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流通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4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流通体制
分类号: F724
页数: 3
页码: 791-7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1988-2007年国内毛的流通体制发展情况。
关键词: 国内贸易 商贸体制 流通体制

内容

一、商品流通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化县商贸系统探索建立新的商品流通体制,主要是建立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渠道、少环节的“三多一少”流通体制。“七五”期间,商业结构“三多一少”流通体制的发展,推动德化流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繁荣。199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29万元,是1985年5746万元的2.93倍。
  20世纪90年代后,计划分配商品进一步减少,市场调节商品扩大。1991年,改革三级批发体制,县供销合作商品和个私商家直接向一级站进货,实行批零一体,加快商品流通。德化商贸企业全面推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搞活市场,增强活力。1992年,流通体制打破长期由国(有)合(集体)商业独占市场流通渠道的局面,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体系。全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3168万元,其中国有和供销社商业占31.0%。
  1994年,德化推行以“资产国有、设备租赁、自筹资金、集体或职工个人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国有民营”改革,为小型商业企业长期难以解决的经营活力、人员负担、历史包袱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找到一条出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城乡市场繁荣。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12万元,是1990年的1.92倍,商业网点由1990年2006个发展到3020个,每万人拥有网点从21个增加到102个。
  1996年,国有商业企业开始由商品经营转变为资产经营;供销社集体企业改制,实行社有资产运行职能,基层社进行撤并,保存的机构实行资产抵押、租赁承包经营。2004年,规范发展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鼓励个体私营开办超级商场和各种便利店、连锁店、专卖店,积极发展商品总经销、总代理,创造条件组建商品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商品消费逐步由低中档向中高档转变。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016万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批发零售额70073.1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595万元,比2005年177493万元增长3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额88480.3万元,比2005年增长29.30%。
  二、粮食流通体制
  1988年,粮油经营仍实行平价与议价并存的“双轨制”。平价经营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议价粮油实行企业自主经营。1993年,粮油经营全面放开,国家取消对粮油流通的各项补贴。德化县粮食流通体制进行试点改革,1月7日组建“福建省德化县粮油总公司”,与粮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参与粮油经营。基层粮食企业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租赁经营,粮食包储“以量计酬”,保管费用包干。1994年,对饲料工业公司和城关粮油加工厂,实行“费用自理,税收自负,定额补亏,超额自留”的模式承包经营。同年,县粮食局与县财政局联合对浔中粮站实行“定额上缴利润,税费自理,履行企业义务,承担国家粮食收储任务,承担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医疗福利费用,风险抵押,超额利润自主安排”的承包经营。撤销亏损的南埕、美湖粮站,分别并入水口、赤水粮站管理。又联合对三班、水口粮站采取不同形式租赁承包经营的改制。
  1995年,出台《德化县国家收购粮食的管理办法》,施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的“两线运行”。国家政策性收购粮食由县粮食局统一储、调、销和轮换管理。县粮食局在粮油公司成立决算中心,统一管理粮食收购资金,对各基层粮站所需收购资金实行上贷下转方式,确保收购资金专款专用。1997年,国家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出台“四分开一完善”(政企分开、国家储备与商业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1998年,德化县根据中央制定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现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和政企分开的粮改政策,实施流通体制改革,9月15日组建德化县粮食收储中心,下设浔中、雷峰、水口、赤水、上涌、葛坑6个非独立核算的收储站,承担全县粮食政策性经营业务,原基层粮食管理站、点,随之撤销。同时,县粮油总公司与县粮食局脱钩,只负责原粮食部门债权、债务的清理及部分物业管理和待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2001年,全县取消定购粮,农业税采取征收实物与折征代金双轨制办法征收。粮食购销价格放开,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实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粮食流通多渠道。2002年,按县级党政机构“三定”改革规定,保留县粮食局,与县经贸局合署办公。县粮食局代表县政府对社会粮食流通进行行政监督管理,保证国家粮食政策的贯彻实施。2004年,县出台《关于加强我县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管理意见》,对发展粮食市场和规范市场秩序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全县建立和推行粮食收购准入制度和社会粮油流通统计制度。2007年,县政府提出全面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网络,规范粮食市场管理。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加强粮食流通的监督管理,维护流通秩序。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
  三、物资流通体制
  “七五”时期,是物资流通取得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中共十三大提出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针,对物资体制进行改革。缩减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范围,改革物资供应办法,逐步完善物资企业自我发展机制,扩大物资企业自主权,县物资公司推行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
  “八五”时期,生产资料取消长期实行的计划分配体制,全面进入市场流通,扩大企业自销品种和数量。1994年,价格全部放开,物资商品完全由市场供求变化随行就市。县物资公司投资300万元,兴建液化石油气储备工程,设立储备站。完善承包责任制经营体制,公司下辖的金属经营部、机电经营部、化工经营部、建材经营部、液化气储备站、民爆物品专营部、生产资料购销服务站7个部(站)与公司在统一银行账户、统一财务核算的体制中,实行“利润指标、欠收赔款、超收奖励”的内部经营责任制,各个经营部(站)推行人员优化组合、双向选择、资产抵押经营。
  “九五”时期,国家放开物质经营市场,让市场机制在物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有物资企业成为一般性市场竞争性行业;国家管理物资流通方式发生变化,不再保留独立的物资行政管理部门;物资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建立按劳分配与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机制。县物资公司加强大宗经营品种的业务管理,完善建章立制,突出财务、资金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严格各项费用开支。德化与福清、泰宁等县(市)企业在全省连续三年全行业亏损情况下,利税实现连年增长。
  “十五”时期,县物资公司保持国有序列,深化改革,把完善内部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建立“责权利一致、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重新组合承包经营。2001年,县物资公司兼并德化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形成独家经营供应民用和工业用气的企业。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