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发展战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14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发展战略
分类号: F120.4
页数: 4
页码: 509-512
摘要: 本章记述德化县经济发展战略概括了大城关发展战略、科教兴县战略。
关键词: 德化县 经济 发展战略

内容

第一节大城关发展战略
  1985年,县委、县政府从全县自然条件、人力状况、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业”的发展策略,编制《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德化县城关以陶瓷业为主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陶瓷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至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城关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基础设施发生显著变化。
  1992年7月29日,中共德化县委七届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中共德化县委关于更快更好的发展德化经济,提前翻番奔小康若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决议》提出要把握住“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发展策略。“强化城关”,就是在总结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2000年城关人口发展到8万~10万人规模小城市的目标,着重正确认识“强化城关”的目的意义,走“小县大城关”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人才、信息等各种优势,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全县经济发展。这是中共德化县委第一次以《决议》的形式,提出“小县大城关”发展策略。
  同年,新华社《决策信息》42期刊发县委书记郑来兴《把德化建成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一流瓷城》的文章,详细阐述“小县大城关”发展的思路和做法;10月13日,县委书记郑来兴、县政府代理县长吴汉民联合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瓷都德化的目标——一流瓷城》;11月8日,县委书记郑来兴在《泉州晚报》上发表《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文章,提出“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发展策略、目标和措施。继任县委书记吴汉民、县政府代理县长林宝浙联合著文《坚持“小县大城关”发展之路,把德化建成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一流瓷城》,提出在20世纪末跨入“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一流瓷城”行列。
  同年,县政府根据县委的决策部署,第二次编修《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把城镇等级结构分为四级,即县域中心、县域次中心、中心集镇和一级乡镇,其中县域中心包括龙浔、浔中两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93年12月18日,县委第八次党代会把“继续坚持‘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基本策略,不断深化‘小县大城关’发展之路”,列入五年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城关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1994年8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思想大讨论,把“继续建设大城关、发展大集镇”列为大讨论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城关”发展战略的思想观念。
  1998年11月,县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流瓷城,实现百亿强县”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加快“一流瓷城”建设,增强“大城关”辐射功能的发展思路,并从城区规模、经济总量、文明程度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一流瓷城”的内涵。“大城关”发展纳入德化县“九五”“十五”发展目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大城关”发展战略实施驶入快车道。
  2000年,县委《关于制定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以‘建设一流瓷城’的目标,以撑大经济总量、建设大城关为重点,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城镇化和科教兴县三大战略”,把“大城关发展战略”提升为德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
  同年,按照县委“十五”计划的建设,县政府第三次修编《德化县城市住建总体规划》,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划分为“一主二次三片”:“一主”即以县城为中心,包括三班、盖德、龙门滩3个卫星镇,“二次”即上涌镇水口镇2个次中心,“三片”即中心片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树立“大城关”概念。
  2003年11月,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档次不断提高”等五年发展目标。同年,县政府编制《德化县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中心强化,点轴开发”的发展思路,把县域划分为三大经济区。“中心强化”,是把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成为泉州市城镇体系的一个重点,提高其对周边城镇辐射作用。
  2004年12月6日,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德化县城市性质定为著名瓷都、生态旅游城市,并提出“一城三镇”大城关战略,即一个中心城区(包括浔中、龙浔两个中心镇),三班、龙门滩、盖德3个卫星城镇。
  2006年,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活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奋斗目标。
  同年,县政府第四次修编《德化县城总体规划》,把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划分为“一主一次、中心集聚、两翼伸展、三片联动”。“一主”,即以县城(龙浔—浔中)为中心城市,朱紫—蕉溪、高阳—紫云为远景发展片区,三班、盖德、龙门滩为卫星城镇,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控制在26万人以内,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一次”,指县域次中心城镇——上涌。“中心集聚”,即把全县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及优惠政策向县城区倾斜,形成县域聚集发展区域,并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至2007年年末,德化县城区面积9.3平方千米,城区常住人口17.77万人,集中全县69.2%的劳动力、67%的经济总量、67.6%的税收收入,72.8%的中小学生数。大城关格局初具雏形,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散地。
  第二节 科教兴县战略
  1988年,县委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发展科技教育成为振兴经济的战略措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搞好“两个放活”,大力组织科技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行积极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中有专长的工作人员以调离、停薪留职、带薪留职、辞职等多种形式,到县、乡和农村承包、领办和租赁全民所有制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共办各种经济技术实体,或从事多种形式的有偿兼职服务。大力抓好农业科技培训,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示范活动,把科技科普示范乡村抓好,实施“星火计划”项目。继续抓好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在“七五”期间,保证教育经费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以上,县机动财力和乡(镇)财力主要用于科技、教育。继续抓好师资培训,发动群众多方集资办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八五”期间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县政府实施国家“星火计划”,推广电热烧瓷技术项目;制定放宽放活科技人员“十六条规定”。
  1989年,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真正把教育事业摆上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
  1990年,县委第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突出教育战略位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德化经济”。继续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逐步做到依法治教。增强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逐步达到“一无十有”的要求,重点抓好德化一中的规划和建设,把一中建成德化第一流的校园、第一流的精神文明窗口。科技部门组织一批科技人员,围绕县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广泛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林、科技兴企和科技兴县等活动,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发展全县经济。县政府制定《德化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规定》,组织实施各项科研项目。
  1996年,县政府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广泛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科技兴工贸”活动,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增加资金投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两基”达标工作,增加教育投资,建设“园丁新村”和德化三中和逸夫楼等教育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1998年,县委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并将“科技兴瓷”放在实施陶瓷发展六大战略措施的首位。巩固和发展科技工作先进县成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提高信息产业化水平。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事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使科技进步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巩固“两基”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全县的教育质量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着手建设一个集陶瓷大专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为一体的多功能陶瓷职业教育基地,为建设一流瓷城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1999年,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的基本任务”中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培养跨世纪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999年,县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德化县委、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决定》。
  2000年,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进技术创新”成为2000年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年,县政府制定《德化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暂行规定》,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省级民营(陶瓷)科技园区。
  2001年,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县战略作为县“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2002年,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政府筹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全县建成远程教育网络。
  2003年,县委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办好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县政府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德化县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对被确认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企业、省级专利工作试点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新产品等的企业,按各获奖项目奖励金额1∶1的比例给予配套奖励。
  2006年,县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坚持“五大战略”,即工业强县战略、大城关发展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县战略成为推动德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提出加快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与“大城关”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格局,建设教育强县。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同年,县政府召开德化教育“双高普九”工作动员大会,向各乡镇颁发签订“双高普九”工作责任书。
  2007年,县政府制定《德化县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立企业自主创新地位。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