图书流通点十多个,将馆内图书送到社区图书室供群众借阅;中小学开展“书香校园”活动,图书流通量与日俱增。
  2004年,县开展“图书杯”《我与图书馆》征文活动,举办“祥晖杯”少儿读书班。8月,首次举办少儿集体参观接待日,接待少儿数百人。2006年,县图书馆与龙门滩中学、大铭中学、盖德中学建立图书流通协作关系,开展送书进校园活动。陈丰《关注农民工创新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应成为真正的“第二课堂”》分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征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7年,德化县图书馆被省图书馆确认为“福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设立书刊宣传栏,开展“服务宣传周”活动,逐步从传统的借还服务功能向教育和信息导航功能转变。
  三、图书发行
  1988年,新华书店经营图书、年画、春联发行销售。全县农村16个基层供销社代发行中、小学课本,12个分销处和4个个体户常年代售图书,还有几十个临时性书刊摊点。同时,开始出现私营书店。1993年,中、小学课本改由教育服务公司代理发行。1998年,私营书店发展到20家。21世纪初,方舟、一凡、德信书店、安盛图书音像柜先后在兴南街供销大厦、富东街、浔东南路和浔东北路开业。一些规模小的私营书店逐渐被淘汰。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私营书店销售图书6000册,销售金额6万元。2004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新华书店加入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设德化分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增加电子出版物的销售业务。2005年,私营书店销售图书44931册,销售金额21.3万元;2007年全县私营书店8家,销售图书41884册,销售金额32万元。
  第三节 报刊
  一、出版
  1994年11月,县委机关报——《德化报》试刊,1996年3月,正式创刊,编辑室与县委报道组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办公制度。199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报,2001年,由旬报改为周报,2003年,更名为《瓷都德化》。至2007年,出版505期,全面报道德化县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的新人新事。《瓷都德化》先后开辟“德化陶瓷文化研究”“德化瓷收藏鉴赏”“瓷坛风流”等专栏,其中《生态对经济的回报》《因特网上卖“泥巴”》《德化瓷“突围”辟新天》《大山里的奥秘——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崛起之路》《情系高山的“风云哨兵”》等100多篇新闻报道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国家级报纸发表;还有2000多篇作品在《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省、市级报纸发表;50多件作品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二、发行
  1988年,全县报刊由县邮电局发行,期发量4.57万份。1989年后,报刊大幅涨价,发行量下降,1997年全县报刊发行3.67万份,其中报纸2.04万份,杂志1.63万份。21世纪后,网络信息迅速发展,再次影响报刊发行。2007年,全县报刊发行2.14万份,其中报纸1.07万份,杂志1.07万份。
  第四章 方志档案
  第一节 方志
  一、县志编纂
  1984年6月至1985年,《德化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制定编修规划,组建、培训修志队伍,拟定纲目,搜集资料。1986—1988年,组织编写部门志和专业志,并着手改写为县志分志。1989年进行总纂、修改,召开《德化县志》初稿学术研讨会。1991年12月送审定稿,1992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向国内外发行。直接参与修志工作人员200多人,搜集资料1000多万字,各种图片300多幅。全书120多万字,彩照62幅,以概述、大事记为卷首,分36篇190章646节,全面记述德化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记载德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德化有史以来记载内容最丰富、范围最广泛的一部志书。1993年6月,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奖中获二等奖。
  1985年,县志编纂委员会决定再版乾隆十二年《德化县志》,由县方志办组织人员负责对旧志断句、标点;对不见于工具书的本地个别地名、人名和地方性史实掌故加注;对错别字、衍夺、疑义字和记述明显错误或矛盾处,则通过不同版本互相参照,进行他校或理校,而后加注;遇无法判断的实行存疑。1987年,经泉州市委宣传部审查批准付梓,由德化县印刷厂铅字排版印刷。32开本,使用简化字,横排。1989年春内部发行。
  二、专志编纂
  1991—1993年,德化县方志办编纂《德化县经济简志》,由泉州新闻出版局审批出版,32开本,243页163千字,德化县印刷厂印刷。
  1998年,县方志办编纂出版《德化县人物志》,32开本,268页、208千字,由泉州新闻出版局审批出版,德化县税务咨询服务公司印刷厂印刷,分精装、简装两种版本。
