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宣传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4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宣传工作
分类号: G241.1
页数: 11
页码: 295-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情况,包含了理论学习,宣传,思想教育等。
关键词: 共产党 地方组织 宣传

内容

第一节 理论学习
  1988年,组织学习中共十三大报告,4月,举办中共十三大文件读书班,县、乡镇领导及机关党员干部900多人参加学习。7月,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学习文献选编》。9月,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生产力标准问题》学习、讨论活动。下半年,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学习《中国革命史》、外经知识。
  1989年年初,学习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7月,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论述,学习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及有关重要文件,认识平息在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提高贯彻执行党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年底,开展在职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正规化教育。
  1990年,学习“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门学科,对干部进行理论正规化教育,办好《学习与宣传》期刊。
  1991年,组织各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选集》(第二版)及青年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指导和协助县、乡党委开展党员理论教育,加强党员理论研究;设立“城市社教办”,开展以形势、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思想、江泽民“七一”讲活、社会主义理论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巡回演讲;针对苏联、东欧的剧变,编写《反对和平演变宣讲材料》。
  1992年3月,县委宣传教育系统党校成立,制定《1992—1996年德化县宣教系统青年干部政治理论培训规划》,组织全县党员开展党纪知识竞赛,组织“中国国情和福建省情”知识竞赛,宣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10月,组织一支由县、乡镇机关干部组成的宣传队200人,进村宣讲中共十四大精神。年底,举办“关于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对中国的影响”知识讲座。在工业企业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展职工“双基”教育。在农村,继续宣传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转变农民思想。
  1993年,以读原著为主,以自学和研讨为主,集中轮训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县委中心组建立每月一次专题辅导和专题讨论制度。县乡(镇)党校培训演讲骨干300多名,在全县党员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学习教育。
  1994年,组织开展“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年”活动,制订学习年活动方案,建立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组织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研讨班和大型辅导报告,县委书记吴汉民作专题讲座,并聘请省、市专家教授作辅导报告,编印《知识问答250题》《中特理论文集》,拍摄“理论学习年”活动纪实录像片。
  1995年,组建宣讲队,深入基层单位巡回讲座;组织县委中心学习组课题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文章20多篇;举办各级骨干培训班,加大理论学习的辐射面和覆盖面;举办系列辅导报告会,邀请省、市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组织学习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习一整顿”检查对照工作。
  1996年,采取县委中心组成员撰写调研文章、举办大型辅导报告会、组织宣讲队等形式,宣传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举办学习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骨千培训班,参加者48人;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产党员标准”大讨论;开展党员“双学”活动。
  1997年,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以下简称“三讲”)活动,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检查、有落实。举办县直机关党员干部大型辅导报告会,组织宣讲队深入机关、厂矿、学校巡回宣讲“三讲”。拍摄电视理论专题片《解放思想求发展》。组队参加泉州市“三讲”知识竞赛,德化县代表队获第一名。
