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地震监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652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地震监测
分类号: DF37
页数: 2
页码: 802-803
摘要: 本篇记述了安溪县教育科技、地震监测的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教育科技 地震监测

内容

第八节 地震监测
  一、地震观测
  (一)观测站建设
  安溪魁斗水氡观测站
  1980年建,位于魁斗镇佛仔格村鼓顶温泉点,北纬25°27′,东经118°27′,海拔90米,泉温60℃左右。1981年,对温泉点进行简易改造。1986年4月,经省地震局批准,再次按规范要求对温泉点进行改造。是年7月1日始,正式按规范要求进行观测,主要观测项目有水氡、流量、水电导等。观测项目纳入区域地震台网,参与全省地震观测资料质量评比。2000年12月,由于该站周围环境遭受破坏而停止观测。
  安溪县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站
  2000年建,位于县政府大院内,北纬25°03′51“,东经118°10′91”海拔40米。观测井深102.2米,开孔口径■168毫米,终口径孔■108毫米,主要破碎裂隙在66.98米—71.85米。2001年1月开始模拟观测。2003年2月,安装数字化LN—3水位仪、SD—3A气氡仪、
  SZW一IA水温仪。2003年6月,福建省地震局组织专家组对安溪地震办地下流体数字观测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是福建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也是泉州市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测井井位合理,成井工艺可行,观测设备先进,观测数据连续可靠,整体建设符合中国地震局《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要求。
  (二)观测报告
  1991一2007年,模拟观测项目有水氡、气压、流量、水温、碳酸氢根、氟离子、pH值、电导率、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锂离子、氯离子、游离二氧化硅、雨量等。数字观测项目有气氡、水位、地热、水温、气温、气压、雨量等。模拟观测资料以原始记录本、月报表、年报表等纸介质形式产出和保存,资料存放在县档案局。数字观测资料的传递、上报,由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市地震局电话拨号收取数据,磁盘存储。
  二、地震测定
  1992一2007年,根据省地震台网测定,县内先后发生ML1.0级以上地震61次,其中,ML2.0级一ML2.9级地震21次,ML3.0级以上地震4次。县外发生ML4.0级一ML7.6级地震23次,波及安溪产生不同程度震感,其中,对安溪影响较大有两次:1994年9月16日14时20分,在东山县东南海中北纬23°0′,东经117°5′,发生ML7.3级地震,安溪震感强烈,个别房屋出现裂缝,安溪六中、安溪二中部分学生因地震时惊慌失措而逃离教室,受伤20多人。2007年8月29日7时28分,在永春县一都镇北纬25°30′,东经117°48′,发生ML4.5级地震,安溪震感强烈,感德、桃舟一带房屋摇晃,个别屋顶瓦片掉落。
  三、地震科研
  1991一2007年,县地震办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取得一些成果。《魁斗温泉水化学地震前兆观测》,获县政府1992一199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地下流体数字观测项目》,获县政府2002一200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谢志平、陈园田先后在《福建地震》《华南地震》等刊物发表论文5篇。
  四、机构
  1991—2007年,安溪县地震办编制3人,实有干部3人,为副科级建制。
  2006年11月,县政府下发文件,全县24个乡(镇)各配备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副职领导兼任;345个村(居、社区)各配备1名防震减灾宣传员和速报员,加强地震宏观前兆监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