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8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养殖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4
页码: 670-6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养殖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畜禽蜜蜂和淡水养殖。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业 养殖业

内容

第一节 畜禽蜜蜂
  一、家畜饲养
  1988年,县政府从良种引进、基地建设、饲养方法和疫病防治等方面扶持畜牧业发展。全县畜牧业产值291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1.14%。
  至1995年,从省内外引进太湖猪、太湖猪二花脸、大约克公猪、长白公猪、中约克公猪及母猪;建立丁墘、
  丁溪、上涌、三班4个瘦肉型母猪繁育基地及12个太湖母猪基地和商品猪基地。开展纯种繁育和杂交繁殖试验,优化家畜品种。推广长白猪为父本,约槐杂为母本的三元经济杂交,实现由脂肪型向瘦肉型的转变;推广“一贯肥猪法”“阶段肥育法”配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养猪方法,饲养期由1年左右缩短为4~6个月,出栏率由1990年的72.54%上升到90%以上。同时,引进沙希瓦杂种一代公牛、丹麦红杂种一代种母牛、西门塔尔和鲁西黄牛、奶牛;推广三班镇奎斗村、上涌镇辉阳村“秸秆氨化养牛”法,发展肉牛养殖业;引进塞北兔、哈尔滨大白兔、中国大耳黄兔、黑优兔,以及成都麻羊等,推动草食动物养殖。全县牲畜产值8058万元,是1988年的2.77倍,获省“防治牲畜五号病先进县”称号。三班乡东山村郑廷殊6年间养猪6658头,出栏5900头,产商品肉44万千克,获泉州市养猪“状元”称号。
  1996—1999年,德化县实施“退耕还草”“种草放牧”,鼓励开发草地,发展草食动物,先后从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美国引进黑麦草、苇状羊茅、地三叶、异叶银合欢、杂交狼尾草、苏丹草、哥伦比亚皇竹草、紫花苜蓿、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皇竹草等牧草;加强“一场四基地”(即种畜禽场、太湖母猪基地、南戴杂交羊基地、塞北兔基地、良种家禽基地)建设,建立牧草生产示范片6个、53.33公顷,逐步形成从基地养殖向千家万户养殖的良种繁育体系,推进食草家畜发展。
  2000年起,实施科学养殖,加强养殖基地和专业户技术培训指导。引进南江黄羊、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福州莎能奶山羊和塞北兔。在15个乡(镇)建南江黄羊纯种繁育点6个、“南戴”杂交羊改良点60个、波尔山羊杂交生产点12个、塞北兔纯种繁育点28个,进行纯种繁育和杂交养殖试验,改良品系,提高生产性能。开展“不同铁剂对仔猪增重试验”“松针粉喂猪增重试验”,全县建养殖典型村11个、草食动物生产示范村2个、养羊生产基地22个、肉牛场2个,扶持养殖重点户、专业户300多户。加强牲畜免疫抗体监测,全县防疫密度90%以上;加强“五号病”、猪瘟、猪蓝耳病普查检测,对牲畜五号病疫点进行封锁扑杀,深埋,杜绝疫病蔓延。
  2001年,县政府施行“稳定生猪生产,巩固发展草食动物,重点发展特禽”养殖方针,创办县良种山羊繁育场、建立优良牧草生产示范片、戴云山羊保护区、福建黑兔饲养示范村,建立黑兔繁殖点16个,培植养猪专业户200多户、养羊专业户118户、养牛专业户8户,形成以雷峰、南埕、水口为重点的德化山羊生产带,以赤水、美湖、上涌为中心的黑兔生产带。同时,引进役奶两用印度摩拉水牛,进行种草圈养和“稻草氨化养肉牛”试验;引进台商蔡乐柏创办雷峰养猪场;推广瘦肉型公猪与太湖母猪杂交,生产优质二元母猪及三元肉猪,全县肉猪良种率50%以上。推行县兽医站颜森境“仔猪小挑花”阉割技术,废除“大挑花”阉割技术。