  1998年,建立党委成员带头讲理论课制度、通报制度;建立骨干队伍,形成理论网络;建立专家报告会制度;拍摄电视理论宣传片,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
  1999年,县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健全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的通报》,成立文教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领导小组。通过“请进来,走下去”的方式,开展理论学习活动。聘请中国中医研究所张宏林教授作关于“揭批邪教法轮功”报告,聘请市委讲师团团长谢千红作关于“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反对伪科学和有神论”专题报告。组织县宣讲队成员深入基层宣讲,各级中心组成员撰写调研文章100多篇,分别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
  2000年,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及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关于加强县委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完善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交流研讨制度;每月两次集中学习讨论,不定期举办专题辅导报告会,加强对乡镇、县直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指导、检查、考核和服务,下发《中共德化县委关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三个代表”教育活动的通知》,全面部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活动。成立德化县邓小平理论学习研究会,建立理论形势教育宣讲团,撰写理论课教案。
  2001年,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县委中心学习组每月两次集中学习,每次确定一个中心议题,撰写调研文章20多篇。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宣讲团,深入乡镇、县直单位宣讲,举行专题讲座150多次。许昆贞撰写的《试谈地方党委、政府“一把手”的团结》,县委常委、黄春淮撰写的《努力实践“三个代表”,构筑有现代特色的瓷都文化》,分别获得泉州市纪念建党8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一、二等奖,杨益民撰写多篇文章在《福建农村》《福建经济》等刊物发表。
  2002年,县委宣传部当好县委学习中心组参谋和助手,制订学习计划,每月编制一期中心组学习参考资料,将WTO有关规则、经济工作以及法律法规等知识列为学习范围。邀请省社科院、市委党校教授作理论学习辅导报告,在有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栏目、专栏,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撰写理论调研文章,杨益民《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探讨》一文入选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
  2003年,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举办科级干部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培训班,邀请福师大教授郭铁民作《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几个问题的思考》专题讲座,举办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知识竞赛、征文评奖等活动。邀请华侨大学教授庄锡福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辅导报告,邀请泉州市实践“三个代表”先进事迹报告团介绍经验,组织参与“泉州人的再思考”“我为德化发展作贡献”大讨论,撰写理论调研文章,开展“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征文活动,共收集征文100多篇,选送市参评6篇。其中许昆贞、杨益民的文章获市特等奖,黄春淮文章获二等奖。拍摄理论专题片《突围》,反映全县运用理论指导经济建设的成就。
  2004年,制定《德化县2004年理论学习安排意见》,实行每月两次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编印学习内容提示和讨论思考题,实行领导挂钩乡镇指导理论学习制度。邀请清华大学和省、市党校教授、学者等16人次到县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等业务知识辅导,下发《中共德化县委关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意见》,通过理论宣讲、座谈会、报告会、知识竞赛活动等形式,扩大学习、宣传覆盖面。开展“邓小平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征集活动,在选送省市参评中,有4篇论文获奖。
  2005年,县委、乡镇党委领导深入基层宣讲中共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经验,在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宣传思想工作》刊载。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人员参加的学习培训班20多期,受训人数2000多人次。县委宣讲团举办辅导报告200多场(次),听众2万多人次。县有线电视台等媒体播出100多条(篇)信息,其中20多条(篇)信息在省、市媒体专题刊播。举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征文活动,共收集论文90多篇,在市参评中5篇获奖。
