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方志 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6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地方志 档案
分类号: G239.274.2;G279.274.2
页数: 7
页码: 817-823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地方志编修和馆藏档案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志 档案 安溪县

内容

第一节 地方志
  一、地方志编修
  (一)新志编纂
  1.县志
  1985年3月,新编《安溪县志》正式启动。经过宣传发动、搜集资料、初稿编撰、总纂送审4个阶段,历经十度春秋,三订篇目,数易其稿,1994年10月,《安溪县志》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安溪县第一部新编县志。该志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主编林园,副主编林辉标、陈拱、黄春英、陈舜华。全书共设42卷230万字,分上、下两册,16开精装本。新编《安溪县志》详细记述安溪县自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置县至1990年1000多年来的历史,以翔实的资料记述全县的自然风貌、政治风云、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风土民情,突出茶乡和侨乡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
  2.专业志
  《安溪县妇联志》1987年7月开编,1991年5月出版。主编唐比儿。全书共设5章,32开本。该志翔实记述1930年8月至1989年10月全县广大妇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及精神风貌。
  《安溪县金融志》1987年10月正式启动,1992年5月出版。主编谢江波。全书共设11章,25万字,32开本。该志全面翔实记述自置县起至1990年12月,全县金融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安溪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安溪县供销志》1987年6月启动,1993年9月出版。主编白火盘。全书共设5章,15万字,32开本。该志翔实记述1949年至1990年7月安溪县供销合作社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发展壮大的办社历程;再现坚持“以农为本,富民兴社”,服务城乡人民生活的经营业绩,起到存史、资政的作用。
  《安溪县交通志》1987年7月开编,1994年6月出版。主编林辉标。全书共设8章,15万字,32开本。该志真实记述安溪县置县起至1990年5月交通运输的历史和现状,重点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安溪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变化。
  《安溪县教育志》 1987年10月启动,1993年12月出版。主编李成佳,副主编谢志辉。全书共设11章、30节,20万字,32开本。该志记述安溪县置县起至1990年11月1000多年来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比较系统地总结安溪教育史上的经验和教训。
  《安溪县科技志》 1989年9月开编,1993年6月出版。主编黄爽凯,副主编陈金铵。全书共设7章,12万字,32开本。该志记述安溪县置县起至1990年科技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记述安溪县工、农、医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变化和科技成果,充分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安溪县体育志》 1991年1月开编,1993年6月出版。主编胡云集。全书共设6章,15万字,32开本。该志上溯至宋代,下限至1990年,详细记载安溪县各个时期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着重记述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安溪县体育运动的发展情况和成绩。
  《安溪华侨志》 1989年4月启动,1994年9月出版。主编陈克振。全书共设6章,25.8万字,32开本。该志记述安溪人出国、定居、创业、发展的历史,对于研究华侨、华人社会,搞好侨务工作都具有借鉴作用。
  《龙门隧道志》 1995年2月,县委、县政府发文部署编纂《龙门隧道志》,经县方志办三载编纂,于1997年10月该志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主编林辉标,副主编陈拱、黄春英。全志共设4章,19.1万字,大32开精装本。该志记述安溪至同安公路建设的历史和现状,主要突出龙门隧道这一重大工程的建设。龙门隧道的建成,使安溪通往厦门公路高程降低410米,里程缩短13公里,行车时间从原来的3个多小时减少到1.5小时左右,从根本上改善安溪至厦门的交通状况,彻底解决千百年来严重制约安溪的天然屏障,打开了安溪的南大门。该志特设“龙门隧道捐款芳名表”,收录对龙门隧道捐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褒扬,展现安溪人团结拼搏、改造山河的精神风貌,激励后人。1994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为“龙门隧道”亲笔题名。
