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水利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04
颗粒名称: 卷七 水利 电力
分类号: F407.9;F407.61
页数: 29
页码: 231-2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8-2007年水利和电力为德化县的主要能源,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情况。
关键词: 水利 电力 德化县

内容

德化境内溪流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主要溪流集雨面积2000多平方千米。全县理论水能蕴藏量近50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利用31.2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浐溪、涌溪、大张溪和小尤溪等流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4.92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11.64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150立方米。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德化县开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和水资源环境。2001年后,进行农村初级电气化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初级水利化县建设,实施“六千”水利工程,同时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利发展目标,以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等民生水利建设为重点,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深化水利水电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建设,谁使用;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淘汰部分装机容量小、产能低、效益差的小水电站,培育水电重点产业,形成水电产业集群。
  2007年年底,全县有中型水库4座,总库容1.9233亿立方米;小(1)型水库14座,总库容3232万立方米;小(2)型水库43座,总库容1604万立方米;小山塘142处,总库容42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公顷;引水工程5338处,有效灌溉面积1.21万公顷;电泵站和水轮泵站10处,功率150马力,排灌面积33公顷;防渗渠道长291.5千米,防渗面积5666.67公顷。全县有水电站169座,装机容量27.21万千瓦,全年发电9.37亿千瓦时,配套建设35千伏变电站8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35千伏输电线路17条、110千伏输电线路5条,形成省、县、农村线路三级联网,并覆盖全县,水电成为德化县的主要能源,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章 水利
  第一节 水利工程
  一、蓄水工程
  (一)中型水库
  1.龙门滩水库
  1985年12月26日工程动工,位于龙门滩镇硕儒村,是龙门滩引水工程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1989年9月16日,电站第一台机组(装机2台1.8万千瓦)建成并网发电,12月底全部建成。一级水库电站共完成土石方68万立方米,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5500万元。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6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42亿立方米,总库容528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24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61万立方米,死库容1171万立方米。龙门滩水库大坝是全国第二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利用当地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石料,节约资金200万多元。
  2.涌溪水库
  1996年5月24日工程动工,位于桂阳乡涌溪村,是涌溪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在建时列为泉州市重点工程之一。1999年2月4日,电站第一台机组(装机2台4.0万千瓦)建成并网发电,1999年12月底全部建成。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25.3平方千米(含洪田引水1.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51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532.3米,正常蓄水位532米,相应库水面积2.4平方千米,死水位490米,总库容690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6047万立方米,死库容862万立方米,库容系数24.15%,为年调节特性。
  3.东固水库
  1999年11月15日工程动工,位于水口镇久住村,在建时列入泉州市重点工程之一。2000年9月15日,引水隧洞全线贯通。2001年5月22日,水库下闸蓄水。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26平方千米(不含引水入库1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48亿立方米,校核洪水位411.1米,正常蓄水位410米,相应库水面积1.8平方千米,死水位382米,死库容135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839万立方米,总库容5396万立方米,库容系数25.94%,为年调节特性。
  4.涌口水库
  2003年12月初主体工程动工,2004年年初工程立项,位于涌溪与浐溪汇合口下游约1千米的大樟溪干流上,与永泰县毗邻,是大樟溪流域规划的第一个梯级水电站。工程枢纽布置方式为低水头河床式,是以发电为主兼有滞洪、防洪功能的水力枢纽工程。2006年1月,水库下闸蓄水。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433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5.7亿立方米,水库正常水位246.0米,与涌溪四级电站尾水相衔接,死水位244.0米,总库容1660万立方米,调节库容258万立方米,为日调节特性。业主为德化县四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二)小(1)型水库
  2001—2007年,全县建成小(1)型水库10座,属闽江水系大樟溪、尤溪溪上流的德化境内水库,以发电兼滞洪、防洪功能,其中相垵水库为城区供水配套工程。
  (三)小(2)型水库
  1988—2007年,全县有小(2)型水库43座,总库容1382万立方米。其中9座建于20世纪50—80年代,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建成,质量较差,有的建筑物不完整,遗留尾工多,个别工程出现险情。2000年起,着手进行水库除险加固,按部颁标准3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300年一遇洪水校核进行保坝加固。至2007年年底小(2)型水库达到防洪标准。
  1999—2006年,县水利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统筹城区河道景观,增强城市亲水观感和石牛山景区水环境,建设生态绿水工程的要求,建成醒龙桥闸一座,丁溪、城东、龙津等橡胶坝三座,以及唐寨山、分水洋、榜上等水库三座。
  (四)山地塘坝工程
  2004—2007年,全县投资255万元,建设山地塘坝142处,总库容6.42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00公顷,保证灌溉面积304.47公顷。
  二、引水和节水灌溉工程
  (一)引水工程
  1.龙门滩引水工程
  1986年1月工程动工,位于龙门滩镇硕儒村,跨越闽江及晋江两大水系,在大樟溪上游河段浐溪的龙门滩峡谷筑坝引水,开凿3千米的引水隧洞穿越分水岭。1989年9月,水库下闸蓄水,引水至晋江东溪支流湖洋溪上游河段的锦溪。多年平均径流量4.42亿立方米。梯级电站沿浐溪至湖洋溪河段布置,总天然落差256米,电站的尾水注入山美水库。整个引水工程依次为:龙门滩水库、一级电站、二级日调节水库、二级电站、三级日调节水库、三级电站、内碧水库、四级电站。每年向晋江输水4.16亿立方米,有力缓解晋江下游缺水状态,解决泉州市及肖厝工业区用水问题,改善工程沿线耕地灌溉条件。同时,为东溪沿岸发展淡水养殖、开发旅游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2.“百亩引水工程”
  1988—2007年,全县农田灌溉面积100~450亩的引水工程(统称“百亩引水工程”)62处,引水渠(管)道长80.67千米,受益面积647.33公顷,涉及10个乡镇、27个村。
  (二)节水灌溉工程
  1.喷灌
  20世纪80年代,盖德、有济、丁溪浔中、红星、上涌黄井、水口久住等柑橘场建设喷灌工程,因各种原因,这些喷灌工程已全部报废。2004年,上涌黄井柑橘场改种黄花梨、芦柑等品种,并建设喷灌工程,这种节水灌溉新技术,具有省水、省工及适应性强的优点,又能调节田间小气候,对作物生长、增产具有显著的效果。灌溉面积6.67公顷。
  2.水利园区
  (1)美湖水利园区
  2004年,建设蓄水池4座,容量280立方米,铺设输水管道4.8千米、泥结石机耕路2.2千米,效益面积20公顷,总投资65万元。
  (2)龙门滩镇苏洋水利园区
  2004—2005年,建设挡水坝3座,浆砌石渠道2.0千米,兴修田间渠道4.5千米、田间排涝渠1.5千米,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1.6千米,清淤小河300米,效益面积45.33公顷,总投资76万元。
