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播 电视 影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66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广播 电视 影像
分类号: G229.275.7
页数: 8
页码: 810-817
摘要: 本章记述了1997-2007年福建省安溪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广播事业 电视事业 安溪县

内容

1991年,安溪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快。广播从调频传输信号到无线传输信号,广播网络从单向网络到双向交换网络;有线电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输模拟信号到模拟、数字信号混合传输。至2007年,广播有4套节目采用光缆传输,全县覆盖率达98.3%;电视实现中央、省、市和自办节目共34套,城区实现传输数字电视节目145套,有线电视网络遍及全县24个乡(镇)、344个村(居),用户达11万多户,覆盖率达97.8%。广播、电视栏目不断改版、创新,以新闻、社教、文艺、经济、服务栏目为主;电影、音像事业不断发展,给广大视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第一节 广播电视
  一、广播
  (一)有线广播
  1991年起,全县公路主干线拓宽改造渐成热潮,沿公路布设的广播专用线杆相继迁移并受损,有线广播信号传输时续时断。1994年,全县有线广播主干线路严重破坏,信号无法传输,有线广播终止。
  (二)调频广播
  1993年4月,清水岩转播台开始运行,全县大部分乡(镇)广播电视站接收清水岩调频发射频率
  94.6MHz(兆赫)的广播信号后,再转播到各个乡村角落。1994年10月,经广电部批准建立县人民广播电台。1995年1月1日,县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全天播出时间由原来6小时30分钟延长至8小时30分钟。10月1日起,播出时间由原来全天三段式改为二段式。1997年5月,县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有线电视共缆传输(共缆频率100MHz)。是年6月,清水岩转播台调频广播接收到电台信号源(频率94.6MHz),受到严重杂波干扰,改用频率104.5MHz发射。
  1998年2月,县广播电视台继续开办1套广播节目和1套电视节目,播出呼号:安溪县人民广播电台、安溪县电视台,广播技术参数不变。1999年3月,采用光缆传输县广播电台节目信号到清水岩转播台,经JvC调频接收机解调后转播。2003年10月1日,全天播出时间为15小时,并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同缆传输调频广播节目。2004年2月,广电总局同意县广播电台扩大调频发射功率,由
  0.1千瓦调为0.3千瓦。2005年2月,调频广播发射机功率由300瓦增至1000瓦,配备主备机;4月,县广播电台音频工作站开始试播,共有7名播音主持人。节目播出时间延长到17小时,设有20档栏目,首次开通声信平台两档直播互动节目。清水岩发射台发射功率提高到1000瓦,可覆盖全县境内24个乡(镇)和周边部分县(区)。广播节目信号与电视(数字)节目共缆传输。2006—2007年,播出时间延长到18小时30分钟,增设一档互动直播节目和新辟3个专题栏目。
  (三)采访编辑
  1991年,有线广播以转播为主,自办节目主要是新闻和专题两部分。由于采编人员较少,采写的新闻稿件占用稿量比例不大,大量是通讯员来稿和报纸摘要。1996年,采编人员采写的新闻报道,大都是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并实行广播、电视稿件合用。采访稿件,早期为访谈笔录文字稿。1997年,采用现场同期声采访录音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现场感和真实性。采写体裁主要有:简讯、消息、通讯、评论、录音报道等。至1998年,播出新闻18384条,播出专题408期。被市人民广播电台采用208条,省人民广播电台采用256条。是年,由于编播人员变动较大,自办节目时增时减。1999—2004年,播出新闻10648条,播出专题804期,被市人民广播电台采用382条,省人民广播电台采用100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9条。2005年,调整充实编播人员,自办节目逐渐丰富。2005—2007年,播出新闻6804条,播出各类专题3078期,被市人民广播电台采用48条,省人民广播电台采用68条。
  (四)播出节目
