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8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5
页数: 18
页码: 39-56
摘要: 本章记述了德化县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几方面。
关键词: 自然地理 德化县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一、构造
  德化县位于闽西南拗陷带与闽东火山断拗带交界部位。西北部属寿宁一华安断隆带中段,东南部为福安一南靖断裂带与闽江口一永定断裂带交汇地带。自元古界以后,县域地质构造历经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北西向与南北向构造次之、东西向构造零星分布的基本构造格局。
  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构造形变特征,将戴云山德化县境内的地质构造发展划分为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山五个构造旋回。
  石牛山位于戴云山脉东段,地质构造与戴云山脉基本保持一致,属浙闽活化古陆台。在古生代末期,广泛的造山运动使古陆台皱褶,形成构造复杂多样,具有多旋回、多构造层的特点。中、新生代,石牛山地质公园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处于白垩纪活动大陆边缘裂陷系的西部、华夏古陆武夷隆起的西南部,处于多组断裂的复合部位,地质基面上广泛覆盖着中生代大山岩系岩层。晚侏罗世以来,一直处于东亚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构造环境。福安—南靖北东向断陷带穿过园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晚侏罗世南园组、早白垩世黄坑组、寨下组、石牛山组。山体由白垩世晚期的花岗斑岩和石牛山组火山岩组成,主峰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塌陷盆地,约形成于一亿年前,其主体由较细密的火熔岩构成,其间穿插一些花岗岩体。因千百万年的自然造化,失去原火山的面貌,但其主峰的岩石在风化等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下,不断崩裂、倒塌,逐步形成奇石异洞,构成石牛山独特的地貌景观。
  岱仙为大断层,发生于中生代晚白垔系花岗斑岩中,为北西向断层,断面光滑,断层面高180多米,宽200米以上,断裂活动错断了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形成断层成因的岱仙瀑布和油漏漈瀑布。
  九仙山属侏罗系中统长林组地层,白垩纪兜岭火山岩系石英斑岩。岩性为粉砂岩、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地质构造为扬子和加里东构造层。在戴云山隆起基底,一系列北东—北东向褶皱,同时伴随着东西向断裂带,是德化早期构造运动产物。九仙山地处戴云山主峰西侧,在上春洋至汤头北北东向断裂层控制之中。
  二、地层
  德化县境内戴云山地层发育较全,岩浆活动频繁,火山作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是福建省金、铁、高岭土等矿产的重要成矿区。自中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多有出露,其中以侏罗系、白垩系最为发育,根据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火山喷发旋回及岩石化学成分,划分为35个岩石地层单位。
  中一上元古界 是境内出露最老的基底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小部分分布在西南部地带,根据其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及变形变质等特征,分为大岭(岩)组和龙北溪(岩)组。
  石炭系 境内分布零星,分别出露于石炭统林地组和石炭统船山组,由于受后期断裂破坏及岩石侵入,多呈断裂块或残留体小范围分布。林地组主要分布在九仙山东部等地区。船山组分布在湖头、曾坂、下涌、上涌及阳山等地。
  二叠系 此系地层出露较全,有下统栖霞组、泉上组、文笔山组、童子岩组及上统翠屏山组。
  三叠系 分布在县西部的春美、美湖及上涌等地区。按岩性、岩相、古生物及接触关系等特征,可分出下统溪口组及上统文宾山组。
  侏罗系 境内侏罗系地层分布极为广泛,尤以晚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根据岩性、岩相、接触关系、生物群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可分为下统梨山组、中统漳平组、上统长林组及南园组。
  白垩系 境内的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中部梓桉、瑞坂一带。主要为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根据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同位素年龄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分为下统小溪组、黄坑组、寨下组及上统石牛山组。
  第四系 境内第四系仅出露全新统。分布在城关、三班、上涌、下涌及淳湖等地的河谷盆地或山间盆地。主要为冲洪积松散堆积,组成I级阶地及河漫滩,厚度大于2.6米。堆积物自下而上,有漂砾层、卵石层、含黏土漂石层、粗砾层、中砂土层及粉砂质亚黏土层。上部腐殖层常形成泥煤矿产。
  三、岩体
  境内岩浆活动频繁,大部分是较为发育的侵入岩体。深层岩体主要分布在西北及西南部,中、东部零星分布浅层岩体。根据岩性、接触关系、岩浆演化及同位素年龄等特征,划分为志留系、二叠系、中三叠系、晚侏罗系、早白垩系及晚白垩系6个时代,即:志留系侵入岩为出露最老的侵入岩,有蒲洋格复式岩体和国宝岩体;二叠系侵入岩集中出露于吉安、大蛇、雷潭、西墘4个岩体;中三叠系侵入岩主要出露于上涌地区及阳山东部,有上涌复式岩体和上田岩体;晚侏罗系侵入岩最为发育,分布范围广,有深层和浅层29个岩体,占侵入岩总面积的45%;早白垩系侵入岩分布较为零星,以深层岩体为主,少数为浅层岩体,多呈岩瘤、岩墙、岩脉出露.一般规模较小,较大者分别出露于九仙山、上坂、前芹等3个地区;晚白垩系侵入岩出露于石牛山地区及东部边境一带,均为浅层侵入体。
  岩石类型主要为酸性花岗岩类,其次为中酸性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类,少数为中性闪长岩类。结构类型除斑状外,有细粒、中细粒及中粒3种。
  第二节 地貌
  一、地貌类型
  中山 占土地总面积的64.9%,在上涌、赤水、桂阳、大铭、南埕、雷峰、水口等乡镇均有分布。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山峰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其次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九仙山主峰海拔1658米。以中等切割为主,山岭西北坡陡、东南坡缓,坡度大多30~45度,组成的岩石以火山岩为主,仅个别花岗岩孤峰突起。
  低山 占土地总面积的22.2%,大部分分布在中山外沿,新构造运动上升量较小,切割较浅,一般海拔500~800米,比高大于200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岭起伏较舒缓,坡度大多20~30度,河谷呈“V”型。由于岩性不一,地貌形态有所差异。火山岩构成的山峰尖锐坡陡,花岗岩构成的顶部多呈馒头状,风化壳厚,基岩裸露少。