  2006年,学习《江泽民文选》,制定《德化县基层理论工作细则》,在县有线电视台、《瓷都德化》设立专栏,运用宣传栏、墙报、简报等形式开展理论宣传活动,收到论文200多篇。
  2007年,采取围绕中心专题学、邀请专家辅导学、参加项目感受学、集中座谈讨论学等形式,抓好各阶段理论学习,邀请专家教授以及国内品牌策划大师作学习中共十七大、全国“两会”精神等专题辅导报告12场次,制定“德化县党委中心组学习情况考评表”,办好县有线电视台“学理论、增素质、促发展”专栏、专题、专访,采取访谈、评论、调查、述评等方式,搞活理论宣传形式。拍摄《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实践》电视理论专题片。围绕推进德化县“走前列”“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和谐社会重在建设”“党的先进性重在保持”“基层文化发展”等重点课题,开展理论调研活动,其中有5篇理论文章在省、市党刊发表。
  第二节 宣传
  1988年10月,开展“形势教育宣传月”活动,编印《改革的十年,辉煌的十年》。11月,以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主题,开展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形势教育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农村普法工作,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从严治党和为政清廉教育、形势教育,征订发行《外向型经济知识手册》,宣传县发展“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的成效和经验。
  1989年7月,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和宣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通知》。10月,宣传和讨论江泽民总书记国庆40周年讲话,编印《德化瓷都在前进》,举行“四十年成就专栏展”,10—11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月”活动;12月,协助乡镇开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
  1990年,开展“十法一例”、行政诉讼法、集会游行示威法、选举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严打”“扫黄”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等宣传教育,举行“社会主义在中国”演讲比赛。
  1993年,县委宣传部成立新闻中心,县委报道组由县委办公室划归宣传部归口管理。10月,首届中国德化国际陶瓷节举行,邀请330多名国内外记者到德化采访,编制《中国德化》画册,开展“瓷都之歌”歌曲征集活动,开展迎接建党72周年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活动,为多家企业宣传刊登广告,组织特色商品赴北京参加“泉州侨乡商品展览”。
  1994年,聘请省专家作经济形势报告,邀请《人民日报》等5家全国性报社记者到德化进行为期一周的“瓷国明珠”专题采访活动。
  1995年,编印《德化报》陶瓷专刊6000份,介绍陶瓷生产盛况;宣传发展乡镇企业13条优惠政策;筹备“心系德化、情洒瓷都”为主题的知识青年第二故乡行活动;宣传重点建设项目,开展“教育年”宣传活动,实施教育“两基”工程;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活动,播放电教片《八闽惩腐录》。
  1996年,运用“声、屏、报”传媒手段,开展全方位、多侧面的宣传活动。组织召开“泉州知青情洒戴云27周年”座谈会,有线电视台摄制《而今迈步奔小康》《德化小康路》等专题片,在有线台设置“乡镇党委书记谈奔小康”“我为瓷城添光彩”专题,报道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10月,县委报道组与《德化报》合并,加强新闻报道力量。
  1997年,组织香港问题专题报告会、演讲会,以及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大型文娱晚会、群众歌咏比赛等,宣传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狠抓六大工程,建立五大支柱、推进新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思路;宣传“唱山歌、吹牧笛、兴陶瓷、建基地、奔小康、建新村”措施,宣传县委提出的“用德化的典型、治德化的贫穷、奔德化的小康”发展思路。
  1998年,通过开展征文、图片展、书画展、研讨会、座谈会、电影周等形式纪念周恩来、刘少奇同志100周年诞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改革开放20周年;新闻媒体开设“迎党代、颂辉煌”“迎接党代会,增创新优势”“改革开放二十年回眸”等宣传专栏。
  1999年5月,拍摄《瓷乡涌动科技潮》电视专题片,开展“旅游杯”征文活动,编印《德化旅游指南》,编写《德化旅游概况》《德化旅游简介》,拍摄石牛山、九仙山、桃仙溪漂流等电视风光片。宣传报道在德化县召开的“福建省山区县乡镇企业发展座谈会”“福建省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等内容。
  2000年,出台《中共德化县委宣传部关于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若干规定》,完善每季度新闻通气会通报会制度。对县“创建一流瓷城、实现百亿强县”宏伟目标、重大工程建设、广交会、福州和南京名瓷展、旅游推介会等重点工作及重大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发放宣传材料数万份,出动宣传车20多辆(次),举办大型咨询活动10多次,接受群众咨询5000人次,宣传计生、人口普查、征兵等工作;在《德化报》发表长篇通讯,出版《风云哨兵》一书,组织九仙山气象站先进事迹报告团到机关、乡镇巡回宣讲九仙山气象站等先进典型。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深圳“德化名瓷展览会”、“旅游黄金周”宣传工作。提高德化陶瓷和旅游的知名度。