  1991年,除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和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外,还开设“新闻”“法制园地”“青年之友”“为听众服务”“农家生活”“理论与实践”“小星星”“每周一歌”“文艺节目”“音乐节目”“文学节目”“广告与音乐”“天气预告”“广播体操”等自办节目。1994年3月,节目设置进行改版,原来6个专题节目合并为一档综合性节目,即“城乡综合节目”,内辟空中论谈、农业技术、农技信息、“三胞”生活、婚恋家庭、卫生健康、法律法规、法律咨询等小栏目;文艺节目设有“你喜爱的歌”“音乐”“歌曲欣赏”“文学”“曲艺”“戏曲连续广播”等,其中,“城乡综合节目”始设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栏目名称为“农家生活”),一直沿用至今,每周一期,每期播出3次,每次10分钟,深受农民听众喜爱。2005年,开设听众互动类节目,听众直接参与节目主持人互动交流,提高收听率,取得较好效果。至2007年,县广播电台采编人员作品先后获得省广播优秀节目奖一等奖3件,二等奖2件;获市广播优秀节目奖一等奖11件。林培真、李永胜制作的戏曲节目“高甲戏《玉珠串》艺术设计欣赏”获中国广播奖1995年度“广播文艺”戏曲三等奖、全国优秀戏曲节目评选特等奖。
  (五)设施建设
  广电大楼建设 1991年,县广电局设在县城后楼。2000年初,因旧城改造,县广电局迁到沼涛图书馆。2003年2月,在城区工贸区永安路中段(安溪火车站旁)兴建县广播电视中心大楼,投资2000多万元,建筑面积7168平方米。2004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
  广播设施建设 1991年,有线广播线网部分受损,盘式机器设备老化落后。7月,投入资金添置卡座机、高频发射机等设备,采用盘式、盒式磁带录播节目,有线、无线传送双线并行使用。2004年,投入39.8万元,建设广播电台数字音频工作站,实现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2006年,投入161.2万元,建设300个建制村“村村通广播”项目。至2007年底,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98.3%。
  二、电视
  (一)无线电视
  1991年,全县无线电视播放主要依靠蓬莱镇清水岩、长坑乡达摩岩、芦田镇芹草洋3个转播台转播中央、福建、泉州电视台一套节目。1992年,有线(闭路)电视逐渐普及后,采用天线收视的用户逐渐减少。
  (二)有线电视
  1990年,电视共用天线在整个城区的楼宇屋顶遍布林立,严重影响市容市貌。1991年,县广电部门技术人员尝试建设有线电视。在县广播站开始设置有线电视前端,网络从县城天平路、八三一路至先声北区。至2007年底,已设立由播出总前端、乡(镇)分前端、光缆干线和分配网络系统4个主要环节组成的有线电视网络。电视传输节目由14套发展到能接收中央、省、市和自办节目计34套、广播节目4套、城区传输数字电视节目145套,网络带宽从300MHz发展到860MHz,网络遍及全县24个乡(镇)、344个村(居),最远的感德镇尾厝村110公里。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16863户。
  (三)采访编辑
  1993年,县电视台开办初期,由于人员少,设备不足,许多电视新闻由有关部门提供新闻画面、撰写新闻稿件。采编手段较为简陋,播出的新闻节目带是索尼3/4英寸KSP录像带,播音员不出头像,采用口播。1995年7月,试行播音员出头像播音。2001年,对播音员进行普通话、着装、化装强化训练。2004年11月,投入82万元安装电视制作非线性编辑自动播出系统,实现新闻、专题、广告制作和播出数字化、网络化,提高自办节目制作质量。至2007年,县电视台与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县政府办公室、教育局、计生局、农业局、安溪一中、县实验小学等机关、学校建立通联关系,并为公安机关等培训通讯员,邀请市电视台编辑人员为县电视台记者、通讯员授课,开展评稿活动,提高采编质量。全县有电视台记者45人,通讯员96人。县有线电视台播出新闻19129条,其中,被市电视台采用1764条,被省电视台采用312条,被中央电视台采用30条。
  (四)播出节目
  1991年,县电视台播出节目大都是转播中央、省、市电视台节目。1993年12月,首播自办节目“安溪新闻”,由采编人员制作的《安溪县第八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首期第一条新闻。1994年12月,首次实现现场直播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实况暨文艺晚会。至1995年2月,“安溪新闻”每周播出1期,播出时间长短不一;是年3月至1998年9月,改为每周播出2期,每期5分钟一10分钟。1998年10月1日起,改为每周播出3期(星期二、四、六)。1999年12月始,每期播出时间10分钟—15分钟,同时推出自行设计的县电视台台标。2000年1月,创作《相约荧屏》台歌,被省电视台公共频道录为“每周一歌”播放;3月,与县气象局联合试播气象服务“天气预报”节目;5月,开播“龙腾凤起”专题节目。2002年2月,新闻改为周一至周五天天播出,此举被兄弟县(市、区)电视台借鉴;同时,开播“一周要闻”;“龙腾凤起”栏目改为“周末点击”,内辟政协委员风采、劳动者风采、巾帼风采、安溪儿女、火红青春、茶乡警讯、小康故事、健康之窗小栏目。2002年12月,首次采用光纤传输,现场直播中华茶产业国际合作高峰会实况。2003年8月,与县委党员电教中心联合开播“茶乡党建”专题节目。2007年,“安溪新闻”首播时间为20时,重播为22时30分、翌日7时30分、12时30分、18时30分。
