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71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27
页码: 913-940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各乡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概况 安溪县

内容

第一节 参内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参内乡位于安溪县城东部,北纬25°04′,东经118°13′,距县城7公里,东毗南安市眉山乡,南邻城厢镇,西北与魁斗镇相连,西南和凤城镇接壤,面积49.94平方公里。境内有南宋抗金英雄刘锜陵园,金淘至厦门高速公路安溪城东互通处。古时,从仙苑起,清溪、蓝溪水色迥异,至境内签筒滩掺合一起,以方言得名参内。乡政府设在大厝村。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参内属长泰里。民国时,参内分属县城区、第一区、泰安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龙城区、第一区、城关区。1958年11月,属城关公社。1961年8月,属城关区。1965年4月,属城厢公社。1984年4月,成立参内乡。
  村(场) 人口 1991年,参内乡辖镇中、镇东、美塘、祜水、参山、大厝、圆潭、罗内、田底、岩前、坑头11个建制村和洋乌内农场、参林林场,共有7325户、25306人。2007年,全乡11个建制村和2个农林场没变,共有7532户、27557人,村民姓氏有黄、叶、王、谢、蔡、朱、李、陈、赵、杨、赖、苏、刘、郑、颜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始,全乡先后铺设乡政府至镇中、镇东、岩前、坑头、美塘、祜水、参山、罗内等村78公里水泥路面,较早实现村村道路硬化目标。1995年,建造罗内大桥,结束村民外出靠渡船的历史。1996年拓改凤参路,按二级公路铺设水泥路,至1998年完成。2000年,开通县城至参内公交车专线。2007年,完成东二环路参内段9.7公里的征地补偿工作。是年,全乡共有桥梁18座,县道1条,总长7.5公里,乡道15条,总长77.5公里,村道、自然角落互通道63条,总里程258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电力 1991年,全乡有4个电站,装机容量250千瓦。1993年,实现与县电网联网。1995年,建设圆潭35千伏变电站。2000年,成立参内供电所,开始改造农电网。2001年,实现同网同价。2007年,有小电站4座,装机容量1010千瓦。
  通信 1993年,参内乡开通程控电话。1996年,开通闭路电视,成立参内邮电支局。1997年,实现村村通电话。1998年,建设中国移动公司安溪分公司三线通信基站。2003年,开通宽带光纤电子网络。2004年,镇中村、镇西村完成闭路电视联网工作。2007年,全乡电话用户4600多户,小灵通2500多户,宽带用户8户,辅助治安监控(全球眼)35路,闭路电视用户3300多户。
  (二)乡区建设
  1991—1998年,对乡区进行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新建东街和农贸市场、乡政府东楼办公楼、电信大楼、粮食站综合楼和人口计生综合楼。2005—2007年,架设大厝南街至祜水村部、罗内大桥桥头至村部、圆潭至大厝村南街、供销社至参内乡政府的路灯。镇区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三)新农村建设
  1998年始,参内乡深入发动群众,推进以“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圈)、“三化”(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2000—2007年,全乡改造厕所96个,拆除闲置旧房32幢,盘活土地3500平方米,绿化面积3800平方米。全乡完成“六图一书”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三、经济建设
  (一)工业
  1991年,全乡有水暖器材厂、建筑装饰材料厂、竹藤加工厂等61家乡镇企业,产值666.8万元。1998年,规划建设圆潭工业园区25公顷,至2002年,有7家企业入驻该园区。2003年,融入大县城东部建设进程,5家企业入驻圆潭工业园区。2005年,参洋片开发区划归城东工业园区。2006年,6家企业入驻圆潭工业园区和参洋工业园区。2007年,全乡共有中小企业68家,工业产值1.56亿元。
  (二)农业
  1991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990吨,农业总产值3725万元。1993年,建立圆潭、参山、罗内等7个村蔬菜基地,年产蔬菜100吨。2002年,建立参山村抛秧栽培水稻示范区4.8公顷。2003年,建立岩前村铁观音茶基地12公顷,参山村、田底村食用菌和反季节蔬菜基地,洋乌内肉猪生产基地。2004年,推进田底大坝改造工程。200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850吨,农业总产值5921.92万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农业生产模式。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11所,在校学生2576人,教职员工40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300人,教职员工22人,学校占地面积2051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920平方米。1999年,“两基”工作通过省市达标验收。2001—2004年,投资180万元,翻建乡中心小学教学楼,改造镇东小学危楼,添置寄宿制小学设备。2004年,撤并坑头、岩前、洋乌内、厚山等小学,创办罗内寄宿小学。2005年,撤并镇东、镇中小学,投资2700万元,创建市级小学“十配套”达标乡和完善中心寄宿制学校。2006年,晋江恒安集团许连捷昆仲捐资100万元,助建参内中学综合教学楼1幢。2007年,全乡有小学附设幼儿班6所和民办幼儿园7所,在校学生506人,教职员工26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1427人,教职员工120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171人,教职员工112人;学校占地面积3883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259平方米,生均藏书37册,生均电脑0.13台。
  (二)卫生 计划生育
  1991年,有乡卫生所1所,村级卫生所14所,卫技人员13人。1997年,新建乡卫生院综合楼1幢,占地面积560平方米。1998年,乡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市级验收。2004年,乡卫生院被定为县级“非典”定点观察治疗站,观察人员56人。2007年,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21所,卫技人员20人。
  1991—2007年,注重宣传引导,培育祜水、罗内村新型婚育文化基地,倡导婚育新风,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大力宣传医疗科普知识,知晓率82.5%。2007年,全乡初婚率10.6‰,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1.35:100,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97%。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85元。是年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收入来源多元化。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350元,比1991年增长10.75倍。
  居住条件 1991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2平方米。1992年始,农村新建房屋增多,农民居住面积逐年扩大,实现从平房到楼房,从砖混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2007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
  消费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35元,2000年,1550元,10年翻6番。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支出2750元,17年翻11番。
  社会保障 1991—2003年,参内乡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重点保障五保对象,及孤、寡、鳏、重病残、因灾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对象。2004年始,做到应保尽保。2007年,全乡享受低保518人,资助低保困难户及“五保”户81户、“安居工程”建设10户;参加新农合农民24680人,参合率95.2%。
  第二节 龙涓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龙涓乡位于安溪县西南部,北纬24°57′,东经117°43′,距县城78公里,东连虎邱镇、西坪镇,西接华安县仙都镇、良村乡和新圩镇,南毗长泰县枋洋镇、岩溪镇和坂里乡,北邻芦田镇、祥华乡,面积372.92平方公里,是全县地域最大的乡镇。安溪置县时,取境内涓涓之水流入九龙江之意,而取名龙涓。乡政府驻下洋村。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龙涓分属龙涓里、崇信里。民国时,分属新崇龙区、第四区、第三区、崇新区、龙涓乡和宝溪乡。新中国成立后,分属崇新区、第八区、第九区、龙涓区。1958年11月,成立龙涓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设龙涓区。1965年4月,撤区恢复龙涓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龙涓乡。
  村(场) 人口 1991年,龙涓乡辖下洋、山后、西兴、福昌、福都、福黎、玳堤、黎山、钱塘、宝都、吉山、后田、长塔、举溪、长新、内灶、灶坪、赤片、美岭、山坛、半林、龙房、碧岭、珠塔、石塔、新岭、庄灶、连祠、崎畲、新民、湖陵、芹山、鹤林33个建制村和半林、五四、水云波3个林场,共13528户、63547人。1994年,从福黎村析出培福村,从举溪村析出安美、举源村。2007年,全乡辖36个建制村及3个林场,共16580户、69128人。村民姓氏有陈、李、王、萧、吴、冯、杨、刘、林、谢、张、黄、錡、潘、蒋、魏、韩、詹、庄、罗、阮、曾、池、郑、枫、严、何、朱等。
  资源 特产 1991年,全乡耕地面积2796公顷,林地面积1.78万公顷,林木蓄积量2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2%。2007年,全乡耕地面积2683公顷,林地面积2.37万公顷,林木蓄积量49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6.1%。该乡美岭村寨坪有株千年古杉,树高40米,胸径4米多,材积9.4立方米,被誉为“安溪杉王”,居福建省十大杉王(7立方以上)第六位;内灶村有一株数百年的古榕树,树冠呈伞形,覆盖面积500多平方米。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矿、铁矿和钼矿等,分布于吉山村的高岭土矿色白质好,是制造瓷器的好材料,储量1000万吨以上。境内主要有龙涓溪和举溪,水能蕴藏量
  3.7万千瓦。特产有香菇、茶叶、咸菜、红酒、酒粬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始,龙涓乡采用争取国家投资、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乡村自筹、侨胞捐助等办法,筹资铺设水泥路。2006年,17名龙涓籍的县人大代表联名向县人代会提出议案,请求拓宽硬化县道344线、341线龙涓段,改变龙涓交通落后面貌。2007年,拓宽硬化县道344线被列入2007年安溪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尤猛军、李锦裕、陈明辉、李小平、杨连回等干部群众慷慨解囊,共捐款800多万元,实施县道344线拓宽硬化。至是年底,全乡修建乡道52条320.4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通信 1991年,龙涓通信事业较落后。1993年,投资100万元,建立程控电话设施。1994年8月,开通120门程控电话。1994年底,2000门程控电话模块局建成并投入使用,有长话电缆50公里,可拨通国内外电话。1999年,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安溪分公司龙涓分局成立,辖龙涓乡和芦田镇通信。2004年,中国移动通信福建有限公司安溪分公司龙涓客户服务中心成立。2007年,GSM(全球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全乡108个自然村,用户18000户;电信建成2个模块局,固定电话用户12119户、小灵通2669户,超级无绳电话2921户,宽带960户。
  电力 1991—1995年,龙涓乡10多个水电站独自经营。1996年,投资600多万元,建设35千伏变电站,1998年投入运营。1999年,全面实施配网改造,2002年完工。2001年,县电力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110千伏龙涓变电站,2004年1期(4万千瓦)投入运营。2007年,县电力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110千伏龙涓变电Ⅱ期(4万千瓦)工程,次年投入运营。至是年底,全乡有水电站41座,装机容量3.1万千瓦,年发电量12306万千瓦时,生产、生活用电自给有余。
  (二)乡区建设
  1991—2006年,龙涓乡被列为全县七个卫星城镇之一,该乡以卫星集镇建设为契机,做好龙涓集镇中心区(1.5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和举溪、三乡集贸市场建设规划,调动民资民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至2007年,龙涓集镇中心区、举溪、三乡集贸市场建设粗具规模。
