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79
颗粒名称: 创建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分类号:
页数: 3
页码: 14-16
摘要:
关键词: 1

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年,德化县电力能源从发展农村小水电起步,从小到大,从单站发电到联网运行,从县网建设到农村水电电气化;电力能源建设至今已发展成为全县第二支柱产业,为德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可靠、优质、廉价的电能。德化县1989年通过达标验收,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2002年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小水电之乡”称号;2004年7月在福建省率先通过达标验收,成为全国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之一;2011年被水利部授予“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称号。
  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主峰处在德化县中部,山高林丰植被茂,全县2232平方千米区域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1650~2100毫米之间。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流有14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有9条;而以戴云主峰为界,南注有浐溪,北流有涌溪,双水抱流在东面水口镇合汇入大樟溪,流域面积1438平方千米。1964年,县水利科组织人员分别对浐溪、涌溪进行勘测,对水能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初步规划。1978年,县水利局在省水利规划队和晋江地区水利水电局的协助下,组织40多人,历时年余,对全县水能资源进行勘测规划。经勘测,全县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24万千瓦,可开发的资源点有112个,其中1000千瓦以上资源点18个。然而,1956年全县只有三班乡泗滨和城区鸣凤桥下侧等地2座装机容量均为16千瓦的小小型水电站。至1978年陆续建成7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450千瓦,其中1971年建成第一座县办1000千瓦以上的初溪水电站,装机1600千瓦。为城关照明供电,1964年年底建成土坂坂头水电站至城区长3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1969年年底建成双港万古水电站至城关长16.6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其间,德化县小水电电源、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制约德化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一
  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之初,为小水电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1982年11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率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杨德中、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鹏,由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福州军区政委傅奎清陪同,到德化视察。胡耀邦要求德化以电代柴,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电、瓷三者良性循环发展。12月,德化被列入全国1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催生兴起建设农村小水电的热潮。
  是年,县委、县政府要求县水利电力局开展全县水能资源开发利用和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调查研究,全面规划。1983年5月,制定《德化县农村初级电气化规划》。1984年5月,《德化县农村初级电气化修订规划》送省核准施行。
  实施农村初级电气化建设期间,德化县认真贯彻“以电养电”政策,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广泛集资办电。1983—1988年,全县电气化总投资2877万元,其中省、市、县联合开发龙门滩引水工程,德化县投资940万元,其他县、乡、村、户自筹836万元,国家补助或周转金285万元,银行贷款816万元。1989年6月18日,省政府委托省水电厅等有关单位,在德化召开“德化县农村电气化试点初级阶段验收会议”,通过验收,并形成会议纪要,转报水利部核准发证。
  1983—1988年,德化县建成小水电站108座、装机139台,总装机容量1.8708万千瓦,年发电量7549万千瓦时,比1982年增长160.60%;全县电站发电设备平均利用4035小时/年,县电力公司所属电站平均利用5338小时/年,电站主要设备完好率达96.70%。输电线路同步建设,1982年,德化县建成城关变电站,并逐步联成县电网,1987年3月27日联入省电网。截至1989年5月,全县联网电站有58座、83台,装机1.7141万千瓦,占总装机91.6%;拥有高低电压线路2524.8千米,其中35千伏线路113.8千米、10千伏线路1003千米、低压线路1408千米;35千伏变电站9座、11台,容量2.66万千伏安;10千伏配电变压器322台,容量4.4万千伏安,综合网损率11.89%。随着电网建设的迅速发展,县电网供电面也不断扩大,乡镇、村(居委会)供电数由1982年10个、46个分别增至1989年18个、194个,使100%的乡镇、99.5%的村(居委会)用上质量可靠的电,县电网用户由1982年32.4%增至1989年96.3%。
  电源充分,输电畅通,提高用电水平。1988年,德化县供电保证率达98.1%。全县5.84万户,已用上电的有5.71万户,占总户数97.7%;利用丰水电能烧水煮饭有9200多户,占总户数15.7%,拥有鼓风机节柴灶1.88万户,占总户数32.2%。年生活用电量达1033万千瓦时,户均176.6千瓦时,年用电量是1982年的2.59倍。农民结束千年用篾片或小油灯照明的历史。
  德化县小水电大部分属径流开发,为了充分利用水力资源,积极发展丰水期和低谷时期的负荷用户。县电气化办、科委、水电局、节能办等有关单位组织科技人员对电热器、炉进行一系列的研究、试验、推广,至1988年,全县229家瓷厂中有电热烤花炉283个,容量8414千瓦,烧成电窑84个,容量3950千瓦;隧道窑15条,容量1490千瓦。全年烧制陶瓷用电量1960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8.9%,年可节省木材6.6万立方米;全县用电炼铁耗用丰水期电能1951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25.1%。1988年,全县工业用电量5319万千瓦时,是1982年的3.14倍;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年用电量431万千瓦时,是1982年的1.81倍。
  二