  《安溪姓氏志》 2003年5月,按照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安溪姓氏志》正式启动。历时二载,五易其稿,于2006年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是安溪有史以来第一部由政府专业机构编纂的姓氏专志。主编凌文斌,副主编郭月欣、李启厚。全书共设54章,95.8万字,大16开精装本。该志记述安溪县178个常住人口姓氏的源流、入闽、肇安、分布、繁衍和迁徙的基本情况,收录各姓氏历代代表性人物,介绍各姓氏宗祠、谱牒和古墓葬等代表性文物,使人们更深入了解安溪各姓氏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也为各姓氏的海外宗亲、台港澳同胞寻根问祖提供一份可资印证的依据。2007年9月,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方志委实施的福建省地方志十年修志工作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安溪姓氏志》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
  《安溪地名志》 2003年5月,按照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安溪地名志》正式启动。历经三载,六易其稿,于2007年11月该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主编凌文斌,副主编李锦基、郭月欣。全书共设7章,60.5万字,大16开精装本,图文并茂,彩色印刷,装帧精美。该志覆盖面广,涉及全县行政区划(县、乡镇、村居)名,居民住地(自然村、片村、废村、小区、农林茶场)名,城镇街巷(县城、县城街巷、乡镇街巷、市场)名,自然实体(山体、水体、平原与盆地)名,人工建筑(水利电力、交通、名胜古迹与纪念地)名,单位(党群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名等各类地名以及地名研究与管理,共收入各类地名8114条,它将更好地为安溪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服务,为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寻根谒祖服务。
  (二)旧志点校再版
  明嘉靖《安溪县志》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编修。林有年主纂。2002年,为抢救珍贵的文化遗产,由县方志办王伯兰、林园、凌文斌、苏旺太对旧版本进行断句、分段、点校。是年10月,由国际华文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设8卷,大32开本,17.8万字,印数3000册。该志上溯自置县(955年),下断于明嘉靖三十一年,详细记载近600年间安溪县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民情的变迁,是今存最早的一部旧《安溪县志》。
  清康熙《安溪县志》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修。主修谢宸荃,主纂洪龙见。全志共4册,设12卷。至1985年,该志在县内存留已残缺不全,仅北京图书馆藏有孤本,但也是有部分缺失。此后,县方志办林辉标组织人员多方收集,全志基本补齐,并按原版本影印200套。2003年,由县方志办凌文斌、王伯兰、李启厚对影印本进行断句、分段、点校,文字改繁体为简体。是年12月,由国际华文出版社出版。全书共设12卷,大32开本,20万字,印数3000册。该志详细记载自置县(955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近720年间安溪县的历史,是安溪仅存三部旧县志之一。
  清乾隆《安溪县志》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编修。主修庄成,主纂沈钟、李畴。1987年8月,由县方志委周碧梧负责全志审校,林辉标负责组织整理出版工作,傅圭瓒、王伯兰、谢明孝、林辉标等对该志进行断句、分段、标点、校注。1988年2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志共设12卷,大32开平装本,45万字,印数3000册。该志详细记载自置县(9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800余年安溪县的历史,是安溪仅存三部旧县志中较详细的一本。该志历经20多年的交流传播后,已全部用完。2011年,县方志办对该志重新再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大32开精装本,印数3000册。
  (三)读用志鉴
  1994年10月,新编《安溪县志》(上、下册)出版后,并录制VCD光盘。是年10月,在安溪召开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上,新编《安溪县志》和VCD光盘作为珍贵礼品赠送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安溪乡亲代表、海外30多个安溪会馆,成为海外乡亲了解故乡的桥梁和纽带。
  1995—2004年,县方志办先后同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湖北、上海等省市及省内各个县市联系,采用交换志书的方式,先后交换各地志书100多部,进一步充实县方志办资料库,为安溪县建立“中华名县方志馆”做好准备。2005—2007年,县方志办积极协办村(居)图书室工作,向全县100多个村(居)赠送各种志书、综合年鉴和地情书共2200册,总价值近10万元。2007年2月,县方志办创建“安溪县情资料库”网站,在网页上先后上载历年来县方志办组织编纂、点校出版的各种志书、综合年鉴和地情书,向国内外读者开放。至12月底,上网点击超过十万人次。
