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9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2.57
页数: 9
页码: 66-7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情况。包括风灾、旱灾、寒灾、雷暴、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关键词: 环境影响 自然灾害 德化县

内容

第一节 风灾
  1988年9月6日20时至22时50分,霞碧、雷峰等8个乡(镇)的部分村遭受暴风袭击,风力6~7级,全县受灾185户、955人。
  1990年8月9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南埕镇蟠龙、连山两村出现“飑线过境”,突然日食,风速瞬间增大。蟠龙格口垵4棵胸径1.5米、高30米的千年古树被连根拔起,民房等受损严重。
  1992年8月29日至9月23日,受15号、16号、19号三个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民房倒塌436座,其中全毁667间、损坏1796间,瓦片损毁2920万块中稻处于灌浆乳熟期受灾减收2216吨(损失160万元)果树嫁接苗木被吹断5万株(损失4万元),落果500吨(损失60万元);死亡1人。
  2005年3月22日16时44分,“飑线”过境,风力11级,最大风速29.3米/秒。所过之处,树木和房屋损坏,受灾20万人,因灾受伤500人,紧急转移安置1.2万人,饮水困难3526人,房屋倒塌5000间、损坏19860间,瓦片损坏2300万块,农作物受灾5640公顷、绝收10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其中焦溪养鳗场保温棚被刮毁500平方米,围墙倒塌,鳗鱼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万元。5月5日14时22分再次遭受“飑
  线”袭击,风力8级,瞬间最大风速19.2米/秒;全县受灾94560人,受伤15人,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6350人,房屋倒塌263座、830间,房屋损坏27908间,瓦片损坏4395万块,大牲畜死亡51头,农作物受灾1887公顷、绝收147公顷,电力中断11个乡(镇),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100万元。7月18日,县境内出现风力8级的5号台风“海棠”,风速19.2米/秒,造成德化梨落果、落叶、断枝和裂枝,盖德、国宝、龙浔、三班等乡(镇)的大部分梨场损失惨重,雷峰瑞坂梨场绝收。因遭其袭击,全县有800多公顷德化梨遭受不同程度损害,其中正处于八分熟挂果期的400多公顷投产树和333.33公顷初产树受灾严重,总落果率达60%以上,造成经济损失近5700万元;蔬菜受损200多公顷,经济损失600多万元;水稻受损400多公顷,经济损失3600多万元;畜禽舍受损15座,损失3000平方米。是年,遭受强对流天气“飑线”、台风袭击,损失4.32亿元。
  第二节 旱灾
  1988年5月29日至6月22日,发生夏旱,有0.18万公顷早稻、1.03万公顷中稻和0.14万公顷早地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月1日至18日,晴热少雨,造成干旱,全县170.67公顷晚稻田不能插秧。
  1989年,1月下旬中期到3月中旬中期连续少雨,一些地势较高的农田缺水,影响早稻播种。6月下旬到7月中旬晴热少雨,全县1万公顷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10—11月出现轻度旱情,农作物受到影响,水电站不能按额发电,造成电力不足。
  1991年1月25日至4月29日,全县持续104天晴暖少雨,出现特旱天气,其中3月11日夜10时以后下雨,次日清晨发现地面有黄色粉状物,到中午晴,即可看到米黄色涂料粉状物。5月17日至6月18日,连续33天高温少雨,出现汛期干旱。6月28日至7月18日、8月13日至9月3日,先后出现夏旱。10月18日至12月26日,出现秋冬旱。是年,全县因旱受灾42075户、21678人,农作物受灾1.66万公顷;减少发电量3047万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全县新植茶果成活率受到影响,已投产的233.33公顷柑橘因脱水造成生理落果;对部分大中型国有工矿企业影响较大,县铁厂、铁合金厂比1990年减少产量8990吨,损失600多万元,第一、第二瓷厂因从外地购买高价电维持生产增加成本几百万元。1992年10月1日至12月29日,连续87天晴天少雨,出现秋冬旱,造成柑橘减产750吨、电力供应紧张、气候干燥、森林火险增加,发生森林火灾60多起,比1991年增加7倍,过火面积近0.13万公顷。
  1993年10—11月,出现秋旱,降水量比常年偏少4成。
  1994年10月7日至12月1日,秋旱严重,连续55天基本无雨。
  1995年、1996年,均发生秋冬大旱。1995年9月降水量24.7毫米,比常年偏少近9成;10月6日起,水库蓄水量锐减,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居高,火灾增加。秋冬大旱持续到次年2月15日。
