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科学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511
颗粒名称: 卷二十八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23
页码: 895-917
摘要: 本卷记述了德化县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科技普及与推广、科技研究与成果、气象、服务与管理等。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德化县

内容

1988年,德化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通知》,出台优惠政策“四条”,推动科技体制改革。1996年,召开科学大会,贯彻、执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发展陶瓷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进科技事业发展。
  1999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决定》,执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创建科技先进县、科普示范县活动;实施国家“火炬计划”,建立陶瓷产业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工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引导企业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路子。
  至2007年,县政府投入科技经费5871.3万元,全县有科研机构248家、科技人员1632人,培育出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其中上亿元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1.0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1.14%。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162项,通过工SO质量和环保体系认证企业119家,获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个;陶瓷行业名牌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5个,著名商标7枚。全县拥有专利446项,获省科技进步奖8项,获全国科技先进县、福建省科普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第一章 科技普及与推广
  第一节 科技普及
  一、科普宣传
  1988年,全县18个乡镇有18个科普墙报栏。至20世纪末,全县建立乡村科普墙报栏70多个。墙报栏每2个月出版一期,不断更新内容,推介农作物新品种、农业耕作新技术,介绍台风、雷雨、病虫害防治知识;推广陶瓷制作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宣传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卫生防病等养生知识。
  1990年,县委组织“科技兴农”宣传队,到隆泰、奎斗、蕉溪、苏洋、下涌“五大粮仓”和12个乡的科技示范村举办以农技推广、水稻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讲座18场次,展出科普图片90多幅,放映科教片17场次,免费赠送技术资料1.5万册。
  1991年,县农业、林业、医疗卫生等部门先后创办《德化经作》《农技简报》《农业动态》《医药信息》《卫生防疫信息》等科技简报,通过乡(镇)农技站、经管站、老年学校等转发到各村科技小组和科技示范户。
  1992年,县广播电台创办“科学与文化”“卫生与健康”科普节目,每天定时播放。至1996年,编播“农民技术员的摇篮”“孕育跨世纪人才的摇篮”“科技创先”“瓷乡涌动科技潮”“德化梨之路”等节目。
  1996年,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县2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科技兴农、科技兴瓷、计划生育、防火防盗等科普广场活动25场次。至2002年,邀请叶贻彪、李炳胜、曾昭盘等专家作“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能源、激光、太空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循环经济”“环境与癌”“国外风格和施工管理方法”“农村电能应用”等科技讲座,开展“科技在我身边”“节能减排”等科普宣传周活动。
  2003年,“瓷都科技在线网站”和“科技咨询热线”先后开通。至2004年,发布最新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3800条。
  2005年,执行泉州市《关于开展2005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主题,开展科教进社区和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组织科普知识竞赛。至2007年,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开设健康卫生讲座,接受乡村群众咨询;在城关开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万人签名活动;组织参加“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感受世界生物之美”征文竞赛。累计组织科普宣传活动325场次,接受咨询13.8万人次,分发《农村致富》等科普资料5.5万份。
  二、科技培训
  1988年,县科委组织杂交水稻制种、水稻垄畦栽、食用菌、葡萄等栽培技术,肉猪、戴云山羊饲养和杂交技术,玩具瓷制作工艺及胆红素提取等技术培训班14期,537人次。至1993年,县投入经费11.4万元,组织配方施肥、植物生长素应用、病虫害防治、再生稻和柑橘栽培技术及陶瓷制作工艺等培训班401期,20640人次;投入经费22.5万元,委托厦门集美轻工学校和县职业中学举办国际贸易金融(一个月期)培训班、陶瓷工艺(一年期)培训班各50人,三年期陶瓷美术职业中专班100人,陶瓷工艺造型班46人。
  1993—1995年,全县举办陶瓷工艺、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等培训班325期,15606人次,派出各类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村举办科技讲座85场,接受培训3万多人次。
  1996—2000年,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36期,19个专业,8606人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针对专业户、种养户需求开设专题技术讲座800场,2万多人接受培训。
  2001年起,县科技局以星火培训学校为基地,借助泉州市远程培训系统,开展陶瓷雕塑、成型、烧成、电脑设计等培训班35班,2500人;与星辰雕塑学校联合,建立陶瓷、雕塑教学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岗前培训500多人。至2007年,县科技局联合农业等部门举办家禽养殖、蔬菜、果树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84期,16729人次,科技下乡15次,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0多场次,播放录音带96盒,5万人接受培训。404名农民经过培训、考核获得技术员评定证书,87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成为科技推广的带头人。
  三、科技示范
  1988年,浔中乡加强创建科技示范乡领导,成立科技领导小组,乡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科技副乡长兼任主任。至1990年投入经费74万元,举办陶瓷、茶果、食用菌等培训班16期540人;建立隆泰村再生稻示范基地、石山村食用菌示范基地、浔中村稀土陶瓷抽象捏塑等示范基地;推广电热烧瓷、杂交水稻和巨峰葡萄栽培、饲料饼养猪等技术,促使工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的提高。1990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990万元,比1986年增长187%,依靠科技进步因素占46.95%;农民人均年收入1202元,比1986年翻一番以上。同年12月,科技示范乡镇建设通过市科委验收。
  1990年,县科委确定一名副主任和两名科长负责科技示范工作,每两个月组织一次检查。同时,组织科技人员下基层帮助解决示范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年底,在浔中镇隆泰村召开全县科技示范现场会,推广浔中乡科技示范工作经验,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至1993年,县拨出12.08万元,扶持浔中和三班两个科技示范乡镇建设,全县建立三班再生稻示范基地、盖德、霞碧和高漈食用菌示范基地以及美湖、上涌等乡镇的低产果园改造、杂优制种、根外施肥、化学除草、科学养猪等示范村22个、示范场1个、示范户301户。其中,浔中乡成立科技协会,发展会员118人;成立研究所1个,建立仙境食用菌、英山淮山等科技示范基地5个,发展示范户100多户,成果突出,获得福建省首批科技示范乡镇称号。
  1994年,全县推广浔中乡政府每年按上年财政支出的1%作为科技经费,加强科技示范工作。至1996年,全县建立电热烧瓷、水果栽培、水稻杂优制种、淡水养鱼、食用菌栽培等示范基地(户)2000多个。国宝乡祥云村立体式稻田养殖、桂阳乡彭村综合种养、赤水街反季节巴西蘑菇丰产栽培示范经验在全县推广,南埕镇高漈村食用菌栽培、倒刺鲃繁殖等示范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人均收入从1989年的196元增加到1996年293元。三班乡实施低产田改造、水稻专用肥、“喷施宝”“云大一120”叶面施肥示范,水稻产量提高10.8%,获福建省第二批科技示范乡镇。
  1997—2000年,围绕粮食自给工程、种子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和菜篮子工程,建立隆泰、三班、蕉溪“吨粮田”高产示范,上涌、美湖杂优制种示范,三班、下涌中低产田改造示范,苏洋、锦洋反季节蔬菜栽培示范以及瑞坂德化梨栽培、南程马铃薯脱毒繁殖、春美黄花菜栽培与加工、龙门滩霞山床架式和野外薄膜菇房草菇生产、国宝内坂太湖母猪饲养、葛坑反季节蘑菇丰产栽培、苏洋血橙种植、云路绿色有机茶制作、杨梅三八农场果树栽培、佳美窑炉改造等科技示范村30个、示范基地(场)45个、示范户250户,推广先进实用技术54项,农作物优良品种27种,全县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86%,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97.5%。德化第五瓷厂、创意集团公司被泉州市命名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龙浔镇、雷峰镇获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范乡镇。