  2002年,以龙浔镇高阳村、龙门滩镇苏洋村、德化县森林公安分局等为先进典型,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征文、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党建论文选等各项活动,营造迎接党召开十六大舆论氛围。邀请西安市新闻媒体8名记者到德化县采风,在当地主要报纸发表《德化纪行》等文章20多篇。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科技宣传周”“重点工程”“安全生产宣传周”“打击六合彩”等专题宣传报道。
  2003年,宣传德化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瓷都”目标,走“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开展德化县获得“中国陶瓷艺术之乡”称号、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防治“非典”等宣传教育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和稳定。
  2004年,开展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宣传活动,在县有线电视台播出好人好事好经验,曝光一些不道德行为;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先进典型,开展“解放思想,推进殡葬改革”宣传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举办座谈会、研讨会、图片展等,纪念邓小平100周年诞辰。
  2005年,发挥“声、屏、报、网”宣传功能,围绕“走前列”主题,办好专栏、专题、专访,省、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综合报道县“走前列”的目标、思想和主要做法。县有线电视台、《瓷都德化》等设置《关注重点工程》栏目,及时跟踪报道县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情况。邀请哈尔滨电视台等多家黑龙江媒体到县采风,做好“2005年福建成果交易会”、“2005年福建品牌品(北京)展览会”、第九十八届秋季交易会宣传报道。
  2006年,宣传县“两会”以及县第十一次党代会、农村工作会、企业工作会、项目带动会等,围绕“大城关”“走前列”、品牌战略、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自主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等专题,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制定《德化县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重大事件及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制度、用稿通报制度、新闻通气会制度、强化新闻管理制度等。
  2007年,县有线电视台建立“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乡镇党委书记,局长系列访谈”栏目,编辑《瓷都德化》50期,编发各类新闻1100多条(次),编摘《德化新闻》148期1760条,《浐溪两岸》专栏节目26期,广播新闻842条,广播媒体记者70多人次刊摘专题新闻消息150多篇(条)。其中《求是》第十七期、《人民日报》头版、《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均报道德化县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做法和成效。2007年,在省内外新闻媒体累计报道陶瓷企业品牌新闻450多条(次)。与海峡卫视合作成功举办《张帝两岸行》德化特别节目,提高中国瓷都德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节 思想教育
  1988年,开展以“五提倡、五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制定文明单位、文明村标准,即“三优、四无、一好”(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无犯罪、无文盲、无超生、无亏损,风气好);制定《全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工作意见》,举办文明建设、科普知识、扫除封建迷信等图片展;开展“我爱瓷城环境美”“瓷城青年优质服务标兵”竞赛评比、“党员奉献周”“革命传统教育月”等活动。
  1990年,制定《德化县建设文明县城五年规划》;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活动,组成为民服务小组160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300多次;在18个乡镇中的30个“空壳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在全县共产党员中开展“奉献月”活动,向灾区捐款12.3万元、粮票4500多公斤、衣服等5000多件;发出《关于在青年中大力倡导婚事新办、树立文明新风的通知》,开展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教育活动,评出“五好”家庭885户,“双文明户”180个。
  1992年,德化县城关地区精神文明综合治理指挥部成立,召开德化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列活动动员大会,制定《德化县1992—1995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开展“创十杯评百佳”竞赛,教育中小学生“风雨同舟,情系灾区”,向江苏灾区捐款2.19万元,赠粮4484.5公斤;成立“德化县助教助学基金会”,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
