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政区与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81
颗粒名称: 卷一 政区与自然环境
分类号: K928.2;P942.57
页数: 44
页码: 31-74
摘要: 本卷记述了德化县的政区建设和自然环境情况。包括政区建设、自然地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几方面。
关键词: 建置 自然环境 德化县

内容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北纬25°23′至25°56′,东经117°55′至118°32′。东与永泰县、仙游县毗邻,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县境东西长62.1千米,南北宽60.4千米,总面积2232平方千米。
  唐贞元年间(785—805年)置归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德化县,历属长乐府、东都(今福州)、南唐清源军(今泉州)。宋代历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代沿袭宋代政区,历属福建道泉州路、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州路、泉宁府;明代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代历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永春州;民国时期历属福建省南路道,第四、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11月24日德化解放以后,德化县历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晋江专区、晋江地区。1985年5月,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撤销,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德化县隶属泉州市。1988年,全县下设1个镇、17个乡、187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2007年,全县辖10个镇、8个乡,有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91个村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浔中镇。
  境内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地形复杂,山脊多呈东北—西南走向,形成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北西向与南北向构造次之、东西向构造零星分布的基本构造格局。有中山、低山、高丘等3个地貌类型。戴云山脉雄踞全境,主峰海拔1856米,与石牛山、九仙山是境内最著名的三大山峰。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戴云山和九仙山,大部分属闽江水系,小部分属晋江水系,溪流总长度495千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9条,其中浐溪是河道最长、流域面积和流量最大的河流。耕地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红壤、黄壤、紫色土等,山地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紫色土、草甸土、潮土等,以山地红壤面积最大。
  德化全境处于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4°C,随坡向、坡度和海拔高度不同而有明显差异,1月平均气温10C7月平均气温26.2℃,年均无霜期349.6天,降水量1867.2毫米,日照时数1769.6小时。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台风、洪涝、低温阴雨、强对流等。
  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繁茂,主要有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沼泽、水生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属、2067种,其中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115种;水生鱼类有15科、38属、48种,陆生脊椎动物30目、85科、3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有真菌10目、39科、136种,土壤和树体微生物有10目、18科、35属、56种。2007年,全县林木蓄积量13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7%,拥有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人居环境居全国第27位、福建省第一位。
  第一章 政区
  第一节 建置
  德化县建县前疆域分属尤溪县、永泰县。唐贞元年间(785—805年),析永泰县归义乡置归德场,场址设在今德化县城,辖今浔中、三班、盖德、龙门滩、雷峰、南埕、水口等乡镇一带地方,隶属永泰县。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归德场为德化县,隶属闽国长乐府,辖归德、永宁、集贤等3个乡。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属闽国东都(今福州)。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划尤溪县南部的常平乡、进城乡归德化县,属南唐清源军(今泉州)。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称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改为泉州,德化县均为其属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德化县隶属福建道泉州路。大德元年(1297年),德化县属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州路。大德二年,泉州路改为泉宁府,德化县隶属不变。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德化县隶属泉州府。嘉靖十五年(1536年),划出德化县西南部的进城乡黄认团归新置的大田县。
  清初,沿袭明制,隶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永春州,德化县归福建布政使司永春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民国2年,德化县隶属福建省南路道。民国3年,隶属由南路道改称的厦门道。民国16年废道,德化直属福建省。民国22年12月至民国23年1月,德化县先后隶属福建人民政府泉海省、福建人民政府兴泉省。民国23年7月,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德化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仙游县)。民国24年10月,福建省行政督察区缩编为7个,德化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县。民国27年5月,专署移驻永春县)。民国28年,德化县双翰乡米苔墘、曾村划给大田县,次年又划归德化县。民国29年2月16日,因抗日战争局势紧张,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驻德化县。同年6月28日迁回永春县。民国32年9月,德化县改隶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龙岩县)。民国35年1月,德化县改隶福建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同年9月迁驻晋江县)。民国36年4月,全省行政督察区再次调整缩编为7个,德化县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
  1949年11月24日,德化县解放,隶属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同年12月13日,德化县归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晋江县城,今泉州市区)辖。1950年4月1日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县归其管辖8月,德化县济屏乡划归大田县辖9月16日,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晋江区专员公署。1950年10月17日,政务院批准德化县划归晋江区专员公署管辖,1951年1月正式接管。1954年4月,第九区淳湖乡(含淳湖、牛头湾、秘程等3个自然村)划给尤溪县第十一区辖。1955年3月1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区专员公署改称福建省晋江专员公署,德化县仍为其属县。1959年5月,析德化县葛坑人民公社云溪大队和顺村归尤溪县中仙人民公社辖。1964年6月,尤溪县中仙人民公社淳湖大队划归德化县水口人民公社辖。1967年6月30日,因“文化大革命”成立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专署行使对全区领导职权,德化县为其军事管制委员会所辖。1971年7月1日,晋江专区改称晋江地区,德化县为其所辖。1979年5月29日,尤溪县中仙公社和顺自然村3个生产队划归德化县。6月10日建立和顺大队,归属德化县杨梅公社。1980年1月,德化县归晋江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德化县隶属于泉州市。至2007年保持不变。
  第二节 区划
  一、县域区划
  1988年,全县设浔中、盖德、三班、霞碧、水口、雷峰、南埕、杨梅、葛坑、桂阳、汤头、上涌、赤水、国宝、美湖、大铭、春美17个乡及龙浔镇,下辖187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
  1991年12月,浔中乡、南埕乡、三班乡、霞碧乡改为镇建制。1992年7月,水口乡、赤水乡、雷峰乡改为镇建制。至此,全县设10个乡、8个镇,辖189村委会、7个居委会。
  1997年7月1日,调整龙浔镇、浔中镇行政区划,原属龙浔镇的凤池、富东2个居委会划归浔中镇管辖原属浔中镇的宝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阳6个村委会划归龙浔镇管辖。
  2001年4月,上涌乡、葛坑乡改为镇建置。同年9月,葛坑镇龙塔村更名龙塔畲族村、龙门滩镇大溪村更名大溪畲族村,更名后行政区划不变。至此,全县设10个镇、8个乡,辖191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
  2002年11月,经县政府批准,龙浔镇所辖的兴南街、龙鹏街、湖前街、南门街、德新街、浔东街、金锁街、园丁新村8个“居民委员会”分别更名“社区居民委员会”;12月,浔中镇所辖的凤池街、富东街2个“居民委员会”分别更名“社区居民委员会”。2003年7月,赤水街居民委员会更名赤水社区居民委员会。
  至2007年,全县设龙浔、浔中、三班、龙门滩、雷峰、南埕、水口、赤水、上涌、葛坑10个镇,盖德、国宝、美湖、大铭、春美、汤头、桂阳、杨梅8个乡,有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91个村民委员会。
  二、乡镇区域
  (一)镇区域
  1.龙浔镇
  龙浔镇地处德化县城关西南部,位于北纬25°23′~25°25′、东经118。11′~118°17′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40.43平方千米。
  1988年,龙浔镇辖凤池、富东、兴南、德新、龙鹏5个居委会,政府驻地富东街。
  1989年7月,龙门滩库区移民金锁新村,增设金锁街居委会。1993年4月,镇政府迁驻南门街。1995年11月,增设湖前、浔东2个居委会,1996年12月,设立南门街居委会。1997年3月,镇政府驻地由南门街迁至湖前湖中路。同年7月1日,行政区划调整,龙浔镇的凤池、富东2个居委会划归浔中镇管辖;原属浔中镇的宝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阳6个村委会划归龙浔镇管辖。1999年11月,设立园丁新村居委会。2004年9月,镇政府迁驻丁墘村(“瓷都大道”北侧)。至2007年,龙浔镇辖6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委会,104个村民小组、41个居民小组。
  2.浔中镇
  浔中镇地处德化县城关北部,位于北纬25°26′~25°34′、东经118。11′~118°18′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102.52平方千米。为德化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中心。
  1988年,浔中为乡建制,政府驻地浔中村。1991年12月,浔中撤乡建镇。
  1997年7月1日,行政区划调整,原属浔中镇的宝美、丁溪、丁墘、大坂、英山、高阳6个村委会划归龙浔镇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土地总面积67.73平方千米。2000年5月,隆泰村析为乐陶、后所、凤洋等3个村。至2007年,浔中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11个居民小组。
  3.三班镇
  三班镇地处德化县南部,位于北纬25°23′~25°29′、东经118。14′~118°20′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56.27平方千米。
  1988年为三班乡。1991年12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三班村。2007年,三班镇辖10个村民委员会,107个村民小组、1个移民聚居点(紫云幸福家园)。
  4.龙门滩镇
  龙门滩镇地处德化县东南部,位于北纬25°25′~25°35′、东经118°16′~118°30′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215.55平方千米。1987年,霞碧乡政府驻地迁至苏洋(蜈蚣山);1991年12月撤乡建镇;1994年8月,霞碧镇更名龙门滩镇,镇政府驻地迁至硕儒村。2007年,龙门滩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97个村民小组。
  5.雷峰镇
  雷峰镇地处德化县中南部,位于北纬25°31′~25°42′、东经118°13′~118。21′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162.37平方千米。
  1988年为雷峰乡。1992年7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雷峰村。2007年,雷峰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35个村民小组。
  6.南埕镇
  南埕镇地处德化县东部,位于北纬25°33′~25°45’、东经118°15′~118°32′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241.05平方千米。
  1988年为南埕乡。1991年12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南埕村。2007年,南埕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
  7.水口镇
  水口镇地处德化县东北部,位于北纬25°36′~25°55′、东经118°16′118°32′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260.31平方千米。
  1988年为水口乡。1992年7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湖坂村。2007年,水口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110个村民小组。
  8.赤水镇
  赤水镇地处德化县西北部,位于北纬25°34′~25°42′、东经118°5′~118°14′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90.95平方千米。
  1988年为赤水乡。1992年7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赤水街。2007年,赤水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4个村民小组。
  9.上涌镇
  上涌镇地处德化县西北部,位于北纬25°39′~25°49′、东经118°04′~118°14′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148.09平方千米。
  1988年为上涌乡。2001年4月,撤乡建镇。2005年,镇政府驻地迁至黄井、云路、刘坑3个村交界处。2007年,上涌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135个村民小组。
  10.葛坑镇
  葛坑镇地处德化县北部,位于北纬25°47′~25°55′、东经118°05′~118°19′之间,全镇土地总面积127.22平方千米。1988年为葛坑乡。2001年4月,撤乡建镇,镇政府驻地葛坑村。2007年,葛坑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90个村民小组。
  (二)乡区域
  1.盖德乡
  盖德乡地处德化县西南部,位于北纬25°27′~25°35′、东经118°08′~118°11′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95.15平方千米。1988年为盖德乡,乡政府驻地盖德村。2007年,盖德乡辖14个村民委员,131个村民小组。
  2.国宝乡
  国宝乡地处德化县中部略偏西南,位于北纬25°32′~25°37′、东经118°08′~118°14′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63.4平方千米。
  1988年为国宝乡,乡政府驻地佛岭村。2007年,国宝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91个村民小组。3.美湖乡
  美湖乡地处德化县西南部,位于北纬25°31′~25°39′、东经118。~118°06′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93.45平方千米。1988年为美湖乡,乡政府驻地小湖村。2007年,美湖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99个村民小组。
  4.大铭乡
  大铭乡地处德化县西部,位于北纬25°38′~25°46′、东经118°01′~118°06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76.4平方千米。1988年为大铭乡,乡政府驻地大铭村。2007年,大铭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53个村民小组。
  5.春美乡
  春美乡地处德化县西部,位于北纬25°37′~25°51′、东经117°55′~118°03′之间,全乡土地总面1积134.85平方千米。1988年为春美乡,乡政府驻地春美村。2007年,春美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76个村民小组。
  6.汤头乡
  汤头乡地处德化县西北部,位于北纬25。45′25°53′、东经118°0′~118°11′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125.1平方千米。1988年为汤头乡,乡政府驻地汤头村。2007年,汤头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小组。