  二、年鉴编修
  (一)地方综合年鉴
  《安溪年鉴(1991—1998)》 2000年4月开编,2002年8月出版。全书共设29个部类,101万字,全面、系统、翔实记述1991—1998年安溪县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最新成就。16开精装本,印数1000册。
  《安溪年鉴(1999)》 1999年10月启动,2000年10月出版。全书共设32个部类,63万字,16开精装本,印数2500册。
  《安溪年鉴(2000)》 2000年开编,2001年10月出版。全书共设33个部类,63万字,16开精装本,印数1200册。
  《安溪年鉴(2001—2002)》 2003年1月开编,2003年12月出版。全书共设29个部类,70万字,大16开精装本,印数800册。
  《安溪年鉴(2003—2004)》 2005年1月启动,2006年12月出版。全书共设26个部类,45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状况,大16开精装本,印数800册。2007年9月,由省人民政府组织、省方志委实施的福建省地方志十年修志工作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安溪年鉴(2003—2004)》获“省地方综合年鉴优秀成果二等奖”。
  《安溪年鉴(2005—2006)》 2007年1月启动,是年12月出版。全书共设特载、专文、环境与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经济管理、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城乡建设等27个部类,60万字,大16开精装本,印数800册。
  (二)统计年鉴
  《安溪统计年鉴》 1991—2007年,县统计局每年都编纂出版一册大型资料性年刊——《安溪统计年鉴》,收录当年全县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决策服务。1991—1993年,统计年鉴名称为《安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6开硬皮精装本。1994—2007年,更名为《安溪统计年鉴》,大16开硬皮精装本,并对其内容不断更新充实,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地情书籍编纂
  《北京安溪会馆》 1998年12月,县政府下文成立4人工作组到北京调查设立于清代的安溪会馆,经查阅《北京的会馆》《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录》和《闽中会馆志》等史料,证实北京市宣武区板章胡同小学原为安溪会馆馆所。1999年9月,将《闽中会馆志》一卷、二卷有关安溪会馆及李光地传记原文复印和经抄录整理的房地产史料编印成《北京安溪会馆》一书,约5万字,以收藏存史。
  《安溪茶叶大观》 2002年1月开编,是年8月由国际华文出版社出版。凌文斌、李启厚编著。全书分为8篇,全面、系统地叙述安溪茶史、安溪名茶、茶叶绿色食品、乌龙茶采制、乌龙茶品饮、乌龙茶功能、乌龙茶应用、茶文化和安溪茶叶企业等,融史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丰富安溪茶文化。全书18.5万字,彩色插页32码,大32开精装本,印数3000册。2007年7月,该书再版,书名改为《中国安溪乌龙茶》,由海风出版社出版,印数5000册。
  《安溪人实用手册》 2002年10月启动,2003年7月由国际华文出版社出版。主编凌文斌、副主编林荣祖。全书共设18章,简明、系统地介绍安溪的历史文化、名山胜景、民俗风情和投资置业、法律服务、婚姻家庭等办事指南和生活指南,是一部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便民式手册。全书30万字,大32开本,印数3000册。
  《凤山采璞——安溪方志选粹》 2003年5月启动,是年8月出版。主编凌文斌。该书是从历期《安溪方志通讯》中精选58篇文章及新撰5篇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分史料杂谈、人物春秋、名胜风景、专题研究、风光游记、民间传说6个部分,16万字,大32开本,印数1000册。
  《安溪寺庙大观》 2003年1月开编,2007年6月由海风出版社出版。主编凌文斌、副主编李垦艺、郭月欣。该书重点选介安溪境内350多座寺庙庵堂、宫观岩洞,其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奉祀神祇、文物古迹、民间传说、民俗风情、历代诗联及各地分炉情况等。融知识性、史料性为一体。全书40多万字,大16开精装本,印数1000册。
  《安溪寺庙楹联选集》 2004年1月,县方志办在收集、整理《安溪县寺庙大观》资料时,先后遴选安溪600多座寺庙近2000副楹联,汇编成《安溪寺庙楹联选集》一书。主编凌文斌。全书约16万字,大32开本。
  《安溪名产大观》 2004年1月启动,2005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凌文斌,副主编李启厚、郭月欣。全书设7章,荟萃安溪六大名茶、十大名果、十六种矿产、九种名优农产品、五种林产品、六种畜禽产品、十一种水产品、十三种地方名优特产和湖头七种风味小吃等名优特产品精华。全书20万字,大32开精装本,印数2000册。
  《安溪志苑集萃》 2005年9月启动,是年11月出版。主编凌文斌。该书精选2003年以后《安溪方志》第17期至20期刊载的43篇文章,并新撰9篇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分为今日茶乡、名胜古迹、人物春秋、志苑纵横、民俗风情、民间传说、编纂研究7个部分,18.4万字,大32开本,印数1000册。
