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0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电力
分类号: F407.61
页数: 12
页码: 241-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电力方面的情况,包含了电站建设,输变电网建设,用电和农村电气化。
关键词: 电力 发展 德化县

内容

第一节 电站建设
  一、水电站建设
  (一)1万千瓦以上电站
  1.龙门滩一、二级电站
  由省水利厅、泉州市人民政府、德化县和永春县人民政府三级四家按20%、30%、30%和20%的投资比例,组成泉州市龙门滩引水工程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建设。1985年12月26日,一级电站正式开工;1989年8月27日大坝下闸蓄水,同年9月16日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同年12月1日第二台机组投产,总投资5775万元(包括110千伏线路及二级电站前期工程费350万元),装机容量1.8万千瓦(2×9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7344万千瓦时。工程建设资金除省、市、县集资外,水利电力部和国家能源部给予2000万元低息贷款。
  二级电站于1989年9月16日开工;1992年8月30日第一台机组投入试运行,同年10月21日第二台机组投产,总投资5910万元,装机容量2.6万千瓦(2×1.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亿千瓦时。工程包括大坝、引水隧洞、发电厂房、输变电工程四部分。大坝坝高18.5米,水库总库容70万立方米,引水隧洞设计过水流量30.9立方米/秒;输变电工程包括自永春城关110千伏电站至山美水电站、二级电站至德化及永春3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总长60.1千米。
  1999年,龙门滩一、二级电站进行增容技改,一级电站扩容2×1600千瓦,二级电站扩容2×1800千瓦,使一、二级电站装机容量分别增至2.12万千瓦和2.96万千瓦。
  2.涌溪三级电站
  1996年5月动工,工程位于水口镇久住村小溪板。电站设计水头185米,引用流量24.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25亿千瓦时。安装2台HL(L185674)-LJ-145的水轮机和2台SF2-J20-10/3000立轴悬式水轮发电机,采用计算机监控。开敞式110千伏开关站安装2台总容量6.5万千伏安变压器。
  涌溪三级电站与东固电站发电机机端电压均为10.5千伏,涌溪三级1#机与1#主变组成单元接线,涌溪三级2#机、东固机组与2#主变组成二机一变扩大单元接线,两台主变压侧电压均为110千伏。110千伏母线为二进三出单母线接线,三回110千伏出线分别至城关变、李田变和涌溪四级电站。梯级电站的电能均通过110千伏德涌线(总长35千米)送至城关并入省网。1999年2月,两台机组同时并网发电。至2007年底,累计发电量8.43亿千瓦时。
  3.东固水库电站
  1999年11月动工,工程位于涌溪支流梓溪的下游段,水库坝址位于水口镇久住村。电站设计水头76米,引用流量16.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1.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3030万千瓦时。采用计算机监控。东固水库电站与涌溪三级水库电站一期工程共用一座厂房、开关站。安装一台型号HL(F115)-LJ-130的水轮机和一台型号SF11-12/3300立轴悬式发电机。2001年7月投产发电,至2007年底,累计发电量1.45亿千瓦时。
  4.涌溪四级电站
  2002年5月动工,工程位于水口镇丘坂村。电站设计水头59米,引用流量43.3立方米/秒,电站装机容量2×1.1万千瓦,全部采用计算机监控。多年平均发电量6715万千瓦时,装有2台HL[(L2471324)-J]-160水轮机和2台SF-J11-16/3400立轴悬式发电机,安装1台容量3.15万千伏安主变。电站发电机机端电压10.5千伏,组成二机一变扩大单元接线,主变压侧电压110千伏,110千伏母线为一进二出单母线接线,两回110千伏出线分别至涌溪三级电站和涌口电站。两台机组分别于2003年10月20日和23日并网发电。至2007年年底,累计发电量2.21亿千瓦时。
  5.涌口水库电站
  2003年12月初主体工程正式动工,位于涌溪、浐溪汇合口下游约1千米处,与永泰县毗邻,为县大樟溪流域规划中干流开发的第一级水电站,为低水头河床式电站。电站装机容量2×1.25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7320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2950小时。内装两台转轮直径2.6米的混流式发电机组和100吨桥式起重机1台;开敞式开关站,内装两台容量3.15万千伏安主变1台。2006年3月28日机组投入试运行,同年6月第二台机组投产。至2007年,累计发电量0.9亿千瓦时。业主为德化县四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6.洪崎坂水电站
  2001年7月动土兴建,位于春美乡尤床村。电站设计水头270米,设计流量4.2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3240万千瓦时,一台1.25万千伏安主变。2002年10月并网发电。
  (二)1万千瓦以下电站
  1992—2007年,全县共建设小电站72座,总装机容量86915千瓦。
  二、热电厂
  德化热电厂,全称为福建省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德义热电分公司,原名福建省德化县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厂址位于浔中镇乐陶村三车洋,占地总面积6.65公顷,装机容量2×1.2万千瓦。
