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2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业科技
分类号: F324.3
页数: 2
页码: 668-6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年至2007年德化县农业科技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耕作制度改革、良种繁育、栽培技术、施肥和除草技术、疫病防治技术。
关键词: 德化县 农业 农业技术

内容

一、耕作制度改革
  1988年至90年代末,引进良种,推广先进耕作技术,水稻单产大幅提高,麦、豆等杂粮逐步被淘汰,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全面推广一年二熟或三熟等耕作制度,水田主要有早稻—晚稻—马铃薯、早稻—晚稻—蔬菜、早稻—晚甘薯、早稻—晚稻、早稻—再生稻、中稻—蔬菜6种耕作模式;旱地主要有蔬菜两熟制、番薯—蔬菜两熟制和番薯一熟制。
  进入21世纪后,德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减少,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逐步向粮食、经济作物并举的结构转变。至2007年,双季稻面积大幅减少,以水稻为主的三熟制逐渐被淘汰;出现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等耕作模式。同时,从外地引进的优质水稻和各种优质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水田继续扩大一年二熟制,农地两熟制逐渐减少,一熟制占主导。
  二、良种繁育
  1988年,县农场、良种场和浔中、雷峰、上涌、美湖等乡(镇)建有良种繁育基地,进行“三系”制种,即以不育系为母本,接受恢复系(父本)的花粉,繁育出杂交种子,全县共收获水稻杂交良种1.01万千克。1992年,全县收获良种8.61万千克。因不育系(母本)、恢复系(父本)播种期失调,造成产量时有起伏,或因安全隔离措施不到位、秧田去杂不彻底,造成种子纯度偶有波动。1994年,仅收获水稻杂交种子0.42万千克,1998年回升到8.81万千克,2000年,又回落到3.8万千克。2001年,全县停止杂交水稻良种繁育。
  三、栽培技术
  (一)反季节栽培
  1990年,在苏洋村、高阳村、有济村、铭爱村及城郊开展夏季甜椒、大白菜、芹菜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均获成功。2001年,推广简易遮光荫棚栽培技术,即在露地苗床上用镀锌铁管搭建固定于地面,高度约2米的棚架,再用遮阳网、合成纤维品、遮阳板、编织布等材料进行全覆盖。在棚内实施夏季栽培不耐强光、高温的蔬菜和盆栽花卉及种苗,具有防风、防雨、防冰雹和防鸟的作用。2003—2007年,县农科所与赤水镇农业服务中心合作,在赤水镇锦洋村进行反季节蔬菜栽培试验,筛选出萝卜、荷兰豆、甘蓝菜、莴苣等16个适宜品种。
  (二)果树修剪
  1990年后,在水口乡湖坂村、龙门滩镇苏洋村分别进行李树、芦柑“开心形”修剪技术试验,李果平均亩产增240千克,芦柑增加500千克,增长率71%,其技术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至2007年,全县普及该技术。
  (三)水稻旱育秧和抛秧
  1996年,引进、推广旱育秧技术,解决了烂秧、烂芽和弱秧难题。1997年,引进抛秧栽培技术,在上涌乡实行塑料苯体软盘培育带土秧苗试验,改传统插秧为抛秧试验。秧苗靠带土重力自由落入田间定植,具有省种、省工、省力、省秧田,增产增收的特点,平均亩产比常规增产102千克,增长24.6%。1998年,在三班镇推广旱育秧0.53万公顷,抛秧66.67公顷。1999年,县召开现场会,乡建立领导指挥田和示范片,向全县推广旱育秧,每亩增产9%~23%。至2007年全面实施。
  (四)马铃薯脱毒栽培
  1997年,在浔中镇土坂村、赤水镇铭爱村进行马铃薯试管苗繁育原种脱毒技术试验。1999年,省农业厅组织专家验收测算,脱毒种薯比未经脱毒种薯增产34.4%,其技术在全省推广。
  (五)马铃薯免耕配套栽培
  2006—2007年,县农技站承担省农业厅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经专家测产,亩产2670千克,比常规栽培增产66.8%;实施省农业厅“2006年冬种马铃薯高产竞赛活动与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项目,在上涌镇下涌村种植紫花851马铃薯示范片20公顷。经省专家实地测产,平均亩产2147.4千克,增长34.3%,县农技站获2006—2007年冬季马铃薯省级示范片第三名。
  (六)无土栽培
  2007年,龙门滩镇苏洋村引进西红柿无土栽培技术,采用木屑、砂、生物有机肥、复合肥及微量元素,作为栽培基质,以塑料大棚调控栽培温度。年亩产值达万元以上。
  四、施肥和除草技术
  (一)配方施肥
  1988年,继续推广“以产定氮、以氮定磷钾”“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技术,亩产增10%~15%。1992年始,开展土壤肥力监测,根据不同土壤肥力和作物需肥特性,运用微机计算,研制出“水稻专用肥”及目标配方施肥。氮、磷、钾、复合肥比例除磷肥保持在27.35%左右,其他不断调整,氮肥由1988年的67.48%降低到2000年的53.43%,钾肥由2.59%提升到7.55%,复合肥由2.57%提升到11.66%。同时,衍生出薯类、果树、蔬菜及茶叶等专用肥,施用专用肥的作物每亩增产8%~15%。2000—2007年,试验生物有机肥;“水稻专用肥”继续调整比例,氮肥下降4个百分点,复合肥提升近5个百分点,试验成果获县科技进步奖。
  (二)叶面施肥
  1992年起,推广叶面施肥,对水稻、果树、蔬菜等作物喷施“喷施宝”、云大120、植物动力2003、绿风95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茁壮生长。“云大120”示范、推广项目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三)免耕除草1994年,引进稻田五氯酚钠除草剂、幼禾葆除草剂和喹禾灵(旱作丰)旱地除草剂,用于秧田、稻田、果园和菜园化学松土和除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至2007年,全面实施。
  五、疫病防治技术
  1988年后,引进甲霜铜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引进吡虫啉(又名大功臣)防治水稻稻飞虱,蔬菜和果树蚜虫、粉虱,防病率90%;引进世高防治梨树黑星病、锈病,防治效果85%以上。2004年,引进“佳多频振杀虫灯”应用物理方法诱杀果树害虫,减少喷施农药,减少果品农药残留量。至2007年,共引进、推广新农药160多种,逐渐减少有机磷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禁止使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等5种高毒农药。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

《德化县志.1988-200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