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15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计划
分类号: F127.54
页数: 5
页码: 519-523
摘要: 本章记述德化县经济综合管理计划发展情况概括了机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五年计划”编制与执行、投资项目管理。
关键词: 德化县 经济计划 综合管理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1988年3月,德化县计划委员会设综合科、经济科、物资基建科3个科室。
  1996年6月,县进行机构改革,撤销县计划委员会、县经济委员会、县财贸委员会和县商业局,组建德化县计划与经济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科、计划科、工交科、财贸科、技术监督科、经济技术协作科7个科室。
  2002年4月,撤销县计划与经济局,在原计划股室基础上组建发展计划局,内设办公室、综合股、投资股、产业股4个股室。2005年12月,县发展计划局改为德化县发展和改革局,保留原股室,增设项目推进股。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期,县计划工作继续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调整与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全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较快发展。1993年,县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措施,即由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方面直接控制的基础上,编制指令性计划指标,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平衡。
  1994年,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管理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从指令性计划逐步转向指导性计划。
  1996年,计划管理由行政管理走向行政服务。即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宏观调控,下放、弱化事务性的微观管理。向“研究战略、制定规划、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产业政策、培育市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的方向转变。主要加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对产业政策、支柱产业,重大生产力的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监督、实施和协调;对全县国民经济运行动态的预测、监测、分析和经济信息的发布。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和项目储备,可行性研究以及工程进度、资金筹资情况的跟踪管理;对社会事业、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规划、协调和计划管理。加强对财政、金融、税务、工商、交通、公路、邮电等部门的综合协调。引导和促进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商业企业的改制。
  2002年,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计划工作重点放在观全局,求平衡,促发展。做好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等经济总量的平衡、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引导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搞好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生产力布局、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工作,引导和推进全县经济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2007年,贯彻实施国家、省、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逐步建设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节有效的新型投融资体制。把投资宏观管理的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和重大问题的协调,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节 “五年计划”编制与执行
  一、计划编制
  1985年,编制《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县计委组织有关人员深入18个乡镇和工矿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六五”计划前4年的执行情况,编制计划讨论稿。前后组织召开“七五”计划初稿论证会议,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经多次修改后送交县人民代表大会。1987年2月,《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纲要》经德化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1989年,县计委组织人员分析“七五”计划执行情况,即“七五”期间,德化县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继续发展的潜力,预测“八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八五”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测所需能源、资金、原材料的情况。1990年,完成《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及十年规划纲要(草案)》;1992年3月,经德化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1994年,县计经局组织编制第九个五年计划,形成《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十年规划(草案)》
  ;1996年2月,经县人大十三届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1999年,启动“十五”计划编制工作。经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完成《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草案)》2001年3月,经县人大第十四届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2005年,县发展计划局根据县委、,县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绿色瓷都”总目标,按照“德化要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总体部署,编制《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县人大第十五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二、计划执行
