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6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习俗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8
页码: 866-8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年福建省安溪县传统习俗在全县城乡基本保留和延续的情况,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令习俗、礼仪习俗、禁忌的情况。
关键词: 习俗 民俗 安溪县

内容

安溪自古民风淳朴,许多习俗带有闽南农耕文化的色彩,其源头可追溯到唐代中原的习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传统习俗在全县城乡基本保留和延续下来,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安溪民间习俗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不再那么墨守成规,变得更加贴近时代节拍,更加具有时代特色,更加符合社会现实。一些健康向上、有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习俗得到重视、发掘和发扬光大,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以及斗茶茶俗、社交茶俗等特殊民俗。一些陈规陋习、歪风邪气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逐步得到改变和消除。
  第一节 生产习俗
  一、种植习俗
  播种 安溪有些地方在作物下种时,在田边插上新折下的竹枝,系上纸钱,表示该片土地为“土地公”代管,祈望所播下的种子会顺利发芽成长。
  收成 安溪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庆收成的习俗。早稻、晚稻收成之后,各家各户蒸米粿,杀鸡宰鸭,欢庆丰收。
  尝新 农历六月新谷登场,农村各家煮新米饭,配上酒肉,全家大小一起尝新。有的还把谷穗、三牲(鸡、肉、鱼)供奉祖宗。
  二、养殖习俗
  猪仔入栏 一窝猪仔一般大小不一,为使他们和睦相处,避免大的欺负小的,猪入栏时,主人要抱起最小的猪,用力往最大的猪身上撞,有“下马威”之意,防止日后以大欺小。
  猪仔出栏 猪仔出生3天后,有做“猪三朝”习俗,一般要摆上几样贡品,到猪栏旁举行出栏仪式。
  杀猪 农村养猪分为“菜猪”和“敬猪”。“菜猪”是供人们日常食用的,必须在指定的屠宰点宰杀。而“敬猪”是用于“敬天公”“佛生日”“做寿”等,定为“敬猪”的小猪,其背上要点红(点油)做记号。宰杀前必须先点香,由家庭主人向“天公”致意,刀子进入猪内“见红”后,必须燃放一串鞭炮。
  三、经营习俗
  商店取名 安溪商店取名多有寓意,有取吉祥、兴旺之意,有取通俗易记之意,有取幽默诙谐之意,有的商家干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店面装修 安溪商店装修以美观大方、简约整洁为重。2000年后,连锁加盟店日渐增多,采用统一设计装修,体现商店文化元素和经营理念。店面经营如易主,不管原来装修多么新、多么漂亮,都要拆掉重新装修,有弃旧图新,生意兴隆之意。
  商店开业 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店开业常在商店门口与大厅摆设宾朋赠送的花篮、牌匾、盆景。场面大的设置充气拱门、高空悬挂气球与祝贺词,举行揭牌、剪彩仪式,业主宴请宾朋;宾朋在电视上题词或点歌祝贺。
  拜师学艺 学徒一般由长辈引领,带上礼品,到师傅家正式拜师。有的还举行拜师宴。20世纪90年代以后,旧式的拜师学艺逐渐被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所取代。
  第二节 生活习俗
  一、服饰习俗
  童装 20世纪90年代以后,童装款式繁多,家庭自制的服装和手工针织毛衣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服装厂出品各式各样的成衣,城乡儿童穿戴无明显差别。
  男青年服饰 以西装、夹克为主装,佩戴领带。许多年轻人喜欢休闲装、毛衣、T恤、运动装,既简单又显气质。鞋子选择也以休闲皮鞋、旅游鞋为多。
  女青年服饰 青年女装款式丰富多彩,有各式毛衣、裙装、大衣等,面料以棉麻、腈纶、纯毛等为主,色泽鲜艳,配上款式新颖的皮鞋、靴子、凉鞋等。其饰品包括手袋、戒指、项链、手链、耳环、胸花以及发卡、发带等。20世纪末流行“港式”服饰,21世纪以后,流行“日式”“韩版”服饰。
  男中老年服饰 冬天多以式样庄重、颜色较单一的西装和夹克为主,讲究宽松舒适;夏天除了衬衫外,T恤也逐渐为中老年人所青睐。21世纪以后,服装颜色趋向丰富鲜亮,给人以越活越年轻的感觉。
  女中老年服饰 中老年女性服饰种类繁多,总体上偏向花色较单一、样式较稳重。其饰品较常见的有项链、戒指。
  二、饮食习俗
