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0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利
分类号: F407.9
页数: 11
页码: 231-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水利方面的情况,包含了水利工程,防汛和水土保持。
关键词: 水利 发展 德化县

内容

第一节 水利工程
  一、蓄水工程
  (一)中型水库
  1.龙门滩水库
  1985年12月26日工程动工,位于龙门滩镇硕儒村,是龙门滩引水工程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1989年9月16日,电站第一台机组(装机2台1.8万千瓦)建成并网发电,12月底全部建成。一级水库电站共完成土石方68万立方米,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5500万元。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6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42亿立方米,总库容528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24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61万立方米,死库容1171万立方米。龙门滩水库大坝是全国第二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利用当地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石料,节约资金200万多元。
  2.涌溪水库
  1996年5月24日工程动工,位于桂阳乡涌溪村,是涌溪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在建时列为泉州市重点工程之一。1999年2月4日,电站第一台机组(装机2台4.0万千瓦)建成并网发电,1999年12月底全部建成。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25.3平方千米(含洪田引水1.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51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532.3米,正常蓄水位532米,相应库水面积2.4平方千米,死水位490米,总库容690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047万立方米,死库容862万立方米,库容系数24.15%,为年调节特性。
  3.东固水库
  1999年11月15日工程动工,位于水口镇久住村,在建时列入泉州市重点工程之一。2000年9月15日,引水隧洞全线贯通。2001年5月22日,水库下闸蓄水。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26平方千米(不含引水入库1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48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411.1米,正常蓄水位410米,相应库水面积1.8平方千米,死水位382米,死库容13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39万立方米,总库容5396万立方米,库容系数25.94%,为年调节特性。
  4.涌口水库
  2003年12月初主体工程动工,2004年年初工程立项,位于涌溪与浐溪汇合口下游约1千米的大樟溪干流上,与永泰县毗邻,是大樟溪流域规划的第一个梯级水电站。工程枢纽布置方式为低水头河床式,是以发电为主兼有滞洪、防洪功能的水力枢纽工程。2006年1月,水库下闸蓄水。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43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5.7亿立方米,水库正常水位246.0米,与涌溪四级电站尾水相衔接,死水位244.0米,总库容166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258万立方米,为日调节特性。业主为德化县四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二)小(1)型水库
  2001—2007年,全县建成小(1)型水库10座,属闽江水系大樟溪、尤溪溪上流的德化境内水库,以发电兼滞洪、防洪功能,其中相垵水库为城区供水配套工程。
  (三)小(2)型水库
  1988—2007年,全县有小(2)型水库43座,总库容1382万立方米。其中9座建于20世纪50—80年代,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成,质量较差,有的建筑物不完整,遗留尾工多,个别工程出现险情。2000年起,着手进行水库除险加固,按部颁标准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进行保坝加固。至2007年年底小(2)型水库达到防洪标准。
  1999—2006年,县水利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统筹城区河道景观,增强城市亲水观感和石牛山景区水环境,建设生态绿水工程的要求,建成醒龙桥闸一座,丁溪、城东、龙津等橡胶坝三座,以及唐寨山、分水洋、榜上等水库三座。
  (四)山地塘坝工程
  2004—2007年,全县投资255万元,建设山地塘坝142处,总库容6.42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公顷,保证灌溉面积304.47公顷。
  二、引水和节水灌溉工程
  (一)引水工程
  1.龙门滩引水工程
