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品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40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品经营
分类号: F715
页数: 14
页码: 796-8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1988-2007年的商品经营及发展情况。
关键词: 德化县 商品经营

内容

第一节 粮油
  一、粮食购销
  (一)收购
  1.征粮
  征粮是农民以缴纳实物(原粮)的形式,由粮食部门代为征收的农业税(俗称公粮)。每年按征收入库实绩依照国家核定的粮价结算,统一收缴县财政入库。1993年,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征粮实物征收数量逐年减少。1998年12月26日,征收入库原粮2500吨。1999年起,为适应国家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省政府出台农业税纳税“双轨制”政策。2001年,德化实行农业税采取征收实物或折征代金双轨制办法征收。2002年征收入库2270吨。2005年,德化全面免征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
  2.定购粮
  1985年3月,福建省实行合同定购政策。粮食合同定购是把粮食的生产和流通,转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从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去影响农业粮食生产经营。1988年,继续执行粮食定购政策和定购“三挂钩”政策(即定购入库实绩与平价化肥、平议价柴油价差和预订金利息兑现的挂钩政策)。当年,全县定购粮入库(原粮)5079.9吨,占粮食总产量6.57%。中晚釉稻价格每50千克18.30元,奖售化肥7.5千克,柴油1千克(按平议价差折算)。省定价外补贴4.5元。完善粮食定购政策,从1990年,粮食合同定购改为国家粮食定购,当年入库4816吨。同时,每50公斤中晚、粳、糯谷收购价分别提高5~6.2元,取消原先生产资料价外补贴。1993年,取消国家定购,改为经济合同定购。1994—1997年,全县定购粮入库19750吨。
  1989—1996年,国家5次提高粮食定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中晚籼稻的价格每50千克从1989年的23.70元提高至1996年79元,提高率333%,省定价外补贴从1989年4.5元提高至1996年10元。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价格刺激加速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国家连续调低中晚籼稻定购价,1998年调至每50千克67元,1999年又下调为58元,2000年为57元。随着全国粮食生产连续增产,粮食市场多元化,流通多渠道,国家调整粮食收购政策,2001年,德化县执行省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取消定购粮。
  3.议购粮
  议购粮食是国家调节计划外购销需要的重要途径,搞活粮食企业经营,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粮食企业多方组织粮源,除在本地收购外,还从外县、外省产粮区购进议价稻谷、大米、小麦和面粉。收购数量、价格随行就市。
  (二)销售
  1.平价粮
  1988年,全县非农人口粮食(原粮)销售5991吨。当时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月口粮在13~24千克,供应价格:标一早籼米每50千克27.75元,标一晚1米29元,标准面粉28.50元。1991年5月,实行省政府理顺粮食购销价格政策,标一早籼米提高到每50千克44元,标一晚米46元,标准面粉42元。非农业人口当年销售(原粮)7338吨。1992年4月,标一早籼米再提高到每50千克48元,标一晚籼米53元,标准面粉46元。销售价格的调整,为全面放开粮食价格打下基础。当年10月1日起,根据省政府“统一政策,分散决策”要求,德化县停止使用粮油证票,价格全部放开,平价粮停止供应。
  2.议价粮
  1988—1992年,县粮食部门做好议价粮食供应,销售18355吨,其中1992年销售8592吨。1994—1996年1月,县粮油总公司经营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商品102311吨。议价粮销售价格逐年提高,议价稻谷从1991年每50千克37元左右提高到2007年95元左右,大米从50元左右提高到165元,小麦从36元左右提高到90元,面粉从47元左右提高到145元左右。1996—2003年,议价粮销售35113.84吨,对粮食市场发挥稳定市场、平抑粮价的重要作用。
  (三)食油购销
  1988—1992年9月,粮食部门供应城乡居民的食油均靠外地调入。平价食油的调入执行市粮食局食油调拨计划,调拨价格一级花生油每50千克182元,销售价格241元(省定标准)。1992年10月起,取消平价食油供应,粮食部门议价食油购入起着稳定市场、保证供应的作用。至2004年,累计购进议价食油45吨,议价销售45吨。2005年起,粮食部门没有购销业务。
  二、粮油储运与加工