  2001年,县组织科技副乡长到漳浦、龙海参观学习科技示范经验。后,陶瓷业围绕节能降耗,降低烧成温度,建立瓷土配方、窑炉技改和“三废”(废水、废渣、废瓷)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农业围绕“绿色食品”工程,加大德化梨、黄花菜、山茶油、戴云山羊、德化黑鸡、福建黑兔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德化特色产业发展。至2007年,市、县投入189万元,扶持“一县一业、一镇一品、一村一场、一户一技”科技示范工程,创建市级新农村规划建设示范镇2个、示范村4个、示范场21个、示范户16户(其中早熟梨4户,黑鸡2户、养鱼3户、毛竹、茶叶、甜橙、肉猪、土鸡生态养殖、水果禽畜综合开发、陶瓷唐山彩色釉配方各1户)。县级科普示范社区4个、科技示范村15个、示范场(基地)4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个)、示范户500个;“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5个项目被泉州市确定为市级示范项目;美湖乡、浔中镇分别获得福建省科普先进乡镇,南门社区获得福建省科普示范社区;龙浔镇、浔中镇、三班镇、雷峰镇、上涌镇获泉州市科普先进乡镇,高阳村、凤池社区、园丁社区、兴南社区获得泉州市科普示范社区;戴云养殖有限公司被评为泉州市2006年度农村青年科技创业示范基地。
  第二节 科技推广
  一、农业
  (一)种植业
  1988年,实施科技兴农计划,全县推广杂交水稻、垄畦栽、再生稻丰产栽培等新技术12项,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县播种面积85%。中乡举办茶果等培训班16期次,推广巨峰葡萄等科技项目8个。至1990年,全县推广再生稻273.3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粮1620千克。1991—1992年,引进大白菜—大将、萝卜—雪樱、秋种黄瓜、红甘蓝等新品种,全县推广叶面施肥1.67万公顷,推广甘薯良种1.8公顷,增产粮食2.6万吨;推广菌草培植香菇3000万袋,创产值450万元;推广茶园施用喷施宝生长素,每公顷增产鲜茶叶816、75千克。
  1993年,建立英山、盖德、岭脚等粮食作物科技示范基地,组织实用技术培训164期次、6037人次,推广水稻杂优组合D297优67、D297优63等新品种3.47万公顷,再生稻2400公顷,“垄畦栽”900公顷,增产粮食2.788万吨。
  1994年,县实施“粮食工程”,推广杂优制种高产技术、早稻栽培、化学除草、根外施肥等技术。1996年,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配备专职农技员128人,农民技术员240人。至1999年,实施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落叶果树栽培技术推广示范”项目,推广德化梨草生栽培、“开心型”修剪、高接换种、果实套袋、设施栽培等技术和石硫合剂、松碱合剂、波尔多液三大土农药,提高水果品质档次和科技含量;推广马铃薯脱毒繁育2667公顷,推广水稻专用肥和复合肥1.13万公顷,推广“云大—120”“植物动力2003”4.7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1993年增长375千克;推广“农达”“幼禾葆”等除草剂及“扑虱灵”等新农药数十种,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引进笋用竹3万株,推广毛竹林改造、油茶低产林改造、直干桉种植、秃衫栽培等技术,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业产值。其中葛坑林场“绿化保健食品—苦丁茶的开发和推广”被泉州市科委列入科技计划项目。
  2000年,实施“菜篮子工程”,引入蔬菜、珍稀食用菌新品种,推广反季节蔬菜、食用色素植物栽培、马铃薯脱毒繁育、春美黄花菜栽培技术和早熟德化梨先进栽培技术,带动蔬菜、食用菌和水果产业发展。2003年,实施“良种工程”,不断引入、示范、培训,推广新品种。至2007年,引入优155、特优627、两优培九、11优明86,超级稻Ⅱ优航1号、Ⅱ优1273及D奇宝优527等水稻品种;引进福薯、莆薯、台薯、岩薯、金山57、脱毒新种花、泉薯等番薯品种;引入广东农303、中薯3号、东北春薯、大西洋、紫花白、泉引1号等马铃薯品种;引入苦瓜、丝瓜、黄瓜、甜椒、甘蓝、耐热大白菜、墨紫茄等蔬菜品种;引入血橙、潭甜橘柚等水果品种;引入姬松茸、茶树菇、杏鲍菇、金福菇、大球盖菇等食用菌品种。举办作物栽培等专业培训班90期、9430人次,短期培训84期、6729人次。先后建立早熟梨、毛竹、茶叶、甜橙、大棚蔬菜、黄花菜、淮山等栽培示范基地。推广“床架式”食用菌栽培、高山反季节栽培;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防治作物病虫害的甲酸铜、可杀得、大功臣、天霸、氯鼠酮、稻丰收等新农药;推广田草绝、喹禾灵、乐草隆、稻草畏等农药防除杂草技术。推广李树修剪技术,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优质早熟梨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省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
  (二)养殖业
  1988年后,德化县引入南江黄羊、塞北兔、太湖母猪等20多个畜禽新品种,推广科学养猪等先进技术。至1995年,引入奶牛、成都麻羊、大约克公猪、“支杂鸡”、乌康鸡、黑优兔等20多个新品种,推广添加剂饲料养肥猪技术、尿素氨化稻草饲养肉牛、竹山养羊技术及兔瘟疫苗免疫等技术。全县杂交猪占肉猪存栏数60%,塞北兔存栏3万多只,江南黄羊种羊400多头。
  1996年,县成立养殖技术推广中心。至2001年,引入波尔山羊、北京鸭、樱桃谷鸭、美国青蛙、三角鲂、彩虹鲷等新品种,引入国外牧草种植;建立禽畜综合饲养和池塘养鱼示范基地;举办畜禽养殖培训班34期次、1000多人次;推广二元母猪、三元仔猪和母猪人工授精技术、种草圈养肉牛技术、鸡鸭保温育雏技术和池塘养鱼、种间杂交生产罗非鱼苗和美国青蛙繁养等新技术。全县畜禽良种覆盖率50%,肉类总产量2.44万吨,比增7.02%。
  2002年,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购入自动化孵化机和出雏机,提高孵化效率,推广规模养殖,科技养殖技术。至2007年,配备村级农民技术员576名,建立全省首个县级波尔山羊纯种繁育场和南江黄羊杂交改良点84个、福建黑兔繁育示范村(点)16个、种草圈养肉牛场2个、科学养猪专业户200户。实施“德化黑鸡选育与开发利用”项目,创立德化黑鸡专业合作社,建立龙阙、连山、上洋、英山等4个万羽黑鸡生产基地和无药残标准化示范区,推广德化黑鸡标准化孵化、饲养技术,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通过引入、杂交改良畜禽品种,科学配方饲料,改传统牛、鸡、鸭散养、放养,渔放流养殖单一模式为散养、放养,圈养、笼养、网箱养殖多种模式,有效提高畜禽渔业产量。2007年,肉牛、猪、羊、兔、家禽出栏数分别是1988年的5.8585倍、3.46倍、20.9倍、7.05倍、5.17倍,淡水产量是1988年的11.16倍。
  二、工业
  (一)陶瓷
  1988年后,陶瓷业继续推广电、油代柴烧瓷技术,建电热窑炉280个(条),年节约木材6万立方米;引进国际新兴的“真空等离子磁控溅射”技术,安装“超金”加工设备,对陶瓷进行“超金”装饰,具有无毒、耐磨、耐酸、耐碱和变色等特点。1989年,德化瓷厂和德化第二瓷厂分别从日本、联邦德国引进高级日用瓷生产线和喷雾干燥静压成型白度高档成套瓷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陶瓷企业推广回收陶瓷下脚料、废水、废瓷生产再生陶瓷技术,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1991年,在佳美集团公司建立窑炉改造示范点,推广新型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窑炉技术,年节约燃料柴油2000多吨,降低燃料成本700多万元,提高整体效益5000多万元。至1997年,推广低温烧成的环保陶瓷“白云瓷”“半瓷”技术;德化第一瓷厂推广“水煤气”代柴烧瓷技术,第二瓷厂引进乙烯焦油代替柴油煅烧瓷器技术,月节约燃料成本15.56万元(21世纪后被淘汰)。1998—2006年,推广废石膏回收加工利用技术;达益窑炉材料应用研究所“多晶莫来石耐火纤维在陶瓷窑炉的应用推广”先后被省科委列入重点成果推广项目,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成果推广”项目。
  2007年,推广兰星自动化研究所研发的节能燃烧器,对佳美集团公司、得盛集团公司等企业30条窑炉进行技改,为18条窑炉配置助燃风和天然气比例自动系统,平均节约能源10%—15%。《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评审,全县陶瓷固体废物再生率90%以上,废水回收率8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1%,成为全省首个县域经济试点县。
  (二)印刷
  1988—2007年,德化县印刷厂引入电脑排版、制版、印刷新设备、新技术,从传统模拟制版印刷发展到数字制版技术、胶印联机冷烫技术、卷筒纸烫金技术、定长拉伸复合印刷避镭射版缝技术、镭射图案压印转移技术、组合印刷技术;德化彩印包装厂引入海德堡速霸电脑五色印刷机、电脑控制高速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实现彩印一次上色一次印刷,做到套彩准确,减少损耗,产量提高近1倍。
  三、电信
  1988—2007年,县电信局先后引入程控电话和无线寻呼通讯先进设备,建立人工台BP机发射机、数字移动通信发射机,开通程控电话、“泉灵通”无绳电话,实现由电话基础网向综合数据网乃至信息网转变。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引入先进调频发射机、编码机、镭射唱机、电视信号接收、转播、发射等设备,建设音频工作站,电台由卡式录音转为用电脑录音播放;引入新奥特非编硬盘播出系统,建设电视宽带接入网、彩色会议电视系统,有线电视音像质量不断提升。
  第三节 科技信息与服务
  一、科技信息
  1988年后,县科技情报研究所(翌年改为科技信息所)继续负责科技信息收集和传播。浔中乡成立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翌年,全县11个乡镇成立科技信息站,发展科技信息员176人,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1场。至1995年,全县18个乡镇和181个村建立科技信息站,有信息员188人,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信息网;开展科技信息传播活动十几场次,印发科技动态6期1320份、科技信息20期4000份,编印1980—1990年科技成果汇编本1000册,分发到各乡村和企事业单位。
  1997年,创建“德化瓷都佳信网络”,为全国首家陶瓷行业国际域名互联网站,在网上发布最新陶瓷科技信息,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咨询。至2004年,县科技信息所编印《科技动态》21期,3万多份,刊发《科技创先简报》13期,在省市及以上报刊登载科技信息60条;与县有线电视台联办《科技天地》栏目,每周一期,介绍科技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成果;瓷都科技在线网站由原来半月期改为每周一期,信息量由30篇(条)增加到80篇(条)。
