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经济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144
颗粒名称: 卷十五 经济综述
分类号: F299.27 5.7
页数: 10
页码: 509-518
摘要: 本卷记述德化县经济综述概况了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
关键词: 德化县 经济 综述

内容

1985年,德化县委、县政府开始构思“大城关”发展战略。1992年7月,中共德化县委七届六次全会提出“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发展策略,后被称为“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1993年12月,“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1988—2007年,德化县“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科教兴县”战略相结合,推进经济平稳运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加快“一流瓷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789元,比1988年增加5257元,全县基本实现小康。
  第一章 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大城关发展战略
  1985年,县委、县政府从全县自然条件、人力状况、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业”的发展策略,编制《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德化县城关以陶瓷业为主的工业企业迅速发展,陶瓷总产值和出口交货值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至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城关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和基础设施发生显著变化。
  1992年7月29日,中共德化县委七届六次全体会议作出《中共德化县委关于更快更好的发展德化经济,提前翻番奔小康若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决议》提出要把握住“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发展策略。“强化城关”,就是在总结执行县城总体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按2000年城关人口发展到8万~10万人规模小城市的目标,着重正确认识“强化城关”的目的意义,走“小县大城关”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人才、信息等各种优势,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全县经济发展。这是中共德化县委第一次以《决议》的形式,提出“小县大城关”发展策略。
  同年,新华社《决策信息》42期刊发县委书记郑来兴《把德化建成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一流瓷城》的文章,详细阐述“小县大城关”发展的思路和做法;10月13日,县委书记郑来兴、县政府代理县长吴汉民联合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瓷都德化的目标——一流瓷城》;11月8日,县委书记郑来兴在《泉州晚报》上发表《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文章,提出“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发展策略、目标和措施。继任县委书记吴汉民、县政府代理县长林宝浙联合著文《坚持“小县大城关”发展之路,把德化建成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一流瓷城》,提出在20世纪末跨入“全国重点陶瓷产区一流瓷城”行列。
  同年,县政府根据县委的决策部署,第二次编修《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把城镇等级结构分为四级,即县域中心、县域次中心、中心集镇和一级乡镇,其中县域中心包括龙浔、浔中两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93年12月18日,县委第八次党代会把“继续坚持‘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基本策略,不断深化‘小县大城关’发展之路”,列入五年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城关发展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1994年8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思想大讨论,把“继续建设大城关、发展大集镇”列为大讨论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增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大城关”发展战略的思想观念。
  1998年11月,县委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流瓷城,实现百亿强县”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加快“一流瓷城”建设,增强“大城关”辐射功能的发展思路,并从城区规模、经济总量、文明程度等方面进一步丰富“一流瓷城”的内涵。“大城关”发展纳入德化县“九五”“十五”发展目标和2010年远景规划,“大城关”发展战略实施驶入快车道。
  2000年,县委《关于制定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以‘建设一流瓷城’的目标,以撑大经济总量、建设大城关为重点,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城镇化和科教兴县三大战略”,把“大城关发展战略”提升为德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
  同年,按照县委“十五”计划的建设,县政府第三次修编《德化县城市住建总体规划》,把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划分为“一主二次三片”:“一主”即以县城为中心,包括三班、盖德、龙门滩3个卫星镇,“二次”即上涌镇水口镇2个次中心,“三片”即中心片区、东部片区、西部片区。树立“大城关”概念。
  2003年11月,县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完善,档次不断提高”等五年发展目标。同年,县政府编制《德化县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中心强化,点轴开发”的发展思路,把县域划分为三大经济区。“中心强化”,是把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成为泉州市城镇体系的一个重点,提高其对周边城镇辐射作用。
  2004年12月6日,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德化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将德化县城市性质定为著名瓷都、生态旅游城市,并提出“一城三镇”大城关战略,即一个中心城区(包括浔中、龙浔两个中心镇),三班、龙门滩、盖德3个卫星城镇。
  2006年,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十一五”规划,按照“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活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瓷都的奋斗目标。