  (三)新农村建设
  1991—2007年,龙涓乡多次聘请省、市、县设计部门为三乡、举溪、下洋、福都、内灶、珠塔、
  玳堤等15个村编制“六图一书”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珠塔、举源、内灶、福都、玳堤、下洋、钱塘等村分别被列为省、市、县、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村都做到新住宅集中规划,有序建设。至2007年,下洋坂居住小区,福都、玳堤、珠塔、举溪、三乡、赤片村的新农村建设粗具雏形,内灶村地质灾害户整体搬迁水云波新村工程在推进中。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龙涓乡完成新一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土地经营权证发放工作,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建立茶叶、果蔬、食用菌、丰产林等基地,全乡农业总产值4300万元。1995年,引进台资,建立龙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天香园茶厂和钱塘兴茶厂。2000年始,先后引进魏氏茶业、华祥苑茶业、品鲜茶业、安溪铁观音集团,分别在长新、珠塔、宝都、后田等村建设铁观音茶生产基地;引进漳州德立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鹤林村建立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引进外资,在西兴、山坛、鹤林等村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2003—2006年,全面开展“茶业绿色行动”,提出“生态、健康、优质、品牌”的兴茶理念,大力发展生态茶园,注重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不断加强制茶技术培训,进一步做好做大茶文章。2007年,全乡茶园面积3333.3公顷,茶叶产量5000吨,成为全县铁观音茶区后起之秀。至是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1.98亿元。
  (二)工业
  1991年,龙涓乡有福昌瓷厂、福都陶厂、三乡铸造厂和7家小水电厂。1994年,龙涓改进陶瓷加工工艺,开发生产瓷坐垫、瓷凉席、瓷枕巾、瓷靠背巾等仿玉瓷珠编织品,瓷质优良,造型独特,卫生保健功能良好,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2003年,龙涓万客茶叶城投建,规划占地面积10公顷,首期工程投入4000万元,完成茶叶综合市场主体建筑24幢,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2005年11月开盘后,有华祥苑茶业、第一手茶业、立农茶叶专业合作社等10多家企业入驻。2005年,安溪英发家具有限公司龙涓工业园投建,占地面积4公顷,2007年底投产,主要生产陶瓷、藤、铁等系列工艺产品,年产值1亿元,年创税收800万元,并解决1000多人就业。至是年底,全乡有陶瓷加工厂50多家,产品有日用陶瓷、建筑陶瓷、低压电瓷和工艺陶瓷等。全乡工业产值6.1亿元,比1991年增长
  20.3倍。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幼儿园14所,在校幼儿597人、教职员工16人;小学33所,在校学生7247人、教职员工272人;中学3所,在校学生1640人、教职员工107人。1994年,通过县级义务教育六项督导评估。1995年,成立安美村教育基金会,由华侨及其他社会人士捐资3.6万元,作为永久性教育基金,每年利息用于奖励当年考上大中专的学生;成立长塔村教育基金会,由华侨刘江发捐资10万元,作为永久性教育基金,每年利息用于奖教奖学。1998年,“两基”工作通过省达标验收,并连续5年接受跟踪检查。1999年始,全乡36个建制村每年教师节都召开座谈会,帮助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现场慰问一线教师,下洋村每年拨出1.6万元,奖励优秀师生;半林村负责供给教师在校的粮食,群众送菜,从未间断,外地教师每学期每人由村财补贴车旅费100元,被称为尊师重教模范村。2002—2007年,投资13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校舍危房1.4万平方米;撤并15所小学和26个分班点,实现规模办学,提高办学效益。2005年,成立福都村教育基金会,由该村企业家陈明辉独资创办,他把坪塔电厂每年分红的3.3万元和厦门两间店面每年的租金7.3万元作为福都村教育基金,用于奖教奖学和扶贫助学。2007年,全乡有幼儿园25所,在校幼儿1964人;完小19所和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4759人;中学3所,在校学生3559人;全乡教职员工501人,教育质量名列全县前茅。是年,全乡有多媒体普通教室17间,计算机教室14间,电脑386台,23所中小学全部实现因特网“校校通”。龙涓乡先后获“福建省‘十五’期间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集体”,“安溪县2003年、2006年、2007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文化 卫生
  文化 1997年,龙涓乡在后洋兴建老年人活动中心1幢,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2003年,成立龙涓广播电视中心站,管理龙涓乡、芦田镇的广播电视事务。2004—2007年,分四批建立村文化室,第一批为下洋、钱塘、举溪村,第二批为福昌、珠塔、庄灶村,第三批福都、山后、内灶村,第四批为赤片、美岭、半林、玳堤、举源村,文化室大部分设在村部或老人活动中心;各村先后成立老人协会,均有会所。乡老年人活动中心配有门球场、篮球场、书画室、棋艺室、教室、运动器械等设施,供老年人活动;成立乡文化站,内设康乐室、图书室,藏书1000多册,供乡民借出阅读。
  卫生 2002年,乡卫生院通过一级甲等医院评审。2004年,乡卫生院升格为中心卫生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70%。2007年,中心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及放射、检验、超声波、心电图和防疫等科室,病床50张,卫技人员54人,年门诊2万多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000多人次。是年,全乡有村卫生所50所,乡村医生5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
  计划生育 2001年始,龙涓乡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依法管理,夯实基础工作,注重宣传引导,切实转变群众婚育观念,突出利益导向,提供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2007年,全乡初婚率10.74‰,人口出生率10.2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5%,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9.17:100,二女出生占总人口1.02‰,二女占二孩比例39.01%。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始,龙涓乡实施奔小康建新村计划。1998年,全乡有91.7%的建制村、91.4%的农户达到小康。2000—2007年,由于茶产业迅速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数增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较快。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563元,比1991年的462元增长11倍。
  消费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46元。2007年,农民人均消费支出4450元,比1991年增长11.9倍。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消毒柜、冰箱、电风扇、空调、录音机、彩电、电脑等家用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电话、手机、摩托车基本普及,私人小轿车逐渐增多。
  居住条件 1991年始,全乡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大多数房子的结构经历了从土木结构到石结构到砖混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全乡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1.15倍。
  社会保障 1991年始,龙涓乡做好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重点保障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及鳏、寡、孤、重病残和因灾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对象。2006—2007年,全乡完成建设安居工程12户,扶助灾民重建家园15户,救济困难户306户,发放救灾救济款16.52万元。2007年,全乡有771户、1202人享受低保,年发放低保金92.646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四)其他
  龙涓台联会馆 1996年,由李茂桂、李霖等台胞慷慨捐资200万元新台币开建,1998年竣工,建筑面积535平方米。会馆每年都从收入中拨出部分资金慰问全乡90岁以上老人(每人50元)。
  龙宝山安息堂 2005年,钱塘、黎山、宝都、福都、福昌、福黎、山后、培福、玳堤、吉山、后田等11个村多渠道集资32万元,在皇斗岩仑兴建龙涓龙宝山安息堂,2005年竣工,建筑面积250平方米,2006年启用,至2007年已收寄存骨灰750盒。安息堂成立管委会,参照县殡仪馆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管理,方便村民寄存骨灰、就近祭祀。
  第三节 尚卿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尚卿乡位于安溪县中部,北纬25°06′东经117°57′距县城44公里,东与蓬莱镇相连,西与蓝田乡相接,南毗西坪镇,北邻湖头镇、长坑乡,,面积116.4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翰卿村。
  建置沿革 尚卿古称上坑,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因当地廖姓与官桥镇上苑村廖姓联谱,取两村共有的“上”字谐音为“尚”字,并把“坑”字雅化为“卿”字而称尚卿。宋时,尚卿为金田乡龙兴里。明、清时,分属兴一里、兴二里。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为尚卿乡。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属清溪区、第三区、第五区、第十区、尚卿区。1958年10月,分属湖头、蓬莱、西坪人民公社。1961年8月,分属湖头、蓬莱、西坪区。1965年4月,成立尚卿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
  村(场) 人口 1991年,尚卿乡辖科洋、科山、科名、黄岭、青洋、银坑、中山、后福、中兴、园德、灶坑、灶美、翰苑、翰卿、新楼、尤俊、福林17个建制村,1个林场(徐州林场),2个茶场(雷岭茶场、尚卿茶场),共6825户、34794人。2007年,全乡辖18个建制村(含徐州村),共9798户、39955人。村民姓氏有廖、李、黄、高、苏、周、余、林、朱、陈、郑、谢、吴、叶、杨等。
  资源 特产 1991年,尚卿乡有茶果园面积623万公顷,耕地面积919.3公顷,林地面积9170.5公顷。2007年,茶果园面积783公顷,耕地面积874.2公顷。全乡可供开发的水电蕴藏量2万多千瓦。有石灰石、石墨、锰、铁、锌、矿泉水、高岭土等矿产,已探明的石灰石矿储量625万吨,锰铁矿储量100万吨。“甲天下”天然矿泉水通过国家地矿部技术鉴定,属低钠、低矿化度的偏硅酸优质饮用矿泉水。特产有红菇、金线莲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1999年,尚卿乡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尤俊、翰苑、青洋、科洋和乡区6条水泥公路,总长10.1公里;完成新楼—西坪阳星地段柏油公路,长8公里;铺设科泉水泥路12公里;实施达科公路尚卿路段的拓宽改造,长8公里;完成新圩路段改造工程。2002年,投入800万元,铺设元尚公路路段水泥路面6.1公里,青洋埔公路水泥路面3.2公里;拓宽翰苑窑脚公路1.5公里,动工兴建灶美小桥。至2007年,投入3000多万元,完成县道342线尚卿路段的改道工程,铺设环乡公路水泥路面3.6公里,建成溪洲中桥;完成徐州路段、后湖路段、后福路段、银坑路段等村道水泥路,总长25公里;新楼角落、中山角落、尤俊角落、后湖街角落村道和安溪十四中学至尾宫大桥路段等的水泥路,总长10公里。
  通信 1991年12月,尚卿乡科名邮电交换点建成通话。1993年10月,120门程控电话正式开通。1997年4月,建成县邮电局尚卿模块局综合大楼和无线移动电话发射基站。2002年,建成尤俊、科名3处数字移动电话和乡区小灵通发射基站,通信信号覆盖全乡;有8个村实现广播电视光缆联网。至2007年,建成中山、园德、中兴、后福4个村的无线电视工程,配备各村广播器材,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
  电力 1992—1999年,全乡先后建成装机容量750千瓦的尚卿内窑电站、装机容量1200千瓦的下窑电站和装机容量800千瓦的徐州水电站。1997年2月2日,总投资534.2万元,建成装机8000千瓦的翰苑水电厂和35千伏的尚卿变电站。至1999年,架设高压供电线路39.30公里。2007年,全乡水电站13座,装机容量1.59万千瓦;全乡有35千伏变电站2座,其中,尚卿变电站装机容量为1万千伏安,青洋简易变电站装机容量2000千伏安;10千伏供电线路总长176.8公里,0.4千伏总长275公里,社会用电量2500万千瓦时。