  (3)龙门滩镇上亭水利园区
  2004—2005年,建设挡水坝1座、蓄水池17座,容量800立方米,铺设输水管道20.6千米、泥结石机耕路4.5千米,效益面积61公顷(喷灌17.5公顷,管灌43.5公顷),总投资61万元。
  (4)国宝乡南斗水利园区
  2005年,投资82万元,建设挡水坝2座,浆砌石渠道2.5千米,兴修田间渠道4.2千米、田间排涝渠1.5千米,铺设泥结石机耕路1.8千米,效益面积46.67公顷。
  (三)渠道防渗工程
  1990—1992年,新建及加固维修小型水利工程60处,有效灌溉面积143公顷。
  1993—1994年,修复小型水利工程30处,完成小型灌水工程49处,铺设U型槽渠道26.2千米。
  2004年后,新建渠道25千米,渠道防渗采取砌石防渗、U型槽衬砌、土工膜、水泥土防渗等工程措施,防渗渠道总长达20.45千米,占渠道总长81.8%,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73.33公顷。至2007年年底,全县共有标准化渠道316千米,受益面积1700公顷。
  第二节 防汛
  一、规划部署
  1988年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防汛条例》等有关规定,县防汛部门贯彻执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救”的方针,坚持“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工作原则,按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地方警察部队和地方民兵组织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等规定,建立以行政首长防汛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包库的防汛职责,实行岗位责任制。每年汛前,县、乡(镇)两级政府都对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进行调整充实,并通过《瓷都德化》、德化有线电视台、德化水利信息网等媒体公布全县小(2)型以上水库包库领导、技术负责人和各乡镇防汛责任人名单;召开防汛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上一年防汛工作,传达贯彻上级防汛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当年防汛工作。
  1994年8月,县政府编制《德化县城区防洪规划报告》。1997年6月,省水电厅水利管理技术服务中心受托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工程初步设计》,德化县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建筑物按4级设计,设计范围为浐溪两岸从隆泰至世科土楼,丁溪两岸从丁溪、浐溪汇合口至搭水桥,堤防保护面积540公顷,人口18.2万人,防洪堤长12.742千米,设计工程量3358万立方米,总投资2002.57万元。
  1997年11月编制《德化防汛简易手册》。1999年5月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预警》编制工作;6月完成《泉州市德化站警戒、危险水位重新核定分析报告》,规定县城关站的警戒水位为481.5米,危险水位为482.5米。同时委托泉州市水文分局完成《德化县洪水风险图的编制》。
  2000年,省水利厅批准增加3.4千米防洪堤建设任务。2001年年底,县完成防洪堤建设任务,城关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的标准,城关防洪堤长16.14千米。2002年9月完成《德化县城区防洪工作预案》《德化县防台风工作预案》。
  二、设施建设
  1990年,在九仙山和城关配置两部短波电台,组成以市防办为中心的无线电视台通信网络。1993年,配置传真机。1995年9月,组建凤洋水文站(初始称凤洋流量站),位于浔中镇凤洋村,测报闽江流域的大樟溪支流,德化浐溪水文情况,测控集雨面积271平方千米。该水文站相继组建置缆道操作间、含沙量检测、浮标投放设备、水位自记计、预警报系统、雨量器和蒸发器等设施。同时,全县设有葛坑、双翰、赤水、格头、盖德、英山、雷峰、荐解、枣坑9个雨量站点。1999年配置卫星云图接收系统,便于实时接收卫星云图和分析台风暴雨情况。2000年购置一部卫星电话和配备电话录音系统。
  2000年,县水利局开始建立城关、龙门滩、凤洋、涌溪、东固、盖德、三班、国宝、赤水、美湖、上涌、春美、大铭、雷峰、南埕、水口、杨梅、葛坑、汤头19个自动监测水位和雨量站点。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县所有乡镇、中型水库和重要小型水库具备水雨情监测站的目标,为科学防洪提供技术保障。2002年年初建设德化县防汛会商室,并于10月配置一部海事卫星电话。2003年9月,建立防汛视讯会议系统。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及预案制度等,均列入各级防汛单位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下简称“三化”)初级建设内容。同年,通过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验收。2004年,建立德化县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便于查询各水库、乡镇的实时降雨和水位情况。
  三、常规检查
  1988—2007年每年汛前,组织检查冲锋舟、救生衣、救生艇、编织袋等防汛物资的储备情况。做好通信联络设施、视讯会议系统、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维护工作,确保汛期正常使用。加强水文、气象预报和防汛值班工作,确保信息畅通。每年3月至5月,县水利部门组织进行全县水利水电工程安全大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一时解决不了的,提出度汛措施,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督促有防洪任务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工程的控制运用计划和安全度汛方案》,制定汛期限制水位并按照分级管理的规定报批,审批下达后严格执行,不得更改。
  四、预警系统建设
  1999年,开始建设德化县防汛预警报系统,当年建成城关、三班、国宝、盖德、龙门滩、上涌、涌溪、东固、石牛山9个水雨站点,以及九仙山、天马山2座中继站和城关1个中心站。
  2002年,开始建设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同年,德化县防汛预警中心成立,与县防汛办合署办公,编制5名。至2003年6月,赤水、美湖、春美、雷峰、南埕、水口、葛坑、杨梅、汤头、大铭10个雨量站点建成,实现覆盖全县各乡镇雨量自动监测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建成防汛短信发送系统。
  2005年,建设涌口、隆泰、红洋、双溪、洪崎坂、红星、大垅、吾坑垅、唐寨山、东风、愚公、桂阳12座水库水雨监测站,至10月,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型水库预警报系统。警报系统由15个雨量站、5个水位站、11个水雨站、2个中继站、1个中心站组成,可覆盖全县18个乡镇和所有小(2)型以上水库,可实时监测18个乡镇的降雨量和重要小(2)型以上水库水位;建设视讯会议系统,该系统具有电视电话会议、远程异地防汛会商的功能,通过视讯系统可与省、市防汛指挥部进行对话,及时接收防汛指令,提高防汛抗灾的科学指挥决策能力;建设FY-2C卫星云图接收分析系统,可实时自动接收国家FY-2C气象卫星发送的云图信息,每小时一幅图像。其功能主要是实时接收红外、可见光、水汽云图等,还可进行云系分类分析降水、云图动画、台风路径等,为防汛指挥提供技术依据;配备NEPA全球卫星电话,可在任何地方进行通话;建立短信发送系统,依托网络通信的信息发送系统,一次性向相关领导和有关人员群发防汛抗洪信息;建设虚拟传真系统,通过该传真工作平台,可将防汛传真一次性群发到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健全局域网,建成县乡视频会议系统,组织实施“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防汛工程。
  五、河道清障
  1985年,按照国家防总确定“谁设障谁清障”原则,由县水利部门负责做好全县河道清障工作。要求各设障单位和个人限期拆迁,并不予补偿。
  20世纪90年代,德化县清除苏坂里河道沙滩中的紫胶树经济作物、隆泰河滩上的露天歌舞厅等多处阻碍违规物,确保河道畅通,提高防汛抗洪能力。
  21世纪起,以县城河道,以及南埕、水口、国宝、上涌等乡镇河道的疏通、治理为重点,其中城关实施绿水、清水工程,乡镇实施清障、筑堤工程,确保河道畅通、堤岸坚固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05—2006年,德化县城区实施河道清水工程,主要是采取清淤、清障、护岸等措施;河道清淤实施范围为浔中世科桥至庆隆桥河段,总长度8.3千米,其中砌筑防洪堤护岸工程2.2千米,清淤土石方27.6万立方米,护岸土石方开挖3.6万立方米,砌石防洪堤1.71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93万元。通过整治提高主河道行洪能力,改善环境,美化城镇。
  第三节 水土保持
  一、水土流失
  1983年10月,德化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水土普查小组对全县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1984年,普查结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共162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7.3%。无明显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霞碧、南埕、水口、大铭、春美、杨梅、汤头、桂阳等;一般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雷峰、盖德、赤水、国宝、美湖、上涌、葛坑等;严重流失区主要分布在浔中、三班等。