  2002年4月,《德化陶瓷志》编纂委员会成立,由县方志办组织人员进行编纂。志书翔实记载德化陶瓷发展史上涉及的资源、生产、产品、贸易、管理、科研、教育、企业、专业村、文物、文化、人物等,尤其是对不同历史时期陶瓷生产的工艺水平和产业状况,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展示德化陶瓷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共12章,53节,465千字,图片104幅。2004年1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德化陶瓷志》是德化乃至福建省陶瓷业第一部专业志,系统地记述了德化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体现德化陶瓷的文化底蕴和产品特色,填补德化陶瓷业没有专业志的空白。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年,德化县方志办开始编纂《德化县姓氏志》。志书上溯至事物发端,下限2006年年底,资料来源以各乡(镇)政府及各姓氏提供的资料为主,参照有关书刊、谱牒、个人收藏和宣传资料等。全志采用章、节、目结构,按时序记述。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姓氏独立设章,按人口多少为序排列,章下设源流、分布、谱牒、文物和人物5节,记述德化各姓氏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全书16开本,638页、719千字,内配彩色照片32页153幅,图文并茂。2008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福州力人彩印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经销。
  同年,德化县方志办开始编纂《戴云山志》。志书上溯不限,下限2008年年底。资料来源以实地考察、采集为主,同时采用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局、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到德化考察、调查、规划报告中的部分资料,以及历代县志、文史资料。并收录海峡两岸一些专家、学者对戴云山脉、台湾山脉生物多样性及其血缘关系的研究成果。全志设地理、生物、资源、名胜、宗教文物民俗、文化、旅游、人物等8篇36章,是德化县第一部内容较完整的戴云山志。志书16开本,515页624千字,配彩色照片52页251幅,图文并茂。2011年1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福州力人彩印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发行所经销。
  三、年鉴编纂
  1994年3月,德化县大事年鉴编委会成立(与县方志办合署办公,2块牌子1套人员),并组织编修大事年鉴。12月,由泉州开元彩印公司、德化县印刷厂印刷出版,分地理、经济、政治、科教文卫、人物、综合等6卷,30余万字,彩照32幅,全面、系统、翔实地反映1988—1992年德化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与变化。
  2000年,《德化综合年鉴(1993—1999)》总编室成立,并组织编修。翌年9月,由德化县税务咨询服务公司印刷厂印刷,全书分概况、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乡镇、人物等部类,65万字,彩照18幅。记载1993—1999年德化县政治、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变革的基本情况和重大事件。
  第二节 档案
  一、馆库建设
  1988年,县档案馆设在县政府办公楼三层、四层。有档案库房8间,资料库房3间。1997年,兴建德化县档案馆大楼,用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730平方米,其中库房1200平方米,配备密集架、空调机、除湿机、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设备,总投资230多万元。2000年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1—2007年,县档案馆采购安装档案密集架217立方米,安装防盗门、防盗网、视频监控系统及防盗报警系统,更新防盗、消防自动报警系统,配备电子消毒柜、微波高效杀菌灭虫干燥机,添置空调机2台。设立总控室,实行24小时全员轮流值班制度。实现防潮、防高温、防尘、防虫、防霉、防雷、防震、防盗、防光、防污“十防”要求。
  二、接收与保管
  (一)接收
  1988年,县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84个全宗,27072卷(册),其中民国档案6个全宗,484卷。此后,持续加强档案收集与管理,至1994年,接收各门类档案4270卷又353件。
  199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福建省档案条例》,修订《德化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质量标准和办法》,制定《德化县档案馆关于接收档案、资料范围实施细则》,档案接收管理逐步规范化。
