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通信网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90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通信网络
分类号: F626.5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电信通信网络的情况,包含了中国电信网络,中国联通网络,中国移动通信网络。
关键词: 德化县 通信 网络

内容

一、中国电信网络
  (一)固定通信网
  1.长途线路
  1985年,德化县有明线载波终端机8端51路,增音机9部78路,安装1部自动拨号设备。是年9月,德化开通至泉州、福州三条DD14半自动拨号电路。
  1989年,长途、市区、农村电话“三者”合一的自动电话改制,安装1台高频路载波机。从此,德化长途电路进入全国自动网,可以直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2年,程控电话改制,安装PDH四次群数字复用设备光端机和PCM各1部。德化有CTS长途480线,德化至泉州开通2个MB/S、至大田1个2MB/S的数字电话。明线长途载波设备转为备用(1994年拆除报废)。
  是年3月6日,开通德化至泉州SDH光缆经三班方向进入泉州市九一路交换中心电路,采用五次群数字复用设备。德化城乡电话进入泉州本地网,同时取消0575区号,统一使用0595区号。
  1996年,德化程控电话升级为六次群,本地网中继电路SDH与PDH设备并存,开通3480条本地网中继电路。
  1997年,德化县会议彩色电视系统投入经营。2007年相关会议继续使用彩色电视系统。
  2.市内线路
  1989年,市话自动电话改制,采用HJ09型纵横制交换机73部,容量2000门。城区沿溪二条主要街道全面铺设电缆管道,主干电缆达3000线,配线达400线。
  1992年12月,市话程控电话改制,采用日本富士通F-150型程控交换机,容量4000门。主干管道扩容到8000线,配线增至10000线。
  1994年,德化县城区程控电话先后4次管道扩容,向湖前、隆泰、王厝山、丁墘、坪埔等新开发区延伸,市话交换机总量达到2.3万门。
  1997年,城区配置电缆管道长度达52.3皮千米,627.6孔千米,主干电缆2.7万线,配线4.05万线,交换箱51个,分线箱8700个,入户线实现电缆化、规范化。
  2000年2月10日,泉州地区SDH本地传输网工程(三期)设备单项竣工验收,县局本地网由4个站组成,提供240条IM电路。2007年传输网工程保持不变。
  3.农村线路
  1987年,农话交换机16个,容量600门,其中国有6个、乡镇自办自维10个。德化至上涌加设34千米铝线线路,并开通12路线载波电话。城关至三班架设8.3千米300对架空电缆线路,三班镇电话并入城区自动网,增设县水泥厂、桥兜铁厂、葛坑林场、龙门滩一二级电站等安装三路载波设备,开通自动拨号电话。
  1991年2月,上涌率先开通F-150型500门交换模块设备和四次群富士通复用设备和光端设备。赤水、南埕、雷峰、水口等4个交换站采用美国爱梯恩梯远端用户线路集中器SLC-120设备。
  1994年,分别在三班、葛坑、春美等地安装上海三中公司DLM120设备。建成赤水、上涌、葛坑、南埕、三班等5个交换模块局,总容量达到7000门。
  1995年,德化县局至各乡镇交换点的电路线路,全部安装光缆线路。
  1998年,德化建成县内第一个SDH光环,并对25个光环点进行扩容升级。6月,全县共有光缆线路657.8皮千米,电缆线路872.56皮千米。同时,建成三班、南埕、水口、赤水、美湖、上涌、杨梅、盖德8个乡镇所在地电缆管道87.319孔千米。
  1999年4月,县电信完成程控电话扩容1.5万门,同时对原有3万门P-150型程控机进行改造升级,增加主叫显示、实时计费和ISD等新功能。