  1986年1月工程动工,位于龙门滩镇硕儒村,跨越闽江及晋江两大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河段浐溪的龙门滩峡谷筑坝引水,开凿3千米的引水隧洞穿越分水岭。1989年9月,水库下闸蓄水,引水至晋江东溪支流湖洋溪上游河段的锦溪。多年平均径流量4.42亿立方米。梯级电站沿浐溪至湖洋溪河段布置,总天然落差256米,电站的尾水注入山美水库。整个引水工程依次为:龙门滩水库、一级电站、二级日调节水库、二级电站、三级日调节水库、三级电站、内碧水库、四级电站。每年向晋江输水4.16亿立方米,有力缓解晋江下游缺水状态,解决泉州市及肖厝工业区用水问题,改善工程沿线耕地灌溉条件。同时,为东溪沿岸发展淡水养殖、开发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2.“百亩引水工程”
  1988—2007年,全县农田灌溉面积100~450亩的引水工程(统称“百亩引水工程”)62处,引水渠(管)道长80.67千米,受益面积647.33公顷,涉及10个乡镇、27个村。
  (二)节水灌溉工程
  1.喷灌
  20世纪80年代,盖德、有济、丁溪浔中、红星、上涌黄井、水口久住等柑橘场建设喷灌工程,因各种原因,这些喷灌工程已全部报废。2004年,上涌黄井柑橘场改种黄花梨、芦柑等品种,并建设喷灌工程,这种节水灌溉新技术,具有省水、省工及适应性强的优点,又能调节田间小气候,对作物生长、增产具有显著的效果。灌溉面积6.67公顷。
  2.水利园区
  (1)美湖水利园区
  2004年,建设蓄水池4座,容量280立方米,铺设输水管道4.8千米、泥结石机耕路2.2千米,效益面积20公顷,总投资65万元。
  (2)龙门滩镇苏洋水利园区
  2004—2005年,建设挡水坝3座,浆砌石渠道2.0千米,兴修田间渠道4.5千米、田间排涝渠1.5千米,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1.6千米,清淤小河300米,效益面积45.33公顷,总投资76万元。
  (3)龙门滩镇上亭水利园区
  2004—2005年,建设挡水坝1座、蓄水池17座,容量800立方米,铺设输水管道20.6千米、泥结石机耕路4.5千米,效益面积61公顷(喷灌17.5公顷,管灌43.5公顷),总投资61万元。
  (4)国宝乡南斗水利园区
  2005年,投资82万元,建设挡水坝2座,浆砌石渠道2.5千米,兴修田间渠道4.2千米、田间排涝渠1.5千米,铺设泥结石机耕路1.8千米,效益面积46.67公顷。
  (三)渠道防渗工程
  1990—1992年,新建及加固维修小型水利工程60处,有效灌溉面积143公顷。
  1993—1994年,修复小型水利工程30处,完成小型灌水工程49处,铺设U型槽渠道26.2千米。
  2004年后,新建渠道25千米,渠道防渗采取砌石防渗、U型槽衬砌、土工膜、水泥土防渗等工程措施,防渗渠道总长达20.45千米,占渠道总长81.8%,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73.33公顷。至2007年年底,全县共有标准化渠道316千米,受益面积1700公顷。
  第二节 防汛
  一、规划部署
  1988年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有关规定,县防汛部门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救”的方针,坚持“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工作原则,按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地方警察部队和地方民兵组织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等规定,建立以行政首长防汛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包库的防汛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每年汛前,县、乡(镇)两级政府都对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进行调整充实,并通过《瓷都德化》、德化有线电视台、德化水利信息网等媒体公布全县小(2)型以上水库包库领导、技术负责人和各乡镇防汛责任人名单;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上一年防汛工作,传达贯彻上级防汛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当年防汛工作。
  1994年8月,县政府编制《德化县城区防洪规划报告》。1997年6月,省水电厅水利管理技术服务中心受托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工程初步设计》,德化县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建筑物按4级设计,设计范围为浐溪两岸从隆泰至世科土楼,丁溪两岸从丁溪、浐溪汇合口至搭水桥,堤防保护面积540公顷,人口18.2万人,防洪堤长12.742千米,设计工程量3358万立方米,总投资2002.57万元。
  1997年11月编制《德化防汛简易手册》。1999年5月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预警》编制工作;6月完成《泉州市德化站警戒、危险水位重新核定分析报告》,规定县城关站的警戒水位为481.5米,危险水位为482.5米。同时委托泉州市水文分局完成《德化县洪水风险图的编制》。
  2000年,省水利厅批准增加3.4千米防洪堤建设任务。2001年年底,县完成防洪堤建设任务,城关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的标准,城关防洪堤长16.14千米。2002年9月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工作预案》《德化县防台风工作预案》。
  二、设施建设