  同年,县政府第四次修编《德化县城总体规划》,把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划分为“一主一次、中心集聚、两翼伸展、三片联动”。“一主”,即以县城(龙浔—浔中)为中心城市,朱紫—蕉溪、高阳—紫云为远景发展片区,三班、盖德、龙门滩为卫星城镇,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规划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控制在26万人以内,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一次”,指县域次中心城镇——上涌。“中心集聚”,即把全县的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及优惠政策向县城区倾斜,形成县域聚集发展区域,并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至2007年年末,德化县城区面积9.3平方千米,城区常住人口17.77万人,集中全县69.2%的劳动力、67%的经济总量、67.6%的税收收入,72.8%的中小学生数。大城关格局初具雏形,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散地。
  第二节 科教兴县战略
  1988年,县委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发展科技教育成为振兴经济的战略措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搞好“两个放活”,大力组织科技力,量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继续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行积极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中有专长的工作人员以调离、停薪留职、带薪留职、辞职等多种形式,到县、乡和农村承包、领办和租赁全民所有制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共办各种经济技术实体,或从事多种形式的有偿兼职服务。大力抓好农业科技培训,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和科技示范活动,把科技科普示范乡村抓好,实施“星火计划”项目。继续抓好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在“七五”期间,保证教育经费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以上,县机动财力和乡(镇)财力主要用于科技、教育。继续抓好师资培训,发动群众多方集资办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为“八五”期间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县政府实施国家“星火计划”,推广电热烧瓷技术项目;制定放宽放活科技人员“十六条规定”。
  1989年,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真正把教育事业摆上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位置”。
  1990年,县委第七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突出教育战略位置,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德化经济”。继续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逐步做到依法治教。增强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逐步达到“一无十有”的要求,重点抓好德化一中的规划和建设,把一中建成德化第一流的校园、第一流的精神文明窗口。科技部门组织一批科技人员,围绕县经济建设的重大课题进行技术攻关。广泛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林、科技兴企和科技兴县等活动,依靠科技进步,全面发展全县经济。县政府制定《德化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规定》,组织实施各项科研项目。
  1996年,县政府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广泛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科技兴工贸”活动,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增加资金投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落实“两基”达标工作,增加教育投资,建设“园丁新村”和德化三中和逸夫楼等教育设施,改善办学条件。
  1998年,县委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并将“科技兴瓷”放在实施陶瓷发展六大战略措施的首位。巩固和发展科技工作先进县成果,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提高信息产业化水平。鼓励发展民营科技事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使科技进步对全县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巩固“两基”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全县的教育质量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着手建设一个集陶瓷大专班、职业中专、技工学校为一体的多功能陶瓷职业教育基地,为建设一流瓷城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1999年,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的基本任务”中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快培养跨世纪科技人才,..优先发展教育,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999年,县委九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德化县委、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决定》。
  2000年,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进技术创新”成为2000年县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年,县政府制定《德化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暂行规定》,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设省级民营(陶瓷)科技园区。
  2001年,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县战略作为县“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
  2002年,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实施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政府筹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校”,全县建成远程教育网络。
