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87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路
分类号: U412.36
页数: 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公路的情况,包含了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
关键词: 交通 设施 公路

内容

一、省道
  (一)S203线德化段
  20世纪60年代建,起点长乐市漳港,终点永定县下洋,时称省道福三线(S103线);德化县境内起点水口镇湖坂村,经水口镇区、南埕镇区、深海格、雷峰镇区、蕉溪、城关,于龙浔镇英山村出境,为四级公路,沙土路面,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6.0米,最大纵坡10.5%,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长69.841千米。
  1993年,投资3379万元,按山岭重丘二级标准,提级改造城关到英山格7.82千米路线,路基宽度12米,水泥混凝土路面9米,最大纵坡7.05%,最小平曲线半径80米,1995年其余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路面宽度6.5米,最小平曲线半径30.4米。
  2001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时改为省道漳下线,县境内路线走向调整为水口镇湖坂村接入,经水口镇区、南埕镇、龙门滩镇、浔中镇乐陶村、龙浔镇英山村接出,长69.84千米。2008年,按原线路改造,经龙门滩镇路段取消。
  2007年,水口镇区至湖坂村接永泰县交界处路段改建为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8.5米,路面宽度7米,最大纵坡4.95%,最小平曲线半径80米。
  (二)S206线德化段
  20世纪70—80年代建成通车,称后茅线,时为省道305线。起点尤溪县西城,终点厦门,德化县境内长70.468千米。
  1988年,德化县境内接入点为葛坑镇龙塔村,经上涌镇、赤水镇、国宝乡、浔中镇,龙浔镇霞溪格为接出点,四级公路,沙土路面,路基宽度8米,路面宽度6米,最大纵坡10.5%,最小平曲线半径11米。
  1995年,德化县城关至上涌段改建为沥青路面,路面宽度7米,最小平曲线半径13米。上涌镇山茶至上涌镇区路段为四级公路,沙土路面,路基宽度5米,路面宽度4米,最大纵坡12%,最小平曲线半径10米。1997年,该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6米,最大纵坡10%,最小平曲线半径18米。
  2001年,省道S305线,县境内部分路段分县道赤葛线、乡道下杨线各一部分,公路普查后路网重新调整,改为省道206线。其间,城关到上涌路段按山岭重丘二级标准改造建设,长34.785千米,路基宽度10.5~12米,路面宽度9米,最大纵坡8%,最小平曲线半径45米,投资14056万元。全线工程分三期进行:2001年,完成石山到小溪5.5千米提级改造任务;2003年至2004年上半年,分别提级改造上涌镇区1.2千米、国宝镇区到厚德2.6千米路基工程。2004年5月,第三期工程路段开工,长25.485千米。2007年年底,控制性工程九仙山隧道贯通,全线水泥混凝土路面铺设完工,全面完成提级改造任务。经提级改造后,省道206县德化段长70.5千米,比原路段缩短11千米。
  (三)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
  2003年,泉三高速公路德化连接线,建设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纳入泉三高速公路建设总体规划。泉三高速德化连接线,全长12.9千米,德化县境内长3.649千米,路基宽度21.55米,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80千米/小时。
  2004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对泉三高速公路进行实地审查和评估,同时对德化连接线进行考察。2005年1月,泉三高速公路及其德化连接线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同年年底,泉三高速公路及其德化县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至2007年年底,德化连接线路段完成路基石方开挖118万立方米、填方58.1万立方米,涵洞4道、通道6道,路基防护排水工程浆砌4.1万立方米,桩基42根、墩柱20根、盖梁12根、梁安装30片,投资4550万元,完成工程总量91%。
  二、县道
  (一)五盖线(X346)
  1988年建,五盖线起点永春县五里街,终点德化县美湖乡洋田村。
  1995年前,为路基宽度6米,路面宽度5米,最大纵坡12.5%,最小平曲线半径7米的沙土路面。1996年,三班镇塔岭至三班镇区路段改建为沥青路面;1998年,其余路段也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度7米,路面宽度5.5米,最大纵坡10%,最小平曲线半径10.5米。
  2001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网调整,将县道浔三线和浔洋线整合为县道五盖线。县境内起点为三班镇塔岭,经三班镇区、龙浔、盖德,止于洋田村,长35.945千米,为四级公路。