  2000年,建设公众无绳电话网。在城区建设108个“泉灵通”发射基站,全面覆盖城区,“泉灵通”成为一项很有竞争潜力的新业务。加强支撑网建设,做好2000年时种过渡,确保传输、交换、计费以及用户小交换机Y2K运转正常。开通“九七”工程系统,结束机线资料手工操作的历史,配合市局进行综合网管平台开发,开通自动配线、自动催费、自动停复机和“112”自动维修系统,做好入孔清理和大户电路的挂牌工作,为改善电信服务提供技术服务。优化调整网络设备,满足经济发展对通信的需求,减少重复建设,节约大量通信建设资金,提高网络运行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市话接通率达72.88%,长话接通率达64.3%。
  2003年,压缩电信基本建设规模,围绕成本最优化目标,加大对战略性工程的投入,重点突出提高“三大”网络运行效益。同年扩容4个V5接口,增建水口、石牛山、税务、公安和县政府等专用光缆线路1237.8芯千米,城关等主配线电缆扩容1184对千米,建设外西环、凤凰山庄管道6.1孔千米,建设南环、诗敦和阳山等12个接入网,增加通信能力10244门,优化城乡电话基础网。在固定电话中推广短信息、“电话跟我走”“吉祥号码捆绑”等项新功能应用。
  (二)电报
  1.电路
  1989年8月22日,电传电路接入福州自动报网;12月1日,德化至泉州电报电路停闭。
  1993年,开通德化程控电话,县城至各支局(所)话传电报相继改为传真电报电路。1997年4月,县邮电局电报与省电报中心微机联网,开通省内自动智能转报电路1条,电报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结合为一体,缩小与国际电报技术上的差距。
  2.发报机械
  1988年,增配光电单机头发报机1部。1989年,增配电传打字机6部、5个单位自动发报机2部和传真机2部年。
  1992年7月,电报设备更新为桑达电子电传机2部,15瓦短波电台更新为100W蓝波牌电台。1994年,7个支局(所)相继采用电报传真机,结束电报话传的历史。
  二、中国移动通信网络
  1999年,中国移动德化分公司独立营业,全县有通信基站24个,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23%,有传输管线近20千米。
  2000年,德化分公司开始打造自有传输网络。
  2003年,新建小溪工业区直放站、涌溪水电站直放站和石牛山直放站。
  2005年,分公司进行设备替换、基站传输连接件和标准化整治,建成诺基亚站点62个及其407快载频的国产替换工程。开通南门市场、儿童乐园、东环路等3个VOIP公话,完成“佳美彩印公司”VOIP电话扩容,完成3G储备站点的设计勘查和改造工作。
  2006年,德化县城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0%、占话务量85%。是年,增建网络站点7个,提高城关地区网络覆盖度;在全县范围内建设通信基站200多个、建设传输管线近1000千米,城关覆盖率达100%、建制村覆盖率100%、自然村覆盖率100%。德化县境内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厂矿和工业区基本实现移动信号覆盖。
  2007年,全县有通信基站200多个,城关及建制村覆盖率均达100%,自然村达92%,公路沿线、旅游景区、厂矿区实现移动信号全覆盖;传输管线近千千米。同时,开通2.5代移动通信技术,城区EGPRS开通2.75代移动通信技术连续覆盖目标,并逐步实现部分3G基础应用。
  三、中国联通网络
  (一)网络建设
  2002年,德化联通进行GSM、CDMA网络建设,同时进行G网优化调整。
  2007年,德化分公司建成汇聚机房1个、传输环网7个;建成龙门滩、雷峰、南埕、水口、盖德、国宝、赤水、美湖、大铭、春美、上涌、汤头、葛坑、杨梅、桂阳15个乡镇机房,设置光缆杆路700千米。建立GSM基站65个,其中县城28个、乡镇37个;建立CDAM基站70个。
  (二)网络覆盖
  2006年年底,中国联通同时经营GSM和CDMA两个网络,其中CDMA网络实现“乡乡通”,建制村覆盖率达70%。
  2007年年底,GXM网络也实现“乡乡通”,建制村覆盖率达60%。主要交通干线县城—春美、县城—杨梅、县城—水口等全面覆盖。是年,C网拥有基站68个,其中县城区25个、乡镇43个;G网拥有基站65个,其中城区28个、乡镇37个,城乡C网和G网的网络覆盖率达70%,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