  1996年10月9日至1997年1月2日,连续86天晴暖少雨,对秋冬作物、果树及水电等影响较大,有0.13万~0.2万公顷果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影响柑橘果实的后期生长及其产量和品质。
  1998,夏、秋季雨量均明显偏少,9月14日至10月24日,连续41天未下雨,农作物遭受严重旱害。
  2000年9月21日至10月27日、11月3日至11月29日,严重干旱,均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2001年9月21日至2002年1月13日,连续105天秋冬连旱,总降雨量仅36.0毫米,达特旱标准。
  2002年上半年因旱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全县重大火险7起。
  2003年一年四季降水持续偏少,旱情不断。5月20日至6月5日,出现前汛期小旱。6月23日至7月25日、9月22日至10月12日,出现夏季中、小旱,农作物受旱0.33万公顷多,成灾0.2万公顷多,绝收240多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是年11月22日至2004年1月15日,出现秋冬中旱。是年,全县因旱受灾76400人,成灾1185人;农作物受灾总面积6576.13公顷,其中水稻3243.8公顷、甘薯1111.33公顷、果树1476.67公顷、其他农作物701.2公顷、晚中稻未播43.13公顷;全县年水电发电量比2002年同期下降16.1%,涌溪三级电站发电量下降40%,全县净售给电网电量比2002年减少52.19%。
  2004年遇春大旱、夏小旱、秋冬中旱,全县持续遭受干旱缺水的影响。1—6月,全县水资源短缺严重,耕地作物受旱1209.8公顷,山地茶果受旱1595.8公顷;饮水困难11380人;小(2)型以上水库蓄水量为正常库容的50%左右,中型水库蓄水量只有正常库容的32%。7月下旬以后,县大部分地区出现高温天气,蒸发大、雨水少,水库干涸,发电量仅占设计量4~6成。8月25—29日,受18号台风影响,县城关—龙门滩以南地区出现强降水过程,东南部旱情得到有效缓解,西北部依然缺水严重。9月25日至11月5日,滴雨未下,出现秋小旱,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
  2004年上半年由于降水持续偏少,特别是2月降水异常偏少,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山地、林地可燃物多,森林火灾频起。
  2007年9月5日至12月22日,出现夏末至初冬特旱天气,日降水量≤2.0毫米,连旱日数108天,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节 寒灾 雷暴
  一、冰雹
  1988年3月18—20日,汤头、大铭、桂阳、上涌等9个乡(镇)的46个村遭受冰雹袭击,有186户、1076人受灾,民房倒毁103间,损坏房屋234间、瓦片45.4万块,损失马铃薯34.33公顷、粮食13.25吨,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8月4日,龙浔、浔中等7个乡(镇)遭受强暴风雨袭击,并伴有龙卷风和冰雹,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1990年8月9日,南埕、霞碧乡部分村遭受严重的冰雹、暴风雨袭击,冰雹大如鸡蛋,最大重0.25千克蟠龙、连山两村出现“飑线过境”,突然日食、风速瞬间增大,呈带状式转移夹带雷雨冰雹。此次雹灾,耕牛被砸死3头,伤1头,失踪1头,猪被砸死1头,砸伤9人,农作物、房屋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70多万元。
  1992年4月21—22日,受到强对流天气影响,境内4个乡镇出现大风和冰雹雨,受灾662户,房屋受损303座,损坏瓦片2142万块,农作物受灾666.67公顷多,直接经济损失1290万元。
  2001年4月30日下午3—4时,上涌等乡(镇)遭受大风雨和冰雹袭击,农作物、民房受损严重。其中美湖乡民房瓦片被风刮落20万块,公路溜方5000立方米,毛豆受损5.33公顷,烤烟受害3.3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8万元。
  二、寒害
  (一)寒潮
  县境内寒潮集中出现在秋末11月至次年3月之间,其中12月出现最多。寒潮过程降温最大15.9℃,出现在1991年12月25日;寒潮24小时降温幅度最大的是1992年11月19日,降温13.1℃。发生寒潮最多年份是2005年,出现4次。每次过程,都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
  (二)“三寒”
  倒春寒 1988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出现“倒春寒”天气,全县有0.2万公顷早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秧苗死苗率达11.8%~23.1%,直接影响早稻产量。1991年3月29日至4月4日,持续7天出现“倒春寒”天气。1996年4月1—5日、4月9—13日,出现严重“倒春寒”天气,造成烂秧烂种现象,致使双季早稻秧苗生长缓慢,枯苗死苗65.67公顷。1988—2007年,县境内出现“倒春寒”天气计有11年,影响早稻生长和晚稻适时播种。