  2005年,以一网消息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中国瓷都德化网陶瓷专业门户网站,与100多家陶瓷企业网站链接,收集国内外艺术产品图样5万多张。翌年,加强县网络信息中心建设,帮助企业建立自助网站100多个,图库图样100万张;开通德化陶瓷商城和中华陶瓷网,为企业提供商务、科技信息服务。2007年,瓷都科技在线网站开设科技信息、科技专题、陶瓷技术、科普天地、农业天地等12个专栏,每周信息量增至120篇(条),累计点击753.18万人次;加大德化陶瓷商城、中华陶瓷网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德化陶瓷、德化旅游、德化企业知名度。其中陶瓷商城2400人次咨询,促进陶瓷交易500多万元;中华陶瓷网收入全国2114家陶瓷企业(其中德化500多家),陶瓷名人600多人,成为德化陶瓷乃至全国陶瓷行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门户网站,日访问量2000多人次。同时,与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编印《陶瓷之路》专刊,赠送全国有关陶瓷研究、生产、销售单位或个人,为企业搭建交易平台。
  二、科技服务
  1988年8月,县科技服务公司成立,开始向外开展科技咨询、科技交易、科技产品展销、科技人员培训等业务。浔中乡成立农业咨询服务公司、畜牧技术咨询站。至1995年,县科技服务公司为企业发放技术贸易许可证10多份,支持技术企业到泉州、晋江、仙游及广东饶平、大浦等地开展窑炉技术中介、咨询;组织科技企业参加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交易会、福建省首届项目成果交易会、鲤城及晋江技术市场交易会,15个项目成功交易,促进科技市场的发展。
  1996年,举办大中专毕业生与企业人才供需洽谈会,为21家企业搭建招聘科技人才平台。从外省引入大中专毕业生10人充实涌溪水电工程技术人员队伍。
  同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建民营科技园区,制定资金、用地、用电、税收4方面12条优惠政策。至2000年,投入5.4亿元,开发土地60公顷,建厂房90万平方米。园区设立管理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及陶瓷人才培训、陶瓷资料检索、陶瓷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陶瓷原材料和产品质量测试、科技项目中间试验和科技产品批量生产等机构和设施。进园陶瓷科研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用中英文或图像向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送陶瓷信息和样品,并接受订货。
  2001年起,邀请中科院院士、陶瓷专家、教授30多人到德化开设“ISO9000质量认证”“专利申请与专利使用”知识讲座,到企业进行科研指导、项目调研、课题论证。多家企业通过这个平台,与上海、沈阳等技术交易所建立联系,获得科技信息、科研项目和所需科技成果。佳美等企业分别与省内外科研单位的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一对一技术咨询、项目申报、课题论证等业务;博大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工业大学“纳米功能陶瓷”项目、龙鹏集团与福州大学“高白度轻质陶瓷”项目对接成功,投入生产。至2005年,在南门、水口、春美等地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赶集等活动5场,6000人次;组织企业参加泉州·中国陶瓷建材展销会、西安·德化名瓷展、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4场,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第七届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福建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名人和“争艳杯”评选等活动4次,40多家企业100多人次参加,2人获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4人获省工艺美术大师,13人获工艺美术名人;参展作品获全国陶瓷设计创新三等奖2件,优秀奖6件,全国陶瓷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1件,铜奖2件,特别奖1件;获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2件,特别荣誉奖1件;获“争艳杯”5金8银17铜和14个优秀奖,1个优秀组织奖。同时,协助筹办在德化县召开的福建省陶瓷产业产、学、研现场会,全县20个项目实现对接。
  2006—2007年,实施泉州市“陶瓷支柱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技术创新应用研究”科研项目,为陶瓷检验检测中心配设物理检测室、化学检验室、原子吸收室、热膨胀系数室、流量室、差热分析室等11个实验室,添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白度计、材料高物理测定仪等设备33台、计量标准装置9套,可进行20多项检测、分析项目。检验检测中心每月为企业测试材料或产品50—100项,指导20家企业开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举办企业陶瓷标准、代码知识等培训17期950人次;检测陶瓷材料和产品质量536批次,测定企业计量器具1000多台件。陶瓷设备技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原材料加工、成型、窑炉和自动化设备与技术的咨询、引入、维修等服务,其中为50多条窑炉提供窑炉节能技改和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年节约天然气3.18万立方米。同时,组织企业参加“历史的对话—古今德化陶瓷精品展”“中艺杯”中国工艺品设计创新大奖赛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选活动13场,13人分别获得陶瓷工艺大师和陶瓷精英称号,14人获中国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称号,参赛作品获45金46银29铜和1个特别金奖。
  第二章 科技研究与成果
  第一节 科研项目实施
  一、工业
  (一)窑炉等设备技术研究
  1988年,继续实施“七五”科技计划,改造窑炉等设备。县科技开发中心“碳化硅匣钵”、浔中乡科委“连续式注浆和移动式烘干生产线”列入市级科研项目。1992年,瓷研所研制的200节能蒸笼窑(炉)被省专利局评为首届专利产品银奖。1993—1996年,德化中京瓷厂、第五瓷厂相继引进台湾液化气窑炉和湖北中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块烧明焰烧辊道窑。并采用国内先进喷油嘴、微晶纤维棉和莫来石轻质砖等保温材料,研制出陶瓷油烧立方窑、电热立方窑、电热旋转窑,优化窑炉结构,缩小温差,节能减排。石龙水泥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进行水泥立窑改造,降低能耗30%,年增加产值2500万元。瓷研所研发的节能蒸笼炉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博览会三等奖。1995年,达益窑炉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将多晶莫来石耐火纤维应用于陶瓷梭式窑,并对窑体和窑车结构改造,窑炉节油率25%,成品率提高4%,提高工效10%。1997年,泉州市科委组织评审,居省内领先水平。
  2000年,实施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现代化设施建设。开展“数字德化”“陶瓷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材料及自动化控制设备在陶瓷窑炉上的应用”研究。生产力促进中心“德化陶瓷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列入国家级科研项目;顺美集团“工艺品陶瓷制造业信息示范工程”列入省级科研计划;佳美集团公司、陶瓷机械厂、臻南陶瓷有限公司等单位分别实施“陶瓷技术创新网络建设”“计算机自动控制脉冲燃烧技术和新材料在陶瓷窑炉的应用”“信息技术远程管理系统工程”“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在燃气陶瓷窑炉的应用”及“节能燃油喷油嘴”等市级科研项目。
  至2007年,佳美集团的计算机自动控制脉冲燃烧技术的运用,使窑炉生产能力提高2倍,窑内高温段截面温差由40度降至5度,产品合格率提高15%,节能25%以上。创意集团承担的“48M宽体隧道窑”科研项目,窑体加长拓宽,截面扩大3倍,吞吐量提高4倍,节能5%,提高产品成品率10%。顺美集团实施ERP方案(计算机辅助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利用CAD技术(计算机辅助新产品设计软件)和宽带互联网技术,与国外异地联手开发新产品,与厦门长蓝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果丰硕。兰星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对天然气明焰辊道窑、色釉陶瓷还原焰窑炉、轻质陶瓷节能窑炉及电烧旋转窑、立方窑、滚道窑进行技术改造。研发出电气混烧、微波烧瓷技术,实现低温快烧、节能环保效益。
  (二)新产品研发
  1988年,德化电子开发中心研制“交会车告警器”,列入省级科研项目,利用电子余波频率研制出一套信息收发器,降低车辆交会事故风险。
  1989年,县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和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联合,实施省星火计划项目——稀土陶瓷系列产品开发。至1994年投入资金40万元,开发出莹玉红、玉白瓷2项新瓷种,黄、绿、红、紫罗兰4种高温陶瓷颜料,以及稀土陶瓷捏塑抽象人物新产品300多种,其中稀土陶瓷系列产品通过省级鉴定,莹玉红瓷为国内首创。陶瓷机械厂研制的QM1800X2100之间间隙式磨球磨机和Y1—735型压滤机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同类机械先进水平。
  1995年,莹玉陶瓷研究所“节能高中档工艺陶瓷出口系列新产品开发”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及“火炬计划”;泉州陶瓷研究所“德化古青花瓷恢复仿制研究”列入省级科研项目;第五瓷厂等6家陶瓷研究所的“玩具瓷”“旅游瓷”“色瓷”“仿真陶瓷”“家庭礼品瓷”等研究项目列入市级科研项目。全县新开发出耐热陶瓷、轻质陶瓷、紫砂陶白瓷、银白瓷、骨灰瓷等新瓷种。