  (二)乡区建设
  1991年,尚卿乡区范围为翰卿村及周边新楼、翰苑、灶美村部分地段。1993年,投资150多万元,建成6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1997年,建成尚卿侨联大厦。1998年,建成33.35万平方米的卿华工业区。1999年,乡政府规划建设商贸街和竹藤工艺工业区。2001年,实施乡区和南溪两岸绿化带工程1.85万平方米。2003年,兴建33.35万平方米的溪洲工业区。2006年,建成尚卿客运站和环乡道路。2007年,建成敬老院1幢和垃圾填埋场。
  (三)新农村建设
  1991—1998年,全乡采取“点上突破建新,面上狠抓改旧”的办法,重点实施翰卿、翰苑、尤俊、科名、科洋、新楼6个村的规划和改旧建新工作,以点带面,辐射推广。至2005年,全乡拆除闲置旧房1200多幢,盘活土地60多公顷。2006年,完成尤俊、翰卿、新楼3个村“六图一书”规划编制,并建立文化活动室。尤俊村被市委、市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确定为市、乡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该村有工业小区8.6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村两委实施科学规划,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容整治,推进工艺企业发展,移风易俗,统筹村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7年,尤俊村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乡党委、政府完成科名、科洋、银坑、福林、青洋5个村的新村规划,结合开展“和谐健康家园清洁行动”,推进全乡新农村建设,建成翰卿、尤俊、翰苑、新楼村新村部,完成青洋、灶美、尤俊、科山等9个村的人饮工程。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1641公顷,产量5703吨,产值547.52万元;茶园237公顷,茶叶产量122.4吨;果园386公顷,水果产量155吨。1994年,科洋村黄金安引进西德罗曼蛋鸡,建立全县第一个西德罗曼蛋鸡场。1995年,翰苑村李全枝发展山围塘淡水光倒刺鲃(俗称■鱼)养殖。1999年,台商巫棍树独资承包开发福林农场。2001年初,台商钟建一在黄岭村创办安溪倍菘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栽培铁观音茶和台湾名优茶果。2002年春,灶美村试种“新疆黑米5号”无籽西瓜1.40公顷,获得成功,平均公顷产4.87万公斤。2007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1584公顷,产量6697吨,产值7660万元;茶园515公顷,茶叶产量650吨;果园268公顷,水果产量886吨;茶果产值4080万元,农业产值7760万元。
  (二)工业
  1991年,全乡有工艺、水电、冶金、建材等工业,产值1478万元。工艺业是尚卿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全乡有18个村(场)从事竹藤编及铁件加工,从业人员9700多人,约占全乡劳动力的73%,人均劳务收入6700元。1994年,全乡有10多家竹藤工艺公司(厂)相继迁到凤城镇、城厢镇落户,加快城区工艺生产基地的形成。1999年,尚卿创办泉州市第一家藤铁工艺集团——百鸿集团。2002—2003年,该集团出口创汇2720万美元,被县政府评为“出口创汇先进单位”。2007年,全乡工艺企业10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家,总产值17亿元,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是年,全乡工业产值12.10亿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尚卿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926人,教职员工28人;小学19所,在校学生3941人,教职员工134人;初中2所,在校学生984人,教职员工62人。1993年,侨胞黄连山独资创办科洋联山幼稚园。1997年,科名中学建成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2006年,安溪十四中学建成石岩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公寓和林木生实验楼,被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授予“文明学校”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学校”称号。2007年,全乡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465人,教职员工12人;小学13所,在校学生1817人,教职员工185人;初中2所,在校学生1968人,教职员工118人。
  (二)卫生 计划生育
  1991年,全乡有卫生院1所,病床18张,卫技人员17人;村级卫生所39所,乡村医生46人。2005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5%以上。2007年,全乡有卫生院1所,病床25张,卫技人员25人;村级卫生所31所,乡村医生4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
  1991—1997年,尚卿乡计划生育工作以宣传为主,7年平均人口出生率18.94‰,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83.87%。2007年,人口出生率1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2.34%。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69元。随着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07年达到6450元。17年年平均增加346元。居住条件1991年,全乡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2007年,增加到60平方米以上,大多数村民翻建或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消费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支出340元。2007年,3500元。全乡80%的农户安装电话,30%以上拥有手机,10%的农户添置电脑,开通宽带。电视、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等基本普及,不少家庭还购置小轿车。
  社会保障 1999年,全乡开始实行城乡低保,有179户539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40.8万元。2007年,全乡有269户663人享受低保,发放低保金67.06万元。
  第四节 大坪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大坪乡位于安溪县南部,北纬24°53′,东经117°58′,距县城54公里,东连龙门镇,西北接虎邱镇,东南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交界,西南与漳州市长泰县枋洋镇相毗邻,面积78.65平方公里,是台胞主要祖籍地,也是安溪四大名茶之一毛蟹的发源地,被誉为“茶海明珠”。乡政府设在大坪村。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大坪属新康里。民国时,分属新崇龙区、第四区、第三区、崇新区、新康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崇新区、第七区、西坪区。1958年10月,属西坪公社。1961年8月,属西坪区。1965年4月,属虎邱公社。1984年4月,属虎邱乡。1987年6月,从虎邱乡析出,成立大坪乡。
  村(场) 人口 1991年,大坪乡辖大坪、萍州、福美、双美、帽山、香仑、前洋7个建制村,共有3299户、17503人。2007年,全乡7个建制村没变,共有4615户、17981人。村民姓氏有高、张、林、陈等。
  资源 特产 1991年,全乡耕地面积305.9公顷,2007年耕地484.7公顷。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硅、高岭土、钨等,其中,硅分布于大坪、福美、双美等村,高岭土分布于大坪、帽山、萍州等村。境内山高涧深,落差大,具水电开发潜能。特产有毛蟹、乌金桂、肉桂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台胞高铭镗捐资60多万元,铺设大坪中心水泥路2.5公里;台胞林清标捐资13.4万元,修建福美南山大桥。1995年,林清标捐资20万元拓宽福美公路。1995—1998年,拓宽并铺设大坪至虎邱双格、大坪至同安小坪、大坪至圳上水泥路24.3公里。2003—2004年,投资380万元,完成双美村进村公路(虎邱溪洋至双美下加美)硬化11.7公里;投资290万元,完成前洋村芳春至大坪村大埔公路硬化10公里。2006年,硬化前洋村至龙门镇仙西村公路1.8公里。至2007年,全乡形成交通方便的公路网,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信 1991年,大坪乡开通载波电话。1995年6月,开通程控电话120门。1996年,实现村村通电话。1998年,建成大坪邮电楼,开通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2001年11月,有线电视网络与县联网。2003年,开通小灵通。2004年,建设帽山、香仑、福美3村移动通信、联通通信基站。2007年,移动通信信号、宽带网络覆盖全乡,通信质量不断提高。
  电力 1991年,全乡有水电站8个,装机容量3015千瓦。1993年,大坪供电所建立。1998年10月,耗资600多万元、装机容量1260千瓦的双美水电站投入运行。2007年,全乡有水电站9个,装机容量4275千瓦,年发电量1436万千瓦时,实现与县电网联网。
  (二)乡区建设
  1992年,大坪乡投资20万元新建计生服务所大楼。1993年,建成乡信用社。1994年,乡农贸市场建成。2007年,投资25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坪文化中心广场,并架设乡主要街道路灯7公里。
  (三)新农村建设
  2005年,大坪乡开始新农村建设。2006年,萍州村以“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圈)、“三化”(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06—2007年,翻建大坪、萍州、帽山村部3幢,改造厕所45个,拆除闲置旧房86幢,盘活土地9200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4300平方米。至2007年,成立环卫队1支,完成大坪、萍州等村“六图一书”规划设计,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稳步推进。
  三、经济建设
  (一)茶业
  1991年,全乡茶园面积351.4公顷,茶叶产量810吨,农业产值841万元。1992年始,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抓好茶园“三改一补”,至1998年累计完成低产茶园改造233.3公顷、改植换种200公顷。2005—2006年,建设生态茶园456.9公顷,占全乡茶园面积27%。至2007年,全乡茶园面积1068公顷,茶叶产量2532吨,农业产值1.05亿元,被确定为泉州市生态示范乡镇。
  (二)工业
  1991年,全乡有小电厂、小茶厂等。1994年,台胞黄文聪创办郁泉茶业有限公司;台胞高铭镗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三和制茶有限公司。1994—1995年,台胞詹兴、高达彦分别创办龙山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三德兴农业综合开发公司。1998年,台胞张美惠创办富园农业综合开发公司。2007年,全乡共有企业35家,工业总产值4.3亿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8所,初中1所。1994年,扩建大坪中心小学。1996—1998年,集资320多万元,新建安溪十九中教学楼、教师宿舍楼、综合楼4830平方米。1997年,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通过省教育“两基”跟踪检查。2002—2004年,建设安溪十九中、萍州附小电脑室,安装电脑166台;投入140多万元,改造萍州附小危房1414平方米。至2007年,全乡有民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56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771人,教职员工84人;初中1所,在校学生550人,教职员工47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升学率97.11%。
  (二)卫生 计划生育
  1991年,全乡有村级卫生所9所。1995年,大坪卫生院建成。2007年,有乡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8人,病床6张,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7个科室;有村级卫生所15所,乡村医生16人。
  1991年始,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宣传引导,转变群众婚育观念,提高村民自主管理水平。2001年始,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为17户计划生育“二女户”实施“安居工程”建设。2007年,全乡初婚率10.9‰,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72%。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50元。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比1991年增长10.7倍。居住条件1991年,全乡住房大多为土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26.2平方米。2007年,全乡住房有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均住房55.1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1.1倍。
