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69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宗教
分类号: B929.2
页数: 3
页码: 873-875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宗教文化的发展情况,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宗教事务的情况。
关键词: 宗教 事务 安溪县

内容

安溪县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基督教。1991年,加快落实宗教政策步伐,恢复各宗教爱国团体,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加强对教职人员培训。至2007年,全县有爱国宗教团体1个,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29处,其中,佛教9处,道教4处,基督教16处,宗教活动逐渐正常化。
  第一节 佛教
  1991年,全县许多寺庙重修重建,活动逐步趋于正常,寺庙成为旅游、休闲、朝圣的处所。2006年10月,据《安溪寺庙大观》记载,全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寺院有清水岩、普陀岩、苑岩、九峰岩、龙显堂、泰山岩、洪恩岩、护国岩、皇斗岩、补陀岩、泰湖岩、达摩岩、白云亭等30座,各乡(镇)重点寺院873座。至2007年,全县依法登记的佛教活动场所9处。
  附:寺院选介
  清水岩寺 位于蓬莱镇蓬莱山。始建于宋元丰六年(1083年),供奉清水祖师。景区面积11.1平方公里,寺宇为“帝”字形结构,有宋代文物《岩图碑》,是国家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名胜十八景之一。1998年12月,县政府与省民俗学会在清水岩联合举办闽台清水祖师文化学术研讨会。编辑出版《闽台清水祖师文化研究文集》。1999年,安溪县组成清水岩民俗文化访问团赴台湾访问。2002年,清水岩管委会联合市音乐家协会向全国征集“清水岩之声”歌曲。2003年,出版《清水岩之声》一册。2005年,成立安溪县清水祖师文化研究会,编辑出版清水祖师文化研究特刊,每年2期。2006年,台湾台北长福岩、基隆大德庙清水祖师信众组团到安溪清水岩祖庙朝拜。是年,县第二次组成清水岩民俗文化访问团赴台湾访问。2007年9月,在安溪清水岩祖庙召开清水祖师文化交流座谈会,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台湾地区等海内外200多人参加。清水岩是县内一处佛教活动较为活跃的场所,成为连结海内外民间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普陀寺 原名龙安院,又称善惠寺,位于参内乡凤山东麓。宋建隆二年(961年)建,初名龙安。宋治平二年(1065年)更名善惠。民国初期,该寺毁于山火。开山立寺1000多年。2002年,当地群众在开垦山地时,发现该寺遗址。是年10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寺院遗址和劝农摩崖石刻(宋宣和三年立)处立碑,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被发现后,当地信众自发邀请几位僧人来此活动,并临时搭建一处活动场所,主奉观世音菩萨,定名为安溪县凤山普陀寺。2005年1月,经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批准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7年,该寺开始筹建,南海普陀山方丈戒忍法师为该寺题名。2008年11月2日,举行圆通宝殿奠基大典。该殿将供奉高8米的钢制贴金南海观音,2010年11月27日—29日,安溪凤山普陀寺住持普空法师率迎请团前往浙江舟山普陀山迎请南海观音到该寺永久供奉。凤山普陀寺成为千年来南海观音唯一之分炉。
  泰山岩 位于湖头镇西南隅。主祀显应祖师,始建于宋绍兴四年(1134年),是安溪三大岩寺之一。由于年久失修,仅存数处遗迹。1995年7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聘请专家重新规划设计,保持原有建筑特色,主体建筑分布在东西中轴线上,自东往西,依次为山门、中殿、后殿,投资1600多万元,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景观28处。2005年1月,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是年5月13日,显应祖师诸神像进殿,举行庆典活动。
  洪恩岩 位于虎邱镇圭峰山。相传南宋建圭峰岩,明万历移建洪恩岩,主祀显应祖师。1997年起,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进行景区规划,修复岩寺及景点,景区面积扩至8平方公里,有18个景点。是年农历十二月初九举行神像开光仪式。2002年10月,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3年6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 道教
  1991年,道教活动逐步恢复正常。1992年,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与新加坡道教总会会长陈添来多次组团到安溪城隍庙参拜。2001年3月,台湾较有影响的保生大帝宫、台中元保宫一行73人到感德镇石门玉湖殿进香。2004年11月,新加坡真人宫组团300多人到安溪城隍庙进香。2005年5月,台湾嘉义县中寮城隍庙组团200多人到安溪城隍庙朝拜。新加坡道乐团到安溪城隍庙演奏道教乐曲。2006年,台湾彰化县50多人到安溪城隍庙参拜。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与厦门青礁慈济东宫一行10人到感德镇石门玉湖殿谒祖进香。安溪城隍庙为县内道教活动场所,成为联结海内外乡情民谊的纽带。至2007年,全县依法登记的道教活动场所4处。