  7.桂阳乡
  桂阳乡地处德化县西北部,位于北纬25°41′~25°50′、东经118°11′~118。22′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124.95平方千米。1988年为桂阳乡,乡政府驻地桂阳村。2007年,桂阳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69个村民小组。
  8.杨梅乡
  杨梅乡地处德化县西北部,位于北纬25°41′~25°56′、东经118°13′~118°22′之间,全乡土地总面积106.62平方千米。1988年为杨梅乡,乡政府驻地杨梅村。2007年,杨梅乡辖7个村民委员会,58个村民小组。
  第三节 地名命名
  一、道路名
  1995年8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城区路、街、巷、市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
  浔北路 东起苏坂里城后路交叉口,沿浐溪北岸向西延伸,止于世科铁索桥北端。因德化县简称“浔”,县城称“浔城”,浐溪称“浔水”;该路滨浔水北岸,故名。依据地名历史渊源,浔北路含富东、凤池、西门等三条街。
  浔南路 东起宝美环城东路,西达铁索桥南端。因滨浔水南岸,与浔北路对称得名。浔南路含宝美街(待建)、塔雁街、兴南街、龙鹏街。
  浔东路 东南起环城东路农资仓库路口,经德化职业中专学校,越程田寺格至德新街尾,折北交混南路,过浐溪醒龙桥,交浔北路,向西北延伸至东埔(待建段),接城后路。因位于浔城之东,故名。
  浔阳路 北起阔埕原路美巷口,南至金锁形。以交通线命名。
  龙津路 以龙津桥为中心,西南起丁溪村虎尾山油库,穿越龙津桥,东北至涂厝格接城后路。以龙津桥取名。
  城后路 西起涂厝格,东至德化酒厂,接环城东路。位于古城后得名。
  诗敦路 南从东埔城后路支出,向北延伸,经农机校至诗敦。因通向诗敦村得名。
  浐溪北路 东起鸣凤桥北端,西至龙津桥北端。以滨浐溪北岸取名。
  浐溪南路 东自宝美环城东路支出,沿溪向西延伸至龙津桥南端,通称浐溪南路,以滨浐溪南岸、与浐溪北路对称取名。从环城东路起穿醒龙桥,经塔雁市场后至云龙桥头称浐溪南路东段;起自云龙桥,经塔雁商园至鸣凤桥称浐溪南路中段;自县卫校大楼起至龙津桥头止称浐溪南路西段。湖前路 起自丁溪桥西端,沿丁溪西岸向西南延伸交汇305线(待建)。因该路地处湖前取名。
  环城东路 起自德化酒厂,过龙东桥,至宝美交浔东路起点止。以城市规划中环路方位取名。
  环城南路(待建)
  凤林路 北起中医院东侧向南延伸,穿德新街尾,越凤林山,接环城南路。因通过凤林山取名。1995年12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德化城区第二批道路及居民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城后东路 从城后路东段支出向西北延伸。
  城后中路 从城后路中段支出,经食品公司种猪场上坡向西北延伸。
  城后西路 从城后路西段支出,向城后洋延伸,止于怡兴游泳池。
  福兴路 起自浔中镇址,经“福兴路捐资碑”接城后路。其水泥混凝土路面由群众集资铺设,取“为民造福、事业兴旺”意命名。
  宝山路 从浔东路程田寺口起至松柏仔山第二瓷厂止。
  宝霞路 起自浔中小学,经第二瓷厂,过霞坂桥,接环城东路。取“宝美”“霞坂桥”两地组合命名。
  后井路 从程田寺格起经后井古窑区接环城东路。以后井古瓷窑命名。原类别列“巷”,待改建升格为路。
  宝泰路 对接后井路口起,经宝灵宫,出宝美村境,向隆泰村延伸。取“宝美”、“隆泰”两地组合命名。2004年6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德化城区第三批道路、巷及居民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
  瓷都大道 北起浔南路丁溪桥东侧沿丁溪东岸,经科技园区门口环岛,东南接小溪交省道203线。
  环城西路 西北起五盖线冠福科技园,经大山格,东南接省道203线小溪龙坑口。
  隆中路 北起鸣凤桥南端,穿浔南路,经党校大门口,南接环城南路,由原浔中路更名而来。
  寨头路 北起浔南路(建筑公司门口),经寨头新村亭子,南接环城南路,由原寨头巷更名而来。
  科技园路 西北起科技园大门口,经德化稽征所,东南至建煌瓷土精制有限公司三岔叉口。
  龙津南路 即原龙津路龙津桥以南地段。
  龙津北路 即原龙津路龙津桥以北地段。
  浔东北路 即原浔东路醒龙桥以北地段。
  浔东南路 即原浔东路醒龙桥以南地段。
  二、街名
  1995年8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城区路、街、巷、市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
  富东街 又称岳尾街。东起苏坂里城后路,西至龙浔公园牌坊。旧称沿用。
  凤池街 东起德化影剧院,西至城关小学。以凤凰山、后田池两地得名。
  西门街 东起城关小学,西止龙津桥北端。以位于旧城西门得名。
  龙鹏街 东起丁溪桥西端,穿龙津路向鹏都延伸(待建)。以龙浔、鹏都得名。
  兴南街 东起原三角街路口(环岛),西至丁溪桥东端。沿旧称。
  德新街 东起程田寺门口,西北延伸至原三角街接兴南街。沿旧称。
  塔雁街 起自云龙桥南端,至三角街环岛折东至东方大楼环岛止。原为塔雁街及其上下水巷地段。“塔雁街”一名,历史久远,历来商业繁华,为县古老街市,饮誉海内外,故保留原称。
  宝美街 从浔东路环岛接塔雁街向东延伸至宝美环城东路止。处宝美村境取名。
  程洋街 自德新街东支出,穿过凤林路、浔东路至德化第二瓷厂厂区西侧围墙止。据志书记载,程长者舍地建程田寺,并充田作寺产,使寺成为城郊名刹。寺前称程田寺洋,据以命名。
  龙湖街 东起湖前路,西接龙津路。
  湖中街 北起湖前路,经三中校舍后,南接龙湖街,以横贯湖前中部取名。
  鹏都街 东起龙津路,穿立交桥,西至兴达瓷厂旁接浔南路。(待建)
  鹏湖街 南起湖前路,北至龙鹏街。(待建)
  湖心街 位于湖前中心取名。三、巷名
  1995年8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城区路、街、巷、市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
  龙井巷 南由县府大院、法院巷口起,北至山顶,以古迹龙眼井命名。
  后井巷 起自程田寺格,经后井窑,接于环城东路。以后井古瓷窑命名。
  凤塔巷 由德新街尾南支出,南至塔尖山下。以凤林、塔尖两山取名。
  馆美巷 由德新街支出,南至塔尖山下。源于“税馆尾”取名。
  埔林巷 起于三角街市场巷口,止于实验小学。源于“后埔林”取名。
  寨头巷 由县建筑公司门口起,南至寨头山顶止。以古寨名。
  湖前巷 由畜牧水产楼东侧巷口起,南至县人大宿舍楼止。通往湖前得名。
  许厝巷 由主地名“许厝”派出得名。由糖烟公司大楼西侧起向许厝延伸。
  锦湖巷 由建委大楼西侧起向南延伸。
  2004年6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德化城区第三批道路、巷及居民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
  塔尖巷 东起凤林路(塔尖28号),西交会于浔阳路。
  塔林巷 东起凤林路(凤塔96号),西止安土庙。
  寨中巷 东起浔阳路建筑公司旧楼,西交会于寨头路。
  双鱼巷 北起供销综合采购大楼侧巷,经南集1号、双鱼新村、笔石山,东接隆中路。
  四、商园 市场名称
  1995年8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城区路、街、巷、市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
  塔雁商园 即兴南街东段后列、浐溪南岸新建数幢大楼及花苑。因位于原塔雁街上水巷地段,设有商场和绿化园地,故名。
  塔雁农贸市场 简称塔雁市场。位于云龙桥南端东侧、浐溪南岸。依街取名。
  三角街市场 古为安土庙米埔(亦称巴刹),后衍为戏院菜市场。改建后以近三角街命名。
  南门农贸市场 简称南门市场。位于旧城南门外,原称南门坂。因命名。
  龙鹏农贸市场 简称龙鹏市场。依街命名。
  湖前市场 规划待建。
  鹏都市场 城建规划市场(待建)
  苏坂里市场 城建规划市场(待建)
  五、居民区(部分)
  1995年8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城区路、街、巷、市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部分居民区名称:
  凤凰山、西校场、县府后、云亭、后田池、苏坂里、城后、王厝山、鹏都、许厝、湖前、笔石山、双鱼、寨头、埔林、凤塔、塔尖山、凤林山、下井亭、程田寺格、后井、董坂。
  2004年6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德化城区第三批道路、巷及居民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居民区名称:
  浔东西区 浔东路以南,德新街以北,凤林路以东,浔南路以南的居民区。
  浔东东区 浔东路以东,宝山路以北,宝厦路以西,经外贸大厦边巷,宝美街以南的居民区。六、特殊地名
  2004年6月,德化县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德化城区第三批道路、巷及居民区标准名称〉的通知》公布特殊地名:
  科技园区 位于丁墘村大洋,1996年,县建成省级(陶瓷)科技园区,后人们称其地为科技园区,范围以县科技局第三期规划红线图为准,即东至正德利包装有限公司,南至建煌瓷土精制有限公司,西至盛达陶瓷有限公司和艺苑陶瓷有限公司,北至瓷都大道。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质
  一、构造
  德化县位于闽西南拗陷带与闽东火山断拗带交界部位。西北部属寿宁一华安断隆带中段,东南部为福安一南靖断裂带与闽江口一永定断裂带交汇地带。自元古界以后,县域地质构造历经多期次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北西向与南北向构造次之、东西向构造零星分布的基本构造格局。
  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构造形变特征,将戴云山德化县境内的地质构造发展划分为四堡—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山五个构造旋回。
  石牛山位于戴云山脉东段,地质构造与戴云山脉基本保持一致,属浙闽活化古陆台。在古生代末期,广泛的造山运动使古陆台皱褶,形成构造复杂多样,具有多旋回、多构造层的特点。中、新生代,石牛山地质公园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处于白垩纪活动大陆边缘裂陷系的西部、华夏古陆武夷隆起的西南部,处于多组断裂的复合部位,地质基面上广泛覆盖着中生代大山岩系岩层。晚侏罗世以来,一直处于东亚大陆边缘活动带的构造环境。福安—南靖北东向断陷带穿过园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晚侏罗世南园组、早白垩世黄坑组、寨下组、石牛山组。山体由白垩世晚期的花岗斑岩和石牛山组火山岩组成,主峰是一座典型的火山塌陷盆地,约形成于一亿年前,其主体由较细密的火熔岩构成,其间穿插一些花岗岩体。因千百万年的自然造化,失去原火山的面貌,但其主峰的岩石在风化等自然力的长期作用下,不断崩裂、倒塌,逐步形成奇石异洞,构成石牛山独特的地貌景观。
  岱仙为大断层,发生于中生代晚白垔系花岗斑岩中,为北西向断层,断面光滑,断层面高180多米,宽200米以上,断裂活动错断了发源于石牛山的赤石溪,形成断层成因的岱仙瀑布和油漏漈瀑布。
  九仙山属侏罗系中统长林组地层,白垩纪兜岭火山岩系石英斑岩。岩性为粉砂岩、砂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地质构造为扬子和加里东构造层。在戴云山隆起基底,一系列北东—北东向褶皱,同时伴随着东西向断裂带,是德化早期构造运动产物。九仙山地处戴云山主峰西侧,在上春洋至汤头北北东向断裂层控制之中。
  二、地层
  德化县境内戴云山地层发育较全,岩浆活动频繁,火山作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是福建省金、铁、高岭土等矿产的重要成矿区。自中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多有出露,其中以侏罗系、白垩系最为发育,根据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火山喷发旋回及岩石化学成分,划分为35个岩石地层单位。
  中一上元古界 是境内出露最老的基底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小部分分布在西南部地带,根据其岩石组合、接触关系及变形变质等特征,分为大岭(岩)组和龙北溪(岩)组。
  石炭系 境内分布零星,分别出露于石炭统林地组和石炭统船山组,由于受后期断裂破坏及岩石侵入,多呈断裂块或残留体小范围分布。林地组主要分布在九仙山东部等地区。船山组分布在湖头、曾坂、下涌、上涌及阳山等地。
  二叠系 此系地层出露较全,有下统栖霞组、泉上组、文笔山组、童子岩组及上统翠屏山组。
  三叠系 分布在县西部的春美、美湖及上涌等地区。按岩性、岩相、古生物及接触关系等特征,可分出下统溪口组及上统文宾山组。
  侏罗系 境内侏罗系地层分布极为广泛,尤以晚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根据岩性、岩相、接触关系、生物群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可分为下统梨山组、中统漳平组、上统长林组及南园组。
  白垩系 境内的白垩系地层主要分布在中部梓桉、瑞坂一带。主要为陆相中酸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组成。根据地层层序、岩性组合、接触关系、古生物、同位素年龄及火山活动等特征,分为下统小溪组、黄坑组、寨下组及上统石牛山组。
  第四系 境内第四系仅出露全新统。分布在城关、三班、上涌、下涌及淳湖等地的河谷盆地或山间盆地。主要为冲洪积松散堆积,组成I级阶地及河漫滩,厚度大于2.6米。堆积物自下而上,有漂砾层、卵石层、含黏土漂石层、粗砾层、中砂土层及粉砂质亚黏土层。上部腐殖层常形成泥煤矿产。
  三、岩体
  境内岩浆活动频繁,大部分是较为发育的侵入岩体。深层岩体主要分布在西北及西南部,中、东部零星分布浅层岩体。根据岩性、接触关系、岩浆演化及同位素年龄等特征,划分为志留系、二叠系、中三叠系、晚侏罗系、早白垩系及晚白垩系6个时代,即:志留系侵入岩为出露最老的侵入岩,有蒲洋格复式岩体和国宝岩体;二叠系侵入岩集中出露于吉安、大蛇、雷潭、西墘4个岩体;中三叠系侵入岩主要出露于上涌地区及阳山东部,有上涌复式岩体和上田岩体;晚侏罗系侵入岩最为发育,分布范围广,有深层和浅层29个岩体,占侵入岩总面积的45%;早白垩系侵入岩分布较为零星,以深层岩体为主,少数为浅层岩体,多呈岩瘤、岩墙、岩脉出露.一般规模较小,较大者分别出露于九仙山、上坂、前芹等3个地区;晚白垩系侵入岩出露于石牛山地区及东部边境一带,均为浅层侵入体。
  岩石类型主要为酸性花岗岩类,其次为中酸性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类,少数为中性闪长岩类。结构类型除斑状外,有细粒、中细粒及中粒3种。
  第二节 地貌
  一、地貌类型
  中山 占土地总面积的64.9%,在上涌、赤水、桂阳、大铭、南埕、雷峰、水口等乡镇均有分布。海拔800米以上,最高山峰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其次石牛山主峰海拔1781.6米,九仙山主峰海拔1658米。以中等切割为主,山岭西北坡陡、东南坡缓,坡度大多30~45度,组成的岩石以火山岩为主,仅个别花岗岩孤峰突起。
  低山 占土地总面积的22.2%,大部分分布在中山外沿,新构造运动上升量较小,切割较浅,一般海拔500~800米,比高大于200米。经长期风化、侵蚀,山岭起伏较舒缓,坡度大多20~30度,河谷呈“V”型。由于岩性不一,地貌形态有所差异。火山岩构成的山峰尖锐坡陡,花岗岩构成的顶部多呈馒头状,风化壳厚,基岩裸露少。
  高丘 占土地总面积的12.9%,主要分布在低山边沿及河谷两侧。一般海拔200~500米,比高100米左右。组成的岩石以火山岩为主,少部分为沉积岩,多呈浑圆的馒头状,坡度和缓,基岩裸露少。
  二、地貌特征
  (一)风化次火山岩地貌
  潜花岗斑岩、粒状碎斑熔岩等次火山岩发育多组不同方向的断裂、裂隙及节理,地表水沿这些构造侵蚀、切割,形成与构造线一致的柱状、墙状、块状、方山状、球状等山体。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形成峰丛、石堡、石柱、崖壁、石蛋等象形石。石牛山顶峰四周、铁砧山、岱仙崖壁是典型的风化次火山岩地貌。
  (二)崩裂、崩塌次火山岩地貌
  崩裂、崩塌岩块 潜花岗斑岩原生节理,或受热胀冷缩产生节理、裂隙,在重力作用下,沿垂直节理、裂隙发生崩塌或崩裂,形成棱角分明的岩块。石牛山、九仙山主峰和崖麓堆积着许多由崖壁崩塌的巨大潜花岗斑岩岩块,以及由崩塌岩块再作崩裂的岩块,这些崩塌、崩裂的岩块构成各种地貌景观。
  堆积洞 山脊上的潜花岗斑岩、粒状碎斑熔岩经风化、崩塌的岩块或在原地形成倒石堆,或滚落到山麓堆积,形成滚石堆。崩塌的岩块相互堆叠架空,形成大小不等的堆积洞、堆积穿洞。石壶洞是由潜花岗斑岩体崩裂形成的堆积洞。石牛山、九仙山的“十八洞”“九十九洞”等洞群,由无数巨大的潜花岗斑岩崩塌岩块堆叠,形成大小不同的堆积穿洞,小者可容十余人,大者可容百人,洞洞相连,曲径通幽。
  (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
  戴云山上常年大雾弥漫,雨量充沛。雾气在岩石表面凝聚,浸润岩石表面,引起岩石的湿胀干缩,加速岩石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使潜花岗斑岩表层不断产生砂状风化。雾水、雨水沿石蛋表面流淌形成线状流水,冲蚀、剥蚀已风化疏松的长石、石英砂粒,逐渐在石蛋表面雕塑出各种流水侵蚀微地貌景观,构成形态各异的石槽、石脊、光壁流水石槽、梯壁流水石槽、阶状跌水槽、梯壁跌水石槽、石臼、石盆、石穴等水蚀花岗岩石蛋地貌。
  (四)断层地貌
  岱仙大断层 位于岱仙瀑布景区内。该断层由油漏漈断层和岱仙断层组成,油漏漈断层走向为51°NW,岱仙断层走向为10。WS,两个断层之间有一个49。夹角。断层下盘抬升,上盘下滑。岱仙断层的断面光滑,油漏漈断层面上有明显的两次波折,呈现为缓S形,是规模较大、断面光滑明显的断层面。由于该断层面的断裂作用,发育成赤石溪、岱仙瀑布、油漏漈瀑布。
  千层岩 位于岱仙瀑布景区内,森林浴道下方,茶室上约50米处。一组火山岩由多层节理组成。多层水平节理和垂直节理经千万年的侵蚀剥蚀,裂隙增大,外形极像千层糕。
  第三节 气候
  一、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
  1988—2007年,年平均气温18.4C比气候平均值高0.5℃。图1-1显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20年里除1988年、1992年和1995年年平均,气温低于气候平均值以外,其余均高于或等于气候平均值。年际间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前10年冷暖变幅大,后10年显著偏暖。20年中,年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达19.3℃;年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92年,为17.6℃。
  图1-1 1988—2007年年平均气温曲线示意图
  (二)季度平均气温
  1988—2007年,各季平均气温:冬季10.8℃、春季17.8℃、夏季25.3℃、秋季19.6℃,分别比气候平均值高0.6℃、0.4℃、0.2℃和0.3℃。图1-2显示:前10年各季气温均在气候均值附近小幅波动,后10年各季气温基本在气候均值之上,特别是秋、冬两季,气温明显高于气候均值。20年内各季明显偏暖的年份:春季1991年、1998年、2002年;夏季1998年、2003年异常偏高;秋季1998年、2000年、2005年和2006年;冬季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1996年出现春寒天气。
  图1-2 1988—2007年四季平均气温曲线示意图
  (三)月平均气温
  1988—2007年,后10年各月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前10年;从20年各月平均气温来看,各月增幅在0.3℃~1.5℃,其中2月、4月增幅在1℃以上,以2月增幅最大,达1.5℃。各月平均气温年际间差异大,最高值和最低值差值可达5.8℃,出现在4月。