  主食 安溪人饮食实行“一日三餐制”,主食以大米为主,杂粮为辅。一般早、晚餐稀饭,中午干饭,或者咸饭、炒米粉、炒面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餐饮结构也打破了原来的单调模式,在城镇,早餐有牛奶、豆浆、油条、西式糕点等。
  风味小吃 以湖头风味小吃最为著名,湖头米粉、鸡卷、炸豆腐、咸笋包、芋包、葱油粿、白粿等色香味俱全,美味可口。此外,官桥豆干、豆干面等也有特色。
  年节食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年节传统食品已从以往的鸡鸭鱼肉变为更多样化,香菇、红菇、鲍鱼、龙虾、海参等山珍海味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觉得稀罕。肉类以猪肉、鱼肉为主,羊肉、牛肉、兔肉为辅。烹调讲究,红烧、炖、炒并用,品种丰富,口味清淡。
  酒类 啤酒由于酒精含量低,鲜爽可口,最受青睐,是城乡最常饮用的酒;葡萄酒与白酒也流行。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国酒如茅台酒、五粮液,洋酒如轩尼诗、XO白兰地、蓝带等也在宴会上大量饮用。
  三、民居习俗
  传统民房 传统房屋俗称“大厝”,比较常见的是十间张两落大厝。“张”指的是大厝横向的延伸,即所谓的开间,十间张就是上落为五开间,下落连“过水”五开间;“落”指的是大厝纵向的延伸,两落即两进,第一进称“下落”,第二进称“顶落”,有的还有第三进,称为“后落”,有的还有两边厢房,称“护厝”。还有比十间张规模更小的,如三间张、五间张等;也有比十间张规模更大的,如三落、四落等。
  新建民房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新建民房打破以往的建筑格局,一般以各种套房式小洋楼为主,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多运用钢筋、水泥、花玻璃等建筑材料,有的还保留闽南建筑风格,如燕尾屋脊、雕梁画栋,中西合璧,别具一格。
  住宅小区与新村 城镇新建住宅多以小区为主,整齐划一,美观整洁,逐步向高层发展,户型结构合理,单身公寓、大户型、楼中楼等结构多样化。小区多设有保安及统一的清洁工,环境优雅。经济发展较发达的乡(镇)村,也规划建新村。新村一般由乡(镇)政府统一规划,建在当地经济贸易繁华处,一楼为店面,二楼以上为家庭住户。
  四、器具习俗
  20世纪90年代后,模拟电视机、数码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液晶电视机、中高档音响(CD、VCD、DVD)、家庭影院、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电脑、模拟化、数字化电器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蜂窝煤炉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液化石油气炉,电饭锅、高压定时电饭煲、智能电饭煲、炖盅。有锡制、铜制、铁制镀锌或陶瓷的酒具、茶具等。普通家庭所用餐具,样式新颖,种类繁多,多被搪瓷、陶瓷、玻璃、塑料、合金铝、不锈钢等制品所代替。
  五、饮茶习俗
  家庭茶俗全 县城乡家家户户都备有完整的茶具、茶叶、茶品,客来必泡茶;平时自家人都有泡茶的习惯。冲泡流程均采用功夫茶的泡法,茶泡好后一般先敬家中长辈,茶中见礼。
  社交茶俗 “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凡客人来访,都要为客人沏上一杯乌龙茶。在其他社交场合也如此。茶入杯中以七分满为礼,先敬主要客人或女宾。
  斗茶茶俗 斗茶流传于民间。茶叶采制季节,茶农各拿出自己最满意的茶叶,几个人围在一起,逐一冲泡评比,评出优劣。20世纪90年代后,斗茶演变为茶王赛,每年由政府或茶叶企业举办大型茶王赛。安溪县已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茶王赛,赛事规模宏大,还邀请茶叶界专家任评委,大批记者趋之若鹜,争先报道盛况。
  第三节 节令习俗
  一、传统节日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传统习俗春节延续至正月初六。初一这一天,人们换上新衣,摆上糖果,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发压岁钱;亲朋好友互贺新年。春节期间,城镇及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高甲戏、南音演唱、讲古、灯猜、攻炮城、登山、旅游、唱卡拉OK等。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俗称“上元节”“灯节”。在城镇,家家户户点灯(以“丁”谐音,寓意人丁兴旺),鸣鞭炮,吃汤圆,寓意合家团圆。在龙涓、蓝田、蓬莱、剑斗等地,至今保留着迎灯习俗。村民们聚集村头,静候迎灯队伍。迎灯一开始,观众喝彩、欢呼、放鞭炮。在凤城镇,居民们有的提灯踩街,有的到文化场所观灯、吟灯诗、猜灯谜。
