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9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
分类号: F321
页数: 3
页码: 676-6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农业。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业 农业产业化

内容

第一节 农业综合开发
  1991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水果产量同比增长43.12%,茶叶同比增长5.98%,食用菌同比增长166.9%,肉类同比增长10.92%,蛋同比增长7.81%,水产品同比增长2.82%。
  1993年,县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设立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当年,德化县列入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县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计划任务书”,抽调64名干部深入基层抓典型,订计划。至1994年,全县实施以毛竹、水果基地建设和食用菌、畜牧水产为重点的山地资源综合开发;建成商品猪、商品禽、食用菌、畜牧、水产五个基地县委农业委员会在三班红洋水库创办种养综合开发实验区,种植柑橘140公顷,茶26.67公顷,果苗15万株,养鱼16.67公顷。建立畜牧场,年供商品猪2500头,肉牛450头。
  1995年,县财政局设立农业综合开发支出项目,投入304万元(其中中央立项投资50万元),用于土地资源开发治理150万元,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154万元。其中投入130万元创办龙头企业——南埕南特乐食品加工厂,建原料基地56.67公顷、加工腌菜池106个、预晒埕3个,置机械设备1套,运输车1辆。
  1996年始,加强综合开发龙头项目投入,鼓励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至2002年,投入资金2239万元(其中中央立项投资40万元),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新品种近百个;建立津泉、方兴、泉裕、祥盛等6家龙头企业;县柑橘联社和茶果咨询服务部联合供销社对全县农副产品实行统一收购,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福州、厦门、泉州等地。
  2003年始,综合开发重点转向土地资源开发治理。至2007年,投入资金1602万元,其中土地资源开发1434万元,贷款贴息168万元。开发零星土地120公顷,发展德化梨33.33公顷、特早水蜜桃66.67公顷,培育丰产油茶林700多公顷,改造茶果园及新植铁观音茶林533.33公顷;引进4家木制品加工企业,创建朱地农业综合示范场和长基休闲观光农业园;培育省、市、县龙头企业13家,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9个,改造“农家店”64家。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
  1999年3月,县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龙头企业项目审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引导农业逐渐由零星分散向基地化、商品化、专业化发展。当年,创办县茶果园艺服务部,与800多户农民签订产销合同,经营销售茶果、食用菌产品价值1260万元。
  2001年3月,县成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
  2004年后,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使用权,加快土地连片开发。至2007年,培植上康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戴云食用菌经销公司、龙南真菌工业所、石牛山食品有限公司、祥盛工艺有限公司、林业化工厂、泰源工艺有限公司、华安竹木制品有限公司、泉裕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龙津林化有限公司、百合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达工艺品有限公司、华裕竹制品厂、国英万羽家禽场、戴云黑鸡养殖有限公司、冠林竹木家用品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创办津泉、方兴、贵发、十八格4个农场和德化黑鸡专业合作社、德化早熟梨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55家,注册资金2543万元。建立优质稻、德化梨、无公害蔬菜、黄花菜、食用菌、戴云黑鸡等基地,发展专业户5万多户。公司、合作社向专业户提供种苗、技术,签订购销合同,实行保护性收购价,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引导企业立足市场,以销定产,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农产品博览会、首届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展洽会及上海、重庆、鹰潭、福州、厦门等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在广东、厦门、泉州等地建立20多个销售点,在城关、泉州、深圳设特约销售店。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及标准化生产。
  2007年,全县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10家。但在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承包方缺乏长期经营准备,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低,营销队伍活力不强,农产品保鲜加工业、订单农业所占的分量小,难以带动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进展缓慢。
  第三节 农村沼气建设
  20世纪70年代末,县良种场首建沼气池用于煮饭和照明。因管理和使用等原因,不久废弃。1999年,.赤水乡湖岭村沼气生产试验获得成功。此后,在铭爱村、猛虎村和上涌乡桂格村推广家庭沼气池80口,用于做饭和照明等,节省电力和木材能耗。2005年,县出台《德化县沼气建设规划(2006—2010年)》《德化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实施方案》,每口沼气池补助800元(2007年提高到1200元),促进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临近城郊的乡(镇)推广“猪—沼—菜(果、鱼)”模式,其他乡(镇)推广“猪—沼—茶(果、粮)”模式,实现能源循环利用。沼气的开发带动改厨、改厕、改圈,解决了家庭燃料问题,节约能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同时,副产品沼液有的供作鱼饲料,有的用来防治果树病虫害。
  2007年,县成立沼气技术服务中心,建立龙浔镇高阳、国宝乡佛岭两个沼气示范村,全县建沼气池775口,总池容6200立方米,年产沼气11万立方米。是年,“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通过市级验收。
  第四节 生态农业
  1997年,县农科所开展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试验,试管苗1级良种生产获得成功。1998年,在铭爱、土坂搭建钢管遮阳大棚,建立一、二级原种繁育基地13.33公顷,生产原种50万粒。1999年,建立千亩原种生产基地,产试管苗100万株,全县推广种植0.4万公顷。经省专家组验收,春薯4号脱毒品种平均亩产1580千克,亩增404千克。省农业部门在德化县召开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现场会,推广德化经验。
  2001年后,县实施“绿色农业”工程,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水平。
  2004年,三班镇天马山果林场实施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项目,建挡水坝3座、引水渠9条,铺设U型槽渠道14千米,埋设管道8千米,建蓄水池15个、沉淀池3个,受益面积53.33公顷。同年,盖德、龙门滩、三班等乡(镇)梨园引进“佳多频振杀虫灯”诱杀果树害虫技术、应用物理方法防治害虫技术,100公顷果园减少喷施杀虫剂2~3次,减少果品农药残留量。
  2007年,台商蔡荣宗投资500万元,在雷峰镇雷峰村创办雷峰永隆养猪场,建设标准化猪舍7000平方米、综合养鱼池塘3公顷、三化池200立方米、污水沉淀处理池6000平方米、80立方米沼气池1口。形成“猪—沼—鱼—果”生态循环、绿色、环保经济体。雷峰镇长基村投入30万元,整合土地16.67公顷,其中花果园6.67公顷,种植果树、茶花等花卉5000多株,建造鱼池0.67公顷,投放鱼苗2万多尾。建成休闲农业观光园。
  至2007年年底,全县有“九仙山”牌德化梨、十八格黄花菜、戴云黑鸡等15个农产品获得福建省无公害产地证书,获得福建省无公害产品证书10个;“英山淮山”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德化梨”“十八格黄花菜”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