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员教育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党员教育管理
分类号: D262.2
页数: 4
页码: 283-2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党员教育管理的情况,包含了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和电化教育。
关键词: 党员 教育管理 德化县

内容

一、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1988年7月,县委下发《关于我县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的意见》;8月,在国宝乡开展民主评议党员试点工作;10月,全面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全县18个党委、300多个党支部、5208名正式党员、4960名党外群众代表参加评议活动。县、乡镇党委派出395名联络员到基层党支部指导评议工作。据统计,全县各乡镇共评出合格党员2464名、占党员总数47%,基本合格党员2539名、占49%,基本不合格、限期改正党员153名、占3%,受党纪处分27人,劝退除名党员35人,自行脱党3人。
  同年,以中共十三大精神为主要内容,抓好党员教育活动,全县18个乡镇均建立党校,通过分片分村办班等形式,举办骨干培训班97期,受训9614人次。
  1989年,建立与完善党员目标管理、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开展“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讨论”“为民办实事、为党争光辉”“党员奉献周”等活动,全县有3569名党员参加,受县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448名。同年,开展县直单位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加强党员标准再教育,参加评议的有县直单位8个党委、162个支部全体党员。
  1990年,全县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党员奉献月”活动。为群众义务修理家电2000多件、义诊300多人次、咨询1400人次、义务劳动3000多人次,整修道路1200米、捐款5600元。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七个一”(开展一次培训、进行一次走访、开展一次谈心、表彰一批先进、发展一批党员、办好一件实事、开好一个会议)“两带”(领导带头学习、党员带动群众脱贫)活动,有2051名党员掌握和运用一项以上实用技术,2174名党员发展一项以上商品生产,804名党员成为科技示范户或重点户,带动1083户群众脱贫,为群众办2029件实事,转化后进青年3014名,培养考察党外积极分子966名,被党和政府评为“双文明户”的党员610名。
  1991年,以“忆传统、讲党性、学先进、作奉献”为主题,开展“争优创先”、党员奉献等系列活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党性锻炼。其间,县委表彰优秀共产党员75名,农村党员“两带”竞赛积极分子25名,组织1220名党员慰问老党员、烈军属、五保户、残疾人等3456人,为群众义务修理家电878件,义诊510人,修理教室民房33座,清理垃圾338吨,捐献救灾款72400元。
  1992年,开展“讲党性、做奉献、迎接十四大”系列活动,组织“党规党纪知识百题赛”“奉献工程”“创先争优”等竞赛活动。其间,县委表彰优秀共产党员80名。
  1994年,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全县参加评议的党员8092名,参评率98.2%,评出优秀党员1148名,占14.2%;合格党员6244名,占77.1%;基本合格党员684名,占8.4%;基本不合格15名,占0.2%;不合格党员5名,占0.1%,受组织处理的党员20名。
  1995年,贯彻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实行党员目标管理的意见》,把党员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同对党员的考核、民主评议、年终奖惩结合起来,融教育、管理、监督为一体,发挥每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96年,组织党员参加“党员标准”大讨论、党员“奉献日”活动,培训1994年至1996年入党的党员1300名,制定年度发展党员“216”计划,即:建立入党积极分子2000名的后备队伍,培养入党重点对象1000名,每年发展新党员600名。试行“流动党员证”制度,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坚持党员联系户制度,发挥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1997年,在全县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健全和完善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等制度,统一印发支部大会、支委会、民主生活会记录簿,规范会议记录,发放流动党员证150本。
  1998年,健全和完善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等制度,印发《发展党员业务知识》小册子,把好发展党员“入关口”。
  1999年,下发《关于对全县三年来发展党员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举办发展党员工作业务培训班,组织基层党委对三年来发展的党员逐个进行审核,并采取党委结对、组织部人员挂钩指导的办法,,分成14个互查小组互查,同时做好泉州市委组织部复查后的“回头看”工作。
  2000年,统一制作发展党员程序流程图,编印《发展党员工作常用例文》,制定《关于做好发展党员预审和公示试点工作的意见》,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
  2001年,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开展“五学五查、争当模范”“双带双创”“当公仆、办实事”“党员联系户”“党员示范岗”等系列活动,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2002年,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规划,举办县直单位党务干部、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推进发展党员公示制度,把好党员“入口关”,提高新党员质量。
  2003年,全面推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质量管理制度,在赤水镇党委试行发展党员测评制和票决制,进一步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2004年,在县城关建立14个流动党员管理站或临时党支部,推行组织定位、管理定人、活动定时、考评定期的流动党员“四定”管理制度。组织参观水口坂里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丁墘中共德化支部陈列室等,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党员先锋示范岗”“三向培养”“党性锻炼周”“党员中心户”活动,努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走访慰问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体现党的温暖。
  2005年至2007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三批进行,每批教育活动时间半年。第一批为县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事业单位,第二批为乡镇政府机关,第三批为农村和部分党政机关。其间,建立党员教育管理联系会议制度,修订《关于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意见》,形成党员教育经常化、党内生活制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发挥作用具体化、服务群众长期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电化教育
  1988年10月,中共德化县委党课电化教育办公室成立,隶属县委组织部管理,列事业编制。开始录制电教片,为乡镇配备电教器材,建立电教播放点。招聘、培训电教员,制定电教员六条职责;在全县播放党课、法制、科教等电教片,组织党员和广大群众观看,接受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等方面教育。至1995年,全县共摄制专题片19部、播放电教片12764场次,受教育192890人次。
  1996年,县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通知》,把电教工作纳入乡镇党委目标管理内容之一,调整充实电教队伍,加强电教人员业务培训,完善电教设备,在16个乡镇、80个村的有线电视上开设《电教之窗》栏目。从外部引进电教片,丰富电教内容,增加播放频率,提高教育效果。
  1997年6月,县委组织部成立党员电化教育办公室,购置JVC等摄录设备,提高拍摄效果,加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同年,德化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成立,隶属于县委组织部,股级事业单位,由县财政核拨经费。
  2000年后,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及时拍摄制作电教片,报道全县党建的做法、成效和经验,并在省、市电视台和县有线电视台播出;在德化网开通“电教”频道,扩大全县党员电化教育面,抓好党员电化教育规范化,提高电化教育工作水平。
  至2007年,播放电教片1.3万多场次,观众人数30多万人次。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