  1996年,经定量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27.05平方千米(侵蚀模数≥500吨/平方公里·年),占土地总面积10.25%;无明显流失1988.80平方千米,占89.75%。在各类土壤流失中,轻度流失面积135.08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59.49%;中度流失面积33.94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14.95%;强度流失面积19.72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8.69%;极强度流失面积19.91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8.77%;剧烈流失18.40平方千米,占流失总面积8.10%。全县土壤年流失总量126.16万吨,区域土壤侵蚀模数569.33吨/平方公里·年;流失地侵蚀模数达4936.14吨/平方公里·年,属中度流失区。
  2000年,经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24.19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10.1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3.46平方千米,占流失面积68.45%;中度流失面积31.20平方千米,占流失面积13.92%;强度以上流失面积39.53平方千米,占流失面积17.63%。全县区域平均侵蚀模数为371.5吨/平方公里·年,与1996年比较,水土流失面积仅减少2.86平方千米,但流失程度下降较快。中强度以上流失从1996年91.97平方公里下降到70.73平方公里,减少23%。
  二、治理措施
  1986—2002年,德化县先后开展治理22条小流域工作。采取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从山上到山下,从坡到沟,进行集中连片,成规模治理,以封禁山林、营造水土保持林和种草、坡地改造等方法为主进行治理。其中英山小流域位于龙浔镇英山、丁溪村,流域面积14.98平方千米,封禁333.3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28.8公顷,种果树93.4公顷,坡耕地改造82.9公顷;桥内小流域位于三班镇桥内、岭头、儒坑、锦山、龙阙5个村,流域面积20.96平方千米,封禁533.3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83.2公顷,种果79.7公顷,茶园改造51.2公顷;仙境小流域位于浔中镇仙境、石鼓、龙岸、浔中4个村,流域面积17.62平方千米,封禁536.8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31公顷,种果12公顷,茶园改造41.6公顷;奎斗小流域位于三班镇奎斗村、龙门滩镇苏洋村、浔中镇凤洋村,流域面积17.2平方千米,封禁350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83.8公顷,退耕还林20.9公顷,坡耕地改造102.1公顷。
  2004年,德化龙门滩水库重要水源地由省水保部门列为全省八个水库库区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试点工程之一;至2007年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工程10358公顷(治理水土流失3425公顷),其中封禁8509公顷(治理水土流失1576公顷),水土保持林1365公顷,坡地改造427公顷,防洪沟7.9千米,蓄水池42口,道路21千米。
  2006年4月,水利部将德化县列为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工程实施期3年(2006—2008年),实施封禁3.2万公顷、人工补植1100公顷、蓄水池35口、防洪沟5.6千米、护坡工程5千米,配套设施生态公益林保护48400公顷、退耕还林124公顷,基本农田建设600公顷、小流域综合治理2840公顷、建设沼气工程500口,修建和扩建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工程15座、总装机1.8万千瓦。
  2000—2007年,全县投入资金370万元,进行矿山迹地治理133.33公顷。其中2000—2003年,投资30多万元,在雷峰镇朱紫村矿迹地种植宽叶雀稗、香根草、百喜草、桉树33.33公顷。
  至2007年,全县累计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29.01平方千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70.70%,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56.90%提高到77.30%,林地绿化率达94.7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进一步改善流失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三、监管
  (一)宣传
  1991年起,县确定每年6月份为水土保持宣传月,在矿区、学校和重点乡镇举办培训班;利用新闻媒体播放公益广告标语;印制宣传材料和设立固定宣传牌;与县科协联合开展“十百千万”水土保持科技传播行动,确定德化一中、五中、国宝中学、德化第一实验小学等学校为水土保持基点教育学校,开展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讲座;分发水土保持知识问卷;开展水土保持征文和摄影活动;举办“水土保持——建设家园”夏令营等形式,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活动。
  (二)监督
  1987—1989年,德化县先后成立浔中、三班、盖德、上涌、霞碧、赤水、大铭等乡水土保持管理站,每个站配备兼职管理员3~5人。各管理站以及葛坑、桂阳、美湖、水口、国宝等乡还设1~3名水土保持检查员,全县持有福建省核发的“水土保持检查员证”人员34名。在监管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的水保工作方针,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和行政监督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三权”制度(即审批权、收费权、监督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如实申报水土保持方案,严格执行“四同时”(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同时验收)制度,做好防护设施,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并对人为破坏水土资源行为给以及时查处。
  1993—1999年,查处开山、采石等破坏水土资源的违法行为150起,减少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33.33公顷,开展迹地治理66.47公顷。1998年8月,建立水土保持监督站,按财政部门统一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票款分离制度,收取补偿费19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
  2000—2002年,开展水土流失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查处、制止乱开、乱采乱垦、乱伐、乱堆等破坏水土资源的“五乱”违法行为。全县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累计组织执行检查人员160人次,查处、制止“五乱”违法行为69起。全县完成迹地治理84.87公顷,其中火烧迹地64.4公顷。
  2003年,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专项检查活动,组织30人次,检查建设项目30处,办理水土保持方案27份(其中补报水土保持方案1份),缴纳水土流失防治费7万元;投入资金1200万元,落实水土保持措施30处;责令整改151处,促进开发建设项目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2004年,把好土地使用、征用和采矿登记中水土保持审批关,督促2家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申报水土保持方案。深入土地、矿产资源开发建设工程,督促开发建设单位严格按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组织实施,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2005年,开展山地开发水土保持检查执法工作,制止因山地开发不当而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保护山地资源。要求各乡镇严格控制陡坡地垦殖,开发25度以下、面积百亩以上山坡地,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并有计划地对已造成水土流失的山坡地,开展恢复治理。制止违法开垦10起,面积1.33公顷,督促业主采取补救措施10起,面积37.33公顷。
  2006—2007年,重点检查2005年以来新、续建交通设施项目。检查省道206线小溪至上涌路段改建工程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投入资金2709万元,修建挡土墙15.247千米,截、排水沟38.2千米,拦渣坝15座,植被恢复533.33公顷,种植行道树0.4万株、桉树苗4.7万株、边坡藤花6.4万株、种草4.6万平方米。督促落实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德化段水土保持措施,省道206线尤溪界至德化上涌公路、德化城关至雷峰二级公路改造工程等2个新建交通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07年,德化县水土保持部门督促矿区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下发整改通知书35份,取缔非法采矿、挖土洗沙点10处,督促老(旧日)矿补办水土保持方案2份,林地征占用许可证8份。
  第二章 电力
  第一节 电站建设
  一、水电站建设
  (一)1万千瓦以上电站
  1.龙门滩一、二级电站
  由省水利厅、泉州市人民政府、德化县和永春县人民政府三级四家按20%、30%、30%和20%的投资比例,组成泉州市龙门滩引水工程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建设。1985年12月26日,一级电站正式开工;1989年8月27日大坝下闸蓄水,同年9月16日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同年12月1日第二台机组投产,总投资5775万元(包括110千伏线路及二级电站前期工程费350万元),装机容量1.8万千瓦(2×90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7344万千瓦时。工程建设资金除省、市、县集资外,水利电力部和国家能源部给予2000万元低息贷款。
