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施政措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10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施政措施
分类号: D625 .57
页数: 2
页码: 367-368
摘要: 本节记述德化县人民政府施政措施开展情况,包含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德台”“山海”农业协作、农村小康建设。
关键词: 德化县 人民政府 施政措施

内容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003年5月29日,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全县有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德化县就业培训中心、农业函授大学德化函授教育点、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以及民办培训机构等,每年由县有关部门向各乡下达指导性招生任务,根据招收对象的意愿和专长,到各培训单位参加劳动就业培训。培训期满,通过就业中介等途径帮助培训人员就业。至2005年年底,全县组织转移培训3.9万人,实现就业3.81万人,就业率97.7%。
  2006年9月20日,福建省农业部门下发《关于做好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德化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县。县委、县政府确定县劳动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德化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星辰雕塑职业培训学校等3家培训机构为2006年度“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承担省、市下达的1000人培训任务,实际完成转移培训1028人。中央、省财政拨给培训经费每人248元,按下达任务数1000人计算,共24.8万元。
  2007年,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县在3家培训基地基础上,又增加德化现代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德化威尔电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5家培训机构,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32人,上级有关部门按每人补助培训经费315.8元、任务数1200人的标准,下达补助资金37.9万元。至年底,全县完成“阳光工程”转移培训2260人、转移就业率100%,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帮助农民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增加就业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二、推进“德台”“山海”农业协作
  (一)德化与台湾农业协作
  2006年3月,德化与台湾农业合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
  至2007年年底,全县参加泉台农业合作研讨会2次,引进泉台农业合作项目10个、良种18个,推广面积566.67公顷,引进技术23项、设备20台,其中规模较大的项目有:台商创办“天星荣叶有限公司”,承包原县集体茶场66.67公顷多,新建高山无公害云雾茶基地66.67公顷多,投资110多万美元,年产茶叶100多吨;台商创办“千誉茗茶有限公司”,在上涌镇承包荒山133.33公顷,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戴云山羊养殖场,总投资110万美元;台商在美湖乡创办“青峰果林农场”,引进台湾苗木、花穗及高位嫁接换种、果实套袋等技术,种植日本甜柿、加州蜜李等水果,投资100万美元;台商蔡荣宗在雷峰镇创办“永隆养猪场”,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建设标准化猪舍7000平方米,综合养鱼池塘3公顷,以及沼气池、三化池、污水沉淀处理池等配套设施,形成“猪—沼—鱼—果”循环生产模式,实现绿色、环保、经济综合效益。此外,还有龙津林化有限公司、华兴竹林制品有限公司、台湾苇龙茶叶有限公司等台商投资协作项目。
  (二)山海协作
  1990年,县政府成立“山海协作”工作领导小组。1999年,县调整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挂靠县农办。
  根据《福建省山海协作重点项目货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以及泉州市政府相关文件的规定,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较大,即投资额300万元(农业项目200万元)以上;效益较好,科技含量较高,即引进新品种、技术、设备、工艺,开发生产名、优、特产品,市场前景看好,辐射能力较强;能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即接受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50人以上,加快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2000年至2007年,德化县被省确认为扶持山海协作重点项目2家,给予货款贴息资金44万元;被泉州市确认为扶持山海协作重点项目14家,给予货款贴息资金。
  三、农村小康建设
  (一)温饱型小康建设
  1992年7月,县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关于更快更好地发展德化经济、提前翻番奔小康若干问题的决议》,组织实施“一一三九九”人人奔小康基础工程。9月,县政府制定《实施农村小康工程意见》,提出小康18条量化指标。
  1994年6月,德化县农村小康进程监测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加强对全县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指导和监测。
  1996年1月,县小康建设办公室对浔中、龙浔两镇小康建设进行验收,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经市小康办公室复查后,予以确认。
  1997年年底,全县有16个乡镇、181个村、60696户农户基本实现小康,分别占全县乡镇、村、农户总数88.9%、94.3%、88.5%,小康进程综合得分94.88分。省政府经复查后,确认德化县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
  1999年1月,经县、市小康办对赤水镇、春美乡进行验收、复查,确认基本实现小康。至此,德化县农村全面实现小康。
  (二)宽裕型小康建设
  1998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德化县宽裕型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同年,县委、县政府制订《关于加快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1年12月,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宽裕型文明村(居)活动的实施意见》,对全县建设宽裕型小康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标准和主要措施等提出具体要求,各乡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人员具体实施。同年12月,县组织有关部门对龙浔镇宝美村创建宽裕型文明村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通过泉州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抽查验收。2003年2月,泉州市委下发《关于命名表彰第二批宽裕型文明村的决定》时予以确认。
  2004年,龙浔镇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和泉州市委、市政府确认为宽裕型小康镇。
  2005年年底,经省、市、县小康建设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和复查、确认,全县有龙浔、浔中、三班、杨梅4个乡镇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有79个村(社区)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其中宝美、浔中、阳山、尤床4个村为宽裕型小康文明村。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