  至2007年,在9个乡(镇)、24个村推广戴云山羊和“南戴”杂交羊养殖,先后向长汀、大田、福鼎、顺昌、连江、福州、漳州、长泰、南靖、华安、厦门、仙游、泉州、石狮、惠安、南安、安溪、永春等20多个县市提供戴云山黑种羊及其南戴杂种羊800多头。建立动物疫情监测点8个,选聘防疫员190多名,对家畜实行强制免疫,不断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全县没有发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闽南黄牛、福安水牛、戴云山羊、槐猪、福建兔均被列入省级畜禽地方品种,其中闽南黄牛、槐猪、戴云山羊、福建兔列入《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戴云山羊、福建兔列入福建省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年末,全县存栏繁育母猪4593头、母牛7710头(黄牛4328头,水牛3382头)、母羊11153头。上涌镇下村村赖庭海养羊280头,三班镇龙阙村罗体康养羊200头,浔中镇龙岸村陈清殿养兔2000只。全县牲畜产值4829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39.27%,比1988年增加17个百分点。
  二、家禽饲养
  1988年,全县家禽出栏266275羽,产蛋438.83吨,产值26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93%;存栏455341羽,其中鸡326451羽,占71.69%。1989—2000年,先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引导基地化养殖。创办浔中万羽商品禽基地、英山家禽养殖场、大坂半机械化笼养蛋鸡场;引进福州迪卡蛋鸡父母代、商品代进行试验性饲养;引进北京樱桃鸭、法国白番鸭进行人工授精杂交试验;引进容量1万枚的孵化机1台,年孵化种蛋8.98万枚,雏6.03万羽。加强禽流感普查检测,强化免疫抗体监测;实行家禽注射马立克氏液氮疫苗和禽类产品佩带检疫标识(绿色脚环)的上市制度。改革饲养方法,采用保温育雏,50~60天出栏,羽均重1.5~2千克,提高家禽生产效率,逐渐形成以龙浔、浔中及周边乡(镇)的苏洋、蕉溪、下寮等村的商品禽生产带。此外,还零星饲养鸽、鹅、火鸡、七彩山鸡、狮头鹅、鹌鹑等。
  2001年,县加快德化黑鸡保种选育与规模养殖,推进产业化养殖,创办德化黑鸡原种场和扩繁场。从江苏无锡购买自动化孵化机和出雏机8台,孵化生产鸡苗;建立龙阙、上洋和苏洋三个万羽生产基地,建设三班、龙门滩、雷峰、南埕、国宝、赤水黑鸡生产带,带动全县黑鸡养殖。
  2002年,建立国宝乡上洋村“戴仙鸡”生产示范村,实行统一孵化、分户育雏饲养,饲养1万多羽。
  2003年,创办浔中镇后山洋、龙门滩镇苏洋2个10万羽家禽养殖场,创办国宝乡上洋、三班镇龙阙2个5万羽家禽养殖场;建立戴云黑鸡选育繁育核心场3个、戴仙鸡生产典型示范村2个,推行戴云黑鸡标准化生产技术。
  2005年后,从永安等引进永安贡鸡、黑凤鸡和绿头北京鸭进行试验性饲养。
  2007年,德化黑鸡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步形成产业化生产体系。全县家禽产肉2142吨(其中鸡出栏885975羽、肉产量1340吨,鸭491945羽、802吨),禽蛋产量3026吨,产值70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76%。年底,鸡存栏661183羽,鸭417687羽。养鸡5000羽以上的大户有5户,其中盖德乡下寮寇建德户存栏2万羽,浔中镇石鼓村曾志钢户存栏1.5万羽;养鸭1500羽以上的重点户4户,存栏9000羽,其中三班镇三班村陈福星户存栏白番鸭0.45万羽,龙门滩镇苏洋村李成祖户存栏蛋用麻鸭1800羽。番鸭、山麻鸭被列入省级地方品种资源,德化黑鸡被确认为福建省地方家禽品种。国宝乡、三班镇龙阙村、盖德乡下寮村养殖的黑鸡获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品”认证。
  三、蜜蜂放养
  1988年,全县养蜂780箱,产蜜12.238吨。庄智民先后从山东省和辽宁省种蜂场引进“美意”“全美意”蜂王各1只饲养试验,获得成功。此后,养蜂业持续发展。
  2007年,全县蜜蜂存栏2436箱,产蜜56吨,蜜产量是1988年的4.58倍。三班镇岭头村郑心语、泗滨村颜维昆、奎斗村陈贞阳、雷峰镇瑞坂村陈信全、春美乡梁春村苏康宁、赤水镇东里村陈桂远6户,共放养蜜蜂450箱。
