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国内贸易与服务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402
颗粒名称: 卷二十四 国内贸易与服务业
分类号: F72;F726.9
页数: 26
页码: 791-8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1988-2007年的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发展情况,其中包含商贸体制、网点与市场建设、商品经营、服务业、机构管理。
关键词: 德化县 国内贸易 服务业

内容

“七五”计划期间,德化县商品流通经营主体有商业系统、粮食系统、物资局、供销系统等。流通领域改革逐渐深化,私营商业快速发展。1988年,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2万元,其中国有商业3868万元,集体商业3416万元,个体商业5648万元。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市场流通体系。
  “八五”计划期间,国有商业加快“国有民营”改革,由商品经营转变为资产经营;供销系统实行社有资产运行职能,商品经营转为个体承包经营;粮食系统由实行价格“双轨制”到施行政策性与经营性分离的“两线运行”,粮油价格全面放开;国有物资流通企业改制,成为一般性市场竞争性行业,国家宏观管理物资流通。市场扩大,消费稳步增长,消费品供应充足。199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312万元,是1988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倍。
  “九五”计划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市场稳中趋活,市场商品供应充裕。1998年始,消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衣着消费趋向高档化、成衣化;食品消费由量逐步向质的提高转变;家用电器中高档商品销售量逐步增加,个人小汽车消费日渐增多;人流量快速增加,旅游业发展,餐宿服务业和居民服务业长足发展。200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660万元,是199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0%,消费品价格指数100.3%,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18.2%。
  2001年后,消费市场进入稳定增长期,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100%~103.0%之间。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595万元。
  其间,县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进行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主题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专项管理和涉及“三农”的生产资料管理、生猪定点屠宰、“餐桌污染”整治等专项管理监督执法,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促进市场秩序健康发展。
  第一章 商贸体制
  第一节 流通体制
  一、商品流通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德化县商贸系统探索建立新的商品流通体制,主要是建立和发展以城市为中心的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渠道、少环节的“三多一少”流通体制。“七五”期间,商业结构“三多一少”流通体制的发展,推动德化流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繁荣。199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29万元,是1985年5746万元的2.93倍。
  20世纪90年代后,计划分配商品进一步减少,市场调节商品扩大。1991年,改革三级批发体制,县供销合作商品和个私商家直接向一级站进货,实行批零一体,加快商品流通。德化商贸企业全面推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搞活市场,增强活力。1992年,流通体制打破长期由国(有)合(集体)商业独占市场流通渠道的局面,初步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体系。全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23168万元,其中国有和供销社商业占31.0%。
  1994年,德化推行以“资产国有、设备租赁、自筹资金、集体或职工个人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国有民营”改革,为小型商业企业长期难以解决的经营活力、人员负担、历史包袱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找到一条出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进一步搞活流通,促进城乡市场繁荣。199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12万元,是1990年的1.92倍,商业网点由1990年2006个发展到3020个,每万人拥有网点从21个增加到102个。
  1996年,国有商业企业开始由商品经营转变为资产经营;供销社集体企业改制,实行社有资产运行职能,基层社进行撤并,保存的机构实行资产抵押、租赁承包经营。2004年,规范发展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鼓励个体私营开办超级商场和各种便利店、连锁店、专卖店,积极发展商品总经销、总代理,创造条件组建商品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商品消费逐步由低中档向中高档转变。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016万元,其中限额以上企业批发零售额70073.1万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595万元,比2005年177493万元增长3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额88480.3万元,比2005年增长29.30%。
  二、粮食流通体制
  1988年,粮油经营仍实行平价与议价并存的“双轨制”。平价经营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议价粮油实行企业自主经营。1993年,粮油经营全面放开,国家取消对粮油流通的各项补贴。德化县粮食流通体制进行试点改革,1月7日组建“福建省德化县粮油总公司”,与粮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运行模式,参与粮油经营。基层粮食企业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租赁经营,粮食包储“以量计酬”,保管费用包干。1994年,对饲料工业公司和城关粮油加工厂,实行“费用自理,税收自负,定额补亏,超额自留”的模式承包经营。同年,县粮食局与县财政局联合对浔中粮站实行“定额上缴利润,税费自理,履行企业义务,承担国家粮食收储任务,承担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医疗福利费用,风险抵押,超额利润自主安排”的承包经营。撤销亏损的南埕、美湖粮站,分别并入水口、赤水粮站管理。又联合对三班、水口粮站采取不同形式租赁承包经营的改制。
  1995年,出台《德化县国家收购粮食的管理办法》,施行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分离的“两线运行”。国家政策性收购粮食由县粮食局统一储、调、销和轮换管理。县粮食局在粮油公司成立决算中心,统一管理粮食收购资金,对各基层粮站所需收购资金实行上贷下转方式,确保收购资金专款专用。1997年,国家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出台“四分开一完善”(政企分开、国家储备与商业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财务挂账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1998年,德化县根据中央制定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国家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现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加快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和政企分开的粮改政策,实施流通体制改革,9月15日组建德化县粮食收储中心,下设浔中、雷峰、水口、赤水、上涌、葛坑6个非独立核算的收储站,承担全县粮食政策性经营业务,原基层粮食管理站、点,随之撤销。同时,县粮油总公司与县粮食局脱钩,只负责原粮食部门债权、债务的清理及部分物业管理和待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2001年,全县取消定购粮,农业税采取征收实物与折征代金双轨制办法征收。粮食购销价格放开,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实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粮食流通多渠道。2002年,按县级党政机构“三定”改革规定,保留县粮食局,与县经贸局合署办公。县粮食局代表县政府对社会粮食流通进行行政监督管理,保证国家粮食政策的贯彻实施。2004年,县出台《关于加强我县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管理意见》,对发展粮食市场和规范市场秩序起到重要作用。2005年,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规定,在全县建立和推行粮食收购准入制度和社会粮油流通统计制度。2007年,县政府提出全面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完善粮食市场网络,规范粮食市场管理。发展粮食现代物流,加强粮食流通的监督管理,维护流通秩序。继续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
  三、物资流通体制
  “七五”时期,是物资流通取得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中共十三大提出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针,对物资体制进行改革。缩减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范围,改革物资供应办法,逐步完善物资企业自我发展机制,扩大物资企业自主权,县物资公司推行第一轮承包经营责任制。