  (一)“七五”计划执行
  “七五”期间,落实国家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各项政策,发挥林、瓷、电、矿四大优势,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陶瓷工业成为支柱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82%,比1980年翻1.5番,提前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199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5亿元(当年价,下同),比1985年增长54.60%,年均递增14.34%,完成计划205.46%;地区收入总值2.7亿元,增长53.05%,年均递增9.25%;工农业总产值3.64亿元,增长63.90%,年均递增10.39%,完成计划236.14%,其中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年均递增2.95%,完成计划177.56%。工业总产值1.94亿元,年均递增22.32%,完成计划346.09%。陶瓷产值9431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8.66%,年均递增34.28%,完成计划377.24%。县财政收入2358万元,年均递增26.7%完成计划270.7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年均递增23.32%,完成计划232.13%;外贸出口供货总值8048万元,年均递增42.22%,完成计划168.16%,农民人均纯收入587元,年均递增9.43%,完成计划117.4%;职工年平均工资2031元,年均递增15.48%。
  (二)“八五”计划执行
  “八五”期间,继续发挥林、瓷、电、矿四大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建设路子,提高效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40亿元,比“七五”期间增加6.21亿元。
  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41亿元,比1990年增长148.69%。年均递增19.99%,完成“八五”计划的278.83%;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37.67元;工农业总产值14.13亿元,比1990年增长156.89%,年均递增20.77%,完成计划的258.79%,其中农业总产值4.74亿元,年均递增20.52%,完成计划192.66%,工业总产值9.39万元,年均递增28.78%,完成计划258.0%。县财政收入10255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年均递增34.18%;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亿元;年递增13.94%,完成计划140.46%;外经出口供货总值6.837亿元,年均递增53.4%,完成计划273.45%。职工平均工资4508元,比1990年增长121.9%,年均递增17.29%;农民人均纯收入1836元,比1990年增长212.8%,年均递增25.62%。年末,全县总人口29738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8‰,比1990年下降15.66%。
  (三)“九五”计划执行
  “九五”期间,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小县大城关”发展内涵,加快建设陶瓷、林业、电力、钢铁原料和黄金开采五大基地,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县(市)第十三位,经济发展速度位居第三位。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21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2.26倍。
  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98亿元,年均递增22%,完成“九五”计划的138.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918.92元;工农业总产值37.69亿元,年均递增19.74%,完成计划120.35%,其中农业总产值7.76亿元,年均递增6.13%。工业总产值29.93亿元,年均递增31.14%。县财政收入2.56亿元,比1995年增长149.29%,年均递增19.85%,完成计划103.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66亿元;农民平均纯收入3381元,职工平均工资8765元。年末总人口30250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49‰。
  (四)“十五”计划执行
  “十五”期间,加快实施“大城关”战略,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1.9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20.79亿元。
  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经普查)51.26亿元,比2000年增长86.01%,年均递增13.2%,完成“十五”计划的94.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720元,比2000年增长87.46%,年均增长13.4%,完成“十五”计划的94.35%;工农业生产总值77.8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15亿元,比2000增长13.84%,年均增长2.67%,完成“十五”计划的75.55%,工业总产值66.68亿元,比2000年增长114.2%,年均增长16.46%,完成“十五”计划的95.36%;财政总收入5.38亿元,比2000年增加2.8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3亿元,比2000年增长55.58%,年均增长9.24%,完成“十五”计划的9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5亿元,年均递增14.89%,完成计划109.64%;农民人均纯收入4777元,比2000年增长41.28%,年均增长7.2%;职工平均工资14822元,比2000年增长69.10%。年末人口总数30656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33‰。
  (五)“十一五”计划(2006—2007年)执行
  2006年,坚持“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大局,采取“好中求快,支撑带动”工作举措,推进各项工作。
  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2.3亿元,比2005年增长32%,年均增长14.9%,完成“十一五”计划的72.8%。农业总产值12.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0.22%,完成“十一五”计划的94.48%;工业总产值98.80亿元,比2005年增长48.17%,完成“十一五”计划的74.17%。财政总收入7.07亿元,比2005年增长31.35%,完成“十一五”计划的70.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2.16%,完成“十一五”计划的72.70%。年末人口总额31089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
  第四节 投资项目管理
  一、固定资产投资