  五月寒 1989年、1997年,年内均出现两次“五月寒”。2006年5月28日至6月1日,持续5天出现“五月寒”天气。至2007年,县境内出现“五月寒”天气有8年,影响早稻孕穗扬花,造成减产。
  秋寒 1988年9月25日,出现“20型”秋寒,全县晚稻1299.6公顷受到不同程度影响;1997年9月21日、2006年10月25日,先后出现“20型”秋寒。县境内“23型”秋寒天气最早出现在1995年8月13日,最迟出现在2005年10月8日。它们均影响晚稻的扬花灌浆。
  (三)霜冻
  1989年春季低温,全县0.3万公顷马铃薯受到不同程度冻害,占播种面积的81%,其中0.1万公顷受到严重影响。
  1993年1月15—17日,受寒潮影响,经济作物受到严重冻害,全县有333.33~400公顷杨梅树及266.67~333.33公顷桃树、李树几乎绝收,柑橘减产5000吨以上。
  1999年12月23日,遭遇高强度寒流,城关地区出现气温-6.6℃,为20世纪90年代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柑橘类果树受冻严重,产量损失45%以上,造成大幅度减产。
  2001年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强度较强。11月16—25日及12月22—31日,持续霜冻,全县马铃薯、常年冬种蔬菜受冻0.15万公顷,损失300多万元。
  2002年冬季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强度较强。12月26日21时至27日12时,九仙山积雪深达12毫米,27日城关地区出现雨夹雪天气。受其影响,全县果树、蔬菜受冻0.17万公顷,经济损失150万元。
  2005年2月26日至3月7日,出现连续10天平均气温≤12℃的低温天气,因低温阴雨影响春播生产。过程最低气温-1.4℃出现在3月6日凌晨,因霜冻1333.33公顷马铃薯遭受冻害明显,损失严重。
  2006年3月2—3日,遭遇高强度倒春寒,全县大部分地区出现霜冻和结冰,给马铃薯造成严重影响;戴云山南部地区的德化梨花芽受冻严重,损失超过全年产量的606。
  三、雷暴
  1988年9月6—7日,受热带云团影响,连续暴雨,受灾中被雷击致死3人,受伤1人,全县损失70.6万元。1992年上半年,长时间连续阴雨或暴雨,发生多次洪灾,农作物受淹、房屋倒塌、公路溜塌严重,因灾死亡6人,其中雷击致死1人。
  1997,雷暴日数最多、达75天,伴有大风和降水等,
  2004年5月1日,上涌24小时内降雨101毫米,房屋、水圳、水坝、农田、水稻种子不同程度地被雨水冲毁,雷击致死1人。2005年3月22日、5月5日,出现两次飑线过程,强雷暴依次伴随着11级、8级大风,破坏性极大。
  第四节 洪涝灾害
  1988年8月4日,龙浔、浔中等7个乡(镇)遭受强暴风雨袭击,并伴有冰雹、龙卷风,降雨量41.4毫米,风力7~8级;造成民房倒塌40间、损坏2865间,瓦片损坏286万块,农作物受灾640公顷,粮食减产20.82万千克,小学校舍受灾8100平方米,以及水渠冲坏、公路塌方,损失300多万元。9月21—25日,受17号、18号、19号台风和冷空气影响,全县连续5天大暴雨,降雨量118.8~205.5毫米,水位超过警戒线60厘米,为历史罕见,直接经济损失938.8万元。
  1989年4月30日至5月30日,全县多次受大雨到暴雨及冰雹袭击,12个乡(镇)、44个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52.49万元,4人被压致死,7人受伤。9月中、下旬,连续大雨到暴雨,77个村受灾,死1人,伤8人,损失328.2万元。
  1990年,全县遭受台风袭击次数多,强度大,危害严重的有6号、9号、12号和18号台风,其中以9号、12号台风影响最大。9号台风期间,全县连续4天出现暴雨;4次台风暴雨,农作物受淹1.69万公顷,经济作物受灾1万公顷,民房倒塌全毁7501间、损坏9366间,水利设施冲毁1200多处,道路、供电、通信等受到严重损失,全县死亡16人,伤数十人,经济损失8085.3万元。8月9日下午3时30分左右,霞碧、南埕两乡部分村庄遭受冰雹、大风暴雨袭击,各种农作物和房屋受灾,牲畜伤亡、失踪,损失170万元。8月20—23日,12号台风袭击,全县普降暴雨,降雨量192.7~452.9毫米,民房损坏825座、5900间(其中全毁110座1320间),损坏各种家具5926件,压死家畜129头,农作物受淹0.77万公顷、绝收165.67公顷,粮食减收94.5吨,苹果受损300公顷,鱼塘损坏66.67公顷,水利设施冲坏646处,公路塌方702处,桥梁冲毁10座,34座学校、10500平方米校舍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造成死亡9人、重伤35人。
  1992年春,大雨到暴雨频繁,3月份日雨量≥25毫米的大雨到暴雨日数达6天,仅次于历年最多的1983年。4月21日、22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全县普降大雨到暴雨,受灾662户,房屋受损303座,农作物受灾666.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90万元。上半年,长时间连续阴雨或暴雨,发生多次洪灾,农作物受淹0.1万公顷,房屋倒塌768间、受损6612间,公路溜塌方严重,因灾死亡6人,其中1人被雷击死亡。7月5—8日,连续降大雨到暴雨,部分乡(镇)受灾严重,房屋倒塌121座,损坏554间,全毁267间。8月29日至9月1日、9月4—8日,受15号、16号热带风暴(台风)影响,过程雨量分别为75.2毫米、71.6毫米,日最大雨量分别为68.5毫米、51.6毫米。处于灌浆乳熟期的中稻,以及果树嫁接苗木、地瓜、蔬菜等受其影响损失严重。