  1994年,弘扬“团结、开拓、务实、奉献”的德化精神,开展“美在瓷城”“百歌颂中华”和助教助学等活动;在国宝、赤水、上涌建立“文化走廊”,上涌乡举行民俗艺术节;德化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陶瓷文化研究会成立,创办机关活动室。县政府颁布《德化文明市民公约》《德化县文明市民评选和奖励办法》,在全县评选德化县文明市民。同年10月15日起,城关地区范围内禁放烟花爆竹。
  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开展“我爱国旗”“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手拉手”等活动,评选文明市民、文明企业、文明窗口、文明街道,学习张家港、建设“文明路”“霓虹灯一条街”;开展“雷锋精神在瓷城”活动。12月,省政府授予德化县“1994年至1995年创建文明县城竞赛优胜县诚”称号。
  1996年,制定《德化县“九五”期间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1995年度县级文明单位”39个,“1994年至1995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69人,评选“职业道德标兵”“十佳文明单位”“十佳文明市民”。
  1997年,开展青年志愿者、“敬业奉献”、“创文明机关、做人民公仆”、“移风易俗、厉行节约”等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签订婚丧事简办协议5000多份、举行文明集体婚礼19对,省电视台“新闻观察”栏目记者到德化采访报道;开展“百店千柜无假货”活动,创建“全国卫生县城”。
  1999年,调整“德化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和新世纪“一庆双迎”活动;推进“手拉手”、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百店千柜无假货等各项创建工作,“卫生县城”通过省级验收。
  2001年,学习、宣传、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德化报》开设“公民道德建设”专栏,编发《德化县公民道德建设教育读本》1万多册,开展征文、文艺表演、演讲、知识竞赛,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确定“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单位20个。
  2003年,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宣传思想工作重点,以水口坂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屈斗宫古窑址、陶瓷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我中华、振兴德化、开创新业、建设小康”主题教育活动,编辑出版《省委机关在坂里》一书和《烽火坂里路》革命历史文献片,举办“公民道德建设”图片展,举行“关注未来、关注成长”文明杯征文比赛,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不断提升文明建设水平。翌年,在福建省文明县城初评中获第一名。
  2005年,创建“平安乡镇”“文明社区”,评选“十佳外来青年”“十佳进城务工青年”“文明诚信单位”,启动“百万青年少年健康上网”宣传活动,组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报告团”“家教宜教团”巡回宣讲;编发《德化县公民公约》《德化县市民手册》,进行“道德新风与你同行”教育;发出《关于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中组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进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道德教育;发出《关于建立文明县城创建长效机制的通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宣传教育示范点和教育网络,倡导“文明行为大家庭”“共铸诚信”,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全面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水平。
  第四节 文化和新闻出版管理
  一、文化市场管理
  1989年,县委宣传部组织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全面检查文化市场,收缴非法出版和内容不健康的出版物。
  1992年,制定《德化县三厅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活动。
  1995年,制定《德化县图书馆报刊音像影视市场管理实施办法》,推进文化市场规范化。
  2002年,宣传部组织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对文化市场进行拉网式检查,查处非法出版物6800多张(册),整顿报刊出版发行秩序,净化文化传播渠道和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2004年,制定《德化县网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实施意见》,指导文化部门对网吧、互联网等网络市场进行专项整治,清理黄色书刊等出版物,保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打击盗版等侵权行为,保护企业产品专利和版权。全国版权保护工作现场会在德化县召开,国家版权局领导在会上肯定并推广德化版权保护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2005年,在全县全面普查、确认、登记民族民间文化,并建立档案,建立扶持和保护民间文化艺术长效机制,指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繁荣文化市场。