  1996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创创建省级(陶瓷)德化民营科技园区,整合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泉州市创业服务中心及28家民营研究所,构建陶瓷工程技术、陶瓷生产技术、陶瓷人才培养、信息交流四大基地,开展产品创新年活动。冠峰耐热有限公司的“高耐热陶瓷煲”和第五瓷厂的“釉下彩轻质陶瓷”先后被科技部列入“火炬计划”项目。
  至2000年,德化县8家陶瓷企业先后与清华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分别开展微波烧制日用瓷、光催化不粘油陶瓷和高温轻质砖、微晶玻璃陶瓷、陶瓷焊接金属应用于日用陶瓷等5个项目的合作研究;与中科院、上海704研究所、哈工大分别就特种陶瓷烧成、大型隧道窑电脑节能控温、陶瓷工艺品设计CAO进行合作研究。县技术开发中心、萌萌低温陶瓷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绢轻低温陶瓷”“可分解陶瓷产品系列开发”和“镨黄陶瓷研究与开发”省级科研项目,全县实施市、县科技计划项目115项,开发出新产品2000多种,获国家专利106件。其中“95陶瓷阀片”填补德化县特种陶瓷生产的空白;纳米不粘耐热煲、纳米灭菌陶瓷、夜光陶瓷、灭菌陶瓷、自清洁陶瓷和“变色瓷”等85项产品分别获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级奖励。
  2001年,实施《德化县陶瓷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建设发展规划(2001—2005)》《高新技术在陶瓷产业上的应用研究项目实施方案》和《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鼓励陶瓷泥料加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奖励办法》,围绕陶瓷原料配方、产品创新开发、企业信息化等共性与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科技局联合标准计量部门深入泥料加工企业调研,制定18种瓷土加工企业标准。
  至2007年,铭丰金花纸有限公司“无铅镉水转移花纸”,第五瓷厂“多晶莫来石耐火材料应用”等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全面启动以下省级科研项目:辛默楼陶瓷研究所(大平面瓷产品系列开发);恒宇工艺品有限公司(天目釉黑瓷);冠峰耐热瓷有限公司(中温无铅镉骨锂瓷);龙鹏集团有限公司(中温氧化高白度蓝玉瓷);卓越陶瓷有限公司(“C0055”半自动、全自动高档自斟茶具研发与生产);万顺捷集团有限公司(“HZ002-3”陶瓷波纹管精密成型和金属化研发、双面干压成型陶瓷阀芯);宝兜陶瓷厂(“S0025”低温日用陶瓷);泉州陶瓷研究所(低温兔毫釉);宁昌陶瓷有限公司(铁矿尾渣综合利用)。东宝瓷厂、德堡陶瓷有限公司、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光触媒杀菌陶瓷”“纳米不粘陶瓷煲”“95氧化铝陶瓷阀片”“灭菌除毒陶瓷”“骨质瓷”“废塑料生产燃烧油”等技术项目研究。全县开发出釉下釉中花纸、无铅镉花纸、平丝印免烧花纸;结晶釉、乌金釉、柿釉、油滴釉、砂金釉、窑变釉、铁红晶花、碎纹釉、金属釉,低温兔毫釉、红土碎纹釉、无铅熔块釉、重质精陶开片釉及黄色闪金膏;纳米陶瓷、塑绒陶瓷、精密陶瓷、生态陶瓷、自生釉骨瓷、再生陶瓷、骨锂瓷、氧化高白瓷、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陶瓷、釉中彩半瓷、稀土生态陶瓷、灯光陶瓷反射罩、光合影艺术瓷、低温工艺瓷、中温氧化白瓷、高温特种陶瓷、新型青花瓷、纳米银抗菌活性陶瓷、柏纹瓷;纳米复相高韧性陶瓷刀具、工程陶瓷阀片等上百新品种。其中获专利66项,获中国名牌2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4个、中国出口名牌产品2个,获福建省名牌产品5个、著名商标7枚,获泉州市知名商标13枚。
  (三)新工艺技术研究
  1989年,县政府制定《德化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1990年,德化瓷厂从日本引进液压成型生产线、全自动强力磁除铁机、全自动成型机和施釉擦脚线等设备,提高瓷业生产新工艺。1995年双旗山金矿引进XJK-0.61型浮选机,实行单一浮选工艺新流程,并与长春科技大学合作开展金矿成矿规律研究,提高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利用率。至2001年,泉州陶瓷研究所、凤凰雕塑研究所、恒宇工艺品有限公司、宁昌陶瓷厂分别承担“德化古青花瓷恢复仿制研究”“薄胎彩塑料在传统工艺陶瓷中的应用”和“废瓷回收再生陶瓷技术开发”等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个,均获得阶段性成果。
  2002年,进行电窑中温还原烧成技术、可控结晶釉配制技术、免烧烤平丝印花纸替代手工陶瓷彩绘技术、黄色闪光膏替代黄金技术、纳米光催化抗菌薄膜材料在餐饮瓷器中的应用技术以及陶瓷现代重彩新工艺研究,均获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红土釉中彩”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3年始,实施“高档日用瓷泥料生产标准化”“高档日用瓷生产技术研究”和“陶瓷花纸生产技术及艺术陶瓷装饰技术研究”专项科研计划。顺美集团与生产力促进中心“工艺品陶瓷制造业信息示范工程”、宁昌陶瓷有限公司“S0022铁矿尾渣综合利用”、万顺捷集团有限公司“C0026双面干压成型陶瓷阀芯”、第五瓷厂“H1002陶瓷自生釉技术研发”、云姿瓷艺研究所“C0054高温素烧、高温釉烧生产高档日用瓷新技术”、科力陶瓷厂“C0053中温颜色釉的制备和应用”、腾盛达工艺品有限公司“C0052艺术瓷的装饰工艺”等列入省级科研项目;福昌陶瓷有限公司“陶瓷原料标准化”列入市级科研项目,陶瓷生产技术研究呈现多层次的跨越。
  至2007年,开展红壤陶上彩、上釉、热压注技术、高级匣钵生产技术、高温大红釉陶瓷一次性烧成技术、红壤陶釉面装饰技术、轻质精陶开片釉和瓷屏制作工艺、泡沫及低品位锰矿石回收利用技术、泡沫包装成型工艺、高铝轻质砖研制、耐高压高性能真空开关管管壳生产技术及陶瓷工艺品条码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研究。宁昌陶瓷公司、三高树脂应用研究所研发出瓷质人造石新工艺;万旗科技陶瓷有限公司、万旗非金属材料公司、坤恒公司、环宇集团、阳山铁矿分别利用金属尾矿研发出生产金属花釉、窑变花釉、结晶釉、多功能性微纳米钙系列产品和加气混凝土砖及“低廉铁钛粘土高档陶瓷”等新产品;铭丰金花纸有限公司改釉烧、烤花两道烧成工艺为一次烤花工序,节约能耗25%;冠福集团建立CRM(计算机辅助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客户和财务信息化管理;龙鹏陶瓷有限公司突破传统陶瓷配方,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生物陶瓷新材料,经省新产品鉴定会专家组鉴定,能耗降低40%;轻质白云釉熔块制备、白云土标准化生产工艺控制规程经福建省科技厅鉴定,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LNG冷能开发利用科研项目通过评审,成为全国LNG冷能综合开发首创项目。
  二、农业
  (一)栽培技术研究
  1988年始,县相继实施“科技兴农”计划和杂交水稻高产制种、马铃薯脱毒繁育、早熟德化蜜梨和早熟水蜜桃栽培、食用色素植物栽培等星火计划。李树修剪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增240千克,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水蜜桃品种被鉴定为全省第三名。
  至1995年,县实施食用菌新栽培技术、低产果园改造、早稻新栽培技术、根外施肥、喷施宝试验、化学除草、水稻专用肥等科研项目,其中“菌草食用菌栽培技术”列入省级星火计划,县科委、林业局“89-Z-24天然阔叶树次生林改造技术研究”列入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葛坑林场“92-Z109秃杉引种和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列入省级项目,盖德乡“92-J-15床架式草菇高产栽培”列入省级社教示范项目。引进清化桂、四川桤木、浙江竹等新品种,开展苦丁茶扦插和播种试验、肿节少穗竹人工开发试验、林业化学除草试验。芦柑开心型修剪等51项科研成果获县科技进步奖,2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获省科技进步奖。
  1996—2000年,县实施“现代农业良种工程”“油柰高产栽培”“油茶林低产改造”“毛竹丰产林培植”“优质米生产”“脱毒马铃薯栽培”“杂交水稻栽培”“反季节蔬菜栽培”“腐殖酸肥在水稻应用”“德化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白背毛木耳高产栽培”“早稻套种豇豆”等科研项目。其中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中心“梨嫁接花穗促丰产、早熟、优质试验”列入省级项目,选育出的早熟德化梨,获全省品种鉴评会第一名,全国优质梨评比第一名;脱毒马铃薯繁殖、食用菌松茸栽培等24项成果获县科技进步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同时,在阳山铁矿尾矿坝进行香根草种植试验,22.5万株全部成活,有效消除、降低土壤污染物(重金属)和地下水污染。
  2001—2007年,县实施“德化梨标准化生产”省级科研项目和黄花菜栽培加工、高海拔反季节蘑菇栽培、黄花远志繁育、番茄大棚无土栽培、芦柑“以螨治螨”生物防治、红腹柄天牛综合防治等县级科研项目。开展野生红菇人工繁殖、废弃松兜种植药用菌茯苓及金福菇、茶树菇、杏鲍菇、青蒿、血橙种植试验,进行“植物动力2003”、甘薯“s52-7”技术和茶叶、黄花菜、淮山、茶油加工技术研究。获县科技进步奖8项、市科技进步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其中“W66香菇菌株”获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科技成果和新产品博览会金奖,美国杂交四倍体黑麦草引种试验获中国科协学会管理中心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东方美人茶”“冻顶乌龙茶”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联合举办的名茶评比中获金奖。
  (二)养殖技术研究
  1988年始,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实施“科学养猪”“戴云山羊杂交试验”“山区流水养鱼试验”“喷施宝9018饲料添加剂养肥猪试验”“单性罗非鱼种苗试验”等科研项目,其中“饲料饼”产品开发列入市级科研项目。建立南江黄羊杂交改良点和波尔山羊纯种繁育场,开展波尔山羊与戴云山羊杂交及人工授精技术研究。至1995年获县科技进步奖9项、市科技进步奖1项。