  2003年,县委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巩固提高教育‘两基’成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科学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老年教育,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办好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县政府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德化县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对被确认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企业、省级专利工作试点企业,被确认为省级重点新产品等的企业,按各获奖项目奖励金额1∶1的比例给予配套奖励。
  2006年,县委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坚持“五大战略”,即工业强县战略、大城关发展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县战略成为推动德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提出加快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与“大城关”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格局,建设教育强县。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同年,县政府召开德化教育“双高普九”工作动员大会,向各乡镇颁发签订“双高普九”工作责任书。
  2007年,县政府制定《德化县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立企业自主创新地位。
  第二章 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节 经济运行
  “七五”期间,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90年企业数增加至3457家,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2.15万人,总产值1.41亿元。比1985年年末净增135从业人数1.54万人,净增0.77万人;陶瓷器产量9853万件,比1985年增长45.73%,年均递增7.8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85年的41.37%提高到47.44%。同年年底,有外商投资企业13家,其中陶,瓷6家、服装3家,竹制品2家、香制品和雨伞加工各1家,均属产品出口型加工企业。利用外资合同金额229.16万美元,实际到资138.69万美元,已投产外资企业11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34%。电力企业建成龙门滩一级电站、城关11万伏变电站等骨干电站和输变电工程,电力装机容量3.64万千瓦,净增1.94万千瓦,小水电上网率由1985年的75.35%上升到91.38%;拥有高低压输电线路2274千米,190个村全部用上电,提高运行的质量和供电的可靠性,为全县实现基本电气化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八五”期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累计造林更新面积3.05万公顷,提前3年基本消灭宜林荒山。全县85%的竹林地落实经营责任制。1995年,全县抚育毛竹面积1.03万公顷,新增毛竹400公顷。茶果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面积由1990年的0.63万公顷增加到1.11万公顷,家庭式果园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的专业户、重点户达200户以上。建立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全县袋栽香菇865万袋,种植草菇20.5万平方米,食用菌总产量813吨,产值2000多万元。引进外资创办的养鳗场4家、养鳖场4家和螺旋藻养殖场1家。水产品养殖总面积达491.87公顷。
  工业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工业总产值12.24亿元,比1990年增长3.2倍,年均递增27.67%,比“七五”时期快5.4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饮料酒由2475吨增加到7923吨,铁矿石由22.18万吨增加到45.97万吨;发电量由1.23亿千瓦时增加到2.65亿千瓦时;水泥由5万吨增加到15.27万吨;硅铁由436吨增加到2703吨。外向型工业蓬勃发展。全县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6.53亿元,比1990年增长8.9倍,年均递增58.2%。
  陶瓷工业发展迅猛,国有瓷厂进行技术改造,加大兴办乡镇企业力度,集中力量办好乡镇陶瓷工业小区,兴办股份制企业及民营陶瓷科技实业。1995年,陶瓷生产企业812家,比1990年增加566家;从业人数4.62万人,增加3.08万人;陶瓷器产量5.8亿件,比1990年增长4.9倍;陶瓷工业产值7.5亿元,增长6.9倍,年均递增54.28%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47.44%提高到64.51%。陶瓷产品出口交货值6.50亿元,增长8,.9倍,年均递增58.3%。建成龙门滩引水工程二级电站、装机容量2.6万千瓦;与外商合资建设德义热电有限公司,总投资1.2亿元、装机容量2.4万千瓦,正式发电并网,解决全县冬季枯水期用电紧缺的问题。全县拥有电站84处,装机容量91960千瓦,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6331千瓦,增长1.5倍;拥有高压线路2300千米,拥有低压线路2113千米,分别增长103.1%和46.5%。
  “九五”期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高于省、市平均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连续四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各县(市)第13位。制定《关于组织实施‘扶壮工程’的若干规定》,形成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陶瓷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开展“产品创新年”活动,陶瓷产业链向树脂工艺、蜡烛工艺、藤草工艺、铁件工艺等领域延伸。组织企业举办或参加各种博览会、交易会、展览(销)会近百场(次),新增经销网点2000多个。2000年,全县陶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68.07%,比1995年上升6.56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保持稳步增长。“九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项目35个,实际利用外资2352万美元;2000年全县出口商品供货总值26.7亿元,比1995年增长2.9倍,年均递增31.3%。
