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蓝田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27
颗粒名称: 第九节 蓝田乡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933-9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蓝田乡发展情况,包括概况、乡村建设、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情况。
关键词: 概况 蓝田乡 安溪县

内容

一、概况
  位置境域 蓝田乡位于安溪县中部偏西,北纬25°08′,东经117°52′,距安溪县城64公里,东与尚卿乡毗邻,西与祥华乡接壤,南与西坪镇、芦田镇相连,北与长坑乡交界,面积99.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蓝田村。
  建置沿革 宋、元时,蓝田属金田乡还集里。明、清时,为还一里。民国时,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长康区、崇新区、蓝进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长康区、第五区、第六区、十一区、长坑区;1958年11月,属长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又改属长坑区。1965年4月,撤区属长坑人民公社。1981年11月,从长坑人民公社析出蓝田、蓝一、蓝二等10个生产大队,成立蓝田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2007年,辖蓝田、益溪、益岭、内春、蓝二、蓝一、尚忠、乌殊、进德、后清、黄柏、乌土、九磜、湖坂、山内寨等15个村和蓝田茶场,共6491户、25826人。
  资源 1991年,蓝田乡耕地面积780.26公顷,其中,水田641.13公顷,农地139.13公顷;山地面积8159.53公顷,其中,有林地6966.82公顷。2007年,全乡耕地面积686.67公顷,其中,水田
  549.33公顷,农地137.34公顷;山地面积8139.33公顷,其中,有林地6666.67公顷。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土质白、储量大,主要分布在益溪和乌殊等村。境内有全县唯一一座建于宋代的古桥梁
  —
  
  进德瑞云桥,至今还悬挂着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题“津梁大千”牌匾,是研究古桥梁史的实物资料;有尚卿至蓝田古道,登1989级台阶至白云亭,可观云海,欣赏张瑞图“白云自在”真迹。还有古茶树、古杉树和桫锣等珍贵古植物活化石。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全乡实现村村通公路。2005年,通往周边乡(镇)公路及村级道路硬化率达100%2007年,建设蓝田客运汽车站。1996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1998年,兴建蓝田乡邮电大楼;2000年8月1日,移动通信基站投入使用。2007年,全乡手机超过5000部,程控电话近3000部。1995年,中外合资蓝田水库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建成,成为全县水电行业的“龙头”,带动乡办及个体水电站的开发。2005年,全乡建成小型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10504千瓦。2007年,建设蓝田变电站,并与县电网联网,电力充足。1998年,全乡筹资120万元,建成蓝田自来水厂,解决蓝田、蓝一等4个村及蓝电、乡直机关单位近万人的生活用水。
  (二)乡区建设
  1993年,在乡区内兴建蓝田农贸市场和茶青交易市场。2003年,投资450万元,在乡区内建设蓝田茶叶市场。首期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配套设施较全,市场功能渐趋完善。2005年,筹资200万元,建设长2公里、宽15米的环乡区公路。2006年,投资200万元,用于该路段的后续建设。环乡区公路建成后,蓝田乡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并将邻近乡区的蓝一、蓝二、蓝田、尚忠4个平原村连成一片,形成“小乡大镇区”的发展格局。2007年,完成乡区供水、排水、绿化、亮化、美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乡区环境得到改善。
  (三)新农村建设
  2006—2007年,全乡投资1000多万元,启动蓝一、蓝二、蓝田、尚忠、进德、后清等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完成建设项目25个;完成益岭、蓝一、蓝二、蓝田、尚忠、乌殊、进德、后清、黄柏、乌土10个村“六图一书”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垃圾填埋场、垃圾坑35个,蓝一、蓝二、蓝田、尚忠、进德、乌殊等村成立环卫队并建设垃圾处理配套设施;蓝田、蓝二、尚忠3个村启动建设村级文化宣传室。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1998年,蓝田乡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优化种植业结构,狠抓
  农业综合开发。1998年,全乡粮食产量5618吨,茶叶产量980吨,畜产品865吨,食用菌1720吨。1999年后,以宽裕型小康建设目标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至2007年,全乡农业产值1.2亿元,比2003年增长53.85%,财政收入433万元,比2003年增长18.86%。
  (二)工业
  1991年后,蓝田乡乡办工业企业快速发展。1998年,全乡有工业企业127家,从业人员986人,工业总产值6608万元,比1991年增长10倍。2005年,全乡已有铜口、银溪、金溪、后溪、乌土、黄柏小型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10504千瓦,年产值1000多万元。至2007年,全乡有工业企业85家,从业人员1355人,工业总产值1.18亿元,比1998年增长78.57%。
  (三)特色产业
  茶业 1991年,全乡有茶园面积552.9公顷,茶叶产量490吨。至2007年,全乡有茶园面积1480.5公顷,建立生态茶园320公顷,示范片4片,种植合欢树、酸枣树等7万多株,茶叶产量1000多吨。
  食用菌 1991—1998年,蓝田乡成功开发出香菇、花菇、姬松茸、灰树菇、猴头菇等20多种菇类,年产鲜品1700多吨,被誉为“食用菌之乡”。1999年,全乡栽培菇类230万筒,面积5000平方米,产值910万元,成为泉州市食用菌生产基地。2001年后,随着安溪铁观音茶叶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受到冲击,逐渐被铁观音所取代。
  淮山 1991—2007年,进德、后清、黄柏、乌殊等村大量种植淮山,种植面积6公顷,年产鲜品近100吨,是美味佳肴又是常用中药材。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学前教育 1991—1995年,全乡只有乡区周围7所小学开设学前班,年招生100多人。1996—2007年,全乡有1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在校幼儿350人。
  小学教育 1991—1994年,全乡有12所完全小学、1所初小、4个教学点。1999年8月,进德小学改为进德学校(九年一贯制)。2002—2003年,对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先后撤并内春小学、益溪小学、九磜小学及湖坂、山内寨、温宅、荇富教学点,并把中心小学、益岭小学办成寄宿制小学。2007年7月,进德学校撤销初中部,进德小学归中心学校管辖。是年,全乡小学占地面积44186平方米,建筑面积20219平方米,有8所小学设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初中教育 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创办蓝田中学,占地面积11059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有教学楼2幢、综合楼1幢、师生宿舍楼4幢以及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教研室等配套设施。2007年,蓝田中学有18个教学班,学生近1000人,教职员工61人。
  (二)文化
  1991—1993年,蓝田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每年春节或其他节日经常组织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或比赛活动,积极参与县级的篮球、乒乓球、象棋、拔河及其他一些赛事。1994年,进德牌楼灯参加在安溪县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大型文艺踩街活动。1998年,蓝田乡体育代表队获安溪县第三届农民运动会篮球赛第六名。2006年,进德牌楼灯被列为安溪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07年,蓝田乡先后完成乡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及尚忠、蓝田3个村级文化宣传室建设。
  (三)居民生活
  1991年,蓝田乡工农业总产值15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元,曾是省定贫困乡。199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5元,脱掉贫困乡帽子,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38亿元,财政收入2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实现基本小康乡建设目标。1999年,全面推进宽裕型小康建设。至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0元,比2003年增长71.07%。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0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15.45倍、9.66倍。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