  1996—2007年,县实施“黑毛兔饲养技术研究”“肉牛生态圈养技术研究”“立体式稻田养鱼新技术研究”“综合饲养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其中“戴云黑鸡保种与选育”列入省重点科研项目,“N0059德化黑鸡专门化品系的选育研究”列入省级科研项目;“波尔山羊与德化戴云山羊杂交效果研究”“刺鲃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列入市级科研项目。先后开展“喷施宝9018饲料添加剂养猪”“EM技术育肥猪”“牲血素”和“铁宝100”对仔猪生长对比、饲料添加松针粉养猪、尿素氨化稻草饲养黄牛等试验;进行立体式稻田养鱼、倒刺鲃人工繁育、大阪鲫引种池塘养殖及溪段养鱼试验;建立黑鸡标准化示范区、进行品系选育研究和无药残试验;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番鸭电孵化、黑毛兔饲养等技术研究。获县科技进步奖7项,南江黄羊引进及杂交改良技术获福建省科协第三届“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
  三、医药卫生
  1989年,县医院、防疫站分别实施“针刺四缝穴治小儿脾虚疳积的D—木糖排泄率及治疗观察”“综合防治碘缺乏病技术研究”及“微电脑应用于医院指控”等省、市医学科研项目。至1999年获县科技进步奖2项,县医院“微机在地方医院的综合应用”研究成果在全省推广。
  2000—2007年,县医院开展“卒中单元、颈动脉给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肿瘤切除术、微创手术、新生儿蓝光治疗、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及民间秘方“九味饮治慢性肾炎应用”“甜钩子治糖尿病”“芒针加推拿治疗腰盘突出症”等研究。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省发明协会发明成果银奖1项。
  第二节 科研获奖与专利
  一、科研获奖
  1988年,德化县技术开发中心、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等单位研发的新产品获省政府十年火炬成果优秀项目一等奖1项,获科技部、埃及社会发展基金会金字塔奖1项,获国家科委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二等奖和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金奖各1项。至1991年,全县获省部级以上奖项9个。瓷研所研制的“千手千眼观音”系列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1992年,爱德华陶瓷研究所的玉白瓷先后获巴黎国际第83届技术发明展览评比银奖和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第八十三届雷比那竞赛“特别荣誉”奖。同年,县技术开发中心研发的稀土陶瓷捏塑抽象人物项目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至1997年,全县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国家科委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奖、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质奖、国家银质奖各1项,全国星火科技精品展示会金奖2项,全国工艺美术陶瓷评比二等奖1项,首届中国科技之光新产品博览会金奖3项、全国十年优秀发明成果暨第九届发明展览会金杯奖1项。
  1998年,德化达益窑炉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多晶莫来石耐火纤维在陶瓷梭式窑应用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至2000年,获科技部和埃及社会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星火计划成果推广博览会金字塔奖3项,科技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特别金奖各1项,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项。
  2001年,德化产茶叶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联合举办的名茶评比中获金奖3项。至2007年,全县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铜奖各1项。辛墨楼陶瓷研究所瓷雕“妈祖赐福”获第二十一届尤里卡万国发明博览会(巴黎)金奖。
  此外,1988—2007年,德化科技成果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国家轻工业局等举办的全国性博览会、展示会和评比中获金奖(一等奖)18项,银奖(二等奖)6项,铜奖(三等奖)5项,优秀奖(纪念奖)5项。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中国科协学会管理中心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2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市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陶瓷业特别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2项,其他工业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医学三等奖1项,林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养殖业三等奖1项。获县级科技进步奖172项、其中农业70项,林果20项、养殖18项、陶瓷51项、其他工业9项、医学3项、气象1项。
  二、科研专利
  1988年,王金堆发明的机动车辆前大灯自动减(变)光控制器获全县第一个专利。至1990年,全县获得专利8个。
  1991年后,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促使一批批科研成果问世。至2007年,全县获取专利446项。其中外观设计370项、实用新型60项、发明16项。
  第三章 气象
  第一节 气象台(站)建设
  一、县气象局设施建设
  1990年,德化县气象局引进甚高频设备,气象资料通过无线传输交换,既节省时间,又节约通信费用。
  1992年,购置286微机、调制解调器,建立气象云图图形图像工作站,应用卫星云图分析技术预报短时气象。
  1998年,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德化支中心建成,建立以气象卫星单收站(VSAT)及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MICAPS系统为主的业务平台,气象信息资料使用与省、市同步,增强天气监测和信息接收能力。
  2000年4月,引进FQ-5.0电视气象影视制作系统,开播部分乡镇、旅游景点天气预报电视节目。2001年建立局域网。2002年,新建563平方米业务综合楼,2003年建成CAWS-N型自动站并投入使用,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降水等观测实现自动化;开通X.25通信线路,实现报文自动传输。
  2004年,开通政务网,建立省—市—县三级远程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和NOTES网络办公系统,提高工作效率。2005年5月,推广应用雷达数据处理显示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能力。2006年,开通省—市—县6MSDH专线,建立省—市—县VPN百兆宽带网,增强数据共享能力。同年4月,建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服务系统,为防御地质灾害提供预警服务。
  2007年年底,全县建成19个区域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奠定准确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和气候资源基础;向乡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防灾减灾、开发利用气候等服务;全面提高应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九仙山国家气象观测站设施建设
  1988年,九仙山国家气象观测站配备24匹柴油发电机,作为供电备用设备。
  1993年10月,从意大利引进先进设备,建立自动气象站。1997年,县政府出资铺设九仙山公路柏油路面。1998年,福建省政府和省气象局投资55万元改造气象站危房。1999年,安装二型遥测自动气象站。2003年8月,风杆统一换成风塔。
  2004年,气象站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用地总面积5662平方米。同年12月,观测场围杆更换为不锈钢围杆。
  2005年,国家气象局投资50万元改造防雷工程。同年4月,百叶箱更换为BB-1型玻璃钢百叶箱。12月,第三次建设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同时,航空报正式用传真方式传到福州转报中心。时有建筑物3座,建筑面积1365平方米。
  第二节 气象监测预报
  一、气象监测
  (一)全县气象监测
  1988年,德化境内有县城关和九仙山两个气象观测站,上涌、水口、南埕3个气象哨。开展人工观测天气现象、温度、湿度和降水。县气象局每天08、14、20时3个时次进行地面观测。观测项目有风向、风速、气温、湿度、气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量、日照、蒸发(小型)、地面温度(自动站)、雪深。每天承担编发08、14、20时三个时次天气加密报和不定时编发重要天气预报的发报任务。2002年始,进行雷电监测。
  2007年,在葛坑、上涌、南埕、汤头、杨梅、春美、美湖、盖德、三班、雷峰、国宝、赤水、大铭、水口、桂阳、龙门滩等乡(镇)政府所在地,双芹和蟠龙村所在地,以及石牛山新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其中葛坑、上涌、南埕3个为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六要素站,汤头、杨梅、春美、美湖、盖德、三班、雷峰、蟠龙、石牛山9个为气温、风向、风速、降水四要素站,国宝、赤水、大铭、水口、桂阳、龙门滩、双芹7个为气温、湿度、降水三要素站。各个要素站均安装自动化观测设备,通过网络向县气象局输送观测数据信息。
  (二)九仙山气象观测
  1988—2007年,每天02、05、08、11、14、17、20、23时8个时次进行地面观测。观测项目有风向、风速、气温、湿度、气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降水量、日照、蒸发(小型)、地面温度(自动站)、雪深、电线积冰等。根据观测数据,每天编发02、08、11、20时4个时次定时绘图,05、11、17、23时4个时次补充天气报,每小时航(危)报,以及不定时编发重要天气报等。并及时发送到气象、空军、民航等有关部门。每年提供10多万个气象数据,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等服务。
  二、气象预报
  1988年,通过县广播站,县气象局每天3次向公众播报天气预报。1995年,通过县电视台,县气象局每天以文字形式2次播报天气预报。
  1999年,县气象局建立“12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开通24小时自动答询天气预报服务。