  1996年,县档案馆接收县委办、宣传部、人事局、文化局等20个单位文书档案2070卷。1998年,接收县委办、农业局及三班、雷峰等54个单位文书档案5750卷,照片160张。2000—2007年,接收74个单位文书档案6646卷又519件、土地承包档案204卷、会计档案419卷、勘界档案30卷、婚姻档案275卷。接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视察德化时创作的陶瓷挂盘及有关手稿。接收“庆祝德化解放40周年座谈会”“剿匪情况访谈”录音38盒,《瓷都风光》VcD光盘5张,陶瓷节活动、坂里革命遗址纪念碑揭碑仪式、游击战争时期永德仙指挥部文物和省委在坂里活动旧址等照片1011幅。征集全国、省劳动模范的奖状、荣誉证书、照片、光荣册等个人档案材料及实物15件。20年间累计接收档案19664卷又872件,资料6086册。
  2007年年底,馆藏档案40237卷又872件,实物档案52件、照片16本、录音38盒、录像5盒、光盘8张。内容涉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民政、司法等方面。珍藏有1958年周恩来签署的奖状,1993年李鹏总理为德化首届国际陶瓷节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以及中央、省、市领导题词等珍贵档案。馆藏资料12606册,分为政治、经济、科教、史料、报刊、统计、综合共7大类54种。
  (二)保管
  1989年,县档案馆修整、裱糊民国时期区、乡土地丘形图303份,2793页,1000548字,以及县直4个区的土地丈量典型图,编测图及编测丘形图册66大本、2946张。
  1990年,复制蜕变档案652卷347份,2891页,裱糊档案2卷,更换原区乡档案封皮1600多卷,修补破损资料192卷。
  1994年,档案馆开始机检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利用微机进行文件处理。1995年修订《档案保密制度》《档案馆安全保卫制度》,强化安全管理。对1950—1978年49个全宗,69个单位4701卷短期档案进行鉴定。1998年,对字迹褪变、材料损坏的馆藏20世纪50年代全县9个区及所辖各乡档案进行抢救,复制140份,1280页,400088字。对馆藏民国档案和8个全宗607卷1978—1983年短期档案进行鉴定,并编制档案销毁清册。是年,开发档案查询管理软件,录入机检式目录数据3.2万条。
  1999年,制定《德化县档案馆人员岗位责任制》《德化县档案馆工作细则》《德化县档案馆计算机房管理》等16种制度,完善档案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建立系统完整的档案统计台账和全宗名册,对4个全宗123卷短期档案进行鉴定。
  2000年,修裱、手抄民国期间和1958年前破损、字迹褪变档案618卷,8877页。集中鉴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短期档案,对其中5187卷无保存价值档案进行销毁。
  2002年后,陆续对德化县人民银行、县教育局、盖德乡、浔中镇等1535卷有虫蛀档案进行熏蒸杀虫处理。录入机检式文件级目录30万条,占馆藏档案总数51.5%,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2004年,建立《德化县档案馆档案接收名册》《德化县档案馆档案数量统计表》《德化县档案馆档案鉴定统计表》《德化县档案馆档案出入库登记表》等统计台账。是年,“德化县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二期)”项目获县发展计划局批准立项,完成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和第一阶段18个全宗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录入工作。
  2005年,加大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力度,录入档案1392卷,文件级目录34138条。
  2006年,第一阶段18个全宗,10677卷档案,24.8万条文件级目录数据以96.39%的准确率通过省、市档案局验收。
  2007年,修裱乾隆版《德化县志》(1~6册)464页近30万字,对馆藏1992年(含1992)前687卷,16544份短期档案进行鉴定(待销毁672卷16188份,留存22卷、366份)。第二阶段16个全宗,5536卷档案,119268条文件级目录数据以97%的准确率通过市档案局验收。至此,累计编制案卷目录352册,全引目录495册,建立婚姻、清房、调资、职工录用等专题目录索引10种。
  三、利用
  1988—1992年,县档案馆接待查档人员2967人次,提供案卷4881卷,3633份,为《德化县经济简志》《德化瓷史与德化窑》的编写提供大量历史资料,为“落实政策”提供有效根据。
  1993—1997年,接待查档人员1574人次,提供档案2102卷次,材料3712份,为绘制德化地图、处理山林地界、调解纠纷、工资改革提供依据。其中提供的土地权属档案,为化解赤水镇小铭村与铭爱村土地纠纷发挥重要作用。
  1995年,制定《关于利用开放档案的暂行办法》,对保管满30年的1950—1966年105个全宗7434卷档案进行解密划控,对属开放范围的档案全部编制开放档案目录,向社会开放。
  1996—1997年,档案馆编写《德化县陶瓷资料与科技成果汇编》《德化县矿产资源》《中国共产党德化县代表大会文件(第一至第六次)》《德化县国民经济部分统计资料(1945—1995)》《德化县关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文件汇编(1952—1996)》等,为党政决策和经济建设提供参考。
  1998年,档案馆制定《档案利用借阅制度》,编制《德化县档案馆指南》,并与县党史办联合编写《中共德化县委重要文件选编》。
  是年始,馆藏民国档案全部向社会开放。至2007年,陆续对1967—1977年139个全宗5304卷档案进行解密划控,属开放档案全部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价值。
  1999年,首次举办档案展览,展出国家领导视察德化照片、革命烈士手稿、姓氏族谱共计71卷(幅、册),展示德化人民光荣的革命史和悠久文化。