  (五)设施建设
  1.无线电视转播设施建设
  1993年,设立清水岩转播台。1995年,转播台转播泉州电视台节目的功率提高到500瓦,并建设一座21米高的发射塔。1998年,配发转播福建电视台节目的10频道固态发射机1台,功率50瓦。1999年,从清水岩生活区架设长1.5公里的光纤到发射区,由光接收机接收,经解调中央电视台一套、福建电视台一套、泉州电视台一套信号源送至电视发射机,解决使用开路接收信号源易受杂波干扰问题。2002年,配发转播福建电视台节目的10频道固态发射机1台,功率300瓦。
  2.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建设
  网络联网 1996年,安溪架设有线电视第一条光缆线路,设计15芯,官桥、龙门各4芯,预留虎邱、西坪、芦田、龙涓、大坪8芯。12月,建设县城到官桥沿公路水泥杆路,架设光缆长13.9公里;开通县广电局有线电视前端机房到官桥广电站有线电视信号。1997年3月,从官桥联网到龙门,光缆长8.2公里;从县广电局有线电视机房直通2芯到龙门,2芯在官桥对接,设备与官桥一样。12月,建设县城到湖头沿公路水泥杆路,架设魁斗、蓬莱、金谷、湖头光缆线路,其中,魁斗、金谷、湖头各4芯,蓬莱6芯。投资300万元,对全县有线电视小片网络进行收归、升级改造、联网建设,其中,龙门镇龙门村的有线电视网络为全县首个收归的村级小片网络,官桥、魁斗、金谷、蓬莱、湖头、参内小片网络相继收归、改造、联网。在华侨资助下,从官桥广电站架设一条2芯缆到官桥镇善坛村,实现全县首个村与县联网。
  1998年1月,完成湖头线联网,开通有线电视信号。6月,与泉州市有线电视传输中心共缆建设县城到墩坂光缆线路,架设圆潭到参内支线,开通圆潭村有线电视信号,在圆潭村开通全县首个村级光节点。1999年11月,搭挂中国联通安溪分公司杆路,架设官桥到龙涓有线电视主干线,光缆长54.63公里,途经虎邱、西坪、芦田,中继站设在虎邱广电站。是年,全县设虎邱、湖头、长坑3个中继站。12月,城厢镇经兜村建成全县首个采用集中供电方式有线电视分配网络,提高网络质量。2000年5月,建设县内北线最长有线电视杆路光缆干线,全长137.56公里,覆盖湖上、剑斗、感德、长坑、蓝田、祥华、尚卿乡(镇);9月,开通有线电视信号。
  2001年,投资300万元,完成虎邱、西坪、尚卿、芦田、龙涓、大坪、湖上、剑斗、感德、长坑、蓝田、祥华乡(镇)小片网络收归、改造、联网。2003年1月,架设湖头分前端至白濑乡政府有线电视光缆线路;7月,架设祥华到福田光缆干线;11月,架设感德到桃舟光缆干线;12月28日,全市最后一个联网乡——桃舟乡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启动,至此,全县完成白濑、福田、桃舟最后3个乡小片网络收归、联网。至2007年底,全县有线电视已联网364个村(居),其中,联网188个,改造109个,主干线改造67个。有线电视杆路长694.15公里,光缆联网1201.25公里,芯长17489.82公里。
  双向网建设 2000年1月,从县城西门大桥到南门大桥沿溪堤埋设2孔直径110厘米、长568.8米有线电视专用管道,实现首次有线电视网络双向网建设。2003年10月,投资105万元建设城区有线广播电视主干光缆工程,建设光节点47个,光交接箱13个,光缆皮长4.86万米,芯长162.22万米。2004年1月,在城区龙苑小区建设全县首个广播电视宽带综合网双向同轴分配网工程。2005—2006年,投资3000万元,建设城区有线电视双向综合信息网及完成乡村有线电视主干线建设等项目。至2007年底,建设有线电视端口21402个,专用管道沟长52850米,管长89442米。
  中心机房建设 2004年,投资300万元,在县广电中心大楼建设广播电台直播机房、电视新闻演播室、电视线性编辑室、电视非线性编辑室、广告非线性编辑室、播出机房、有线传输机房、不间断电源(UPS)机房、通信机房、数据机房,计2000多平方米。2006年11月,在城区龙湖世纪花园启动全县首个有线数字电视平移。2007年,数字电视整体平移继续推进。
  3.“村村通”工程建设
  1998年6月,西坪镇盖竹村安装全县第一套“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解决该村长期收不到电视节目信号问题。是年6月至2004年,县广电局先后投资3528万元,建设建制村27个、100户以上自然村70个、50户—100户自然村197个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07年,蓬莱镇蓬星村试验安装无线数字电视MUDS发射机,频点为传输32套电视节目、5套广播节目。
  第二节 电影音像
  一、电影
  (一)管理与发行