  2000年,县引进气象影视制作系统,每天2次在县电视台播报部分乡(镇)、旅游景点天气预报。
  2004年,县气象局开通德化气象网站,启动发布气象预警信号。为乡(镇)村(场、站)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和气象警报,以24小时、48小时、天气旬报预报为主。同时,提供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服务。
  第三节 气象研究成果
  1988年,德化县气象局完成《县站综合集成预报系统》研究,获福建省气象局气象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后,进行台风暴雨、最低气温、霜冻、倒春寒、水资源、数值产品应用检验、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德化梨适应性论证及区划等项目的研究,《德化县最低气温预报方法》《德化霜的气候特征及初终霜的长期预测》《德化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等10多篇学术论文在《福建气象》等刊物上刊登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台风对德化影响的研究》获2005—2006年度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四节 气象防灾减灾
  一、气象宣传
  1988—2007年,每年“3.23”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宣传日、科技活动周及安全生产宣传月,县气象局向社会发放气象防灾减灾资料,播放宣传片,开展防灾减灾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标语等形式宣传气象知识,播报气象信息,增强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社会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人工增雨
  2003年前,德化县人工增雨作业由泉州市气象局统一组织实施。2004年,县气象局设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建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县政府拨出专款购置火箭发射架及配备相关设备。至2007年,分别在国宝、上涌、龙浔、桂阳等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3次,发射人工增雨火箭弹42枚,缓解旱情、增加蓄水、改善生态,为工农业生产用水起到一定作用。
  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2006年,县政府印发《德化县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试行)》,成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在县气象局设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预案。预案级别分为:一级(特别重大灾害)、二级(重大灾害)、三级(较大灾害)和四级(一般灾害)。一级预案由县人民政府启动,二级、三级预案由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四级预案由县气象局启动。
  四、雷电预防
  1995年1月,德化县避雷装置安全监测所在县气象局挂牌,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加油站、烟花爆竹仓库、重点企业等重点单位防避雷装置进行检测检查。
  2002年,德化气象站布设闪电定位仪,开展雷电观测。2006年,开始发布雷电预警信号。
  2007年3月,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气象服务窗口,承担气象行政审批职能,负责防雷装置设计审、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施放无人驾驶自由气球或系留气球活动等审批项目。
  第四章 服务与管理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一、机构
  (一)行政机构
  1.德化县科学技术局
  1988年,德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委)内设办公室、计条科、成果科。下辖瓷研所、科技情报所2个事业单位和技术开发中心、电子技术开发公司、窑炉材料经理部、科技服务公司、碳化硅厂(1991年移交县经委主管)5个企业单位。1991年,县科委增设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1996年,县科委更名为科学技术局,增设科技管理科。2000年增设生产力促进中心。2004年12月,科学技术局迁民营科技园区新科技大楼办公。
  2007年,德化县科学技术局内设办公室、计划条件与高科技促进科、成果专利科、科技管理科。下辖科技信息所、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事业单位。
  2.德化县气象局
  1988年,德化县气象观测站实施气象预测、预报业务。1989年4月,德化县气象站改称德化县气象局,实行局站合署办公,下设地面测报股、预报服务股。1992年,增设办公室。1995年1月,德化县避雷装置安全监测所成立。2002年10月,县气象局进行机构改革,地面测报股与预报服务股合并为基础业务股,增设科技服务中心。同年11月,县华云气象科技服务部成立。
  2007年,县气象局内设办公室、基础业务股、科技服务中心,并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气象服务窗口。德化县气象观测站更名为德化国家气象观测站(二级站)。
  3.九仙山国家气象观测站
  1988年,德化九仙山国家基本气象站内设观测组、报务组、勤杂组,工作人员由福建省气象局统一安排,实行轮换制。2007年1月,德化九仙山国家基本气象站更名为九仙山国家气象观测站(一级站),内设办公室、测报股、工会等。
  4.德化县地震办公室
  2003年6月25日,县地震办公室成立,为隶属县科学技术局的副科级事业单位。2007年,机构不变。
  (二)科研机构
  1.泉州市陶瓷科学研究所(简称瓷研所)
  1988年,德化陶瓷科学研究所仍设在浔中镇西校场。1989年5月,德化县陶瓷科学研究所升格为泉州市陶瓷科学研究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泉州市科学技术局。2007年,泉州市陶瓷科学研究所下设办公室、科研室、设计室、财务室和中试厂,是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成果推广为一体的科研所,用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主要从事陶瓷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开展陶瓷坯釉配方、陶瓷工艺设计、产品开发、样品分析测试和技术培训咨询等业务。先后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泉州市先进科技集体”、福建省科委授予“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先进单位”等称号。
  2.德化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
  1988年,县农科所为隶属于农业局管理的事业单位,负责全县农业应用型技术研究,以及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1995年后,主要负责全县蔬菜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2007年,被泉州市农业局评为先进单位。
  3.民营科研所
  1986年,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成立,为首家民营科研所。1988年,可达陶瓷研究所、碧晖陶瓷颜料研究所、曙光新技术应用研究所和三班紫砂陶研究所先后成立。
  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科技迅速发展。2007年,全县民营科研所244家,其中陶瓷研究所156家、材料原料加工19家、窑炉(材料)8家、包装和印刷4家、陶瓷机械1家、树脂3家、建材4家、竹木加工7家、农业机械及维修3家、工程勘测和设计1家、水电2家、稀土应用1家、化工2家、防火和防锈2家、水泥制品2家、服装和卫生用品2家、化妆品1家、运输1家、种植7家、养殖5家、生物饲料2家、生物有机肥1家、食品加工2家、电子和电脑以及信息6家、咨询1家、审计1家。
  二、科技队伍
  1988年,全县科学技术专业人员(不含教学人员)883人。按专业结构分,工程309人,农业161人,卫生169人,经济25人,会计138人,统计24人,翻译1人,图书档案文博21人,新闻出版4人,律师公证5人,工艺美术24人,体育2人。
  1989年,在接纳统配大中专毕业生外,开始录聘大中专自费毕业生。至1991年,相关企事业单位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含自费生)277人担任技术人员。
  1992年,县制定《关于吸收外地科技力量的若干规定》,招聘对象扩大到职业大学毕业生,并通过考试、考核,选聘部分“农业六站”人员、成人大专和职业中专毕业生到缺编的相关科研单位任职。
  1999年,县制定《关于加快德化县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关于公开招考事业单位人员的实施方案》,县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举办首届人才招聘交流会,建立全省首家陶瓷专业网上人才市场——“瓷都德化人才信息网”,并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泉州人才中心市场联网,为企事业单位招收聘用人员提供交流平台。
  2002年始,县人才交流中心每月20日举办人才集市,开设“招聘天地”和“求职信息”服务窗口,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发布招聘和求职信息。2004年,事业单位采取考核推荐和双向选择的办法,从非师范类本科以上毕业生聘用专业技术人员。至2007年,举办人才招聘会16场次,组织207个单位到南京、重庆、杭州、西安及福州、泉州等地的大中专学校招聘科技人才。
  2007年年底,全县事业单位科学技术专业人员1632人,是1988年的1.85倍。其中工程359人,农业286人,卫生602人,经济68人,会计130人,统计16人,图书档案文博63人,新闻出版6人,律师公证5人,播音2人,工艺美术50人,体育9人,政工19人,其他17人。人员分布:农林牧渔水利367人,陶瓷、制造业106人,采矿业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53人,建筑42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人,批发和零售业43人,金融业42人,房地产业12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人,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10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8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632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4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8人。