  至2002年,接待查档人员2405人次,提供档案4591卷次。为机构改革、编写《德化县陶瓷志》提供翔实的资料;提供工商银行基建档案,纠正龙鹏储蓄所综合大楼属危房的错误认定,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提供会计档案,为解决县农业银行与原县水泥厂的债权债务纠纷提供依据。
  2003年,建立《档案利用情况统计表》,编写《中共德化县委、县政府鼓励支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汇编》。
  2005年5月,县档案馆设立现行文件、资料利用中心,并正式对外开放。至2007年,收集2004—2007年县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出台的现行政策性、法规性、公益性、服务性文件及有关条例、规章、条约等现行文件888份,资料45册。接待查档人员2807人次、4190卷次、1230件次。为编写《德化县人民代表大会志》、职称评聘、招工用工、婚姻户籍、工资改革等提供材料6529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四、监督与指导
  (一)监督检查
  1988年后,德化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组织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高档案管理的法制意识。
  1991年9月,县档案局与有关单位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县23个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执法检查,评出县税务局、邮电局、工商银行德化支行、浔中乡、林化厂、机械厂、酒厂、铁厂、蚊香厂、电力公司、水泥厂11个单位为档案执法先进单位,由县政府进行表彰。
  1993年,执行国家档案局《档案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制定《德化县乡镇档案工作年度考核暂行办法》《德化县县直单位档案工作年度考核暂行办法》,组织全县档案工作年度考核。至2000年,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5次,档案普法验收1次,档案管理综合考评1次,推动基层档案管理规范化。
  2001年,执行《福建省档案安全管理规范(暂行)》,实行档案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全县43名档案管理人员取得岗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率43%。至2007年,82名档案管理人员获得岗位资格证书,持证上岗率84%。同时开展档案安全管理专项检查和综合执法检查106家次,档案保管条件有效改善,档案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业务指导
  1988年,县档案局加强对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指导,并以县机械厂为试点逐步推进企业建档工作。
  1990年起,开展企业档案管理升级工作,至1992年,全县7家企业被评为档案管理省级先进单位。1993—1995年,开展档案室定级达标工作,全县10个单位的档案室获评“省级先进”档案室。
  1996年,启动村级建档工作,指导43个村建档。至1998年,全县199个村(居)委会全部完成建档任务。
  1999年,指导宝兜瓷厂、第一建筑公司等20家乡镇企业和必德陶瓷公司、万顺捷陶瓷有限公司等11家外商投资企业建档。开展改制企业档案处置情况调查,指导17家转制企业建立国有资产产权档案处置情况台账。
  2000—2001年,开展档案管理等级认定工作,全县24个机关单位、17个乡镇和19个事业单位通过合格认定,其中8个机关单位和4个乡镇档案室通过“省级先进”档案室认定,6个事业单位通过“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认定。全县151个村通过档案管理合格验收,合格率75%。
  2003年,推行《福建省档案文件整理细则》,改革传统文书立卷方法,简化文书立卷工作。
  2006年,全县11个社区全部建档。
  至2007年,县邮政局获评“国家二级”企业档案管理单位,28个机关单位档案室获评“省级先进”档案室,8个事业单位获评“省一级”档案管理单位,南门社区获评泉州市档案管理示范单位。
  第五章 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德化县文化体育局
  1988年,县政府设文化局,下辖文化馆、图书馆、文管办、电影院、影剧院。1996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与文化局合并组成德化县文化体育局(以下简称文体局),内设办公室、财务室、文化与版权股、体育股。1999年,县文体局兼管旅游,增设旅游股。2007年,旅游从县文体局析出成立旅游局,旅游股撤销,其他内设机构不变,下辖文管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少体校、电影公司、影剧院等单位。
  二、德化县广播电视事业局
  1988年,县设有线广播站(1993年,改为德化人民广播电台)、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3座、电视差转台31个。1989年,建立电视转播台和有线电视播放中心(1993年更名为德化有线电视台)。1990年,德化县广播电视局(1996年转制为广播电视事业局)成立。1994年,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合并为德化县广播电视台。1997年,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广播电视台实行“局台合一”,下设办公室、总编室、事业科、音像科、转播台;2003年,撤销音像科、转播台,新设社管科和财务科;2005年增设监察室。2006年,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成立,隶属于县广播电视事业局。2007年,机构不变。