  二级电站于1989年9月16日开工;1992年8月30日第一台机组投入试运行,同年10月21日第二台机组投产,总投资5910万元,装机容量2.6万千瓦(2×1.3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亿千瓦时。工程包括大坝、引水隧洞、发电厂房、输变电工程四部分。大坝坝高18.5米,水库总库容70万立方米,引水隧洞设计过水流量30.9立方米/秒;输变电工程包括自永春城关110千伏电站至山美水电站、二级电站至德化及永春3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总长60.1千米。
  1999年,龙门滩一、二级电站进行增容技改,一级电站扩容2×1600千瓦,二级电站扩容2×1800千瓦,使一、二级电站装机容量分别增至2.12万千瓦和2.96万千瓦。
  2.涌溪三级电站
  1996年5月动工,工程位于水口镇久住村小溪板。电站设计水头185米,引用流量24.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1.25亿千瓦时。安装2台HL(L185674)-LJ-145的水轮机和2台SF2-J20-10/3000立轴悬式水轮发电机,采用计算机监控。开敞式110千伏开关站安装2台总容量6.5万千伏安变压器。
  涌溪三级电站与东固电站发电机机端电压均为10.5千伏,涌溪三级1#机与1#主变组成单元接线,涌溪三级2#机、东固机组与2#主变组成二机一变扩大单元接线,两台主变压侧电压均为110千伏。110千伏母线为二进三出单母线接线,三回110千伏出线分别至城关变、李田变和涌溪四级电站。梯级电站的电能均通过110千伏德涌线(总长35千米)送至城关并入省网。1999年2月,两台机组同时并网发电。至2007年底,累计发电量8.43亿千瓦时。
  3.东固水库电站
  1999年11月动工,工程位于涌溪支流梓溪的下游段,水库坝址位于水口镇久住村。电站设计水头76米,引用流量16.4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1.2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3030万千瓦时。采用计算机监控。东固水库电站与涌溪三级水库电站一期工程共用一座厂房、开关站。安装一台型号HL(F115)-LJ-130的水轮机和一台型号SF11-12/3300立轴悬式发电机。2001年7月投产发电,至2007年底,累计发电量1.45亿千瓦时。
  4.涌溪四级电站
  2002年5月动工,工程位于水口镇丘坂村。电站设计水头59米,引用流量43.3立方米/秒,电站装机容量2×1.1万千瓦,全部采用计算机监控。多年平均发电量6715万千瓦时,装有2台HL[(L2471324)-J]-160水轮机和2台SF-J11-16/3400立轴悬式发电机,安装1台容量3.15万千伏安主变。电站发电机机端电压10.5千伏,组成二机一变扩大单元接线,主变压侧电压110千伏,110千伏母线为一进二出单母线接线,两回110千伏出线分别至涌溪三级电站和涌口电站。两台机组分别于2003年10月20日和23日并网发电。至2007年年底,累计发电量2.21亿千瓦时。
  5.涌口水库电站
  2003年12月初主体工程正式动工,位于涌溪、浐溪汇合口下游约1千米处,与永泰县毗邻,为县大樟溪流域规划中干流开发的第一级水电站,为低水头河床式电站。电站装机容量2×1.25万千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7320万千瓦时,年利用小时2950小时。内装两台转轮直径2.6米的混流式发电机组和100吨桥式起重机1台;开敞式开关站,内装两台容量3.15万千伏安主变1台。2006年3月28日机组投入试运行,同年6月第二台机组投产。至2007年,累计发电量0.9亿千瓦时。业主为德化县四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6.洪崎坂水电站
  2001年7月动土兴建,位于春美乡尤床村。电站设计水头270米,设计流量4.2立方米/秒,装机容量1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3240万千瓦时,一台1.25万千伏安主变。2002年10月并网发电。
  (二)1万千瓦以下电站
  1992—2007年,全县共建设小电站72座,总装机容量86915千瓦。
  二、热电厂
  德化热电厂,全称为福建省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德义热电分公司,原名福建省德化县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厂址位于浔中镇乐陶村三车洋,占地总面积6.65公顷,装机容量2×1.2万千瓦。
  1994年3月18日,热电厂工程正式动工,土建工程由福建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机电安装由上海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承担。1994年7月26日,经过多方洽谈,原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与新加坡德义投资(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在泉州签订“德化县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合同书”,共同投资建设德化热电厂,合同约定:原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出资8673万元(966万美元),占公司注册资本70%;新加坡德义投资(国际)私人有限公司出资3717万元(414万美元),占公司注册资本30%。合作期限20年,外方不参与经营管理,以净股息获取投资回报,前3年投资回报率20%,后17年22%,利润若超出该回报率,仍可投资比例享受,股息每半年兑现一次。
  1994年12月3日,1号炉完成主体安装。1995年6月29日,1号炉第四次点火宣告成功后经多次试验和研究总结,于7月8日正式带1号发电机运行,并网发电。1995年8月24日,2号炉顺利点火,并带2号发电机并网发电。德化热电厂点火成功,结束福建省没有大容量循环流化床燃烧无烟煤的历史。
  2001年,中方出资金收购外方股份;2001年9月1日,德义热电有限公司合同章程提前终止。经德化县政府同意,2004年12月16日,德化热电厂在德化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为“福建省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德义热电分公司”。截至2004年年底,热电厂累计完成发电量11.5亿千瓦时,年最高发电量达1.7543亿千瓦时(2003年),累计供热约12万吨,供热用户9家。因锅炉设计存在不宜燃烧福建无烟煤缺陷,产前负债率偏高,污染度高,经营陷入困难境地,2007年停产拍卖。
  第二节 输变电网建设
  一、输电网
  (一)35千伏线路
  1988年5月,35千伏琼英变电站投入运行,并与赤水开关站连接,使后溪一、二级电站及大铭、春美两乡的水电站联入县网。1989年3月,从城关变电站引出一条7.2千米的线路至35千伏盖德变电站。同年9月,龙门滩一、二级水电站2回路各长16.7千米联网投入运行。至年底,全县联网电站55座,装机81台,容量15949千瓦;35千伏输电线路106.6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927.7千米,低压输电线路1358千米,35千伏变压器7台、19700千伏安,10千伏变压器322台、44000千伏安,工程总投资786万元。1990—1992年,对已架成的35千伏输电线路进行常规维护。1993年架成龙英线35千伏输电线路5.203千米。1994—1997年,架成阳石线、热电双回线、村涌线、城高线、盖桥线31千米。2000—2003年架11条35千伏线路、106.674千米。2004—2007年对已架成输电线路进行维护。
  (二)110千伏线路
  1.德龙线
  1987年10月,为缓解永春、德化两县供电紧张局面,经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龙门滩水电站的配套工程。德龙线,从龙门滩二级水电站至德化变电站,线路全长16.88千米。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由泉州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施工。导线选用LGJ-185,架空地线为GJ-35。全线采用防震锤消振,其中导线采用FD-3,地线采用FG-50。1989年竣工。
  2.德涌线
  从德化变电站至涌溪三级水电站,线路全长34.063千米。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1998年12月开工,由泉州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施工,1999年2月竣工。导线采用钢芯铝绞线LGJ-240/40,架空地线采用GJ-50锌铝合金镀层钢绞线。
  3.涌李线
  110千伏涌李线,起自涌溪三级水电站,终至110千伏李田变电站,线路途经德化县水口镇、桂阳乡、葛坑镇,全长14.63千米,2001年5月投入运行。
  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由泉州供电局电力工程公司施工。全线杆塔共计34基,其中水泥杆32基,铁塔2基。所有杆塔均为单回路杆塔,直线杆17基,耐张杆17基。导线采用LGJX-240/40稀土钢芯铝绞线,避雷线采用JG-50钢绞线,导线耐张绝缘子串采用FXB4-110/100合成绝缘子串及XP-70瓷质跳线绝缘子,直线串采用FXB4-110/100合成绝缘子串,杆塔基础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底拉盘,全线采用防震锤消振。
  4.赤龙线
  110千伏赤龙线,起自110千伏赤水变电站,终至110千伏龙浔变电站,线路途经德化县赤水镇、国宝乡、浔中镇、龙浔镇,全长22.203千米,2002年7月投入运行。
  该工程由泉州电力勘察设计所设计,福建源大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全长共有杆塔60基,其中水泥杆47基,铁塔13基。导线采用LGJ-240/40钢芯铝绞线,避雷线采用GJ-50钢绞线及OPGW-24B1-61光缆,绝缘子采用FXBW-110/100及FXBW-110/70合成绝缘子串。本线路110千伏赤龙线#1杆与110千伏赤李线#1杆同杆架设,110千伏赤龙线#2杆与110千伏赤李线#2同杆架设。
