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科技普及与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科技普及与推广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7
页码: 895-901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科技普及与推广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科普宣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农业、工业、科技信息与服务等。
关键词: 科技普及 推广 德化县

内容

第一节 科技普及
  一、科普宣传
  1988年,全县18个乡镇有18个科普墙报栏。至20世纪末,全县建立乡村科普墙报栏70多个。墙报栏每2个月出版一期,不断更新内容,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农业耕作新技术,介绍台风、雷雨、病虫害防治知识;推广陶瓷制作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宣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卫生防病等养生知识。
  1990年,县委组织“科技兴农”宣传队,到隆泰、奎斗、蕉溪、苏洋、下涌“五大粮仓”和12个乡的科技示范村举办以农技推广、水稻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讲座18场次,展出科普图片90多幅,放映科教片17场次,免费赠送技术资料1.5万册。
  1991年,县农业、林业、医疗卫生等部门先后创办《德化经作》《农技简报》《农业动态》《医药信息》《卫生防疫信息》等科技简报,通过乡(镇)农技站、经管站、老年学校等转发到各村科技小组和科技示范户。
  1992年,县广播电台创办“科学与文化”“卫生与健康”科普节目,每天定时播放。至1996年,编播“农民技术员的摇篮”“孕育跨世纪人才的摇篮”“科技创先”“瓷乡涌动科技潮”“德化梨之路”等节目。
  1996年,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县2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科技兴农、科技兴瓷、计划生育、防火防盗等科普广场活动25场次。至2002年,邀请叶贻彪、李炳胜、曾昭盘等专家作“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能源、激光、太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循环经济”“环境与癌”“国外风格和施工管理方法”“农村电能应用”等科技讲座,开展“科技在我身边”“节能减排”等科普宣传周活动。
  2003年,“瓷都科技在线网站”和“科技咨询热线”先后开通。至2004年,发布最新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3800条。
  2005年,执行泉州市《关于开展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主题,开展科教进社区和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组织科普知识竞赛。至2007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开设健康卫生讲座,接受乡村群众咨询;在城关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万人签名活动;组织参加“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感受世界生物之美”征文竞赛。累计组织科普宣传活动325场次,接受咨询13.8万人次,分发《农村致富》等科普资料5.5万份。
  二、科技培训
  1988年,县科委组织杂交水稻制种、水稻垄畦栽、食用菌、葡萄等栽培技术,肉猪、戴云山羊饲养和杂交技术,玩具瓷制作工艺及胆红素提取等技术培训班14期,537人次。至1993年,县投入经费11.4万元,组织配方施肥、植物生长素应用、病虫害防治、再生稻和柑橘栽培技术及陶瓷制作工艺等培训班401期,20640人次;投入经费22.5万元,委托厦门集美轻工学校和县职业中学举办国际贸易金融(一个月期)培训班、陶瓷工艺(一年期)培训班各50人,三年期陶瓷美术职业中专班100人,陶瓷工艺造型班46人。
  1993—1995年,全县举办陶瓷工艺、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等培训班325期,15606人次,派出各类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村举办科技讲座85场,接受培训3万多人次。
  1996—2000年,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6期,19个专业,8606人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针对专业户、种养户需求开设专题技术讲座800场,2万多人接受培训。
  2001年起,县科技局以星火培训学校为基地,借助泉州市远程培训系统,开展陶瓷雕塑、成型、烧成、电脑设计等培训班35班,2500人;与星辰雕塑学校联合,建立陶瓷、雕塑教学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岗前培训500多人。至2007年,县科技局联合农业等部门举办家禽养殖、蔬菜、果树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4期,16729人次,科技下乡15次,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0多场次,播放录音带96盒,5万人接受培训。404名农民经过培训、考核获得技术员评定证书,87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成为科技推广的带头人。