  (四)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1988—2007年,日极端最高气温37.7℃,出现在2003年7月15日;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6.6℃,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20年内日最高气温≥35℃的平均高温日数1.7天,2003年出现9天,为历年最多;日最低气温≤0℃的平均低温日数4.8天,最多为14天,出现在1993年、1995年,1998年无出现低于0℃以下的低温天气。二、降水
  (一)年降水量
  1988—2007年,年平均降水量1867.2毫米,比气候平均值多36.8毫米,属正常范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最多降水量为2343.0毫米,出现在1997年;年最少降水量为1301.5毫米,出现在1991年,相差达1041.5毫米。
  图1-31988—2007年年降水量分布图
  (二)降水量季节变化
  1988—2007年,各季平均降水量冬季190.5毫米、春季547.8毫米、夏季850.4毫米、秋季280.4毫米,与气候平均值相比均属正常范围。各季降水量年际间差异大,各季的最多值和最少值有2.8~12.2倍的差距,秋季雨量波动最大,1990年秋季雨量为1995年同期雨量的12.2倍。季度内降水量最多的为2000年夏季,雨量多达1314.6毫米,降水量最少的为1995年秋季,雨量仅49.6毫米。
  (三)月降水量
  1988—2007年,后10年年平均雨量比前10年偏多54.1毫米,月平均雨量偏多主要在8月,10月、11月偏少,其余各月在气候均值附近摆动。月最多雨量为609.1毫米,出现在2002年8月,也有少数月份无雨,一般出现在秋冬季。
  (四)暴雨及日最大降水量
  1988—2007年,年平均暴雨日数6.9天,年最多暴雨日13天,出现在1990最少1天,出现在2004年。连续性暴雨最长4天,出现在1990年7月31日至8月3日,过程雨量413.6毫米。100毫米以上的大暴雨日数较少,除少数年份外,一般每年有1~2天大暴雨。日最大降水量180.2毫米,出现在1994年8月5日。
  三、日照
  (一)年日照时数
  1988—200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1769.6小时,与气候平均值相比,基本无变化。前10年日照时数大多数年份在气候平均值以下,后10年日照有所增多,尤其在干旱年份的2003年和2004年,日照充足。最多年日照时数2137.7小时,出现在2004年;最少年日照时数1593.6小时,出现在1997年。图1-4 1988—2007年年日照时数曲线示意图
  (二)月日照时数
  1988—2007年,后10年日照时数比前10年偏多100多小时,主要偏多月份在1—4月和9月、12月。日照时数月际变化大,月最多日照时数为最少的1.7~5.4倍,月最多日照时数296.0小时,出现在2003年7月;月最少日照时数41.0小时,出现在1990年2月。
  四、蒸发量
  (一)年蒸发量
  1988—2007年,年平均蒸发量1562.2毫米,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99年以前年蒸发量大部分在平均值以下,1999—2007年蒸发量明显增多,均超过平均值。特别是在干旱年份的2003年、2004年,由于日照充足,蒸发量明显偏多,比平均值偏多14%~17%。年最大蒸发量1820.1毫米,出现在2004年;年最小蒸发量1316.0毫米,出现在1997年。
  图1-5 1988—2007年年蒸发量曲线示意图(二)月蒸发量
  1988—2007年,后10年蒸发量比前10年偏多123.6毫米,各月均偏多,偏多最大达20毫米。月最大蒸发量293.7毫米,出现在2003年7月;月最少蒸发量44.1毫米,出现在1990年2月。
  五、相对湿度
  1988—2007年,各年平均相对湿度73%~83%20年平均值为79%,1999—2007年相对湿度较前10年减少3%。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大83%出现在1990,年,年平均相对湿度最小73%出现在2007年;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92%,出现在1992年,3月,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小62%,出现在2005,年12月。
  图1-6 1988—2007年年平均相对湿度曲线示意图
  六、气压
  1988—2007年,年平均气压955.5百帕,小于气候平均值(955.7百帕)。1998—2007年平均气压明显低于前10年,均在平均值以下。冬、夏季风控制期间变化小,春、秋过渡期间变化大。冬高夏低,月平均气压最高出现在12月962.2百帕,最低出现在8月948.8百帕;极端最高气压出现在1989年11月30日,强寒潮影响德化时,972.8百帕;极端最低气压出现在1990年8月20日,强台风中心掠过德化时,926.3百帕。
  图1—7 1988—2007年年平均气压曲线示意图 七、风
  (一)风向
  1988—2007年,德化年盛行最多风向东北风,频率7.9%;东风其次,频率7.8%。春季(4月),盛行东南和东风;夏季(7月)盛行东南风;秋季(10月)盛行东北风;冬季(1月)盛行东北和东北偏东风。四季均以西北和西北偏西风频率最小。
  (二)风速
  1988—2007年,年平均风速1.4米/秒,小于气候平均值1.7米/秒。各季节间变化不大,秋季平均风速1.5米/秒,是一年中风速最大的季节;月份平均风速最大1.6米/秒,出现在10月。德化城关地区历年瞬间极大风速29.3米/秒(11级)。
  第四节 水文
  一、河流
  (一)闽江支流大樟溪水系
  德化境内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戴云山和九仙山,是大樟溪河流的水源发源地。全县73.18%的河流流域面积属闽江支流大樟溪水系。浐溪是大樟溪上游的主流,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级支流有蕉溪、石牛溪、双芹溪、石龙溪;涌溪、后亭溪是大樟溪上游主要支流,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分别有梓溪、沶头尾溪。
  浐溪 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麓,流经赤水、国宝、盖德、龙浔、浔中、三班、龙门滩、南埕、水口等,与涌溪汇合,注入大樟溪。浐溪上游河段又称国宝溪,中下游河段的主要支流有花桥溪、盖德溪、丁溪、六云溪、蕉溪、石龙溪、双芹溪、石牛溪等。于流(湖岭到涌口)河流长度101千米,流域面积985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6.5‰。多年平均径流量11.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7.2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为0.2千克/立方米。
  涌溪 境内第二大河流,发源于戴云山北坡,流经上涌、葛坑、桂阳,至水口镇涌口与浐溪汇合,注入大樟溪。干流(西溪至涌口)河流长度60千米,流域面积453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1.6‰,多年平均径流量4.6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
  双芹溪 发源于戴云山北麓,流经双芹、许厝、望洋,至南埕与浐溪汇合,流域面积148平方千米,河流长度(石芹至南埕)25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4.8‰,多年平均径流量1.80亿立方米。
  梓溪 发源于戴云山主峰小戴云北侧,流经陈溪、梓溪、上湖,至久住村双溪口与涌溪汇合,流域面积145平方千米,河流长度29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0.7‰,多年平均径流量1.4亿立方米。
  蕉溪 发源于大戴云南麓天外线泉,流经祥云、南斗、李溪、蕉溪等村,至蕉口注入浐溪,河流长度28千米,流域面积112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8.2‰,多年平均径流量1.34亿立方米。
  石龙溪 发源于石牛山东侧,汇石牛山与七台山的6条山涧,经南埕镇枣坑村,至塔兜村汇入浐溪。境内河流长度21千米,流域面积88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5.8‰,多年平均径流量1.158亿立方米。石牛溪发源于石牛山东侧,流经水口镇梅岭头、墘头、北山,至湖坂村汇入浐溪。流域面积54.3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6.14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5.8‰,多年平均径流量0.635亿立方米。
  后亭溪 上游主流又称雷潭溪。发源于杨梅乡白叶村长坑,流经杨梅、安村,至杨梅乡安村村盖山与沶、头尾溪汇合,注入后亭溪,境内河流长度28.55千米,流域面积195.6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6.1‰,多年平均径流量2.439亿立方米。
  沶头尾溪 发源于尤溪县中仙乡,流经中仙乡的上仙、下仙、下村、徐州、沶头尾及德化县水口乡淳湖等村落,至杨梅乡盖山注入后亭溪。流域面积55.64平方千米,河流长度21.5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3.25‰,多年平均径流量0.54亿立方米。其中在德化境内河流长度7.8千米,落差320米。
  (二)闽江支流尤溪水系
  大张溪 发源于九仙山西南麓,流经大铭、新阁、大张溪林场、溪下洋等地,至溪口注入尤溪。河流长度28.6千米,流域面积154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8.2‰,多年平均径流量1.595亿立方米。
  后溪 是大张溪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上涌镇中洋村,流经下村、日月潭、香炉潭、富泽桥等地,至大张溪林场注入大张溪。河流长度9千米,流域面积62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3‰,多年平均径流量0.642亿立方米。
  贵滨溪 发源于汤头乡吉山村,流经汤头、岭脚,汇入尤溪。境内河流长度13千米,流域面积109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7.7‰,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小尤溪 发源于九仙山南麓赤水镇铭爱村,流经美湖乡美湖村,经大田县境,入尤溪,后汇入闽江。境内河流长度14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2.1‰,多年平均径流量1.61亿立方米。
  下甸溪 发源于汤头乡,流经葛坑镇龙塔村,汇入尤溪。境内河流长度11千米,流域面积72平方千米,河床平均坡降16.3‰,多年平均径流量0.72亿立方米。
  双翰溪 发源于春美乡双翰村,流经古春、春美,入大田县境后返绕春美乡尤床村,再汇入大田县。境内流域面积53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8千米,河床平均坡降8‰,多年平均径流量0.565亿立方米。
  (三)晋江支流东溪水系
  大溪发源于龙门滩镇霞碧村上围,流经大溪村,汇入永春县湖洋溪转入晋江。境内流域面积90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4千米,河床平均坡降23.6‰,多年平均径流量1.059亿立方米。
  锦溪发源于德化县三班镇奎斗村与永春县介福乡福东村交界的角内寨山,流经龙门滩镇霞山、冷水坑,至永春汇入湖洋溪。县境内流域面积35.60平方千米,河流长度12.15千米,河床平均坡降30.11‰,多年平均径流量0.397亿立方米。
  二、湿地
  七里洋湿地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的西北段,海拔约1550米,两块湿地相连,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双芹溪的源头之一。
  莲花池湿地 古称天池,位于戴云山主峰东侧,海拔约1610米,长约1000米,宽100米,面积10万余平方米,地势平坦,长年积水。经国家科学考察人员勘测,为福建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湿地,是双芹溪的主要源头。
  天路洋湿地 位于南埕镇连山村陈大镜山北侧,海拔约1000米,面积8.45万平方米,水草丛生,清泉长流,是双芹溪的重要源头。
  分水洋湿地 位于石牛山主峰东南侧,原为一块狭长湿地,长约500米、宽约100米,2004年建成上下两个人工湖,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石垄溪的主要源头。
  皇后墓湿地 位于戴云山白鹿贡东北侧。
  金锁形湿地 位于戴云山白鹿贡东侧。
  内洋坡湿地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北侧。
  刺湖湿地 位于戴云山主峰与大格贡之间。
  草湖池湿地 位于戴云山主峰北侧山麓。
  石壶湿地 位于石牛山石壶祖殿及附近。
  鸳鸯池 位于石壶祖殿西南侧约1千米处。
  蜂仔山湿地 位于石牛山主峰东北部蜂仔山顶低洼处。
  涢沐坂 位于石牛山主峰与蜂仔山之间。
  鸪鹭坂 位于涢沐坂下游百余米处。
  白水漈坂 位于石牛山主峰西北侧山腰。
  和尚寨坂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山腰。九仙山溪头池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侧山腰。
  龙池溪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山麓小盆地中。
  水尾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九十九洞前。
  莲花池湿地 位于九仙山主峰西南侧山坳。
  青草湖湿地 位于龙湖山南侧山坳。
  三、瀑布
  天上飞瀑 原名“天外线泉”,戴云山古十六景之一,位于大戴云南侧,落差约100米,宽1~4米,坡度80~90度。雨季,汇大戴云山顶南侧之水,经中尖坂从悬崖上跌落,水如天上落下,故名。旱季,少水或无水,仅有涓涓流泉,宛若玉缕素带,所以又称“天外线泉”。
  石墓瀑布 位于大戴云西侧,七里洋南部东侧,落差百余米,宽10~25米。春夏季,大戴云西侧山顶之水汇聚,顺弧形峭壁流下,波光粼粼,酷似天上仙女浣纱。
  马槽漈 位于赤水镇戴云村与雷峰镇瑞坂村结合部,为二级瀑布。第一级落差约60米,宽约3~6米,坡度80~90度。第二级落差约50米,宽5~10米,坡度90度。瀑布下有一深潭,面积约150平方米。瀑布顶有拦水坝,沿右侧凿引水渠,为农业水利工程。
  陈坂瀑布 又名陈坂白水漈,位于桂阳乡陈溪村,高100余米。春夏季水量较大,水势壮观。冬季缺水,为百丈崖壁,气势险峻。
  四重瀑布 又名四重漈,位于上涌镇辉阳村与后宅村交界处,为多级落差瀑布,各级落差高低不一,总长近千米,宽5~6米。水流从崖顶急速泻下,或玉珠飞溅,或浪花飞卷,气势磅礴。
  岱仙瀑布 发源于石牛山西北侧的赤石溪,奔流至飞仙山峰凹口处直泻而下,形成高184.05米、宽约30米的瀑布,有“华东第一瀑”之称,2003年被泉州市各界人士评为“泉州十八景”之一。瀑布几近垂直,恰似从天而降,翻云雪倾,雷霆万钧;当和风日丽,犹如银珠飞溅,烟雾弥漫,彩虹凌空飞架。
  油漏漈瀑布 位于戴仙瀑布东北侧,高约80米,宽110米,坡度约75度。水顺弧形峭壁流下,波光粼粼。枯水期,山泉成一条2~3米宽的流瀑泻下,远处看,犹如一缕油水在光滑的斜崖上流淌,故当地人称之为油漏漈。
  白水漈瀑布 位于水口镇榜上村,三级瀑布,上瀑布高140余米,宽2~10米不等,扇形状;中瀑布高约30米,宽10余米,水流较缓慢;下瀑布高60余米,宽20余米,水流不急。三级瀑布各有特色,颇具观赏性。
  不老漈瀑布 位于南埕村东面与水口镇榜上村交界处,高近百米,宽20余米,坡度70多度。瀑布下有一深潭,水顺着崖壁至潭中,发出“不噜、不噜”的响声,故名。
  神龟漈 位于上涌镇桂格村,分四级,最高30余米,低者5米,总落差百余米,每一级瀑布下均有小水潭,溪中多奇石,两边悬崖高百余米,地势险峻。
  跳港瀑布 位于戴云山七里洋水尾。
  东埔瀑布 位于赤水镇东埔自然村。
  鼓潭瀑布 位于赤水镇东埔自然村北边的山谷中。
  白水漈 位于赤水镇东里村上洋头。
  龙潭飞瀑 位于赤水镇东里村炉坂溪头。
  鸳鸯池瀑布 位于雷峰镇双芹溪上游,大小险悬崖下。
  龙尾瀑布 位于雷峰镇双芹村。
  瑞坂瀑布 位于雷峰镇瑞坂村。
  后宅瀑布 位于上涌镇后宅村。银矿瀑布 位于赤水镇铭爱村罩雾山水库尾。
  龙啸瀑布 位于南埕镇塔兜村。
  鬼谷峡瀑布 位于上涌镇桂格村桂坑林。
  第五节 土壤
  一、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一)水稻土
  是全县主要的耕作土壤类型,集中分布在海拔500~800米的山丘地、垅谷、溪谷平原,因受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地质及人为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面积14601.86公顷。有4个亚类:
  1.渗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山丘坡地梯田,少数分布在溪边田,多发育于红壤,面积10577.77公顷。由于所处地形条件,地下水埋藏深,成土过程基本脱离地下水的影响,有降雨和灌溉补给水分,土壤水分以下渗运动为主,成土过程中氧化还原淋溶淀积较弱,一般形成具有棱柱状结构体或块状结构体、结构面有黄色胶膜的渗育层。有3个土属:
  黄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山坡田,是县最主要的水田土壤,面积8971.38公顷。由红壤、黄红壤经水耕熟化发育而成,为坡积或残积母质。成土母质较细,土质黏重,渗淋较弱,剖面分化明显,土体构型为A-P-w-C。有乌黄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3个土种。
  黄泥砂田土属 分布在山地丘陵、山前平原、河流高阶地等坡地梯田,由花岗岩、花岗斑岩、砂岩、变粒岩、石英片麻岩等风化物及其所形成的自成土经长期水耕熟化发育而成,面积1580.56公顷。耕作熟化度低,质地偏轻,土层浅薄,有机质含量少,耕层沙化十分普遍。土壤质地剖面分异明显,自上而下黏粒含量增多,质地渐重,多为砂壤一砂质黏土,其渗透层段较厚,但各层段间过渡不明显。有灰黄泥砂田、黄泥砂田2个土种。
  紫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丘陵坡地梯田或山垅垅顶,多数有酸性紫色土发育,面积25.83公顷。质地黏壤土—粉砂黏土,交接性较弱,抗侵蚀性差,易受土壤冲刷,耕作层、犁底层因有机质积累成灰棕色,下部土层均为紫灰或紫色,渗育层发育较差,偶在结构面见有少量灰色胶膜或棕褐色铁锰淀斑,土体构型为A-AP-(P)-C。有乌紫泥田、灰紫泥田2个土种。
  2.潴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浐溪、涌溪及其支流沿岸的平洋田及垅口田,面积1998.73公顷。所处地形平缓,地下水埋藏深约50~150厘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双重作用下水耕熟化,以双季稻为主。还原氧化交替进行,铁、锰淋溶淀积,形成锈纹锈斑并结核聚集在心土层(即淀斑层),土体构型为A-P-C-P12-CG。有3个土属:-W或A-W-W()
  乌泥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平洋田或垅口田,面积249.59公顷。土壤团粒结构好,肥分充足,熟化程度高,土质疏松,保水保肥性好,有乌泥田、黄底乌泥田、青底乌泥田、砂底乌泥田、泥炭底乌泥田5个土种。
  灰泥田土属 遍布全县各地,土壤形成于溪谷平原、山间盆地、山垅的垅口,面积1076.37公顷。由冲击物或坡积物发育而成,其土质偏粘,有效土层厚40~50厘米,剖面层次过渡不明显,土体构型为A-P-w-C(或CS、G)育层多灰色胶膜或潜育斑,少量锈斑、锈纹或铁锰结核,或水渍状锈斑。土壤肥力中等,属中产田。有灰,泥田、黄底灰泥田、青底灰泥田、泥炭底灰泥田、砂底灰泥田5个土种。
  潮砂田土属 分布在浐溪、涌溪沿岸,面积672.77公顷。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较深厚,地下水在50厘米以下,全剖面土质较轻,呈碎块状结构,疏松爽水,结构面有较多的锈纹或铁锰结核,质地偏砂,耕层土壤为砂壤或轻壤,保水保肥性较差。有乌砂田、灰砂田2个土种。3.潜育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山垅田、平洋低洼处,面积879.61公顷。主要特点: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长期冷浸,还原作用占优势,属地下水型。剖面构型为A-P-G,土体有明显潜育化所形成的青泥层。有机质含量丰富,潜在肥力高,但养分释放缓慢,有效养分低。有2个土属:
  青泥田土属 大多位于山垅垵沟底部,面积918.62公顷。主要特点:地下水位高,耕作层或犁底层以下有青泥层,土质粘韧,亚铁反应明显。该土属仅见青泥田土种,青泥田地下水位高,土性冷,有机质累积多,潜在养分较高,但有机质矿化差,速效养分低,易引起水稻中毒。
  冷烂田土属 主要分布在山垅、谷地或平洋低洼处,面积879.61公顷。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年渍水,土烂、田深、水冷,亚铁含量多,水、肥、气、热条件差,冷、烂、酸、毒障碍严重,作物生长不良。有冷水田、锈水田、浅脚烂泥田、深脚烂泥田4个土种。
  4.漂洗型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低丘坡麓缓坡地带,成带状顺坡展布。其成土母质多为坡积物或洪积物。质地剖面多具上轻下粘特点,底层多见坚实黏重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层。漂洗层砂粒含量较高,黏粒含量低,土体紧实,保肥性差,矿质养分差,酸性强,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属障碍土层。
  仅有白鳝泥田土属。主要分布在坡地下部或低丘缓坡地带,面积227.13公顷。由于土壤黏粒和铁长期受地下水侧渗漂洗后使土层产生漂洗层,土体构型为A-AP-E-C、A-AP-P-E-C或A-E-CC。有白鳝泥田、白底田、薯粉田3个土种。
  (二)红壤
  广泛分布在县境内的山地丘陵,是县内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它是由各色母岩强烈风化,经过脱硅富铝化过程而形成富含铁、铝的土壤,土层深厚,淋溶明显,层次发育完整,土壤富铝化作用较深,全剖面呈深红、浅红色,具有A-B-型或A-C型的层次组合。红壤可划分为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5个亚类,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红壤1个亚类。
  红壤较集中在东南部及西北部的低山、丘陵,面积770.67公顷。成土母岩以火山凝灰熔岩、花岗斑岩为主,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烈,成土过程以红壤化为主,土层深厚,层次明显,表土层有机质较丰富,呈暗灰色,团块状结构,淀积层呈鲜红色或淡红色,黏性大,多为壤土或重壤,块状或鳞片状结构,铁质胶膜,母质层呈淡红色,红白的网纹杂斑。有2个土属:
  红泥砂土土属 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地,是硅铝质、硅质红壤及部分侵蚀红壤,经人为旱耕熟化发育而成的旱作土壤,面积76.69公顷。因母质含石英砂粒较多,质地较轻,质地多为砂壤——砂质壤土,土壤疏松,渗透性强,淋溶强烈。因阳离子代换量较低,土壤养分较为贫乏。该土属可划分为红泥砂土、灰红泥砂土2个土种,德化县仅有灰红泥砂土1个土种。
  红泥土土属 大多分布在山地丘陵缓坡地及河谷阶地,是铝硅质、硅铁质、硅铝铁质红壤及部分侵蚀红壤,经人为旱耕熟化而形成的旱作土壤,面积694公顷。该土属土质黏重,质地为壤质黏土—黏土,耕作层疏松,无灌溉条件下更易干燥,复盐基现象较明显。有灰红泥土、红泥土2个土种。
  (三)黄壤
  主要分布在1000~1600米的中山山坡,面积147.49公顷。母质以凝灰熔岩为主,土壤化学风化作用比红壤弱,成土过程以黄壤化作用为特征。因游离铁遭水化,以针铁矿及多水氧化铁形态存在而形成黄色的心土层,土层较薄,次生黏土矿物有高岭石、水云母、三水铝石,腐殖质较多,呈酸性反应。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黄壤1个亚类,划分2个土属:
  黄泥土土属 由铝硅质、硅铝铁质黄壤经人为旱耕熟化发育形成,属低产旱作土壤。土质黏重,多为壤质黏土——黏土,在人为耕作、施肥等影响下,逐步形成疏松耕作层,土壤容重变低,有机质矿化率加大,盐基饱和度提高,多数耕作粗放,熟化度差,有机质和养分缺乏,磷、钾养分均贫乏,土体构型为A-(B)-C。全县仅有灰黄泥土1个土种,面积126.29公顷,主要分布在汤头、上涌、盖德等乡(镇)。黄泥砂土土属 是发育于硅铝质、硅质黄壤的旱作土壤,母质含石英砂粒较多,质地多为砂壤或砂质粘壤土,有机质矿化速度较快,贮藏量较少,矿质养分较贫乏,熟化程度低。保水保肥性差,属低产旱作土壤。全县仅见黄泥砂土1个土种,面积21.20公顷,主要分布在美湖、盖德、上涌等乡(镇)。
  (四)紫色土
  紫色土的发育度弱,剖面分异不明显,有生物作用形成的表土、亚表土层及弱度发育的心土层,以下即为母质层。剖面上下呈较均一的紫红色,因表土层易被侵蚀,土层浅薄,结构疏松,保水、保肥、保土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肥力不高。德化县耕作土壤仅有酸性紫色土1个亚类。
  酸性紫色土亚类只有猪肝土1个土属。它由经过人工开垦种植、旱耕熟化发育形成,主要分布在丘陵缓坡梯地。由于耕作粗放,缺少培肥,熟化度低,剖面分异明显,土体构型为A-C,耕作层呈灰紫色、浅薄、疏松,底土层呈紫色,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不高。全县仅有油猪肝土1个土种,面积6.38公顷,分布在杨梅乡、南埕镇。
  二、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据德化县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1998年全县山地土壤为酸性土,有5个土类、10个亚类、31个土属,以红壤为主,占林业用地面积83.8%;黄壤次之,占16.0%;紫色土、草甸土、潮土零星分布,仅占0.2%。土层普遍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好。肥力较高,全县林业用地中,土壤肥力一级面积占69.66%,二级面积占30.69%,三级面积占0.25%。境内土壤分布呈现着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分布红壤,海拔800~1200米多分布黄红壤,海拔1200~1500米分布黄壤,海拔1500米以上分布山地草甸土及粗骨性黄壤。
  戴云山主峰地区土壤以花岗岩风化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为主,在区内土壤随海拔高度呈明显的垂直分布。有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泥炭沼泽土等4个亚类,酸性岩红壤、中性岩红壤、基性岩红壤、泥质岩红壤、砂质岩红壤、侵蚀红壤、酸性岩黄红壤、中性岩黄红壤、泥质岩黄红壤、砂质岩黄红壤、侵蚀黄红壤、酸性岩黄壤、中性岩黄壤、砂质岩黄壤、泥炭沼泽土等15个土属。山地红壤较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及西北部的低山、丘陵,海拔500~800米;海拔800~1200米为山地红壤与山地黄红壤过渡地带;海拔1200~1350米为山地黄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赤水、上涌、南埕、雷峰等地;海拔1350米以上为山地黄壤地带;泥炭沼泽土面积很小,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沼泽中。林地土壤较厚,腐殖质层厚约20厘米,地表枯枝落叶层厚5~20厘米,表土质地为壤土,土壤呈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性状较好,但磷、钾含量普遍较低或缺乏。
  石牛山地带土壤为酸性土为主,主要土壤有红壤、水化红壤、暗红壤、粗骨性红壤、黄红壤、黄壤、粗骨性黄壤、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土壤类型,其中以红壤类为主,黄壤类次之,紫色土和草甸土仅有零星分布。土壤分布呈明显的垂直地带分布规律,海拔800米以下以红壤为主,海拔800~1200米多分布黄红壤,海拔1200~1500米以黄壤为主,海拔15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及粗骨性黄壤。土层厚薄度不一,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适宜,质地疏松,理化现状好,肥力中等。
  九仙山山体大部分是火山喷发的凝灰岩,小数为花岗岩球状风化,花岗岩侵入体和建基性的岩脉在个别地段也有裸露,基石坚硬。由于受到远古时代造山运动的影响,山体顶部或大部分山坡、山坳的岩石较破碎。因地势差异和植被的影响,自下而上表现出红壤、黄壤和山地草甸,个别地段出现石英砂土壤。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为:海拔1000米以下低丘和村落附近坡耕地,多数为红壤;海拔1000~1350米的地带植被覆盖较好,多数为黄红壤;海拔1350米以上,多数为山地草甸土。质地疏松,土层层次过渡明显,其肥力除少数山脊外,大多可达到1~2级,有少量紫色土分布和石英砂地带。第六节 植被
  一、类型
  德化县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植被区。境内植被繁茂,森林覆盖率达77.7%。
  据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3年全县主要有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阔叶灌丛、沼泽、水生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在群系水平,有黄山松林、长苞铁杉林、南方红豆杉林、柳杉林、福建柏+毛竹林、南方红豆杉+毛竹林、马尾松+木荷林、马尾松+丝栗栲林、黄山松+甜槠林、黄山松+细叶青冈林、杉木林、福建柏林、栓皮栎林、枫香林、乌来栲林、钩栲林、罗浮栲林、米槠林、甜槠林、细叶青冈林、甜槠+木荷林、甜槠+丝栗栲林、甜槠+南岭栲林、甜槠+蚊母树林、细柄阿丁枫林、红楠林、牛耳枫林、毛竹林、黄甜竹林、肿节少穗竹林、江南山柳灌丛、岩柃灌丛、钝齿冬青灌丛、映山红灌丛、满山红灌丛、龙师草沼泽、灯芯草沼泽、短叶茳芏沼泽、睡莲沼泽等51个群系。在群丛水平,有黄山松—江南山柳—里白群丛、栓皮栎—细齿叶柃—狗脊群丛、乌来栲—罗伞树—华山姜群丛、罗浮栲—草珊瑚—狗脊群从、黑锥—黄丹木姜子—狗脊群丛、细叶青冈—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细柄阿丁枫—长尾连蕊茶—狗脊群丛、毛竹—阔叶箬竹—倒叶瘤足蕨群丛、肿节少穗竹—三脉叶马兰群丛、睡莲群丛等92个群丛。
  在针阔叶混交林中,马尾松、丝栗栲群落分布在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马尾松、木荷群落分布在低海拔的山坡;黄山松、甜群落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200~1400米的山地;黄山松、青冈群落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200~1500米的山地,黄山松、戴云栎群落主要分布在戴云山浮头格海拔1400~1500米的西坡。在落叶阔叶林中,栓皮栎群落主要分布在南镇梓垵村、水口镇久住村海拔400~600米之间。
  戴云山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的过渡带,东南坡基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西北坡为常绿阔叶林。由于海拔高,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600米以上为灌木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海拔1200米以上以戴云松为主的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1000~1200米之间分布着落叶阔叶林与针叶林的混交林;1000米以下为以马尾松为主的次生林,以及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山体中部为暖性针叶林,上部主要为温性针叶林,近顶部为苔藓矮曲林和山地灌丛。森林群落多样,包含中国中亚热带地区大部分植被类型。
  二、群系分布
  黄山松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中上部和九仙山上部,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地最南端、面积最大的原生性的黄山松林。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代表性植被有黄山松—马银花芒萁群丛、黄山松—满山红—芒萁群丛、黄山松—江南山柳—华里白群丛、黄山松—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黄山松—肿节少穗竹芒萁群丛、黄山松—长耳玉山竹—黑紫藜芦群丛、黄山松—短尾越桔芒萁群丛、黄山松—小果南烛—五节芒群丛8个群落类型。
  长苞铁杉林 分布在桂阳乡陈溪与雷峰镇上寨村交界山地、海拔900~1300米处。它为原生性森林,代表性群落类型有长苞铁杉—乌药倒叶瘤足蕨群丛。
  柳杉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600~1200米之间。基本为纯林,偶有杉木、毛竹、南方红豆杉、树参混入。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柳杉—箬竹—华里白群丛。
  黄山松+甜槠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中上部,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黄山松+甜槠—短尾越桔—芒萁群丛。黄山松+细叶青冈林 分布在石牛山、九仙山上部,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黄山松+细叶青冈—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黄山松+细叶青冈—小果南烛—芒萁群丛。
  柳杉+毛竹林 分布在戴云山中上部阴湿山坡,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柳杉+毛竹—箬竹—华里白群丛。
  福建柏+毛竹林 分布在桂花阳乡陈溪、雷峰镇双芹、水口镇毛厝、浔中镇仙境等村的沟谷两侧。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福建柏+毛竹梨茶—华里白群丛、福建柏+毛竹梨茶—芒萁群丛。
  马尾松+木荷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300~1100米的山地上。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马尾松+木荷—短尾越桔—芒萁群丛。
  马尾松+丝栗栲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600米以下山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马尾松+丝栗栲—山矾—狗脊+乌毛蕨群丛。
  杉木+毛竹林 境内常见,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杉木+毛竹—杜茎山—狗脊群丛。
  南方红豆杉林 境内海拔1300米以下多有零星分布,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南方红豆杉—梨茶—华里白群丛、南方红豆杉—箬竹—狗脊群丛。
  马尾松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100米以下山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主要有马尾松—木—芒萁群丛、马尾松—小果南烛—芒萁群丛、马尾松—乌饭树—芒萁群丛、马尾松—映山红芒萁群丛、马尾松—黄瑞木—芒萁群丛、马尾松—细齿叶柃—狗脊群丛、马尾松—箬竹.萁群丛、马尾松—黄瑞木—芒萁+龙师草群丛8个群落类型。
  杉木林 主要分布在境内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为人工林。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杉木—杜茎山—狗脊群丛、杉木—山矾—芒萁群丛。
  栓皮栎林 主要分布在南埕镇梓垵村、水口镇久住村海拔400~600米之间。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栓皮栎—细齿叶柃—狗脊群丛。
  枫香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9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枫香—华鼠刺—芒萁群丛。
  乌来栲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700米以下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埕、水口、龙门滩、大铭等乡(镇),林地土壤为赤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乌来栲—罗伞树—华山姜群丛、乌来栲—连蕊茶—华山姜群丛。
  钩栲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11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钩栲—肿节少穗竹—单叶新月蕨群丛。
  罗浮栲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1100米以下山地,在九仙山海拔1100~1500米有较大面积分布,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罗浮栲—草珊瑚—狗脊群丛、罗浮栲—草珊瑚—淡竹叶群丛。
  甜槠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500~1500米的山地上,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甜槠—华鼠刺—华里白群丛、甜槠—箬竹—狗脊群丛。
  甜槠+木荷林 分布在雷峰、上涌、南埕、水口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木荷—山矾+乌药—狗脊群丛。
  甜槠+丝栗栲林 分布在雷峰、上涌、南埕、水口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丝栗栲—乌饭树+山矾—狗脊群丛。
  甜槠+南岭栲林 分布在盖德、赤水、上涌、大铭、南埕、水口等乡(镇),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南岭栲—湾蒴杜鹃—芒萁+乌毛蕨群丛。
  甜槠+蚊母树林 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龙门滩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甜槠+蚊母树—杜茎山+草珊瑚—狗脊群丛。
  米槠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米槠—罗伞树—金毛狗群丛、米槠—罗伞树—淡竹叶群丛、米槠—罗伞树—单叶新月蕨群丛、米槠—连蕊茶—狗脊群丛、米槠—乌药—狗脊等。米槠+毛竹林 分布在境内海拔800米以下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米槠—乌药—狗脊群丛。
  黑锥林 分布在九仙山永安岩海拔1300~1400米之间,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黑锥—黄丹木姜子—狗脊群丛、黑锥—方竹—狗脊群丛、黑锥—乌药—华里白群丛。
  细叶青冈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500米左右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细叶青冈—肿节少穗竹—狗脊群丛。
  厚壳桂林 分布在水口、南埕、龙门滩等低海拔地区,林地土壤为赤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厚壳桂—罗伞树—金毛狗群丛。
  红楠林 境内较为常见,主要分布在海拔300~900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红楠—细齿叶柃—狗脊群丛。