  1991年,县电影公司对县影剧院实行“承包收入、超额奖励”,对农村电影队实行“承包基数、超场奖励”办法;16毫米电影机安装计时器计数放映场次。1994年,采取电影院、电影队合一承包,缓解供片、收入矛盾。1995年,全县各电影院、队实行“全奖全赔”承包办法,终止使用计时器。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后,35毫米影片发行由月排片供应改为市场购买供片,基层影剧院陆续停业;16毫米影片由县电影公司购买发行。1999年,实行“按区域定员、定任务,人员自由组合,地区自己选择,队长由公司指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办法,县影剧院实行“全奖全赔”的经营办法。2000年,采取“月排、季度排”的排片方式,电影队根据放映需要随时到县电影公司借片。35毫米影片由县电影公司临时向市电影公司租片,县电影公司只无偿提供16毫米影片给各影院,以补充35毫米片源不足。
  2003年起,实行人事由县电影公司统一安排,采取“定人员、定任务、定区域、队长责任制”的农村电影放映管理办法,坚持农村16毫米影片交接、每季度通报一次影片管理情况、一年一度进行电影机年检年审制度。该管理制度是全省电影系统县级电影公司唯一的制度。2004年,投资10万元装修县影剧院。2005年起,县电影公司对县影剧院实行“安排人事、下达任务、监管财务”的经营办法。2007年,制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管理办法,组织全县放映员培训、学习数字电影放映技术。
  (二)放映
  1991年,在电影放映时插映自制幻灯标语,宣传计划生育、人口普查、禁“黄赌毒”、科技兴农、消防安全等知识。举办中共建党70周年献礼影片展映和“革命传统教育电影周”会映,上映《焦裕禄》《周恩来》等影片。全县共上映献礼影片13部,放映532场,观众54万人次;县影剧院被文化部授予“建党70周年献礼影片展映活动优胜集体”称号。
  1997年,开展送电影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1999年,举办“新中国成立5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月”。2000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8周年,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2000年起,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活动,每学期放映2场—4场;每年配合县科协举办“科技活动周”放映科教影片。2004年,举办“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电影展映”,上映《百色起义》《挺进中原》《浴血太行》《邓小平》等影片。2005年起,每年与县关工委联合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年宣讲活动,在每个乡(镇)选择1所中学或小学公益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是年4月,县电影公司被泉州市文化局、人事局授予“2003—2004年全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06年,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开展“优秀电影进社区”公益放映活动;在“平安安溪”建设活动中,全县开展电影专场下乡放映,插映平安建设宣传标语,宣传农村平安建设成效。至年底,全县放映电影11.8万场,观众9535万人次,2007年,县电影公司投资6万元购买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开展数字电影进农村、进社区公益放映活动,共放映电影6646场(其中,公益放映432场,含数字电影82场),累计观众112万人次,基本实现全县农村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
  (三)机构与队伍
  1991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简称县电影公司)为全民自收自支单位,下设办公室、财务室、机修室、器材室、片库、发行部,辖全县16毫米流动电影放映队36个,影(剧)院10座,人员95人。2007年5月,县电影公司加入泉州闽南农村数字院线、福建省中兴农村数字院线,成立农村数字电影经营部,由县电影公司人员兼职。至年底,全县正常开展电影放映的影剧院1座(安溪县影剧院),流动放映电影队21个(其中,国有电影队16个、个体电影队5个),人员48人(其中,干部2人、职工21人、临时工25人)。
  二、音像