  1993年5—6月,大雨至暴雨频繁,因灾压死1名6岁女孩,损失130多万元;7—9月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局地大雨到暴雨,损失93万多元。
  1994年,4月下旬连降中到大雨,5月2—3日连降暴雨,全县大部分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有1073户、4944人受灾,民房倒塌963间,损坏2968间,秧田被冲42.67公顷,早稻受淹133.33公顷,蔬菜受淹13.33公顷,冲毁水圳1365处、溪岸216米、水坝140个,马铃薯损失15.73公顷,水田溜方38.53公顷,造成经济损失200万元。公路土面溜方276处、33570米,路基塌方1处6300立方米,路基沉陷27.34千米、112.96平方千米,涵洞受毁19道、116米,路边沟受堵135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12万元。乡村公路毁坏较严重,损失175.84万元。4月、5月洪灾,死亡4名小孩,伤3人,造成全县经济损失68784万元。
  同年6月17—20日,连降大暴雨、大雨,全县有968户、4867人受灾,农房倒塌784间;农作物受灾0.13万公顷多,损毁堤岸33处、0.71千米,损坏渠道165处、3.8千米;省道、县道公路溜方5万多立方米,沉陷6千米,塌方1千米;乡村公路冲毁路基38千米、路面8.6千米,涵洞全毁17处,桥梁损坏5座,挡土墙溜塌84处,塌方234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73.46万元。8月4—5日,遭受第13号强热带风暴影响,全县普降大雨,城关地区过程降雨量301.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80.2毫米,为历史罕见。全县有2.25万人受灾,民房倒塌1918间、损坏6987间,死亡11人,受伤3人,造成经济损失约731万元;农作物受灾0.38万公顷,造成1.45万人缺口粮3638吨。
  1995年7月30日至8月4日,4号强热带风暴8月12—15日,5号强热带风暴。受两个强热带风暴影响,房屋倒塌32间、损坏75间,农田受淹200公顷,水利设施损坏1000多米,损失148.6万元。
  1996年7月中旬以后,全县连续遭受7号(7月21—29日)、8号(8月1—4日)、11号台风暴雨的袭击。尤其8月2日城关地区出现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99毫米造成全县受灾5440人,死亡12人,伤20人,房屋倒塌33座、497间,42座危房人员紧急迁移,房屋严重损坏147座、1108间,危房103座、1492间,瓦片损毁211万块,淹没农田176公顷、地瓜19.33公顷,粮食绝收657吨,水果损失700多吨,牲畜死亡780多头,电力、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被冲毁,部分乡(镇)邮电通信中断,几十家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4345万元;其中龙门滩镇的灾情最严重,经济损失737万元。
  1997年,前汛期(雨季5月5日至7月11日)大雨到暴雨频繁,大雨日数15天,暴雨日数7天,雨量多,连续集中,强度偏强,造成严重洪涝。因灾死亡2人,涉及54个建制村、720户,房屋全毁63座、1386间,房屋半损252座、5564间,冲毁水坝13座、渠道1000多处,影响农田灌溉210公顷,冲毁桥梁5座,冲毁涵洞123道、730米,公路围墙等溜塌方296处、土石方35660立方米,经济损失2100万元。
  是年,遭受10号、11号、14号台风袭击形成暴雨,全县乡(镇)均受不同程度影响,有95个村、6.93万人严重受灾(其中电击死亡1人),被洪水围困100人,民房受损3500间,农作物被淹0.24万公顷(其中绝收30公顷),畜禽死亡325头,鱼塘被淹1公顷,损失鲜鱼210吨,全停产工矿企业45个,公路中断3条,溜塌土石方13.8立方米,挡土墙溜塌1.1万立方米,涵洞冲毁和局部冲毁135座,损坏堤防700米、护岸31处、水坝63座、渠道16千米,损坏水电站3座,造成经济损失5400万元。其中南埕镇遭受10号台风袭击受灾最严重,全镇经济损失1018万元。
  1998年5月14日大暴雨,因溜方压死1人,被洪水冲走失踪1人,房屋倒塌5座,冲毁农田66.67公顷多、中稻秧苗8.67公顷多,早稻受淹24.33公顷,冲毁鱼塘5个、水坝30多米、水圳43条、公路路面22处、桥梁1座,涵洞全毁4道、局部毁坏74道,挡土墙溜塌178处、8373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8月5—6日,遭受2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10月25—28日,遭受10号台风袭击,山洪成灾,有174户、672人受灾,农田受淹,水利、公路、通信、有线电视线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200多万元;其中雷峰镇受灾最严重,全镇经济损失841万元。