  二、指导开展文化活动
  (一)节日庆典、纪念活动
  1988年元宵节,县委宣传部组织各乡镇、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举行以庆祝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艺踩街活动。1989年10月,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纪念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德化县解放40周年。
  1991年元宵节,县委宣传部指导县文化部门组织举办灯展和文化踩街活动,全县18个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和单位组队参加,规模为有史以来最大。1994年10月1日,指导县文化部门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文娱晚会;1999年10月1日,组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在县体育场举行升国旗仪式,庆祝新中国成立50年,参加者有县五套班子成员及各界群众1000多人。
  2005年5月、10月,县委宣传部组织社会文化团体先后举办庆“五一”、庆“十一”书画展。2007年,举办“喜迎十七大、展现新风采”摄影作品展,举办“新农林·新风采摄影图片展”。
  (二)文艺比赛活动
  1988年,县委宣传部组织文化部门与德化县人民武装部联合举办“国防杯”青少年艺术周活动,开展厂歌、行业歌创作演唱评奖活动。1989年,指导文化艺术社会团体在泉州工人文化宫、德化县文化馆等举办书画作品展,举办“戴云杯”文艺邀请赛、“瓷都杯”青年业余歌手大奖赛等活动。
  1991年,德化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舞蹈《彩瓷姑娘》获泉州市“先锋颂”职工文艺会演创作和演出一等奖,组织参加全省职工“南星杯”优秀歌手邀请赛。1994年,指导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祖国在我心中”‘我的老师”等征文演讲比赛活动。1999年,县委宣传部组织教育、文化等部门举行“共和国万岁”歌咏比赛、“百歌颂中华”演唱比赛。
  2000年,指导文化部门组织参加第三届泉州市合唱节比赛活动,获二等奖和组织奖;组织参加泉州市“七一”党员书画展,获美术一等奖(唯一)、书法三等奖2件。
  (三)指导文化艺术节、广场文化活动
  1988年后,县委宣传部组织文化等部门协同乡镇政府,以民俗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瓷都广场文化活动等形式,开展专场文化活动,为期一周,主要活动内容有电影放映、民间剧团和木偶剧团调演、南音演唱、歌舞、相声、小品、民俗文化展示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996年9月底至10月初,县委宣传部组织举办“德化县首届文化艺术节”。1999年7月,与税务部门联合举行“地税之春”歌舞晚会。
  2000年9月,县委宣传部指导文化体育部门举行德化县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活动。
  2001年10月,在县体育场组织举办“首届瓷都文化广场文化活动”,每逢周五、周六晚上演出,共演出11场次,每场观众均达千人以上;10月23日,杨梅乡在杨梅村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节”,表演“纸狮”等民向艺术。2002年11月,举办“德化县第二届瓷都广场文化活动”,共演出11场次;12月,举办“德化首届民俗文化节”。2003年7月,举办“德化县第三届瓷都广场文化活动”。2004年1月,在厦门集美大学举办郑文高(德化籍)个人音乐作品演唱会;10月,举办“德化县第四届瓷都广场文化活动”;11月,举办“德化原创歌曲作品音乐会”。2005年9月,举办第五届瓷都广场文化活动。
  2006年9月,举办第六届瓷都广场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2007年10月,举办第七届瓷都广场文化活动,举行“张帝两岸行”德化特别节目和“情满海西”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
  三、指导文艺创作与书籍出版
  1991年10月,县委宣传部指导县文化馆创作舞蹈《彩瓷姑娘》,获泉州市“先锋颂”职工文艺会演创作和演出一等奖。1993年,组织编辑出版《德化瓷研究文集》。
  1999年,出版《青青戴云山》,为新中国成立后德化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出版德化南音集成《德化南音》。
  2001年,县委宣传部指导文化馆创作的报告文学《路瑶》《走出土楼紫云》入选中国作家出版社大型报告文学集《涛头壮歌》;5月,出版《德化文学作品选集》《颂歌献给党歌曲集》;6月,瓷都诗社出版《瓷都诗词》第1辑,至2007年,共出版4辑。
  2003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德化青花五彩瓷全书》。2004年,编辑《德化景观》《德化今天》《德化风情》《德化吟咏》《德化故事》等地方特色丛书,出版《高甲戏做功教材》《德化民间中草药单验方选编》。创作《巍巍戴云山》等一批地方特色音乐作品。
  2005年,邀请全国著名词作家刘麟、瞿到德化创作《如梦如幻戴云山》《瓷国明珠》等特色歌曲,编辑出版《中国白一德化白瓷鉴赏》一书。2006年,编辑出版《瓷艺诗章》《林海涛声》《绿色瓷都》等书。2007年,编辑出版《中国瓷都·德化古瓷鉴赏》。
  第五节 对外宣传
  1988年,县委宣传部通过报刊、书籍等媒介,向台湾、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外国友人宣传德化县的资源优势、优惠政策和投资环境,提高德化县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协助县政府编印5000本《德化投资指南》彩色画册、《福建省外向型企业大观》,发放给德化县外向型企业。