  第二节 科技体制改革
  1988年起,县委、县政府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的科技领导体系;制定科技工作“责任状”,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县、乡(镇)成立科技领导小组、科技创先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及乡(镇)、部门党政“一把手”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配齐科技副乡(镇)长和科技副村主任,各建制村全部成立科技服务站。县政府转发县科协《关于放宽放活科技群众团体管理的若干规定》,鼓励科技人员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承包、承担、领办全民企业,兴办合资企业、股份公司。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业余兼职,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等服务。科委下属4家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独立核算;县农科所实行经费承包;瓷研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促进科技人员走出办公室,到一线参与科研开发。
  1989年,县政府深化全民所有制科研机构改革,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科研机构。至1993年,全县基本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兴办科技事业的新局面。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各界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入体制。
  1994年,县农业部门建立农技、经作、养殖等技术推广中心,建立德化县农业咨询服务台;林业部门建立林业技术推广站;乡(镇)建立科技信息站,村建立信息站,形成全县科技服务网络。县成立由30名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服务团,并组织232名科技人员组成科普志愿者队伍,深入基层收集科技信息、传播科技知识,为村民提供咨询服务。
  1997年,县政府发出《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奖励办法的通知》《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2000年,县科技局成立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至2007年,全县获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第三节 科技计划与管理
  一、科技计划
  1988年,县政府继续贯彻科技工作“两个面向”方针,实施“七五”科技计划。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瓷”开展陶瓷新产品开发、高寒山区温州蜜橘园低产改造、食用菌和再生稻项目研究。全县下达陶瓷、种植、养殖为重点的科技项目24项,其中省2项,市5项,星火计划3项。并相继制定“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县科技局每年制订年度计划,确定科研项目及配套经费。至1991年26个科研项目经县科技局验收鉴定。
  1992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县政府建立陶瓷产品新技术开发基金,用于激励陶瓷新产品创新、新技术开发、高科技人员培训及科技成果奖励。实施科技计划38项,验收23项,其中省4项、市2项;成果鉴定10项。
  1993年后,县政府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德化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决定》,下发《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奖励办法的通知》,确定科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至1995年,下达科技项目171项,验收鉴定107项,推广应用12项。
  1996年,县政府发出《关于对生产高档日用瓷企业实行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帮助部分企业解决资金方面的困难。至2000年,全县下达科技研究项目25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开发项目3项,省级“火炬计划”2项,市级计划项目5项。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111.5万元,是“八五”期间的11.76倍。验收鉴定52项。
  2001—2002年,县下达科技项目249项,经费2365.5万元,其中国家、省、市365.4万元。验收10项,成果鉴定11项,其中省3项、市1项。
  2003年,县下达科技项目41项(其中省4项,市4项),下拨经费203万元。验收9项,其中市1项。
  2004年,实施“高新技术在陶瓷产业上的应用研究”项目,市、县经费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陶瓷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项目。至2007年,县委、县政府召开科学技术暨自主创新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发出《关于印发2006年度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县城工作方案的通知》,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下达科技项目266项(其中国家2项,省4项,市20项),下拨经费4870万元。验收39项,其中省1项、市1项。
  二、科技人才管理
  1988年,县政府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制定《德化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评出科技进步奖19项,先进个人51人。
  1989年,县政府开展科技成果评比活动,评出一、二、三等奖43件。并组织相关部门评审科技界工艺美术专家、工艺美术艺人、工艺美术能手、瓷苑新秀共37名。
  1990年,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全省陶瓷新产品创作奖评比,16件作品获奖。1992年,县召开科技工作暨优秀科技论文表彰大会,对科技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
  1993年,制定《德化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规定》《德化县科学技术奖评审程序和标准(试行)》,调动企业和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举办首届德化中国陶瓷节并承办福建省陶瓷创新大奖赛。此后,每2年开展1次论文评奖活动。
  1994年,县政府组织建立工程、卫生等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职称评委会,全县先后组建科技界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8个。
  1997年,在县委党校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翌年,人事局发出《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规范继续教育管理。
  1999年,县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通知》,在县医院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试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指标逐步由岗位控制转为结构比例控制,实行科学设岗,按岗聘任。
  2000年,县政府成立德化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和德化县评选陶瓷工艺美术师领导小组,负责民营科研所、陶瓷企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同年5月起,县人事部门对聘任(包括续聘)职务人员实行聘约管理,全县3139名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与聘任单位签订聘约合同。
  2001年,县人事部门建立专业技术岗位数额核检制度。在全县290个事业单位中核发“核检册”168本,对专业技术人员与职务进行滚动管理。
  2004年,县政府组建农业技术人员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把乡(镇)企业人员归入经贸局,农业机械人员纳入农业局集中聘任管理。后,全县各行业均建立并不断完善受聘持证制度。
  至2007年,全县举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班91期,参加培训16949人次。承办“第四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全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学术年会暨首届陶瓷技术交易洽谈会”和“泉州地理学科德化现场会”;组织参加“中艺杯”中国工艺品设计创新大赛、“金凤凰杯”工艺美术创新大赛、“华茂杯”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和海峡工艺美术创新大赛,获全国性比赛或展览会奖项上百个;开展学术交流310场,撰写论文3585篇,评出一等奖13篇,二等奖60篇,三等奖71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142篇,省、市级493篇。
  三、科技经费管理
  1988—1995年,县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151万元,主要用于科委、科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档案、地震和其他科学事业;支出新产品试制、中间产品试验和重要科学研究补助经费(以下简称“三项经费”)168.3万元,