  附:道观选介
  安溪城隍庙 安溪城隍庙是福建省最早兴建的城庙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庙中供奉清溪显佑伯主(俗称城隍伯主),并祀城隍夫人(俗称城隍妈)。旧庙位于县治东(县城富民街原县实验小学校内)。1988年12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旅居新加坡侨亲陈美英女士捐资倡议重建城隍庙。1991年1月,依旧庙规制,在东岳寺东侧兴建新庙一殿至三殿。1992年1月竣工。1993年,新加坡韭菜芭、杨桃园两地侨亲捐资续建四殿至五殿,继而又有诸多分炉及信众陆续捐建配套设施。新庙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故有新、旧庙各一座。1998年5月,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2007年,该庙编纂出版《安溪县城隍庙志》。
  玉湖殿 位于感德镇石门村境内。始建于宋,内奉祀北宋时期闽南地区的灵医吴真人。真人名夲,字华基,号云冲,生于宋兴国四年(979年),为安溪常乐里石门乡(今感德镇石门村)人,由贡举授御史。宋景祐三年(1036年)一月初二,择地显化漳州白礁,其后神异。自宋迄明,朝廷敕封15次,为无极保生大帝。2003年6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2月,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威镇庙 位于金谷镇河美村与尚芸村交界处的蛇仑山麓,奉祀广泽尊王。始建于五代末,古称河内庙。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改为今名。今存建筑物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庙右前侧建有圣旨亭,亭内竖有一方宋碑,镌书“敕威镇庙圣祖神道。”1985年10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5月,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第三节 基督教
  1983年9月,第二届安溪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安溪县基督教协会(简称县基督教“两会”)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二届县基督教“两会”组成人员,并恢复正常宗教活动。1993—1994年,县内外信徒捐资修建、翻建城关、蓬莱、湖头、尚卿科名、祥华祥东、龙门、西坪平原、西坪西源、大坪、龙涓庄灶10座教堂;新建参内、剑斗、湖上珍地、福前4座教堂;增设城厢经兜、金谷东溪、长坑、虎邱罗岩4处聚会点。2000年6月,第三届安溪县基督教“两会”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届县基督教“两会”组成人员。2001年,制订安溪县基督教教会规章制度,规范教会活动。
  至2007年,全县依法登记的教堂10所,聚会点6处,牧师4人,传道13人,信徒5000多人。牧师、传道中有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华东神学院、福建神学院、菲律宾圣经神学院硕士、本科、专科、函授毕业生,有泉州神学、南安石井神学培训班、提高班毕业生。
  第四节 宗教事务
  一、管理机构
  1991年,全县宗教事务由县政府办公室宗教科管理,编制1人。2002年4月,成立安溪县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简称县民宗局),隶属县民政局,副科级建制,编制3人。是年6月,县民宗局定为科级建制,与县委统战部合署办公。
  二、登记管理
  1998年5月,根据《民政部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安溪城隍庙开始办理登记。至2007年,全县依法办理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9处,其中,佛教9处(蓬莱清水岩寺、蓬莱九峰岩、湖头泰山岩、长坑达摩岩、龙门福海院、官桥铁峰岩、官桥慈恩禅寺、虎邱洪恩岩、参内普陀寺),道教4处(安溪城隍庙、龙门九玄宫、金谷威镇庙、感德玉湖殿),基督教16处(城关教堂、蓬莱教堂、湖头教堂、尚卿科名教堂、祥华教堂、大坪教堂、龙涓举溪教堂、西坪平原教堂、西坪西源教堂、龙门蔡厝教堂、剑斗聚会点、参内点、金谷东溪点、湖上珍地点、长坑点、虎邱罗岩点)。
  三、宗教政策
  2005年,贯彻《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执行宗教政策,在全县宗教界人士中开展爱国守法教育。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举办培训班,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本着“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四、服务社会
  1991—2007年,清水岩、城隍庙、九峰岩等宗教团体,累计捐款20多万元支持公路建设、饮水工程、赈灾、扶贫、教育等公益事业。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