  (一)仓储设施
  1988年,全县有粮食仓库51座,浔中粮站油脂仓库1座,均是1975年前建成。1989年投建粮食仓库。1990年投资39万元建仓库;同时修补旧仓。1991年新建仓库并修补仓库。1999年,县粮食收储中心及其下设浔中、雷峰、水口、赤水、上涌、葛坑6个收储站。其中1975年前建的,占84.2%。2002年4月,根据县城区建设规划,浔中粮站及仓库区纳入改造范围,县政府决定在城关建设粮食储备粮库。粮食储备粮库于2004年6月10日开工,2006年8月25日竣工,2007年年初投入运营。
  (二)运输
  1988—1992年,粮油运输主要由粮食局汽车队承担。1993—2007年,粮油运输由民间私营企业营运。
  (三)加工
  1988年,县粮食部门有城关粮食加工厂、上涌加工厂、赤水加工厂和县饲料工业公司等加工企业。主要业务加工大米,并生产大米制品和面粉制品。是年,城关加工厂加工大米2158.57吨、上涌加工厂317吨、赤水加工厂397.77吨;县饲料工业公司加工混合饲料3549吨。1989-1990年,城关加工厂加工大米5041.15吨、上涌加工厂478吨、赤水加工厂901.64吨,县饲料工业公司加工混合饲料4815吨。1990年,社会厂家个体商户参与饲料市场竞争,饲料公司年销售量2064.27吨,比上年减少30.25%。1991—1993年,稻谷加工任务逐渐减少,城关加工厂产值333.8万元。饲料公司加工混合饲料3372吨,产值216.1万元。1996年,饲料工业公司生产饲料14.9吨。1998年,饲料工业公司和粮油加工厂划归粮油总公司管理,实行改制,职工进行分流安置。
  三、管理
  (一)经营管理
  1988年,县粮食局对基层粮站的粮食经营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下的承包责任制,浔中粮站的粮店实行“批零差”经营,农村粮站(点)实行“以销代酬”,粮食仓库“以量计酬”和保管费用包干。粮食加工厂、饲料工业公司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厂长任期责任目标管理制。
  1994年,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饲料工业公司和城关粮油加工厂实行“费用自理,税收自负、定额补亏,超额自理”的承包经营。三班、赤水、水口粮站实行租赁承包经营。1995年,在粮油总公司组建决算中心,粮食收购资金由决算中心统一管理,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政策性亏损由县财政拨补,经营性业务由各粮食企业自主经营。县粮油总公司采取“山海联营”方式,与沿海多家粮食企业组成松散型的股份联营体,常年联营稻谷、小麦、大豆、花生、玉米、饲料等。1994年至1998年6月,县粮油总公司经营粮食11.4551万吨,其中经营性业务10.2311万吨,占经营总量的89.31%。
  1998年,各粮食企业的资产(划归县收储中除外),全部清算评估,向社会公开拍卖,所得资金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偿还债务和离退休人员等有关费用。
  21世纪初始,粮食市场多元化新格局形成,粮油经营进入多元社会化,县粮食主管部门加强粮食流通行业管理,稳定粮食市场,粮食购销随行就市。
  (二)证票管理
  1988—1992年9月,粮食证票使用“以证为主,以票为辅”。因事外出人员,可凭粮证,向当地粮站申请后换取等量粮票。县内使用的粮证类有“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由县粮食部门印制,根据户籍人口数,核定供应数,填发到户或单位(俗称集体户),每户1本;此外,还有“军粮供应证”(证票合一)、“市镇粮食供应转移证”(由县公安部门出具户口迁移证明办理)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等。粮票类有:全国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面额有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军用供给粮票”有大米面额壹佰市斤和伍拾市斤、面粉面额壹佰市斤。全省通用的“福建省(地方)粮票”,有面额半市两、壹市两、贰市两、伍市两、壹市斤、叁市斤、壹拾市斤等8种,小面额粮票方便购买点心、副食品等;“福建省侨汇粮油票”,面额有10元、50元、100元3种,每百元供应粮食10千克、食油0.75千克。
  粮(油)票管理实行账、票分开,日清月结、定期盘点,设专职人员负责保管。1991年,对粮(油)票进行整销工作,全县粮票发出380.45万千克,收回342.4万千克,差进38万千克;定量油票发出9.65万千克,回收8.7万千克,差进0.95万千克。查出,死亡未及时核减粮1182.5千克、油23.75千克;逮捕未及时核减的粮316千克;参军未及时核减的粮36千克;出国未及时核减的粮262千克、油0.75千克。
  1992年10月1日起,平价粮油停止供应。1993年1月1日起,除保留军用粮票及军粮供应证和粮食供应转移证外,所有粮油证票一律取消,居民需要购买粮油可到市场自由选购。2001年5月1日起,停办粮食供应转移证。2007年,只保留使用军用粮票和军粮供应证。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
  一、百货