  5.赤李线
  110千伏赤李线,起自110千伏赤水变电站,终至110千伏李田变电站,线路途经德化县赤水镇、上涌镇、葛坑镇,全线长24.443千米。
  110千伏赤李线由德化县德益水利水电勘察设计所设计,福建源大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沿线地形大部分是山地及丘陵地,属C1及污秽区。共有杆塔69基,其中水泥杆63基,铁塔6基,同杆塔架设5基。导线型号选用LGJX-240/40钢芯稀土铝绞线,避雷线选用GJ-50钢绞线及OPGW光缆。110千伏赤李线于2004年5月4日投入运行。
  二、变电站建设
  (一)35千伏变电站
  1.桥兜变电站
  2004年年底投产,有1#变2500千伏安1台,2#变3150千伏1台,3#变2500千伏安1台,4#变2500千伏安1台,计4台10650千伏安。35千伏进线4回路,10千伏出线9回路。
  2.高漈变电站
  2004年年底投产,有1#变2500千伏安1台,2#变4000千伏安1台,计2台6500千伏安。35千伏进线2回路,10千伏出线8回路。
  3.琼英变电站
  1988年7月建成投产,安装4000千伏安主变2台,3150千伏安主变1台,总容量11150千伏安,有35千伏1进线1回路,10千伏出线8回路。
  4.湖二变电站
  2002年9月投产,原村场变电站迁至湖坂村建湖坂第二变电站,更名湖二变电站。当年12月竣工。安装5000千伏安1台,35千伏进线1回路,10千伏出线5回路。
  5.雷峰变电站
  2001年1月投产,县电力公司设计、安装SZS-2500/35型4000千伏安1台,35千伏进线1回路,10千伏出线7回路。
  6.芹三变电站
  该地区小水电有:云溪一、二级,戴深溪一、二级,芹潭,芹一、芹三,双一、东古塞等电站装机容量7285千瓦,2001年8月,1#变安装4000千伏安1台,2001年8月,2#变安装2500千伏安1台,2002年年底,3#变安装2500千伏安1台。至2004年年底计3台9000千伏安,35千伏进出线1回路。
  7.三班变电站
  三班是陶瓷业较发达的乡镇,年用电量1800万千瓦时。为满足陶瓷业生产用电需要,2002年,县电力公司在泗滨村安装1台SLZ型5000千伏安变压器,35千伏进出线2回路,10千伏出线7回路。
  8.春美变电站
  2001年,县电力公司安装SZ9-2500/35型2500千伏安1台,35千伏安进线2回路,35千伏1台回路,10千伏出路1回路。
  9.龙门滩一级电站坝区变电站
  2002年投产,有1#变5000千伏安1台,35千伏进线回路,10千伏出线回路。
  (二)110千伏变电站
  1.城关变电站
  1981年建成的德化县35千伏变电所,其西侧留有扩建110千伏变电站的位置。1989年,续建德化城关变电站,总投资220万元。1990年年底,变电站有110千伏变压器1台,容量3.15万千伏安;110千伏德龙线进线1回路,电源接至龙门滩水电站;35千伏出线4回路,高漈、永春、盖德;10千伏出线11回路。1995年后,用电负荷高,小水电发展快,加上德义热电厂(总装机二台24000千瓦)投产。又改造增容1#主变,8-31500/110型号(1984年以35千伏先运行,龙门滩投产后1#主变改110千伏运行,热电厂投产后全部改选110千伏运行)。时城关变电站有110千伏进出线回路,35千伏进出线6回路,10千伏进出线13回路。
  2.李田变电站
  2000年4月开工,安装1台S
  Z-20000/110型主变,投资1141万元,2001年竣工。2002年底,李田变电站有110千伏进线1回,35千伏进线2回,10千伏出线5回。
  3.赤水变电站
  始建于1983年。1987年10月5日,赤水变电技改立项,改建110千伏变电站,占地面积4400平方米,由德化电力公司负责设计、安装1台SL-1/31500型号为主变;同年竣工,总投资245万元,有110千伏进线1回路,35千伏出线5回路,10千伏出线1回路。
  4.龙浔变电站
  改革开放后,城关地区陶瓷工业用电量大幅度增加,龙浔变电站于2001年11月动工兴建,占地面积2770.2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458.1万元,第一期工程有主容量1×315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回,35千伏线路2回,10千伏线路5回,2002年9月6日投入运行。第二期工程新增10千伏线路4回,于2004年8月份投入运行。龙浔变电站是由省电力设计院按照“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设计,属于室内式变电站,设备保护采用微机保护后台监控;110千伏开关采用高压六氟硫断路器;35千伏开关采用户内型手式高压开关柜;10千伏开关采用铠装移开式开关柜。
  5.乐陶变电站
  2006年3月25日动工兴建,占地面积9722.68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834万元,第一期工程主变容量1×315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1回,35千伏线路6回,10千伏线路10回,2006年6月22日投入试运行。
  6.南埕变电站
  2006年11月6日开工,工程总投资1840万元,主变变压器1台200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2回进线,35千伏出线3回,10千伏出线4回。新建110千伏线路长度单回路20.35千米。工程由德化县德益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所设计,由泉州亿兴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泉州亿盛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负责监理,2007年4月15日竣工。
  第三节 用电
  一、农业用电
  1988年,全县农业用电量431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5.5%。
  20世纪90年代后,德化农田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农产品加工更加普遍,尤其是粮食及其食品加工,各家各户均告别延续千年手工操作历史,采用电动机械加工,农业用电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二、工业用电
  1988年,德化县工业用电5319万千瓦时,占全县用电量68.5%。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陶瓷、冶炼、水泥、机械制造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全县工业用电量猛增。2007年,全县工业用电5.75亿千瓦时,是1988年的10.8倍,占全县用电总量84.6%。
  (一)陶瓷
  1988年,全县229家瓷厂中,有电热烤化炉283个,容量8414千瓦;烧成电窑84座,容量3950千瓦;隧道窑15条,容量149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1960万千瓦时,占全县用电量25.2%,年节省木材6.6万立方米。1990年年底,全县有烤花炉291个,容量8734千瓦;电窑86座,容量4040千瓦;隧道窑16条,容量164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2864万千瓦时。2001年,全县电热烤花炉及电窑共500座,容量1.01万千瓦;电热隧道窑24座,容量857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8000万千瓦时,占全县发电量30%。
  2002年始,德化有一部分陶瓷厂使用柴油、煤油、冷煤气、液化气、天然气等为燃料烧瓷,但用电量稳中有升,电能仍是陶瓷工业的主要能源。
  (二)冶炼
  1978年3月,德化开始用电代煤冶炼生铁。1978年至1984年6月,德化铁厂先后建成容量400、1000、1800千伏安电炉,年生产能力超过万吨,年需电能1900万千瓦时,节煤3万多吨。1987年9月,德化铁厂建成工频炉铸造车间1座。1988年1月,德化盖德铁合金厂第一期工程1800千伏安电炉建成投产。是年,全县用电炼铁耗用丰水期电能1951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5.1%。
  20世纪90年代末,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德化冶炼行业发展稳中略降,电能消耗也呈下降趋势。
  (三)水泥
  1988年,全县生产水泥年用电量446万千瓦时。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曾坂新建股份制水泥企业。1993年,在浔中镇英山村建成德化水泥厂,生产规模扩大,年用电量也随着增加。按每吨水泥耗电约100千瓦时计算,1995年水泥企业用电量1527万千瓦时,2000年用电量2388万千瓦时,为历年来最高。2001年后,受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水泥产量略有下降,年用电量1000万千瓦时~1500万千瓦时,2007年用电量1024万千瓦时。
  此外,矿山开采和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也是用电大户,约占全县工业电总量10%,年用电量3000万千瓦时左右。
  三、生活用电
  1988年,全县有194个村、街用电,占村、街总数99.49%;用电户数55127户,占总户数94.3%,人均用电量260.5千瓦时,是1982年的2.2倍,供电保证率98.1%。全县生活用电量1033万千瓦时,占总用电量13.3%。其中利用丰水期电能烧水煮饭9200多户,使用微型鼓风机节柴灶18800多户,用电量248万千瓦时,年可减少消耗木材3万立方米。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空调、电炊具、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逐渐普及,居民生活用电量迅速增加,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
  第四节 农村电气化
  一、农村初级电气化县
  (一)电源建设
  1983年,德化县列入全国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至1988年年底,全县建成小水电站108座、13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1.87万千瓦,年发电量7549千瓦时,比1982年增长160.6%。全县电站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4035小时,县电力公司所属电站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5338小时,电站主要设备完好率96.7%。
