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63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教育
分类号: G512.3
页数: 22
页码: 768-789
摘要: 安溪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侨胞、港澳台胞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资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充实,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教育“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和教育部达标验收。1999一2003年,教育“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连续5年通过省、市跟踪检查。2004年,启动“双高普九”规划。至2007年,全县形成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县奠定基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关键词: 安溪县 教育科技 教育

内容

第一章 教育
  1991一2007年,安溪县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侨胞、港澳台胞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资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不断充实,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97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教育“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和教育部达标验收。1999一2003年,教育“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连续5年通过省、市跟踪检查。2004年,启动“双高普九”规划。至2007年,全县形成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县奠定基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第一节 学前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91年,安溪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是年秋季,开办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全县共有幼儿园19所,303个班,在园幼儿13857人,教职员工369人。1993年秋季,开办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和湖头慈山幼儿园。1997年秋季,开办县第四实验幼儿园(丽馨幼儿园)。1998年,全县共有幼儿园(含园、点、班)410所,667班,在园幼儿26646人。
  1999一2007年,开展“达标园”和“优质园”创评活动,提高学前教育水平。至2007年,全县有幼儿园116所,803个班,在园幼儿23166人。其中,评为省级优质幼儿园1所(县第二实验幼儿园);评为市级优质幼儿园3所(县第一实验幼儿园、县第三实验幼儿园、县丽馨实验幼儿园),创“市一级达标幼儿园”4所(尚卿科洋幼儿园、城厢墩坂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蓬莱代贤全美幼儿园),创“市二级达标幼儿园”6所(西坪中心幼儿园、龙门中心幼儿园、长坑中心幼儿园、剑斗镇东阳幼儿园、官桥中心幼儿园、龙门济阳幼儿园),评为县级优质幼儿园10所(湖头慈山幼儿园、湖头中心幼儿园、长坑中心幼儿园、城厢中心幼儿园、官桥中心幼儿园、尚卿科洋幼儿园、城厢土楼幼儿园、代贤全美幼儿园8所公办幼儿园,安兰幼儿园、阳光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
  二、学制课程
  1991一2007年,安溪学前教育按年龄段设置小班、中班、大班,部分幼儿园设置学前班,入园的年龄为4岁一6岁,学制3年。1991一1996年,全县幼儿园(班)教学使用全国统一教材,按照《全国幼儿教育纲要》,开设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体育、游戏7门课程。1997—1999年,全县幼儿园(班)教学使用福建省教委编发新编福建省幼儿园教材,开设健康、科学、语言、社会、艺术5门课程。各幼儿园还根据各自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2000—2007年,幼儿园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多元化,课程资源社区化。
  附:幼儿园选介
  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1991年秋,安溪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创办,位于凤城镇凤春路69号,占地面积1979.86平方米,建筑面积3662.80平方米,户外活动面积1524.65平方米,户内活动面积1801.80平方米,人均户内活动面积2.314平方米。园内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按福建省优质幼儿园教玩具配备目录配备教玩具。是年,全园共有13个班,其中,大、中、小班分别为5、4、4个班,在园幼儿714人,教职员工39人。2000年5月,被评为“福建省标准幼儿园”,2005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幼儿园”。并先后获泉州市“文明学校”“优秀家长学校”“绿色幼儿园”“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县“幼教先进单位”“教改课题组先进集体”“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2007年,全园共有12个班,其中,大、中、小班各4个班,在园幼儿659人;教职员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保育员27人。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91年,全县有小学431所,3719个班(含简易班254班,复式班172班),在校学生107092人(含简易班4380人);招新生21168人,毕业生16168人;教职员工4454人,专任教师3640人,其中,公办专任教师2819人,民办专任教师821人。