  1988年,德化百货商品市场多样化,形成以县国有商业系统为主导,各种经济成分兼容的商品市场。全县手表销售10105只,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商业销售9466只;缝纫机销售2937台,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集体商业销售2716台;洗衣粉销售80700千克,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集体销售49500千克;肥皂销售5312箱,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销售4827箱。
  1990年后,一些传统产品如手表、缝纫机,印花热水瓶、搪瓷面盆等商品销售快速萎缩,鞋类中皮鞋的销售呈上升趋势,布鞋、胶鞋、布胶鞋呈下滑趋势。1992年,全县手表销售1677只,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集体商业销售1326只;缝纫机销售725台,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销售552台;洗衣粉销售9105千克,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销售5742千克;肥皂销售(60条/箱)448箱,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销售127箱。
  1996年,日用百货类商品小型企业销售额371.2万元、化妆品类21.3万元、首饰类8.2万元。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日用品类为110.9%,化妆品类为108.8%,首饰类为92.5%。1999年,日用品类商品小型企业零售额24405万元。化妆品类零售价格指数为94.5%,日用品类零售价格指数为97.3%,首饰类为95.8%,市场价格水平下降。
  21世纪初始,鞋类著名品牌富贵鸟、安踏、迈克、劲霸等专卖店相继在德化开业。
  2002年,全县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日用百货零售收入净额874.5万元。2005年,全县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百货零售额625万元,超级市场零售业1559.6万元。2007年,全县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有百货零售额1042.9万元,超级市场零售额1869.9万元。
  二、针纺织品
  20世纪80年代末期,针织品、纺织品的经营品种日新月异,棉、涤棉、涤纤、棉麻织物和化纤等充分流通、商品货源充裕。成品服装市场迅猛崛起,开始对布匹的销售形成冲击。1988年,全县棉布销售679500米、棉花化纤混纺布639300米,其中涤棉混纺布602500米,化纤布133700米,针织内衣裤209500件,各种服装45700件。1992年,棉布销售160100米、棉纤混纺布164600米(其中涤棉混纺布134600米)、化纤布9500米、针织品衣裤71050件、各种服装59870件。1996年,全县小型企业纺织品类零售额115.5万元、服装鞋帽类零售额143.5万元。2000年,全县小型企业针纺织品、服装、鞋帽类零售额8940万元。2004年,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纺织品及针织品服装零售506.5万元。
  1988—2007年20年间,德化针纺织品主要营销品种发生重大变化,针织内衣三大件(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呈现汗衫T恤化、棉毛衫、裤外衣化,卫生衫裤急速退出市场,由羊毛衫裤、羽绒服代替。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踏花被由被套所取代。成品服装销售从20世纪90年代始迅速发展,传统的中山装、呢子服装逐渐被淘汰,男式服装以夹克衫、西装、休闲装、T恤衫为主,女式服装以流行时装为主。21世纪初始,环保健康意识增强,纯棉服装备受青睐。至2007年,城乡居民以购买成品服装为主,购买布料让裁缝加工极为少数。服装品牌专卖店有七匹狼、卡丹路、才子、柒牌、利郎、九牧王等等。
  三、五金交电化工
  (一)五金
  20世纪70年代,元钉、镀锌铁丝是商业部门经营五金商品中主干商品。1988年,取消计划供应,商品零售由市场调节。商业部门五金门市由个人承包经营。
  (二)交电
  1988年,沪产“凤凰”“永久”自行车取消凭票供应。当年度,自行车销售3634辆,其中国有商业和供销社销售3001辆;1992年,全社会自行车销售2161辆,其中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销售1902辆;1993年,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批发4742辆,零售266辆。20世纪90年代起,摩托车逐渐代替自行车,自行车销售对象主要为城区学校的中学生。摩托车销售主要由个体私营企业经营。从保有量和抽样调查数据的变化,显示摩托车消费市场快速兴旺。1990年,全县摩托车保有量1037辆,1992年,保有量2430辆,1995年,保有量4203辆,2000年,保有量25359辆,2004年,保有量62221辆,2007年,保有量为91476辆。较早较大的经营摩托车个体经营企业有1985年开业的克应摩托车车行、1988年长涵摩托车车行和豪爵摩托车行,及与其配套的1997年开业的正昌轮胎商行。