  高丘 占土地总面积的12.9%,主要分布在低山边沿及河谷两侧。一般海拔200~500米,比高100米左右。组成的岩石以火山岩为主,少部分为沉积岩,多呈浑圆的馒头状,坡度和缓,基岩裸露少。
  二、地貌特征
  (一)风化次火山岩地貌
  潜花岗斑岩、粒状碎斑熔岩等次火山岩发育多组不同方向的断裂、裂隙及节理,地表水沿这些构造侵蚀、切割,形成与构造线一致的柱状、墙状、块状、方山状、球状等山体。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形成峰丛、石堡、石柱、崖壁、石蛋等象形石。石牛山顶峰四周、铁砧山、岱仙崖壁是典型的风化次火山岩地貌。
  (二)崩裂、崩塌次火山岩地貌
  崩裂、崩塌岩块 潜花岗斑岩原生节理,或受热胀冷缩产生节理、裂隙,在重力作用下,沿垂直节理、裂隙发生崩塌或崩裂,形成棱角分明的岩块。石牛山、九仙山主峰和崖麓堆积着许多由崖壁崩塌的巨大潜花岗斑岩岩块,以及由崩塌岩块再作崩裂的岩块,这些崩塌、崩裂的岩块构成各种地貌景观。
  堆积洞 山脊上的潜花岗斑岩、粒状碎斑熔岩经风化、崩塌的岩块或在原地形成倒石堆,或滚落到山麓堆积,形成滚石堆。崩塌的岩块相互堆叠架空,形成大小不等的堆积洞、堆积穿洞。石壶洞是由潜花岗斑岩体崩裂形成的堆积洞。石牛山、九仙山的“十八洞”“九十九洞”等洞群,由无数巨大的潜花岗斑岩崩塌岩块堆叠,形成大小不同的堆积穿洞,小者可容十余人,大者可容百人,洞洞相连,曲径通幽。
  (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
  戴云山上常年大雾弥漫,雨量充沛。雾气在岩石表面凝聚,浸润岩石表面,引起岩石的湿胀干缩,加速岩石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使潜花岗斑岩表层不断产生砂状风化。雾水、雨水沿石蛋表面流淌形成线状流水,冲蚀、剥蚀已风化疏松的长石、石英砂粒,逐渐在石蛋表面雕塑出各种流水侵蚀微地貌景观,构成形态各异的石槽、石脊、光壁流水石槽、梯壁流水石槽、阶状跌水槽、梯壁跌水石槽、石臼、石盆、石穴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
  (四)断层地貌
  岱仙大断层 位于岱仙瀑布景区内。该断层由油漏漈断层和岱仙断层组成,油漏漈断层走向为51°NW,岱仙断层走向为10。WS,两个断层之间有一个49。夹角。断层下盘抬升,上盘下滑。岱仙断层的断面光滑,油漏漈断层面上有明显的两次波折,呈现为缓S形,是规模较大、断面光滑明显的断层面。由于该断层面的断裂作用,发育成赤石溪、岱仙瀑布、油漏漈瀑布。
  千层岩 位于岱仙瀑布景区内,森林浴道下方,茶室上约50米处。一组火山岩由多层节理组成。多层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经千万年的侵蚀剥蚀,裂隙增大,外形极像千层糕。
  第三节 气候
  一、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
  1988—2007年,年平均气温18.4C比气候平均值高0.5℃。图1-1显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20年里除1988年、1992年和1995年年平均,气温低于气候平均值以外,其余均高于或等于气候平均值。年际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前10年冷暖变幅大,后10年显著偏暖。20年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达19.3℃;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6℃。
  (二)季度平均气温
  1988—2007年,各季平均气温:冬季10.8℃、春季17.8℃、夏季25.3℃、秋季19.6℃,分别比气候平均值高0.6℃、0.4℃、0.2℃和0.3℃。图1-2显示:前10年各季气温均在气候均值附近小幅波动,后10年各季气温基本在气候均值之上,特别是秋、冬两季,气温明显高于气候均值。20年内各季明显偏暖的年份:春季1991年、1998年、2002年;夏季1998年、2003年异常偏高;秋季1998年、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冬季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1996年出现春寒天气。
  (三)月平均气温
  1988—2007年,后10年各月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前10年;从20年各月平均气温来看,各月增幅在0.3℃~1.5℃,其中2月、4月增幅在1℃以上,以2月增幅最大,达1.5℃。各月平均气温年际间差异大,最高值和最低值差值可达5.8℃,出现在4月。
  (四)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1988—2007年,日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2003年7月15日;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6.6℃,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20年内日最高气温≥35℃的平均高温日数1.7天,2003年出现9天,为历年最多;日最低气温≤0℃的平均低温日数4.8天,最多为14天,出现在1993年、1995年,1998年无出现低于0℃以下的低温天气。二、降水
  (一)年降水量
  1988—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1867.2毫米,比气候平均值多36.8毫米,属正常范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最多降水量为2343.0毫米,出现在1997年;年最少降水量为1301.5毫米,出现在1991年,相差达1041.5毫米。
  (二)降水量季节变化
  1988—2007年,各季平均降水量冬季190.5毫米、春季547.8毫米、夏季850.4毫米、秋季280.4毫米,与气候平均值相比均属正常范围。各季降水量年际间差异大,各季的最多值和最少值有2.8~12.2倍的差距,秋季雨量波动最大,1990年秋季雨量为1995年同期雨量的12.2倍。季度内降水量最多的为2000年夏季,雨量多达1314.6毫米,降水量最少的为1995年秋季,雨量仅49.6毫米。
  (三)月降水量
  1988—2007年,后10年年平均雨量比前10年偏多54.1毫米,月平均雨量偏多主要在8月,10月、11月偏少,其余各月在气候均值附近摆动。月最多雨量为609.1毫米,出现在2002年8月,也有少数月份无雨,一般出现在秋冬季。
  (四)暴雨及日最大降水量
  1988—2007年,年平均暴雨日数6.9天,年最多暴雨日13天,出现在1990最少1天,出现在2004年。连续性暴雨最长4天,出现在1990年7月31日至8月3日,过程雨量413.6毫米。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日数较少,除少数年份外,一般每年有1~2天大暴雨。日最大降水量180.2毫米,出现在1994年8月5日。
  三、日照
  (一)年日照时数
  1988—200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1769.6小时,与气候平均值相比,基本无变化。前10年日照时数大多数年份在气候平均值以下,后10年日照有所增多,尤其在干旱年份的2003年和2004年,日照充足。最多年日照时数2137.7小时,出现在2004年;最少年日照时数1593.6小时,出现在1997年。
  (二)月日照时数
  1988—2007年,后10年日照时数比前10年偏多100多小时,主要偏多月份在1—4月和9月、12月。日照时数月际变化大,月最多日照时数为最少的1.7~5.4倍,月最多日照时数296.0小时,出现在2003年7月;月最少日照时数41.0小时,出现在1990年2月。