  消费水平 1991年,全乡人均消费支出792元。至2007年,全乡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等支出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人均消费支出7797元,比1991年增长8.8倍;有私人小轿车200多辆,95%以上农户有摩托车、彩电。
  社会保障 2004年始,全乡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至2007年,全乡新农合参合率89%;有303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年发放低保金31.2万元;完成“安居工程”4户。
  第五节 湖上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湖上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北纬25°15′,东经117°58′,距县城44公里,东北与白濑乡相连,西与长坑乡相接,南和湖头镇、尚卿乡毗邻,北与剑斗镇交界,面积49.04平方公里。因地处湖头镇半岭村的上方山坡,故称湖上。乡政府驻湖上村石吟头。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湖上属感化里。民国时,先后属来感区、第二区、第一区和八社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属清溪区、第四区、第十二区、剑斗区和湖头区。1958年,属湖头人民公社。1961年8月,属湖头区。1965年4月,改属湖头人民公社。1984年,属湖头乡。1987年6月,析湖头乡珍地等12个村成立湖上乡。
  村(场) 人口 1991年,湖上乡辖珍地、雪山、湖上、横坪、盛富、上路、黄武、格头、沙堤、飞新、飞亚、长林12个建制村,4103户,22407人。2007年,该乡仍辖12个村,6136户,25348人,其中畲族人口4300多人。村民姓氏有何、苏、陈、林、钟、蓝、柯、李、姚、卢等。
  资源 特产 1991年,湖上乡耕地面积425公顷,山地面积近2667公顷,森林覆盖率57%。1996年,耕地面积659.13公顷。2007年,耕地面积345公顷,山地面积2747公顷,森林覆盖率61%,是全县石灰石主产区之一,其中,湖珍石灰石矿区已探明总储量4952万吨,可采储量2518吨。
  此外,还有大量竹林资源。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1991年,湖上乡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境内公路没有水泥硬化的路面。1992—2007年,多方筹资,村级公路45公里全部实现水泥路面硬化,角落公路基本开通,水泥路面延伸近20公里。2000—2001年,进行农电改造,共改造农网70公里,新增变压器16台。2007年,完成3.5万伏变电站建设,全乡用电量达到2000多万千瓦时。1991年,全乡只有1部固定电话。1993年,增至3部。1998年,实现村村通电话。至2007年,
  有固定电话4000部,小灵通6500部,移动电话8000部,宽带开通200户,闭路电视开通1200户。
  (二)新农村建设
  2006年,湖上、盛富、飞新、雪山等村完成新村规划设计和“六图一书”编制工作,并按设计方案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年,雪山村被定为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飞新、盛富村完成茶青交易市场建设。2007年,全乡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目标,开展“清洁家园行动”,重点整治乡区沿公路两侧乱倒垃圾、违章搭盖、乱停放车辆等行为;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增设一批垃圾桶和垃圾池;投资近百万元,架设乡区、乡区至飞新、乡区至珍地以及珍地村、飞新村各角落路灯,实现夜景工程计划;年底,飞新、盛富、上路等8个村都建成新村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三、经济建设
  茶业 1991年,湖上乡有茶园254公顷,产量44吨,产值176万元。2005—2007年,全乡实行茶农贷款购买茶叶机械由政府贴息扶持的政策,有180户茶农受到扶持。2007年,全乡茶园500公顷,其中,生态茶园153公顷;茶叶产量650吨,比1991年增长13.77倍;茶业产值6500万元,比1991年增长35.9倍。是年,中英普瑞历山茶叶有限公司获“县铁观音茶叶十佳企业”称号和“泉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矿业 1991年,湖上乡以村办、联办、股份等形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至1998年,共创办20多家企业。1999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4家企业投资办厂。是年,全乡企业总产值2.69亿元,比1991年1.25亿元增长1.15倍。2007年,全乡拥有面呈石灰石硐
  、石中金石灰石硐、协兴矿石粉厂、茂盛磨粉厂、珍地选矿厂、振兴矿业公司、富华矿业公司和恒源科技创新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在市场上较具竞争力的企业,年创税利5000多万元,其中,珍地选矿厂2007年6月投产,仅半年时间就缴纳税收331万元,名列全县纳税大户第52名。是年,全乡矿业总产值8.67亿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2696人,教职员工101人;初中校1所,在校学生330人,教职员工23人。1992—1998年,筹资1000万元,新建珍地中学校舍4000平方米,扩建湖上中学教学楼、教师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各1幢,新建、改建小学校舍15所,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基本消除中小学危房。2001年,为两所中学配备语音室。2005—2006年,积极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横坪小学并入湖上中心小学,香东卿、下洋小学并入雪山小学,长林小学并入慈恩小学;投资65万元,完成盛富小学教学楼加层建设。2007年,全乡有小学8所,在校学生963人,教职员工143人;初中校2所,在校学生663人,教职员工58人。在外乡镇就读初中生数454人。
  (二)卫生
  1991年,有乡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8人;村级卫生所26家,乡村医生32人。2005年7月,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年,参合率88%。2007年,乡卫生院卫技人员17人,乡村医生32人;新农合参合率91%。
  (三)计划生育
  1991年,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宣传引导。是年,全乡初婚率16.7‰,人口出生率17.8‰,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27:100。2001—2007年,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共为17户计划生育“二女户”实施安居工程建设。2007年,全乡初婚率11.33‰,人口出生率12.33‰,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75%,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2:100。
  (四)文化
  2000—2007年,湖上乡先后建立乡文体服务中心,利用每年的重大节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盛富、飞新、雪山、珍地、湖上、沙堤等村建立老人活动中心;飞新、盛富还建立文化活动室。(五)居民生活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60元,人均消费支出345元。2007年,分别为4800元和4250元,
  比1991年增长9.4倍和11.3倍;信用社存款余额3788万元,比1991年200万元增长17.9倍;全乡有家庭小轿车200余辆,拥有摩托车、彩电和电话的农户占95%;80%家庭翻建成钢筋混凝土楼房。
  (六)社会保障
  1998年,乡政府开始推进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优抚、救灾、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2006—2007年,共完成6户残疾人、特困户安居工程建设,扶助5户因灾倒房的灾民重建家园,救济因灾的困难户103户,发放救灾救济款10.5万元。2007年,全乡有203户480人享受低保,年发放低保金43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第六节 白濑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白濑乡位于安溪县东北部,北纬25°16′,东经118°01′,距县城46公里,东与湖头镇接壤,西靠剑斗镇,南与湖上乡隔溪相连,北与永春县玉斗镇毗邻,面积45.16平方公里,是安溪主要林区之一。省道206线贯穿白濑。因晋江西溪穿过全境,至白濑大桥上方,悬瀑撞上巨石,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形成著名的“白濑溪声”景观,而取名白濑。乡政府驻白濑村。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白濑均属金田乡常乐里。民国时,分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八社乡。新中国成立后,分属清溪区、第四区、第十二区、剑斗区和湖头区。1958年10月,属湖头公社。1961年8月,改属湖头区。1965年12月,划出剑斗公社的长基、寨坂大队和湖头公社的下镇、白濑大队,并入白濑林场,以场带队。1984年8月,成立白濑乡。
  村(场) 人口 1991年,白濑乡辖白濑、上格、下镇、长基、寨坂5个建制村和横坑坂茶果场,共1643户、8296人。2007年,全乡5个建制村和1个茶果场没变,共2476户、9765人(钟、蓝两姓畲族345人)。村民姓氏有陈、黄、林、董、许、苏、柯、吴、周、洪、钟、蓝、蔡、傅、曾等。
  资源 特产 白濑乡属丘陵地带,境内山多地少。1991年,全乡耕地面积169.1公顷,山地面积1866.7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604.6公顷,森林覆盖率86.0%。2007年,全乡耕地面积158.6公顷,山地面积1866.7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683.2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至90.2%。已探明的矿产有石灰石、铁矿、锰铁矿、叶蜡石等,分布在长基、白濑、寨坂等村。境内山高涧深,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2万千瓦。特产有茶油、蜂蜜、铁观音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2年,白濑乡开通下镇水尾公路3.5公里。1996年,接通长基至省道206线公路。1997年,实现村村通公路。1999—2001年,投资350万元,水泥硬化全乡主干道16.5公里。2002—2006年,投资180万元,硬化通角落公路10.2公里。加固改造白濑大桥。至2007年,全乡共有桥梁8座,省道1条,长11.2公里;县道1条,总长15.6公里;乡道7条,总长26.3公里;村道21条,总长45.6公里,村道及通角落公路基本实现硬化。
  通信 1993年,全乡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1998年,建卫星地面接收站4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溪分公司在白濑建设无线通信基站。2003年,中国联通公司安溪分公司在白濑建设无线通信基站。2005年,开通有线电视。2006年,开通宽带。至2007年,全乡有电话900多部;有线电视连接4个村,用户800多户;宽带连接到各村,用户100多户。
  电力 1991年,全乡有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0.2万千瓦。2000年,建白濑水电站,装机容量2万千瓦。2001年,成立白濑供电所。2006年12月,完成农电网改造。至2007年,全乡有水电站7座,装机容量2万多千瓦,年发电量1亿千瓦时,并与县电网联网,电力充足,电压稳定。
  (二)新农村建设
  1991—2007年,全乡投资800多万元,聘请省规划设计院技术人员编制5个村“六图一书”新村规划,完成5个村的村部建设,改造厕所22个,拆除闲置旧房8幢,盘活土地600多平方米,绿化、美化面积2000平方米。2004年,下镇村被列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该村发动群众,解决饮水、人畜混居、青山挂白、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至2007年,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全乡农业产值262万元,其中,茶叶产量8.6吨、产值119多万元。1992—2005年,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重点抓好茶叶、名特优水果、油茶、麻竹、蜜蜂、乌鸡等基地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2006年,建设白濑乡茶叶市场,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为发展茶产业提供平台。2007年,全乡农业产值3300万元,比1991年增长11.58倍,其中,茶叶产量200吨,比1991年增长22.3倍;产值2000多万元,比1991年增长15.8倍;森林经营面积2000公顷,林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0.2%