  第二节 淡水养殖
  1988年,全县有水库、稻田、池塘三种水产养殖模式。红洋、隆泰、东风、瑞坂等6个水库以“精养”“半精养”鱼为主,平均亩产7.5千克。稻田单养鲤鱼或混养鲤鱼、鲫鱼,亩产10~50千克。池塘混养草鱼、鲢鱼、鲤鱼、鳙鱼、倒刺鲃等,亩产200千克左右。
  1989年,县水产部门在雷峰乡、上涌乡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指导村民改造池塘、修筑小水库、围栏水库湾,养殖罗非鱼、革胡子鲶鱼,推广单养和家鱼混养、坑塘式养鱼等模式。是年,县渔政站配合市渔业局在浐溪、龙门滩水库首次举行水库、溪流鱼类放流增值活动,放流中华绒毛蟹苗450万只、毛蟹苗200万只、露斯塔野鲮苗100万尾,增加水库水域鱼类种群,改善品种结构。
  至1995年,引进南方大口鲶亲鱼、尼罗罗非鱼、淡水白鲳亲鱼、罗氏沼虾。创建丁溪、隆泰、奎斗3个养鳖场,养殖面积3.87公顷,蕉溪、南埕、隆泰3个养鳗场养殖面积3.67公顷,土坂螺旋藻养殖场养殖面积2公顷。组织养殖人员到大田县参观网箱养鱼,进行种间杂交生产单性罗非鱼苗种试验、溪段养鱼试验、池塘立体养殖和化肥养殖试验,丁溪养鳖场建规范化高密度流水养殖池,实行温棚控温养殖,每平方米产鳖205千克。在石龙溪、龙门滩水库等投放中华绒毛蟹965万只、三角鲂50万尾、巴西鲷2万多尾、倒刺鲃鱼种10万尾。全县水产养殖面积491.87公顷、产量506吨,其中鳗鱼145吨,年递增20.4%;螺旋藻养殖场年产藻液6吨,后因市场价格与养殖成本不相适应而停产。
  1996年,县推广稻田养鱼和网箱养鱼,在上涌乡桂林、门头、中洋村,桂阳乡王春村,雷峰乡长基村和美湖乡小湖村分别举办稻田养鱼技术培训班,推广稻田养鱼30.41公顷。同时,引进彭泽鲫、鱼、湘云鲫、牛蛙和美国青蛙,进行美国青蛙繁养殖试验、棘胸蛙养殖试验、淡水白鲳人工繁殖试验。
  1998年,东风水库养殖场与县水产技术站合作进行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催产8组,产卵5组,获受精卵7100粒,孵出小苗2100尾,孵化率29.6%,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全县水产养殖产量1106吨,其中蛙类产品119吨,占一成多。全县有养蛙专业户51户,养殖美国青蛙、棘胸蛙5.6公顷,200多万只。
  2001年,县制定《德化县实施水域养殖证制度工作方案》,推行绿色养殖和规范养殖,实行无公害养殖和养殖使用证制度,打击电鱼、毒鱼及炸鱼行为,保护养鱼者合法权益。至2006年,组织水产人员到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武汉市、南平市、政和县等地学习养殖技术,从省内外引进香鱼、澳洲淡水龙虾、毛蟹、南美白对虾、冷水性鱼类虹鳟、河鲀、巴西鲷、大阪鲫、美国叉尾鮰、中华绒毛蟹,进行网箱、池塘、稻田适应性养殖试验。加大刺鲃鱼人工繁殖研究,加大鱼种结构调整,每年调入家鱼苗40多万尾,革胡子鲶苗种5万尾,罗非鱼苗种15万尾,增加水域鱼类种群,提高产量,其中家鱼混养亩产200~750千克,单养亩产750~1000千克,精养鳗鱼亩产5000千克。东风水库养殖场、东固水库养鱼有限公司通过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东风水库养殖场倒刺鲃、东固水库养殖场镛鱼获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品认证。
  2007年,全县淡水养殖面积917.47公顷(其中泥塘86公顷,河沟1公顷,水库830公顷,其他0.47公顷),发放养殖证7本,确认养殖面积530.75公顷。总产量1590吨(其中鳗鱼80吨,草鱼152吨,鲢鱼275吨,鳙鱼264吨,鲤鱼424吨,罗非鱼245吨,其他鱼100吨;甲壳类12吨,贝类31吨,牛蛙等7吨);稻田养殖311.33公顷,总产量1295吨。东固水库网箱养草鱼、鲤鱼、罗非鱼50箱,每平方米产量150千克。淡水养殖业总产值1673万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由1988年的0.41%提高到1.3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