  1994年3月18日,热电厂工程正式动工,土建工程由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机电安装由上海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承担。1994年7月26日,经过多方洽谈,原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与新加坡德义投资(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在泉州签订“德化县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合同书”,共同投资建设德化热电厂,合同约定:原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出资8673万元(966万美元),占公司注册资本70%;新加坡德义投资(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出资3717万元(414万美元),占公司注册资本30%。合作期限20年,外方不参与经营管理,以净股息获取投资回报,前3年投资回报率20%,后17年22%,利润若超出该回报率,仍可投资比例享受,股息每半年兑现一次。
  1994年12月3日,1号炉完成主体安装。1995年6月29日,1号炉第四次点火宣告成功后经多次试验和研究总结,于7月8日正式带1号发电机运行,并网发电。1995年8月24日,2号炉顺利点火,并带2号发电机并网发电。德化热电厂点火成功,结束福建省没有大容量循环流化床燃烧无烟煤的历史。
  2001年,中方出资金收购外方股份;2001年9月1日,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合同章程提前终止。经德化县政府同意,2004年12月16日,德化热电厂在德化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为“福建省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德义热电分公司”。截至2004年年底,热电厂累计完成发电量11.5亿千瓦时,年最高发电量达1.7543亿千瓦时(2003年),累计供热约12万吨,供热用户9家。因锅炉设计存在不宜燃烧福建无烟煤缺陷,产前负债率偏高,污染度高,经营陷入困难境地,2007年停产拍卖。
  第二节 输变电网建设
  一、输电网
  (一)35千伏线路
  1988年5月,35千伏琼英变电站投入运行,并与赤水开关站连接,使后溪一、二级电站及大铭、春美两乡的水电站联入县网。1989年3月,从城关变电站引出一条7.2千米的线路至35千伏盖德变电站。同年9月,龙门滩一、二级水电站2回路各长16.7千米联网投入运行。至年底,全县联网电站55座,装机81台,容量15949千瓦;35千伏输电线路106.6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927.7千米,低压输电线路1358千米,35千伏变压器7台、19700千伏安,10千伏变压器322台、44000千伏安,工程总投资786万元。1990—1992年,对已架成的35千伏输电线路进行常规维护。1993年架成龙英线35千伏输电线路5.203千米。1994—1997年,架成阳石线、热电双回线、村涌线、城高线、盖桥线31千米。2000—2003年架11条35千伏线路、106.674千米。2004—2007年对已架成输电线路进行维护。
  (二)110千伏线路
  1.德龙线
  1987年10月,为缓解永春、德化两县供电紧张局面,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龙门滩水电站的配套工程。德龙线,从龙门滩二级水电站至德化变电站,线路全长16.88千米。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由泉州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施工。导线选用LGJ-185,架空地线为GJ-35。全线采用防震锤消振,其中导线采用FD-3,地线采用FG-50。1989年竣工。
  2.德涌线
  从德化变电站至涌溪三级水电站,线路全长34.063千米。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1998年12月开工,由泉州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施工,1999年2月竣工。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LGJ-240/40,架空地线采用GJ-50锌铝合金镀层钢绞线。
  3.涌李线
  110千伏涌李线,起自涌溪三级水电站,终至110千伏李田变电站,线路途经德化县水口镇、桂阳乡、葛坑镇,全长14.63千米,2001年5月投入运行。
  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由泉州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施工。全线杆塔共计34基,其中水泥杆32基,铁塔2基。所有杆塔均为单回路杆塔,直线杆17基,耐张杆17基。导线采用LGJX-240/40稀土钢芯铝绞线,避雷线采用JG-50钢绞线,导线耐张绝缘子串采用FXB4-110/100合成绝缘子串及XP-70瓷质跳线绝缘子,直线串采用FXB4-110/100合成绝缘子串,杆塔基础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底拉盘,全线采用防震锤消振。
  4.赤龙线
  110千伏赤龙线,起自110千伏赤水变电站,终至110千伏龙浔变电站,线路途经德化县赤水镇、国宝乡、浔中镇、龙浔镇,全长22.203千米,2002年7月投入运行。
  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福建源大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全长共有杆塔60基,其中水泥杆47基,铁塔13基。导线采用LGJ-240/40钢芯铝绞线,避雷线采用GJ-50钢绞线及OPGW-24B1-61光缆,绝缘子采用FXBW-110/100及FXBW-110/70合成绝缘子串。本线路110千伏赤龙线#1杆与110千伏赤李线#1杆同杆架设,110千伏赤龙线#2杆与110千伏赤李线#2同杆架设。