  1999年,是出现热带气旋大风最多的年份,遭受6个台风袭击,其中以8号(8月21—25日)、14号(10月8—10日)台风的影响最为严重,全县连日暴雨,10月9日城关降雨量达123.8毫米,为历史同年罕见。
  2000年4月28日、6月13日、6月17—19日,全县普降暴雨,其中6月17—19日降雨量196.6毫米,英山(龙浔)、西溪(上涌)、格头(国宝)、高漈(南埕)等村受灾最严重。全县房屋受损739座、1512间,其中全毁16座、116间;冲毁农田379.33公顷、水坝32个、水圳7447米、巴西蘑菇12公顷,公路溜方176110立方米,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8月22—28日,受10号强风袭击,全县大暴雨,过程降雨量275.7毫米,房屋全毁22座、328间,房屋受损536座、1537间,农作物受淹0.17万公顷,冲毁桥梁3座、涵洞140多个、水渠7千米,公路溜方824处、25万立方米,死亡5人,重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7200万元;其中三班镇受灾严重,全镇经济损失2129万元。2001年5月19日,受低空切变影响,出现暴雨(95.4毫米),全县受灾2770人,因灾伤1人,农作物受灾158.8公顷,民房倒塌24座、26间,房屋损坏67座、296间,直接经济损失296.6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2.7万元。7月7日上午9时起,受强度强、范围广、气压梯度大的第4号热带风暴“尤特”影响,全县出现暴雨,过程雨量109.0毫米,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6日(65.5毫米);农作物受淹466.67公顷多,冲毁道路、涵洞20多处,公路溜方100多处,损坏溪坝、渠道等水利设施3.2千米,房屋倒塌5座,房屋受损85座、108户,部分乡(镇)电力设施中断,造成财产损失700多万元。7月31日受第8号热带风暴“桃芝”影响,出现中雨、局部大雨天气,葛坑镇通往香林寺桥码头被大水冲毁,经济损失3.7万元。9月5—6日,因受低空切变和热带低压共同影响,局部地区日最大降雨量达到126毫米,全县乡(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2002年6月26日下午3时起,受高空西南气流和底层切变的共同影响,全县出现强对流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强降水,各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房屋倒塌14座、损坏200多座,企业厂房冲毁3万多平方米,农田受淹400多公顷,生猪、耕牛等牲畜被冲走170多头,伤1人,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其中三班镇3小时内降雨量达106毫米,灾情尤为严重,损失900多万元。
  同年8月3—8日,受第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影响,过程雨量329.0毫米,其中4—6日连续3天暴雨到大暴雨,6日最大降雨量116.6毫米。受灾7个乡(镇)、145个村(居),房屋倒塌96座、864间,房屋受损675座、2039间,危房233座、1465间;受灾16038人,其中无家可归320户,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死亡1人。农作物被淹573.33公顷,导致部分绝收;公路溜方325处、7.3万多立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被毁32处、630米,有8座水电站和14家企业厂房被淹,水坝、水圳等水利设施被毁152处,部分乡村道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5260万元;其中水口、三班两个乡(镇)受灾最重,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000万元、980万元。
  2003年6月26日特大暴雨,8月上旬至9月遭受9号、11号、12号、13号强热带风暴的袭击;其间全县受灾1.6万人,受伤1人,死亡3人,房屋倒塌116座、1150间,房屋受损762座、2384间,农作物受灾1216.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700多万元。全年因台风暴雨受淹农作物0.15万公顷,房屋倒塌134座,受灾2.4万多人,水利设施损毁28处,经济损失6900多万元。
  2004年5月1日,上涌24小时内降雨101毫米,雨水冲毁水圳、水坝、农田、水稻种子等,雷击致死1人。5月30日至6月1日,全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龙浔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8月25日,遭受18号台风“艾利”袭击,最大风速17米/秒,过程降雨量127.7毫米,冲毁堤防6处、1.5千米。9月4日,春美乡遭受暴雨袭击,居民房屋瓦片被掀14座、约2.5万片,冲毁水田、果园、黄花菜等23.33公顷,公路塌方30处、6500立方米,屋后塌方35立方米,经济损失约55万元。9月7—11日,受北抬的南海辐合带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全县普降大雨到暴雨,雷峰镇过程雨量超过100毫米;5个乡(镇)受灾较严重,冲毁堤防3处,损坏灌溉设施17处。是年,全县因灾房屋倒塌105间、受损475间,牲畜死亡18头,直接经济损失1675万元,全年受灾经济损失1788万元。