  四、蒸发量
  (一)年蒸发量
  1988—2007年,年平均蒸发量1562.2毫米,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99年以前年蒸发量大部分在平均值以下,1999—2007年蒸发量明显增多,均超过平均值。特别是在干旱年份的2003年、2004年,由于日照充足,蒸发量明显偏多,比平均值偏多14%~17%。年最大蒸发量1820.1毫米,出现在2004年;年最小蒸发量1316.0毫米,出现在1997年。
  (二)月蒸发量
  1988—2007年,后10年蒸发量比前10年偏多123.6毫米,各月均偏多,偏多最大达20毫米。月最大蒸发量293.7毫米,出现在2003年7月;月最少蒸发量44.1毫米,出现在1990年2月。
  五、相对湿度
  1988—2007年,各年平均相对湿度73%~83%20年平均值为79%,1999—2007年相对湿度较前10年减少3%。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83%出现在1990,年,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小73%出现在2007年;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92%,出现在1992年,3月,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62%,出现在2005,年12月。
  六、气压
  1988—2007年,年平均气压955.5百帕,小于气候平均值(955.7百帕)。1998—2007年平均气压明显低于前10年,均在平均值以下。冬、夏季风控制期间变化小,春、秋过渡期间变化大。冬高夏低,月平均气压最高出现在12月962.2百帕,最低出现在8月948.8百帕;极端最高气压出现在1989年11月30日,强寒潮影响德化时,972.8百帕;极端最低气压出现在1990年8月20日,强台风中心掠过德化时,926.3百帕。
   七、风
  (一)风向
  1988—2007年,德化年盛行最多风向东北风,频率7.9%;东风其次,频率7.8%。春季(4月),盛行东南和东风;夏季(7月)盛行东南风;秋季(10月)盛行东北风;冬季(1月)盛行东北和东北偏东风。四季均以西北和西北偏西风频率最小。
  (二)风速
  1988—2007年,年平均风速1.4米/秒,小于气候平均值1.7米/秒。各季节间变化不大,秋季平均风速1.5米/秒,是一年中风速最大的季节;月份平均风速最大1.6米/秒,出现在10月。德化城关地区历年瞬间极大风速29.3米/秒(11级)。
  第四节 水文
  一、河流
  (一)闽江支流大樟溪水系
  德化境内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戴云山和九仙山,是大樟溪河流的水源发源地。全县73.18%的河流流域面积属闽江支流大樟溪水系。浐溪是大樟溪上游的主流,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蕉溪、石牛溪、双芹溪、石龙溪;涌溪、后亭溪是大樟溪上游主要支流,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分别有梓溪、沶头尾溪。
  浐溪 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麓,流经赤水、国宝、盖德、龙浔、浔中、三班、龙门滩、南埕、水口等,与涌溪汇合,注入大樟溪。浐溪上游河段又称国宝溪,中下游河段的主要支流有花桥溪、盖德溪、丁溪、六云溪、蕉溪、石龙溪、双芹溪、石牛溪等。于流(湖岭到涌口)河流长度101千米,流域面积985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6.5‰。多年平均径流量11.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7.2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为0.2千克/立方米。
  涌溪 境内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戴云山北坡,流经上涌、葛坑、桂阳,至水口镇涌口与浐溪汇合,注入大樟溪。干流(西溪至涌口)河流长度60千米,流域面积453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1.6‰,多年平均径流量4.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
  双芹溪 发源于戴云山北麓,流经双芹、许厝、望洋,至南埕与浐溪汇合,流域面积148平方千米,河流长度(石芹至南埕)25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4.8‰,多年平均径流量1.80亿立方米。
  梓溪 发源于戴云山主峰小戴云北侧,流经陈溪、梓溪、上湖,至久住村双溪口与涌溪汇合,流域面积145平方千米,河流长度29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0.7‰,多年平均径流量1.4亿立方米。
  蕉溪 发源于大戴云南麓天外线泉,流经祥云、南斗、李溪、蕉溪等村,至蕉口注入浐溪,河流长度28千米,流域面积112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8.2‰,多年平均径流量1.34亿立方米。
  石龙溪 发源于石牛山东侧,汇石牛山与七台山的6条山涧,经南埕镇枣坑村,至塔兜村汇入浐溪。境内河流长度21千米,流域面积88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5.8‰,多年平均径流量1.158亿立方米。石牛溪发源于石牛山东侧,流经水口镇梅岭头、墘头、北山,至湖坂村汇入浐溪。流域面积54.3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6.14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5.8‰,多年平均径流量0.635亿立方米。
  后亭溪 上游主流又称雷潭溪。发源于杨梅乡白叶村长坑,流经杨梅、安村,至杨梅乡安村村盖山与沶、头尾溪汇合,注入后亭溪,境内河流长度28.55千米,流域面积195.6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6.1‰,多年平均径流量2.439亿立方米。
  沶头尾溪 发源于尤溪县中仙乡,流经中仙乡的上仙、下仙、下村、徐州、沶头尾及德化县水口乡淳湖等村落,至杨梅乡盖山注入后亭溪。流域面积55.64平方千米,河流长度21.5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3.25‰,多年平均径流量0.54亿立方米。其中在德化境内河流长度7.8千米,落差320米。
  (二)闽江支流尤溪水系
  大张溪 发源于九仙山西南麓,流经大铭、新阁、大张溪林场、溪下洋等地,至溪口注入尤溪。河流长度28.6千米,流域面积154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8.2‰,多年平均径流量1.595亿立方米。
  后溪 是大张溪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上涌镇中洋村,流经下村、日月潭、香炉潭、富泽桥等地,至大张溪林场注入大张溪。河流长度9千米,流域面积62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3‰,多年平均径流量0.642亿立方米。