  (二)工业
  1991—2002年,白濑乡发挥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水电站7座。2003年起,借助与湖头三安毗邻的地理优势,先后引进荣鑫矿产品有限公司、安顺矿产品有限公司、三元岩水泥有限公司,投资开采矿产资源。至2007年,全乡有水电站7座,年缴纳税收500多万元;矿产品公司3家,年缴纳税收400多万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237人,教职员工34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211人,教职员工19人。1997年,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教育“两基”达标。1996—1998年,建成校舍3800平方米,占全乡校舍面积的70%。2001—2006年,投资250万元,完成白濑中学、白濑小学危房改造1700平方米,新建寨坂小学、上寨小学教学楼1900平方米。2007年,全乡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568人,教职员工58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653人,教职员工38人。
  (二)卫生 计划生育
  1991年,全乡有村级卫生所7所,乡村医生7人;乡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6人。2007年,全乡有村级卫生所11所,乡村医生11人;乡卫生院由于办院规模较小、设备及技术人员不足而撤销。200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开始推进。是年,参合人数8670人,参合率90.3%。至2007年,参合人数8953人,参合率96.3%。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宣传引导,全乡初婚率10.49‰,人口出生率12.97‰,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42%,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1.54:100,二女出生占总人口1.88‰,二女出生占二孩比例55.88%。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52元。1992年始,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1997年,脱掉贫困乡帽子。2000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540元,10年增长7.2倍。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970元,17年增长14.1倍。
  居住条件 1991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1992年起,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全乡农村新建房屋越来越多,农民居住面积逐年扩大,质量逐年提高,实现从平房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混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2007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75倍。
  消费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0元。2000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50元,10年翻3番。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700元,17年翻3.5番。是年,现代家用电器大量涌入普通农民家庭;现代交通、通信工具在普通农民家中已不再稀罕;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购置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
  社会保障 1991年起,白濑乡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重点保障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及鳏、寡、孤、重病残、因灾造成生活特别因难的对象。至2007年,全乡共有97户205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年发放低保金11.5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第七节 长坑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长坑乡位于安溪县西北部,北纬25°11′,东经117。52′,距县城59公里,东接尚卿乡,西连祥华乡,南与蓝田乡接壤,东北和湖上乡、剑斗镇交界,西北同感德镇毗邻,面积192.16平方公里,是全县七大卫星集镇和内安溪主要商贸集散地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第八支队第四团总部所在地。省道308线贯穿全境。因地处窄长的山谷,而取名长坑。
  建置沿革 宋、元时,长坑属还集里。明、清时,属还二里。民国时,分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长康区、长卿镇。新中国成立后,分属长康区、第五区、第十一区、长坑区。1958年11月,成立长坑公社。1961年8月,改为长坑区。1965年4月,成立长坑公社。1984年4月,改为长坑乡。
  村(场) 人口 1991年,长坑乡辖南洋、衡阳、西溪、小西、云一、云二、云集、南斗、青苑、山格、月眉、扶地、水缸、长坑、玉南、玉美、华美、文坪、福春、下林、珍田、珊屏、玉湖、三村、田中25个建制村和长坑茶场,共有14491户、67826人。1994年4月,从珍田村析出祥泉村。2007年,长坑乡辖26个建制村和1个茶场,共有20713户、80873人。村(场)民姓氏有苏、王、陈、刘、上官、吴、林、谢、张、柯、邱等。
  资源 特产 长坑乡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属丘陵地带。1991年,全乡耕地面积2384.2公顷,2007年,耕地面积2414.3公顷。已探明的矿产有花岗岩、高岭土、泥炭土、铁矿、钨、铂、锡等。特产有珊屏大叶乌龙、山格淮山、西溪麦芽糖、云集大橘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乡内尚未公路水泥路面硬化。1992年,投资60万元铺设南斗公路水泥路面2.5公里。1998年,乡主干道全部硬化,实现村村通公路。1999年,衡西公路硬化10公里。2000年,南斗至云一、文坪至福春公路硬化11.8公里。2001年,云一至云二、云二至云集公路硬化8公里。2004年,长坑至水缸公路硬化12.5公里。2005年,乡内通往周边乡镇的公路及村级干道硬化率100%。2006年,泰湖岩公路硬化4.2公里。至2007年,全乡形成交通方便的公路网,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通信 1993年,长坑乡开通程控电话和B机寻呼台。1994年,开通闭路电视。1996年,程控电话扩容至3500门。1997年,实现移动通信数字化,有线电视与县联网、覆盖率100%。1998年,开通移动电话,实现村村通电话,村村架设有线广播。2002年1月,开通小灵通。2007年,全乡程控电话1.5万门,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率100%,移动电话4.2万部,小灵通用户3000多户,宽带网络覆盖全乡所有建制村、用户3000户。
  电力 1996年,长坑乡建成3.5千伏输变电站,解决全乡生产、生活用电问题。2001—2002年,完成25个村农电网改造。至2007年,全乡有水电站10座,装机容量1100千瓦,发电量400万千瓦时,有2座35千伏输变电站,与县电网联网。
  (二)乡区建设
  1991年,长坑乡区建设刚刚起步。1995年,铺设长华路、中山街柏油路面。2005年,铺设长华路、中山街及长霞路水泥路面。2000年,投资850万元,建成长坑茶叶市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摊位180个,店面145间。2001年,辟通学府路1公里,两侧店面275间,商用住房5.63万平方米。2007年,成立乡监中队和环卫队,建设垃圾填埋场1个,配置垃圾桶80个,净化、亮化、美化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
  1997年始,长坑乡投资500多万元,翻建村部13幢,拆除闲置旧民房653幢,盘活土地14.23万平方米。2004—2007年,山格、华美、衡阳、玉美、珊屏、长坑、月眉等村相继改旧建新。至2007年,全乡18个村完成“六图一书”新村规划修编,完成村级道路亮化工程35公里,安装路灯1100盏,建成下林、南斗、山格、青苑、玉美5座骨灰堂。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全乡茶园面积2000多公顷,茶叶产量1600多吨;淮山种植面积66.67公顷,产量800多吨;全乡农业产值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元。1992年始,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采取“三改一补”措施,改造低产茶园,把分布于珊屏、田中、玉湖、三村、文坪村的茶园连成一片,建成万亩铁观音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999年,全面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发展高优农业,引导农民向商品型、效益型产业发展。2002年,山格、月眉等村的传统烟花爆竹产业被全面取缔,引导炮农发展淮山种植业。2004年,创办山格淮山保鲜加工厂,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成立安溪茶叶协会长坑分会,团体会员10个,个人会员185人。2006年,成立安溪长坑珍田茶业合作社(全市第一家茶业合作社)。2007年,全乡茶园面积3000多公顷,茶叶产量4800吨;淮山种植面积555公顷,产量1万多吨;全乡农业产值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
  (二)工业
  1991年,全乡有变电站、茶厂、铁工厂、鞭炮厂各1家和小水电站2座。1992年始,重点发展茶叶、水电、石材加工等资源型企业。2000年,创办长南格工业园,占地23.3公顷,当年吸引3家台资企业入驻。2001年始,围绕“茶业富民、工贸强乡”发展战略,发挥资源优势,拓宽招商引资领域。至2007年,全乡共有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3.9亿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25所、初中1所、完中1所,在校学生9793人、教职员工372人。1994年,南斗中学奠基,1995年竣工并招生。1996年,创办玉湖中学。1998年,创办衡阳学校(九年一贯制)。1999年,投入247.06万元,建设中小学校舍4900平方米,添置电脑190台,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通过省、市验收。1999年始,巩固两基成果,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双高普九”规划。2004—2007年,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2408平方米,添置图书2.7万册,电脑478台,多媒体教室4间,卫星接收点7个,4个光盘教学点。至2007年,全乡有中心幼儿园1所、小学25所、初中2所、完中1所,在校学生8990人、教职工595人。
  (二)卫生计划生育
  1991年,长坑中心卫生院是长坑、祥华、蓝田等乡镇的医疗保健中心。1996年,长坑中心卫生院通过爱婴医院评审。1997—1998年,长坑中心卫生院被泉州市卫生局定为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1999年,通过泉州市卫生局一级甲等医院评审。2007年,医院有卫技人员36人,病床50张;全乡村级卫生所43所,乡村医生43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7138人,参合率85.9%,报销金额近150万元。
  1991年始,全乡计划生育工作注重宣传引导,转变群众婚育观念,提高村民自主管理水平。2001年始,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为42户计划生育“二女户”实施“安居工程”建设。2007年,全乡初婚率10.8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49%
  (三)居民生活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54元。1996年,长坑摘掉贫困乡帽子。1997年,实现基本小康。2006年,实现宽裕型小康。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元。人均消费支出,从1991年的515元增加到2007年的8092元。居住条件,从1991年大多数普通的土木结构旧房变成2007年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全乡有私人小轿车500多辆,90%以上农户有摩托车、彩电、空调;全乡享受低保718户、1526人,年发低保金118.32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第八节 祥华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祥华乡位于安溪县西部边陲,北纬25°11′,东经117°44′,距县城78公里,东与长坑乡相连,西与华安县湖林乡、仙都镇交界,南与芦田镇、龙涓乡接壤,北与感德镇、福田乡毗邻,面积258.34平方公里。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属高丘陵地带,平均海拔850米,长年朝雾夕岚,温和湿润,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安溪铁观音主产区。乡政府驻祥华村。