  “八五”时期,生产资料取消长期实行的计划分配体制,全面进入市场流通,扩大企业自销品种和数量。1994年,价格全部放开,物资商品完全由市场供求变化随行就市。县物资公司投资300万元,兴建液化石油气储备工程,设立储备站。完善承包责任制经营体制,公司下辖的金属经营部、机电经营部、化工经营部、建材经营部、液化气储备站、民爆物品专营部、生产资料购销服务站7个部(站)与公司在统一银行账户、统一财务核算的体制中,实行“利润指标、欠收赔款、超收奖励”的内部经营责任制,各个经营部(站)推行人员优化组合、双向选择、资产抵押经营。
  “九五”时期,国家放开物质经营市场,让市场机制在物资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有物资企业成为一般性市场竞争性行业;国家管理物资流通方式发生变化,不再保留独立的物资行政管理部门;物资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建立按劳分配与其他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机制。县物资公司加强大宗经营品种的业务管理,完善建章立制,突出财务、资金置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作用,严格各项费用开支。德化与福清、泰宁等县(市)企业在全省连续三年全行业亏损情况下,利税实现连年增长。
  “十五”时期,县物资公司保持国有序列,深化改革,把完善内部制度建设作为重点,建立“责权利一致、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重新组合承包经营。2001年,县物资公司兼并德化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形成独家经营供应民用和工业用气的企业。
  第二节 经营体制
  一、国有商业
  1988年,德化县国有商业企业199个,从业人员1025人。其中企业管理机构30个,从业人员269人;企业经营机构159个,从业人员741人;仓储运输机构10个,从业人员15人。县商业局所属百货公司(含华侨友谊供应公司)、五交化公司、食品公司、饮服公司、糖酒公司等经营体制逐渐向国有民营过渡。1989年,县商业局所属的5个公司、商业瓷厂、商业车队等43个小型企业网点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其中家电、五金、泉州采购站实行包死基数;商业车队实行单车租赁经营,分期收取汽车本金及管理费。
  1991年,签订第二轮承包租赁经营合同,继续推行风险抵押制度。
  1998年,深化经营体制改革,采取拍卖、买断职工、联众合作、抵押承包、租赁等形式,完成对县百货公司、五交公司、食品公司、糖酒公司、饮服公司的商店、柜组、批发部,进行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国有民营的改制工作。
  2001年,县百货公司、饮服公司、五交化公司、糖酒公司、食品公司5家公司实行“抽本经营”形式,由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托管,5家公司开始转为留守企业。
  二、集体商业
  1988年,全县集体所有制商业623个,从业人员1339人,主要集中于供销合作社和二轻局下属的商业网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部分集体商业机构改为私营或个体经营。
  1994年,集体商业企业法人机构33个、网点350个。随着商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个体私营商业快速发展,集体商业部门有计划地收缩和改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2001年,县供销系统集体商业大规模改制,或合并重组或实行资产抵押、租赁经营;县二轻总会所属企业采取改组、重组、股份合作、依法破产、租赁承包等形式,按照“固定资产租赁、流动资金自筹,定额抵押承包、职工全员接收”原则进行改制,提高集体商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个体私营商业
  1988年,全县个体有证商业1982个,从业人员2632人。县政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不断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和政策引导,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1995年,全县商业个体经济网点2223个,从业人员3081人,个体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62万元。私营经济大鸿昌超级市场首次问世。超市专卖店、连锁店相继营业。
  2001年,全县城乡个体批发零售业、餐馆业的商业户2796户,从业人员4500人,注册资金2319万元,销售总额13969万元。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2000万元以上)和零售(500万元以上)贸易业私营企业14家,从业人员243人,销售总额8274.9万元。
  第二章 网点与市场建设
  第一节 网点
  一、批发网点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除少数计划商品外,逐渐打破按一、二、三级批发层次供货格局。在批发领域,逐步打破层次供货限制,促进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渠道流通的形成。
  1988年,德化县有商业工业品批发企业19家、农副产品采购供应企业54家。其中,国有商业工业品批发企业15家,农副产品采购供应企业42家;集体企业(供销社)商业工业品批发企业4家,农副产品采购供应企业12家。1990年,全县商业工业品批发企业22家,农副产品采购供应企业55家,其中,国有商业工业批发企业18家、农副产品采购供应企业43家;供销社集体工业品批发企业4家,农副产品采购供应企业12家。
  1992年起,推行“四放开”改革,流通渠道敞开,批发业经营大多转为批发零售兼营。1995年,全县国有商业批发企业19家、集体商业批发企业21家。1998年以后,县商业系统商业批发机构有序地相继退出。2002年,全县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有4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集体企业1家,股份有限公司1家。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有5家,其中国有企业1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4家。
  二、零售网点
  1988年年末,全县商业零售网2607个,从业人员3979人。其中,国有网点87个,供销社集体网点156个,其他集体网点382个,个体有证商业1982个。县城区零售网点616个,其中国有商店68个,供销社商店5个,其他集体商店31个,个体商店512个。按经营品种分,有粮油商店5家、副食品商店33家、百货商店25家、针织品商店14家、日用杂货商店15家、五交化商店12家、农业生产资料商店4家、医药商店4家、新华书店3家、煤炭石油商店4家、综合性商店16家、其他专业商店3家以及个体小商店478家。分布在塔雁街、兴南街、德新街、富东街、西门街、凤池街、龙鹏街。
  1990年年末,全县商业零售网点2347个,从业人员3903人。其中,国有网点107个,供销社网点179个,其他集体网点410个,个体商业网点1651个。
  1991年,农村商业零售网点主要分布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尤以赤水、上涌、水口、葛坑等集市为主要商品经营交易市场。
  1995年年末,全县商业零售网点3020个,分布于城区网点976个、农村网点2044个。其中,国有网点175个,集体网点607个,个体网点2223个,其他经营网点15个。每1万人拥有的商业网点从1990年的84个增加到1995年102个。
  2005年,德化大城关基本框架形成,城区龙浔、浔中两镇人口17.77万人,聚集全县69.2%劳动力,商品销售网点遍布城区大街小巷,农村商业网点呈现收缩趋势。年底,城乡个体商业网点3091个。限额以上零售产业单位53家。
  2007年,城区商品销售网点遍布,店铺无置闲,限额以上零售产业单位59个。
  第二节 市场建设
  1988年,德化县有城关以及赤水、上涌、葛坑、水口、春美等乡镇以圩场形式的主要集市贸易市场。1990年,上涌市场铺设水泥混凝土地面6000平方米(长400米、宽15米)。1992年,12月13日,桂阳乡官厅洋首次开设圩场,每月3、8日为圩期。县工商管理部门多方筹集资金,新建龙南市场、扩建三班市场、续建三角街农贸市场。
  1993年年初,县城关南门农贸市场、三角街农贸市场和三班镇三班市场3个成型市场,其他乡镇基本以圩日商贸形式进行畜禽种苗和乡土物产以及小日用商品为主的交易。当年12月,三角街市场完成改建任务。是年,集市贸易成交量14341吨,成交金额7127万元。
  1995年1月,全县第一个由乡村集资的农村市场春美猪苗交易市场建成并投入使用;4月,县内最大规模的农村集贸市场赤水农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两市场共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同时,城关南门农贸市场的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集贸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体系的发展,为搞活城乡商品流通,繁荣城乡经济起到重要作用。1995年,集市贸易成交量19787吨,成交金额16798万元,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51.8%。
  1996年,春美、杨梅、水口边贸市场和上涌中心市场动工兴建。是年,集市贸易成交量25351吨,成交金额20238万元。
  1997年7月,南门农贸市场动工改建;10月,城关丁盛活牲畜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量26500吨,成交金额19213万元。
  1999年2月,占地面积6200平方米,集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商品房为一体的南门农贸商城建成投入使用。同年4月、5月、6月、11月,水口市场、上涌中心市场、春美市场、浔中市场分别建成投入使用。至1999年年底,全县共有成型市场9个,总占地面积2.2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9万平方米,总摊位963个。以城关市场为主导,乡镇市场为辅助,辐射周边县区的城乡市场体系基本形成。1999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量26765吨,成交金额17406万元。
  2007年12月,总投入360万元,占地面积3580平方米的龙南农贸市场投入营业。
  第三章 商品经营
  第一节 粮油
  一、粮食购销
  (一)收购
  1.征粮