  1992年,创办城关第二小学,1993年,更名为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是年秋,创办安溪县城关第三小学。1994年,创办安溪县城关逸夫小学。至1998年,全县有小学451所(含31所初小),实现村村有小学,在校学生纯增3.2万人,小学入学率99.71%;小学专任教师5410人,达到任职要求5399人,合格率99.79%;学历达标5166人,达标率97.98%,奠定“两基”达标的师资基础。
  1999年,开展对小学中心校进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2000年4月,安溪实小和沼涛实小被确认为“福建省示范学校”。2001年,撤并小学8所。至2002年4月,城厢中心、蓬莱中心、湖头中心、同美、上山、慈山、东阳、岐阳、金榜、崇文小学被确认为“福建省农村示范小学”。2002一2003年,撤并小学50所。2003年,安溪县城关第三小学更名为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2004年,安溪县城关逸夫小学更名为安溪县逸夫实验小学。2007年,县实验小学迁往新校舍(凤山路北);扩建仙苑小学、上山小学、美法小学、员宅小学、城厢中心小学、土楼小学,并分别更名为安溪县第五小学、安溪县第六小学、安溪县第七小学、安溪县第九小学、安溪县第十小学、安溪县第十一小学。全县撤并小学62所,建设寄宿制小学59所,寄午制小学75所。是年,全县有小学331所(含民办2所),其中,有省级示范小学2所(安溪县实验小学、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省级农村示范小学10所(凤城上山小学、城厢中心小学、城厢同美小学、魁斗东阳小学、蓬莱中心小学、湖头中心小学、慈山学校、虎邱金榜小学、感德岐阳小学、龙涓崇文小学),市级示范小学5所(凤城中心小学、城厢中心小学、金谷渊兜小学、蓬莱进来小学、龙门济阳小学),2527个班(含复式班17班),在校学生70621人,毕业生22411人;教职员工5407人,专任教师5223人,其中,代课教师76人。
  二、学制课程
  1991—2001年春季,全县所有小学学制施行五年制。2001年秋季起,改为六年制。
  1991一1992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自然、地理、历史9门课程。1993年,实施福建省义务教育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程,课程分为3类:学科类10门(包括写字),活动类5门,地方性课程(乡土教材)1门。是年2月,省教委修改小学课程计划,删去地理、历史课程,增设社会课程。2004年起,全县实行新课程,原思想品德改称为品德与生活(1—3年级)、品德与社会(4—6年级),自然改称科学。
  三、教学研究
  1991年,县教育局贯彻省教委《关于改革和加强小学管理若干意见》,开展小学教学教研工作。是年,安溪承办泉州市“两史一情教育”研讨会。1992年,在蓬莱学区召开安溪县农村小学管理工作观摩会。1993年,举办全县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研讨会。1994年,举办全县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讨会。
  1995年,加强教学管理,严格备、教、批、辅各教学环节管理和质量检查。全县教研总课题为“落实课程计划,加强素质教育”,县实验小学等15所学校为该课题实验校。1998年春季,进行小学毕业考试改革,命题权下放学区。1999年,实施小学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取消成绩报告制度和小学生毕业统考,实行《学区常规工作量化评估办法》和《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办法》。
  2004年,加强各学科重点、热点教研,组织教师基本功比赛,评选“教坛新秀”。是年4月,安溪县承办福建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现场会。是年秋,全县小学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
  2005一2007年,深入开展教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比武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县小学语文教研两个国家级课题“小学生语文能力科学评价”(县实验小学)、“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第三实验小学)通过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结题验收,并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沼涛实验小学“涉茶教育系列”、逸夫实验小学“小学实践作文研究”、凤城中心小学“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城厢中心小学“‘自主一互动一探究’阅读教学实验”等4个省级课题通过省普教室结题验收,评为省优秀课题,其中,沼涛实小“涉茶教育系列”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特等奖,第三实小“学生自由习作指导研究”获一等奖,并上报教育部表彰。全县开展20多次学科教学比武活动,8名教师获市级一等奖,23名教师获县级一等奖,6名教师为市级“教坛新秀”,30名教师为县级“教坛新秀”。
  附:小学选介
  县实验小学
  安溪县实验小学前身为安溪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校址为考亭书院(魁星楼)。1991年,该校占地面积6527平方米,建筑面积10946平方米。全校有37个班,在校学生2194人,教职员工109人,专任教师95人。2002年,举行百年校庆。2005年,县政府拨款于凤城镇凤山路106号、108号建新校舍,总投资7500万元,占地面积21504平方米,建筑面积23245平方米,2007年8月迁入使用。2007年,该校有50个班,在校学生2649人,教职员工131人,专任教师127人,其中,本科学历9人,大专学历102人,中专学历20人;1、中高教师6人,小学高级教师67人,省、市学科带头人10人。该校先后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示范校”“少先队全国红旗大队”“省级文明学校”“省示范小学”“省级教育先进单位”“省级科技示范点”“省级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省级绿色学校”等60多项荣誉称号。