  1989年6月18日,省政府委托省水电厅等有关单位,在德化召开德化县农村电气化试点初级阶段验收会议,一致通过《德化县农村电气化初级阶段验收会议纪要》,并报送省政府转报水利部批准。
  1990年9月20日,水利部正式发文批准德化县为初级农村电气化县,并发给初级农村电气化铜牌和证书。
  (二)电网建设
  1987年3月27日,县电网联入省电网。截至1989年5月底,联网电站有58座83台,装机容量1.7141万千瓦,占总装机91.6%。全县拥有高低压线路2524.8千米,其中35千伏线路113.8千米,10千伏线路1003千米,低压线路1408千米;35千伏变电站9座11台,容量2.66万千伏安;10千伏配电变压器322台,容量4.4万千伏安,综合网损率11.89%。县电网供电面不断扩大,由1982年10个乡(镇)、46个村(居委会)增至194个村(居委会),100%的乡(镇)、99.5%的村用上质量可靠的电,县电网用户由1982年占全县31.4%增至96.3%。
  (三)用电水平
  1988年,全县供电保证率达98.1%。1989年5月底,全县18个乡(镇)、195个村(居委会),已全部用上电。全县5.84万户,已用上电的有5.71万户,拥有鼓风机节柴灶1.88万户,占总户数32.2%。所有的乡、村都用上了电,电能质量得到保证,用电领域扩大。县办工业用电量3931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186万千瓦时;文教卫生用电量1633万千瓦时;生活用电量1033万千瓦时,户均176.6千瓦时;总用电量6783万千瓦时;人均260.5千瓦时。
  (四)丰水期电能应用
  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小水电大部分属径流开发,丰水期电站电能充足,县电气化办、科委、水电局、节能办等有关单位组织科技人员对电热器、炉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推广用电冶炼、烧瓷。1988年1月,德化盖德铁合金厂第一期工程1800千伏安电炉建成投产,用电冶炼达到新水平。同年,全县229家瓷厂中有电热烤花炉283个,容量8414千瓦,烧成电窑84个,容量3950千瓦;隧道窑15条,容量149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1960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8.9%,年可节省木材6.6万平方米,降低燃料成本100多万元。是年,全县用电炼铁耗用丰水期电能1951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5.1%。
  (五)资金来源
  1983年,县贯彻“以电养电”政策,实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广泛集资办电。至1988年,全县电气化投资2877万元(包括省、市、县联合开发的龙门滩引水工程德化投资940万元),其中县、乡、村、户自筹836万元,国家补助或周转资金285万元,银行贷款816万元。多方集资使电气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88年,县电力公司实现利润114.87万元,比1982年44.6万元增长157.56%。
  二、“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
  (一)电源建设
  2001年,德化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十五”期间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2001年后,全县共建成农村小水电56处,新增装机容量9.539万千瓦,比基准年2000年15.1万千瓦增长63%。至2003年,县建成具有完全年调节性能、装机容量分别为4万千瓦、1.2万千瓦和2.2万千瓦的涌溪三级、东固和涌溪四级电站;采用最新自动化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实现对三个梯级水电站的远距离全方位监控。2004年7月,比计划提前近2年在全省率先通过达标验收,水电农村电气化和农村水电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5月底,全县电力装机容量24.2万千瓦,热电装机容量2.4万千瓦,小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各县、市(区)前列。德化县通过两轮的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结出一套林、电、瓷三者良性循环发展的典型经验。
  (二)电网建设
  全县水电站全部入网,建成以城关、龙浔、赤水、李田、乐陶、南埕等6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千伏变电站为骨干的电网,通过10千伏线路辐射到全县各乡镇、村。县外以1回110千伏线路联入泉州井山变电站,35千伏线路与邻县永春、永泰相连。
  (三)用电水平
  全县用电面积不断扩大,用电指标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县总用电量4.54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1489千瓦时,比基准年增长136%。其中,总生活用电量5670万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605千瓦时,比基准年增长26%。全县通电户率达100%;供电可靠率、晚高峰时段农村用电保证率均达96%以上,超过电气化标准;丰水期全县实行小水电代燃料的户数1.95万户,占全县总户数24.16%,超过电气化指标20%。全县农村水电提供电量2.3亿千瓦时,100%为全县乡农提供用电,超过电气化指标50%。
  (四)融资渠道
  德化县以电气化建设和农网改造项目为重点向上争取资金支持,并出台一系列集资办电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办电积极性,发动群众集资办电,广泛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参股建设农村小水电,使民间资本成为水电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采取电力部门筹资和电站业主投资相结合的办法,筹资建设电网主网架。2001—2004年,德化县共完成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4.6亿元,有近60%资金来自银行贷款。吸引省水利投资公司等县外企业参股建设涌溪梯级电站,促进集约化经营。
  第三章 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德化县水利局
  1986年,县水利电力局内设人秘股、水利水电股,负责全县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安装、运行和管理工作。1990年,县人民政府确定县水利电力局为德化县水行政主管部门。1996年6月,县水利电力局更名为德化县水利水电局。
  2003年3月,县水利水电局撤销,组建县水利局,县防汛办、水土办挂靠县水利局,乡镇水利站归属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县水利局内设办公室、水政水资源股、水利农电股;事业单位有防汛办、水土办、水利管理站、水资源管理站、水政监察大队、水利技术队。
  二、德化县水土保持委员会
  1984年3月6日,德化县水土保持委员会成立,主任由副县长担任,副主任由县农委、水电局、农业局、水土办主任担任,下设办公室,与县农委合署办公。
  1987—1989年,浔中、三班、盖德、上涌、霞碧、大铭等乡镇水土保持管理站先后成立,管理站每年配兼职管理员3~5人。葛坑、桂阳、美湖、水口、国宝等乡配水土保持检查人员1~3人。全县持有福建省核发的“水土保持检查员证”人员34人。
  1998年,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加挂“德化县水土保持监督站”牌子。2002年7月9日,水土保持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县水利局。同年8月13日,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为县水利局的挂靠单位。
  三、德化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1956年6月,德化县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成立,指挥部人员数年或一年一调整,设指挥长1名,副指挥长若干名。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防汛抗旱工作,对全县主要河流水电站、中型水库(龙门滩水库除外)实行统一调控和调度汛限水位以上的水量;办公地点在县水利局,主任由县水利局分管领导兼任。
  四、泉州市龙门滩引水工程管理处
  1989年12月,泉州市龙门滩引水工程管理处成立,负责一期工程的两座水库、两级电站的生产运行管理工作。管理处属市水利局垂直管理单位,内设办公室、财务材料科、生产技术科、保卫科等。下辖水库管理所、一级电站、二级电站、检修分场和综合经营站。管理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为企业法人代表,干部、职工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团结进取、爱岗敬业、务实高效”为企业精神。1994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1999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先进单位;2001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先进集体。
  第二节 水政管理
  一、水政水资源管理
  1988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1989年年底,德化县水政水资源管理站成立,开展水利执法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水政水资源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1991年,县在春美、葛坑、杨梅、汤头、大铭、美湖等6个乡进行水利执法体系试点,当年收水费粮10万千克;次年,全县收水费粮14.42万千克,水利设施综合经营总收入32万元。