  征粮是农民以缴纳实物(原粮)的形式,由粮食部门代为征收的农业税(俗称公粮)。每年按征收入库实绩依照国家核定的粮价结算,统一收缴县财政入库。1993年,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征粮实物征收数量逐年减少。1998年12月26日,征收入库原粮2500吨。1999年起,为适应国家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省政府出台农业税纳税“双轨制”政策。2001年,德化实行农业税采取征收实物或折征代金双轨制办法征收。2002年征收入库2270吨。2005年,德化全面免征农业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取消农业税。
  2.定购粮
  1985年3月,福建省实行合同定购政策。粮食合同定购是把粮食的生产和流通,转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从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去影响农业粮食生产经营。1988年,继续执行粮食定购政策和定购“三挂钩”政策(即定购入库实绩与平价化肥、平议价柴油价差和预订金利息兑现的挂钩政策)。当年,全县定购粮入库(原粮)5079.9吨,占粮食总产量6.57%。中晚釉稻价格每50千克18.30元,奖售化肥7.5千克,柴油1千克(按平议价差折算)。省定价外补贴4.5元。完善粮食定购政策,从1990年,粮食合同定购改为国家粮食定购,当年入库4816吨。同时,每50公斤中晚、粳、糯谷收购价分别提高5~6.2元,取消原先生产资料价外补贴。1993年,取消国家定购,改为经济合同定购。1994—1997年,全县定购粮入库19750吨。
  1989—1996年,国家5次提高粮食定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中晚籼稻的价格每50千克从1989年的23.70元提高至1996年79元,提高率333%,省定价外补贴从1989年4.5元提高至1996年10元。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价格刺激加速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国家连续调低中晚籼稻定购价,1998年调至每50千克67元,1999年又下调为58元,2000年为57元。随着全国粮食生产连续增产,粮食市场多元化,流通多渠道,国家调整粮食收购政策,2001年,德化县执行省粮食工作会议精神,取消定购粮。
  3.议购粮
  议购粮食是国家调节计划外购销需要的重要途径,搞活粮食企业经营,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粮食企业多方组织粮源,除在本地收购外,还从外县、外省产粮区购进议价稻谷、大米、小麦和面粉。收购数量、价格随行就市。
  (二)销售
  1.平价粮
  1988年,全县非农人口粮食(原粮)销售5991吨。当时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月口粮在13~24千克,供应价格:标一早籼米每50千克27.75元,标一晚1米29元,标准面粉28.50元。1991年5月,实行省政府理顺粮食购销价格政策,标一早籼米提高到每50千克44元,标一晚米46元,标准面粉42元。非农业人口当年销售(原粮)7338吨。1992年4月,标一早籼米再提高到每50千克48元,标一晚籼米53元,标准面粉46元。销售价格的调整,为全面放开粮食价格打下基础。当年10月1日起,根据省政府“统一政策,分散决策”要求,德化县停止使用粮油证票,价格全部放开,平价粮停止供应。
  2.议价粮
  1988—1992年,县粮食部门做好议价粮食供应,销售18355吨,其中1992年销售8592吨。1994—1996年1月,县粮油总公司经营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商品102311吨。议价粮销售价格逐年提高,议价稻谷从1991年每50千克37元左右提高到2007年95元左右,大米从50元左右提高到165元,小麦从36元左右提高到90元,面粉从47元左右提高到145元左右。1996—2003年,议价粮销售35113.84吨,对粮食市场发挥稳定市场、平抑粮价的重要作用。
  (三)食油购销
  1988—1992年9月,粮食部门供应城乡居民的食油均靠外地调入。平价食油的调入执行市粮食局食油调拨计划,调拨价格一级花生油每50千克182元,销售价格241元(省定标准)。1992年10月起,取消平价食油供应,粮食部门议价食油购入起着稳定市场、保证供应的作用。至2004年,累计购进议价食油45吨,议价销售45吨。2005年起,粮食部门没有购销业务。
  二、粮油储运与加工
  (一)仓储设施
  1988年,全县有粮食仓库51座,浔中粮站油脂仓库1座,均是1975年前建成。1989年投建粮食仓库。1990年投资39万元建仓库;同时修补旧仓。1991年新建仓库并修补仓库。1999年,县粮食收储中心及其下设浔中、雷峰、水口、赤水、上涌、葛坑6个收储站。其中1975年前建的,占84.2%。2002年4月,根据县城区建设规划,浔中粮站及仓库区纳入改造范围,县政府决定在城关建设粮食储备粮库。粮食储备粮库于2004年6月10日开工,2006年8月25日竣工,2007年年初投入运营。
  (二)运输
  1988—1992年,粮油运输主要由粮食局汽车队承担。1993—2007年,粮油运输由民间私营企业营运。
  (三)加工
  1988年,县粮食部门有城关粮食加工厂、上涌加工厂、赤水加工厂和县饲料工业公司等加工企业。主要业务加工大米,并生产大米制品和面粉制品。是年,城关加工厂加工大米2158.57吨、上涌加工厂317吨、赤水加工厂397.77吨;县饲料工业公司加工混合饲料3549吨。1989-1990年,城关加工厂加工大米5041.15吨、上涌加工厂478吨、赤水加工厂901.64吨,县饲料工业公司加工混合饲料4815吨。1990年,社会厂家个体商户参与饲料市场竞争,饲料公司年销售量2064.27吨,比上年减少30.25%。1991—1993年,稻谷加工任务逐渐减少,城关加工厂产值333.8万元。饲料公司加工混合饲料3372吨,产值216.1万元。1996年,饲料工业公司生产饲料14.9吨。1998年,饲料工业公司和粮油加工厂划归粮油总公司管理,实行改制,职工进行分流安置。
  三、管理
  (一)经营管理
  1988年,县粮食局对基层粮站的粮食经营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下的承包责任制,浔中粮站的粮店实行“批零差”经营,农村粮站(点)实行“以销代酬”,粮食仓库“以量计酬”和保管费用包干。粮食加工厂、饲料工业公司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和厂长任期责任目标管理制。
  1994年,实行风险抵押承包经营。饲料工业公司和城关粮油加工厂实行“费用自理,税收自负、定额补亏,超额自理”的承包经营。三班、赤水、水口粮站实行租赁承包经营。1995年,在粮油总公司组建决算中心,粮食收购资金由决算中心统一管理,政策性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政策性亏损由县财政拨补,经营性业务由各粮食企业自主经营。县粮油总公司采取“山海联营”方式,与沿海多家粮食企业组成松散型的股份联营体,常年联营稻谷、小麦、大豆、花生、玉米、饲料等。1994年至1998年6月,县粮油总公司经营粮食11.4551万吨,其中经营性业务10.2311万吨,占经营总量的89.31%。
  1998年,各粮食企业的资产(划归县收储中除外),全部清算评估,向社会公开拍卖,所得资金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偿还债务和离退休人员等有关费用。
  21世纪初始,粮食市场多元化新格局形成,粮油经营进入多元社会化,县粮食主管部门加强粮食流通行业管理,稳定粮食市场,粮食购销随行就市。
  (二)证票管理
  1988—1992年9月,粮食证票使用“以证为主,以票为辅”。因事外出人员,可凭粮证,向当地粮站申请后换取等量粮票。县内使用的粮证类有“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由县粮食部门印制,根据户籍人口数,核定供应数,填发到户或单位(俗称集体户),每户1本;此外,还有“军粮供应证”(证票合一)、“市镇粮食供应转移证”(由县公安部门出具户口迁移证明办理)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等。粮票类有:全国通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面额有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4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军用供给粮票”有大米面额壹佰市斤和伍拾市斤、面粉面额壹佰市斤。全省通用的“福建省(地方)粮票”,有面额半市两、壹市两、贰市两、伍市两、壹市斤、叁市斤、壹拾市斤等8种,小面额粮票方便购买点心、副食品等;“福建省侨汇粮油票”,面额有10元、50元、100元3种,每百元供应粮食10千克、食油0.75千克。
  粮(油)票管理实行账、票分开,日清月结、定期盘点,设专职人员负责保管。1991年,对粮(油)票进行整销工作,全县粮票发出380.45万千克,收回342.4万千克,差进38万千克;定量油票发出9.65万千克,回收8.7万千克,差进0.95万千克。查出,死亡未及时核减粮1182.5千克、油23.75千克;逮捕未及时核减的粮316千克;参军未及时核减的粮36千克;出国未及时核减的粮262千克、油0.75千克。
  1992年10月1日起,平价粮油停止供应。1993年1月1日起,除保留军用粮票及军粮供应证和粮食供应转移证外,所有粮油证票一律取消,居民需要购买粮油可到市场自由选购。2001年5月1日起,停办粮食供应转移证。2007年,只保留使用军用粮票和军粮供应证。
  第二节 日用工业品
  一、百货
  1988年,德化百货商品市场多样化,形成以县国有商业系统为主导,各种经济成分兼容的商品市场。全县手表销售10105只,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商业销售9466只;缝纫机销售2937台,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集体商业销售2716台;洗衣粉销售80700千克,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集体销售49500千克;肥皂销售5312箱,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销售4827箱。
  1990年后,一些传统产品如手表、缝纫机,印花热水瓶、搪瓷面盆等商品销售快速萎缩,鞋类中皮鞋的销售呈上升趋势,布鞋、胶鞋、布胶鞋呈下滑趋势。1992年,全县手表销售1677只,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集体商业销售1326只;缝纫机销售725台,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销售552台;洗衣粉销售9105千克,其中国有和供销集体销售5742千克;肥皂销售(60条/箱)448箱,其中国有和供销社销售127箱。
  1996年,日用百货类商品小型企业销售额371.2万元、化妆品类21.3万元、首饰类8.2万元。其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上年同期为100),日用品类为110.9%,化妆品类为108.8%,首饰类为92.5%。1999年,日用品类商品小型企业零售额24405万元。化妆品类零售价格指数为94.5%,日用品类零售价格指数为97.3%,首饰类为95.8%,市场价格水平下降。