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家用电器商品多属高值耐用消费品,在整个社会消费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主要家用电器商品陆续在市场消费的有电风扇、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炊具、影碟机、电冰箱、排油烟机、消毒碗柜、饮水机、取暖器、空调器、微波炉、电磁炉、洗碗机、吸尘器等。1988年,全县销售半导体收音机37架、录音机1076架、电视机2791架,其中彩电101架,电风扇2646架,电冰箱32台,洗衣机1117台。1990年,全县销售半导体收音机20架、录音机187架、电视机1624架,其中彩电49架,电风扇1891架,电冰箱46台,洗衣机368台。1992年,全县销售半导体收音机4架、电视机1087架,其中彩电219架,电风扇983架,电冰箱37台,洗衣机454台。
  1994年后,家用电器由个体和私营承包经营,如瓷都电器行、恒威电器商行、海尔专卖店等。
  (三)化工
  1988年,烧碱直拨农村社队6吨,纯碱消费量2.95吨。1989年起,石蜡、硫黄、牛胶、纯碱、烧碱等化工产品终止计划供应,由市场敞开销售。1990年,烧碱销售9吨、硫酸销售8吨。1995年,烧碱消费量3吨、纯碱消费量2吨。2001年始,五交化公司受托管,改为私人经营,门市柜组实行租赁经营。
  四、文化体育用品
  1988年,文化体育用品主要由县百货公司设专柜经营。经营商品品种有光纸、牛皮纸、各种色纸、学生簿籍、账册、笔类及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300多种。1992起,随着县百货公司、县供销社系统体制改革的进程,国有和集体文化体育用品经营逐步由改制企业职工承包或社会个体者经营代替。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舒华体育用品专卖店开业,经营球类和健身等运动用品和器械。捷安特、美利达自行车专卖店开业。同时,文化用品销售品种也发生变化,纸张、簿籍类、账册类销售量减少,挂历、撕历、中堂、宣纸等应市行销。县内各超级商场设有文体用品专柜经销。
  第三节 副食品
  一、肉禽蛋 水产品类
  1988年,集市贸易肉禽鱼类成交额861.07万元,比1987年增长51.17%;水产品成交额75.91万元,比1987年增长16.78%。1991年,集市贸易肉禽蛋类成交额1950万元,比1990年增加57万元;水产品类成交额184万元,比1990年减少47万元。国有商业企业销售畜禽15541头羽;水产品销售1200千克。1995年,集市贸易肉禽蛋类成交额9487万元,比1990年增长401.16%;水产品类711万元,比1990年增长207.79%。
  2000年,农村住户经济抽样(60户)调查,人均消费猪肉18.62千克、家禽4.06千克、蛋类3.21千克、水产品1.64千克;2005年,人均消费豬肉20.17千克、家禽4.85千克、蛋类4.23千克、水产品2.77千克。2007年,农村抽样调查,人均消费豬肉21.07千克、家禽5.13千克、蛋类4.92千克、水产品2.94千克。
  二、食糖
  1988年,食糖实行计划分配,按城乡居民人口数和工业用糖下达指标。城区食糖主要由国有商业网点供应,农村的食糖主要由基层供销社门市供应。当年全县销售842.3吨,其中国有和供销社系统销售779吨、其他国有企业销售12吨、其他集体企业销售51.30吨。1990年,个私批发业务兴起,国有商业业务逐渐下降。当年国有商业和供销系统销售328.6吨。1992年食糖购销实行市场调节,对城乡居民敞开供应。1995年始,食糖购销业务,由个私企业(超市)或个体商家承担,城乡居民消费量呈缓慢上升态势,1995年,农村住户抽样(70户)调查,食糖消费人均1.72千克;2000年人均2.11千克;2007年抽样(60户)调查,人均2.96千克。
  三、酒类
  1988—1992年,酒类商品市场进一步放开。个私经营者持国有商业公司或供销系统公司的证明介绍,办理托收直接向厂方进货。1993年始,个私经营者可直接向厂方购货。在此期间,德化县酒厂出品的十全大补酒、状元红盛销一时。啤酒类开始畅销,从省外购进的有浙江产的钱江牌啤酒、广东产的珠江、白云、双喜、皇妹等品牌啤酒、省内产的闽光牌啤酒。1993年始,省内产的雪津、清源、惠泉等品牌的啤酒先后占据德化大众消费市场,直到2009年,经久不衰。山东青岛牌啤酒,20年间一直占据高消费市场。
  20世纪90年代末,县糖酒公司从安徽砀山购进原汁葡萄酒(含糖分)进入市场,红葡萄酒类消费快速兴起。21世纪初,干红、干白品牌葡萄酒盛行消费市场,白兰地类洋酒常见高端消费。
  1988—1993年,白酒类中的散装白酒(地产米酒)尚有少量供应,瓶装酒消费大量流行。
  1993年至2007年年底,中、高档品牌白酒几十种,著名的有莲花白酒、双沟、洋河、古井贡、杜康、董酒、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五粮液、茅台等品牌白酒在消费市场上流行。
  全县酒类销售,1988年1218.10吨,其中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社1117.20吨,其他国有企业25吨、集体商业75.90吨;1990年1320吨,其中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社784.2吨,其他国有企业25吨,集体企业510.8吨。1995年,农村住户抽样(70户)调查,酒类消费人均9.25千克;2000年抽样调查,消费人均8.37千克;2005年抽样(60户)调查,消费人均10.14千克;2007年消费人均10.73千克。
  四、蔬菜类