  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5日,在安溪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就是说近“清明”前后20天内均可属清明节。人们回乡举行“春祭”,传统习俗有吃春卷、祭扫亲人墓。政府机关单位和中小学还举行祭扫烈士陵园活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端午节以包粽子最为普遍。粽子的种类以肉粽、豆粽、碱粽最多。人们在节日到来之际,在门上插上艾草以辟邪。有的家庭在端午节要举行家祭。
  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在安溪农村,七夕当晚,家里有16岁以下小孩的,都要准备胭脂、糖果等物品来供奉“七娘妈”。在城镇七夕节逐渐演变成东方“情人节”,花店里摆满各色精心包装的玫瑰花;一些酒店推出别具一格的“烛光套餐”,情侣们相互发手机短信问好,或相互约会。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从七月十一日至七月十五日内做节。清明节为“春祭”,七月半即为“秋祭”。但“秋祭”不必扫墓。各家各户备好米粿、菜饭、香烛帛白,先敬祖先、后敬祖佛、再敬床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每逢中秋夜晚,人们以饼相馈赠,亲人围坐,设酒肴祭月、拜月、赏月。政府或企业经常组织茶话会,博饼赛等活动。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重阳节登高望远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1989年,国家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安溪每年重阳节,县政府都组织慰问境内的百岁老人,开展敬老活动。龙津诗社组织诗词吟诵活动。
  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一般在农历十一月间(公历大多是12月22日)。搓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汤圆由糯米粉搓制,有白、红两色。冬至煮甜汤圆先敬奉祖先,再合家吃圆,寓意“团圆”,民间有“吃了汤圆添一岁”之说。内安溪大部分乡村冬至前后有到祖先墓地扫墓的习俗。
  尾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尾牙。企业主或老板要宴请员工,有的还给员工发红包。
  除夕 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称除夕,俗称“过年”,除夕到来之前,人们开始打扫房屋,洗刷被帐,准备年货,添置新装。除夕日,家家户户张贴春联。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的家庭在酒店预订年夜饭,亲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吃完年夜饭,每家每户就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接近子夜,人们开始用电话或手机短信向亲人、朋友拜年。子夜一到,人们走到户外燃放烟花爆竹,俗称“叫天”(旧城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楼房密集,为防火灾和噪音,政府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以清脆的爆竹声和缤纷的礼花除旧迎新。
  二、法定节日
  元旦 1月1日为元旦。法定假期1天。清宣统三年(1911年)之前,元旦即是今天的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把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国际劳动妇女 节公历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是全世界劳动妇女的节日。国际劳动节公历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中国国务院规定国际劳动节假期为3天。
  青年节 公历5月4日为青年节,是为纪念民国8年(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爱国运动,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而设立的节日。
  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的诞生日公历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国际儿童节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决定将每年公历6月1日作为国际儿童节。