  细柄阿丁枫林 分布在上涌、桂阳等乡(镇)海拔500~900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或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有细柄阿丁枫—长尾连蕊茶—狗脊群丛、细柄阿丁枫短尾越桔—狗脊群丛、细柄阿丁枫—溪畔杜鹃—淡竹叶等。
  细柄阿丁枫+米槠林 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桂阳等乡(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细柄阿丁枫+米槠—短尾越桔—芒萁群丛。
  牛耳枫林 分布在水口、南埕、赤水等乡(镇)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牛耳枫—野含笑—狗脊群丛。
  猴头杜鹃林 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海拔1300米左右的山地,林地土壤为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猴头杜鹃—乌药—倒叶瘤足蕨群丛。
  毛竹林 境内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广泛分布,经营面积达1.67万公顷,代表性群落类型有毛竹—毛冬青—华里白群丛、毛竹—〓木芒.萁群丛、毛竹—〓木—狗脊群丛、毛竹梨茶—华里白群丛、毛竹—阔叶箬竹—到叶瘤足蕨群丛等。
  毛竹+米槠林 主要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毛竹+米槠—乌药—华里白群丛。
  毛竹+钩栲林 主要分布在雷峰、南埕、水口、赤水、大铭、上涌、葛坑等乡(镇),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毛竹+钩栲—阔叶箬竹倒叶瘤足蕨群丛。
  黄甜竹林 分布在水口镇久住村东固海拔480米的溪边。林地土壤为山地红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黄甜竹— 〓木芒.萁群丛。
  肿节少穗竹林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顶部,代表性群落类型为肿节少穗竹—三脉叶马兰群丛。
  映山红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映山红—芒萁群丛。
  满山红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满山红—平颖柳叶箬群丛。
  江南山柳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江南山柳—黑紫藜芦群丛。
  岩柃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上部和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岩柃—黑紫藜芦群丛。
  钝齿冬青灌丛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上部及顶部,土壤为山地黄壤,群落类型为钝齿冬青—黑紫藜芦群丛。
  灯芯草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等中上部的沼泽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灯心草+平颖柳叶箬+三角叶堇菜+地耳草等。平颖柳叶箬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石牛山、九仙山等中上部的沼泽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平颖柳叶箬+灯芯草+谷精草+西南水芹等。
  龙师草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中部海拔1080米的山腰湿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龙师草+谷精草+垂穗石松+莎草等。
  球穗莎草沼泽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九仙山、石牛山中上部海拔1500米的沼泽地,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球穗莎草+短叶茳芏+谷草精+毛蓼等。
  短叶茳芏挺水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戴云山的山体顶部莲花池中,土壤为泥炭土,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短叶茳芏+黄花狸藻等。
  睡莲水生植物群落 主要分布在石牛山、九仙山的山体中部水塘(池)中,代表性群落类型为睡莲+短叶茳芏等。
  第三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生物资源
  一、野生植物
  德化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县有高等植物284科、928属、2067种,其中苔藓植物149种,蕨类植物184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714种。在繁多的种类中,有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共11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木有南方红豆杉、水松、银杏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香榧、金毛狗、粗齿桫椤、针毛桫椤、刺桫、福建柏、鹅掌楸、樟树(香樟)、天竺桂、闽楠、花榈木、红豆树、半枫荷、香果树、伞花木、喜树、榉树、金荞麦18种;野生兰科植物有47种,均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级保护;福建省重点保护植物有油杉、长苞铁杉(中国特有树种)、福建含笑(福建特有种)、乐东拟单性木兰、华南桂、沉水樟、厚壳桂、刨花润楠、红楠、短萼黄连、福建细辛、梨茶、密花梭罗、绞股蓝、中华猕猴桃、福建樱桃、藤槐、闽槐、红栲、吊皮锥、黑锥、乌来栲、福建青冈、突脉青冈、多脉青冈、亮叶水青冈、漳平石栎、乌冈栎、白桂木、扁担藤、青钱柳、短柱树参、茶绒杜鹃、花皮胶藤、黄甜竹35种;福建特有种有德化毛蕨、德化鳞毛蕨、福建含笑、九仙莓、九仙山苔草5种;德化特有种有大毛蕨、石生毛蕨、密羽鳞毛蕨、华红盖鳞毛蕨、毛硬叶冬青、戴云山杜鹃、戴云山苔草、长耳玉山竹8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新发现的植物有泥炭藓(福建省新纪录)、绵穗苏(福建省新纪录)、刺缘野樱、钩距虾脊兰、流苏贝母兰、巴东栎。新发现的物种有九仙莓、德化假卫矛。
  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银杏、南方红豆杉等2种,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有刺桫椤、金毛狗、福建柏、樟树、鹅掌楸、红豆树、花榈木、短萼黄连8种,福建省重点保护树种有长苞铁杉、油杉、红锥、福建青冈4种。
  二、野生动物
  (一)水生脊椎动物
  水生鱼类有15科、38属、48种。其中,鲤科鱼类22种,占全部鱼类45.83%;鲡鱼科4种,占全部鱼类8.33%;平鳍鳅科、鳅科、胡子鲶科各3种,分别占全部鱼类6.25%;鲍科、鲶科、科各2种,分别占全部鱼类的4.17%;鳗鲡科、科、合鳃科、鱼肯科、塘鳢科、鱼段虎科、攀鲈科各1种,分别占全部鱼类2.08%。
  (二)陆生脊椎动物
  全县有陆生脊椎动物30目、85科、35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7种;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蟒蛇、黄腹角雉、云豹、豹等4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穿山甲、豺、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鬣羚、猕猴、虎纹蛙、雀鹰、鸳鸯、松雀鹰、乌雕、白腹山雕、鹊鹞、林雕、鸢、蛇雕、鹰雕、游隼、燕隼、红隼、(白腿)小隼、白鹇、短耳鸮、长耳鸮、雕鸮、领鸺鹠、斑头鸺鹠、鹰鸮、领角鸮、草鸮、褐林鸮、褐翅鸦鹃、小鸦鹃36种
  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蟒蛇,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豺、豹、鬣羚(苏门羚)、松雀鹰、·鵟、小隼、白鹇、红角鸮、领角鸮、虎纹蛙11种。
  两栖纲 两栖类2目、7科、30种,东方蝾螈、黑斑肥螈、挂墩角蟾、崇安髭蟾、三港雨蛙、弹琴蛙、小棘蛙、沼蛙、日本林蛙、阔褶蛙、金线蛙、花臭蛙、戴云湍蛙、华南湍蛙、武夷湍蛙15种属于中国特有种,其中小棘蛙和戴云湍蛙新种的模式标本来自福建戴云山。虎纹蛙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95)附录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88)的二级保护动物,黑斑蛙为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
  爬行纲 爬行类3目、12科、70种,占福建省爬行类总种数的60.87%,其中眼斑龟、蹼趾壁虎、百草蜥、石龙子、蓝尾石龙子、宁波滑、赤链华游蛇等17种属于中国特有种,蟒蛇、滑鼠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95)附录Ⅱ。蟒蛇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高度濒危类群,它与鼋均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滑鼠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为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
  鸟纲 鸟类17目、45科、194种,其中黄腹角雉属于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6)名单中的易危种(VU);游隼、黄腹角雉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95)附录I,隼形目13种、鸮形目9种被列入附录Ⅱ;黄腹角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鸳鸯、雀鹰、松雀鹰、林雕、鸢、白腹山雕、蛇雕、鹰雕、鹊鹞、乌雕、游隼、燕隼、红隼、小隼、白鹇、褐翅鸦鹃、小鸦鹃、草鸮、鹰鸮、领角鸮、短耳鸮、长耳鸮、领鸺鶹、斑头鸺鶹、褐林鸮、雕鸮26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白额山鹧鸪、喜鹊、家燕、黑枕黄鹂、画眉等18种属于福建省重点保护动物。
  哺乳纲 兽类8目、21科、58种。其中,小黄麂(小麂)属于中国特有种;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1996)名单中,豹为濒危物种(EN),黑熊、豺、云豹、鬣羚(苏门羚)为易危种(VU);黑熊、水獭、金猫、豹、云豹、羚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1995)附录Ⅰ猕猴、穿山甲、豺、豹猫被列入附录Ⅱ:豹(金钱豹)、云豹2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猕猴、穿山甲、,豺、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鬣羚9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三、微生物
  (一)真核微生物
  德化县地处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境内野生菌类丰富,全县有真菌10目、39科、136种,主要有香菇、蘑菇、草菇、平菇(侧耳)、猴头菇、金针菇、竹荪、灵芝、黑木耳、毛木耳等,锤舌菌是罕见的大型子囊菌,高山地花(圆孢地花)、银耳(白木耳)、红菇、松乳菇(雁鹅菌)、梨红菇等真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二)原核微生物
  县境内土壤和树体微生物有10目、18科、35属、56种。土壤微生物总数为105~106个菌群/克,其中土壤细菌的重要代表属芽孢杆菌数量达104~105个菌群/克,主要优势种有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杆菌、蕈状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圆孢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6个;土壤放线菌数量103~104个菌群/克,优势属有小单孢菌属、诺卡氏菌属等,链霉菌属为主要优势属,并有白孢、黄色、粉红孢、淡紫灰、青色、赤戏紫、烬灰、吸水等8个类群;土壤丝状真菌数量104~105个菌群/克,它有30属,以半知菌亚门为主,有青霉、木霉、交链孢、地霉、茎点霉、腐质霉、枝孢霉、曲霉、镰刀菌10个优势属,毛霉属真菌占有较高的比例;植物内生真菌有头孢霉、镰刀菌、茎点霉、盘多毛孢霉等9个属或类群,其中无孢菌群普遍存在,比例最高,拟青霉属、(芽)枝孢属、腐质霉属是主要的优势属。戴云山植物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活性菌株主要由拟青霉等7属(类群)组成,拟青霉属抗菌比例(42.8%)最高,镰刀菌、头孢霉、青霉也具有较高的抗菌比例。
  微生物中,多黏芽孢杆菌、小单孢菌、常现青霉、构巢曲霉、拟青霉、顶孢头孢霉、绿色木霉、白地霉、葡萄状穗霉、茎点霉10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第二节 森林资源
  一、林地面积
  1987年,开展第一次全省森林资源调查,德化县林业用地面积18.085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81.06%;非林业用地4.2259万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8.9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2.862247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下同)71.12%;疏林地面积1.09426万公顷,占6.05%;灌木林地面积2509.27公顷,占1.39%;未成林造林地面积9946.67公顷,占5.5%;无林地面积2.88278万公顷,占15.94%;苗圃地面积4.2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57.65%,林地绿化率71.12%。竹林面积7488.67公顷,毛竹立竹数1027.02万株。
  1997年,开展第二次全省森林资源调查,德化县林业用地面积18.152327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81.98%;非林业用地3.991287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18.0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6.713407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下同)92.07%;疏林地面积1739.27公顷,占0.96%;灌木林地面积3273.4公顷,占1.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664.67公顷,占2.02%;无林地面积5709.87公顷,占3.15%;苗圃地面积2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77.0%,林地绿化率92.07%。竹林面积14070.73公顷,毛竹立竹数2958万株。
  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省森林资源调查,德化县林业用地面积18.011033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80.69%;非林业用地4.03054万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18.06%。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7.132633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下同)95.12%;疏林地面积875.13公顷,占0.49%;灌木林地面积2007.93公顷,占1.1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4112.667公顷,占2.28%;无林地面积1788.27公顷,占1.00%。全县森林覆盖率77.7%,林地绿化率96.5%。竹林面积1.603887万公顷,毛竹立竹数3697万株。
  二、林木蓄积量
  1987年,德化县林木蓄积量886万立方米,其中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72.59立方米。1997年,全县林木蓄积量918万立方米,其中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61.95立方米。2007年,全县林木蓄积量1311万立方米,其中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86.63立方米。
  三、类别与分布
  防护林 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及其他防护林。1987年,全县防护林面积1547.1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1.20%。2007年,全县防护林面积4.996907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29.17%。主要分布在闽江一级支流大樟溪源头及两侧一重山、街面水库周围一重山的水口、南埕、雷峰、龙门滩、龙浔、浔中、国宝、盖德、赤水、汤头、春美等乡(镇)。
  用材林 有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天然用材林。主要树种有杉木林、马尾松林、木荷、米槠、闽叶栲等阔叶树林。1987年,全县用材林面积9.957047万公顷,竹林7488.67公顷,分别占有林地面积77.4%和5.8%。2007年,全县用材林面积8.521513万公顷,竹林1.603887万公顷,分别占有林地面积49.74%和9.36%。遍布全县18个乡(镇),面积较大的有水口、南埕、雷峰、龙门滩、春美、汤头、葛坑、杨梅、桂阳等乡(镇)。
  经济林 主要有果树林、油料林、饮料林、香料林及药材林等。主要树种有柑橘、柚子、桃、李、柰、枇杷、杨梅、酸枣、油茶、乌桕、山苍子、板栗、锥栗、杜仲、银杏、厚朴、茶等。1987年,全县经济林面积6616.2公顷,占有林地面积5.1%。2007年,全县经济林面积7876.53公顷,占有林地面积4.6%。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有水口、龙门滩、葛坑等乡(镇)。
  薪炭林 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1987年,全县薪炭林面积1.10073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8.56%。至2007年,全县未规划薪炭林。
  特种用途林 有自然保护区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等。1987年,全县特种用途林面积2392.67公顷,占有林地面积1.9%。至2007年,全县特种用途林面积1.222673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7.14%。主要分布在浔中、龙浔、上涌、大铭、赤水、葛坑、桂阳、雷峰、南埕、水口等乡(镇)。
  第三节 土地资源
  一、土地资源结构