  《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 2005年12月启动,2006年4月由海峡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李宗垣、凌文斌合编。全书详细地介绍安溪铁观音的采制工艺、审评技艺、收购拼配与贮藏、品饮艺术、铁观音茶王赛等,并附录茶文化基础知识、六大茶类与中国名茶、证明商标、绿色食品、原产地域保护规定等,是一本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的专业读物。全书16万字,大32开本,印数5000册。
  四、机构
  1985年3月,安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成立,下设办公室,为县政府正科级事业单位。1988年1月,安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更名为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2004年8月,安溪县志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简称县方志办),内设综合股、辅导股和编辑股,编制8人。主要负责编纂《安溪县志》《安溪年鉴》、整理旧志、搜集、保存地方志文献和资料等。至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1985—2007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名誉主任均由县委书记兼任,主任均由县长兼任,设副主任若干名。
  第二节 档案
  一、档案馆
  (一)馆库建设
  1991年,县档案馆库房面积1465平方米,除湿机2台。1997—2001年,投资25万元,对档案馆库房顶层进行隔热处理,改造馆门,配备空调机8台、除湿机8台、密集架29列109节。2002年9月,添置密集架21列。至此,档案馆库房全部用铁制档案装具代替木制档案装具。2007年,加盖库房顶层彩板140多平方米,并对楼顶进行防水处理;库房里空调机增加到15台,办公、档案管理电脑12台。
  (二)考评定级
  1995年12月,市档案局开展档案馆定级考评,县档案馆以85.9分通过省一级馆考评验收。1996年1月,县档案馆被省档案局批准为“八五”期间省二级馆。1999年7月,县档案馆以96.25分的高分通过省、市档案局档案馆等级认定联合考评小组的验收,在全市县(市、区)中第一个通过“九五”期间省一级馆认定。
  二、档案管理与利用
  (一)接收与保管
  档案接收 1991年初,县档案馆收藏各门类档案25685卷,资料7469册。1997年,接收县委、县政府及县商业局、县经委等文书档案1755卷。1998年,接收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档案室保管的年满10年的文书档案11407卷(其中,21个乡镇6107卷)。2002年,接收县直单位及各乡(镇)69个全宗到期档案4012卷。2003年,接收县委、县政府等50个单位文书档案3049卷及各乡(镇)土地延包登记档案2347卷。2006年,接收县国土局、人事局及各乡(镇)等69个全宗档案4572卷。2007年,接收县委、县政府、县委办、组织部等单位文书档案1916卷。
  档案征集与寄存 1991—2007年,征集进馆的档案资料主要有《安溪县志》(1990版)原稿63卷,各级领导及名人为第一、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所题(作)的联、诗、词、字、画等113件,安溪高甲戏剧团《凤冠梦》《玉珠串》等脚本,社会捐赠族谱25姓107册,累计283卷(件、册)。寄存的有大坪乡萍州村国务院奖状一张,县皮革厂、县食品厂、县瓷厂、县农械厂、县化肥厂、县耐火砖厂、县造纸厂和龙湖开发区、城西开发区、尾寮开发区、后垵开发区、新安西路(俗称三十六米大街)工程指挥部等文书档案361卷(其中永久212卷、长期149卷),会计档案7127卷,基建档案101卷。
  档案保管 1991年至1998年5月,档案管理一直按县委系统、县府系统、群团系统、区委区署、县直有关单位等门类进行管理,给档案编目、统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带来很多不便。1998年6月后,县档案馆大力进行档案管理改革,实现全宗管理档案的目标。至2007年底,县档案馆共有163个全宗(其中明清档案全宗,现暂空;县革命委员会全宗,为全宗汇集;区委、区署全宗,为联合全宗)。
  档案保护 1991—1998年,县档案馆制订《安溪县档案馆消防安全预案》,明确安全责任和人员分工。档案馆各楼层配备消防栓、灭火器,档案装具采用防火的铁皮箱柜。聘用门岗保卫1人值护,同时在各楼层安装红外线探测仪。建立档案查阅登记、进出库房人员登记等一系列保管制度。聘请县粮食局熏蒸专业队进行熏蒸处理。修裱破损档案8120卷。鉴定短期到期档案4149卷。2001年,重新鉴定3876卷短期到期档案,经县委批准,2002年4月由白新旺主持销毁。17年间,县档案馆长年坚持恒温恒湿保护,坚持档案安全检查和档案保管情况检查,坚持设备设施变化情况及档案室分布情况的统计和上报,保持档案保管安全无事故。
  (二)开放与利用
  档案开放 1991年,坚持按《档案法》规定,档案经解密划控后,向社会开放945卷。1995—1998年,形成专门目录,开放15678卷(至此,所有民国时期档案全部开放)。1998年,开放县委、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等44个全宗(1949—1967年3085卷)。17年累计开放档案31928卷(册)。