  三、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4年11月,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立,由县委书记任名誉主任,县长为主任,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员。并与《德化县志》编纂委员会实行两个机构、一套人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县地方志编委会成员先后于1994年3月、2000年6月、2004年4月、2007年7月调整共4次。
  四、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4年11月,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方志办)成立,为县人民政府正科级事业单位,经费由县财政列支。主要负责编纂《德化县志》《德化年鉴》,整理旧志、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等。至2007年12月,县方志办机构、规格、主要职责不变,实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
  五、德化县档案局
  1988年,德化县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1套人员、2块牌子。1997年,机构改革,德化县档案局与档案馆合并,一个机构,挂德化县档案局、德化县档案馆牌子,内设办公室、监督指导科、管理利用科、编研科4个职能科室。2007年,实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内设机构不变。
  第二节 管理
  一、管理体制改革
  1988年,执行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根据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鼓励集体、个人创办文化事业,文化市场不断向社会开放。1991年,首家私营歌舞厅开业。1995年,民营高甲戏剧团成立。
  199.7年,全面推行机关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环节,加强依法行政,逐步完善公示制度。2000年始,文化工作按照政事、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施行政职能分开,取消部分审批审核事项,政府逐步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靠法律、经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转变。
  至2007年,社会捐款378万元,兴建福尧图书馆,增添图书及其设备;佳美、冠福、福盛等企业创办职工俱乐部;企事业单位和私人创办歌舞厅、休闲厅、图书城、卡拉OK厅、娱乐城,举办书法、美术、雕塑、舞蹈培训班;工商银行、酒厂、公路段等开展“企文联姻”,召开“储蓄杯”联欢晚会、“酒文化研讨会”“公路杯南音邀请赛”,逐步形成国家、集体和群众办文化的格局。
  二、文化市场管理
  1988年,县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更名为德化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同时成立“扫黄打非”领导小组。1989年,组织对城关、上涌、雷峰、南埕、水口等地的书刊经营点、录像放映点、电子游艺点进行7次大检查,没收非法录像带64盒,录音带776盒,书刊318册,图片238幅。
  1991年,制定《关于歌舞厅、音乐茶座、卡拉OK厅以及外来演(奏)人员管理问题的暂行规定》,加强“三厅”管理。
  1992年,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全县查获非法出版物1437件,其中录像带19盒、录音带433盒、书刊233本、画图752张;查扣电子游戏机5台、单放机2台。
  1993年,县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禁止跑马机、麻将机、角子机和苹果机从事赌博活动;严禁歌舞厅“三陪”,杜绝色情服务;严格办证制度和歌手持证上岗制度,有效遏制利用文化场所进行赌博、色情服务等非法活动。
  1998年,县文化市场稽查队成立,各乡(镇)配有2名兼职文化市场稽查人员。根据“立足繁荣、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健康发展”的原则,制定文化市场“五公开、八不准、三监督”管理制度,实施签订经营守法责任状等管理办法,规范文化市场。后,相继聘请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8人,向教育、综治等部门发放流动监督证30张,逐步建立社会监督文化市场机制。
  至2001年,组织法律法规培训8班次;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15次,安全大检查4次,拉网式检查4次,常规检查93次,出动车辆43辆次,人员1359人次,收缴内容反动、色情、淫秽、非法盗版VCD片、录像带5万多盘(片),非法书刊1205册,取缔城乡非法电子游戏机经营点9家,关闭台球室21家、音乐舞厅2家、录像点1个,限期整改“三厅”(歌厅、舞厅、录像厅)38家;整顿图书市场21家。