  1992年6月,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对盖德乡大墘、三福村引水冲土洗沙进行专项调查,形成报告,责成及时解决。7月,县政府为此发出《关于保护水环境防止水污染的通告》,进行全县通报。1993—1999年,查处开山采石破坏水土资源的违法行为150起。1999年1月,县政府下发《关于开矿、采石及基本建设项目必须申报水土保持方案的通知》,加强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工作。
  1996年11月1日起开征水资源费,完善取水制度。当年对自来水公司各小(1)型水库及装机500千瓦以上小水电站进行取水登记、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1997年6月11日,德化县水政监察大队成立,正式编制3人,县水电局选拔培训,任命6名水政监察员。
  200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正)》颁布实施,县水利局统一管理水资源职能。2004—2006年,审查发放取水许可证85本,征收水资源费102万元;查处破坏、侵占水利工程的违法案件20起,拆除违章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07年,完成取水换证登记145份,办理取水许可证162本,其中水电站151本、其他11本;矿山、自来水年取水量1712万立方米,征收水费500万元。同时,查处龙门滩镇霞山村“四无”水电站和赤水镇苏坂村违法筑坝采沙案件。全县现场制止水事违法行为58起。
  二、水利工程管理
  1988年,水利工程由县水利电力局派出机构乡水利水电工作站与乡、村形成三级管理体制。继续推行小型水利工程由受益者负责维护管理,受益面积大、受益人多的工程,有个人承包维护管理,如三班村上泗圳、丁溪村大墘圳、浔中村宝美圳、隆泰村宏祠水轮泵由专人维护管理,确保用水效益。
  1990年后,采取增加政府投资,群众投工措施,建成5座小(1)型水库、50座小(2)型水库以及5338处水利工程。小(1)型以上水库工程设有管理房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工作;小(2)型水库和引水工程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县水利电力局负责制定小(2)型以上水库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续建配套和维修计划,由乡(镇)水利水电管理站负责实施。1994年后,水利工程建设推广混凝土U型槽渠道标准化建设,发展节水型水利工程。采用土工膜、高压喷浆和化学灌浆,进行水库除险加固。
  2000年起,水利工程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五项制度。2004—2006年,实施初级水利化县建设,进行主要水利工程加固,修复小型引水工程250处,新建小型引水工程20处,新建小(1)型水库1座、小(2)型水库3座,3座小(1)型、6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工程建设管理,把好规划设计、工程质量、竣工验收“三道关口”;抓住材料设备采购、施工队伍选择、工程检查验收、资金管理使用、技术质量监督“五个环节”,重点工程严格实行“五项制度”和质量终身负责制。
  第三节 电力管理
  一、管理体制
  1988年,维持县水利电力局、县电力公司、17个乡镇水利水电管理站三级水电管理格局,县电力公司负有统一管理、调配水电站发电、供电、用电的职能。1992年10月,德化县水利电力总公司成立,与县水利水电局合署办公,政企开始分开管理。1998年,重新组建德化县电力公司。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电力行业分为电源和电力运行两大系统,各自独立经营管理。
  2000年,县水利水电局负有开发水资源、管理全县发电企业和水利水电国有资产职能,强化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防止水利水电行业国有资产流失。2001年11月,县水利水电勘设计室改制,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县德益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所,水电工程实行规范化管理。2002年,德化县电力公司与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经营,实行股份制改革,当年组建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全县电力企业管理。2004年,福建省德化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完成股份制改革,省电力有限公司占60%股份、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代表地方政府占40%股份。
  二、安全生产管理
  1988年,县电力公司实行《德化县电力公司安全事故调查处理规定》,规定县网内各生产单位现场运转规程的交接制度,巡回检查制度、设备检修制度,以及安全操作制度,对班组人员严格考核。行业实行从业合格证制度,当时全公司122人取得电工合格证。1988—2007年,省、市、县组织多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各电站、变电站规章制度和设备进行大检查,采取设备评级立卡、设备缺陷等级备案办法,防止事故发生。1990年,县水利水电局按照“安全第一”原则,对电力企业及所属单位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企业主管为第一安全负责人,层层把关,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并建立检查、督促等规章,严格执行“两票”(即工作票、操作票)、“三制”(即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采用自动化技术。2000—2005年,1万千瓦以上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少人值守”的计算机远程监控;电网调度实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的“四遥”功能,4座110千伏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安全生产管理逐步走向自动化。
  三、电力调配
  1987年3月,德化城关变电站至永春县五里街变电站35千伏网络投入运行,联入福建电网,结束孤立网络状态。1989年5月,全县联网电站58座83台,装机容量1.7141万千瓦。县电网供电面扩大,100%乡(镇)、99.5%村用上质量可靠的电能。1999年,县调度室采用山东大学ES60系列完成城关、热电厂、赤水、高漈、桥兜等五个电站安装和验收;完成城关iES500主站的安装和验收。同时县电网通信以DID+DOD1的方式联入电信网,安装并开通德化110KV城关变至泉州220KV井山变的载波通信设备,实现调度的实时监控,确保电网安全运行。至年底,德化实现调度自动化,110千伏1回线路联入泉州井山变电站,35千伏线路联永泰、永春县电网。2000年,县电力公司先后与县内各乡镇签订联网调度协议书,电力更好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供电服务,与永泰县伏口乡电管站签订联网调度协议,永泰县5700千瓦电力输入德化。2000—2005年,全县投资7880万元,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提高电网输变电能力和科学调度水平;县电网大力改造老、旧的二次保护设备,采用四方的微机保护装置,使保护信息送入自动化系统。同时在城关变电站装有2台分别为5000千乏/10千伏和3000千乏/10千伏无功集中补偿电容器,曾坂装有1台3000千乏/10千伏电容器,电网电压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供电质量。
  四、经营服务
  (一)用电报装
  1988年后,县电力公司按照“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要求,在营业大厅公布“供电职工服务守则”“业务报装手续和流程图”“电价与营业收费标准”等规定,同时为“三资”企业提供特别服务。1998年,省电力公司代管。2000年6月,按照省农网“两改一同价”要求完成电力体制改革,撤销乡(镇)电管站,建立电力公司管辖的乡(镇)供电所,由供电所实行“四到户”(即销售、抄表、服务、收费)管理。2002年,公司创建农村供电营业规范化服务达标窗口;同年9月,按照“一口对外,内转外不转”的原则组建客户服务中心,负责客户报装、报修、投诉、咨询、查询等各种用电业务。2004年,德化电力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成立德化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以前用电业务报装采用纸质分级审批办法,根据客户申请采取纸质派工的方式完成勘察、设计、装表接电等工作,业扩申请流程采用人工监控方式。2005年,德化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开发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对用电营销业务实行分层管理,做到岗位明确,责任到人。该系统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业扩流程管理为龙头,通过工作流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流转,实时将自动流转的电子派工单派发到相关业务部门,并且提供超时告警提示,缩短业务办结时限,满足“一口对外、一站式服务、一次就做好”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高效服务。
  (二)电费回收
  1988年,电费回收继续采取分片包干,建立收费、欠费日报表制。城区客户接到抄表员送达通知单,在规定时间内到供电营业窗口现金缴纳,农村用户以乡镇电管站走收和坐收相结合的办法缴纳。
  1996年始,县电力公司与县工商银行签订代收电费协议,每天人工报送收费文本到银行,由银行完成代扣工作。2005年7月,县供电公司与工商银行签订银电联网代收、代扣协议,实现自动联网代扣电费,客户既不需带现金又不受营业网点时间限制,方便用电客户。2007年,县供电公司又与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开通自动代收代扣电费。应用微机进行管理,建立用户档案、计算电费、打印发票凭证,开发大宗工业电费结算项目,使电费回收管理逐步自动化。电费收回由银行代收或营业厅、点缴纳,方便用电客户。当年全年代收代扣电费全额18956万元,代收代扣比例达60.79%。
  (三)其他