  1996—2000年,县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316万元,比“八五”时期增长146.68%,占同期财政支出的0.43%。其中自然科学事业费229万元,科协事业费87万元;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022.5万元,是“八五”期间的6.08倍。
  2001—2005年,县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467万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7.78%,占同期财政支出的0.33%;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700.5万元,是“九五”期间的2.43倍,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48%。
  2006—2007年,县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1865万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91%。其中科学技术管理事务支出66万元,基础研究支出200万元,应用研究支出163万元,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1342万元,科技条件与服务支出15万元,科学技术普及支出79万元;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980万元,主要用于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陶瓷产品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
  第四节 地震监测
  一、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1999年,县科技局举行科技咨询活动,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发放宣传材料4万份,接受咨询2.5万人次。
  2005年1月21日,县科技局邀请专家开设“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与南门社区联合创建社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地。至2007年,科普宣传周(日)活动中都开展地震防护知识宣传,发放材料5000份。
  2006年,县地震办公室在全县开展“城乡抗震防灾知识”等远程培训13期,组织乡(镇)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300多人参加培训。
  2007年,县地震办公室开通泉州农村科技远程培训平台,开展“城乡抗震防灾知识”远程培训,300多名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技员参加培训。投入10万元,建设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教育网络。
  二、防震减灾规划及应急预案
  2007年,制定《德化县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增强震灾预防实效,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提升防震减灾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健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机制为主要任务。县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地震监测台站及强震台、德化县数字地震信息服务系统、GPS监测网络等项目。
  修订《德化县地震应急预案》,做好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调查工作,处理有感地震等突发事件,消除群众恐慌情绪。
  三、地震监测点
  2007年,在雷峰镇蕉溪村建设地震宏观观测点(省级),在汤头乡福山村设立地震观测台(县级)。
  四、“三网一员”建设
  2006年11月,县政府下发文件,全县18个乡(镇)各配备1名防灾减灾助理员,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副职领导兼任;202个村(居)各配备1名防灾减灾宣传员和速报员,在全县各村加强地震宏观前兆监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
  附:高新技术企业选介
  一、德化县第五瓷厂
  1966年,在浔中大队东埔山创办浔中公社瓷厂;1985年,更名为德化第五瓷厂,主要研究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瓷厂有陶瓷生产线、隧道窑等设备;职工500人,大专以上科技人员45人,从事研究开发人员40人。其中“釉下彩精陶”为国内首创,被确认为国家级新产品,列为国家重点技改项目,并在埃及星火产品展览中获“金字塔奖”;“釉下彩轻质瓷”被科技部列入“火炬计划”项目。1997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德化铭丰金花纸有限公司
  1998年创办,位于龙浔镇科技园,从事金花纸生产。公司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15人,初级5人;成立铭丰金花纸研究所和技术监督机构,并与浙江大学建立技术协作关系,成功开发出无铅镉水转移花纸。1999年,铭丰金花纸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同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三、德化县臻峰陶瓷有限公司
  1998年创办,位于浔中镇世科村碳湖坂,主要从事轻质陶瓷研发。公司有陶瓷生产线、高温隧道窑等设备,职工396人,其中科研人员47人。研制开发以伊利石为主要原材料的陶瓷新产品,可以取代同类型的中高温工艺陶瓷产品和日用工艺陶瓷产品。产品通过国家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及输美日用陶瓷生产厂认证。2001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四、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
  其前身为1996年1月创办的德化冠峰耐热瓷有限公司。1997年11月,“耐热陶瓷煲”研制成功,1998年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耐高温陶瓷煲”获科技部、埃及社会发展基金“金字塔奖”和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新产品金奖。2004年5月25日,福建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被科技部认定为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五、德化万顺捷陶瓷有限公司
  1992年创办,位于浔中镇湖前工业园区,主要研究特种陶瓷。公司拥有造粒机、刻模机、成型机、冲压机、油压机等设备。科技人员7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23人,初级45人。其中“红壤陶釉下彩工艺品开发”项目是福建省科委“一县一业科技示范”科技重大项目。2005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六、德化县龙峰陶瓷有限公司
  1999年创办,位于浔中镇东坑垅山,主要从事节能降耗、生态环保的陶瓷产品开发。公司有陶瓷生产线5条,实验设备31台。科技人员62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13人,初级39人。其中“中温氧化高白度蓝玉瓷”获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立项,“高白度轻质白云瓷”“蓝玉陶瓷产业化”获泉州市科技重点项目立项。2005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七、德化县冠峰陶瓷有限公司
  1999年创办,位于浔中镇土坂村,主要研究高耐热陶瓷、中温无铅镉骨锂锂瓷、金玉瓷等日用陶.瓷产品。公司有全电脑多元素快速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水份快速测定仪、色谱仪、分光电子显微镜等;有高级职称1人,初级5人。其中“高耐热陶瓷”项目通过福建省科委组织的省级鉴定和国家级项目验收。2005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八、德化顺德盛陶瓷有限公司
  2000年创办,位于浔中镇城东工业园,主要从事瓷工艺品条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和生态陶瓷节能减排研究。公司备有快速磨色机、磨底机、自吸清水泵、担架机动喷雾机、60米隧道窑、远红外收缩包装机等设备。有科技人员1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4人,初级6人。其中“陶瓷工艺品条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被列为市重大科技项目。2005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九、福建省佳美工艺品陶瓷有限公司
  1992年,在原宝美瓷厂基础上创办佳美工艺品陶瓷有限公司,主要研发低温绿色环保陶瓷、艺术釉陶瓷、中温陶瓷、日用陶瓷、树脂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公司有多元素快速分析仪、陶瓷吸水率测定仪、离心超细粒度分布测定仪、膨胀系数测定仪等设备。有科技人员81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27人,初级39人。产品获专利证书199项。2007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十、德化环宇陶瓷有限公司
  1994年创办,位于浔中镇进城大道,主要研发低铁钛土高档陶与陶瓷釉料系列。拥有先进仪器设备50多台,技术人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5人,初级17人。其中“低廉铁钛黏土高档陶瓷”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7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十一、福建省万旗科技陶瓷有限公司
  2004年创办,位于龙浔镇鹏祥工业区,主要研究金属尾矿生产陶瓷色釉与高温微波隧道窑。公司拥有陶瓷生产线、工业微波炉等设备,有科技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4人,初级7人。其中“利用黄金尾矿生产的陶瓷色釉及其工艺方法”获发明专利、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6·18”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览会金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