  1988年,德化县土地总面积22.3216万公顷。当年全县耕地面积1.296813万公顷,其中水田1.178533万公顷,旱地1182.8公顷。1996年,全县耕地1.559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06%;园地6523.2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95%;林地15.18657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8.73%;城镇及工矿用地4608.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09%;交通用地120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55%;水域面积2925.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2%;未利用土地3.82190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7.3%。1999年,全县耕地1.372714万公顷,园地6940.59公顷,林地156577.76公顷,城建5066.07公顷,交通用地1268.87公顷,水域251.61公顷,未利用土地3.444977万公顷。2007年,德化县耕地面积1.421893万公顷。
  二、土地利用类型
  (一)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1989年,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概查)》,全县农业用地面积199917.32公顷,其中,耕地12975.66公顷,园地1026.67公顷,林地180842.26公顷,牧草地5072.73公顷。1996年,据《德化县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1995—1996)》,全县农业用地面积173988.77公顷,其中,耕地1.55998万公顷,园地6523.24公顷,林地15.186573万公顷。2004年,据《德化县2004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全县农业用地面积183255.07公顷,其中,耕地13331.09公顷,园地7405.83公顷,林地154959.3公顷,其他农用地7557公顷。2007年,据《德化县2007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全县农业用地面积184696.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23216公顷)82.74%。耕地总面积14218.93公顷,其中,灌溉水田2532.07公顷,望天田8027.03公顷,水浇地25.29公顷,旱地3595.6公顷,菜地38.95公顷,分别占耕地总面积17.81%、56.45%、0.18%、25.29%、0.27%。园地总面积8383.11公顷,其中,果园5945.07公顷,茶园1067.2公顷,其他园地1370.84公顷,分别占园地总面积70.92%、12.73%、16.35%。林地总面积154528.9公顷,其中,有林地103072.25公顷,灌木林1399.01公顷,疏林地11986.47公顷,未成林地37553.62公顷,迹地510.69公顷,苗圃6.86公顷,分别占林地总面积66.7%、0.91%、7.76%、24.3%、0.33%、0.004%。牧草地1.85公顷。其他农业用地7564.08公顷。
  (二)建设用地
  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1989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15092.75公顷(概查),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266.75公顷,交通用地10826公顷。1996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6301.89公顷,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4608.93公顷,交通用地1206.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486.75公顷。2004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7107.31公顷,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605.1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80.83公顷,水利设施用地821.37公顷。2007年,全县建设用地面积7895.6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5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037.81公顷,其中建制镇596.35公顷,农村居民点3656.13公顷,独立工矿1801.85公顷,特殊用地84.11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46.29公顷,均为公路建设用地。水利设施用地1010.9公顷,其中,水库水面998.35公顷,水工建筑12.55公顷。
  (三)未利用地
  包括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989年,全县未利用土地面积806.73公顷(概查)。1996年,全县未利用土地面积38219.04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7.3%。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面积28118公顷,占73.57%;田坎面积5923.58公顷,占15.5%;裸土地面积1433.29公顷,占3.75%;裸岩石砾地面积1597.62公顷,占4.18%;沼泽地面积1.22公顷,占0.003%;沙地面积9.57公顷,占0.025%;其他1135.76公顷,占2.97%。可充分利用的土地主要为荒草地,分布在南埕镇、上涌乡;沼泽地分布在盖德乡;沙地主要分布在上涌乡;裸土地主要分布在南埕镇;裸岩地主要分布在水口镇、雷峰镇。2004年,全县未利用地面积30586.1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29313.53公顷,其他土地1272.57公顷。2007年,全县未利用地面积28355.9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2.7%。其中,未利用土地面积27151.62公顷,包括荒草地22731.34公顷,沼泽地1.51公顷,沙地11.92公顷,裸土地1555.52公顷,裸岩石砾地1614.01公顷,其他未利用土地1237.98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204.35公顷,包括河流水面1179.68公顷,苇地4.43公顷,滩涂20.23公顷。
  第四节 矿产资源
  一、金属矿
  县境内发现(探明)铁、锰铁、金、铜、铅、锌、钨、银、钼、铀、稀土等多种金属矿。
  铁矿 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下统与二叠系上统的船山组+栖霞组地层中。分布在美湖、赤水、盖德、汤头、水口、龙门滩等乡(镇)。查明矿产资源量若干万吨,其中探明经济的预采储量若干万吨。阳山铁矿储量最大,为若干万吨。阳山矿区矿石品位:TFe平均38.2×102,最高54.62×10-2。凤山矿区矿石品位TFe48—54.95×10-2。潜在矿产资源量若干万吨。
  锰铁(锡)矿 矿体赋存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与二叠系下统文笔山组接触带上。分布在桂林北山、美湖阳山等地。查明矿产资源量若干万吨;与锰铁矿共生锡金属量若干吨,其中探明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若干吨,控制的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若干吨。矿石品位:Fe+Mn40.2×10-2Sn0.3×10-2。
  金矿 发现矿产地38处(含1处银金矿点)。主要赋存于中一上元古界,大岭(岩)组变质岩、侏罗系中统漳平组上统长林组沉积及上统南园组火山岩中。分布在葛坑、杨梅、汤头、桂阳等乡。查明矿产资源金属量若干吨,至2000年底,仅邱村、水门、双旗山、流水格、雷潭等5处矿产地有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金属量若干吨。矿石品位:Au平均5×10,最高156×10。潜在矿产资源金属量若干吨。
  铜矿 分布在浔中镇仙境石笋山、仙洋,桂阳乡洪田,春美乡古春等地。铜与铅锌共生的矿点有赤水镇吉岭后溪坑。查明控制的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金属量若干吨。边竹垵矿点矿石品位:Cu0.34—3.28×10-2。潜在矿产资源量若干万吨。
  铅锌矿 铅锌共生。分布在赤水福全、美湖阳山,以及吉山、上村、淳湖、儒坑、后格、陈坑、雷潭、后坪、下垵坑等地。查明矿产资源铅金属量7400吨。查明矿产资源锌金属量11485.2吨,其中查明控制次边际经济资源金属量1433吨,探明内蕴经济的资源金属量4052.2吨,推断内蕴经济的资源金属量6000吨。矿石品位:Pb1.77—7.11×10-2;Zn2.9—11.2×10-2,最高34.5×10-2;有的矿点伴生Ag达240×10-6。潜在矿产资源量:铅31.6万吨,锌91.5万吨。
  钨矿 分布在洋坑、前洋、林地、鸡母庄、仙境石笋山等地。与钼共生的钨钼矿分布在汤头彭园。
  银矿 分布在涌溪村南山坑、垅头等地。与铅共生。
  钼矿 分布在仙境石笋山、仙洋、洪田、古春、汤头青岗等地。与锌共生的钼锌矿分布在溪坂洋、后溪坑。
  铀矿 分布在南埕香林院,大铭琼英,杨梅西墘、云溪等地。
  稀土矿 赋存于晚侏罗世花岗岩中。分布在盖德大墘等地。查明大墘矿点矿产资源量若干吨,其中探明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若干吨,探明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若干吨。氧化稀土配分:Eu2O30.59—
  0.85×10-2,Y2O317.52—25.89×10-2,氧化稀土总量浸出品位:0.043—0.069×10-2。潜在矿产资源量若干万吨。
  二、非金属矿
  县境内发现无烟煤、石灰石、高岭土、硅石、叶蜡石、钾长石、水晶、紫砂石、萤石、石英矿、花岗石等24种非金属矿。
  石灰石 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下统与二叠系上统的船山组+栖霞组地层中。分布在美湖、葛坑、上涌、杨梅等乡镇,主要有阳山、湖头、下玲、曾坂、安村、占久等矿点。探明矿产资源量33144万吨,其中探明经济预采储量11682万吨,探明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18128万吨,探明内蕴经济的资源量1980万吨,推断内蕴经济的资源量1354万吨。矿石品位CaO52.28—58.94×10-2,质量均符合普通水泥灰岩要求,部分可作为白水泥原料。潜在矿产资源量35920万吨。
  高岭土 发现矿产地92处,其中查明资源量的矿产地36处。有127个矿点,河空、大坪山、山坪、黑石鼓、祖厝堀、金竹坑、南斗等7个矿点储量较大。主要分布在桂阳、上涌、汤头、美湖、葛坑、三班、浔中、盖德、国宝等乡(镇)。查明矿产资源量1043.03万吨,其中查明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0.8万吨,查明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748.04万吨,查明控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109.25万吨,查明推断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174.94万吨。高岭土矿A12O3最低12.38×10-2,最高18.86×10-2,K2O+Na2O6—10×10-2。潜在矿产资源量31068万吨。经取样化验,含氧化铝15%~37%、二氧化硅44%~71%,氧化铁低于0.5%,属质量较好的高岭土。
  瓷石矿 在陶瓷坯料中可代替部分长石、石英,降低瓷器的烧成温度。主要分布在龙浔的观音岐,。盖德乡的苦坑仔,美湖乡的十二坑、山猪堀、苏坑园、前厝坑、白岩格,上涌镇的桂林等地。查明矿产资源量1011.7万吨,其中探明的次边际经济的资源量901.1万吨,探明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110.6万吨。化学成分:A12O313—15×10-2,最低13.25×10-2,最高18.59×10-2,K2O+Na2O5.59—6.88×10-2。潜在矿产资源量92172万吨。
  无烟煤 矿体主要赋存于二叠系童子岩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地层中。分布在美湖、上涌、葛坑、杨梅等乡(镇)。查明资源量429.69万吨,主要有曾坂、阳山等矿点。煤质一般较好,发热量一般5837大卡/千克,最高8247大卡/千克。潜在矿产资源量576万吨(上涌一带)。
  泥煤 查明矿产地19处。均产于第四纪稻田中,埋深一般0.5米。查明次边际经济控制的资源量88.02万吨,游离腐殖酸含量平均一般大于15.5×10-2,最低6×10-2,最高43.46×10-2。
  陶土 产于南园组第三段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和英安质晶屑凝灰岩中,分布在三班寿内格等地。查明次边际经济的控制资源量500万吨。化学成分:SiO261.40×10-2,AI2O319.66×10-2,Fe2O34.55×10-2。潜在矿产资源量19800万吨。
  白埴土 主要分布在乐陶、葛坑、上涌、永嘉、吉岭、国宝、盖德、三班、雷峰、焦溪等地,层厚一般在0.3~2米。化学成分及含量(%):A12O316—21,SiO260—65,Fe2O30.8—2,TiO20.7—0.8,CaO0.1—
  1.5,K2O1.70,MgO0.4,Na2O0.05。2001年开采量约5000~10000吨。红壤 主要分布在三班镇寿内格周边一带,以及杨梅、春美、桂阳下不老等地。矿体为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或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地表风化层为红壤,深部为风化、半风化岩石。化学成分及含量(%):AI2O319.66,SiO261.40,Fe2O34.55,TiO2O.74,CaO0.18,MgO0.83,K2O6.00,Na2O0.01。
  叶蜡石 矿体大多赋存于南园组第二、三段火山岩中。分布在大岭、上湖、南斗、内洋、霞山、霞碧、西墘等地,主要有毛鹅叶蜡石矿(位于葛坑镇大岭村)、上湖叶蜡石矿(位于水口镇上湖村)、尾堀叶蜡石矿(位于龙门滩镇与雷峰镇交界处的狮形岐)等矿点。查明矿产资源量265.34万吨,其中查明次边际经济的控制资源量213.34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52万吨。矿石品位:AI2O318.91—34.02×10-2。
  石英石(硅石) 主要分布在岭脚、望洋、上田、林地、霞碧等地,查明资源量的矿产地3处,1处产于中一上元古界龙北溪(岩)组地层中,其余为脉石英。查明次边际经济的控制资源量10702.98万吨。矿石品位:SiO297.89—99.30×10-2。矿石各项指标达到结晶硅、硅铁、玻璃原料要求。
  红柱石 矿体赋存于侏罗系钾长花岗岩外接触带的下二叠统文笔山组白云母化角岩化泥岩、粉砂岩地层中。分布在上涌镇门头村一带。查明内蕴经济的控制资源量2100万吨。原岩A12O3含量14.06—
  29.33×10-2,红柱石含量17.44—22.40×10-2。
  五彩玉石 产于三叠系溪口组角岩段地层中,分布在上涌镇后坂村一带。查明内蕴经济的控制资源量荒料401万立方米,成荒率13—15×10-2,品种有墨绿、墨竹、彩带、条码等。
  石材 矿体赋存于南园组第三段及早白垩世黄坑组,分布在南埕镇蟠龙村等地。查明内蕴经济的控制资源量荒料808.6万立方米,成荒率39.42—52.65×10-2,品种有戴云青1、戴云青2。
  钾长石 分布在白石垵、金竹坑等地,主要矿点:(1)边竹垵钾长石矿,位于春美乡边竹垵自然村西侧,化学成分及含量(%)K2O9.05—11.4,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次生石英石、绿泥石、水云母、方解石、萤石、绿帘石等,储量97.65万吨。(2)桂林门头钾长石矿,位于上涌镇桂林村与门头村交界处;钾长石斑晶约占70%,大小一般在5~10毫米,基质均强烈高岭土化;矿物成分为钾长石、高岭土。(3)福山钾长石矿,位于汤头乡福山村西北约1.3千米处;化学成分及含量(%):A12O316.84,SiO267.52,Fe2O31.07,K2O10.48,Na2O2.84。
  紫砂石 矿石为流纹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分布在龙门滩、杨梅、桂阳、春美等乡镇。杨梅乡紫砂石矿厚度7~10米,桂阳乡下不老紫砂石矿厚度大于15米。化学成分及含量(%):AI2O314.41,SiO271.49,Fe2O34.60,TiO20.70,CaO0.03,MgO0.73,K2O3.85,Na2O0.04。
  钠长石 分布在金竹坑、苦坑仔(属上地村)。
  陶瓷黏土 分布在世科、寨头等地。
  萤石 分布在金竹坑、阳山。
  石墨 分布在南钟坑、桥兜、西公印。
  水晶 分布在驾云亭。
  黄铁矿 分布在戴云山乌烟洞、大小险及杨梅西墘一带,呈脉纲状嵌于石英斑岩之中。
  第五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总量
  包括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根据2006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县水利局编制的《德化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规划报告》数据,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4.92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11.64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150立方米。其不同频率年径流量:丰水年(P=10%)29.57亿立方米,平水年(P=50%)24.49亿立方米,枯水年(P=90%)20.27亿立方米。
  二、地表水
  德化县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24.89亿立方米(其中,与地下水重复的有2.55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1115.4毫米。天然年径流量最大值出现在1990年,达到38.6亿立方米;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15.2亿立方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为2.5。全县天然年径流量的变差系数为0.23,丰水年(P=10%)29.53亿立方米,平水年(P=50%)24.46亿立方米,枯水年(P=90%)20.25亿立方米。
  全县多年平均年径流深在1000~130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与年降水分布很接近。凤洋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1200毫米,盖德、雷峰、南埕等在12001300毫米之间,杨梅、葛坑、汤头、大铭、春美、三班等地在1000~1100毫米之间,石牛山南麓1300毫米(全县最高值),久住968毫米(全县最低值)。
  从各典型年内分配看,汛期占年径流量的73.0%~75.8%,其变化幅度与不同保证率相一致,全年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19~0.27。
  德化境内河流密布,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3.5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利用的约32万千瓦,主要分布在浐溪、涌溪、大张溪、小尤溪等流域内。
  三、地下水
  (一)地下水资源
  德化县属中低山水文地质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2.583亿立方米(其中,与地表水重复的有2.553亿立方米)。丰水年(P=10%)3.38亿立方米,平水年(P=50%)2.58亿立方米,枯水年(P=90%)1.952亿立方米。