  贵滨溪 发源于汤头乡吉山村,流经汤头、岭脚,汇入尤溪。境内河流长度13千米,流域面积109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7.7‰,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小尤溪 发源于九仙山南麓赤水镇铭爱村,流经美湖乡美湖村,经大田县境,入尤溪,后汇入闽江。境内河流长度14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2.1‰,多年平均径流量1.61亿立方米。
  下甸溪 发源于汤头乡,流经葛坑镇龙塔村,汇入尤溪。境内河流长度11千米,流域面积72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6.3‰,多年平均径流量0.72亿立方米。
  双翰溪 发源于春美乡双翰村,流经古春、春美,入大田县境后返绕春美乡尤床村,再汇入大田县。境内流域面积53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8千米,河床平均坡降8‰,多年平均径流量0.565亿立方米。
  (三)晋江支流东溪水系
  大溪发源于龙门滩镇霞碧村上围,流经大溪村,汇入永春县湖洋溪转入晋江。境内流域面积90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4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3.6‰,多年平均径流量1.059亿立方米。
  锦溪发源于德化县三班镇奎斗村与永春县介福乡福东村交界的角内寨山,流经龙门滩镇霞山、冷水坑,至永春汇入湖洋溪。县境内流域面积35.60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2.15千米,河床平均坡降30.11‰,多年平均径流量0.397亿立方米。
  二、湿地
  七里洋湿地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的西北段,海拔约1550米,两块湿地相连,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双芹溪的源头之一。
  莲花池湿地 古称天池,位于戴云山主峰东侧,海拔约1610米,长约1000米,宽100米,面积10万余平方米,地势平坦,长年积水。经国家科学考察人员勘测,为福建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湿地,是双芹溪的主要源头。
  天路洋湿地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陈大镜山北侧,海拔约1000米,面积8.45万平方米,水草丛生,清泉长流,是双芹溪的重要源头。
  分水洋湿地 位于石牛山主峰东南侧,原为一块狭长湿地,长约500米、宽约100米,2004年建成上下两个人工湖,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石垄溪的主要源头。
  皇后墓湿地 位于戴云山白鹿贡东北侧。
  金锁形湿地 位于戴云山白鹿贡东侧。
  内洋坡湿地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北侧。
  刺湖湿地 位于戴云山主峰与大格贡之间。
  草湖池湿地 位于戴云山主峰北侧山麓。
  石壶湿地 位于石牛山石壶祖殿及附近。
  鸳鸯池 位于石壶祖殿西南侧约1千米处。
  蜂仔山湿地 位于石牛山主峰东北部蜂仔山顶低洼处。
  涢沐坂 位于石牛山主峰与蜂仔山之间。
  鸪鹭坂 位于涢沐坂下游百余米处。
  白水漈坂 位于石牛山主峰西北侧山腰。
  和尚寨坂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山腰。九仙山溪头池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侧山腰。
  龙池溪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山麓小盆地中。
  水尾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九十九洞前。
  莲花池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山坳。
  青草湖湿地 位于龙湖山南侧山坳。
  三、瀑布
  天上飞瀑 原名“天外线泉”,戴云山古十六景之一,位于大戴云南侧,落差约100米,宽1~4米,坡度80~90度。雨季,汇大戴云山顶南侧之水,经中尖坂从悬崖上跌落,水如天上落下,故名。旱季,少水或无水,仅有涓涓流泉,宛若玉缕素带,所以又称“天外线泉”。
  石墓瀑布 位于大戴云西侧,七里洋南部东侧,落差百余米,宽10~25米。春夏季,大戴云西侧山顶之水汇聚,顺弧形峭壁流下,波光粼粼,酷似天上仙女浣纱。
  马槽漈 位于赤水镇戴云村与雷峰镇瑞坂村结合部,为二级瀑布。第一级落差约60米,宽约3~6米,坡度80~90度。第二级落差约50米,宽5~10米,坡度90度。瀑布下有一深潭,面积约150平方米。瀑布顶有拦水坝,沿右侧凿引水渠,为农业水利工程。
  陈坂瀑布 又名陈坂白水漈,位于桂阳乡陈溪村,高100余米。春夏季水量较大,水势壮观。冬季缺水,为百丈崖壁,气势险峻。
  四重瀑布 又名四重漈,位于上涌镇辉阳村与后宅村交界处,为多级落差瀑布,各级落差高低不一,总长近千米,宽5~6米。水流从崖顶急速泻下,或玉珠飞溅,或浪花飞卷,气势磅礴。
  岱仙瀑布 发源于石牛山西北侧的赤石溪,奔流至飞仙山峰凹口处直泻而下,形成高184.05米、宽约30米的瀑布,有“华东第一瀑”之称,2003年被泉州市各界人士评为“泉州十八景”之一。瀑布几近垂直,恰似从天而降,翻云雪倾,雷霆万钧;当和风日丽,犹如银珠飞溅,烟雾弥漫,彩虹凌空飞架。
  油漏漈瀑布 位于戴仙瀑布东北侧,高约80米,宽110米,坡度约75度。水顺弧形峭壁流下,波光粼粼。枯水期,山泉成一条2~3米宽的流瀑泻下,远处看,犹如一缕油水在光滑的斜崖上流淌,故当地人称之为油漏漈。
  白水漈瀑布 位于水口镇榜上村,三级瀑布,上瀑布高140余米,宽2~10米不等,扇形状;中瀑布高约30米,宽10余米,水流较缓慢;下瀑布高60余米,宽20余米,水流不急。三级瀑布各有特色,颇具观赏性。
  不老漈瀑布 位于南埕村东面与水口镇榜上村交界处,高近百米,宽20余米,坡度70多度。瀑布下有一深潭,水顺着崖壁至潭中,发出“不噜、不噜”的响声,故名。
  神龟漈 位于上涌镇桂格村,分四级,最高30余米,低者5米,总落差百余米,每一级瀑布下均有小水潭,溪中多奇石,两边悬崖高百余米,地势险峻。
  跳港瀑布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水尾。
  东埔瀑布 位于赤水镇东埔自然村。
  鼓潭瀑布 位于赤水镇东埔自然村北边的山谷中。
  白水漈 位于赤水镇东里村上洋头。
  龙潭飞瀑 位于赤水镇东里村炉坂溪头。
  鸳鸯池瀑布 位于雷峰镇双芹溪上游,大小险悬崖下。
  龙尾瀑布 位于雷峰镇双芹村。
  瑞坂瀑布 位于雷峰镇瑞坂村。
  后宅瀑布 位于上涌镇后宅村。银矿瀑布 位于赤水镇铭爱村罩雾山水库尾。
  龙啸瀑布 位于南埕镇塔兜村。
  鬼谷峡瀑布 位于上涌镇桂格村桂坑林。
  第五节 土壤
  一、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一)水稻土
  是全县主要的耕作土壤类型,集中分布在海拔500~800米的山丘地、垅谷、溪谷平原,因受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地质及人为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4601.86公顷。有4个亚类:
  1.渗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山丘坡地梯田,少数分布在溪边田,多发育于红壤,面积10577.77公顷。由于所处地形条件,地下水埋藏深,成土过程基本脱离地下水的影响,有降雨和灌溉补给水分,土壤水分以下渗运动为主,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淋溶淀积较弱,一般形成具有棱柱状结构体或块状结构体、结构面有黄色胶膜的渗育层。有3个土属:
  黄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山坡田,是县最主要的水田土壤,面积8971.38公顷。由红壤、黄红壤经水耕熟化发育而成,为坡积或残积母质。成土母质较细,土质黏重,渗淋较弱,剖面分化明显,土体构型为A-P-w-C。有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3个土种。
  黄泥砂田土属 分布在山地丘陵、山前平原、河流高阶地等坡地梯田,由花岗岩、花岗斑岩、砂岩、变粒岩、石英片麻岩等风化物及其所形成的自成土经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面积1580.56公顷。耕作熟化度低,质地偏轻,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少,耕层沙化十分普遍。土壤质地剖面分异明显,自上而下黏粒含量增多,质地渐重,多为砂壤一砂质黏土,其渗透层段较厚,但各层段间过渡不明显。有灰黄泥砂田、黄泥砂田2个土种。
  紫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梯田或山垅垅顶,多数有酸性紫色土发育,面积25.83公顷。质地黏壤土—粉砂黏土,交接性较弱,抗侵蚀性差,易受土壤冲刷,耕作层、犁底层因有机质积累成灰棕色,下部土层均为紫灰或紫色,渗育层发育较差,偶在结构面见有少量灰色胶膜或棕褐色铁锰淀斑,土体构型为A-AP-(P)-C。有乌紫泥田、灰紫泥田2个土种。
  2.潴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浐溪、涌溪及其支流沿岸的平洋田及垅口田,面积1998.73公顷。所处地形平缓,地下水埋藏深约50~150厘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双重作用下水耕熟化,以双季稻为主。还原氧化交替进行,铁、锰淋溶淀积,形成锈纹锈斑并结核聚集在心土层(即淀斑层),土体构型为A-P-C-P12-CG。有3个土属:-W或A-W-W()
  乌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平洋田或垅口田,面积249.59公顷。土壤团粒结构好,肥分充足,熟化程度高,土质疏松,保水保肥性好,有乌泥田、黄底乌泥田、青底乌泥田、砂底乌泥田、泥炭底乌泥田5个土种。
  灰泥田土属 遍布全县各地,土壤形成于溪谷平原、山间盆地、山垅的垅口,面积1076.37公顷。由冲击物或坡积物发育而成,其土质偏粘,有效土层厚40~50厘米,剖面层次过渡不明显,土体构型为A-P-w-C(或CS、G)育层多灰色胶膜或潜育斑,少量锈斑、锈纹或铁锰结核,或水渍状锈斑。土壤肥力中等,属中产田。有灰,泥田、黄底灰泥田、青底灰泥田、泥炭底灰泥田、砂底灰泥田5个土种。
  潮砂田土属 分布在浐溪、涌溪沿岸,面积672.77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较深厚,地下水在50厘米以下,全剖面土质较轻,呈碎块状结构,疏松爽水,结构面有较多的锈纹或铁锰结核,质地偏砂,耕层土壤为砂壤或轻壤,保水保肥性较差。有乌砂田、灰砂田2个土种。3.潜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山垅田、平洋低洼处,面积879.61公顷。主要特点: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长期冷浸,还原作用占优势,属地下水型。剖面构型为A-P-G,土体有明显潜育化所形成的青泥层。有机质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但养分释放缓慢,有效养分低。有2个土属:
  青泥田土属 大多位于山垅垵沟底部,面积918.62公顷。主要特点:地下水位高,耕作层或犁底层以下有青泥层,土质粘韧,亚铁反应明显。该土属仅见青泥田土种,青泥田地下水位高,土性冷,有机质累积多,潜在养分较高,但有机质矿化差,速效养分低,易引起水稻中毒。
  冷烂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山垅、谷地或平洋低洼处,面积879.61公顷。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年渍水,土烂、田深、水冷,亚铁含量多,水、肥、气、热条件差,冷、烂、酸、毒障碍严重,作物生长不良。有冷水田、锈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4个土种。
  4.漂洗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低丘坡麓缓坡地带,成带状顺坡展布。其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洪积物。质地剖面多具上轻下粘特点,底层多见坚实黏重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层。漂洗层砂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低,土体紧实,保肥性差,矿质养分差,酸性强,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属障碍土层。
  仅有白鳝泥田土属。主要分布在坡地下部或低丘缓坡地带,面积227.13公顷。由于土壤黏粒和铁长期受地下水侧渗漂洗后使土层产生漂洗层,土体构型为A-AP-E-C、A-AP-P-E-C或A-E-CC。有白鳝泥田、白底田、薯粉田3个土种。
  (二)红壤
  广泛分布在县境内的山地丘陵,是县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它是由各色母岩强烈风化,经过脱硅富铝化过程而形成富含铁、铝的土壤,土层深厚,淋溶明显,层次发育完整,土壤富铝化作用较深,全剖面呈深红、浅红色,具有A-B-型或A-C型的层次组合。红壤可划分为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5个亚类,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红壤1个亚类。
  红壤较集中在东南部及西北部的低山、丘陵,面积770.67公顷。成土母岩以火山凝灰熔岩、花岗斑岩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成土过程以红壤化为主,土层深厚,层次明显,表土层有机质较丰富,呈暗灰色,团块状结构,淀积层呈鲜红色或淡红色,黏性大,多为壤土或重壤,块状或鳞片状结构,铁质胶膜,母质层呈淡红色,红白的网纹杂斑。有2个土属:
  红泥砂土土属 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地,是硅铝质、硅质红壤及部分侵蚀红壤,经人为旱耕熟化发育而成的旱作土壤,面积76.69公顷。因母质含石英砂粒较多,质地较轻,质地多为砂壤——砂质壤土,土壤疏松,渗透性强,淋溶强烈。因阳离子代换量较低,土壤养分较为贫乏。该土属可划分为红泥砂土、灰红泥砂土2个土种,德化县仅有灰红泥砂土1个土种。
  红泥土土属 大多分布在山地丘陵缓坡地及河谷阶地,是铝硅质、硅铁质、硅铝铁质红壤及部分侵蚀红壤,经人为旱耕熟化而形成的旱作土壤,面积694公顷。该土属土质黏重,质地为壤质黏土—黏土,耕作层疏松,无灌溉条件下更易干燥,复盐基现象较明显。有灰红泥土、红泥土2个土种。
  (三)黄壤
  主要分布在1000~1600米的中山山坡,面积147.49公顷。母质以凝灰熔岩为主,土壤化学风化作用比红壤弱,成土过程以黄壤化作用为特征。因游离铁遭水化,以针铁矿及多水氧化铁形态存在而形成黄色的心土层,土层较薄,次生黏土矿物有高岭石、水云母、三水铝石,腐殖质较多,呈酸性反应。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黄壤1个亚类,划分2个土属:
  黄泥土土属 由铝硅质、硅铝铁质黄壤经人为旱耕熟化发育形成,属低产旱作土壤。土质黏重,多为壤质黏土——黏土,在人为耕作、施肥等影响下,逐步形成疏松耕作层,土壤容重变低,有机质矿化率加大,盐基饱和度提高,多数耕作粗放,熟化度差,有机质和养分缺乏,磷、钾养分均贫乏,土体构型为A-(B)-C。全县仅有灰黄泥土1个土种,面积126.29公顷,主要分布在汤头、上涌、盖德等乡(镇)。黄泥砂土土属 是发育于硅铝质、硅质黄壤的旱作土壤,母质含石英砂粒较多,质地多为砂壤或砂质粘壤土,有机质矿化速度较快,贮藏量较少,矿质养分较贫乏,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性差,属低产旱作土壤。全县仅见黄泥砂土1个土种,面积21.20公顷,主要分布在美湖、盖德、上涌等乡(镇)。
  (四)紫色土
  紫色土的发育度弱,剖面分异不明显,有生物作用形成的表土、亚表土层及弱度发育的心土层,以下即为母质层。剖面上下呈较均一的紫红色,因表土层易被侵蚀,土层浅薄,结构疏松,保水、保肥、保土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肥力不高。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
  酸性紫色土亚类只有猪肝土1个土属。它由经过人工开垦种植、旱耕熟化发育形成,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梯地。由于耕作粗放,缺少培肥,熟化度低,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A-C,耕作层呈灰紫色、浅薄、疏松,底土层呈紫色,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不高。全县仅有油猪肝土1个土种,面积6.38公顷,分布在杨梅乡、南埕镇。
  二、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据德化县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1998年全县山地土壤为酸性土,有5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以红壤为主,占林业用地面积83.8%;黄壤次之,占16.0%;紫色土、草甸土、潮土零星分布,仅占0.2%。土层普遍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好。肥力较高,全县林业用地中,土壤肥力一级面积占69.66%,二级面积占30.69%,三级面积占0.25%。境内土壤分布呈现着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分布红壤,海拔800~1200米多分布黄红壤,海拔1200~1500米分布黄壤,海拔1500米以上分布山地草甸土及粗骨性黄壤。
  戴云山主峰地区土壤以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为主,在区内土壤随海拔高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有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泥炭沼泽土等4个亚类,酸性岩红壤、中性岩红壤、基性岩红壤、泥质岩红壤、砂质岩红壤、侵蚀红壤、酸性岩黄红壤、中性岩黄红壤、泥质岩黄红壤、砂质岩黄红壤、侵蚀黄红壤、酸性岩黄壤、中性岩黄壤、砂质岩黄壤、泥炭沼泽土等15个土属。山地红壤较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及西北部的低山、丘陵,海拔500~800米;海拔800~1200米为山地红壤与山地黄红壤过渡地带;海拔1200~1350米为山地黄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赤水、上涌、南埕、雷峰等地;海拔135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地带;泥炭沼泽土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沼泽中。林地土壤较厚,腐殖质层厚约20厘米,地表枯枝落叶层厚5~20厘米,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较好,但磷、钾含量普遍较低或缺乏。
  石牛山地带土壤为酸性土为主,主要土壤有红壤、水化红壤、暗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黄壤、粗骨性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土壤类型,其中以红壤类为主,黄壤类次之,紫色土和草甸土仅有零星分布。土壤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以红壤为主,海拔800~1200米多分布黄红壤,海拔1200~1500米以黄壤为主,海拔15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及粗骨性黄壤。土层厚薄度不一,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现状好,肥力中等。
  九仙山山体大部分是火山喷发的凝灰岩,小数为花岗岩球状风化,花岗岩侵入体和建基性的岩脉在个别地段也有裸露,基石坚硬。由于受到远古时代造山运动的影响,山体顶部或大部分山坡、山坳的岩石较破碎。因地势差异和植被的影响,自下而上表现出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个别地段出现石英砂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1000米以下低丘和村落附近坡耕地,多数为红壤;海拔1000~1350米的地带植被覆盖较好,多数为黄红壤;海拔1350米以上,多数为山地草甸土。质地疏松,土层层次过渡明显,其肥力除少数山脊外,大多可达到1~2级,有少量紫色土分布和石英砂地带。第六节 植被
  一、类型
  德化县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植被区。境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7.7%。
  据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3年全县主要有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沼泽、水生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在群系水平,有黄山松林、长苞铁杉林、南方红豆杉林、柳杉林、福建柏+毛竹林、南方红豆杉+毛竹林、马尾松+木荷林、马尾松+丝栗栲林、黄山松+甜槠林、黄山松+细叶青冈林、杉木林、福建柏林、栓皮栎林、枫香林、乌来栲林、钩栲林、罗浮栲林、米槠林、甜槠林、细叶青冈林、甜槠+木荷林、甜槠+丝栗栲林、甜槠+南岭栲林、甜槠+蚊母树林、细柄阿丁枫林、红楠林、牛耳枫林、毛竹林、黄甜竹林、肿节少穗竹林、江南山柳灌丛、岩柃灌丛、钝齿冬青灌丛、映山红灌丛、满山红灌丛、龙师草沼泽、灯芯草沼泽、短叶茳芏沼泽、睡莲沼泽等51个群系。在群丛水平,有黄山松—江南山柳—里白群丛、栓皮栎—细齿叶柃—狗脊群丛、乌来栲—罗伞树—华山姜群丛、罗浮栲—草珊瑚—狗脊群从、黑锥—黄丹木姜子—狗脊群丛、细叶青冈—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细柄阿丁枫—长尾连蕊茶—狗脊群丛、毛竹—阔叶箬竹—倒叶瘤足蕨群丛、肿节少穗竹—三脉叶马兰群丛、睡莲群丛等92个群丛。
  在针阔叶混交林中,马尾松、丝栗栲群落分布在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马尾松、木荷群落分布在低海拔的山坡;黄山松、甜群落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200~1400米的山地;黄山松、青冈群落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200~1500米的山地,黄山松、戴云栎群落主要分布在戴云山浮头格海拔1400~1500米的西坡。在落叶阔叶林中,栓皮栎群落主要分布在南镇梓垵村、水口镇久住村海拔400~600米之间。