  建置沿革 宋代,祥华分属积德乡崇信里和金田乡还集里、感德里。明代,还集里析为还一里、还二里,祥华分属还一里、崇信里和感德里。清沿明制。民国时,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长康区;民国34年(1945年)10月,分属福珊乡和多卿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长康区、第六区、十四区、珊屏区、长坑区。1965年4月,成立祥华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为祥华乡。至2007年,辖祥华、福新、河图、和春、祥地、东坑、小道、福洋、珍山、崎坑、白玉、白坂、白珩、美西、美仑、后洋、新寨、旧寨、石狮、郑坑20个建制村,共7828户、31727人。
  资源 祥华乡各种自然资源丰富,山地面积居全县首位。1991年,全乡土地总面积25834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2500公顷,主要林种有用材林、经济林及竹类。竹类有毛竹、石竹、白竹等,主要分布在福洋、珍山、崎坑、旧寨、白玉、白坂、白珩、郑坑等村。水能资源丰富,全乡水电蕴藏量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9万千瓦。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煤矿、花岗岩、高岭土等。至2007年,全乡土地面积25216.9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93.07公顷,园地面积1432.93公顷,林地面积12808.20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331.53公顷,交通用地面积104.13公顷,水域面积296.27公顷,未利用土地8050.80公顷。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后,祥华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995年,全乡实现村村通公路。1996年,基本完成“一主三辅”境外公路建设(一主,福德火车站通往华安仙都的福仙公路,基本完成全线土方工程;三辅,白坂至华安仙都、珍山至丰田、福洋至丰田的3条公路,已全部通车)。1998年,完成乡内第一条福洋水泥路11.8公里,完成美西柏油路9公里。1999年,完成水泥路硬化35公里,全乡乡村公路硬化率达80%。2000年,开通3个村总长15公里的水泥路。2002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03—2004年,祥华乡做好省道308线乡内路段的前期勘定工作;投资140万元,完成长2.6公里、宽6米的县道祥龙公路水泥路面铺设;完成珍山至丰田3公里、福洋至双垵2公里两条重要的通往乡外公路水泥路面铺设;修建村道26公里,全乡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通信 1996年2月,祥华乡开通程控电话,首期装机120门。1999年10月,投建祥华邮电大楼和GSM数字移动通信台,建立程控电话模块局。2000年,新建和开通多卿移动通信基站,增设祥地、小道移动通信信号扩大器,进行程控电话扩容。2003—2004年,电信宽带网实现村村通,移动通信、小灵通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2006年,投建祥华电信分局综合楼;2007年,全乡程控电话3600部。
  电力 1996年,祥华电力与县电网联网,解决祥华制茶用电供需矛盾问题。1999年,增设一台主变压器,更换23台旧式高耗能变压器。2000年,先后投建祥华溪装机容量1.7万千瓦的一、二、三级水电站和茶园溪装机容量3200千瓦的一、二级水电站,年发电量8500万千瓦时。2002年,完成全乡电网改造。2003—2004年,在郑坑、旧寨、祥华、白坂等7个村开发7个小水电站。至2007年,全乡水电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满足茶农制茶与生活用电的需要。
  (二)乡区建设
  1991年,祥华街道的店铺零星分散,较集中的只有供销社的饮食、五金、百货、农资几家店铺;街头为乡政府,街尾是卫生院。1998年,完成祥华旧街第一期改造。1999年,占地6.66公顷的茶叶加工小区和专业市场动工兴建,并完成道路、桥梁等首期工程。2001年,砌筑祥华溪堤,兴建祥华茶叶市场,改善祥华街的街容街貌。2003—2004年,完成祥华集镇中心区1平方公里的设计规划。祥华茶叶交易市场竣工,拥有店铺120多间,市场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2005年,改造祥华旧街主干道,建设祥华茶青交易市场,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2006年,完成乡区柏油路面改造硬化及亮化工程建设。2007年,开始投建祥华汽车客运中心,并计划投建配套小区,全面推进镇区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
  1998年开始,祥华乡推行新农村建设。至2007年,已完成祥华、美西、祥地村“六图一书”的规划工作以及交通、教育、卫生、水利、环保等专项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推进“重点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乡共拆除旧房152幢31920平方米,整理土地46730平方米;道路硬化145公里,铺设自来水管道82公里。祥地村、祥华村、美西村成为全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其中,祥地村成为全县的试点村,粗具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全乡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78公顷,粮食产量8746吨,产值1499.97万元。2001年,全乡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546.7公顷,粮食产量10894吨,产值4560万元,比1991年增长2.04倍。2007年,全乡粮食种植面积2488公顷,比2001年减少58.7公顷,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引进水稻良种,推广水稻旱育秧、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粮食产量10200吨,产值1.2亿元,产量与2001年持平,产值比2001年增长1.63倍。
  (二)茶业
  祥华乡以盛产名茶铁观音而闻名遐迩。1991年,全乡茶园面积656公顷,茶叶产量461.7吨,产值969.72万元。1993年,祥华铁观音在泉州(安溪)铁观音茶工赛获特等奖。1995年,全乡茶园面积725公顷,茶叶产量586.8吨,茶叶产值1525.6万元,比1991年增长57.4.3%。1996年,祥华铁观音参加广州(安溪)秋季茶王赛获一等奖。1997年,祥华铁观音在第三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四大名茶”茶王赛获金、银、铜奖。1998年,在安溪春季铁观音茶王赛获特等奖。2001年,祥华乡与远太集团联办秋季“祥华杯”铁观音茶王赛;祥华铁观音还在安溪举办的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茶王赛和2002年香港“福建节”铁观音茶王赛获金奖。2003年,全乡加强市级农业示范基地——祥华万亩铁观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10月13日,全县生态茶园建设暨茶叶“农残”控制现场会在祥华召开,有力推动全乡生态茶园建设。2005年,全乡茶园面积1342公顷,茶叶产量1894吨,产值1.2亿元,比1995年增长6.87倍。至2007年,全乡茶园面积1794公顷,先后建设茗山、祥华、祥地等生态茶园100公顷,茶叶产量2270吨,产值5亿元,比2005年增长3.16倍;有13人次获县级以上茶王赛金奖,创造“一乡十三王”的辉煌业绩。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20所,在校学生4852人,教职员工146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1260人,教职员工33人。1996年,台胞詹聪明投资300万元新建聪明中学。1998年,全乡筹资140多万元,建成祥华中心小学综合楼。1999年,筹资65万元,建设安溪第十中学生宿舍楼1000平方米和水泥球场;筹资16万元,扩建聪明中学学生宿舍楼330平方米。2000年,白玉希望小学与福洋小学校舍落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开展学校重新布局和并校工作。至2007年,全乡有小学16所,在校学生2401人,教职员工167人;中学2所,在校学生1022人,教职员工77人。小学入学率99.8%,初中入学率92.3%,初中生毕业率86.8%。教育“两基”达标,通过国家、省、市验收。
  (二)卫生
  1991年,全乡有村卫生所24所,乡村医生24人;乡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12人,建筑面积820平方米。1992后,全乡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至2007年,全乡有村卫生所20所,乡村医生24人;乡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17人,建筑面积2420平方米,病床30张。
  2005年,全乡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至2007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9825人,参合率92.3%。计划生育工作始终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建立“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全面提高村自管理水平,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为22户计划生育“二女户”实施“安居工程”建设。2007年,全乡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人口出生率10.24‰,初婚率10.82‰,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4.94%。
  (三)居民生活
  1991—1996年,祥华乡一直是省级贫困乡。1996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101元,处于全县中下水平,甩掉贫困乡的帽子。到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4元,仅次于城厢、感德两镇,位居全县第三名。全乡农民消费水平全方位提高,改变长期以来以吃穿等生活资料为主的单一格局,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等支出占总支出32%。高档耐用生活用品不仅数量大幅度增加,品种、质量也逐步升级换代,实现从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到电脑、空调、汽车的转变。至2007年,全乡有农家小轿车200余辆,有摩托车、彩电和空调的农户占98%。移动电话普及每个家庭,信息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全乡有90%以上农户新建或翻建新房,人均住房面积50平方米以上,实现从普通的土木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转变。
  第九节 蓝田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蓝田乡位于安溪县中部偏西,北纬25°08′,东经117°52′,距安溪县城64公里,东与尚卿乡毗邻,西与祥华乡接壤,南与西坪镇、芦田镇相连,北与长坑乡交界,面积99.7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蓝田村。
  建置沿革 宋、元时,蓝田属金田乡还集里。明、清时,为还一里。民国时,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长康区、崇新区、蓝进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长康区、第五区、第六区、十一区、长坑区;1958年11月,属长坑人民公社。1961年8月,又改属长坑区。1965年4月,撤区属长坑人民公社。1981年11月,从长坑人民公社析出蓝田、蓝一、蓝二等10个生产大队,成立蓝田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2007年,辖蓝田、益溪、益岭、内春、蓝二、蓝一、尚忠、乌殊、进德、后清、黄柏、乌土、九磜、湖坂、山内寨等15个村和蓝田茶场,共6491户、25826人。
  资源 1991年,蓝田乡耕地面积780.26公顷,其中,水田641.13公顷,农地139.13公顷;山地面积8159.53公顷,其中,有林地6966.82公顷。2007年,全乡耕地面积686.67公顷,其中,水田
  549.33公顷,农地137.34公顷;山地面积8139.33公顷,其中,有林地6666.67公顷。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土质白、储量大,主要分布在益溪和乌殊等村。境内有全县唯一一座建于宋代的古桥梁
  —
  