  2005年5月14—15日,受风切变影响,出现暴雨;全县受灾44688人,因灾受伤2人,紧急转移安置1815人,饮水困难2905人,房屋倒塌536间、损坏2774间,农作物受灾2454公顷,其中绝收45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433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131万元。6月11—12日,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2人失踪。8月13—15日,受10号台风“珊瑚”影响,全县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大部分乡(镇)过程雨量150~200毫米,局部大于200毫米,县气象站14日出现7级(16.9米/秒)大风;全县受灾28900人,紧急转移安置3120人,农作物受灾1156公顷,房屋损坏356间、倒塌45间;浔中镇受灾严重,房屋倒塌16座、115间,农田受淹19.33公顷,冲毁幸达陶瓷有限公司的厂房1座112平方米,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全镇直接经济损失3200万元;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638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271万元。9月1—2日,受13号台风“泰利”影响,全县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大部分乡(镇)过程雨量100~200毫米,局部大于300毫米,水口镇榜上9月1日8时至9月2日8时的最大雨量349毫米县气象站9月1日出现8级(17.7米/秒)大风,日最大雨量出现在2日(82.3毫米),过程雨量114.2毫米;全县受灾47920人,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3416人,房屋倒塌107间、损坏361间,牲畜死亡157头,农作物受灾1105公顷,部分交通运输路线短时中断;全县直接经济损失8052万元,其中农业损失5133万元。10月2—3日,受19号台风“龙王”影响,全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大部分乡(镇)过程雨量100~150毫米,局部大于150毫米;县气象站过程雨量94.1毫米,日最大雨量出现在3日(56.9毫米),伴有8级(18.6米/秒)大风;全县受灾21520人,紧急转移安置1865人,房屋倒塌88间、损坏406间,农作物受灾590公顷,因灾死亡大牲畜13头,直接经济损失458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854万元,尤以龙门滩、国宝、葛坑、杨梅、美湖、盖德等乡(镇)受灾严重。是年,因遭受强对流天气“飑线”、台风袭击而狂风暴雨,受伤17人,死亡2人,失踪2人,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7200万元;全年受灾经济损失4.32亿元。
  2006年4月11—13日,全县遭受强暴风雨袭击,尤以浔中、春美、大铭、汤头等乡(镇)受灾严重。5月18日至6月17日,全县连续遭受1号台风“珍珠”和强暴雨袭击,各乡(镇)降雨量在466~657毫米之间,其中水口镇降雨量达657毫米,全县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尤以上涌、葛坑、春美、龙浔、南埕、大铭、汤头、桂阳等乡(镇)受灾严重;全县受灾5.45万人,因灾死亡2人、失踪1人、伤4人,紧急转移安置10400人,房屋倒塌590间、损坏1076间,冲毁耕地121公顷,农作物受淹2733公顷中绝收302公顷,因公路溜塌方,11个建制村交通中断;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26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500万元。7月13日8时至18日16时,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袭击(瞬间最大风速19.8米/秒),全县普降特大暴雨,过程降雨量在126~496毫米之间,有15个站点在200毫米以上,其中石牛山站点过程降雨量554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水位暴涨(7月16日凤洋水文站测的实时流量为450立方米/秒),多处发生地质灾害。全县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受灾,浔中、龙浔、盖德、三班、龙门滩、雷峰、上涌、葛坑等乡(镇)受灾较为严重。