  1988年,集市贸易蔬菜成交额276.37万元。
  20世纪90年代,国有糖酒公司在县城区南门设有蔬菜门市部,视市场供求情况向泉州、同安等地进货,调节市场供应。后企业改制,由公司职工租赁组成股份公司,经营批发,城区南门市场改建时,该股份公司随之消失。全由个体商户参与长途贩运批发、个体菜摊零售经营。
  1990年,集市贸易蔬菜成交额338万元。1992年,城区蔬菜供应量日益增加。1995年,集市贸易蔬菜成交额631万元。
  1998年,县内蔬菜基地出产上市各种蔬菜380万千克,部分品种蔬菜销往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由外地调进的以叶类菜为主。2000年,县内种植蔬菜产量10.45万吨。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蔬菜购买额262.08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蔬菜购买额305.77元。
  附:副食品基地建设简介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
  1995年,在浔中镇诗敦村建设百亩蔬菜基地,由雷峰镇、春美乡、大铭乡、龙门滩镇等进城农民租地种植。1999年,盖德、赤水、上涌、桂阳等4个乡镇,与惠安县中绿公司合作开发80公项白花菜、春花菜、荷兰豆、甜豆等反季节蔬菜基地。
  1999—2003年,美湖乡与泉州国家蔬菜外贸公司,联合开发中国台湾地区毛豆、美国四季豆、小果番茄种植基地13.33—16.67公顷。2001年,赤水镇锦洋村、龙浔镇高阳村建立百亩无公害蔬菜示范片和春美乡533.33公顷黄花菜基地。2002年,继续巩固省、市县7个直控“菜篮子”基地建设,争取资金105万元,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在上涌镇中洋村新建涌洋蔬菜基地,面积10多公顷。2003年,在浔中镇凤洋村建立66.67公顷多绿丰蔬菜基地,种植茄子、大白菜、菜豆、黄瓜等。汤头乡福山村开发种植6.67公顷多黄花菜基地。
  2007年6月,创建苏洋大棚蔬菜基地,由苏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引进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在龙门滩苏洋村东漈自然村建立示范基地,占地3公顷,大棚69座、13800平方米,主要栽培品牌西红柿,兼种黄瓜、甜椒、西瓜等。全年在赤水、美湖、盖德、南埕等乡镇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6.67公顷。龙浔镇英山村建泉州市德化黑鸡放养场1个、英山村20公顷连片无公害淮山基地1个、盖德乡下寮黑鸡放养场1个、三班镇德化黑鸡繁殖场3个。至年底,全县共有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个,面积400多公顷,蛋禽基地3个、水产基地2个,生猪基地2个。其中省控基地4个(赤水镇蔬菜基地、国宝乡上洋肉鸡场、美湖乡蔬菜基地、龙门滩镇苏洋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市控基地4个(英山淮山、春美黄花菜、南埕优质脱毒马铃薯、雷峰焦溪淮山),县控基地5个(县食品公司养猪场、高阳村蔬菜基地、三班龙阙肉鸡场、盖德下寮黑鸡繁育场、盖德淮山基地)。
  二、生猪基地
  1988年,县商业局食品公司建500平方米猪舍一座,投资24.5万元,年底生猪存栏数1325头,全年出栏数3328头。1989年,建猪舍3座,面积1000平方米。全年出栏数5644头,年末存栏数1778头。1991年,生猪出栏数5000多头,繁殖仔猪2000多头。1992年,县商业局养殖场逐步实现转机改制。1999年扶持发展养殖重点户和专业户,促进养殖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全年畜禽饲养总量380万头(羽),基地生猪出栏4950头。1996—1999年,建生猪基地4个,畜禽饲养总量1200万头(羽)。2005年建无公害畜禽基地1个。2007年,私营养猪场有:雷峰镇雷峰村“德化县雷峰镇洋坑永隆养猪场”,年存栏数1000多头。
  第四节 燃料
  一、煤炭
  1980年,德化县燃料公司成立,经营范围煤炭,经营方式零售、批发。1988年始,公司实行承包责任制经营,销售用途是居民生活燃料用煤,工业用煤直接调拨,公司销售额94万元,1991年249万元。1992年,煤炭供应按市场价格放开;1993年,公司销售额189万元。1994年起,个体私营经营煤炭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县燃料公司销售数量急骤下降。
  1995年起,公司试行“国有民营”改革,实行公开招标、抵押租赁经营机制。1996年销售额36万元。2001年1月,实行“抽本经营”形式改制,公司由德化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受托管理,销售额58万元。
  2007年,公司不再继续经营煤炭加工销售业务,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安置补偿金25.44万元。公司留1名职工负责企业资产和10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石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制品供应从国家计划调拨逐步过渡为计划供应和自行采购、平价和议价并存的“双轨制”。1985年5月,德化县石油公司转为上级石油公司管理、县财委领导。1992年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计划内石油购销大幅度削减,到1995年全面取消计划内油品,实行国家统一定价,按市场需求购销。