  进德瑞云桥,至今还悬挂着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题“津梁大千”牌匾,是研究古桥梁史的实物资料;有尚卿至蓝田古道,登1989级台阶至白云亭,可观云海,欣赏张瑞图“白云自在”真迹。还有古茶树、古杉树和桫锣等珍贵古植物活化石。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1997年,全乡实现村村通公路。2005年,通往周边乡(镇)公路及村级道路硬化率达100%2007年,建设蓝田客运汽车站。1996年,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1998年,兴建蓝田乡邮电大楼;2000年8月1日,移动通信基站投入使用。2007年,全乡手机超过5000部,程控电话近3000部。1995年,中外合资蓝田水库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建成,成为全县水电行业的“龙头”,带动乡办及个体水电站的开发。2005年,全乡建成小型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10504千瓦。2007年,建设蓝田变电站,并与县电网联网,电力充足。1998年,全乡筹资120万元,建成蓝田自来水厂,解决蓝田、蓝一等4个村及蓝电、乡直机关单位近万人的生活用水。
  (二)乡区建设
  1993年,在乡区内兴建蓝田农贸市场和茶青交易市场。2003年,投资450万元,在乡区内建设蓝田茶叶市场。首期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配套设施较全,市场功能渐趋完善。2005年,筹资200万元,建设长2公里、宽15米的环乡区公路。2006年,投资200万元,用于该路段的后续建设。环乡区公路建成后,蓝田乡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并将邻近乡区的蓝一、蓝二、蓝田、尚忠4个平原村连成一片,形成“小乡大镇区”的发展格局。2007年,完成乡区供水、排水、绿化、亮化、美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乡区环境得到改善。
  (三)新农村建设
  2006—2007年,全乡投资1000多万元,启动蓝一、蓝二、蓝田、尚忠、进德、后清等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完成建设项目25个;完成益岭、蓝一、蓝二、蓝田、尚忠、乌殊、进德、后清、黄柏、乌土10个村“六图一书”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垃圾填埋场、垃圾坑35个,蓝一、蓝二、蓝田、尚忠、进德、乌殊等村成立环卫队并建设垃圾处理配套设施;蓝田、蓝二、尚忠3个村启动建设村级文化宣传室。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1998年,蓝田乡以“增粮增收保供给,脱贫致富奔小康”为主线,优化种植业结构,狠抓
  农业综合开发。1998年,全乡粮食产量5618吨,茶叶产量980吨,畜产品865吨,食用菌1720吨。1999年后,以宽裕型小康建设目标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至2007年,全乡农业产值1.2亿元,比2003年增长53.85%,财政收入433万元,比2003年增长18.86%。
  (二)工业
  1991年后,蓝田乡乡办工业企业快速发展。1998年,全乡有工业企业127家,从业人员986人,工业总产值6608万元,比1991年增长10倍。2005年,全乡已有铜口、银溪、金溪、后溪、乌土、黄柏小型水电站6座,装机容量10504千瓦,年产值1000多万元。至2007年,全乡有工业企业85家,从业人员1355人,工业总产值1.18亿元,比1998年增长78.57%。
  (三)特色产业
  茶业 1991年,全乡有茶园面积552.9公顷,茶叶产量490吨。至2007年,全乡有茶园面积1480.5公顷,建立生态茶园320公顷,示范片4片,种植合欢树、酸枣树等7万多株,茶叶产量1000多吨。
  食用菌 1991—1998年,蓝田乡成功开发出香菇、花菇、姬松茸、灰树菇、猴头菇等20多种菇类,年产鲜品1700多吨,被誉为“食用菌之乡”。1999年,全乡栽培菇类230万筒,面积5000平方米,产值910万元,成为泉州市食用菌生产基地。2001年后,随着安溪铁观音茶叶的发展,食用菌生产受到冲击,逐渐被铁观音所取代。
  淮山 1991—2007年,进德、后清、黄柏、乌殊等村大量种植淮山,种植面积6公顷,年产鲜品近100吨,是美味佳肴又是常用中药材。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学前教育 1991—1995年,全乡只有乡区周围7所小学开设学前班,年招生100多人。1996—2007年,全乡有1所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在校幼儿350人。
  小学教育 1991—1994年,全乡有12所完全小学、1所初小、4个教学点。1999年8月,进德小学改为进德学校(九年一贯制)。2002—2003年,对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先后撤并内春小学、益溪小学、九磜小学及湖坂、山内寨、温宅、荇富教学点,并把中心小学、益岭小学办成寄宿制小学。2007年7月,进德学校撤销初中部,进德小学归中心学校管辖。是年,全乡小学占地面积44186平方米,建筑面积20219平方米,有8所小学设有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基本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
  初中教育 1984年,经县政府批准,创办蓝田中学,占地面积11059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有教学楼2幢、综合楼1幢、师生宿舍楼4幢以及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教研室等配套设施。2007年,蓝田中学有18个教学班,学生近1000人,教职员工61人。
  (二)文化
  1991—1993年,蓝田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每年春节或其他节日经常组织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或比赛活动,积极参与县级的篮球、乒乓球、象棋、拔河及其他一些赛事。1994年,进德牌楼灯参加在安溪县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大型文艺踩街活动。1998年,蓝田乡体育代表队获安溪县第三届农民运动会篮球赛第六名。2006年,进德牌楼灯被列为安溪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2007年,蓝田乡先后完成乡级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及尚忠、蓝田3个村级文化宣传室建设。
  (三)居民生活
  1991年,蓝田乡工农业总产值15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元,曾是省定贫困乡。199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5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5元,脱掉贫困乡帽子,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38亿元,财政收入2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30元,实现基本小康乡建设目标。1999年,全面推进宽裕型小康建设。至200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0元,比2003年增长71.07%。2007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6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20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15.45倍、9.66倍。
  第十节 桃舟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桃舟乡位于安溪县西北部,北纬25°21′,东经117°46′,距县城88公里,东南与感德镇接壤,西与漳平市象湖镇毗邻,北与永春县一都镇交界,面积128.26平方公里。境内达新村云中山梯仔岭东南坡是福建省第三大河流泉州市的“母亲河”——晋江的发源地。乡政府设在桃舟村。桃舟,古称桃洲隘乡,后改为桃舟,因地形而得名。
  建置沿革 宋代,桃舟属金田乡感德里。明、清时,属感德里。民国时,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长康区、潘桃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长康区、第五区、十三区、感德区、长坑区。1958年10月,属感德人民公社。1961年8月,属感德区。1965年4月,属感德人民公社。1984年4月,属感德乡。1987年6月,从感德乡析出成立桃舟乡,首次成为乡级建制。
  村(场) 人口 1991年,桃舟乡辖桃舟、下格、达新、吾培、康随、棠棣、南坑7个建制村和1个莲地林场,共2256户、11276人。1994年11月,撤销莲地林场,成立莲山村委会。2007年,全乡辖8个建制村,共2873户、11901人。村民姓氏有张、陈、萧、吴、苏、王、黄、郭、杨、李、吕、徐等。
  资源 特产 2007年,全乡有耕地面积560公顷,人均耕地0.05公顷,素有安溪“西北粮仓”之称;山地面积1.26万公顷,其中,林地1万公顷,林木蓄积量13.5万立方米,竹林1333公顷,毛竹立竹量280万根,是安溪县用材林生产基地之一。南坑、棠棣村有萤石矿、硅灰石矿、铅锌矿、锰铁矿等,且具有较大的开采价值。特产主要有茶叶、笋干、野菜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桃舟乡有县道(潘南公路)29公里,乡村公路46公里,都是沙土路。1992—1997年,投入85多万元,对潘南公路进行养护。1998年,投入35万元,对潘南公路潘桃路段9公里县道铺设沥青路面。2002年,完成县道潘南公路顶洋至高会段3公里硬化。2005年,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按照县道四级公路标准完成县道潘南公路桃(舟)南(坑)段14.1公里硬化,完成桃(舟)美(岭)公路8.6公里硬化,缩短桃舟至县城路程10公里。2007年,全乡共硬化县道20公里,拓改硬化村道46公里,主要村道基本实现硬化,新开机耕路68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
  通信 1996年5月,桃舟乡新建邮电大楼,并投入使用;建立桃舟邮电模块局,开通程控电话120门。1997—1998年,投入2000多万元,开通吾培、康随、棠棣、南坑村程控电话,程控电话增加到600门,实现村村通程控电话。2001年,开通数字移动电话和寻呼业务。2004年8月和2006年5月,棠棣村、莲山村移动通信基站投入使用,移动通信网覆盖全乡。2005年8月,实现有线电视光纤联网,乡区及桃舟村开通宽带网。2007年,全乡开通程控电话2130门,移动手机入网4202部,宽带用户300户。
  电力1991年,全乡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680千瓦。1999—2002年,全乡完成电力“两改一同价”工作。2003年,建成1座35千伏变电站。2004年,建成桃舟、铜兜、下畲、南坑4座水电站,并对桃舟水电站进行技改,装机容量从400千瓦扩容至1800千瓦。2007年,全乡共有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3000千瓦。
  (二)乡区建设
  1996年,新建桃舟乡政府办公大楼。1998年,建设桃舟中学教学楼、卫生院综合楼。2000年5月,多方筹资85万元,对桃舟街道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改变“晴天尘、雨天泥、夜晚黑”的局面。2002年,乡政府聘请福建省测绘队对乡区进行规划,形成乡区0.8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3年,投入25万元,对乡政府大院1500平方米空杂地进行硬化、绿化。2006年,投入50万元,建设桃舟乡垃圾填埋场;投入200万元,建设桃源商住小区,建设中桥1座、硬化小区道路2公里、砌筑防洪堤800米。2007年,投入50万元,建设桃舟汽车客运站,乡容乡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三)新农村建设
  1998—2002年,桃舟乡以桃舟村、南坑村为试点,开展以“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圈)、“三化”(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的改旧建新工作。2006年,聘请福州伍魁测绘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省农林大学测绘队、张家界城市设计院厦门分院分别对桃舟村桃源商住小区、棠棣村、吾培村、达新村的新村建设进行规划。至2007年,完成桃舟村、棠棣村、吾培村、达新村“六图一书”规划编制,有13个村列入省、市、县级帮扶村,争取帮扶资金1195.4万元,投入村道、村委会、学校、水利等建设,拆除旧房413幢,新建房屋668幢,建筑面积12.11万平方米。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桃舟乡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粮食播种面积425.3公顷。1998年,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冬季农业,引导农民种植马铃薯、蔬菜等冬季作物,发展畜牧业和食用菌。2004年,引资创办桃源有机茶有限公司,开发连片茶园33.3公顷;创办晋江源绿色茶业有限公司,全乡茶业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2005年,桃舟村高下水圳、达新村大坂水圳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26.3万元,并通过验收。至2007年,全乡建设生态茶园156公顷,农业总产值2790万元。
  (二)工业