  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果。在全市率先完成52家国有企业和11家二轻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并对部分改制企业进行改革深化,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建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正副总指挥,县五套班子领导分片挂钩包干,各乡镇党政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层层工作责任制,全面进行竹林深翻抚育;建设规模化竹业基地。新增电力装机容量6.07万千瓦,电力供应实现由基本平衡到电能富余的历史性转变。成功举办“中国瓷都德化旅游推介会”,开辟桃仙溪、凤霞溪竹筏漂流、石龙溪皮划艇漂流、龙门滩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和陶瓷文化旅游专线,旅游业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德化黑鸡通过省地方品种审定,创建德化梨、德化黑鸡、“十八格”黄花菜等农产品品牌。培育陶瓷、矿产、水电等产业集群逐渐壮大,主导型经济带动作用明显。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6.6815亿元,比2000年增长118.3%,年均递增16.9%,其中陶瓷产值年均递增15.9%占工业产值61.5%,福建省在德化县建立陶瓷产业技术开发基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德化建立“中国民营,科技(德化)陶瓷园区”“国家火炬计划(德化)陶瓷产业基地”;规模以上矿业产值年均递增28.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3.6%;新增水电装机容量9.67万千瓦,年均递增12.0%,率先在全省成为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呈现勃勃生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14.7%。获“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等称号;多次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各县(市)第13位,41个山区县(市)第5位。
  5年间,组织企业参加或举办各类陶瓷展览(销)会136场次,不断拓展市场营销网络。冠福现代家用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获“中国名牌”,佳美、龙鹏、冠福、协发光洋等4家企业产品获“中国陶瓷行业名牌”;拥有“国家免检产品”3项,“福建省名牌产品”2项。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8家,合同利用外资3251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1416万美元。新增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生产性企业57家,出口商品总值由2000年0.65亿美元增加到1.07亿美元,年均递增10.4%,成为全省十个重点出口县(市)之一。
  “十一五”(前两年,2006—2007年),建立高阳、蕉溪、瑞坂等高标准、高质量农技试验基地133.33公顷;建立黄花菜生产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蔬菜基地面积达0.2万公顷,春美“十八格”黄花菜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建立以三班、龙门滩等乡镇为重点的黑鸡产业带和美湖、浔中、盖德等黑兔生产基地,肉类产量3.154万吨,德化黑鸡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县水果产量5.95万吨。
  两年间,相继开发红釉瓷、色釉瓷、结晶瓷、红壤陶、釉下彩精陶、轻质瓷、低温瓷、中温瓷、精密陶瓷、玉瓷、自生釉骨瓷等新产品,实行窑炉技术改造,降低能耗。不断增强重点产业带动作用。2006年12月29日,冠福家用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07年陶瓷产值58.8125亿元,比2005年增长44.12%,年均增长20%。电力新增装机容量5.29万千瓦,总容量达29.2339万千瓦。矿业产值15亿元。
  两年间,德化县先后获“一区两园”国字号品牌、“福建省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品牌,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58.7%、8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4595亿元,比2005年增长30.84%。房地产销售额2.96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全年第三产业增长值2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38.83%。两年间,全县共引进项目59个,总投资16.55亿元,注册资金4.98亿元,实际到资1.73亿元。“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成功对接项目74个,总投资13.46亿元。全县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合同利用外资3287万美元;外商实际到资1004.37万美元。2007年自营出口1.53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9.09%。
  2007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2亿元,比2005年增长27%完成“十一五”计划的63.1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比2005年增长51.74%;生产性投.74亿元,比2005年增长资536.9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36.15%上升到39%。两年间全县共有102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84个,开工率为82.35%,完成投资20.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7.69%。220千伏金锁变电站、百龙水电站、鑫阳矿业二期竖井工程、万旗金矿非金属材料生产线、污水处理厂、乡通村道路硬化、瓷都世纪园等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
  第二节 经济总量
  1988年至1990年是“七五”计划的后三年,县委、县政府根据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要求,立足德化县实际,充分发挥“林、瓷、电、矿”四大优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全面完成“七五”计划。
  199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7534亿元,年均递增14.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5元,年均递增6%。工农业总产值3.6389亿元,年均递增10.39%,其中粮食产量80198吨,年均递增0.24%,农业产值1.6508亿元,年均递增2.95%;工业产值1.9881亿元,年均递增22.32%。乡镇企业总产值1.4189亿元,年均递增37.92%,其中陶瓷产值0.9431亿元,年均递增51.03%。县级财政收入2358万元,年均递增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7846亿元,年均递增31.44%。出口供货总值0.8408亿元,年均递增4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29亿元,年均递增23.32%。农民人均纯收入587元,年均递增9.43%。
  1991—1995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发挥“山、水、瓷、矿”四大优势,经济迅猛发展。
  199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4126亿元,年均递增35.15%。人均生产总值3837.68元,年均递增33.91%。工农业总产值14.1260亿元,年均递增34.89%,其中粮食产量完成93500吨,年均递增3.12%,农业产值4.7395亿元,年均递增20.52%;工业产值9.3865亿元,年均递增44.56%。乡镇企业总产值14.38亿元,年均递增58.91%。陶瓷产值完成5.7746亿元,年均递增51.5%。财政总收入10255万元,年均递增26.29%。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比1990年增长2.2倍,一般预算收入6375万元,年均递增2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05亿元,年均递增28.6%。出口供货总值6.837亿元,年均递增5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12亿元,年均递增17.81%。农民人均纯收入1836元,年均递增25.62%。
