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8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2
页码: 39-40
摘要: 本节记述了德化县自然地貌情况。包括地貌类型、地貌特征。
关键词: 地貌 自然地理 德化县

内容

一、地貌类型
  中山 占土地总面积的64.9%,在上涌、赤水、桂阳、大铭、南埕、雷峰、水口等乡镇均有分布。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山峰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其次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九仙山主峰海拔1658米。以中等切割为主,山岭西北坡陡、东南坡缓,坡度大多30~45度,组成的岩石以火山岩为主,仅个别花岗岩孤峰突起。
  低山 占土地总面积的22.2%,大部分分布在中山外沿,新构造运动上升量较小,切割较浅,一般海拔500~800米,比高大于200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岭起伏较舒缓,坡度大多20~30度,河谷呈“V”型。由于岩性不一,地貌形态有所差异。火山岩构成的山峰尖锐坡陡,花岗岩构成的顶部多呈馒头状,风化壳厚,基岩裸露少。
  高丘 占土地总面积的12.9%,主要分布在低山边沿及河谷两侧。一般海拔200~500米,比高100米左右。组成的岩石以火山岩为主,少部分为沉积岩,多呈浑圆的馒头状,坡度和缓,基岩裸露少。
  二、地貌特征
  (一)风化次火山岩地貌
  潜花岗斑岩、粒状碎斑熔岩等次火山岩发育多组不同方向的断裂、裂隙及节理,地表水沿这些构造侵蚀、切割,形成与构造线一致的柱状、墙状、块状、方山状、球状等山体。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形成峰丛、石堡、石柱、崖壁、石蛋等象形石。石牛山顶峰四周、铁砧山、岱仙崖壁是典型的风化次火山岩地貌。
  (二)崩裂、崩塌次火山岩地貌
  崩裂、崩塌岩块 潜花岗斑岩原生节理,或受热胀冷缩产生节理、裂隙,在重力作用下,沿垂直节理、裂隙发生崩塌或崩裂,形成棱角分明的岩块。石牛山、九仙山主峰和崖麓堆积着许多由崖壁崩塌的巨大潜花岗斑岩岩块,以及由崩塌岩块再作崩裂的岩块,这些崩塌、崩裂的岩块构成各种地貌景观。
  堆积洞 山脊上的潜花岗斑岩、粒状碎斑熔岩经风化、崩塌的岩块或在原地形成倒石堆,或滚落到山麓堆积,形成滚石堆。崩塌的岩块相互堆叠架空,形成大小不等的堆积洞、堆积穿洞。石壶洞是由潜花岗斑岩体崩裂形成的堆积洞。石牛山、九仙山的“十八洞”“九十九洞”等洞群,由无数巨大的潜花岗斑岩崩塌岩块堆叠,形成大小不同的堆积穿洞,小者可容十余人,大者可容百人,洞洞相连,曲径通幽。
  (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
  戴云山上常年大雾弥漫,雨量充沛。雾气在岩石表面凝聚,浸润岩石表面,引起岩石的湿胀干缩,加速岩石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使潜花岗斑岩表层不断产生砂状风化。雾水、雨水沿石蛋表面流淌形成线状流水,冲蚀、剥蚀已风化疏松的长石、石英砂粒,逐渐在石蛋表面雕塑出各种流水侵蚀微地貌景观,构成形态各异的石槽、石脊、光壁流水石槽、梯壁流水石槽、阶状跌水槽、梯壁跌水石槽、石臼、石盆、石穴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
  (四)断层地貌
  岱仙大断层 位于岱仙瀑布景区内。该断层由油漏漈断层和岱仙断层组成,油漏漈断层走向为51°NW,岱仙断层走向为10。WS,两个断层之间有一个49。夹角。断层下盘抬升,上盘下滑。岱仙断层的断面光滑,油漏漈断层面上有明显的两次波折,呈现为缓S形,是规模较大、断面光滑明显的断层面。由于该断层面的断裂作用,发育成赤石溪、岱仙瀑布、油漏漈瀑布。
  千层岩 位于岱仙瀑布景区内,森林浴道下方,茶室上约50米处。一组火山岩由多层节理组成。多层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经千万年的侵蚀剥蚀,裂隙增大,外形极像千层糕。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