  21世纪初始,鞋类著名品牌富贵鸟、安踏、迈克、劲霸等专卖店相继在德化开业。
  2002年,全县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日用百货零售收入净额874.5万元。2005年,全县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百货零售额625万元,超级市场零售业1559.6万元。2007年,全县限额以上商业企业有百货零售额1042.9万元,超级市场零售额1869.9万元。
  二、针纺织品
  20世纪80年代末期,针织品、纺织品的经营品种日新月异,棉、涤棉、涤纤、棉麻织物和化纤等充分流通、商品货源充裕。成品服装市场迅猛崛起,开始对布匹的销售形成冲击。1988年,全县棉布销售679500米、棉花化纤混纺布639300米,其中涤棉混纺布602500米,化纤布133700米,针织内衣裤209500件,各种服装45700件。1992年,棉布销售160100米、棉纤混纺布164600米(其中涤棉混纺布134600米)、化纤布9500米、针织品衣裤71050件、各种服装59870件。1996年,全县小型企业纺织品类零售额115.5万元、服装鞋帽类零售额143.5万元。2000年,全县小型企业针纺织品、服装、鞋帽类零售额8940万元。2004年,限额以上商业企业纺织品及针织品服装零售506.5万元。
  1988—2007年20年间,德化针纺织品主要营销品种发生重大变化,针织内衣三大件(汗衫背心、棉毛衫裤、卫生衫裤)呈现汗衫T恤化、棉毛衫、裤外衣化,卫生衫裤急速退出市场,由羊毛衫裤、羽绒服代替。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踏花被由被套所取代。成品服装销售从20世纪90年代始迅速发展,传统的中山装、呢子服装逐渐被淘汰,男式服装以夹克衫、西装、休闲装、T恤衫为主,女式服装以流行时装为主。21世纪初始,环保健康意识增强,纯棉服装备受青睐。至2007年,城乡居民以购买成品服装为主,购买布料让裁缝加工极为少数。服装品牌专卖店有七匹狼、卡丹路、才子、柒牌、利郎、九牧王等等。
  三、五金交电化工
  (一)五金
  20世纪70年代,元钉、镀锌铁丝是商业部门经营五金商品中主干商品。1988年,取消计划供应,商品零售由市场调节。商业部门五金门市由个人承包经营。
  (二)交电
  1988年,沪产“凤凰”“永久”自行车取消凭票供应。当年度,自行车销售3634辆,其中国有商业和供销社销售3001辆;1992年,全社会自行车销售2161辆,其中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销售1902辆;1993年,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批发4742辆,零售266辆。20世纪90年代起,摩托车逐渐代替自行车,自行车销售对象主要为城区学校的中学生。摩托车销售主要由个体私营企业经营。从保有量和抽样调查数据的变化,显示摩托车消费市场快速兴旺。1990年,全县摩托车保有量1037辆,1992年,保有量2430辆,1995年,保有量4203辆,2000年,保有量25359辆,2004年,保有量62221辆,2007年,保有量为91476辆。较早较大的经营摩托车个体经营企业有1985年开业的克应摩托车车行、1988年长涵摩托车车行和豪爵摩托车行,及与其配套的1997年开业的正昌轮胎商行。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家用电器商品多属高值耐用消费品,在整个社会消费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主要家用电器商品陆续在市场消费的有电风扇、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炊具、影碟机、电冰箱、排油烟机、消毒碗柜、饮水机、取暖器、空调器、微波炉、电磁炉、洗碗机、吸尘器等。1988年,全县销售半导体收音机37架、录音机1076架、电视机2791架,其中彩电101架,电风扇2646架,电冰箱32台,洗衣机1117台。1990年,全县销售半导体收音机20架、录音机187架、电视机1624架,其中彩电49架,电风扇1891架,电冰箱46台,洗衣机368台。1992年,全县销售半导体收音机4架、电视机1087架,其中彩电219架,电风扇983架,电冰箱37台,洗衣机454台。
  1994年后,家用电器由个体和私营承包经营,如瓷都电器行、恒威电器商行、海尔专卖店等。
  (三)化工
  1988年,烧碱直拨农村社队6吨,纯碱消费量2.95吨。1989年起,石蜡、硫黄、牛胶、纯碱、烧碱等化工产品终止计划供应,由市场敞开销售。1990年,烧碱销售9吨、硫酸销售8吨。1995年,烧碱消费量3吨、纯碱消费量2吨。2001年始,五交化公司受托管,改为私人经营,门市柜组实行租赁经营。
  四、文化体育用品
  1988年,文化体育用品主要由县百货公司设专柜经营。经营商品品种有光纸、牛皮纸、各种色纸、学生簿籍、账册、笔类及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300多种。1992起,随着县百货公司、县供销社系统体制改革的进程,国有和集体文化体育用品经营逐步由改制企业职工承包或社会个体者经营代替。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舒华体育用品专卖店开业,经营球类和健身等运动用品和器械。捷安特、美利达自行车专卖店开业。同时,文化用品销售品种也发生变化,纸张、簿籍类、账册类销售量减少,挂历、撕历、中堂、宣纸等应市行销。县内各超级商场设有文体用品专柜经销。
  第三节 副食品
  一、肉禽蛋 水产品类
  1988年,集市贸易肉禽鱼类成交额861.07万元,比1987年增长51.17%;水产品成交额75.91万元,比1987年增长16.78%。1991年,集市贸易肉禽蛋类成交额1950万元,比1990年增加57万元;水产品类成交额184万元,比1990年减少47万元。国有商业企业销售畜禽15541头羽;水产品销售1200千克。1995年,集市贸易肉禽蛋类成交额9487万元,比1990年增长401.16%;水产品类711万元,比1990年增长207.79%。
  2000年,农村住户经济抽样(60户)调查,人均消费猪肉18.62千克、家禽4.06千克、蛋类3.21千克、水产品1.64千克;2005年,人均消费豬肉20.17千克、家禽4.85千克、蛋类4.23千克、水产品2.77千克。2007年,农村抽样调查,人均消费豬肉21.07千克、家禽5.13千克、蛋类4.92千克、水产品2.94千克。
  二、食糖
  1988年,食糖实行计划分配,按城乡居民人口数和工业用糖下达指标。城区食糖主要由国有商业网点供应,农村的食糖主要由基层供销社门市供应。当年全县销售842.3吨,其中国有和供销社系统销售779吨、其他国有企业销售12吨、其他集体企业销售51.30吨。1990年,个私批发业务兴起,国有商业业务逐渐下降。当年国有商业和供销系统销售328.6吨。1992年食糖购销实行市场调节,对城乡居民敞开供应。1995年始,食糖购销业务,由个私企业(超市)或个体商家承担,城乡居民消费量呈缓慢上升态势,1995年,农村住户抽样(70户)调查,食糖消费人均1.72千克;2000年人均2.11千克;2007年抽样(60户)调查,人均2.96千克。
  三、酒类
  1988—1992年,酒类商品市场进一步放开。个私经营者持国有商业公司或供销系统公司的证明介绍,办理托收直接向厂方进货。1993年始,个私经营者可直接向厂方购货。在此期间,德化县酒厂出品的十全大补酒、状元红盛销一时。啤酒类开始畅销,从省外购进的有浙江产的钱江牌啤酒、广东产的珠江、白云、双喜、皇妹等品牌啤酒、省内产的闽光牌啤酒。1993年始,省内产的雪津、清源、惠泉等品牌的啤酒先后占据德化大众消费市场,直到2009年,经久不衰。山东青岛牌啤酒,20年间一直占据高消费市场。
  20世纪90年代末,县糖酒公司从安徽砀山购进原汁葡萄酒(含糖分)进入市场,红葡萄酒类消费快速兴起。21世纪初,干红、干白品牌葡萄酒盛行消费市场,白兰地类洋酒常见高端消费。
  1988—1993年,白酒类中的散装白酒(地产米酒)尚有少量供应,瓶装酒消费大量流行。
  1993年至2007年年底,中、高档品牌白酒几十种,著名的有莲花白酒、双沟、洋河、古井贡、杜康、董酒、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五粮液、茅台等品牌白酒在消费市场上流行。
  全县酒类销售,1988年1218.10吨,其中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社1117.20吨,其他国有企业25吨、集体商业75.90吨;1990年1320吨,其中国有商业企业和供销社784.2吨,其他国有企业25吨,集体企业510.8吨。1995年,农村住户抽样(70户)调查,酒类消费人均9.25千克;2000年抽样调查,消费人均8.37千克;2005年抽样(60户)调查,消费人均10.14千克;2007年消费人均10.73千克。
  四、蔬菜类
  1988年,集市贸易蔬菜成交额276.37万元。
  20世纪90年代,国有糖酒公司在县城区南门设有蔬菜门市部,视市场供求情况向泉州、同安等地进货,调节市场供应。后企业改制,由公司职工租赁组成股份公司,经营批发,城区南门市场改建时,该股份公司随之消失。全由个体商户参与长途贩运批发、个体菜摊零售经营。
  1990年,集市贸易蔬菜成交额338万元。1992年,城区蔬菜供应量日益增加。1995年,集市贸易蔬菜成交额631万元。
  1998年,县内蔬菜基地出产上市各种蔬菜380万千克,部分品种蔬菜销往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由外地调进的以叶类菜为主。2000年,县内种植蔬菜产量10.45万吨。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蔬菜购买额262.08元。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蔬菜购买额305.77元。
  附:副食品基地建设简介
  一、“菜篮子”工程建设
  1995年,在浔中镇诗敦村建设百亩蔬菜基地,由雷峰镇、春美乡、大铭乡、龙门滩镇等进城农民租地种植。1999年,盖德、赤水、上涌、桂阳等4个乡镇,与惠安县中绿公司合作开发80公项白花菜、春花菜、荷兰豆、甜豆等反季节蔬菜基地。
  1999—2003年,美湖乡与泉州国家蔬菜外贸公司,联合开发中国台湾地区毛豆、美国四季豆、小果番茄种植基地13.33—16.67公顷。2001年,赤水镇锦洋村、龙浔镇高阳村建立百亩无公害蔬菜示范片和春美乡533.33公顷黄花菜基地。2002年,继续巩固省、市县7个直控“菜篮子”基地建设,争取资金105万元,完善基地配套设施。在上涌镇中洋村新建涌洋蔬菜基地,面积10多公顷。2003年,在浔中镇凤洋村建立66.67公顷多绿丰蔬菜基地,种植茄子、大白菜、菜豆、黄瓜等。汤头乡福山村开发种植6.67公顷多黄花菜基地。
  2007年6月,创建苏洋大棚蔬菜基地,由苏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引进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在龙门滩苏洋村东漈自然村建立示范基地,占地3公顷,大棚69座、13800平方米,主要栽培品牌西红柿,兼种黄瓜、甜椒、西瓜等。全年在赤水、美湖、盖德、南埕等乡镇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6.67公顷。龙浔镇英山村建泉州市德化黑鸡放养场1个、英山村20公顷连片无公害淮山基地1个、盖德乡下寮黑鸡放养场1个、三班镇德化黑鸡繁殖场3个。至年底,全县共有无公害蔬菜基地11个,面积400多公顷,蛋禽基地3个、水产基地2个,生猪基地2个。其中省控基地4个(赤水镇蔬菜基地、国宝乡上洋肉鸡场、美湖乡蔬菜基地、龙门滩镇苏洋村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市控基地4个(英山淮山、春美黄花菜、南埕优质脱毒马铃薯、雷峰焦溪淮山),县控基地5个(县食品公司养猪场、高阳村蔬菜基地、三班龙阙肉鸡场、盖德下寮黑鸡繁育场、盖德淮山基地)。