  1996—2000年,县委、县政府继续深化“小县大城关”发展内涵,坚持“强化城关、发展集镇、推进东西、共奔小康”的基本策略,加快建设陶瓷、林业、电力、钢铁原料、黄金开采五大基地,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
  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6.98亿元,年均递增22.96%。人均生产总值8918.92元,年均递增22.39%。工农业总产值37.69亿元,年均递增26.39%,其中粮食产量98068吨,年均递增0.96%。农业产值7.76亿元,年均递增9.6%;工业产值29.93亿元,年均递增36.24%,其中陶瓷产值18.83亿元,年均递增33.57%。财政总收入25568万元,年均递增20.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274万元,年均递增20.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3亿元,出口供货总值26.7亿元,年均递增3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亿元,年均递增22.36%。农民人均纯收入3381元,年均递增13.7%。
  2001—2005年,立足县情,推进改革开放,实施项目带动,强化政策引导,致力构筑平台,推动科学发展,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200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1.2626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生产总值16745元,年均增长13.4%。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7.836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1547亿元,年均增长2.67%;工业总产值66.6815亿元,年均增长16.46%。陶瓷业产值40.8092亿元,平均增长16.73%,占工业总产值的61.2%,自营出口11008万美元,年均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946亿元,年均增长1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493亿元,年均增长14.89%;财政总收入5.3838亿元,年均增长16.2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317亿元,年均增长9.24%。农民人均纯收入4777元,年均增长7.2%。2006—2007年,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大局,按照“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扎实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2.2980亿元,比2005年增长32%,年均增长14.9%。工农业总产值111.099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2988亿元;工业总产值98.8004亿元,比2005年增长50.05%。陶瓷产值58.8125亿元,出口商品供货总值47.6411亿元。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719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595亿元。财政总收入7.0716亿元,比2005年增长31.35%,年均增长1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4083亿元,比2005年增长34.62%,年均增长16.03%。年均递增22.5%。再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名列第六位。
  第三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经济成分
  1988年,全县有766家工业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27家,集体所有制303家,其他形式所有制436家。初步形成以轻工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类型并存的工业体系。农村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1990年,流通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营责任制。各种经济类型的商业零售额与1985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增长35.52%占全社会零售总额由30.92%下降为17.8%;集体所有制增长70.16%,所占比重由40.33%下降为29.15个体增长334.39%,所占比重由28.75%上升为53.05%。当年,外商投资企业13家,其中陶瓷业6家、服装业3家、竹制品2家、其他2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34%。
  “八五”期间,开展“乡镇企业年”活动,制定实施“促进乡镇企业、个体经营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1995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县出口供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60.59%上升为85.0%。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39亿元,国有经济占22.15%、集体经济占9.33%、个私合作经济61.80%、其他经济6.7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3.23亿元,国有企业占13.52%、集体企业占14.57%、个私合作企业占21.51%、其他类型企业占50.41%。
  1996年起,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完成第二瓷厂、彩印包装厂、铁合金厂转制工作。1997年,采取抵押租赁、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等形式,对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实行重组,全县16家工业企业完成改制工作。1998年国有商业企业改制进入实施阶段,至2000年,全面完成52家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同时农村开始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和土地承包合同签订,为土地合理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平台。同年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29.93亿元,工业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占2.17%、集体企业占3..24%、股份合作经济占6.89%、联营经济占1.93%、个私经济占66.4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94%、外资投资企业占2.5%、其他经济占12.9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亿元,国有企业占10.10%、集体占12.33%、个体私营占38.3%、其他占39.03%。
  2001年,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全面改制,由县国投公司托管,二轻系统集体商业全按照“固定资产租赁、流动资金自筹定额抵押承包、职工全员接收”原则进行改制。全县城乡个体批发零售、餐饮业的商户2796户,从业人员4500人,注册资金2319万元。