  三、科技示范
  1988年,浔中乡加强创建科技示范乡领导,成立科技领导小组,乡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科技副乡长兼任主任。至1990年投入经费74万元,举办陶瓷、茶果、食用菌等培训班16期540人;建立隆泰村再生稻示范基地、石山村食用菌示范基地、浔中村稀土陶瓷抽象捏塑等示范基地;推广电热烧瓷、杂交水稻和巨峰葡萄栽培、饲料饼养猪等技术,促使工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的提高。199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990万元,比1986年增长187%,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占46.95%;农民人均年收入1202元,比1986年翻一番以上。同年12月,科技示范乡镇建设通过市科委验收。
  1990年,县科委确定一名副主任和两名科长负责科技示范工作,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检查。同时,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帮助解决示范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年底,在浔中镇隆泰村召开全县科技示范现场会,推广浔中乡科技示范工作经验,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至1993年,县拨出12.08万元,扶持浔中和三班两个科技示范乡镇建设,全县建立三班再生稻示范基地、盖德、霞碧和高漈食用菌示范基地以及美湖、上涌等乡镇的低产果园改造、杂优制种、根外施肥、化学除草、科学养猪等示范村22个、示范场1个、示范户301户。其中,浔中乡成立科技协会,发展会员118人;成立研究所1个,建立仙境食用菌、英山淮山等科技示范基地5个,发展示范户100多户,成果突出,获得福建省首批科技示范乡镇称号。
  1994年,全县推广浔中乡政府每年按上年财政支出的1%作为科技经费,加强科技示范工作。至1996年,全县建立电热烧瓷、水果栽培、水稻杂优制种、淡水养鱼、食用菌栽培等示范基地(户)2000多个。国宝乡祥云村立体式稻田养殖、桂阳乡彭村综合种养、赤水街反季节巴西蘑菇丰产栽培示范经验在全县推广,南埕镇高漈村食用菌栽培、倒刺鲃繁殖等示范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196元增加到1996年293元。三班乡实施低产田改造、水稻专用肥、“喷施宝”“云大一120”叶面施肥示范,水稻产量提高10.8%,获福建省第二批科技示范乡镇。
  1997—2000年,围绕粮食自给工程、种子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立隆泰、三班、蕉溪“吨粮田”高产示范,上涌、美湖杂优制种示范,三班、下涌中低产田改造示范,苏洋、锦洋反季节蔬菜栽培示范以及瑞坂德化梨栽培、南程马铃薯脱毒繁殖、春美黄花菜栽培与加工、龙门滩霞山床架式和野外薄膜菇房草菇生产、国宝内坂太湖母猪饲养、葛坑反季节蘑菇丰产栽培、苏洋血橙种植、云路绿色有机茶制作、杨梅三八农场果树栽培、佳美窑炉改造等科技示范村30个、示范基地(场)45个、示范户250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54项,农作物优良品种27种,全县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86%,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7.5%。德化第五瓷厂、创意集团公司被泉州市命名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龙浔镇、雷峰镇获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范乡镇。
  2001年,县组织科技副乡长到漳浦、龙海参观学习科技示范经验。后,陶瓷业围绕节能降耗,降低烧成温度,建立瓷土配方、窑炉技改和“三废”(废水、废渣、废瓷)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农业围绕“绿色食品”工程,加大德化梨、黄花菜、山茶油、戴云山羊、德化黑鸡、福建黑兔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德化特色产业发展。至2007年,市、县投入189万元,扶持“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一村一场、一户一技”科技示范工程,创建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镇2个、示范村4个、示范场21个、示范户16户(其中早熟梨4户,黑鸡2户、养鱼3户、毛竹、茶叶、甜橙、肉猪、土鸡生态养殖、水果禽畜综合开发、陶瓷唐山彩色釉配方各1户)。县级科普示范社区4个、科技示范村15个、示范场(基地)4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个)、示范户500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5个项目被泉州市确定为市级示范项目;美湖乡、浔中镇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普先进乡镇,南门社区获得福建省科普示范社区;龙浔镇、浔中镇、三班镇、雷峰镇、上涌镇获泉州市科普先进乡镇,高阳村、凤池社区、园丁社区、兴南社区获得泉州市科普示范社区;戴云养殖有限公司被评为泉州市2006年度农村青年科技创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 科技推广