  (二)地热水资源
  县境内发现的地热水有南埕湖尾和蟠龙、雷峰蕉溪、汤头岭脚、龙门滩碧潭等6处,出露于上侏罗系南园组火山熔岩中,受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均沿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溢出地表。
  地热水流量较低且稳定,水温一般在30℃以上,南埕温泉的水温达86℃,为最高。据水质分析,地热水酸碱度(pH值)等于或大于6,硬度大于10,可溶性二氧化硅含量52~120毫克/升,氟离子含量10~25毫克/升,偏碱性,矿化度小于0.5克/升,为低矿化淡水。
  地热水是一种宝贵的天然资源。1998年1月,城关地区开通从雷峰蕉溪引来的地热水。
  2007年,全县地热水保有资源储量年可开发27.19万立方米(745吨/日)。
  第四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风灾
  1988年9月6日20时至22时50分,霞碧、雷峰等8个乡(镇)的部分村遭受暴风袭击,风力6~7级,全县受灾185户、955人。
  1990年8月9日下午3时30分左右,南埕镇蟠龙、连山两村出现“飑线过境”,突然日食,风速瞬间增大。蟠龙格口垵4棵胸径1.5米、高30米的千年古树被连根拔起,民房等受损严重。
  1992年8月29日至9月23日,受15号、16号、19号三个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民房倒塌436座,其中全毁667间、损坏1796间,瓦片损毁2920万块中稻处于灌浆乳熟期受灾减收2216吨(损失160万元)果树嫁接苗木被吹断5万株(损失4万元),落果500吨(损失60万元);死亡1人。
  2005年3月22日16时44分,“飑线”过境,风力11级,最大风速29.3米/秒。所过之处,树木和房屋损坏,受灾20万人,因灾受伤500人,紧急转移安置1.2万人,饮水困难3526人,房屋倒塌5000间、损坏19860间,瓦片损坏2300万块,农作物受灾5640公顷、绝收10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其中焦溪养鳗场保温棚被刮毁500平方米,围墙倒塌,鳗鱼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近十万元。5月5日14时22分再次遭受“飑
  线”袭击,风力8级,瞬间最大风速19.2米/秒;全县受灾94560人,受伤15人,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6350人,房屋倒塌263座、830间,房屋损坏27908间,瓦片损坏4395万块,大牲畜死亡51头,农作物受灾1887公顷、绝收147公顷,电力中断11个乡(镇),直接经济损失650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100万元。7月18日,县境内出现风力8级的5号台风“海棠”,风速19.2米/秒,造成德化梨落果、落叶、断枝和裂枝,盖德、国宝、龙浔、三班等乡(镇)的大部分梨场损失惨重,雷峰瑞坂梨场绝收。因遭其袭击,全县有800多公顷德化梨遭受不同程度损害,其中正处于八分熟挂果期的400多公顷投产树和333.33公顷初产树受灾严重,总落果率达60%以上,造成经济损失近5700万元;蔬菜受损200多公顷,经济损失600多万元;水稻受损400多公顷,经济损失3600多万元;畜禽舍受损15座,损失3000平方米。是年,遭受强对流天气“飑线”、台风袭击,损失4.32亿元。
  第二节 旱灾
  1988年5月29日至6月22日,发生夏旱,有0.18万公顷早稻、1.03万公顷中稻和0.14万公顷早地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7月1日至18日,晴热少雨,造成干旱,全县170.67公顷晚稻田不能插秧。
  1989年,1月下旬中期到3月中旬中期连续少雨,一些地势较高的农田缺水,影响早稻播种。6月下旬到7月中旬晴热少雨,全县1万公顷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10—11月出现轻度旱情,农作物受到影响,水电站不能按额发电,造成电力不足。
  1991年1月25日至4月29日,全县持续104天晴暖少雨,出现特旱天气,其中3月11日夜10时以后下雨,次日清晨发现地面有黄色粉状物,到中午晴,即可看到米黄色涂料粉状物。5月17日至6月18日,连续33天高温少雨,出现汛期干旱。6月28日至7月18日、8月13日至9月3日,先后出现夏旱。10月18日至12月26日,出现秋冬旱。是年,全县因旱受灾42075户、21678人,农作物受灾1.66万公顷;减少发电量3047万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全县新植茶果成活率受到影响,已投产的233.33公顷柑橘因脱水造成生理落果;对部分大中型国有工矿企业影响较大,县铁厂、铁合金厂比1990年减少产量8990吨,损失600多万元,第一、第二瓷厂因从外地购买高价电维持生产增加成本几百万元。1992年10月1日至12月29日,连续87天晴天少雨,出现秋冬旱,造成柑橘减产750吨、电力供应紧张、气候干燥、森林火险增加,发生森林火灾60多起,比1991年增加7倍,过火面积近0.13万公顷。
  1993年10—11月,出现秋旱,降水量比常年偏少4成。
  1994年10月7日至12月1日,秋旱严重,连续55天基本无雨。
  1995年、1996年,均发生秋冬大旱。1995年9月降水量24.7毫米,比常年偏少近9成;10月6日起,水库蓄水量锐减,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居高,火灾增加。秋冬大旱持续到次年2月15日。
  1996年10月9日至1997年1月2日,连续86天晴暖少雨,对秋冬作物、果树及水电等影响较大,有0.13万~0.2万公顷果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影响柑橘果实的后期生长及其产量和品质。
  1998,夏、秋季雨量均明显偏少,9月14日至10月24日,连续41天未下雨,农作物遭受严重旱害。
  2000年9月21日至10月27日、11月3日至11月29日,严重干旱,均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2001年9月21日至2002年1月13日,连续105天秋冬连旱,总降雨量仅36.0毫米,达特旱标准。
  2002年上半年因旱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全县重大火险7起。
  2003年一年四季降水持续偏少,旱情不断。5月20日至6月5日,出现前汛期小旱。6月23日至7月25日、9月22日至10月12日,出现夏季中、小旱,农作物受旱0.33万公顷多,成灾0.2万公顷多,绝收240多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00多万元。是年11月22日至2004年1月15日,出现秋冬中旱。是年,全县因旱受灾76400人,成灾1185人;农作物受灾总面积6576.13公顷,其中水稻3243.8公顷、甘薯1111.33公顷、果树1476.67公顷、其他农作物701.2公顷、晚中稻未播43.13公顷;全县年水电发电量比2002年同期下降16.1%,涌溪三级电站发电量下降40%,全县净售给电网电量比2002年减少52.19%。
  2004年遇春大旱、夏小旱、秋冬中旱,全县持续遭受干旱缺水的影响。1—6月,全县水资源短缺严重,耕地作物受旱1209.8公顷,山地茶果受旱1595.8公顷;饮水困难11380人;小(2)型以上水库蓄水量为正常库容的50%左右,中型水库蓄水量只有正常库容的32%。7月下旬以后,县大部分地区出现高温天气,蒸发大、雨水少,水库干涸,发电量仅占设计量4~6成。8月25—29日,受18号台风影响,县城关—龙门滩以南地区出现强降水过程,东南部旱情得到有效缓解,西北部依然缺水严重。9月25日至11月5日,滴雨未下,出现秋小旱,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
  2004年上半年由于降水持续偏少,特别是2月降水异常偏少,森林火险等级持续偏高,山地、林地可燃物多,森林火灾频起。
  2007年9月5日至12月22日,出现夏末至初冬特旱天气,日降水量≤2.0毫米,连旱日数108天,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节 寒灾 雷暴
  一、冰雹
  1988年3月18—20日,汤头、大铭、桂阳、上涌等9个乡(镇)的46个村遭受冰雹袭击,有186户、1076人受灾,民房倒毁103间,损坏房屋234间、瓦片45.4万块,损失马铃薯34.33公顷、粮食13.25吨,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8月4日,龙浔、浔中等7个乡(镇)遭受强暴风雨袭击,并伴有龙卷风和冰雹,直接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1990年8月9日,南埕、霞碧乡部分村遭受严重的冰雹、暴风雨袭击,冰雹大如鸡蛋,最大重0.25千克蟠龙、连山两村出现“飑线过境”,突然日食、风速瞬间增大,呈带状式转移夹带雷雨冰雹。此次雹灾,耕牛被砸死3头,伤1头,失踪1头,猪被砸死1头,砸伤9人,农作物、房屋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70多万元。
  1992年4月21—22日,受到强对流天气影响,境内4个乡镇出现大风和冰雹雨,受灾662户,房屋受损303座,损坏瓦片2142万块,农作物受灾666.67公顷多,直接经济损失1290万元。
  2001年4月30日下午3—4时,上涌等乡(镇)遭受大风雨和冰雹袭击,农作物、民房受损严重。其中美湖乡民房瓦片被风刮落20万块,公路溜方5000立方米,毛豆受损5.33公顷,烤烟受害3.33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4.8万元。
  二、寒害
  (一)寒潮
  县境内寒潮集中出现在秋末11月至次年3月之间,其中12月出现最多。寒潮过程降温最大15.9℃,出现在1991年12月25日;寒潮24小时降温幅度最大的是1992年11月19日,降温13.1℃。发生寒潮最多年份是2005年,出现4次。每次过程,都给农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灾害。
  (二)“三寒”
  倒春寒 1988年春季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出现“倒春寒”天气,全县有0.2万公顷早稻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秧苗死苗率达11.8%~23.1%,直接影响早稻产量。1991年3月29日至4月4日,持续7天出现“倒春寒”天气。1996年4月1—5日、4月9—13日,出现严重“倒春寒”天气,造成烂秧烂种现象,致使双季早稻秧苗生长缓慢,枯苗死苗65.67公顷。1988—2007年,县境内出现“倒春寒”天气计有11年,影响早稻生长和晚稻适时播种。
  五月寒 1989年、1997年,年内均出现两次“五月寒”。2006年5月28日至6月1日,持续5天出现“五月寒”天气。至2007年,县境内出现“五月寒”天气有8年,影响早稻孕穗扬花,造成减产。
  秋寒 1988年9月25日,出现“20型”秋寒,全县晚稻1299.6公顷受到不同程度影响;1997年9月21日、2006年10月25日,先后出现“20型”秋寒。县境内“23型”秋寒天气最早出现在1995年8月13日,最迟出现在2005年10月8日。它们均影响晚稻的扬花灌浆。
  (三)霜冻
  1989年春季低温,全县0.3万公顷马铃薯受到不同程度冻害,占播种面积的81%,其中0.1万公顷受到严重影响。
  1993年1月15—17日,受寒潮影响,经济作物受到严重冻害,全县有333.33~400公顷杨梅树及266.67~333.33公顷桃树、李树几乎绝收,柑橘减产5000吨以上。
  1999年12月23日,遭遇高强度寒流,城关地区出现气温-6.6℃,为20世纪90年代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低,柑橘类果树受冻严重,产量损失45%以上,造成大幅度减产。
  2001年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强度较强。11月16—25日及12月22—31日,持续霜冻,全县马铃薯、常年冬种蔬菜受冻0.15万公顷,损失300多万元。
  2002年冬季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强度较强。12月26日21时至27日12时,九仙山积雪深达12毫米,27日城关地区出现雨夹雪天气。受其影响,全县果树、蔬菜受冻0.17万公顷,经济损失150万元。
  2005年2月26日至3月7日,出现连续10天平均气温≤12℃的低温天气,因低温阴雨影响春播生产。过程最低气温-1.4℃出现在3月6日凌晨,因霜冻1333.33公顷马铃薯遭受冻害明显,损失严重。
  2006年3月2—3日,遭遇高强度倒春寒,全县大部分地区出现霜冻和结冰,给马铃薯造成严重影响;戴云山南部地区的德化梨花芽受冻严重,损失超过全年产量的606。
  三、雷暴
  1988年9月6—7日,受热带云团影响,连续暴雨,受灾中被雷击致死3人,受伤1人,全县损失70.6万元。1992年上半年,长时间连续阴雨或暴雨,发生多次洪灾,农作物受淹、房屋倒塌、公路溜塌严重,因灾死亡6人,其中雷击致死1人。
  1997,雷暴日数最多、达75天,伴有大风和降水等,
  2004年5月1日,上涌24小时内降雨101毫米,房屋、水圳、水坝、农田、水稻种子不同程度地被雨水冲毁,雷击致死1人。2005年3月22日、5月5日,出现两次飑线过程,强雷暴依次伴随着11级、8级大风,破坏性极大。
  第四节 洪涝灾害
  1988年8月4日,龙浔、浔中等7个乡(镇)遭受强暴风雨袭击,并伴有冰雹、龙卷风,降雨量41.4毫米,风力7~8级;造成民房倒塌40间、损坏2865间,瓦片损坏286万块,农作物受灾640公顷,粮食减产20.82万千克,小学校舍受灾8100平方米,以及水渠冲坏、公路塌方,损失300多万元。9月21—25日,受17号、18号、19号台风和冷空气影响,全县连续5天大暴雨,降雨量118.8~205.5毫米,水位超过警戒线60厘米,为历史罕见,直接经济损失938.8万元。
  1989年4月30日至5月30日,全县多次受大雨到暴雨及冰雹袭击,12个乡(镇)、44个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52.49万元,4人被压致死,7人受伤。9月中、下旬,连续大雨到暴雨,77个村受灾,死1人,伤8人,损失328.2万元。
  1990年,全县遭受台风袭击次数多,强度大,危害严重的有6号、9号、12号和18号台风,其中以9号、12号台风影响最大。9号台风期间,全县连续4天出现暴雨;4次台风暴雨,农作物受淹1.69万公顷,经济作物受灾1万公顷,民房倒塌全毁7501间、损坏9366间,水利设施冲毁1200多处,道路、供电、通信等受到严重损失,全县死亡16人,伤数十人,经济损失8085.3万元。8月9日下午3时30分左右,霞碧、南埕两乡部分村庄遭受冰雹、大风暴雨袭击,各种农作物和房屋受灾,牲畜伤亡、失踪,损失170万元。8月20—23日,12号台风袭击,全县普降暴雨,降雨量192.7~452.9毫米,民房损坏825座、5900间(其中全毁110座1320间),损坏各种家具5926件,压死家畜129头,农作物受淹0.77万公顷、绝收165.67公顷,粮食减收94.5吨,苹果受损300公顷,鱼塘损坏66.67公顷,水利设施冲坏646处,公路塌方702处,桥梁冲毁10座,34座学校、10500平方米校舍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造成死亡9人、重伤35人。
  1992年春,大雨到暴雨频繁,3月份日雨量≥25毫米的大雨到暴雨日数达6天,仅次于历年最多的1983年。4月21日、22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全县普降大雨到暴雨,受灾662户,房屋受损303座,农作物受灾666.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90万元。上半年,长时间连续阴雨或暴雨,发生多次洪灾,农作物受淹0.1万公顷,房屋倒塌768间、受损6612间,公路溜塌方严重,因灾死亡6人,其中1人被雷击死亡。7月5—8日,连续降大雨到暴雨,部分乡(镇)受灾严重,房屋倒塌121座,损坏554间,全毁267间。8月29日至9月1日、9月4—8日,受15号、16号热带风暴(台风)影响,过程雨量分别为75.2毫米、71.6毫米,日最大雨量分别为68.5毫米、51.6毫米。处于灌浆乳熟期的中稻,以及果树嫁接苗木、地瓜、蔬菜等受其影响损失严重。
  1993年5—6月,大雨至暴雨频繁,因灾压死1名6岁女孩,损失130多万元;7—9月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局地大雨到暴雨,损失93万多元。
  1994年,4月下旬连降中到大雨,5月2—3日连降暴雨,全县大部分乡(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有1073户、4944人受灾,民房倒塌963间,损坏2968间,秧田被冲42.67公顷,早稻受淹133.33公顷,蔬菜受淹13.33公顷,冲毁水圳1365处、溪岸216米、水坝140个,马铃薯损失15.73公顷,水田溜方38.53公顷,造成经济损失200万元。公路土面溜方276处、33570米,路基塌方1处6300立方米,路基沉陷27.34千米、112.96平方千米,涵洞受毁19道、116米,路边沟受堵135千米,直接经济损失212万元。乡村公路毁坏较严重,损失175.84万元。4月、5月洪灾,死亡4名小孩,伤3人,造成全县经济损失68784万元。
  同年6月17—20日,连降大暴雨、大雨,全县有968户、4867人受灾,农房倒塌784间;农作物受灾0.13万公顷多,损毁堤岸33处、0.71千米,损坏渠道165处、3.8千米;省道、县道公路溜方5万多立方米,沉陷6千米,塌方1千米;乡村公路冲毁路基38千米、路面8.6千米,涵洞全毁17处,桥梁损坏5座,挡土墙溜塌84处,塌方234处。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73.46万元。8月4—5日,遭受第13号强热带风暴影响,全县普降大雨,城关地区过程降雨量301.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180.2毫米,为历史罕见。全县有2.25万人受灾,民房倒塌1918间、损坏6987间,死亡11人,受伤3人,造成经济损失约731万元;农作物受灾0.38万公顷,造成1.45万人缺口粮3638吨。
  1995年7月30日至8月4日,4号强热带风暴8月12—15日,5号强热带风暴。受两个强热带风暴影响,房屋倒塌32间、损坏75间,农田受淹200公顷,水利设施损坏1000多米,损失148.6万元。
  1996年7月中旬以后,全县连续遭受7号(7月21—29日)、8号(8月1—4日)、11号台风暴雨的袭击。尤其8月2日城关地区出现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99毫米造成全县受灾5440人,死亡12人,伤20人,房屋倒塌33座、497间,42座危房人员紧急迁移,房屋严重损坏147座、1108间,危房103座、1492间,瓦片损毁211万块,淹没农田176公顷、地瓜19.33公顷,粮食绝收657吨,水果损失700多吨,牲畜死亡780多头,电力、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被冲毁,部分乡(镇)邮电通信中断,几十家企业停产,直接经济损失4345万元;其中龙门滩镇的灾情最严重,经济损失737万元。
  1997年,前汛期(雨季5月5日至7月11日)大雨到暴雨频繁,大雨日数15天,暴雨日数7天,雨量多,连续集中,强度偏强,造成严重洪涝。因灾死亡2人,涉及54个建制村、720户,房屋全毁63座、1386间,房屋半损252座、5564间,冲毁水坝13座、渠道1000多处,影响农田灌溉210公顷,冲毁桥梁5座,冲毁涵洞123道、730米,公路围墙等溜塌方296处、土石方35660立方米,经济损失2100万元。
  是年,遭受10号、11号、14号台风袭击形成暴雨,全县乡(镇)均受不同程度影响,有95个村、6.93万人严重受灾(其中电击死亡1人),被洪水围困100人,民房受损3500间,农作物被淹0.24万公顷(其中绝收30公顷),畜禽死亡325头,鱼塘被淹1公顷,损失鲜鱼210吨,全停产工矿企业45个,公路中断3条,溜塌土石方13.8立方米,挡土墙溜塌1.1万立方米,涵洞冲毁和局部冲毁135座,损坏堤防700米、护岸31处、水坝63座、渠道16千米,损坏水电站3座,造成经济损失5400万元。其中南埕镇遭受10号台风袭击受灾最严重,全镇经济损失1018万元。
  1998年5月14日大暴雨,因溜方压死1人,被洪水冲走失踪1人,房屋倒塌5座,冲毁农田66.67公顷多、中稻秧苗8.67公顷多,早稻受淹24.33公顷,冲毁鱼塘5个、水坝30多米、水圳43条、公路路面22处、桥梁1座,涵洞全毁4道、局部毁坏74道,挡土墙溜塌178处、8373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00多万元。8月5—6日,遭受2号台风袭击,暴雨成灾。10月25—28日,遭受10号台风袭击,山洪成灾,有174户、672人受灾,农田受淹,水利、公路、通信、有线电视线路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200多万元;其中雷峰镇受灾最严重,全镇经济损失841万元。