  1990年,在九仙山和城关配置两部短波电台,组成以市防办为中心的无线电视台通信网络。1993年,配置传真机。1995年9月,组建凤洋水文站(初始称凤洋流量站),位于浔中镇凤洋村,测报闽江流域的大樟溪支流,德化浐溪水文情况,测控集雨面积271平方千米。该水文站相继组建置缆道操作间、含沙量检测、浮标投放设备、水位自记计、预警报系统、雨量器和蒸发器等设施。同时,全县设有葛坑、双翰、赤水、格头、盖德、英山、雷峰、荐解、枣坑9个雨量站点。1999年配置卫星云图接收系统,便于实时接收卫星云图和分析台风暴雨情况。2000年购置一部卫星电话和配备电话录音系统。
  2000年,县水利局开始建立城关、龙门滩、凤洋、涌溪、东固、盖德、三班、国宝、赤水、美湖、上涌、春美、大铭、雷峰、南埕、水口、杨梅、葛坑、汤头19个自动监测水位和雨量站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县所有乡镇、中型水库和重要小型水库具备水雨情监测站的目标,为科学防洪提供技术保障。2002年年初建设德化县防汛会商室,并于10月配置一部海事卫星电话。2003年9月,建立防汛视讯会议系统。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及预案制度等,均列入各级防汛单位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下简称“三化”)初级建设内容。同年,通过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验收。2004年,建立德化县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便于查询各水库、乡镇的实时降雨和水位情况。
  三、常规检查
  1988—2007年每年汛前,组织检查冲锋舟、救生衣、救生艇、编织袋等防汛物资的储备情况。做好通信联络设施、视讯会议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维护工作,确保汛期正常使用。加强水文、气象预报和防汛值班工作,确保信息畅通。每年3月至5月,县水利部门组织进行全县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大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一时解决不了的,提出度汛措施,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督促有防洪任务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工程的控制运用计划和安全度汛方案》,制定汛期限制水位并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报批,审批下达后严格执行,不得更改。
  四、预警系统建设
  1999年,开始建设德化县防汛预警报系统,当年建成城关、三班、国宝、盖德、龙门滩、上涌、涌溪、东固、石牛山9个水雨站点,以及九仙山、天马山2座中继站和城关1个中心站。
  2002年,开始建设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同年,德化县防汛预警中心成立,与县防汛办合署办公,编制5名。至2003年6月,赤水、美湖、春美、雷峰、南埕、水口、葛坑、杨梅、汤头、大铭10个雨量站点建成,实现覆盖全县各乡镇雨量自动监测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建成防汛短信发送系统。
  2005年,建设涌口、隆泰、红洋、双溪、洪崎坂、红星、大垅、吾坑垅、唐寨山、东风、愚公、桂阳12座水库水雨监测站,至10月,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型水库预警报系统。警报系统由15个雨量站、5个水位站、11个水雨站、2个中继站、1个中心站组成,可覆盖全县18个乡镇和所有小(2)型以上水库,可实时监测18个乡镇的降雨量和重要小(2)型以上水库水位;建设视讯会议系统,该系统具有电视电话会议、远程异地防汛会商的功能,通过视讯系统可与省、市防汛指挥部进行对话,及时接收防汛指令,提高防汛抗灾的科学指挥决策能力;建设FY-2C卫星云图接收分析系统,可实时自动接收国家FY-2C气象卫星发送的云图信息,每小时一幅图像。其功能主要是实时接收红外、可见光、水汽云图等,还可进行云系分类分析降水、云图动画、台风路径等,为防汛指挥提供技术依据;配备NEPA全球卫星电话,可在任何地方进行通话;建立短信发送系统,依托网络通信的信息发送系统,一次性向相关领导和有关人员群发防汛抗洪信息;建设虚拟传真系统,通过该传真工作平台,可将防汛传真一次性群发到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健全局域网,建成县乡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实施“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防汛工程。
  五、河道清障
  1985年,按照国家防总确定“谁设障谁清障”原则,由县水利部门负责做好全县河道清障工作。要求各设障单位和个人限期拆迁,并不予补偿。
  20世纪90年代,德化县清除苏坂里河道沙滩中的紫胶树经济作物、隆泰河滩上的露天歌舞厅等多处阻碍违规物,确保河道畅通,提高防汛抗洪能力。
  21世纪起,以县城河道,以及南埕、水口、国宝、上涌等乡镇河道的疏通、治理为重点,其中城关实施绿水、清水工程,乡镇实施清障、筑堤工程,确保河道畅通、堤岸坚固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05—2006年,德化县城区实施河道清水工程,主要是采取清淤、清障、护岸等措施;河道清淤实施范围为浔中世科桥至庆隆桥河段,总长度8.3千米,其中砌筑防洪堤护岸工程2.2千米,清淤土石方27.6万立方米,护岸土石方开挖3.6万立方米,砌石防洪堤1.71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93万元。通过整治提高主河道行洪能力,改善环境,美化城镇。
  第三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