全县受灾16.5万人,因灾死亡1人、伤1人;紧急转移安置4025人,被洪水围困136人,其中宝美村东环路4座房屋中有67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1151间、损坏1536间,牲畜死亡18头,农作物受灾1360公顷,其中绝收218公顷;工矿企业因灾停产275个,公路中断28条,毁坏路基面5.46千米,公路溜方21.3万立方米、塌方6.2万立方米,冲毁涵洞216个,损坏输电线路5.22千米、水利设施468处;直接经济损失1.32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750万元。7月25日15时50分至27日16时,受5号台风“格美”袭击,全县普降暴雨,过程雨量在48~228毫米之间,其中石牛山降雨量155毫米;全县受灾65760人,紧急转移安置4495人,房屋倒塌80间、损坏837间,瓦片损坏24.5万块;农作物受灾276公顷,其中绝收56公顷;工矿企业因灾停产153个,公路中断4条,路基路面毁坏3.95千米,公路溜塌方9.5万立方米,涵洞冲毁35个,损坏输电线路1.9千米、水利设施185处;直接经济损失706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693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损失2960万元,水利设施损失2885万元。是年,全县连续遭受强暴风雨和“珍珠”“碧利斯”“格美”等台风的袭击,全县直接经济损失2.6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943万元。
  2007年,五、六月遭受暴雨或强暴雨袭击;8月7—19日,遭受7号“帕布”、8号“蝴蝶”、9号“圣帕”等热带风暴、强台风袭击。其间,过程降雨量704毫米,受灾6万多人,死亡2人,受伤1人,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房屋倒塌1843间、损坏3261间,农业、交通、通信等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其中,8月18日受第9号热带气旋“圣帕”影响,境内风力加强,19时8分出现18.0米/秒(8级)大风;截至21日8时,全县过程雨量大部分乡(镇)在150毫米左右,其中有5个乡(镇)雨量达200毫米以上,南埕镇雨量达323毫米,县气象站过程雨量165.5毫米;受其影响,全县受灾4.6万人,房屋倒塌356间,房屋损坏1647间,直接经济损失8870万元。第五节 地质灾害
  1988年9月6日20时至22时50分,霞碧、雷峰等8个乡(镇)的部分村遭受暴风雨袭击。仅山体滑坡,民房被冲毁54间、损坏273间。
  1990年9月25日,盖德乡内洋自然村一座二层半26间楼房的土墙出现裂缝并下沉,其中8间住房只露出屋顶瓦片,18间住房出现危情,房后长20多米、高10多米的挡土墙下沉,屋前1.33公顷多的田地田埂凸起,田面倾斜。
  1992年上半年,长时间连续阴雨或暴雨,发生多次洪灾,公路溜塌方严重,房屋倒塌768间、受损6612间。是年5月14日晚8时,雷峰乡雷峰村7户村民房屋后山发生溜塌方,房屋倒塌;5月15日3时,大铭乡琼山村一座住有3户村民的房屋后山发生溜塌方,房屋倒塌;5月17日下午3时,龙浔镇宝美村一座民房后山发生塌方;6月初,葛坑乡湖头村周边一带,6月14日,上涌乡后宅村、上涌村、下涌村等4户村民房屋后山,6月下旬,美湖乡洋田村7户村民房屋后山,均发生严重溜塌方,房屋受毁。
  1996年8月2日,城关地区出现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99毫米。浔中镇隆泰村后所瓷厂工棚的后山发生山体滑坡,压死3人。
  2000年8月22—28日,遭受10号强台风暴雨袭击,全县强降大暴雨。其中,8月25日22时,浔中镇龙翰村一村民房屋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房屋倒塌,3人遇难,1人重伤。
  2003年8月20—22日,遭受11号强热带风暴“环高”袭击,全县普降暴雨,国宝乡内坂村尾乾出现长达200米、宽3~10厘米的山体裂缝,威胁34户、13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4年9月5日上午9时,国宝乡厚德村必石垵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体土石块东北长约60~70米,西南宽约30米,土方1400立方米,其右侧住有村民5户11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农田被淹毁1.33公顷,机耕路2条、引水渠1条被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万多元。
  2005年9月1—2日,遭受13号台风“泰利”袭击,全县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受灾,其中上涌镇曾坂村一村民房屋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整座房屋被压毁,直接经济损失3万多元。
  2006年5月18日至6月17日,全县连续遭受1号台风“珍珠”和强暴雨袭击,南埕镇西山村1人被厝后溜方压死;龙浔镇英山村下坂大面积山体滑坡,村民田地被严重淹毁。7月13日8时至18日16时,遭受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袭击,全县普降特大暴雨,三班镇景山村发生山体滑坡,房屋被压倒塌,被压身亡1人,受伤1人。