  二、生猪基地
  1988年,县商业局食品公司建500平方米猪舍一座,投资24.5万元,年底生猪存栏数1325头,全年出栏数3328头。1989年,建猪舍3座,面积1000平方米。全年出栏数5644头,年末存栏数1778头。1991年,生猪出栏数5000多头,繁殖仔猪2000多头。1992年,县商业局养殖场逐步实现转机改制。1999年扶持发展养殖重点户和专业户,促进养殖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全年畜禽饲养总量380万头(羽),基地生猪出栏4950头。1996—1999年,建生猪基地4个,畜禽饲养总量1200万头(羽)。2005年建无公害畜禽基地1个。2007年,私营养猪场有:雷峰镇雷峰村“德化县雷峰镇洋坑永隆养猪场”,年存栏数1000多头。
  第四节 燃料
  一、煤炭
  1980年,德化县燃料公司成立,经营范围煤炭,经营方式零售、批发。1988年始,公司实行承包责任制经营,销售用途是居民生活燃料用煤,工业用煤直接调拨,公司销售额94万元,1991年249万元。1992年,煤炭供应按市场价格放开;1993年,公司销售额189万元。1994年起,个体私营经营煤炭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县燃料公司销售数量急骤下降。
  1995年起,公司试行“国有民营”改革,实行公开招标、抵押租赁经营机制。1996年销售额36万元。2001年1月,实行“抽本经营”形式改制,公司由德化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受托管理,销售额58万元。
  2007年,公司不再继续经营煤炭加工销售业务,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安置补偿金25.44万元。公司留1名职工负责企业资产和10名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石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制品供应从国家计划调拨逐步过渡为计划供应和自行采购、平价和议价并存的“双轨制”。1985年5月,德化县石油公司转为上级石油公司管理、县财委领导。1992年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计划内石油购销大幅度削减,到1995年全面取消计划内油品,实行国家统一定价,按市场需求购销。
  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石油、石化体制改革的决定,组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统一管理全国石化企业,县石油公司归口泉州市分公司管理。2003年,全县加油站30个,2005年增加到39个。
  第五节 物资供应
  县物资公司经营的主要物资有钢材、水泥、炸药、雷管、导火线、石膏等。1994年投资300万元,兴建液化石油气储配工程,设液化石油气储配站。2001年,兼并县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独家经营供应全县居民生活用气和工业用气。1990年,物资销售总额622万元,1993年2084万元,1996年2805万元,1999年4419万元,2001年5326万元。1992—2007年,年均上缴县财政利税100万元,其中2007年上缴利税259万元。1991年公司国有资产89万元,2007年资产2622万元。各项经营指标在全省同行中名列前茅。
  第六节 烟草专卖
  一、卷烟经营
  1984年4月,福建省德化县烟草专卖局(公司)成立,负责德化县烟草专卖行政管理职能和全县卷烟批发业务,以经营国产卷烟为主,兼营进口卷烟,实行“专控、专管、专卖”营销体制。
  1988年,全省放开卷烟零售价格,德化县卷烟价格由行政定价转向企业定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销售机制,促进卷烟购销。当年,卷烟销售8660大箱,销售总额1105.3万元。
  1990年,建立农村批发网点,扩大销售,全县卷烟销售网络渐趋完整。至1996年,全县建成4个乡镇网点。2000年,赤水批发部改为流动送货网点,推进大网络大配送。
  2002年,德化县烟草公司访销中心成立,设立卷烟物流配送中心、访销部,形成卷烟“一库式”大配送网络体系,拓展农村边缘市场,发挥网络控制零售终端,提高市场控制力。
  二、卷烟市场管理
  1987—1988年,县烟草专卖局共查处28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1404条,烟叶1400千克,过滤咀棒1.75千克,锡箔纸2.4千克,包装纸2.15千克,手工卷烟工具9套,罚没款26790.3万元。
  199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施行,开展烟草专卖法宣传活动和烟草专卖稽查工作。1995年,县烟草专卖局配合公安、工商、交警、物检等职能部门,对烟草市场开展5次全面检查,以“打私”“打假”为突破口,加强路查,清理卷烟自由批发市场;狠抓行业内部管理,健全和完善许可证、准运证管理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行业内部违法案件。
  1997—1998年,全县查处113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561.5件,捣毁制假窝点1个,查获CYJ14-23型卷烟机1台,捣毁销假窝点5个,罚没款46.13万元,市场净化率95%以上。
  2001年12月至2002年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清理整顿卷烟市场专项行动,印发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标语,利用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福建省烟草专卖管理办法》,聘用专卖管理员,并发给工作联系卡,设举报电话,加强监督管理,
  2003—2006年,全县查处295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5100.1条,其中非法渠道卷烟2886.7条,非法生产卷烟2213.4条,罚没款65444.3万元。
  2007年,全县查处91起案件,查获各类违法违规卷烟3723.3条,其中非法渠道卷烟1085.5条,非法生产卷烟2637.8条,案值169155.4万元,罚没款47091.1万元。通过深化专卖管理职能,打击售假违法活动,净化卷烟市场环境。
  第七节 供销合作
  一、商品营销
  (一)化肥、农药供应
  1988—1993年,化肥、农药经营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进货、统一调拨、统一定价、统一管理”经营体制。县农资公司主要以批发为主,并设门点销售。基层社根据农资门点、各购销处销售情况和需求制订要货计划,统一向农资公司进货。1994年,化肥、农药市场开始放开,供销社系统仍是主渠道。2000—2007年,物资流通,全面放开,农资部门引进竞争机制,采取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网络。
  主要品种:农用化肥有氮肥、钾肥、磷肥、复合肥,农药有敌敌畏、乐果、甲磷、杀虫剂、叶蝉散和1605草粉;治病类农药有异稻瘟净、多菌灵;除草农药类有除草剂、农药械(喷雾器、喷粉器和农用膜)。
  1988年,农资销售总额1267万元,化肥销售总量33081吨,农药266吨;1996年,农资销售总额2176万元,化肥销售总量25147吨;2007年,农资销售总额1625万元,化肥销售总量16296吨。
  (二)生活资料供应
  生活资料供应商品主要有食盐和日用百货。
  食盐为供销社专营商品,由供销社盐业副食品公司统一经营,全县各基层社设食盐供应柜点。20世纪90年代末期,流通放开,个体商户可以直接到市盐业公司进货,食盐不再专营。1988年,食盐销售总量2975吨。2007年,食盐销售总量1550吨。
  供销系统经营日用百货上千个品种,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基层社采购站主要从国有公司三级批发站组织进货。进入90年代,计划分配商品减少,市场调节商品品种逐渐扩大,日用百货放开经营,结束从国有公司三级站单一进货渠道。
  (三)农副产品收购
  1988年,供销系统收购农副产品有原料类、食用类(食用菌、水果、茶叶)和药用类等3大类。当年收购土纸6900千克、毛竹17.82万根、杂竹115.6万千克、木薯蕉芋粉213.42万千克、柑橘29.44万千克、茶叶25.1万千克。当年购进总额303万元。1990年,收购土纸500千克、毛竹11.51万根、木薯蕉芋粉26.78万千克、柑橘74.85万千克、茶叶10万千克,收购金额231万元;2000年收购金额371万元;2007年收购金额57万元。
  (四)废旧物资回收
  1988年,全县城乡废旧物资回收由县供销社土产公司经营,个体户和其他经营者可以收购民用生活性废旧物资,但不得自行销售,全县各基层社设回收网点,形成网络,统一经营。2001年10月,原日用品工业品公司所属废旧物资回收站析出,组建德化县旭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实行租赁经营。县社协助该公司逐步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实行回收登记制度,对回收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废弃程度、出售人的身份信息如实登记,以备查用。公司完善经营机制,扩展外埠业务,使购销额快速上升,成为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活动中“1+3+1”的示范企业。2007年,废旧物资收购总额4826万元,比上年增长17%,销售额4800万元,同比增长19%。
  (五)烟花爆竹
  1988年,市政府颁发《加强烟花爆竹管理暂行规定》,县公安机关实行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制度,县土产日杂公司独家取得烟花爆竹经营(批发)许可证,准许向厂家直接进货并向社会有证商户批发销售。明确烟花爆竹由供销社经营管理,县公安局主管烟花爆竹安全监督工作。每年春节前,县供销社编印《烟花爆竹经营须知》500~600份,分发到各村及城关商业网点、个体经销户。配合有关部门对全县烟花爆竹市场进行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取缔无证经营点,查设伪劣产品。2007年,烟花爆竹销售金额1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石鼓烟花爆竹仓库工程在加紧建设中。
  二、基础设施与新网建设
  (一)基础建设
  1993—1999年,县供销社投入建设资金2000万元,新增各类营业设施面积4万多平方米。
  1993年3月,浔中供销社综合楼竣工,位于城关三角街中心地段,拥有营业、仓库及办公等设施面积600多平方米。1997年5月,德化县供销大厦完工,位于兴南街中段,大楼10层,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