  一、农业
  (一)种植业
  1988年,实施科技兴农计划,全县推广杂交水稻、垄畦栽、再生稻丰产栽培等新技术12项,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县播种面积85%。中乡举办茶果等培训班16期次,推广巨峰葡萄等科技项目8个。至1990年,全县推广再生稻273.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粮1620千克。1991—1992年,引进大白菜—大将、萝卜—雪樱、秋种黄瓜、红甘蓝等新品种,全县推广叶面施肥1.67万公顷,推广甘薯良种1.8公顷,增产粮食2.6万吨;推广菌草培植香菇3000万袋,创产值450万元;推广茶园施用喷施宝生长素,每公顷增产鲜茶叶816、75千克。
  1993年,建立英山、盖德、岭脚等粮食作物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64期次、6037人次,推广水稻杂优组合D297优67、D297优63等新品种3.47万公顷,再生稻2400公顷,“垄畦栽”900公顷,增产粮食2.788万吨。
  1994年,县实施“粮食工程”,推广杂优制种高产技术、早稻栽培、化学除草、根外施肥等技术。1996年,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配备专职农技员128人,农民技术员240人。至1999年,实施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落叶果树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推广德化梨草生栽培、“开心型”修剪、高接换种、果实套袋、设施栽培等技术和石硫合剂、松碱合剂、波尔多液三大土农药,提高水果品质档次和科技含量;推广马铃薯脱毒繁育2667公顷,推广水稻专用肥和复合肥1.13万公顷,推广“云大—120”“植物动力2003”4.7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1993年增长375千克;推广“农达”“幼禾葆”等除草剂及“扑虱灵”等新农药数十种,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引进笋用竹3万株,推广毛竹林改造、油茶低产林改造、直干桉种植、秃衫栽培等技术,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业产值。其中葛坑林场“绿化保健食品—苦丁茶的开发和推广”被泉州市科委列入科技计划项目。
  2000年,实施“菜篮子工程”,引入蔬菜、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推广反季节蔬菜、食用色素植物栽培、马铃薯脱毒繁育、春美黄花菜栽培技术和早熟德化梨先进栽培技术,带动蔬菜、食用菌和水果产业发展。2003年,实施“良种工程”,不断引入、示范、培训,推广新品种。至2007年,引入优155、特优627、两优培九、11优明86,超级稻Ⅱ优航1号、Ⅱ优1273及D奇宝优527等水稻品种;引进福薯、莆薯、台薯、岩薯、金山57、脱毒新种花、泉薯等番薯品种;引入广东农303、中薯3号、东北春薯、大西洋、紫花白、泉引1号等马铃薯品种;引入苦瓜、丝瓜、黄瓜、甜椒、甘蓝、耐热大白菜、墨紫茄等蔬菜品种;引入血橙、潭甜橘柚等水果品种;引入姬松茸、茶树菇、杏鲍菇、金福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品种。举办作物栽培等专业培训班90期、9430人次,短期培训84期、6729人次。先后建立早熟梨、毛竹、茶叶、甜橙、大棚蔬菜、黄花菜、淮山等栽培示范基地。推广“床架式”食用菌栽培、高山反季节栽培;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防治作物病虫害的甲酸铜、可杀得、大功臣、天霸、氯鼠酮、稻丰收等新农药;推广田草绝、喹禾灵、乐草隆、稻草畏等农药防除杂草技术。推广李树修剪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优质早熟梨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二)养殖业
  1988年后,德化县引入南江黄羊、塞北兔、太湖母猪等20多个畜禽新品种,推广科学养猪等先进技术。至1995年,引入奶牛、成都麻羊、大约克公猪、“支杂鸡”、乌康鸡、黑优兔等20多个新品种,推广添加剂饲料养肥猪技术、尿素氨化稻草饲养肉牛、竹山养羊技术及兔瘟疫苗免疫等技术。全县杂交猪占肉猪存栏数60%,塞北兔存栏3万多只,江南黄羊种羊400多头。
  1996年,县成立养殖技术推广中心。至2001年,引入波尔山羊、北京鸭、樱桃谷鸭、美国青蛙、三角鲂、彩虹鲷等新品种,引入国外牧草种植;建立禽畜综合饲养和池塘养鱼示范基地;举办畜禽养殖培训班34期次、1000多人次;推广二元母猪、三元仔猪和母猪人工授精技术、种草圈养肉牛技术、鸡鸭保温育雏技术和池塘养鱼、种间杂交生产罗非鱼苗和美国青蛙繁养等新技术。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50%,肉类总产量2.44万吨,比增7.02%。
  2002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购入自动化孵化机和出雏机,提高孵化效率,推广规模养殖,科技养殖技术。至2007年,配备村级农民技术员576名,建立全省首个县级波尔山羊纯种繁育场和南江黄羊杂交改良点84个、福建黑兔繁育示范村(点)16个、种草圈养肉牛场2个、科学养猪专业户200户。实施“德化黑鸡选育与开发利用”项目,创立德化黑鸡专业合作社,建立龙阙、连山、上洋、英山等4个万羽黑鸡生产基地和无药残标准化示范区,推广德化黑鸡标准化孵化、饲养技术,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通过引入、杂交改良畜禽品种,科学配方饲料,改传统牛、鸡、鸭散养、放养,渔放流养殖单一模式为散养、放养,圈养、笼养、网箱养殖多种模式,有效提高畜禽渔业产量。2007年,肉牛、猪、羊、兔、家禽出栏数分别是1988年的5.8585倍、3.46倍、20.9倍、7.05倍、5.17倍,淡水产量是1988年的11.16倍。
