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平安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07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平安建设
分类号: D631.4
页数: 3
页码: 428-43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法制宣传教育、建立防控和快速反应工作机制、特殊人群和特种行业管理、安全网络建设的工作情况。
关键词: 德化县 平安 建设

内容

一、法制宣传教育
  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二个五年规划,简称“二五”规划。尔后,又先后实施“三五”“四五”“五五”规划。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法律知识培训,人均40课时以上,全县有20万人次参加普法测试,颁发普法合格证书5000本。每年在学校举行综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讲座,接受法制教育的学生11万多人次。
  2004年,县综治委以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为途径,以提高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为目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其间,县综治办、平安办编印《平安德化一安全手册》3万册、《综治平安建设工作须知》2万册;与电信部门合作在公路主干道等设置固定标语广告500块(处)、发送“平安短信”3万条、开通平安电话平安彩铃2万部;举行各种讲座、咨询110多场次。同时,利用《瓷都德化》报、有线电视台,以及商品交易日(圩日)广泛开展平安建设宣传活动,营造“平安德化”舆论氛围。
  二、建立防控和快速反应工作机制
  1998年7月1日,县城区建立“110”联动服务系统。1999年7月,建立“110、119、120”三台合一,以110指挥中心为龙头,各警种、城关两镇派出所、各联动单位紧密配合协作的快速反应工作机制,设立110报警服务台、报警电话,组建专职巡警队,加强夜间巡逻。
  2004年5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创建“平安福建”活动。6月中旬,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建设“平安泉州”的工作意见》,确定德化、鲤城、石狮为省平安建设试点。6月下旬,县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建设“平安德化”活动。8月,县成立“创建‘平安德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平安办”,挂靠政法委),县分管领导为主任。各乡镇、县直单位均组建相应工作机构,建立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005年,县城区联动单位达19个。同时,城区两镇建立11个治安岗,组建16支治安联防队、专兼职联防队员100多人;在英山、三班、盖德、雷峰、龙门滩等通往县城关的5个路口设卡,不定期盘查,堵截外逃犯罪嫌疑人。
  2006年,县政府拨出专项资金170万元,在县城重点路段、公共场所、商业区和居民区住宅区安装100个视频监控点,提高公安等政法部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的能力。
  三、特殊人群和特种行业管理
  (一)流动人口管理
  2007年,德化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各乡镇、城关社区设暂住人口管理站、申报站(点)。依照暂住人口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外来人口进行分级、分类,确定重点,进行动态管理。建立登记、办证、查验、函调等外来人口治安管理制度;做好“三无”人员收容遣送工作,防止和遏制流窜犯罪;经常开展拉网式检查清理,全面核实、登记房屋出租人、承租人、被委托管理人的信息,及时发现、掌握混杂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控制流动人口流窜犯罪。
  至2007年,全县设暂住人口管理站2个、申报站(点)20个,配有协管人员102人。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
  1992年,县综治委成立“德化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健全帮教组织,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实帮教工作措施。1998年,全县建立帮教小组423个,有帮教工作人员1039人,帮教刑释解教人员160人,帮教率97.1%。
  至2007年,全县刑释、解教人员2023人,全部得到安置、帮教,重新犯罪率0.3%。
  (三)特种场所管理(特别场所、行业管理)
  1995年7月开始,按照省、市政法、综治有关部门的通知,对舞厅、卡拉OK厅、录像放映点、电子游艺和电脑室等公共场所,采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和经常性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存在治安隐患和非法经营的场所进行整顿,禁止有奖游戏机经营,取缔利用电子游戏机进行赌博的场所。对特种场所和行业的经营业主,实行签订治安责任书,加强治安管理,遏制或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对社会上卖淫嫖娼色情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坚持常抓不懈、露头就打的措施,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经常进行专项整治,遏制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四》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1988年后,县综治委每年组织1~2次全县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在排查调处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治理、防止激化”原则,对全县较常发生的山界权属纠纷、宗族矛盾、劳资纠纷,以及土地征用、旧街改造等引发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深入排查、摸清情况、讲明政策等措施调处化解。
  2000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开展矛盾纠纷百日排查调处活动,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45件,调解成功率97.1%,防止非正常死亡3件、4人,防止群体性械斗8件、16人,防止群众性上访16件、167人。
  至2007年,全县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2788件。
  四、安全网络建设
  1993年,全县各乡镇先后配备综治副书记,专门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997年,开始创建安全文明小区。1998年,城关地区以楼群、山庄、新村规划,先后建立安全文明小区113个;同年,雷峰镇率先创建治安中心户,建立群防群治网络。1999年,全县推广雷峰镇的做法和经验。
  2002年10月,全县各乡镇建立调解委员会,各村也建立调解委员会,企业建立调委会5个,县直部门建立调解组织8个。各乡镇、村建立其他形式的综治组织,即治安联防队、护村队、护林队、民兵应急小分队等。
  2006年,在城关地区建立“六道防线”,即街面巡防、小区巡控、单位内部防控、厂际协防、店铺联防、居民互防。2007年,全县聘用综治协管员202名,治安中心户长856人。创建“平安村(社区)”162个、“平安单位”75个,“平安企业”48家、“平安校园”51个、“平安家庭”68183个。每年,经有关部门测评,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5%至97%.通过平安创建考核验收,2006年6月德化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首批“平安县”荣誉称号。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