  1990年,接待“三胞”和外国朋友649人次,登门拜访台胞176人次,组织台属往港会亲8人,处理来访信件480人次,向“七台三社”(七台: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县电视台和海峡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澳门电视台,三社:人民日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社)发稿被采用13篇,采写县广播稿件43篇,输送入台画册、资料120本,吸收“三胞”投资410多万元。
  1991年,组织县陶瓷同业公会赴香港考察陶瓷市场和参加“国际礼品及家庭用品展销会”。
  1993年,制作对外宣传品“七个一”(一本本地情况简介、一本投资指南、一本画册、一套折页、一本旅游手册、一张地图、一部录像带)工程,印制《中国瓷都德化》画册,录制《白瓷之母》《瓷魂》《瓷都德化》3部录像片,印制《瓷都德化》折页、印制县情简介、投资指南,全年输送到海外的宣传品一万多册。被海外报刊采用近110多篇10万字。
  1994年,接待来自美国、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及中国港澳台等国内外来宾2000余人,赠送报刊500多份,书籍400多本。美国出版《闽南陶瓷》丛书·德化卷,向世界传播德化古老陶瓷文化。
  1995年,组稿在《美国侨报》刊登德化县专版。新闻报道稿件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用稿552篇,其中头版头条19篇。
  1996年1月,德化县对外交流协会成立;县委宣传部被省委宣传部评为1995—1995年度福建省外宣先进单位。组织“瓷都行”采访活动,接待全国、省级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香港明报》开辟“德化陶瓷”专版,有关报道被《人民日报》采用稿件15篇。
  1997年10月,在北京召开德化名瓷展新闻发布会,德化县摄制《蓬莱仙岛一九仙山》《石牛山揽胜》电视专题片在会议期间播出。摄制《瓷国明珠》《瓷都德化》画册,出版《德化报》陶瓷专版等宣传品。首都2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报道德化名瓷展的盛况。邀请市级以上新闻媒体记者到德化进行“瓷都行”采访活动100多人次。全年被市级以上报刊采用的稿件、图片约1000多篇(幅)次,选送省、市电视台播出新闻80多条。是年,德化县国企改革、瓷雕作品鉴赏、陶瓷科技开发等消息在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金土地》《祖国各地》栏目中播出。
  1998年,邀请市级以上新闻媒体记者到德化采访,全年共接待记者100多人次。全年被市级以上刊物采用的稿件图片1000多篇(幅)次,送省、市电视台播出新闻150多条。10月,《人民日报》华东版连续三天刊登该报记者采写的反映德化县陶瓷业发展情况的报道。上海有线电视台《收藏与鉴赏》栏目,制作播出两集《德化陶瓷鉴赏》专题节目。
  1999年4月,在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商报》、凤凰卫视、亚洲电视台以专版、专题等形式宣传德化;开设国际互联网“德化之窗”网页,开通“万瓷朝宗”网站;印发宣传折页、画册、投资指南、陶瓷专刊;邀请展览地主要媒体到德化实地采访,到展览地举办新闻发布会,投入资金到展览所在地刊登、播发广告。
  2000年,邀请省内记者对德化县采访和电视艺术家、文艺家、摄影家到德化县采风,香港《商报》“德化山水美景如云”一文在《参考消息》转载。出版德化旅游VCD光盘、《瓷都风光》大型画册,电视新闻播出1200多条,在国内外50多家报刊和通讯刊登稿件、图片1000多篇(幅)次,其中《南海古沉船35万件德化古瓷被打捞出水》的消息先后被国内外50多家媒体转载;新闻稿件《新春网上生意忙》获市对外宣传“金帆奖”三等奖。
  2001年,《百年前“泰兴号”沉入海底,百年后德化瓷浮出水面》获省第五届对外新闻一等奖;电视消息《“泰兴号”上的35件古瓷器轰动国际瓷坛》获三等奖。《我以这种方式纪念建党80周年》获全省首届县级台优秀电视节目一等奖,在市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奖中,德化县获奖档次数量位居全市县(市、区)之首。11月5日,泉州市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在德化县召开。
  2002年,有150多条(次)新闻在省、市电视台播出,有线电视台采制《德化发现唐代窑址》等5条新闻节目在中央一套播出,有1000多篇(次)文章、图片被市级以上报刊采用,其中有10余篇被《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刊采用,有410篇在《福建日报》等省级报刊刊登,有100多篇(次)新闻报道及专题节目在省、市广播电视台播出,有10多人(次)被《福建日报》《泉州晚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2003年,组织“泉州十八景”评选工作及“泉州百景”推荐参展工作,“岱仙瀑布”入选“泉州十八景”。县旅游资源的宣传专题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一、四、七套播出;抓好《瓷都一德化旅游地图》认刊制作,拍摄制作《德化名瓷欣赏》多媒体光盘;上报110多条消息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福建日报》等媒体采用,《台胞店古瓷“魂归故里”》获省第七届对外新闻三等奖。
  2004年,《版权保护,燃起创作新激情》《德化瓷业,活力来自民窑》等文章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德化,千年不灭的窑火》在《福建画报》刊载;《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构筑现代化陶瓷名都》在《泉州晚报》刊出;《走遍中国——泉州专辑》德化部分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拍摄制作《春暖花开——德化县贯彻李铁映副委员长批示精神》专题片,县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制作“德化陶瓷业催生‘小县大城关’”专题节目,在国内外各地类报刊上发表新闻、专题、通讯310多篇,在市级以上电视台播出电视新闻220多条,选送的通讯分别获得泉州市对外好新闻二、三等奖。