  5.赤李线
  110千伏赤李线,起自110千伏赤水变电站,终至110千伏李田变电站,线路途经德化县赤水镇、上涌镇、葛坑镇,全线长24.443千米。
  110千伏赤李线由德化县德益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所设计,福建源大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沿线地形大部分是山地及丘陵地,属C1及污秽区。共有杆塔69基,其中水泥杆63基,铁塔6基,同杆塔架设5基。导线型号选用LGJX-240/40钢芯稀土铝绞线,避雷线选用GJ-50钢绞线及OPGW光缆。110千伏赤李线于2004年5月4日投入运行。
  二、变电站建设
  (一)35千伏变电站
  1.桥兜变电站
  2004年年底投产,有1#变2500千伏安1台,2#变3150千伏1台,3#变2500千伏安1台,4#变2500千伏安1台,计4台10650千伏安。35千伏进线4回路,10千伏出线9回路。
  2.高漈变电站
  2004年年底投产,有1#变2500千伏安1台,2#变4000千伏安1台,计2台6500千伏安。35千伏进线2回路,10千伏出线8回路。
  3.琼英变电站
  1988年7月建成投产,安装4000千伏安主变2台,3150千伏安主变1台,总容量11150千伏安,有35千伏1进线1回路,10千伏出线8回路。
  4.湖二变电站
  2002年9月投产,原村场变电站迁至湖坂村建湖坂第二变电站,更名湖二变电站。当年12月竣工。安装5000千伏安1台,35千伏进线1回路,10千伏出线5回路。
  5.雷峰变电站
  2001年1月投产,县电力公司设计、安装SZS-2500/35型4000千伏安1台,35千伏进线1回路,10千伏出线7回路。
  6.芹三变电站
  该地区小水电有:云溪一、二级,戴深溪一、二级,芹潭,芹一、芹三,双一、东古塞等电站装机容量7285千瓦,2001年8月,1#变安装4000千伏安1台,2001年8月,2#变安装2500千伏安1台,2002年年底,3#变安装2500千伏安1台。至2004年年底计3台9000千伏安,35千伏进出线1回路。
  7.三班变电站
  三班是陶瓷业较发达的乡镇,年用电量1800万千瓦时。为满足陶瓷业生产用电需要,2002年,县电力公司在泗滨村安装1台SLZ型5000千伏安变压器,35千伏进出线2回路,10千伏出线7回路。
  8.春美变电站
  2001年,县电力公司安装SZ9-2500/35型2500千伏安1台,35千伏安进线2回路,35千伏1台回路,10千伏出路1回路。
  9.龙门滩一级电站坝区变电站
  2002年投产,有1#变5000千伏安1台,35千伏进线回路,10千伏出线回路。
  (二)110千伏变电站
  1.城关变电站
  1981年建成的德化县35千伏变电所,其西侧留有扩建110千伏变电站的位置。1989年,续建德化城关变电站,总投资220万元。1990年年底,变电站有110千伏变压器1台,容量3.15万千伏安;110千伏德龙线进线1回路,电源接至龙门滩水电站;35千伏出线4回路,高漈、永春、盖德;10千伏出线11回路。1995年后,用电负荷高,小水电发展快,加上德义热电厂(总装机二台24000千瓦)投产。又改造增容1#主变,8-31500/110型号(1984年以35千伏先运行,龙门滩投产后1#主变改110千伏运行,热电厂投产后全部改选110千伏运行)。时城关变电站有110千伏进出线回路,35千伏进出线6回路,10千伏进出线13回路。
  2.李田变电站
  2000年4月开工,安装1台S
  Z-20000/110型主变,投资1141万元,2001年竣工。2002年底,李田变电站有110千伏进线1回,35千伏进线2回,10千伏出线5回。
  3.赤水变电站
  始建于1983年。1987年10月5日,赤水变电技改立项,改建110千伏变电站,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德化电力公司负责设计、安装1台SL-1/31500型号为主变;同年竣工,总投资245万元,有110千伏进线1回路,35千伏出线5回路,10千伏出线1回路。
  4.龙浔变电站
  改革开放后,城关地区陶瓷工业用电量大幅度增加,龙浔变电站于2001年11月动工兴建,占地面积2770.2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458.1万元,第一期工程有主容量1×315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回,35千伏线路2回,10千伏线路5回,2002年9月6日投入运行。第二期工程新增10千伏线路4回,于2004年8月份投入运行。龙浔变电站是由省电力设计院按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设计,属于室内式变电站,设备保护采用微机保护后台监控;110千伏开关采用高压六氟硫断路器;35千伏开关采用户内型手式高压开关柜;10千伏开关采用铠装移开式开关柜。
  5.乐陶变电站
  2006年3月25日动工兴建,占地面积9722.68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834万元,第一期工程主变容量1×315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1回,35千伏线路6回,10千伏线路10回,2006年6月22日投入试运行。
  6.南埕变电站
  2006年11月6日开工,工程总投资1840万元,主变变压器1台200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回进线,35千伏出线3回,10千伏出线4回。新建110千伏线路长度单回路20.35千米。工程由德化县德益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所设计,由泉州亿兴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泉州亿盛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2007年4月15日竣工。
  第三节 用电
  一、农业用电
  1988年,全县农业用电量431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5.5%。