  1999年,是出现热带气旋大风最多的年份,遭受6个台风袭击,其中以8号(8月21—25日)、14号(10月8—10日)台风的影响最为严重,全县连日暴雨,10月9日城关降雨量达123.8毫米,为历史同年罕见。
  2000年4月28日、6月13日、6月17—19日,全县普降暴雨,其中6月17—19日降雨量196.6毫米,英山(龙浔)、西溪(上涌)、格头(国宝)、高漈(南埕)等村受灾最严重。全县房屋受损739座、1512间,其中全毁16座、116间;冲毁农田379.33公顷、水坝32个、水圳7447米、巴西蘑菇12公顷,公路溜方176110立方米,死亡2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8月22—28日,受10号强风袭击,全县大暴雨,过程降雨量275.7毫米,房屋全毁22座、328间,房屋受损536座、1537间,农作物受淹0.17万公顷,冲毁桥梁3座、涵洞140多个、水渠7千米,公路溜方824处、25万立方米,死亡5人,重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7200万元;其中三班镇受灾严重,全镇经济损失2129万元。2001年5月19日,受低空切变影响,出现暴雨(95.4毫米),全县受灾2770人,因灾伤1人,农作物受灾158.8公顷,民房倒塌24座、26间,房屋损坏67座、296间,直接经济损失296.6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2.7万元。7月7日上午9时起,受强度强、范围广、气压梯度大的第4号热带风暴“尤特”影响,全县出现暴雨,过程雨量109.0毫米,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6日(65.5毫米);农作物受淹466.67公顷多,冲毁道路、涵洞20多处,公路溜方100多处,损坏溪坝、渠道等水利设施3.2千米,房屋倒塌5座,房屋受损85座、108户,部分乡(镇)电力设施中断,造成财产损失700多万元。7月31日受第8号热带风暴“桃芝”影响,出现中雨、局部大雨天气,葛坑镇通往香林寺桥码头被大水冲毁,经济损失3.7万元。9月5—6日,因受低空切变和热带低压共同影响,局部地区日最大降雨量达到126毫米,全县乡(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2002年6月26日下午3时起,受高空西南气流和底层切变的共同影响,全县出现强对流天气,局部地区出现强降水,各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房屋倒塌14座、损坏200多座,企业厂房冲毁3万多平方米,农田受淹400多公顷,生猪、耕牛等牲畜被冲走170多头,伤1人,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其中三班镇3小时内降雨量达106毫米,灾情尤为严重,损失900多万元。
  同年8月3—8日,受第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影响,过程雨量329.0毫米,其中4—6日连续3天暴雨到大暴雨,6日最大降雨量116.6毫米。受灾7个乡(镇)、145个村(居),房屋倒塌96座、864间,房屋受损675座、2039间,危房233座、1465间;受灾16038人,其中无家可归320户,紧急转移安置1万人,死亡1人。农作物被淹573.33公顷,导致部分绝收;公路溜方325处、7.3万多立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被毁32处、630米,有8座水电站和14家企业厂房被淹,水坝、水圳等水利设施被毁152处,部分乡村道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5260万元;其中水口、三班两个乡(镇)受灾最重,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2000万元、980万元。
  2003年6月26日特大暴雨,8月上旬至9月遭受9号、11号、12号、13号强热带风暴的袭击;其间全县受灾1.6万人,受伤1人,死亡3人,房屋倒塌116座、1150间,房屋受损762座、2384间,农作物受灾1216.67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700多万元。全年因台风暴雨受淹农作物0.15万公顷,房屋倒塌134座,受灾2.4万多人,水利设施损毁28处,经济损失6900多万元。
  2004年5月1日,上涌24小时内降雨101毫米,雨水冲毁水圳、水坝、农田、水稻种子等,雷击致死1人。5月30日至6月1日,全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龙浔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8月25日,遭受18号台风“艾利”袭击,最大风速17米/秒,过程降雨量127.7毫米,冲毁堤防6处、1.5千米。9月4日,春美乡遭受暴雨袭击,居民房屋瓦片被掀14座、约2.5万片,冲毁水田、果园、黄花菜等23.33公顷,公路塌方30处、6500立方米,屋后塌方35立方米,经济损失约55万元。9月7—11日,受北抬的南海辐合带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全县普降大雨到暴雨,雷峰镇过程雨量超过100毫米;5个乡(镇)受灾较严重,冲毁堤防3处,损坏灌溉设施17处。是年,全县因灾房屋倒塌105间、受损475间,牲畜死亡18头,直接经济损失1675万元,全年受灾经济损失1788万元。
  2005年5月14—15日,受风切变影响,出现暴雨;全县受灾44688人,因灾受伤2人,紧急转移安置1815人,饮水困难2905人,房屋倒塌536间、损坏2774间,农作物受灾2454公顷,其中绝收451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433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131万元。6月11—12日,出现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造成2人失踪。8月13—15日,受10号台风“珊瑚”影响,全县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大部分乡(镇)过程雨量150~200毫米,局部大于200毫米,县气象站14日出现7级(16.9米/秒)大风;全县受灾28900人,紧急转移安置3120人,农作物受灾1156公顷,房屋损坏356间、倒塌45间;浔中镇受灾严重,房屋倒塌16座、115间,农田受淹19.33公顷,冲毁幸达陶瓷有限公司的厂房1座112平方米,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全镇直接经济损失3200万元;全县直接经济损失5638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271万元。9月1—2日,受13号台风“泰利”影响,全县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大部分乡(镇)过程雨量100~200毫米,局部大于300毫米,水口镇榜上9月1日8时至9月2日8时的最大雨量349毫米县气象站9月1日出现8级(17.7米/秒)大风,日最大雨量出现在2日(82.3毫米),过程雨量114.2毫米;全县受灾47920人,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3416人,房屋倒塌107间、损坏361间,牲畜死亡157头,农作物受灾1105公顷,部分交通运输路线短时中断;全县直接经济损失8052万元,其中农业损失5133万元。10月2—3日,受19号台风“龙王”影响,全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大部分乡(镇)过程雨量100~150毫米,局部大于150毫米;县气象站过程雨量94.1毫米,日最大雨量出现在3日(56.9毫米),伴有8级(18.6米/秒)大风;全县受灾21520人,紧急转移安置1865人,房屋倒塌88间、损坏406间,农作物受灾590公顷,因灾死亡大牲畜13头,直接经济损失458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854万元,尤以龙门滩、国宝、葛坑、杨梅、美湖、盖德等乡(镇)受灾严重。是年,因遭受强对流天气“飑线”、台风袭击而狂风暴雨,受伤17人,死亡2人,失踪2人,直接经济损失2.4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7200万元;全年受灾经济损失4.32亿元。
  2006年4月11—13日,全县遭受强暴风雨袭击,尤以浔中、春美、大铭、汤头等乡(镇)受灾严重。5月18日至6月17日,全县连续遭受1号台风“珍珠”和强暴雨袭击,各乡(镇)降雨量在466~657毫米之间,其中水口镇降雨量达657毫米,全县乡(镇)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失,尤以上涌、葛坑、春美、龙浔、南埕、大铭、汤头、桂阳等乡(镇)受灾严重;全县受灾5.45万人,因灾死亡2人、失踪1人、伤4人,紧急转移安置10400人,房屋倒塌590间、损坏1076间,冲毁耕地121公顷,农作物受淹2733公顷中绝收302公顷,因公路溜塌方,11个建制村交通中断;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260万元,其中农业损失1500万元。7月13日8时至18日16时,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袭击(瞬间最大风速19.8米/秒),全县普降特大暴雨,过程降雨量在126~496毫米之间,有15个站点在200毫米以上,其中石牛山站点过程降雨量554毫米,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水位暴涨(7月16日凤洋水文站测的实时流量为450立方米/秒),多处发生地质灾害。全县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受灾,浔中、龙浔、盖德、三班、龙门滩、雷峰、上涌、葛坑等乡(镇)受灾较为严重。全县受灾16.5万人,因灾死亡1人、伤1人;紧急转移安置4025人,被洪水围困136人,其中宝美村东环路4座房屋中有67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房屋倒塌1151间、损坏1536间,牲畜死亡18头,农作物受灾1360公顷,其中绝收218公顷;工矿企业因灾停产275个,公路中断28条,毁坏路基面5.46千米,公路溜方21.3万立方米、塌方6.2万立方米,冲毁涵洞216个,损坏输电线路5.22千米、水利设施468处;直接经济损失1.32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2750万元。7月25日15时50分至27日16时,受5号台风“格美”袭击,全县普降暴雨,过程雨量在48~228毫米之间,其中石牛山降雨量155毫米;全县受灾65760人,紧急转移安置4495人,房屋倒塌80间、损坏837间,瓦片损坏24.5万块;农作物受灾276公顷,其中绝收56公顷;工矿企业因灾停产153个,公路中断4条,路基路面毁坏3.95千米,公路溜塌方9.5万立方米,涵洞冲毁35个,损坏输电线路1.9千米、水利设施185处;直接经济损失706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693万元,工业、交通运输业损失2960万元,水利设施损失2885万元。是年,全县连续遭受强暴风雨和“珍珠”“碧利斯”“格美”等台风的袭击,全县直接经济损失2.66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943万元。
  2007年,五、六月遭受暴雨或强暴雨袭击;8月7—19日,遭受7号“帕布”、8号“蝴蝶”、9号“圣帕”等热带风暴、强台风袭击。其间,过程降雨量704毫米,受灾6万多人,死亡2人,受伤1人,紧急转移安置2万人,房屋倒塌1843间、损坏3261间,农业、交通、通信等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其中,8月18日受第9号热带气旋“圣帕”影响,境内风力加强,19时8分出现18.0米/秒(8级)大风;截至21日8时,全县过程雨量大部分乡(镇)在150毫米左右,其中有5个乡(镇)雨量达200毫米以上,南埕镇雨量达323毫米,县气象站过程雨量165.5毫米;受其影响,全县受灾4.6万人,房屋倒塌356间,房屋损坏1647间,直接经济损失8870万元。第五节 地质灾害
  1988年9月6日20时至22时50分,霞碧、雷峰等8个乡(镇)的部分村遭受暴风雨袭击。仅山体滑坡,民房被冲毁54间、损坏273间。
  1990年9月25日,盖德乡内洋自然村一座二层半26间楼房的土墙出现裂缝并下沉,其中8间住房只露出屋顶瓦片,18间住房出现危情,房后长20多米、高10多米的挡土墙下沉,屋前1.33公顷多的田地田埂凸起,田面倾斜。
  1992年上半年,长时间连续阴雨或暴雨,发生多次洪灾,公路溜塌方严重,房屋倒塌768间、受损6612间。是年5月14日晚8时,雷峰乡雷峰村7户村民房屋后山发生溜塌方,房屋倒塌;5月15日3时,大铭乡琼山村一座住有3户村民的房屋后山发生溜塌方,房屋倒塌;5月17日下午3时,龙浔镇宝美村一座民房后山发生塌方;6月初,葛坑乡湖头村周边一带,6月14日,上涌乡后宅村、上涌村、下涌村等4户村民房屋后山,6月下旬,美湖乡洋田村7户村民房屋后山,均发生严重溜塌方,房屋受毁。
  1996年8月2日,城关地区出现大暴雨,24小时降雨量达299毫米。浔中镇隆泰村后所瓷厂工棚的后山发生山体滑坡,压死3人。
  2000年8月22—28日,遭受10号强台风暴雨袭击,全县强降大暴雨。其中,8月25日22时,浔中镇龙翰村一村民房屋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房屋倒塌,3人遇难,1人重伤。
  2003年8月20—22日,遭受11号强热带风暴“环高”袭击,全县普降暴雨,国宝乡内坂村尾乾出现长达200米、宽3~10厘米的山体裂缝,威胁34户、13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004年9月5日上午9时,国宝乡厚德村必石垵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体土石块东北长约60~70米,西南宽约30米,土方1400立方米,其右侧住有村民5户11人的安全受到威胁,农田被淹毁1.33公顷,机耕路2条、引水渠1条被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万多元。
  2005年9月1—2日,遭受13号台风“泰利”袭击,全县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受灾,其中上涌镇曾坂村一村民房屋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整座房屋被压毁,直接经济损失3万多元。
  2006年5月18日至6月17日,全县连续遭受1号台风“珍珠”和强暴雨袭击,南埕镇西山村1人被厝后溜方压死;龙浔镇英山村下坂大面积山体滑坡,村民田地被严重淹毁。7月13日8时至18日16时,遭受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袭击,全县普降特大暴雨,三班镇景山村发生山体滑坡,房屋被压倒塌,被压身亡1人,受伤1人。
  第六节 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生物灾害
  (一)粮食作物病虫害
  1989年4月中旬,全县马铃薯晚疫病流行严重,发病面积0.27万公顷多,损失鲜薯1.6万吨。7月下旬,中稻细菌性条斑病流行,发病面积0.17万公顷多,雷峰、南埕、水口、龙门滩、三班等5个乡(镇)发生较严重。8月下旬,全县中稻穗颈瘟流行,下涌、曾坂、猛虎、铭爱、梓溪、上岸、小湖、联春、国宝等村的中稻发病严重。全县发生中稻穗颈瘟0.5万公顷,其中损失率50%以上100公顷,绝收13.33公顷;损失稻谷2970吨。9月,阴雨连绵,出现高温高湿,致使中稻病虫成灾,全县粮食损失237万千克。
  1990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4月中旬至下旬,出现持续时间长的低温阴雨寡照天气,马铃薯晚疫病暴发,受灾的0.21万公顷马铃薯损失产量250多万千克。5月24—27日,出现“五月寒”,给后期稻瘟病暴发埋下隐患,全县水稻播种面积有80%发生稻瘟病,损失较大。1991年6月中、下旬,水稻普矮病严重发生。全县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发病,发生面积0.3万公顷多,损失稻谷150吨。
  1992年,受异地虫源稻飞虱迁入的侵害,影响东半片乡(镇)水稻生长。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生中稻第五代褐飞虱,良太、后所、龙门滩、苏洋、东漈、瑞坂、国宝等村稻苗出现“火烧状”塌圈,发生面积1666.67公顷,其中损失40%以上的666.67公顷多,绝收200多公顷,损失稻谷3000多吨。
  1996年7月中旬,发生大面积中稻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受害面积0.3万公顷,损失稻谷250多吨。
  1998年,三班、龙门滩、浔中等乡(镇)发生“稻蚊”(俗称稻出葱),受害面积233.33公顷多。以单、双季稻混栽的中稻、双晚稻、再生稻受害为主,出葱率5%~20%。主要发生在奎斗、东山、桥内、泗滨、三班、良太、苏洋、东漈、仙境、英山、岭脚等村。
  2000年,县境内发现国内检疫性害虫“美洲斑潜蝇”危害作物。主要寄生作物有豆类和瓜类蔬菜,在海拔600米以下发生较普遍。
  至2003年,发现国内农业植物检疫对象的害虫有桔小实蝇、美洲斑潜蝇;检疫性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甘薯瘟。
  2006年,发现福寿螺危害水稻秧苗及稻苗主茎,危害率3%。发生涉及80多个村,发生面积0.2万公顷多。
  2007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受迁入虫源和气候的影响,发生中稻第四代褐飞虱。发生面积0.13万公顷多,其中损失40%以上的面积233.33公顷,绝收面积3.67公顷;损失稻谷1100多吨。西半片10个乡(镇)受害严重,上涌、黄井、下涌、尤床、美湖、小湖、上岸、洋田、上漈等村塌圈面积较多。全年发生粮食作物病虫草鼠害面积3.9万公顷次,其中稻飞虱发生1.73万公顷次;水稻因稻飞虱危害成灾面积133.33公顷,水稻受福寿螺危害面积166.67公顷。
  (二)经济作物(茶果)病害
  1999年,县境内发现国内检疫性害虫“桔小实蝇”主害柑橘果实,发现寄主还有梨、李、柰、瓜类蔬菜等,水口、南埕、雷峰、三班、龙门滩、浔中等乡(镇)受害较为严重。2000年开始,由于多年连续暖冬,使柑橘黄龙病的传播虫媒木虱大量繁殖,柑橘黄龙病暴发流行;至2007年,造成龙门滩、水口、雷峰、三班、浔中、盖德等东片乡(镇)大部分柑橘园毁灭性危害。
  二、森林生物灾害
  (一)森林病害
  1992年8月,在南埕镇蟠龙村发生毛竹枯梢病38.87公顷,按感病指数划分:轻度发生15.67公顷,中度发生20.8公顷,重度发生2.4公顷。
  2005年9月,在水口镇八逞村发生毛竹枯梢病35公顷,按感病指数划分:轻度发生16.4公顷,中度发生14.6公顷,重度发生4公顷。经过采伐病竹、钩梢、喷洒多菌灵,深翻竹林或锄草抚育,病害得到有效控制。
  (二)森林虫害
  1992年5月,在盖德乡的有济村、下坑村发生松毛虫害,危害面积300多公顷,按虫情等级划分:轻度发生96.67公顷,中度发生166.67公顷,重度发生36.67公顷;在三班镇岭头村发生松毛虫,危害面积100多公顷,按虫情等级划分:轻度发生70公顷,中度发生28公顷,重度发生2公顷。
  2006年8月,在雷峰镇瑞坂村九岭发生松毛虫,危害面积101.93公顷,按虫情等级划分:轻度发生83.33公顷,中度发生15.27公顷,重度发生3.33公顷。2007年3月,通过施放白僵菌(2发/亩),虫情得到全面控制。
  (三)森林鼠害
  2007年6月,在浔中镇祖厝村发生棕鼯鼠对杉木、马尾松等树种危害,轻度受害面积133.33公顷多。

附注

2007年德化县行政区划情况表 表1-1续表1-1 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特性情况表 表1-2续表1-2 2007年德化县森林资源分布表 表1-3单位:亩、%续表1-3 说明:表中面积单位“亩”据原统计资料,不作变动 凤洋水文站的典型年径流量年内分配表 表1-4 2007年德化主要水力资源分布表 表1-5续表1-5 德化地热水基本特征表 表1-6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