  戴云山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东南坡基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西北坡为常绿阔叶林。由于海拔高,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600米以上为灌木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海拔1200米以上以戴云松为主的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1000~1200米之间分布着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的混交林;1000米以下为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以及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山体中部为暖性针叶林,上部主要为温性针叶林,近顶部为苔藓矮曲林和山地灌丛。森林群落多样,包含中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植被类型。
  二、群系分布
  黄山松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中上部和九仙山上部,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地最南端、面积最大的原生性的黄山松林。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代表性植被有黄山松—马银花芒萁群丛、黄山松—满山红—芒萁群丛、黄山松—江南山柳—华里白群丛、黄山松—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黄山松—肿节少穗竹芒萁群丛、黄山松—长耳玉山竹—黑紫藜芦群丛、黄山松—短尾越桔芒萁群丛、黄山松—小果南烛—五节芒群丛8个群落类型。
  长苞铁杉林 分布在桂阳乡陈溪与雷峰镇上寨村交界山地、海拔900~1300米处。它为原生性森林,代表性群落类型有长苞铁杉—乌药倒叶瘤足蕨群丛。
  柳杉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600~1200米之间。基本为纯林,偶有杉木、毛竹、南方红豆杉、树参混入。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柳杉—箬竹—华里白群丛。
  黄山松+甜槠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中上部,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黄山松+甜槠—短尾越桔—芒萁群丛。黄山松+细叶青冈林 分布在石牛山、九仙山上部,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黄山松+细叶青冈—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黄山松+细叶青冈—小果南烛—芒萁群丛。
  柳杉+毛竹林 分布在戴云山中上部阴湿山坡,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柳杉+毛竹—箬竹—华里白群丛。
  福建柏+毛竹林 分布在桂花阳乡陈溪、雷峰镇双芹、水口镇毛厝、浔中镇仙境等村的沟谷两侧。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福建柏+毛竹梨茶—华里白群丛、福建柏+毛竹梨茶—芒萁群丛。
  马尾松+木荷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300~1100米的山地上。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马尾松+木荷—短尾越桔—芒萁群丛。
  马尾松+丝栗栲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600米以下山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马尾松+丝栗栲—山矾—狗脊+乌毛蕨群丛。
  杉木+毛竹林 境内常见,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杉木+毛竹—杜茎山—狗脊群丛。
  南方红豆杉林 境内海拔1300米以下多有零星分布,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南方红豆杉—梨茶—华里白群丛、南方红豆杉—箬竹—狗脊群丛。
  马尾松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100米以下山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主要有马尾松—木—芒萁群丛、马尾松—小果南烛—芒萁群丛、马尾松—乌饭树—芒萁群丛、马尾松—映山红芒萁群丛、马尾松—黄瑞木—芒萁群丛、马尾松—细齿叶柃—狗脊群丛、马尾松—箬竹.萁群丛、马尾松—黄瑞木—芒萁+龙师草群丛8个群落类型。
  杉木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为人工林。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杉木—杜茎山—狗脊群丛、杉木—山矾—芒萁群丛。
  栓皮栎林 主要分布在南埕镇梓垵村、水口镇久住村海拔400~600米之间。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栓皮栎—细齿叶柃—狗脊群丛。
  枫香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9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枫香—华鼠刺—芒萁群丛。
  乌来栲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700米以下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埕、水口、龙门滩、大铭等乡(镇),林地土壤为赤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乌来栲—罗伞树—华山姜群丛、乌来栲—连蕊茶—华山姜群丛。
  钩栲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11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钩栲—肿节少穗竹—单叶新月蕨群丛。
  罗浮栲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1100米以下山地,在九仙山海拔1100~1500米有较大面积分布,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罗浮栲—草珊瑚—狗脊群丛、罗浮栲—草珊瑚—淡竹叶群丛。
  甜槠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上,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甜槠—华鼠刺—华里白群丛、甜槠—箬竹—狗脊群丛。