  2004年,县成立土地流转领导办公机构,当年创办雷峰镇朱紫村津泉、方兴和春美十八格农场。
  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6.68亿元,国有经济占2.41%、股份合作占8.37%、联营3.27%、个私占54.27%、其他经济占31.69%,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5亿元,国有企业占7.0%、集体占3.16%、个体私营占73.58%、其他占16.26%。
  2006年,德化黑鸡农业合作社、德化早熟梨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55家,注册资金2543万元;德(化)台(湾)农业企业5家,投资1700万元。同年,县成立林权交易综合服务中心,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46家,发放林权证3577本;三资企业累计159家,总产值15.15亿元。2007年,新注册林业专业合作社66个,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实际到资860万美元。
  第二节 产业结构
  1988—1991年,全县农业综合性开发成效显著,水果、食用菌和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上升,农村经济结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发展,农村外向型经济也出现新的进展。1990年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2.95%。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99亿元,年均递增22.32%。1988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5.18∶32.37∶22.45。199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2.30∶33.06∶24.64。
  “八五”期间,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粮食生产屡创历史记录,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4.7395亿元,年均递增20.52%;工业生产增速更快,尤其是具有德化特色的陶瓷、电力、冶金、建材、机械、森工、矿产品开采加工等行业发展更为迅速,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轻工业为主体,初具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199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39亿元,年均增长28.78%;市场销售平稳,人均消费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达3.23亿元,年均递增13.94%。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98∶41.90∶30.12。
  “九五”期间,逐渐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陶瓷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61.5%提高到2000年的68%,成为德化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产业的规模扩大,成为全省最大的黄金、高岭土、铁矿生产基地。200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8.16∶50.81∶31.03。
  “十五”期间,基本形成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格局,工业化程度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产值在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55.3%,高于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其中陶瓷业产值40.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16.73%,年均增长16.73%,占工业总产值61.2%,巩固支柱产业的地位。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1.83∶55.58∶32.59。
  2006年至2007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2007年,全县农业产值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0.3%;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工业总产值98.8亿元,比2005年增长50.05%,年均递增22.5%,其中陶瓷产值58.8亿元,比2005年增长44.12%,年均增长20%,陶瓷业纳税2.57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38.99%;电力新增装机容量5.29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29.2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9.37亿千瓦时,电力业纳税6677万元;矿业产值15亿元,纳税7579万元。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更迅速,当年接待游客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58.7%、8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3.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0.84%;房地产销售额2.96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货运周转量51815万吨公里,比2005年增长57.2%;客运周转量62558.8万人公里,比2005年增长45.2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1亿元,比2005年增长106.7%;贷款余额28.54亿元,比2005年增长24.63%。2007年,全县第三产业增长值2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38.83%。同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84∶57.18∶33.98。
  第三节 投资结构
  1988—2000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注重电力、城乡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1992年起,房地产开发长足发展。1993年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三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快速增长。
  2001—2004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333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额95158万元,更新改造49154万元,房地产开发33541万元,其他项目26459万元,农村投资59419万元,城镇私人建房38393万元。
  2005—2007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76249万元,其中城镇项目投资249776万元,房地产投资77832万元,农户投资17106万元,非农户投资31535万元。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