  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组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全国石化企业,县石油公司归口泉州市分公司管理。2003年,全县加油站30个,2005年增加到39个。
  第五节 物资供应
  县物资公司经营的主要物资有钢材、水泥、炸药、雷管、导火线、石膏等。1994年投资300万元,兴建液化石油气储配工程,设液化石油气储配站。2001年,兼并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独家经营供应全县居民生活用气和工业用气。1990年,物资销售总额622万元,1993年2084万元,1996年2805万元,1999年4419万元,2001年5326万元。1992—2007年,年均上缴县财政利税100万元,其中2007年上缴利税259万元。1991年公司国有资产89万元,2007年资产2622万元。各项经营指标在全省同行中名列前茅。
  第六节 烟草专卖
  一、卷烟经营
  1984年4月,福建省德化县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负责德化县烟草专卖行政管理职能和全县卷烟批发业务,以经营国产卷烟为主,兼营进口卷烟,实行“专控、专管、专卖”营销体制。
  1988年,全省放开卷烟零售价格,德化县卷烟价格由行政定价转向企业定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销售机制,促进卷烟购销。当年,卷烟销售8660大箱,销售总额1105.3万元。
  1990年,建立农村批发网点,扩大销售,全县卷烟销售网络渐趋完整。至1996年,全县建成4个乡镇网点。2000年,赤水批发部改为流动送货网点,推进大网络大配送。
  2002年,德化县烟草公司访销中心成立,设立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访销部,形成卷烟“一库式”大配送网络体系,拓展农村边缘市场,发挥网络控制零售终端,提高市场控制力。
  二、卷烟市场管理
  1987—1988年,县烟草专卖局共查处28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1404条,烟叶1400千克,过滤咀棒1.75千克,锡箔纸2.4千克,包装纸2.15千克,手工卷烟工具9套,罚没款26790.3万元。
  199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施行,开展烟草专卖法宣传活动和烟草专卖稽查工作。1995年,县烟草专卖局配合公安、工商、交警、物检等职能部门,对烟草市场开展5次全面检查,以“打私”“打假”为突破口,加强路查,清理卷烟自由批发市场;狠抓行业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许可证、准运证管理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行业内部违法案件。
  1997—1998年,全县查处113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561.5件,捣毁制假窝点1个,查获CYJ14-23型卷烟机1台,捣毁销假窝点5个,罚没款46.13万元,市场净化率95%以上。
  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卷烟市场专项行动,印发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标语,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福建省烟草专卖管理办法》,聘用专卖管理员,并发给工作联系卡,设举报电话,加强监督管理,
  2003—2006年,全县查处295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5100.1条,其中非法渠道卷烟2886.7条,非法生产卷烟2213.4条,罚没款65444.3万元。
  2007年,全县查处91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3723.3条,其中非法渠道卷烟1085.5条,非法生产卷烟2637.8条,案值169155.4万元,罚没款47091.1万元。通过深化专卖管理职能,打击售假违法活动,净化卷烟市场环境。
  第七节 供销合作
  一、商品营销
  (一)化肥、农药供应
  1988—1993年,化肥、农药经营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进货、统一调拨、统一定价、统一管理”经营体制。县农资公司主要以批发为主,并设门点销售。基层社根据农资门点、各购销处销售情况和需求制订要货计划,统一向农资公司进货。1994年,化肥、农药市场开始放开,供销社系统仍是主渠道。2000—2007年,物资流通,全面放开,农资部门引进竞争机制,采取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网络。