  1983年10月,德化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水土普查小组对全县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1984年,普查结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共162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7.3%。无明显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霞碧、南埕、水口、大铭、春美、杨梅、汤头、桂阳等;一般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雷峰、盖德、赤水、国宝、美湖、上涌、葛坑等;严重流失区主要分布在浔中、三班等。
  1996年,经定量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27.05平方千米(侵蚀模数≥500吨/平方公里·年),占土地总面积10.25%;无明显流失1988.80平方千米,占89.75%。在各类土壤流失中,轻度流失面积135.08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59.49%;中度流失面积33.94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14.95%;强度流失面积19.72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8.69%;极强度流失面积19.91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8.77%;剧烈流失18.40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8.10%。全县土壤年流失总量126.16万吨,区域土壤侵蚀模数569.33吨/平方公里·年;流失地侵蚀模数达4936.14吨/平方公里·年,属中度流失区。
  2000年,经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24.19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10.1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3.46平方千米,占流失面积68.45%;中度流失面积31.20平方千米,占流失面积13.92%;强度以上流失面积39.53平方千米,占流失面积17.63%。全县区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71.5吨/平方公里·年,与1996年比较,水土流失面积仅减少2.86平方千米,但流失程度下降较快。中强度以上流失从1996年91.97平方公里下降到70.73平方公里,减少23%。
  二、治理措施
  1986—2002年,德化县先后开展治理22条小流域工作。采取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从山上到山下,从坡到沟,进行集中连片,成规模治理,以封禁山林、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坡地改造等方法为主进行治理。其中英山小流域位于龙浔镇英山、丁溪村,流域面积14.98平方千米,封禁333.3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28.8公顷,种果树93.4公顷,坡耕地改造82.9公顷;桥内小流域位于三班镇桥内、岭头、儒坑、锦山、龙阙5个村,流域面积20.96平方千米,封禁533.3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83.2公顷,种果79.7公顷,茶园改造51.2公顷;仙境小流域位于浔中镇仙境、石鼓、龙岸、浔中4个村,流域面积17.62平方千米,封禁536.8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31公顷,种果12公顷,茶园改造41.6公顷;奎斗小流域位于三班镇奎斗村、龙门滩镇苏洋村、浔中镇凤洋村,流域面积17.2平方千米,封禁350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83.8公顷,退耕还林20.9公顷,坡耕地改造102.1公顷。
  2004年,德化龙门滩水库重要水源地由省水保部门列为全省八个水库库区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试点工程之一;至2007年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工程10358公顷(治理水土流失3425公顷),其中封禁8509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576公顷),水土保持林1365公顷,坡地改造427公顷,防洪沟7.9千米,蓄水池42口,道路21千米。
  2006年4月,水利部将德化县列为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工程实施期3年(2006—2008年),实施封禁3.2万公顷、人工补植1100公顷、蓄水池35口、防洪沟5.6千米、护坡工程5千米,配套设施生态公益林保护48400公顷、退耕还林124公顷,基本农田建设600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2840公顷、建设沼气工程500口,修建和扩建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15座、总装机1.8万千瓦。
  2000—2007年,全县投入资金370万元,进行矿山迹地治理133.33公顷。其中2000—2003年,投资30多万元,在雷峰镇朱紫村矿迹地种植宽叶雀稗、香根草、百喜草、桉树33.33公顷。
  至2007年,全县累计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29.01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70.70%,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56.90%提高到77.30%,林地绿化率达94.7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进一步改善流失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三、监管