  2002—2004年,进行拉网式检查100次,集中统一行动47次,出动人员1386人次,清理盗版光碟19800张,非法书刊3200册,取缔无证营业场所24家、黑网吧11间,处罚网吧、游戏厅3家,责令整改8家,关闭录像放映室6家。
  2005—2007年,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查处违纪违章经营单位20家,没收非法出版VCD光盘2万多片,非法出版刊物5000多册,取缔电脑游艺经营场所和黑网吧15家。
  三、文物管理
  1988年,调整充实县文管会,副县长任主任。文管会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知识。民间筹资重建九仙山灵鹫岩,复建石壶殿,维修五华寺和永茂堂等。
  1989年,召开文物工作会,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贯彻情况,25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均成立保护小组,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是年,破获永安岩瓷香炉被盗案和格头古墓被盗案。同年,下涌郭隆墓、三福福苑堂木刻屏风、英显宫木雕花瓶等文物先后被盗。
  1992年,破获文物盗案1起,收回佛像11尊。
  1993年,德化屈斗宫古窑遗址被列入“全国100处国家大遗址保护专项”。县文管办请泉州市建筑设计院对德化屈斗宫窑址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并组织维修。至1997年,投入46万元进行全面维修。
  1996年,县文管会组织对全县54处文保单位进行安全检查。
  1997年,县文管办制定工作人员职责和文物工作人员守则;文管办与各文物保护单位签订“文物保护使用责任书”“文物委托管理协议书”,加强文物保护,打击文物犯罪。至1999年,全县破获9起文物犯罪案件,追回瓷狮、瓷瓶、瓷香炉、玉坠等文物。
  1999年11月,邀请国家文物研究所等专家论证屈斗宫保护规划。
  2000年,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管理,确保文物安全。
  2005年9月,县文体局向省文物局呈报《关于对屈斗宫窑址公园规划的报告》。
  2007年10月,县文管办印发《关于转发(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分布点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要求进行城乡建设规划及选址要按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四、版权保护
  21世纪前,德化陶瓷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状态,盗版侵权现象频频发生。2000年,宏益陶瓷雕塑研究所设计的“玉兰仙子”参加上海举办的名瓷展,深受观众青睐,当他们回到德化时,却发现该产品已被仿制,他们只好关闭展厅,谢绝来客,防止被剽窃。
  2001年,省版权局派员到德化县调查,研究陶瓷版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召开有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座谈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版权(著作权)基本概念和开展版权保护的法律依据。县政府拨出专款,指定专人为陶瓷厂家免费办理版权登记,并定期送到省版权局审核办证。是年9月,晖德陶瓷有限公司向省版权局登记一批作品著作权。该公司1名翻译员利用职务之便,将其中1个订单及有关资料转让给另一个厂家。晖德陶瓷有限公司发现后,向有关部门报告,省版权局通过现场取证、鉴定,确认该厂家盗版,处以该厂家赔偿经济损失4.5万元,其订单重新交还晖德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该案例使许多企业主认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至年底,全县办理版权登记220件,单位企业版权登记数为0.18万件。
  2002年年初,省版权局派员到德化处理陶瓷侵权案件,县委、县政府规定,不论哪家企业涉及侵权,挂钩该企业的领导都不能公开或暗中庇护,否则,将追究责任,省版权局顺利查清案情并依法处理。同年,先达陶瓷有限公司的创新产品,被中间商转让给另一厂家生产,省版权局和市、县有关部门深入现场调查取证,并开展法制宣传,侵权方承认错误,赔偿损失7.3万元。省版权局针对以上案例,协助县政府举办版权保护培训班,提高版权所有者维权意识,版权登记数量大幅上升,全年版权登记357件,增长62.27%;单位企业版权登记数0.29万件,增长59.38%。
  2003年,德化县版权登记服务中心成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免费为企业办理版权登记。配备版权执法人员,及时查处侵权盗版行为。是年,国家版权局在全国宣传“德化经验”。2004年,在德化召开“全国版权保护工作现场会”。2006年,全县登记版权的陶瓷产品销售总额213.45万美元,占陶瓷产品销售总额59.9%;国家版权局授予德化县“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称号。2007年,全县版权登记1091件,单位企业版权登记0.85万件,分别是2001年的4.96倍和4.72倍。是年5月,“版权保护与创新型国家”报告会在全国各地巡回举行,德化县作为福建省唯一代表参加巡回报告活动。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