  主要品种:农用化肥有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农药有敌敌畏、乐果、甲磷、杀虫剂、叶蝉散和1605草粉;治病类农药有异稻瘟净、多菌灵;除草农药类有除草剂、农药械(喷雾器、喷粉器和农用膜)。
  1988年,农资销售总额1267万元,化肥销售总量33081吨,农药266吨;1996年,农资销售总额2176万元,化肥销售总量25147吨;2007年,农资销售总额1625万元,化肥销售总量16296吨。
  (二)生活资料供应
  生活资料供应商品主要有食盐和日用百货。
  食盐为供销社专营商品,由供销社盐业副食品公司统一经营,全县各基层社设食盐供应柜点。20世纪90年代末期,流通放开,个体商户可以直接到市盐业公司进货,食盐不再专营。1988年,食盐销售总量2975吨。2007年,食盐销售总量1550吨。
  供销系统经营日用百货上千个品种,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基层社采购站主要从国有公司三级批发站组织进货。进入90年代,计划分配商品减少,市场调节商品品种逐渐扩大,日用百货放开经营,结束从国有公司三级站单一进货渠道。
  (三)农副产品收购
  1988年,供销系统收购农副产品有原料类、食用类(食用菌、水果、茶叶)和药用类等3大类。当年收购土纸6900千克、毛竹17.82万根、杂竹115.6万千克、木薯蕉芋粉213.42万千克、柑橘29.44万千克、茶叶25.1万千克。当年购进总额303万元。1990年,收购土纸500千克、毛竹11.51万根、木薯蕉芋粉26.78万千克、柑橘74.85万千克、茶叶10万千克,收购金额231万元;2000年收购金额371万元;2007年收购金额57万元。
  (四)废旧物资回收
  1988年,全县城乡废旧物资回收由县供销社土产公司经营,个体户和其他经营者可以收购民用生活性废旧物资,但不得自行销售,全县各基层社设回收网点,形成网络,统一经营。2001年10月,原日用品工业品公司所属废旧物资回收站析出,组建德化县旭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实行租赁经营。县社协助该公司逐步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回收登记制度,对回收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废弃程度、出售人的身份信息如实登记,以备查用。公司完善经营机制,扩展外埠业务,使购销额快速上升,成为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活动中“1+3+1”的示范企业。2007年,废旧物资收购总额4826万元,比上年增长17%,销售额4800万元,同比增长19%。
  (五)烟花爆竹
  1988年,市政府颁发《加强烟花爆竹管理暂行规定》,县公安机关实行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制度,县土产日杂公司独家取得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准许向厂家直接进货并向社会有证商户批发销售。明确烟花爆竹由供销社经营管理,县公安局主管烟花爆竹安全监督工作。每年春节前,县供销社编印《烟花爆竹经营须知》500~600份,分发到各村及城关商业网点、个体经销户。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县烟花爆竹市场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取缔无证经营点,查设伪劣产品。2007年,烟花爆竹销售金额1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石鼓烟花爆竹仓库工程在加紧建设中。
  二、基础设施与新网建设
  (一)基础建设
  1993—1999年,县供销社投入建设资金2000万元,新增各类营业设施面积4万多平方米。
  1993年3月,浔中供销社综合楼竣工,位于城关三角街中心地段,拥有营业、仓库及办公等设施面积600多平方米。1997年5月,德化县供销大厦完工,位于兴南街中段,大楼10层,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
  1999年2月,县政府批复,县供销社创办“福建省德化陶瓷展销城”。1999年10月,龙鹏街供销大厦动工建设;2001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大厦6层,投入建设资金380万元,建筑面积4275平方米。
  2000年8月,供销职工培训中心在兴南街(原盐业副食品公司批发部旧址)兴建;2002年1月投入使用,大楼5层,投入建设资金230万元,建筑面积2387平方米。
  (二)新网建设
  2003年,根据上级社“新网工程”建设规划,利用供销社原有的经营门点网络资源,通过改造、整合,建设县、乡、村三级现代流通网络。至2007年,基本建成以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基层中心社为中心、村级94家农家店为终端的商品经营网络。
  三、农村服务
  (一)保障供应
  县供销社农资部门抓住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之机,发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主渠道作用,主动加强与上游厂商的协作和下游基层社(农家店)的联合,保障农资的充分供应。1988—2007年,销售各种化肥489137吨。