  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后,德化水能建设步伐并未停歇,“八五”“九五”期间,农村电气化建设仍以较快速度发展。1991—1995年,全县新建小水电站17座,总装机容量5.7745万千瓦,其中1992年装机2.6万千瓦的龙门滩二级电站投产;同时,小电站进入结构性调整,对一批陈旧、效益差的小型水电站给予淘汰。1996—1999年,全县新建小水电站29座,总装机5.8436万千瓦,其中1999年涌溪三级电站建成投产,装机4万千瓦。与电源建设相辅相成,1991—1999年,全县新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总长52.16千米,110千伏输电线路总长58.49千米;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处、2台,容量63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6处、10台,容量30850千伏安。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的建设基本解决供电和用电的矛盾,提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动力。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用电器快速普及,农村粮食加工告别延续千年的人力操作的历史;农田水利利用输变电设施取得效益,2000年有效灌溉面积8108.67公顷,保证灌溉面积5616公顷;工业用电量,2000年达15381万千瓦时,其中陶器烧制用电量8000万千瓦时,占全县发电量30%。
  21世纪伊始,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经济高速发展,为农村电气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德化县未雨绸缪,2000年编制《德化县“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报告》和“实施方案”呈报水利部审批。2001年11月,德化县被列入“十五”期间全国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行列。是年,县结合“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规划,再次进行水能资源规划,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50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利用31.2万千瓦。2002年又编制《德化县“十五”期间及2010年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规划》和《德化县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促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系统工程建设有序开展,水电农村电气化与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作实现互动发展。于2004年5月28日和7月13日,德化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工作,在福建省率先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和省验收组正式验收,比规划提前2年达标。
  “十五”期间,德化县电源建设成效显著,新建小水电站63处,新增装机9.62万千瓦,比基准年2000年增长63.7%。至2005年年底,全县水电装机达22.32万千瓦,其中建成具有完全年调节性能的涌溪三级、东固和涌溪四级电站,总装机容量7.4万千瓦;电网建设同步推进,建成以城关、西郊、赤水、李田等4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变电站为骨干的电网,通过10千伏的线路辐射全县各乡镇、村,以1回路110千伏线路联入泉州井山变电站、35千伏线路与永春县、永泰县联网。“十五”期间,德化县投资7880万元,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电网结构,提高电网的输变电能力。同时狠抓电网自动化建设,涌溪梯级电站均采用当代最新自动化技术,率先在福建省农村水电站中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计算机远程监控,初步实现管理系统信息化。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实现对全县电网进行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四遥”功能的监控。
  德化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用电水平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县总用电量达5亿千瓦时,人均年用电量1640千瓦时,比基准年增长160%,其中生活用电总量5800万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718千瓦时,比基准年增长42.8%;通电户率达100%,供电可靠率、晚高峰时段农村用电保证率均达96%以上,超过电气化标准;丰水期实行小水电代燃料的户数2.04万户,占全县总户数25.3%,超电气化指标20%。全县农村水电提供电量达2.9亿千瓦时,占全县乡镇及以下农村用电量100%,超电气化指标50%。电气化带动工业化,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电能保证。全县从1986年开始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矿业、化工业,推广以电代柴烧瓷。2004年全县矿业总产值突破11.5亿元,投资2亿元建设的隆泰化工有限公司,年用电量达1亿千瓦时;2005年,全县烧瓷用电10200万千瓦时,代柴量6万吨,代煤量3.1万吨,保护了天然林面积5.4万公顷,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000公顷、二氧化碳排放量10.5万吨,森林覆盖率达77.1%。实现电气化,以电代柴烧瓷,既解决了林业、陶瓷业发展矛盾,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四
  在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之初,德化县委、县政府将水电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植。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德化县水电农村电气化领导小组”,为水电电气化县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在实施过程,从水力资源开发,统一科学规划,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合理安排小水电建设,促使全县小水电建设有序进行。2001年,县实行以电养电及集资办电政策,坚持“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促进水电电源建设。2002年深化电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电力管理模式从小水电站过渡到公司化运作;同年5月,成立德化县国有电力投资经营有限公司,管理全县国有电力企业。2004年1月成立福建省德化县供电有限公司,实行发电和供电按现代化企业制度分开管理。德化电力管理走上规范化、集约化轨道,为“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更上一层楼。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德化县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政区与自然环境、人口、城乡建设、社会团体、金融、农业与农村经济、林业、工业、陶瓷、矿业、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农村小康建设与人民生活、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8-2007年德化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