  1999年2月,县政府批复,县供销社创办“福建省德化陶瓷展销城”。1999年10月,龙鹏街供销大厦动工建设;2001年1月竣工投入使用,大厦6层,投入建设资金380万元,建筑面积4275平方米。
  2000年8月,供销职工培训中心在兴南街(原盐业副食品公司批发部旧址)兴建;2002年1月投入使用,大楼5层,投入建设资金230万元,建筑面积2387平方米。
  (二)新网建设
  2003年,根据上级社“新网工程”建设规划,利用供销社原有的经营门点网络资源,通过改造、整合,建设县、乡、村三级现代流通网络。至2007年,基本建成以县农资公司为龙头、基层中心社为中心、村级94家农家店为终端的商品经营网络。
  三、农村服务
  (一)保障供应
  县供销社农资部门抓住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之机,发挥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主渠道作用,主动加强与上游厂商的协作和下游基层社(农家店)的联合,保障农资的充分供应。1988—2007年,销售各种化肥489137吨。
  其间,抓好“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建设,2006年3月,验收合格的民营农家店共计64家。扩大农家店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兼营日杂用品。当年61家农家店年经营总额1340.88万元,其中上涌镇云路村张文梧农家店经营金额74.4万元,美湖乡美湖村李国明店66.72万元,春美乡春美村卢志榕店57.6万元。2007年5月,完成改造工程工作并验收合格民营农家店30家。
  (二)提供咨询
  1988—1997年,各基层社在门市设立布告栏、黑板报和印发宣传资料,公布农副产品及中草药材收购信息和农资化肥、农药供应信息,以及宣传化肥(农药)施用科学知识和病虫害发生预报。1998年4月,县供销社创办“德化县供销社农副产品信息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无偿向农民发布产品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各类产品供求信息。组织营销队伍在上海、深圳、武汉、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开设展销窗口,开展联营联销活动,推销农副土特产品。1993—1999年,县内未出现产品积压现象。
  20世纪90年代初起,县农资公司与供销社基层社在各门市和网点,设立“庄稼医院”,对销售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提高他们科学用肥、施药除虫的知识水平,更好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三)创办专业合作社
  1998年6月,县农资公司和上涌供销社联合创办“上涌农资专业合作社”;7月,县果品公司和水口供销社、南埕供销社联合创办“德化县水果专业合作社”;9月,县茶叶公司牵头,联合其他茶叶产销单位及个体茶叶专业户创办“德化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各专业合作社强化服务功能,采取预付化肥、预付收购定金等方式,扶持农副产品生产;引进生姜、果树等优良种苗;开办水果腌制加工厂,就地进行鲜桃、杨梅、鲜李等水果深加工生产,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
  第八节 药品经营
  一、药店
  (一)国有药店
  1988年,德化县医药公司有城关和赤水2个批发部,零售店在城关有寿星、利民药店和南门坂门市部;在农村有赤水、上涌2个门市部。至2007年年初,县医药公司下辖药品批发经营部及寿星、利民、健民3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茂德、龙鹏、民安、德新、荣春、回春、上涌7家零售药店。2007年11月,县医药公司改制,因企业属特殊的经营行业,承担着储备应急药品和医药器材的社会责任,保留公司批发业务和2家零售药店的经营权。
  (二)个体药店
  1988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药市场放开(国家禁止私营的药品除外),个体经营药店、连锁药店相继开张。2001年核准药店13家。2002年新核准的药店17家,至2005年年底共有76家,其中,连锁药店新增7家:泉州市东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浔中供销社分店,泉州市百合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中正分店,泉州市百合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中信分店,泉州市百合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中新分店,福建省惠好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分店,晋江市泉安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安泰分店,泉州东南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德化龙南分店。2006年新核准药店3家,注销3家,至年底共有79家。2007年新核准药店5家、换证19家、注销10家,至年底共有74家。全县药品经营企业人员中有中级职称(主管药师)1人,初级职称(药士、药师)90人,其他药学相关专业人员183人。
  二、经营
  1988年,全县大部分药品由县医药公司经营,经营项目: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医疗器械、二类精神药品等2000多个品种。经营方式:批发、零售。主要药品由片子癀(漳州)医药有限公司、成都亢盛药业有限公司、三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或二级医药批发公司提供。主要销售渠道:县内各医疗机构、零售药店、诊所和邻县医疗机构和药店。21世纪初始,药品、医疗器械进货来源渠道更呈多元化,品种更为繁多。2007年,全县药品经营企业销售总数2500万元,其中县医药公司销售额1133万元,批发额950万元。
  第四章 服务业
  第一节 餐饮 旅馆
  一、酒家餐馆
  1988年,全县经营餐饮业294家,其中国有7家,供销社12家,个体户275户。颇具规模的酒家有德化县宾馆、县工会职工旅行社、县饮食服务公司的鸣凤酒家以及位于三角街的金三角酒家和位于西门街的食得乐酒家等。1993年,外贸酒店、银鹰酒家,侨联酒家、塔雁酒家相继开业。1994年12月,集餐饮、住宿、商务、娱乐为一体的德化瓷都大酒店开业。1998年,较具规模的“维多利”、欣若小吃城开业。1999年年底,全县餐饮企业和个体户有353户,饮食小店(摊)遍布城区小街巷和乡镇机关驻地。
  至2007年,全县餐饮业拥有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餐位5000多个。城区中心地带主要酒家有德化瓷都大酒家、益源大酒店(南、北楼)、恭汇大酒店、塔雁酒家、迪云洲酒家,城东有龙腾大酒店、高士达酒家,城南有德化温泉宾馆、假日宾馆,城西有四星级戴云大酒店,城北有四星级瓷国明珠酒店、东埔口酒家。
  据统计口径,1988年,全县餐饮业营业收入568万元(当年价,下同),1995年2503万元,2000年4438万元,2005年28345万元,2007年32745万元。
  二、乡土名菜
  1988年年初,省政府委托省机关事务管理处主办全省各市、县的地方名菜表演赛,德化县宾馆代表泉州市唯一县级队参赛,表演三道菜,菜名为金牌猪掌、枸杞炖溪鳖、狮子鱼。2007年,泉州市经贸局、市旅游局、泉州晚报社、泉州烹饪协会联合举办“迎农运农家菜大赛”,德化区域获泉州十佳农家菜的有龙腾大酒店的茶油坛香羊肉、益源大酒家的大茶油炖黑鸡、恭汇大酒店的久糟菜炖白鸭。德化区域获泉州农家名菜称号:有高士达酒家的水口鲶鱼汤和老家笋烧肉、龙腾大酒店的红菇拌面线和红酒鸡、益源大酒店的苦菜大肠汤和鲜苦菜小肠汤、戴云大酒店的牛奶籽根炖黑鸡、瓷都大酒店淮山粉子煲、恭汇大酒店的九仙草汤、黑石鼓山庄的牛奶籽(根)炖鸭和德化黑兔煲等。
  德化传统乡土特色菜名单:红酒鸡、米酒煲竹鼠、炣全猪、醋猪脚、金针菜炖黑鸡、笋叶煲、苦菜饭、珍珠粉仔粥、红菇淮山汤、炒薯粉片、炒姜脯米粉丝、煎麻丝菇、冬笋炒芥菜、炒香菇笋肉、鸡蛋拌面线、牛奶籽(根)炖鸡、鸭等。特色风味小吃菜单:苦菜汤、过饥草汤、粽仔、大肠灌糯米、煎米粿、圆仔汤、鼠曲龟、糯米糍、瓮炉烘烤肉饼、大肠羹、猪血汤、蒸米粉肉、蕨脯汤等。
  20世纪末期,县域外特色小吃在城区盛行,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四川火锅、永春白鸭汤、永春饹摊、大排档等摊点流行一时。
  三、旅馆
  1988年,全县旅馆35家,其中城区17家,农村18家。住宿条件较为简陋,农村尤差;德化宾馆当时住宿条件最好。1988年,全县旅馆营业收入111万元(当年价,下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客流量增多,城区旅馆业有较快的发展,设施、服务的档次快步提高。这一时期城区主要的旅馆有外贸酒家、县职工旅行社、侨联酒家、西门旅行社和德化宾馆改扩建成为150间高、中档次客(套)房的三星级瓷都大酒店,1995年行业营业收入633万元,2000年1936万元。至2007年,城区相继新开业的旅馆有德化首家四星级戴云大酒店,拥有高、中档次客房75间(套);四星级瓷国明珠酒店,拥有高、中档次客房80间(套),龙腾大酒店属首家经济型商务酒店,拥有客房59间(套);德化温泉宾馆,二星级宾馆,拥有客房40间(套)。石牛山度假村,拥有星级标房34间、单人房4间、套房(单人)2间、套房(4人)6间,小别墅4栋、大别墅2栋,2007年行业营业收入5514万元。
  第二节 电商 广告 房产中介
  一、电子商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广计算机应用,德化的学校电教化、商务网络、电子政务得到快速发展。1996年,德化现代电脑有限公司开业,相继开业的有德化佳信网络有限公司、德化金山电脑。德化恒城电脑商行于1999年9月开业,主要业务电脑销售、维修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其后扩大经营电子办公设备用品,至2007年有员工10多人,先后成为惠普白金经销商、大联想合作伙伴德化核心经销商、清华同方销售点、酷越远程服务德化唯一服务平台、用友软件独家代理,成为专业化IT服务商。1997年,全县计算机应用服务收入90万元,2000年收入340万元,2002年收入505万元,2005年收入178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为学校电教、商务网络、电子政务服务,社会人员参加培训,获得就业技能。德化现代职业技术学校,于1997—2007年培训电脑专业毕业人数近20000人次。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德化县已有155家企业进入互联网,34家企业在主页上做广告,在厂里就可轻松快捷地进行“网上交易”,网上卖瓷交易达6亿多元。
  二、广告