  1984年,县木偶剧团购买1台进口小1/2录像机,在县总工会一楼大厅放映录像营业。短时间内,全县开设60多家录像放映室。有些录像放映室为谋利,放映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的录像片。县成立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县广播站具体负责音像市场管理。1991年,县广电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音像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收缴非法VCD12500片、录像带29209盒、录音带60828盒,取缔非法录像放映室5家、非法翻制音像制品店8家、非法销售摊点135家。清理整顿后,全县具有许可证的录像放映室20家、音像制品零售店89家。1997年,县广电局内设音像管理部,负责全县音像市场管理、经营单位的审批及音像制品邮寄的审查。2001年,全县录像放映点18家,代客录音点58家,音像制品零售点56家。是年6月,全县音像市场由县文化体育局管理。
  2002年,县“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开展专项治理,收缴非法音像制品6000多张(盒)。是年,全县注册登记录像放映点8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33家。2003—2004年,开展打击侵权盗版音像制品专项活动,重点打击非法翻制、销售《功夫》《天下无贼》等音像制品对象。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000多张(盒),取缔无证经营音像制品店20多家,审批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2家。2006年,出动810人次检查音像制品录放销售情况,规范文化市场秩序。2007年,查处2家无证录像放映点。
  第三节 机构
  一、县级机构
  (一)县广播电视局
  1990年4月,安溪县广播站更名为安溪县广播电视局(简称县广电局),编制3人,下设县广播站和18个乡(镇)广播放大站。1993年3月,安溪县有线电视中心成立,隶属县广电局,为事业单位,人员从县广播站内部调剂。1995年11月,安溪县广播电视服务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10月,县广电局更名为安溪县广播电视事业局(简称县广电局),事业编制5人,实行自收自支。
  1998年3月,县政府决定县广电局、县广播电视台实行“局台合一”,其职能、人员编制、经费渠道及数额没变。内设办公室、总编室、广播节目部、电视节目部、事业部、广告部、播出部、财务部、音像管理部,撤销县有线电视中心,事业编制62人。1999年12月,广播节目部、电视节目部分别更名为专题部、新闻部,撤销县广播电视服务有限公司。2000年1月,安溪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成立,隶属县广电局,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县广电局内部调剂。2004年4月,音像管理部更名为社会管理部。2007年,县广电局内设办公室、总编室、专题部、新闻部、事业部、广告部、播出部、财务部、社会管理部,事业编制62人。
  (二)县人民广播电台
  1991年,延续安溪县人民广播站。1994年10月,经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安溪县人民广播站改为安溪县人民广播电台。1998年2月,县人民广播电台与县有线电视台合并为县广播电视台。
  (三)县有线电视台
  1994年11月,经广电部批准,成立安溪县有线电视台。1998年2月,县有线电视台与县人民广播电台合并为县广播电视台,并重新注册登记。3月,县广播电视台与县广电局实行“局台合一”。
  二、基层机构
  (一)乡(镇)广播电视站
  1991年,全县乡(镇)广播放大站18个。1994年12月,全县24个乡(镇)广播放大站,更名为广播电视站,编制70人,经费由县财政差额补助。2000年5月,全县24个乡(镇)广播电视站统一由县广电局管理,其性质、经费渠道没变。2004年4月,乡(镇)广播电视站统称安溪县广播电视事业局广播电视站,全县广播电视站由24个精简为19个,编制由70人精简为56人。至2007年,机构、编制没变。
  (二)广播电视发射台
  清水岩转播台 1993年4月,经省无线电委员会批准,设立清水岩转播台,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发射频道DS—1,功率50瓦,执照号码FTV3008;转播福建电视台一套节目,发射频道DS—
  10,功率50瓦,执照号码FTV3010;泉州电视台,发射频道DS—6,功率50瓦,执照号码FTV3009。
  至2007年,转播频道没变。
  达摩岩转播台 1997年8月,设立长坑乡达摩岩转播台,转播泉州电视台一套节目,功率50瓦,发射机配有主备机。2007年7月,达摩岩转播台遭受雷击,设备破坏,工作处于瘫痪;9月,长坑乡与县有线电视光缆联网,达摩岩转播台停止工作。
  芹草洋转播台 1998年6月,设立芦田镇芹草洋转播台,信号源采用开路接收清水岩转播的6频道或泉州转播的3频道。2002年4月,因信号源干扰严重,无法正常转播,经市广电局批准,芹草洋转播台拆除。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