  2007年,三班镇区至洋田路段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7米,路面宽度6米,最大纵坡10%,最小平曲线半径10.5米。
  (二)龙南线(X349线)
  1992前,为省道103线县境内南埕到龙浔路段,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6.0米,最大纵坡10.5%,最小平曲线半径15.0米,沙土路面。1993年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度9.0米,路面宽度6.3米,最大纵坡10.5%,最小平曲线半径20米。
  2000年,西门车站到原德化酒厂路段改建为三级水泥混凝土路面。2001年,省道103线改为省道203线并调整走向,该路段改为县道龙南线。起点为城关西门车站,经雷峰蕉溪村、雷峰镇区至南埕镇区,长32.5千米,四级公路。2010年,该路段又按山岭重丘二级标准进行改造,重新纳入省道漳下线路段。
  (三)雷春线(X351线)
  1995年前,为省道305线国宝乡佛岭格到春美乡飞龙格路段、乡村公路雷峰镇区至国宝乡佛岭格路段,沙土路面,路基宽度7米,路面宽度6米,最大纵坡12.2%,最小平曲线半径10米。1996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四级公路。
  2001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网整合为县道雷春线。起点雷峰镇区,经瑞坂、国宝乡南斗、赤水镇区,止于春美乡与大田交界处接出,全长68.95千米。
  2007年,赤水到春美路段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四级公路,路基宽度7米,路面宽度6米,最大纵坡9%,最小平曲线半径8米。
  (四)杨剑线(X354线)
  20世纪90年代建成,起点县境杨梅与尤溪县交界处,终点安溪县剑斗镇,为等外路,沙土路面。路基宽度6米,路面宽度5米,最大纵坡11.3%,最小平曲线半径8米。1996年,纳入专养县道赤葛线、会阳线和乡道下尤线中的一部分。
  2001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路网调整时整合为县道杨剑线。该路线县境内起点为杨梅乡与尤溪县交界处,经杨梅、葛坑镇、上涌镇、赤水镇、大铭乡、美湖乡,止于阳山村与永春县交界处,长61.56千米。2007年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五)盖坑线(X350线)
  20世纪80年代建,起点盖德乡盖德村,终点盖德乡福阳村,长10.11千米,沙土路面,四级公路。
  2005年,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宽度5米,路面宽度3.5米,最大纵坡11%,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
  (六)龙东线(X352线)
  20世纪80年代建,起点龙门滩镇区,终点龙门滩镇冷水坑,长13.96千米。2007年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四级公路,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米,最大纵坡10%,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
  (七)水下线(X353线)
  20世纪80年代建,起点水口镇湖坂村,终点上涌镇下刘坑,长50.56千米。1998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四级公路,路基宽度5.5米,路面宽度4.5米,最大纵坡10%,最小平曲线半径15米。
  三、乡村公路
  20世纪80年代末,德化县先后建成连接杨梅、葛坑、汤头、上涌等乡镇,形成东西两大片区相通的环县公路网,投资155万元;新建、改造与尤溪、永春、大田、仙游等邻县相连接的公路6条、52.9千米,投资350万元。
  1992年,按照福建省政府的部署,德化县实施“先行工程”,提级改造乡镇公路,建设通村公路。至1999年,全县铺设沥青路面公路6条、340千米,实现乡乡(镇)通柏油路;开通192个建制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总投资2.074亿元。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82千米。
  2004年,德化县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按硬化率96%的目标向各乡镇下达责任书,凡按规定时间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的建制村,省、市、县每千米分别补助10万元、6万元、5万元。同时,发动社会贤达捐款,群众集资,广筹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启动专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机制,确保工程质量。至2005年,全县硬化公路348.9千米,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9.5%,总投资1.046亿元。
  2007年年底,全县乡村公路467条、2053.394千米,其中乡道143条、1118.124千米,村道324条、935.27千米。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