  甜槠+木荷林 分布在雷峰、上涌、南埕、水口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木荷—山矾+乌药—狗脊群丛。
  甜槠+丝栗栲林 分布在雷峰、上涌、南埕、水口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丝栗栲—乌饭树+山矾—狗脊群丛。
  甜槠+南岭栲林 分布在盖德、赤水、上涌、大铭、南埕、水口等乡(镇),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南岭栲—湾蒴杜鹃—芒萁+乌毛蕨群丛。
  甜槠+蚊母树林 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龙门滩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蚊母树—杜茎山+草珊瑚—狗脊群丛。
  米槠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米槠—罗伞树—金毛狗群丛、米槠—罗伞树—淡竹叶群丛、米槠—罗伞树—单叶新月蕨群丛、米槠—连蕊茶—狗脊群丛、米槠—乌药—狗脊等。米槠+毛竹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米槠—乌药—狗脊群丛。
  黑锥林 分布在九仙山永安岩海拔1300~1400米之间,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黑锥—黄丹木姜子—狗脊群丛、黑锥—方竹—狗脊群丛、黑锥—乌药—华里白群丛。
  细叶青冈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500米左右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细叶青冈—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
  厚壳桂林 分布在水口、南埕、龙门滩等低海拔地区,林地土壤为赤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厚壳桂—罗伞树—金毛狗群丛。
  红楠林 境内较为常见,主要分布在海拔300~900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红楠—细齿叶柃—狗脊群丛。
  细柄阿丁枫林 分布在上涌、桂阳等乡(镇)海拔500~900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或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细柄阿丁枫—长尾连蕊茶—狗脊群丛、细柄阿丁枫短尾越桔—狗脊群丛、细柄阿丁枫—溪畔杜鹃—淡竹叶等。
  细柄阿丁枫+米槠林 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桂阳等乡(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细柄阿丁枫+米槠—短尾越桔—芒萁群丛。
  牛耳枫林 分布在水口、南埕、赤水等乡(镇)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牛耳枫—野含笑—狗脊群丛。
  猴头杜鹃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猴头杜鹃—乌药—倒叶瘤足蕨群丛。
  毛竹林 境内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广泛分布,经营面积达1.67万公顷,代表性群落类型有毛竹—毛冬青—华里白群丛、毛竹—〓木芒.萁群丛、毛竹—〓木—狗脊群丛、毛竹梨茶—华里白群丛、毛竹—阔叶箬竹—到叶瘤足蕨群丛等。
  毛竹+米槠林 主要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毛竹+米槠—乌药—华里白群丛。
  毛竹+钩栲林 主要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赤水、大铭、上涌、葛坑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毛竹+钩栲—阔叶箬竹倒叶瘤足蕨群丛。
  黄甜竹林 分布在水口镇久住村东固海拔480米的溪边。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黄甜竹— 〓木芒.萁群丛。
  肿节少穗竹林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顶部,代表性群落类型为肿节少穗竹—三脉叶马兰群丛。
  映山红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映山红—芒萁群丛。
  满山红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满山红—平颖柳叶箬群丛。
  江南山柳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江南山柳—黑紫藜芦群丛。
  岩柃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上部和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岩柃—黑紫藜芦群丛。
  钝齿冬青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群落类型为钝齿冬青—黑紫藜芦群丛。
  灯芯草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等中上部的沼泽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灯心草+平颖柳叶箬+三角叶堇菜+地耳草等。平颖柳叶箬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等中上部的沼泽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平颖柳叶箬+灯芯草+谷精草+西南水芹等。
  龙师草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中部海拔1080米的山腰湿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龙师草+谷精草+垂穗石松+莎草等。
  球穗莎草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九仙山、石牛山中上部海拔1500米的沼泽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球穗莎草+短叶茳芏+谷草精+毛蓼等。
  短叶茳芏挺水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顶部莲花池中,土壤为泥炭土,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短叶茳芏+黄花狸藻等。
  睡莲水生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中部水塘(池)中,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睡莲+短叶茳芏等。

附注

图1-1 1988—2007年年平均气温曲线示意图 图1-2 1988—2007年四季平均气温曲线示意图 图1-31988—2007年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1-5 1988—2007年年蒸发量曲线示意图 图1-4 1988—2007年年日照时数曲线示意图 图1-6 1988—2007年年平均相对湿度曲线示意图 图1—7 1988—2007年年平均气压曲线示意图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