  20世纪90年代后,德化农田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农产品加工更加普遍,尤其是粮食及其食品加工,各家各户均告别延续千年手工操作历史,采用电动机械加工,农业用电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二、工业用电
  1988年,德化县工业用电5319万千瓦时,占全县用电量68.5%。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陶瓷、冶炼、水泥、机械制造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全县工业用电量猛增。2007年,全县工业用电5.75亿千瓦时,是1988年的10.8倍,占全县用电总量84.6%。
  (一)陶瓷
  1988年,全县229家瓷厂中,有电热烤化炉283个,容量8414千瓦;烧成电窑84座,容量3950千瓦;隧道窑15条,容量149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1960万千瓦时,占全县用电量25.2%,年节省木材6.6万立方米。1990年年底,全县有烤花炉291个,容量8734千瓦;电窑86座,容量4040千瓦;隧道窑16条,容量164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2864万千瓦时。2001年,全县电热烤花炉及电窑共500座,容量1.01万千瓦;电热隧道窑24座,容量857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8000万千瓦时,占全县发电量30%。
  2002年始,德化有一部分陶瓷厂使用柴油、煤油、冷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为燃料烧瓷,但用电量稳中有升,电能仍是陶瓷工业的主要能源。
  (二)冶炼
  1978年3月,德化开始用电代煤冶炼生铁。1978年至1984年6月,德化铁厂先后建成容量400、1000、1800千伏安电炉,年生产能力超过万吨,年需电能1900万千瓦时,节煤3万多吨。1987年9月,德化铁厂建成工频炉铸造车间1座。1988年1月,德化盖德铁合金厂第一期工程1800千伏安电炉建成投产。是年,全县用电炼铁耗用丰水期电能1951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5.1%。
  20世纪90年代末,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德化冶炼行业发展稳中略降,电能消耗也呈下降趋势。
  (三)水泥
  1988年,全县生产水泥年用电量446万千瓦时。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曾坂新建股份制水泥企业。1993年,在浔中镇英山村建成德化水泥厂,生产规模扩大,年用电量也随着增加。按每吨水泥耗电约100千瓦时计算,1995年水泥企业用电量1527万千瓦时,2000年用电量2388万千瓦时,为历年来最高。2001年后,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水泥产量略有下降,年用电量1000万千瓦时~1500万千瓦时,2007年用电量1024万千瓦时。
  此外,矿山开采和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也是用电大户,约占全县工业电总量10%,年用电量3000万千瓦时左右。
  三、生活用电
  1988年,全县有194个村、街用电,占村、街总数99.49%;用电户数55127户,占总户数94.3%,人均用电量260.5千瓦时,是1982年的2.2倍,供电保证率98.1%。全县生活用电量1033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13.3%。其中利用丰水期电能烧水煮饭9200多户,使用微型鼓风机节柴灶18800多户,用电量248万千瓦时,年可减少消耗木材3万立方米。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空调、电炊具、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逐渐普及,居民生活用电量迅速增加,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第四节 农村电气化
  一、农村初级电气化县
  (一)电源建设
  1983年,德化县列入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至1988年年底,全县建成小水电站108座、13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87万千瓦,年发电量7549千瓦时,比1982年增长160.6%。全县电站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035小时,县电力公司所属电站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5338小时,电站主要设备完好率96.7%。
  1989年6月18日,省政府委托省水电厅等有关单位,在德化召开德化县农村电气化试点初级阶段验收会议,一致通过《德化县农村电气化初级阶段验收会议纪要》,并报送省政府转报水利部批准。
  1990年9月20日,水利部正式发文批准德化县为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并发给初级农村电气化铜牌和证书。
  (二)电网建设
  1987年3月27日,县电网联入省电网。截至1989年5月底,联网电站有58座83台,装机容量1.7141万千瓦,占总装机91.6%。全县拥有高低压线路2524.8千米,其中35千伏线路113.8千米,10千伏线路1003千米,低压线路1408千米;35千伏变电站9座11台,容量2.66万千伏安;10千伏配电变压器322台,容量4.4万千伏安,综合网损率11.89%。县电网供电面不断扩大,由1982年10个乡(镇)、46个村(居委会)增至194个村(居委会),100%的乡(镇)、99.5%的村用上质量可靠的电,县电网用户由1982年占全县31.4%增至96.3%。