  2004年,德化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省电力公司统一部署,开展“客户至上,客户最尊”的营销革命,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经理围绕客户转,项目经理围绕客户经理转,内转外不转,自觉从客户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客户不满意的地方做起,促进电力服务从“以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以《国家电网公司员工服务“十个不准”》规范和衡量服务行为,注重服务效果,提升服务品位,严格执行《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加强对践诺工作的跟踪监督,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工作。2006年,全县提前完成最后4户11人“无电人家”的通电工作,实现“户户通电”;同时做好电力延伸服务,努力实现“客户满意,政府放心”的终极目标。
  第四节 库区移民管理
  一、龙门滩库区
  1985年始建的龙门滩跨流域引水工程移民迁建工作,涉及德化、永春两县的霞碧、三班、介福三个乡的奎斗、十二岸、霞碧、苏洋、霞山、万古、枫坑村等28个生产组及1个场,共计319户,1421人;总计征地面积324.9公顷,其中耕地130.82公顷,山地90.53公顷,经济林地7.58公顷,荒山46.27公顷,宅基地6.55公顷,道路用地7.53公顷,水面滩涂35.63公顷;拆迁房屋137座、4.75万平方米;移民经费按970万元概算由德化县政府包干。由县农委、水利、土地等部门组成征地管理移民办公室负责具体管理工作,主要措施:
  一是因地制宜,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就地迁高和迁移外地相结合的办法,在库区周围结合改线公路两侧交通方便地区规划新移民住宅,德化在县城征用土地,统一规划兴建金锁新村,以利于生产和生活。二是采取多渠道办法解决劳力出路问题,共安排“农转非”1006人,安排就业556人,其中:集中使用土地补偿费在城郊移民住宅附近兴建炻器厂1座,安排就业205人,龙门滩一级电站招工40人,其余由德化县政府在县城国有、集体企业中指令性安排就业。
  二、涌溪三级和东固库区
  涌溪三级水库和东固水库是涌溪水电有限公司在涌溪流域上先后开发的两期工程,征地移民工作由涌溪水电建设征地移民办负责。首期开发的涌溪三级水库电站位于涌溪中段。库区淹没房屋1.1244万平方米和部分集体生产生活专项设施;淹没耕地42.23公顷,林地114.03公顷。东固水库电站兴建在涌溪支流一梓溪河道上。库区淹没房屋1.0581万平方米及部分集体生产生活专项设施;淹没耕地23.6公顷,林地75.7公顷。
  两库区移民安置工作按“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合理布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根据县“大城关”发展战略,采取富余劳动力进城安置和就近后靠安置相结合的办法,安置区分为城关安置区和后靠安置区。涌溪三级电站库区有移民44户、204人,均为桂阳乡涌溪村农业人口。库区淹没后涌溪村人均拥有耕地均在0.03公顷以上,人均拥有林地均在2公顷以上。东固电站库区有移民53户、255人,均为水口镇久住村农业人口。库区淹没后,久住村人均拥有耕地0.0387公顷,人均拥有林地1.5467公顷。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各方尤其是多数移民意见的基础上,实施按征地面积保粮食产量的办法,由业主单位逐年承付粮食款,解决移民的生产安置和生活保障问题。由业主与村委会根据法律法规,签订征有保产补偿安置协议书,协议确定每年每亩保粮食371.5千克,并以当年11月份有关部门提供的晚稻城关地区市场价格为依据,另加5%的采购、运输费用计算,业主于当年12月中旬前,一次性向村委会支付保产稻谷数量所需的费用。利用当地林地多的资源优势,科学抚育用材林,深翻改造竹林,因地制宜种果和油茶等,增加移民户的经济收入。鼓励富余劳动力进城到陶瓷企业打工或经商,增加移民户收入。县政府在移民安置过程中,第一期工程投入扶持资金21.65万元,二期工程扶持资金8.5万元,每年按用电量提取的库区维护费全部用于扶持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或移民户个人扶持等。
  第五节 企业简介
  一、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2002年5月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公司由县政府出资,为国有独资形式,是德化县政府授权的国有电力资产投资主体和经营实体;同时也是其所属的全资子公司的出资者,以及控股公司、参股公司国有资产的出资者。公司按企业集团模式经营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为企业法人代表。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拥有热电厂、土坂、下涌、曾坂、美湖一级、美湖二级、城关桥闸7座国有电站的全部资产,总装机容量27114千瓦。同时,拥有德化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40%股份、德化涌溪水电有限公司61.62%股份、泉州市龙门滩水利水电公司30%股份、瓮口电站50%股份、梓溪电站24%股份,以及隆泰化工有限公司7.5%股份、德化万旗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10%股份。另外,初溪电站技改前10年的平均电量收取固定回报,双溪二级电站按技改前10年的平均电量(占技改前装机容量1600KWR66.67%)收取固定回报。
  二、福建省德化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2004年1月,德化县电力公司完成股改,更名为福建省德化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是泉州市首家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县级供电企业,其中福建省电力公司占60%股份,德化县占40%股份。公司担负德化县电网建设、管理和供电任务,电网总容量350兆伏安,年供电量10亿多千瓦时,供电面积2232平方千米,供电户数9.15万多户、供电人口30.66万人。2007年纳税2562万元。至2008年年底,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容量180兆伏安;拥有110千伏变电站6座,主变容量369.5兆伏安。
  三、德化县涌溪水电有限公司
  前身为福建省德化涌溪水电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2月,由德化县水电总公司、中国江河水利水电开发公司和福建省地方电力开发公司三家组成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1亿元,总投资4.6亿元。2004年4月更名为德化县涌溪水电有限公司。公司的股东几经变迁后,由福建省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福建八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闽源水电发展有限公司、德化县计划生育协会和德化县竹木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组成。在工程建设期间,以涌溪水电工会的名义向单位和社会自然人集资3252.5万元参股涌溪水电有限公司。2003年,经县国资委批准,原股东德化县涌溪水电工会以不分财产只分股权的原则从涌溪公司分立出来,涌溪水电有限公司相应减少注册资本3252.5万元。公司分立后仍由涌溪公司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折旧,统一还贷,按原股权比例分享利益和承担运行管理费用。公司下辖涌溪三级、涌溪四级和东固三个水库电站,总装机7.4万千瓦。设置办公室、财务部、总工室、安监教育部、梯调中心、检修部、涌溪水电厂、坵坂水电厂、水工管理部、保卫部10个管理和生产部门。公司设党支部、工会等组织。至2008年年底,累计发电13.82亿千瓦时,售电收入4.88亿元,缴纳各种税金9962万元。
  四、德化县四星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1月成立,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股东为福建省佳美集团公司、福建省泉州龙鹏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市创意集团、福建泉州顺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泉州亿兴能源投资公司、德化县德源工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00万元,其中“佳美”“龙鹏”“创意”“顺美”“亿兴”各股东出资380万元,“德源”出资100万元。公司投资项目为德化涌口水电站。该水电站工程于2004年1月动工建设,2006年3月投产发电,总投资为2.1445亿元,年均预计总收入2270万元。2004年年初,德化县自来水水源工程—相垵水库引水工程动工兴建,2005年底完工,总投资789.6万元,无偿交付县自来水公司使用,供德化
  县城关地区用水,解决居民和工业用水不足问题。
  五、德化县弘禹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
  2005年5月11日,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将原德化县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室和县水利技术队的技术人员进行整合,成立德化县弘禹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注册资本50万元,具备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丙级资质条件,属民营科技企业。经营范围为水利行业,包括水库枢纽、引调水、灌溉排涝、河道清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以及水资源调查论证等,承担全县水利水电勘测施工任务。先后完成洪崎坂水电站(1×1万千瓦)、上春水电站(2×2000千瓦)、同发水电站(2×1600千瓦)、恒发水电站(2×1600千瓦)、霞溪水电站(4×500千瓦)等50多座水电站和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年营业收入约40万元。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