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15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济结构
分类号: F124.1
页数: 3
页码: 516-518
摘要: 本章记述德化县经济结构概括了经济成分、产业结构、投资结构。
关键词: 德化县 经济 经济结构

内容

第一节 经济成分
  1988年,全县有766家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27家,集体所有制303家,其他形式所有制436家。初步形成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体系。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1990年,流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零售额与1985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增长35.52%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由30.92%下降为17.8%;集体所有制增长70.16%,所占比重由40.33%下降为29.15个体增长334.39%,所占比重由28.75%上升为53.05%。当年,外商投资企业13家,其中陶瓷业6家、服装业3家、竹制品2家、其他2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34%。
  “八五”期间,开展“乡镇企业年”活动,制定实施“促进乡镇企业、个体经营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1995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县出口供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60.59%上升为85.0%。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39亿元,国有经济占22.15%、集体经济占9.33%、个私合作经济61.80%、其他经济6.7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3.23亿元,国有企业占13.52%、集体企业占14.57%、个私合作企业占21.51%、其他类型企业占50.41%。
  1996年起,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完成第二瓷厂、彩印包装厂、铁合金厂转制工作。1997年,采取抵押租赁、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等形式,对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实行重组,全县16家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工作。1998年国有商业企业改制进入实施阶段,至2000年,全面完成52家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同时农村开始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和土地承包合同签订,为土地合理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平台。同年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29.93亿元,工业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占2.17%、集体企业占3..24%、股份合作经济占6.89%、联营经济占1.93%、个私经济占66.4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94%、外资投资企业占2.5%、其他经济占12.9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亿元,国有企业占10.10%、集体占12.33%、个体私营占38.3%、其他占39.03%。
  2001年,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全面改制,由县国投公司托管,二轻系统集体商业全按照“固定资产租赁、流动资金自筹定额抵押承包、职工全员接收”原则进行改制。全县城乡个体批发零售、餐饮业的商户2796户,从业人员4500人,注册资金2319万元。
  2004年,县成立土地流转领导办公机构,当年创办雷峰镇朱紫村津泉、方兴和春美十八格农场。
  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6.68亿元,国有经济占2.41%、股份合作占8.37%、联营3.27%、个私占54.27%、其他经济占31.6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5亿元,国有企业占7.0%、集体占3.16%、个体私营占73.58%、其他占16.26%。
  2006年,德化黑鸡农业合作社、德化早熟梨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55家,注册资金2543万元;德(化)台(湾)农业企业5家,投资1700万元。同年,县成立林权交易综合服务中心,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46家,发放林权证3577本;三资企业累计159家,总产值15.15亿元。2007年,新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66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实际到资860万美元。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988—1991年,全县农业综合性开发成效显著,水果、食用菌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上升,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也出现新的进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2.95%。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年均递增22.32%。198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5.18∶32.37∶22.45。199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2.30∶33.06∶24.64。
  “八五”期间,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屡创历史记录,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4.7395亿元,年均递增20.52%;工业生产增速更快,尤其是具有德化特色的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矿产品开采加工等行业发展更为迅速,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轻工业为主体,初具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39亿元,年均增长28.78%;市场销售平稳,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23亿元,年均递增13.9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98∶41.90∶30.12。
  “九五”期间,逐渐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陶瓷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61.5%提高到2000年的68%,成为德化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产业的规模扩大,成为全省最大的黄金、高岭土、铁矿生产基地。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8.16∶50.81∶31.03。
  “十五”期间,基本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化程度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产值在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55.3%,高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其中陶瓷业产值40.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16.73%,年均增长16.73%,占工业总产值61.2%,巩固支柱产业的地位。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83∶55.58∶32.59。
  2006年至2007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全县农业产值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98.8亿元,比2005年增长50.05%,年均递增22.5%,其中陶瓷产值58.8亿元,比2005年增长44.12%,年均增长20%,陶瓷业纳税2.57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38.99%;电力新增装机容量5.29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37亿千瓦时,电力业纳税6677万元;矿业产值15亿元,纳税7579万元。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更迅速,当年接待游客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58.7%、8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0.84%;房地产销售额2.96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货运周转量51815万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57.2%;客运周转量62558.8万人公里,比2005年增长45.2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7%;贷款余额2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24.63%。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增长值2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38.83%。同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84∶57.18∶33.98。
  第三节 投资结构
  1988—2000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注重电力、城乡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起,房地产开发长足发展。1993年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三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快速增长。
  2001—2004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33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95158万元,更新改造49154万元,房地产开发33541万元,其他项目26459万元,农村投资59419万元,城镇私人建房38393万元。
  2005—2007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76249万元,其中城镇项目投资249776万元,房地产投资77832万元,农户投资17106万元,非农户投资31535万元。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