  第六节 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生物灾害
  (一)粮食作物病虫害
  1989年4月中旬,全县马铃薯晚疫病流行严重,发病面积0.27万公顷多,损失鲜薯1.6万吨。7月下旬,中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发病面积0.17万公顷多,雷峰、南埕、水口、龙门滩、三班等5个乡(镇)发生较严重。8月下旬,全县中稻穗颈瘟流行,下涌、曾坂、猛虎、铭爱、梓溪、上岸、小湖、联春、国宝等村的中稻发病严重。全县发生中稻穗颈瘟0.5万公顷,其中损失率50%以上100公顷,绝收13.33公顷;损失稻谷2970吨。9月,阴雨连绵,出现高温高湿,致使中稻病虫成灾,全县粮食损失237万千克。
  1990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4月中旬至下旬,出现持续时间长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马铃薯晚疫病暴发,受灾的0.21万公顷马铃薯损失产量250多万千克。5月24—27日,出现“五月寒”,给后期稻瘟病暴发埋下隐患,全县水稻播种面积有80%发生稻瘟病,损失较大。1991年6月中、下旬,水稻普矮病严重发生。全县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发生面积0.3万公顷多,损失稻谷150吨。
  1992年,受异地虫源稻飞虱迁入的侵害,影响东半片乡(镇)水稻生长。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中稻第五代褐飞虱,良太、后所、龙门滩、苏洋、东漈、瑞坂、国宝等村稻苗出现“火烧状”塌圈,发生面积1666.67公顷,其中损失40%以上的666.67公顷多,绝收200多公顷,损失稻谷3000多吨。
  1996年7月中旬,发生大面积中稻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受害面积0.3万公顷,损失稻谷250多吨。
  1998年,三班、龙门滩、浔中等乡(镇)发生“稻蚊”(俗称稻出葱),受害面积233.33公顷多。以单、双季稻混栽的中稻、双晚稻、再生稻受害为主,出葱率5%~20%。主要发生在奎斗、东山、桥内、泗滨、三班、良太、苏洋、东漈、仙境、英山、岭脚等村。
  2000年,县境内发现国内检疫性害虫“美洲斑潜蝇”危害作物。主要寄生作物有豆类和瓜类蔬菜,在海拔600米以下发生较普遍。
  至2003年,发现国内农业植物检疫对象的害虫有桔小实蝇、美洲斑潜蝇;检疫性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甘薯瘟。
  2006年,发现福寿螺危害水稻秧苗及稻苗主茎,危害率3%。发生涉及80多个村,发生面积0.2万公顷多。
  2007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迁入虫源和气候的影响,发生中稻第四代褐飞虱。发生面积0.13万公顷多,其中损失40%以上的面积233.33公顷,绝收面积3.67公顷;损失稻谷1100多吨。西半片10个乡(镇)受害严重,上涌、黄井、下涌、尤床、美湖、小湖、上岸、洋田、上漈等村塌圈面积较多。全年发生粮食作物病虫草鼠害面积3.9万公顷次,其中稻飞虱发生1.73万公顷次;水稻因稻飞虱危害成灾面积133.33公顷,水稻受福寿螺危害面积166.67公顷。
  (二)经济作物(茶果)病害
  1999年,县境内发现国内检疫性害虫“桔小实蝇”主害柑橘果实,发现寄主还有梨、李、柰、瓜类蔬菜等,水口、南埕、雷峰、三班、龙门滩、浔中等乡(镇)受害较为严重。2000年开始,由于多年连续暖冬,使柑橘黄龙病的传播虫媒木虱大量繁殖,柑橘黄龙病暴发流行;至2007年,造成龙门滩、水口、雷峰、三班、浔中、盖德等东片乡(镇)大部分柑橘园毁灭性危害。
  二、森林生物灾害
  (一)森林病害
  1992年8月,在南埕镇蟠龙村发生毛竹枯梢病38.87公顷,按感病指数划分:轻度发生15.67公顷,中度发生20.8公顷,重度发生2.4公顷。
  2005年9月,在水口镇八逞村发生毛竹枯梢病35公顷,按感病指数划分:轻度发生16.4公顷,中度发生14.6公顷,重度发生4公顷。经过采伐病竹、钩梢、喷洒多菌灵,深翻竹林或锄草抚育,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二)森林虫害
  1992年5月,在盖德乡的有济村、下坑村发生松毛虫害,危害面积300多公顷,按虫情等级划分:轻度发生96.67公顷,中度发生166.67公顷,重度发生36.67公顷;在三班镇岭头村发生松毛虫,危害面积100多公顷,按虫情等级划分:轻度发生70公顷,中度发生28公顷,重度发生2公顷。
  2006年8月,在雷峰镇瑞坂村九岭发生松毛虫,危害面积101.93公顷,按虫情等级划分:轻度发生83.33公顷,中度发生15.27公顷,重度发生3.33公顷。2007年3月,通过施放白僵菌(2发/亩),虫情得到全面控制。
  (三)森林鼠害
  2007年6月,在浔中镇祖厝村发生棕鼯鼠对杉木、马尾松等树种危害,轻度受害面积133.33公顷多。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