  (一)宣传
  1991年起,县确定每年6月份为水土保持宣传月,在矿区、学校和重点乡镇举办培训班;利用新闻媒体播放公益广告标语;印制宣传材料和设立固定宣传牌;与县科协联合开展“十百千万”水土保持科技传播行动,确定德化一中、五中、国宝中学、德化第一实验小学等学校为水土保持基点教育学校,开展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讲座;分发水土保持知识问卷;开展水土保持征文和摄影活动;举办“水土保持——建设家园”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活动。
  (二)监督
  1987—1989年,德化县先后成立浔中、三班、盖德、上涌、霞碧、赤水、大铭等乡水土保持管理站,每个站配备兼职管理员3~5人。各管理站以及葛坑、桂阳、美湖、水口、国宝等乡还设1~3名水土保持检查员,全县持有福建省核发的“水土保持检查员证”人员34名。在监管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的水保工作方针,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和行政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三权”制度(即审批权、收费权、监督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如实申报水土保持方案,严格执行“四同时”(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同时验收)制度,做好防护设施,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并对人为破坏水土资源行为给以及时查处。
  1993—1999年,查处开山、采石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违法行为150起,减少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33.33公顷,开展迹地治理66.47公顷。1998年8月,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站,按财政部门统一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票款分离制度,收取补偿费19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
  2000—2002年,开展水土流失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查处、制止乱开、乱采乱垦、乱伐、乱堆等破坏水土资源的“五乱”违法行为。全县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累计组织执行检查人员160人次,查处、制止“五乱”违法行为69起。全县完成迹地治理84.87公顷,其中火烧迹地64.4公顷。
  2003年,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专项检查活动,组织30人次,检查建设项目30处,办理水土保持方案27份(其中补报水土保持方案1份),缴纳水土流失防治费7万元;投入资金1200万元,落实水土保持措施30处;责令整改151处,促进开发建设项目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004年,把好土地使用、征用和采矿登记中水土保持审批关,督促2家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深入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工程,督促开发建设单位严格按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组织实施,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2005年,开展山地开发水土保持检查执法工作,制止因山地开发不当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保护山地资源。要求各乡镇严格控制陡坡地垦殖,开发25度以下、面积百亩以上山坡地,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有计划地对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山坡地,开展恢复治理。制止违法开垦10起,面积1.33公顷,督促业主采取补救措施10起,面积37.33公顷。
  2006—2007年,重点检查2005年以来新、续建交通设施项目。检查省道206线小溪至上涌路段改建工程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投入资金2709万元,修建挡土墙15.247千米,截、排水沟38.2千米,拦渣坝15座,植被恢复533.33公顷,种植行道树0.4万株、桉树苗4.7万株、边坡藤花6.4万株、种草4.6万平方米。督促落实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德化段水土保持措施,省道206线尤溪界至德化上涌公路、德化城关至雷峰二级公路改造工程等2个新建交通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07年,德化县水土保持部门督促矿区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下发整改通知书35份,取缔非法采矿、挖土洗沙点10处,督促老(旧日)矿补办水土保持方案2份,林地征占用许可证8份。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