  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 公历7月1日是中共建党纪念日。民国31年(1942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0周年和抗日4周年的指示。当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未能查证“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因此,中共中央确定把召开“一大”的民国10年(1921年)7月的月首,即7月1日作为建党纪念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公历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纪念日。民国22年(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教师节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公历9月10日定为中国的教师节。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曾规定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后又定公历9月25日)孔子诞辰为教师节,新中国成立后废除。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生入学开始,即倡导尊师重教,可以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
  国庆节 公历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纪念日,法定假期3天。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第四节 礼仪习俗
  一、交际礼俗
  握手 握手时,要面带笑容,凝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右手与对方右手相握,时间短暂而有力,表现得友好、诚恳、重视。
  拱手 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况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
  作揖 宾主相见时的礼节。行礼时,两手合抱高举于胸前,“推手为揖”。表示问候、致谢、邀请、讨教等。
  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俗。行礼时,两腿并拢,两手自然下垂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在一般情况下,行鞠躬礼时,戴帽者应先用右手将帽摘下。行礼者不得口含或咀嚼食物。鞠躬礼流行甚广,除在婚礼、丧礼场合使用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见老师等场合均常行此礼节。
  欠身 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属对人恭敬的一种礼节。欠身前身体一般为坐姿,欠身时腿部用力,身体上提,稍离所坐之物。
  挥手挥动举起的手臂,是见面或告别时的礼节,也是感动、兴奋、激动的表示。
  挥手 一般应用在人多拥挤或相距较远的场合。一般是举起右手轻轻地左右摇摆,要面带微笑地迎着对方,不可左顾右盼。年轻者和身份低者不宜主动向年长者和身份高者行挥手礼,只有当对方首先向你挥手示意而你又无法立即来到他们的面前,才能挥手还礼。以挥手表达自己的心情时,可根据心情的激动情况挥动一只手或者是两只手。
  二、婚嫁习俗
  安溪现代婚嫁习俗与过去大体相似,基本保留五大环节,即相亲、定亲、请期(择期)、办盘(担盘)、娶亲。在具体细节上呈简化的趋势,如相亲,多数年轻人不再拘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自由恋爱,甚至有的通过网络QQ聊天,寻找对象,缔结千里姻缘。又如办盘,不少人不再置办传统的礼物,改用礼金。婚礼形式趋于多样化,如有的举行传统婚宴,有的选择旅行结婚,有的参加集体婚礼。过去婚礼上,女方父母一般不出现,现在女方父母及亲人参加婚礼已较普遍。
  三、生育习俗
  20世纪90年代后,生育习俗与传统的生育习俗基本相同,如保胎、分娩、坐月子、做弥月、做四个月、做度晬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优生优育观念的树立,人们在保胎、分娩阶段不像过去传统做法,而是相信科学,选择定期到医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胎、保胎。在医院分娩已较普遍,由农村接生婆接生已少见。
  四、寿诞礼俗
  安溪历来有子孙们为老人祝寿的习俗。人活到60岁开始做寿。男女逢10(60岁、70岁、80岁、90岁等)才做寿。一般男人早一年做寿,即逢9(49岁、59岁、69岁、79岁、89岁等)。做寿时间以农历虚岁为准,日期只可提前,不可推后。