  1991年,全乡有水电站2座,林木加工厂4家。2000年,通过引资,创办树根硅灰石矿、浙安矿业有限公司。2001—2004年,全乡引进资金1500多万元,投建开发水电站4座,装机容量1800千瓦。2003—2004年,先后引资创办浙安选矿厂、南华硅灰石、棠棣莹石矿等。至2007年,全乡有工业企业23家,工业总产值7800万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乡有小学9所,分班4班,在校学生2126人,教职员工117人;中学1所,在校学生305人,教职员工31人。1997年,全乡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全乡教育“两基”达标工作通过县级验收,并抓好巩固提高工作。2001年,郭村、大湖、高会、南坑头分班撤并。2006年,全乡投入资金1760万元,改造中心小学危房1195平方米,建设校舍5100平方米;是年,实施教育“双高普九”,桃舟中小学的教育质量逐步提高。2007年,全乡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779人,教职员工34人,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各1间;小学5所(康随、吾培、上山洋、莲地小学撤并),在校学生591人,教职员工66人,多媒体教室1间,电脑室2间。
  (二)文化 卫生
  2005年6月24日,桃舟村被确定为全县首批村级宣传文化活动室建设试点单位;2006年、2007年棠棣村、达新村又分别被确认第二批、第三批文化活动室建设试点单位。2006年,选聘8名村级文化协管员。1991年,全乡有乡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5人;村卫生所6所,乡村医生8人。1998年,桃舟卫生院综合办公楼竣工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2002年8月,桃舟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经市、县联合检查验收达到合格标准。2007年,全乡有乡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10人,村卫生所9所,乡村医生1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13%。全乡人口出生率12.39‰,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2.67%,初婚率10.74‰,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08.33:100。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桃舟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25元。随着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茶业富民”策略的落实,至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324元,比1991年增长10.14倍。
  消费水平 1991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50元,主要维持平常的吃、穿和农业生产。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50元,比1991年增长8.2倍,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居住条件 1991年,全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1.25平方米,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房。1992年后,新建的房屋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并由土木向砖混、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转变。2007年,全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7倍。
  社会保障 1991—2003年,全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重点是保障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五保户”及鳏、寡、孤、因灾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等对象。2004年,做到应保尽保。2007年,全乡共有112户323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低保金25.28万元;完成3户低保困难户、1户残疾人户、1户“五保户”“安居工程”建设。
  第十一节 福田乡
  一、概况
  位置境域 福田乡位于安溪县西北部,北纬25°12′,东经117°30′,距县城112公里,东南毗祥华乡,西邻漳平市芦芝乡,东北与感德镇福德、尾厝村相连,西南同华安县湖林乡交界,面积162.65平方公里。漳泉肖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福田,取原福前农场的“福”字和丰田乡的“田”字而命名。乡政府驻场前分场(原福前农场场部)。
  建置沿革 宋、元、明、清时,福田属感德里。民国时,先后属长坑区、第三区、第二区、福珊乡和多卿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长康区、第六区、十四区、珊屏区、长坑区。1958年4月,成立福前农场,由县管辖。是年10月,划给福建省潘洛铁矿管辖。1959年10月,改为县办农场。1962年4月,改为省办农场。1970年10月,改为县办农场,其中,白桃、双垵、丰田村于1965年4月改属祥华公社。1979年11月,成立国营丰田林场。1984年8月,成立丰田乡,实行以乡带场。1996年7月,成立福田乡,实行一乡带两场(福前农场、丰田林场)的管理体制。
  村(场) 人口 1991年,福前农场辖7个分场;丰田乡辖丰田林场和5个村,共有1908户,8373人。2007年,福田乡辖福前农场、丰田林场和白桃、双垵、尾洋、丰都、丰田5个村,共有2329户、8945人。村民姓氏有陈、林、吴、李、徐、蔡、郑等。
  资源 特产 1991年,丰田乡、福前农场(简称乡、场)耕地面积962公顷,山地面积8548公顷,其中,林地面积8178公顷。2007年,福田乡耕地面积962公顷,山地面积8491公顷,其中,林地面积7854公顷。已探明的矿产有煤、铅、锌、铁、铜、石灰石等。境内溪流贯穿全乡,山高涧深,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特产有麻竹、芦柑、茶油、野生食用菌等。
  二、乡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1995年,乡、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1996年,开通丰都—尾洋—双垵公路9.8公里。1997年,投资100多万元,铺设潘田至大深公路柏油路面。1998年,福田至感德公路铺盖沥青。1999—2001年,投资110多万元,铺设石狮—蕉坑、福前—洋婆山公路和场内各角落居住区道路水泥路面。2003—2006年,投资920多万元,完成白桃村—祥华乡福洋村、双垵村—丰田村—祥华乡珍山村、丰都村通乡公路、丰都村—小舟火车站等公路36.4公里硬化;投资50多万元,建设丰都、丰田两座公路桥。至2007年,全乡形成交通方便的公路网,主要乡道、村道基本硬化。
  通信 1991—1995年,乡、场通信设施极少。1996年3月,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开通所有建制村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2003年,移动通信宽带覆盖全乡。2005—2006年,开通800多户宽带,实现村村通移动电话。2007年,乡有1个模块局,电话用户1600多户,宽带用户220多户;闭路电视连接6个村(分场),用户1500多户。
  电力 1991年,福田建设葫芦寨水电站装机容量450千瓦、圆潭水电站装机容量2900千瓦。2000年,福前农场集体及职工投资建设福前后溪水电站,装机容量5000千瓦。2003年,福前农场集体及职工投资对圆潭电厂进行技改,装机容量增至4500千瓦。至2007年,福田乡水电站装机容量
  2.54万千瓦,正常年份可发电8750万千瓦时。(二)新农村建设1991年,乡、场建设较落后。1996年,丰田乡被评为“市级基本小康乡镇”。2000年,对乡政府
  所在地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建邮电大楼、计生综合楼、茶叶交易市场等,完成主干道1.5公里水泥路面建设;完成河滨路水泥路面(2公里)和防洪堤建设,并架设路灯。2006年,白桃村和场前分场被确定为福田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双垵村和丰田村完成新村土地平整和规划设计。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自来水厂、河滨小区等各项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乡、场粮食播种面积597.27公顷,产量2409吨;茶园面积281.8公顷,产量261.8吨。1991—1998年,乡、场造林1.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保持82.7%。2002年始,引导茶农发展优质铁观音,建设生态茶园和有机茶园。2005—2006年,举办各类茶叶技术培训班6期、参训500多人次,推广空调制茶技术,提高茶叶制优率。2007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379.33公顷,建设生态茶园示范片28.7公顷,农业总产值2093.8万元。
  (二)工业
  1992年始,乡、场加强招商引资工作。1998年,引进外资兴建胶合板厂和铅锌选矿厂各一家。2003—2004年,新办企业6家。2007年,有企业36家,工业总产值4974万元,财政收入210万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乡、场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73人;小学7所,在校学生158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低。1991—1998年,投资400万元,建设中小学教学楼及办公楼。1993年,创办丰田中学;1996年,安溪十八中与福前小学分离办学。1996—1998年,先后成立1所乡级和5所村级文化技术学校,扫除文盲183人。1997年始,因出生人口减少,外出人员不断增多,适龄就学人数减少,在校学生逐渐减少。1998年,教育“两基”工作达标。1999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96.6%。2000—2001年,建设福田中心小学、安溪十八中学教学楼各1幢,并配套建设电脑室,改善办学条件。2003—2006年,筹资300多万元,建设白桃小学新教学楼、丰都村维珍妮希望小学和乡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2007年,全乡有中学2所,在校学生602人,教职员工102人;小学6所,在校学生560人,教职员工100人。
  (二)卫生 计划生育
  1992年,福田实施卫生改革,撤销福前农场分场医疗室,部分乡村医生集中到场卫生所。1998年4月,场卫生所改为福前卫生院,医务人员隶属县卫生局领导,乡卫生医疗事业逐步正规化。1991—1998年,投资10万元,建设卫生院门诊楼和病房,配备X光机、心电图机,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网络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2005—2006年,建设福田卫生院手术室,完善医疗设施。2005年始,组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7年参合率94.1%。
  1991—1998年,乡、场人口自然增长率4.7‰。1999年始,注重宣传引导,突出利益导向,提供优质服务,切实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全面提高村民自治管理水平。2005年,全乡初婚率9.81‰,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13.79:100。2007年,解除市级计划生育“黄牌警告”,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80%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始,乡、场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以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1995年,1105元,1996年,1822元,1997年,2057元,1998年,2281元。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53元,比1991年增长5.1倍。
  居住条件 1991年,乡、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2.2平方米。1992年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居住面积逐年递增,实现从土木结构平房到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的转变。2007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平方米。
  消费水平 1991年,乡、场消费水平较低。2007年,全乡农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62元,17年翻3.4倍,有空调机的农户占全乡60%,有摩托车的农户占全乡80%。
  社会保障 1991—2006年,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重点是保障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五保”对象,以及鳏、寡、孤、重病残和由自然因素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对象。2007年,全乡有84户206人享受城乡低保,发放保障金、优待金、救灾救济款等30多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