  1978年,恢复“文化大革命”停顿的广告工作,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加强广告工作管理。1978—1997年,德化企业广告,主要宣传介绍德化瓷厂、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和德化酒厂获得省以上优质奖的瓷产品和十全大补酒。企业广告宣传由印刷厂印刷页面介绍,有的在地方报刊刊登,有的由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广告宣传。当时尚未有专业广告公司承揽业务。1992年,德化人民广播电台设广告专题,德化电视台安排固定广告、点歌节目时间,开展行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众的公益、非公益广告服务。
  县内广告业随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发展。2000年、2001年,福建省德化正视广告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德化唯实广告有限公司相继开业,业务项目包括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广告发布和调查。2005年,德化网正式开通,承揽广告设计、策划和发布等业务。至2007年,城区内有11家广告公司。
  三、房产中介
  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德化分期进行旧城区改造。21世纪初始,房地产开发进入初发期;2005年后,房地产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期。房产中介业应运而生。2006年6月,德化首家中介公司德化县融生置业担保有限公司开业,主要服务项目房屋买卖、楼盘代理、房屋租赁、按揭贷款、抵押贷款等。德化县阳光置业担保有限公司、德化县康家置业担保有限公司相继开业。
  第三节 其他服务业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居民对物质、精神享受需求越来越高,对美的追求越发迫切,美容、摄影、家政、日用品修理等项目服务得到充分扩展。
  1988年,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157万元,其中理发、浴池、摄影等收入54万元,日用品修理收入100万元,其他服务收入3万元。1995年,营业收入940万元,其中理发、美容、摄影等收入503万元,日用品修理收入357万元,其他服务业收入80万元。2000年,营业收入2200万元,其中理发、美容、摄影等收入1038万元,日用品修理收入645万元。2004年,营业收入3381万元,其中理发、美容、摄影等收入1597万元,日用品修理收入944万元,其他服务收入558万元,家政服务收入282万元。2007年,居民服务业收入总额12308万元。
  理发美容 1988年,全县有集体理发1家6店,个体33店,服务项目有修剪、洗头、剃须、刮脸、染发、烫发和造型。1993年,理发行业规模扩大,全县140户,从业人员186人。引进时尚的男女发型,普遍应用电动工具理发、烫发,开始增设女性染发、修眉、修面、盘头、新娘化妆等服务项目。1995年,青苹果美容美发厅营业,理发服务逐步走向美发美容与保健为一体方向发展。先后有伊丽新、名姿美容美发厅型。21世纪而始,维纳斯美容美发厅开业。发型设计、足浴、推拿按摩、踩背桑拿等成为新时尚的服务项目。
  摄影冲印 1988年,德化城关有金百合、鸣凤、服务公司、福利等家照相馆,农村在赤水、上涌、葛坑、美湖、雷峰、水口等地有照相馆。主要经营项目有黑白冲印、彩色冲印(送厦门或泉州印制)。1990年,照相馆已用数码相机开展业务,其相机型号以奥林巴士、卡西欧为主。1993年,金百合首家购进日产诺日士QS901彩色冲印设备。适应市场需求,1996年,购进AS1202器械设备。1997年增添QS3001\2701等设备。21世纪初期,城关数码快照速印设备普及,相片三分钟立等可取,并推出特约外拍、婚纱摄影、彩车迎亲、光盘刻录、MTV制作一条龙服务,兼营数码相机、器械出租等业务。
  日用品修理 日用品修理业主要服务项目有钟表、自行车、小五金、首饰、电机、家用电器、摩托车、汽车(小轿车)等。钟表、自行车、小五金、首饰、电机、家用电器等由个体户维修经营,品牌摩托车由车行售后服务部维修经营,小部分由个体户维修,小汽车由改制企业原机修车间私营承包维修。汽车维修公司全县有10多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车辆维修以自行车为主,家用电器以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电风扇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车辆维修以摩托车为主,家用电器以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为主。21世纪初,小汽车数量快速增多,小汽车维修和美容业务日益扩大。
  娱乐健身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个体经营的台球室、录像室放映火爆开业。90年代中后期,卡拉OK歌舞厅盛行,有“今宵乐”“南国”“亿华”“一片天”“梦伴”“迪士高”等。21世纪初,瓷都保龄球馆、旱冰场曾火热一时。县区各星级酒家增设桑拿浴、温泉浴、足浴、KTV、美容美发、休闲厅等服务项目。1995年,全县娱乐健身服务业收入417万元,2000年,收入1078万元,2004年,收入1934万元,2007年,收入1264万元。
  家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城区旧街改造工作有序铺开,21世纪初始,德化房产开发快速推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城区人口快速增加,家政服务内容增加。德化家政服务主要项目有保姆、保洁、搬运和管道疏通等。保姆服务从传统的照顾婴儿,增加照顾老年人和陪护病人、负责小家庭日常起居、厨师工作等;保洁分全年或节日卫生扫除服务;搬运包括大件家具物件和煤饼、液化气等服务;管道疏通主要处理室内供水和污水排泄系统服务。项目服务收费有按月计资和按件计资,双方面议而定。服务人员有的是企业改制后的下岗人员,有的是经短期培训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2005年,在兴南街有个人开办兴南社区服务站,不久因业务开展不佳而停办。家政服务为个人经营。
  第五章 机构 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德化县经济委员会
  1988年,德化县经济委员会是全县工业、交通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内设办公室、人事宣传科、生产技术科、企业管理科。1996年9月,县经委并入县计划与经济局。
  二、德化县财贸委员会
  1988年,德化县财贸委员会是全县财贸单位的综合管理部门。1996年9月,县财委并入县计划与经济局。
  三、德化县商业局
  1988年,德化县商业局是指导全县商业系统商品购销调存和对下属公司的商品购销计划、财务进行审计监督,规划建设系统下各公司的商业网点等,内设人秘股、财计股、商管股。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建实施国有商业企业改制工作,全系统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明确的责、权、利经营机制。商业系统下属公司有百货公司(包括华友公司)、五交化公司、糖酒公司、饮服公司、食品公司等。1996年9月,县商业局并入县计划与经济局。
  四、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
  1996年9月,由原德化县计划委员会、县经济委员会、县财贸委员会和县商业局合并组建成立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下设办公室、综合科、计划科、财贸科、工交科、技监科、经协办7个科室。对口衔接市计委、经委、财委、物委、技术监督局、市政府协作办的职能,是县政府管理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部门,主管全县商品流通和工交饮服行业,与财政、国资、金融、税务、保险、工商等部门综合协调。
  五、德化县经济贸易局
  1996年9月,德化县计划委员会、德化县财贸委员会、德化县经济委员会、德化县商业局等4个单位合并组建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2002年3月,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分拆组建德化县发展计划局和德化县经济贸易局,同时,德化县乡镇企业局、德化县对外经济贸易局并入德化县经济贸易局,对外加挂德化县乡镇企业局、德化县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局牌子。内设办公室、计财股、乡镇企业股(加挂陶瓷管理股牌子)、财贸股、工交股、外经外贸股。
  六、德化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1952年5月,德化县合作总社建立;1954年10月更名为德化县供销合作社。1983年10月,县供销社系统进行体制改革,改为德化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内设理事会和监事会,领导全县供销工作。1988年,县联社下辖17个基层社、8个专业公司。1996年7月,根据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深化供销社体制改革,坚持为农业服务办社宗旨,把销售合作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各级供销合作社退出行政机构序列,但根据需要,可以继续行使政府授权的某些职能,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县供销联社列入事业编制。2006年12月,德化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为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科级,内设办公室、财审和资产管理股、业务和合作指导股、经济信息股、监察室5个股(室)。经费由县财政核拨。2007年,下辖1个基层供销社中心社和德化冠龙供销有限公司、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日用品工业公司、盐业副食品公司、茶叶公司。
  七、德化县物资公司
  1960年,德化县物资局行使行政职能,负责全县计划物资的调配工作。1983年12月,县物资局改名德化县物资公司,为国有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内设人秘股、业务股、财会股,下辖7个经营部。2007年,国有企业管理事业单位不变,内设机构和经营部亦不变。
  八、德化县粮食局
  1988年,县政府行政机构调整,保留县粮食局机构设置。2002年,德化县党政机构改革,保留县粮食局,与县经贸局合署办公,规格为正科级。
  县粮食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以中央及地方粮食储备和部队粮油供应为重点的粮食宏观管理及市场准入资格审查为主要管理职能,淡化粮食微观管理职能。其下属机构有二:
  福建省德化粮油总公司。1993年1月成立,为正科级单位,与粮食局合署办公。1998年9月15日执行“政企分开”改革原则,与县粮食局脱钩,为股级单位,负责原粮食部门债权、债务的清理和部分,物业管理及待岗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德化县粮食收储中心。1998年9月15日正式组建成立,为股级单位,下设浔中、雷峰、水口、赤水、上涌、葛坑6个非独立核算收储站,承担全县粮食政策性经营业务。