  做寿礼品民间常见的有寿酒、寿面、寿蛋、五瑞图等,此外还有百寿图、子孙万代图、富贵耄耋图、寿幛、寿屏、寿联、寿蜡等。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晚辈直接奉上红包,并附上一盒蛋糕、一束鲜花、一张贺卡,或者在电视台点歌,这种物轻意重的表达方式已被许多家庭所接受,正在城乡广泛推开。
  五、丧葬礼俗
  安溪民间丧礼是根据死者年龄而区别规格。凡是未成年的孩子死亡称“殇”,不举哀、不报丧、不行礼仪,草草收埋。对已成年未婚者死亡的称“夭寿”,丧礼从简,出殡不举联彩、孝灯、不用鼓吹、不抬魂轿,写文疏应写“在年”“得年”,禁用“享”字。对成年而子女未长大成人、且父母健在或因意外事故死亡的,丧礼有一定限制,如出殡不能举大孝灯。凡60岁以上亡故的,丧礼齐全而隆重,民间认为“六十甲子吃透是好命人”,归亡是人生福气,故称“喜丧”,出殡联彩托灯,举铭旌、抬魂轿,大鼓西乐,挽轴花圈,规格很高。
  安溪各地丧葬仪式大同小异。一般是举哀拆白、择日示葬、报丧讣闻、乞水净身、开吊守灵、开光寄库、入殓祭奠、出殡还山、返主安位、答客化灵(宴客及烧灵厝)、辞客哭送以及翌日捧饭思亲,接着就是做7日、做49日、做百日、做对年、做3年。3年礼尽,脱孝服换常装,贴红联酬戚友。3年过后,再择日做功德,现在已大部分简化,一般出殡后接着做功德,做完功德即可礼尽。
  2004年4月起,安溪县实行殡葬改革,革除以往丧葬陋习。是年11月1日零时起,外安溪11个乡(镇)的死亡人员一律实行火葬。2005年9月1日起,全县所有乡(镇)的死亡人员全部实行火葬。遗体火化后的骨灰一律放在骨灰楼或安葬在公墓区,这一改革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五节 禁忌
  一、语言禁忌
  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方言表达凡有语音与不利者应予回避,遂易吉字称之,如放鞭炮放“不弹”,陈姓称不响;牵牛的牛缭,廖姓称牛绳;有恩感谢,谢姓称多谢;苦瓜,许姓称红羊;李子,李姓称珠李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忌讳听到不吉利的凶语,常改用一些中性词代替,如人死了,忌说“死”要说“老去”“走了”“过世”“作古”等;小孩夭亡,也忌说死”,要说“跑了”。发生火灾,不能叫,失火,要说“走水”。传统节日期间语言忌讳较多,如过年做饼蒸糕结束了,不能说“完了”“没有了”,要说“满了”。
  二、行为禁忌
  握手禁忌 握手有八忌。一忌贸然出手。遇到贵宾、上级或女士,自己先伸出手是失礼的。二忌目光游移。握手精神不集中、心不在焉。三忌长时间不放手。四忌交叉握手。五忌敷衍了事。六忌该先伸出手不伸手。七忌出手慢腾腾。八忌握手后用手帕或纸巾擦手。
  鞠躬禁忌 鞠躬是件很庄严的事,在肃穆的场合下进行,因此,举止应肃然,衣冠整洁,必须脱帽,鞠躬时目光应向下看,表示谦恭,切忌一面鞠躬一面盯着对方或者嘴里边吃东西、叼烟。
  招呼禁忌 遇到人忌不先打招呼或招呼语言不逊。打招呼称谓应得当,语言要文明。20世纪50—80年代,“同志”成了通用的称呼。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纷纷回乡观光、旅游、投资,称呼也跟着与国际接轨,先生、太太、小姐等称呼又恢复。在某些场所将从事带有色情服务人员称为“小姐”,听起来名称很高贵,但却带有歧视性。有鉴于此,现在有些行业的服务员、营业员拒绝接受“小姐”这类称呼。
  三、其他禁忌
  喜庆禁白 因丧事尚白,故为喜庆所忌。凡婚寿年节均尚红,如洞房花烛用红烛,生子请吃红蛋,对联宜用红纸,寿礼、压岁钱定裹红包。
  丧葬禁忌 逝者的父母健在,出殡时不动鼓乐,不扛挽轴等。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人去世不发丧。在外去世者的遗体不入家门。出殡后,亲友返家不相辞别,不能说:“再见,再来”。丧家居丧期内禁红,春节不贴对联,禁鸣鞭炮、端午节禁包粽子。办完丧事的直系亲属49天内忌登门访亲会友。
  婚嫁禁忌 同一家门,“年不晟双子”,即一年之内忌连办两次婚嫁喜事,但可先嫁后娶。在同一个月内结婚的两个亲朋好友,关系再亲密也不互送红包,以免带走自家的喜气。
  人名禁忌 给婴孩起名,禁忌与祖先、长辈之名同字、同音;忌命相冲克互妨,如命中缺水,忌讳以火或者火字旁字命名;缺火,忌讳与水或水字旁字命名。
  服饰禁忌 忌讳反穿衣服,意味着在诅咒自己的亲人死去。忌讳衣服穿在身上进行缝补,认为穿针引线动剪刀,很不吉利。
  饮食禁忌 忌用筷子敲碗,民间认为只有乞丐才用筷子敲空碗挨家讨饭;忌用筷子指人,讲话时不能舞动手中之筷,更不许用筷指着别人,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忌办喜事熬咸粥,办丧宴不出甜汤;食补后忌吃萝卜、白菜,认为萝卜和白菜冷性,与热性的补品会相互抵消。
  送礼禁忌 礼物忌裹白纸、白带,一般要用红纸、红带包扎。结婚、生日礼物忌送钟、送伞,因“钟”与“终”谐音,“伞”与“散”谐音。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