  档案利用 1991年,档案利用坚持为领导工作决策、修史编志、解决各种纠纷、勘界、办证等提供历史凭证服务。1992年,桃舟乡林场连林与山洋角落因发生林权纠纷到县档案馆查阅1952年的土地证档案,通过查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平息近10年的纠纷。是年,县政府和县邮电局组织兴建万门程控电话,需设计管线布网,由于县邮电局档案室及时提供1989年绘制的《市话管线竣工图》和《市话电缆竣工图》,节约资金1.2万元,经济效益403.92万元。1994年11月,县档案馆开发房地产档案为房地产普查工作服务,获“福建省档案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果四等奖”。2001年12月,县(铭选)医院综合档案室开发利用医疗科技档案信息取得成效,获县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10月,县邮政局“科档为凭,挽回经济损失项目”获“1999—2000年度福建省档案信息开发成果四等奖”。至2007年底,县档案馆建立现代化文件利用中心功能模块数据库,共录入文件级目录943279条,案卷级目录55096条,档案管理利用数字化、微机化;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年均接待查询1339人次,利用档案资料1874卷次。
  三、档案监督与指导
  (一)档案执法检查1993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组成安溪县档案执法检查小组,第一次开展全县《档案法》执行情况检查,抽查县人行、县粮食局和虎邱、官桥、湖头、蓬莱4镇等,情况良好,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市档案局报告。1996年12月,县档案局组成2个执法小组,对县直机关和部分乡(镇)等22个单位进行执法检查,90%的单位情况良好。1998年5月25日一6月4日,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县档案局联合组成2个档案执法检查组,重点检查县直机关18个部门、10个乡(镇)、2个事业单位贯彻执行的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向全县通报。2002年9月19日—23日,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县档案局制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执法评分表》,对县审计局、公安局、信用联社、供销联社和虎邱、官桥、蓬莱、参内等乡(镇)进行执法检查、评分,并将检查情况通报全县,县审计局、虎邱镇分别获得98分和92分的好成绩。
  (二)档案管理达标建设
  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达标建设 1993年10月,县人行档案室率先通过省级先进档案管理验收,为全县首家银行档案管理省级先进单位。1997年11月,县(铭选)医院档案室通过省级先进档案管理验收,为全省首家医院档案管理省级先进单位。2002年10月,县公安局湖头派出所档案室通过省级先进档案管理验收,为全省首家公安基层派出所档案管理省级先进单位;12月,县委组织部干部档案室通过国家干部档案管理一级标准验收,为全县专业档案管理的最高等级。至2006年,县公安系统24个档案室通过省级先进档案管理认定,获得档案管理达标“全面红”。15年间,全县共有42个机关单位档案室通过省级先进档案管理认定,9个机关单位通过复检;11个事业单位档案室通过省档案管理一级标准认定,6个单位通过复检。3个专业档案室(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县教育局干部档案室)通过专业档案管理等级认定(其中,国家一级标准1个,国家二级标准2个)。
  企业档案管理达标建设 1991年,安溪茶厂率先获县第一家省级先进档案管理企业。4月,县邮电局通过省级先进企业档案管理验收。2001年12月,县邮政局企业档案室通过国家二级标准认定。17年间,全县有3家企业档案室通过档案管理等级认定(其中,国家二级标准1个,省级先进2个),2家通过复检。
  (三)村级建档
  1996年,县档案局根据县政府《关于加强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村级建档“二五三”规划(每年依次完成20%,50%,30%)。至1998年,县档案局以凤城镇先声居委会为村级建档试点,完成全县457个村(居)22265卷的建档任务,其中,村级文书档案5071卷(永久4311卷、长期746卷、短期14卷),会计档案17194卷(永久75卷、长期1200卷、短期5669卷)。在村级建档中发现部分明清代档案,使安溪的档案历史从民国19年(1930年)向前推至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1999—2002年,开展村级建档回头看和档案合格村认定工作。
  四、机构
  县档案局(馆) 1991年,安溪县档案局(简称县档案局)、安溪县档案馆(简称县档案馆)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内设管理利用股、业务指导股、档案编纂股,编制11人。1997年8月,局、馆合并为县档案局(馆),改为县委直属的事业单位,内设秘书、监督指导股、管理利用股,编制12人。2002年4月,撤秘书设办公室。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
  县直档案室 1991年,县直机关共有档案室88个。1999年5月,县委组织部干部档案室成立;7月,县人事局干部档案室成立。2000年1月,县教育局干部档案室和县建设局城建档案馆成立。2007年,县直机关副科级以上单位档案室105个,专业档案馆(室)4个,专兼职人员109人。
  基层档案室 1991年,全县有基层档案室49个,其中,乡(镇)25个,厂矿18个,医院3个,学校3个。2007年,基层档案室529个,其中,乡(镇)24个,公安派出机构档案室26个,学校4个,厂矿及“三资”企业18个,村级档案室457个,专兼职人员529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