  其间,抓好“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2006年3月,验收合格的民营农家店共计64家。扩大农家店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兼营日杂用品。当年61家农家店年经营总额1340.88万元,其中上涌镇云路村张文梧农家店经营金额74.4万元,美湖乡美湖村李国明店66.72万元,春美乡春美村卢志榕店57.6万元。2007年5月,完成改造工程工作并验收合格民营农家店30家。
  (二)提供咨询
  1988—1997年,各基层社在门市设立布告栏、黑板报和印发宣传资料,公布农副产品及中草药材收购信息和农资化肥、农药供应信息,以及宣传化肥(农药)施用科学知识和病虫害发生预报。1998年4月,县供销社创办“德化县供销社农副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无偿向农民发布产品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各类产品供求信息。组织营销队伍在上海、深圳、武汉、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开设展销窗口,开展联营联销活动,推销农副土特产品。1993—1999年,县内未出现产品积压现象。
  20世纪90年代初起,县农资公司与供销社基层社在各门市和网点,设立“庄稼医院”,对销售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科学用肥、施药除虫的知识水平,更好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三)创办专业合作社
  1998年6月,县农资公司和上涌供销社联合创办“上涌农资专业合作社”;7月,县果品公司和水口供销社、南埕供销社联合创办“德化县水果专业合作社”;9月,县茶叶公司牵头,联合其他茶叶产销单位及个体茶叶专业户创办“德化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各专业合作社强化服务功能,采取预付化肥、预付收购定金等方式,扶持农副产品生产;引进生姜、果树等优良种苗;开办水果腌制加工厂,就地进行鲜桃、杨梅、鲜李等水果深加工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第八节 药品经营
  一、药店
  (一)国有药店
  1988年,德化县医药公司有城关和赤水2个批发部,零售店在城关有寿星、利民药店和南门坂门市部;在农村有赤水、上涌2个门市部。至2007年年初,县医药公司下辖药品批发经营部及寿星、利民、健民3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茂德、龙鹏、民安、德新、荣春、回春、上涌7家零售药店。2007年11月,县医药公司改制,因企业属特殊的经营行业,承担着储备应急药品和医药器材的社会责任,保留公司批发业务和2家零售药店的经营权。
  (二)个体药店
  1988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药市场放开(国家禁止私营的药品除外),个体经营药店、连锁药店相继开张。2001年核准药店13家。2002年新核准的药店17家,至2005年年底共有76家,其中,连锁药店新增7家:泉州市东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浔中供销社分店,泉州市百合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中正分店,泉州市百合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中信分店,泉州市百合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中新分店,福建省惠好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分店,晋江市泉安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安泰分店,泉州东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龙南分店。2006年新核准药店3家,注销3家,至年底共有79家。2007年新核准药店5家、换证19家、注销10家,至年底共有74家。全县药品经营企业人员中有中级职称(主管药师)1人,初级职称(药士、药师)90人,其他药学相关专业人员183人。
  二、经营
  1988年,全县大部分药品由县医药公司经营,经营项目: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医疗器械、二类精神药品等2000多个品种。经营方式:批发、零售。主要药品由片子癀(漳州)医药有限公司、成都亢盛药业有限公司、三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或二级医药批发公司提供。主要销售渠道:县内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诊所和邻县医疗机构和药店。21世纪初始,药品、医疗器械进货来源渠道更呈多元化,品种更为繁多。2007年,全县药品经营企业销售总数2500万元,其中县医药公司销售额1133万元,批发额950万元。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