  二、工业
  (一)陶瓷
  1988年后,陶瓷业继续推广电、油代柴烧瓷技术,建电热窑炉280个(条),年节约木材6万立方米;引进国际新兴的“真空等离子磁控溅射”技术,安装“超金”加工设备,对陶瓷进行“超金”装饰,具有无毒、耐磨、耐酸、耐碱和变色等特点。1989年,德化瓷厂和德化第二瓷厂分别从日本、联邦德国引进高级日用瓷生产线和喷雾干燥静压成型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陶瓷企业推广回收陶瓷下脚料、废水、废瓷生产再生陶瓷技术,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1991年,在佳美集团公司建立窑炉改造示范点,推广新型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窑炉技术,年节约燃料柴油2000多吨,降低燃料成本700多万元,提高整体效益5000多万元。至1997年,推广低温烧成的环保陶瓷“白云瓷”“半瓷”技术;德化第一瓷厂推广“水煤气”代柴烧瓷技术,第二瓷厂引进乙烯焦油代替柴油煅烧瓷器技术,月节约燃料成本15.56万元(21世纪后被淘汰)。1998—2006年,推广废石膏回收加工利用技术;达益窑炉材料应用研究所“多晶莫来石耐火纤维在陶瓷窑炉的应用推广”先后被省科委列入重点成果推广项目,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成果推广”项目。
  2007年,推广兰星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节能燃烧器,对佳美集团公司、得盛集团公司等企业30条窑炉进行技改,为18条窑炉配置助燃风和天然气比例自动系统,平均节约能源10%—15%。《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评审,全县陶瓷固体废物再生率90%以上,废水回收率8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1%,成为全省首个县域经济试点县。
  (二)印刷
  1988—2007年,德化县印刷厂引入电脑排版、制版、印刷新设备、新技术,从传统模拟制版印刷发展到数字制版技术、胶印联机冷烫技术、卷筒纸烫金技术、定长拉伸复合印刷避镭射版缝技术、镭射图案压印转移技术、组合印刷技术;德化彩印包装厂引入海德堡速霸电脑五色印刷机、电脑控制高速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实现彩印一次上色一次印刷,做到套彩准确,减少损耗,产量提高近1倍。
  三、电信
  1988—2007年,县电信局先后引入程控电话和无线寻呼通讯先进设备,建立人工台BP机发射机、数字移动通信发射机,开通程控电话、“泉灵通”无绳电话,实现由电话基础网向综合数据网乃至信息网转变。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引入先进调频发射机、编码机、镭射唱机、电视信号接收、转播、发射等设备,建设音频工作站,电台由卡式录音转为用电脑录音播放;引入新奥特非编硬盘播出系统,建设电视宽带接入网、彩色会议电视系统,有线电视音像质量不断提升。
  第三节 科技信息与服务
  一、科技信息
  1988年后,县科技情报研究所(翌年改为科技信息所)继续负责科技信息收集和传播。浔中乡成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翌年,全县11个乡镇成立科技信息站,发展科技信息员176人,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1场。至1995年,全县18个乡镇和181个村建立科技信息站,有信息员188人,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信息网;开展科技信息传播活动十几场次,印发科技动态6期1320份、科技信息20期4000份,编印1980—1990年科技成果汇编本1000册,分发到各乡村和企事业单位。
  1997年,创建“德化瓷都佳信网络”,为全国首家陶瓷行业国际域名互联网站,在网上发布最新陶瓷科技信息,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咨询。至2004年,县科技信息所编印《科技动态》21期,3万多份,刊发《科技创先简报》13期,在省市及以上报刊登载科技信息60条;与县有线电视台联办《科技天地》栏目,每周一期,介绍科技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成果;瓷都科技在线网站由原来半月期改为每周一期,信息量由30篇(条)增加到80篇(条)。
  2005年,以一网消息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中国瓷都德化网陶瓷专业门户网站,与100多家陶瓷企业网站链接,收集国内外艺术产品图样5万多张。翌年,加强县网络信息中心建设,帮助企业建立自助网站100多个,图库图样100万张;开通德化陶瓷商城和中华陶瓷网,为企业提供商务、科技信息服务。2007年,瓷都科技在线网站开设科技信息、科技专题、陶瓷技术、科普天地、农业天地等12个专栏,每周信息量增至120篇(条),累计点击753.18万人次;加大德化陶瓷商城、中华陶瓷网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德化陶瓷、德化旅游、德化企业知名度。其中陶瓷商城2400人次咨询,促进陶瓷交易500多万元;中华陶瓷网收入全国2114家陶瓷企业(其中德化500多家),陶瓷名人600多人,成为德化陶瓷乃至全国陶瓷行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门户网站,日访问量2000多人次。同时,与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编印《陶瓷之路》专刊,赠送全国有关陶瓷研究、生产、销售单位或个人,为企业搭建交易平台。