  (三)用电水平
  1988年,全县供电保证率达98.1%。1989年5月底,全县18个乡(镇)、195个村(居委会),已全部用上电。全县5.84万户,已用上电的有5.71万户,拥有鼓风机节柴灶1.88万户,占总户数32.2%。所有的乡、村都用上了电,电能质量得到保证,用电领域扩大。县办工业用电量3931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186万千瓦时;文教卫生用电量1633万千瓦时;生活用电量1033万千瓦时,户均176.6千瓦时;总用电量6783万千瓦时;人均260.5千瓦时。
  (四)丰水期电能应用
  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小水电大部分属径流开发,丰水期电站电能充足,县电气化办、科委、水电局、节能办等有关单位组织科技人员对电热器、炉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推广用电冶炼、烧瓷。1988年1月,德化盖德铁合金厂第一期工程1800千伏安电炉建成投产,用电冶炼达到新水平。同年,全县229家瓷厂中有电热烤花炉283个,容量8414千瓦,烧成电窑84个,容量3950千瓦;隧道窑15条,容量149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1960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8.9%,年可节省木材6.6万平方米,降低燃料成本100多万元。是年,全县用电炼铁耗用丰水期电能1951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5.1%。
  (五)资金来源
  1983年,县贯彻“以电养电”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广泛集资办电。至1988年,全县电气化投资2877万元(包括省、市、县联合开发的龙门滩引水工程德化投资940万元),其中县、乡、村、户自筹836万元,国家补助或周转资金285万元,银行贷款816万元。多方集资使电气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88年,县电力公司实现利润114.87万元,比1982年44.6万元增长157.56%。
  二、“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
  (一)电源建设
  2001年,德化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2001年后,全县共建成农村小水电56处,新增装机容量9.539万千瓦,比基准年2000年15.1万千瓦增长63%。至2003年,县建成具有完全年调节性能、装机容量分别为4万千瓦、1.2万千瓦和2.2万千瓦的涌溪三级、东固和涌溪四级电站;采用最新自动化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实现对三个梯级水电站的远距离全方位监控。2004年7月,比计划提前近2年在全省率先通过达标验收,水电农村电气化和农村水电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5月底,全县电力装机容量24.2万千瓦,热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小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前列。德化县通过两轮的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结出一套林、电、瓷三者良性循环发展的典型经验。
  (二)电网建设
  全县水电站全部入网,建成以城关、龙浔、赤水、李田、乐陶、南埕等6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为骨干的电网,通过10千伏线路辐射到全县各乡镇、村。县外以1回110千伏线路联入泉州井山变电站,35千伏线路与邻县永春、永泰相连。
  (三)用电水平
  全县用电面积不断扩大,用电指标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县总用电量4.54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1489千瓦时,比基准年增长136%。其中,总生活用电量5670万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605千瓦时,比基准年增长26%。全县通电户率达100%;供电可靠率、晚高峰时段农村用电保证率均达96%以上,超过电气化标准;丰水期全县实行小水电代燃料的户数1.95万户,占全县总户数24.16%,超过电气化指标20%。全县农村水电提供电量2.3亿千瓦时,100%为全县乡农提供用电,超过电气化指标50%。
  (四)融资渠道
  德化县以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改造项目为重点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并出台一系列集资办电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办电积极性,发动群众集资办电,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股建设农村小水电,使民间资本成为水电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采取电力部门筹资和电站业主投资相结合的办法,筹资建设电网主网架。2001—2004年,德化县共完成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4.6亿元,有近60%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吸引省水利投资公司等县外企业参股建设涌溪梯级电站,促进集约化经营。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