  “七五”时期,贯彻执行“治理、整顿、压缩”的方针,控制一般性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保证能源、邮电、交通、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争取省市补助资金,集中财力建成一批重点工程和技改项目,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9亿元。
  “八五”时期,实行项目承办单位和领导挂钩制度,采取国家、集体、外商、股份和个人“五轮驱动”办法,促进重点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执行省改革计划管理意见,缩小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指令性计划,搞好宏观控制和管理。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金额9.40亿元。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76亿元,其中国有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73亿元,技术更新改造项目投资1.5亿元;集体固定资产投资0.79亿元;私人固定资产投资2.01亿元;“三资”企业投资1.84亿元。
  “九五”时期,继续实行项目承办单位和领导挂钩制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简化或按产业政策取消部分项目审批手续,与财税等部门配合强化基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征收工作。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1.21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不含房地产投资)3.43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1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1亿元;集体固定资产投资4.96亿元;股份有限公司(含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亿元;“三资”企业投资2.14亿元;私人投资7.10亿元。
  2001—2007年,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项目储备,可行性研究,以及工程进度、资金筹集的跟踪管理,由注重审批项目的管理模式,转向以政策引导、法规规范、信息指导为主的“规划、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管理方式,继续实行项目承办单位和领导挂钩制度,推进政府服务性工作,投资领域出现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局面,7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7.84亿元。
  二、重点项目建设
  “七五”时期,龙门滩引水发电工程一级电站、阳山铁矿一期工程、铁合金厂、煤矿山茶矿井、德化瓷厂冷煤气工程、城关11万伏变电站、2000门自动电话工程、炻器厂、碳化硅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德化第三中学、双鱼幼儿园、德化县卫生学校等建成投入使用。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发展经济后劲。
  “八五”时期,加强电力、通信、城区道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区旧街改造和新区开发力度。省道305德化英山至城关、城关至赤水路段柏油路、省道108线德化城关至水口路段柏油路、龙门滩引水发电二级电站、德义热电厂、第二自来水厂、5000门程控电话和无线寻呼台、移动电话基站、老年活动中心、西门街旧街改造、三角街旧街改造、德新街旧街改造、陶瓷博物馆、瓷都大酒店、外贸大厦、电力大厦,以及城区东大路、南大路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设、浐溪两岸沿溪绿化带、城区6337米排水管改造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发挥经济和社会的效益。
  “九五”时期,重点建设工程顺利发展,交通方面:完成109.70千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和317.88千米柏油路面铺设,实现乡镇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电力方面:新建小水电装机容量1.84万千瓦,增加装机容量6.2万千瓦;邮电方面:完成1.5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工程,实现村村通电话;城镇建设方面:完成第三、四期旧街改造,建筑面积11.55万平方米;建成迎宾大道、南门市场、体育场(改造)、福尧图书馆、城关拦河坝、南环路、北环路等重点项目工程,佳美集团、冠峰耐热有限公司等扩建工程竣工投产。
  2001—2007年,继续坚持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执行项目开建“六个必要条件”,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重复项目建设。实施并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陶瓷街建设工程、移动通信大楼工程、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16.2千米污水管网工程、新建6座垃圾中转站和20座城区冲水式公厕工程、瓷都广场地下主体工程、飞龙桥工程、龙浔山公园建设工程、广安天然气气化站和城区管网工程、城区新扩建街道路面3.6千米、九仙山隧道工程、乡镇公路提级改造99.317千米项目工程、金锁220千伏变电站和县内两个110伏环网工程、鑫阳矿业年产60万吨选矿厂、万旗金矿“机砖厂”工程等。
  三、协调服务
  1988年后,县计划部门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在计划实施中,切实做好“规划、引导、协调、监督、服务”工作,按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会同县财政、金融等部门,搭建政银企沟通平台。多向筹资,积极向上级争取拨款、借款,发动群众集资,保证项目工程实施,及时下达和发布省、市有关经济宏观调控的政策、规定,让县有关部门和各企业了解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及时调整计划和规避。1995—1996年,投入公路建设资金5866万元。争取上级财政部门无偿资金6万元、周转金102万元,投入商业网点建设。
  1998年,利用预算外间歇资金融通借出1938万元,支持公路硬化、北环路、蕉溪温泉引水工程,城关拦河坝、南门农贸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2000—2001年,县政府协调金融、旅游等部门,多渠道筹措资金373万元,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2004年,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争取国债资金支持,用好银行资金等,投入资金3160万元,其中支持交通、城建、社会公共性项目建设,调度借给资金1500万元。
  2005—2006年,协调调度借出资金7030万元,其中借出国债资金1000万元,加强交通、通信和环境污染整治工程等建设。
  2007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一站式”审批服务。累计向开发银行贷款1.74亿元,使用财政间歇性资金3655万元,投入交通能源、城建等工程项目建设。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