  二、科技服务
  1988年8月,县科技服务公司成立,开始向外开展科技咨询、科技交易、科技产品展销、科技人员培训等业务。浔中乡成立农业咨询服务公司、畜牧技术咨询站。至1995年,县科技服务公司为企业发放技术贸易许可证10多份,支持技术企业到泉州、晋江、仙游及广东饶平、大浦等地开展窑炉技术中介、咨询;组织科技企业参加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交易会、福建省首届项目成果交易会、鲤城及晋江技术市场交易会,15个项目成功交易,促进科技市场的发展。
  1996年,举办大中专毕业生与企业人才供需洽谈会,为21家企业搭建招聘科技人才平台。从外省引入大中专毕业生10人充实涌溪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队伍。
  同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建民营科技园区,制定资金、用地、用电、税收4方面12条优惠政策。至2000年,投入5.4亿元,开发土地60公顷,建厂房90万平方米。园区设立管理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及陶瓷人才培训、陶瓷资料检索、陶瓷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陶瓷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测试、科技项目中间试验和科技产品批量生产等机构和设施。进园陶瓷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用中英文或图像向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送陶瓷信息和样品,并接受订货。
  2001年起,邀请中科院院士、陶瓷专家、教授30多人到德化开设“ISO9000质量认证”“专利申请与专利使用”知识讲座,到企业进行科研指导、项目调研、课题论证。多家企业通过这个平台,与上海、沈阳等技术交易所建立联系,获得科技信息、科研项目和所需科技成果。佳美等企业分别与省内外科研单位的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一对一技术咨询、项目申报、课题论证等业务;博大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纳米功能陶瓷”项目、龙鹏集团与福州大学“高白度轻质陶瓷”项目对接成功,投入生产。至2005年,在南门、水口、春美等地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赶集等活动5场,6000人次;组织企业参加泉州·中国陶瓷建材展销会、西安·德化名瓷展、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4场,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福建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名人和“争艳杯”评选等活动4次,40多家企业100多人次参加,2人获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4人获省工艺美术大师,13人获工艺美术名人;参展作品获全国陶瓷设计创新三等奖2件,优秀奖6件,全国陶瓷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1件,铜奖2件,特别奖1件;获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2件,特别荣誉奖1件;获“争艳杯”5金8银17铜和14个优秀奖,1个优秀组织奖。同时,协助筹办在德化县召开的福建省陶瓷产业产、学、研现场会,全县20个项目实现对接。
  2006—2007年,实施泉州市“陶瓷支柱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科研项目,为陶瓷检验检测中心配设物理检测室、化学检验室、原子吸收室、热膨胀系数室、流量室、差热分析室等11个实验室,添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白度计、材料高物理测定仪等设备33台、计量标准装置9套,可进行20多项检测、分析项目。检验检测中心每月为企业测试材料或产品50—100项,指导20家企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举办企业陶瓷标准、代码知识等培训17期950人次;检测陶瓷材料和产品质量536批次,测定企业计量器具1000多台件。陶瓷设备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原材料加工、成型、窑炉和自动化设备与技术的咨询、引入、维修等服务,其中为50多条窑炉提供窑炉节能技改和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年节约天然气3.18万立方米。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历史的对话—古今德化陶瓷精品展”“中艺杯”中国工艺品设计创新大奖赛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选活动13场,13人分别获得陶瓷工艺大师和陶瓷精英称号,14人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称号,参赛作品获45金46银29铜和1个特别金奖。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