  2005年,向上级有关媒体报送各类新闻310多条(次),《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县新建项目用地利用荒坡荒山的好经验、好做法,《福建日报》详细报道县在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在市级以上电视媒体播出电视新闻241条,县选送13件电视作品参加各类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作品)评比全部获奖,其中一等奖2件。德化网发布各类信息10万多条,日访部IP量1万多个,日浏览量超5万多页次,位居省、市前列。
  2006年,制定《2006中国瓷都·德化品牌宣传工作意见》,邀请全国知名品牌专家举办知识讲座。被上级报刊采用各类新闻350多篇(次)。央视“海峡西岸行”大型现场直播节目在德化县设立直播点,展示全县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现状。
  2007年,邀请全国知名品牌策划专家沈青到县作讲座,推出品牌形象宣传贺卡系列2万多张,在中央、省、市报刊发稿500余篇,其中30多篇在《人民日报》等头版头条发表。在上级电视媒体播出新闻250多条。德化网荣获“福建省十佳网站承建商”“第三届福建省优秀行业门户网站”等称号。县委宣传部提出《关于鼓励异地设立德化陶瓷营销点的工作意见》,多层面、多角度加大地域和企业品牌宣传力度。
  第六节 宣传队伍建设
  一、思想作风建设
  1988年,建立健全宣教系统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思想教育逐步规范化。
  1990年,县委宣传部增设党员教育科,负责宣传、文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工作。1993年,在干部中进行“政治上要严肃,纪律要严格,工作要细致,作风要深入,办事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教育,促使干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1995年,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举办中小学校长理论培训班,建立干部谈话制度。1997年后,抓好“师德”“医风医德”教育,开展评选“十佳教师”“十佳医务工作者”“先进德育工作者”活动。
  2000年,召开文教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联系会议,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制度。通过学习、宣传和教育,着力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存在的问题。
  2005年,按照中央、省、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保持共产党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落实“日考勤、季评议、年度述职、定期考核”四项制度,开展“岗位练兵、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提升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006年,按照“标准更严、要求更高、效果更好”的要求,开展机关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制定《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目标管理方案》,组织“做新时期合格宣传思想工作”、“八有”标准教育实践活动。
  2007年,分期分批组织宣传系统干部和业余通讯员参加省、市委宣传部门举办的学习、培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活动。
  二、基层单位宣传干部管理
  1990年,全县18个乡镇党委配备专职或兼职宣传委员。1994年,县委下发《关于加强宣传系统干部管理工作的通知》。按照“党管干部”与“管人和管事”相结合原则,经县委授权,宣传系统、乡镇党组织宣传委员由宣传部管理。1996年,对全县中小学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考核、调整;接收、分配到卫生、计生系统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30多人,分配和调动教育系统人员400多人。
  1997年,按照德、能、勤、绩表现情况,全面考核中学、学区、卫生院领导班子,建立健全后备干部队伍。1998年,落实党内生活制度,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加强股级以上领导班子建设。1999年,贯彻干部“四化”方针,按德才兼备原则,加强宣传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管理。
  2001年,对部分中、小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考核,新建德化第六中学领导班子。2003年,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防止和杜绝用人不正之风,选拔5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直单位、乡镇任宣传委员,向社会公开招聘9名业余播音员、主持人。2004年,组建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筹)内部机构,调整、充实县中医院、县电影公司领导班子。2006年,选拔16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宣传委员队伍。2007年,考核、调整文化、卫生部门股级干部。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