  九、德化县烟草专卖局
  1984年4月,德化县烟草专卖局、德化县烟草公司成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办公。1990年,德化烟草专卖局(公司)内设人秘科、专卖办公室、财计科、业务科4个科室。2004年7月1日,更名为德化县烟草专卖局、泉州烟草(德化)营销部,内设办公室、专卖管理办公室(下辖专卖稽查大队、专卖管理所)、客户服务中心(下辖客服部)、物流中转站。2007年1月,更名为德化县烟草专卖局、德化县烟草分公司,分公司是泉州烟草公司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的非法人经营分机构。
  第二节 管理
  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管理
  1988—1999年,县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围绕净化市场,整顿经济秩序的主题,加大市场商品的监督检查,对集贸市场、农资市场,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进行常年整治。1999年,组织800多人次,检查商店1200多店次,抽样检查商品153批次、企业产品25批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78起,罚没款9.4万元。
  2000—2003年,做好市场整顿和规范的日常工作,重点抓成品油、加油站和石油液化气及集市贸易、锅管特种设备、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市场运行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清理和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2003年先后组织人员3028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547家,其中个体商户2168家;各类市场17个。打击制售“黑心棉”“黑中介”,查缴“毒鼠强”等剧毒杀鼠剂;防抗“非典”,检查药品市场,严控非法提价。
  2004—2007年,根据省、市主管部门部署,重点对食品安全、集贸市场、农资市场、非法冶炼地条钢的治理。做好国务院确定的食品与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商品欺诈和打击传销活动等4大专项整治。继续开展省确定的农资市场、建材市场、安全生产、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矿产资源开采、价格秩序等社会热点方面的专项整治工作。2005年,组织执法人员9820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和市场1.2万家次,查出多种伪劣建筑用钢材和地条钢,查处各类案件130起,案值220万元。对全县39个加油站逐一建档及跟踪管理。2007年,组织执法人员3850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户和农贸市场1325家(场)次,查处各类经济案件26件,涉案值13万元,罚没款总值9.5万元。
  二、“餐桌污染”整治
  2000年,省政府部署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提出五年内重点建立健全“五大体系”: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体系、食品安全流通体系、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认证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预警体系、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2001年,德化县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治理“餐桌污染”。县经贸局牵头会同工商、质检、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
  2001年,开展“为了孩子、为了明天”“饮净水,保健康”“查农资、保夏种”“查假冒、保名优”等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治理猪肉、蔬菜、水产品、饮用水、大米、调味品的污染。对城关农资市场上市的上述各类食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测,不合标准产品按规定给予没收、处罚。全年,县有关部门联合对城关市场开展专项治理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2417家,食品品种4872种次,没收销毁伪劣食品品1281种次,标值13135元,给予警告单位621家,限期整改43家,罚款37200元。2002—2003年,重点治理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餐饮业主要食品的污染。进一步完善生猪定点屠宰场的配套实施和检测设备。开展农贸市场商品的专项治理和准入制检查。2004—2007年,全面推进治理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餐饮业主要食品污染工作,重点抓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监管,推进建设食品放心工程。2004年,开展奶粉及儿童食品专项整治,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监控和对流通领域违反食品标签标识的食品查处力度,查处一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过期农药。2005年,开展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专项监督检查,对蔬菜、肉类、水产品等检测54次。2006年,开展“诚信一条街”活动和查处无证经营“百日大会战”行动。2007年,开展建立索证索票和台账制度。当年生猪定点屠宰率城区100%、乡镇95%。至2007年年底,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6家(含饮用水企业3家)、小作坊30家,办理QS证书9家。对暂时无法达到取证条件的小作坊,采取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检等办法进行管理。
  三、生猪定点屠宰管理
  1997年1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流通、方便群众、便于检疫和管理”的原则,在城关和三班、雷峰等6个乡镇建设生猪定点屠宰屠宰场(点),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制度,进行管理。组织检疫和执法人员,开展日常检疫、执法工作,确保生猪定点屠宰上市,暂不具备定点屠宰条件的农村,实行农村屠工管理制度,防止病猪肉、注水猪肉进入市场或出售。
  1998—2002年,工商、畜牧兽医、税务、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商业主管部门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并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定点屠宰场(点)的屠宰情况进行检查。派驻定点屠宰场(点)兽医检疫人员认真进行宰前和宰后检验,加盖胴体合格印章,统一缴纳税、费后,方可上市。
  2003—2007年,完善生猪定点屠宰场的配套设施,购置检测设备,设4个检测点,确保上市肉品的卫生安全。2005年,县完成定点和非定点屠宰场区域的划定,有利开展监督、检查工作。2007年加大屠宰管理力度,下移监管重点和重心,突出治理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市场,打击私屠滥屠和销售病死畜禽及其肉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全年组织执法检查人员1230人次,开展执法检查245次,检查农贸市场2个、超市2个、定点屠宰场6个、重点区域3处,以及宾馆、酒店、食堂等单位12个,查获案件3起,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5份,依法取缔生猪私宰窝点3个,没收非法屠宰肉品504.5千克,进行猪肉检疫检验12872头。城区生猪进点屠宰率达100%,已开展定点屠宰的乡镇生猪进点屠宰率达95%,城区市场、超市、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场。
  四、农业生产资料管理
  1988—1993年,全县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商品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由县供销联社专营。
  1994年,根据省政府《关于改革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通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减少流通环节,县农资公司门点与基层供销社实行批零结合,基层供销社对村点实行代销制;整顿流通秩序,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物价、质量监督及行业主管部门,对所有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重新核查登记,严格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坚决取缔非法经营,依法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坑农害农行为;加强化肥价格管理,实行分级管理、统一费率,严格监督。
  1995—2003年,继续严格把好农资经营者实行许可证制,在规定范围内经营。农资经营布局由县工商管理部门会同农业部门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布局,规范经营,方便群众”原则,进行设点分布,每村一点,大的集镇三至五点。
  2005年后,按照农业部制定的《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挥在农资工作中的牵头作用,县建立农业、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严格执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资入场经营者的进销货台账,建立健全索证索票制度的监督管理,加强经营人员培训,采取县农资公司与上游生产厂家、企业和下游乡村“农家店”的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资经营管理水平。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