  县沼涛实验小学
  1992年,安溪县沼涛实验小学(初名为安溪县城关第二小学,1993年改为今名)由台湾财团法人陈沼涛文教基金会捐资兴建,位于凤城镇河滨北路370号,占地面积7676平方米,建筑面积5724平方米。1992年,全校有6个班,在校学生166人,教职员工25人,专任教师23人。1993年,该校以涉茶教育、英语教学为特色,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进行报道。有12个课题通过国家、省、市级结题验收并获奖,“校本课程开发”获省课程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涉茶教育系列”获省特等奖。2000年3月,该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小学”。2001年,在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中,“茶都小博士”项目代表福建省晋京参加全国少先队体验教育优秀成果展示,获全国优秀课题成果一等奖。2003年,“少儿茶艺”参加全国中小学春节文艺晚会优秀节目评选,获二等奖。2004年,歌舞《采一片新绿送给你》参加全国中小学春节文艺晚会优秀节目评选,获一等奖。2007年,全校有35个班,在校学生1893人,教职员工95人,专任教师93人,其中,小中高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43人;大专以上学历52人,省级骨干教师和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8人。该校先后获“省级文明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少先队工作金奖学校”“省绿色学校”等50多项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少年儿童信息研究基地、省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学校、泉州市课程改革基地校。
  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91年,创办铭选中学、陈利学校、聪明中学。东溪附中升格为东溪中学。是年,全县有独立普通中学32所,附设初中17所,其中,普通完全中学7所,普通初级中学25所,小学附设初中班16所,职校内设初中1所;班级683个班,其中,初中604个班,高中79个班;在校学生31700人,其中,初中27934人,高中3766人;教职员工2160人,其中,专任教师1746人。
  1992年,创办由义中学、举溪中学、霞春中学(均由附中升格)。1993年,创办凤城中学(寄办于沼涛实验小学,1996年更名为沼涛中学)、丰田中学,前进中学、新林中学、罗内中学、光德中学、白濑中学、罗岩中学、吾宗中学、潘田中学(均由附中升格)。1994年,创办珍地中学(附中升格),萍州中学更名为安溪第十九中学。1995年,创办南斗中学、西坪中学、私立毓秀中学(寄办一中)。1996年,创办金榜中学。1997年,创办城关中学(后更名为凤城中学)和长泰中学,仙地附中、镇西附中分别升格为仙地中学和镇西中学。1998年,创办江水学校、衡阳学校和长泰学校(原名长泰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年,沼涛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
  1999年,创办金火中学、庄山学校、进德学校;凤城中学独立开办初中,安溪一中初、高中分离,成为高级中学,安溪十一中复办高中。2000年,龙门中学(原安溪十六中)复办高中。2001年,培文师范学校改制为培文工艺美术学校。2002年,开办泉州师范学院培文实验高级中学。是年,代贤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恒兴中学(民办)初高中开始招生,潘田中学撤销。2003年,代贤中学更名为梧桐中学。
  2004年,镇西中学撤销,铭选中学初中部分离,成为高级中学。2005年,安溪十五中并入安溪职业中专学校。2007年,全县有普通完全中学10所(含民办1所),普通高级中学3所,三级以上达标学校8所,其中,安溪一中为省一级达标学校,铭选中学为省二级达标学校,安溪六中、安溪八中、蓝溪中学、俊民中学、沼涛中学、梧桐中学为省三级达标学校。有初中校48所(含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职专兼招初中,其中,慈山学校、官桥中学、江水中学、凤城中学、金火中学为市级达标学校。初中在校学生63143人,高中在校学生20107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2004年45%提高到65%。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逐年提高。全县初、高中教职员工4920人,其中,专任教师4087人。
  二、学制课程
  1991年,初、高中学制各为3年,课程执行国家教委、省教委颁发的课程计划。至1993年,初中课程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学科。每周总课时量为初一年32节,初二年33节,初三年32节。高中课程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劳动技术等学科。每周总课时量为高一年31节,高二年32节,高三年33节。
  1994年,国家教委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初中必修课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学科,每周总课时量为初一年29节,初二年29节,初三年25节。高中必修课开设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学科,每周总课时量为高一年29节,高二年28节,高三年29节。1997年起,高中部增设艺术欣赏课。是年,实行新的工作时间制,每周课程安排由5.5天改为5天。在课程设置中,各校根据规定安排晨会、班校会、时事政治、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课程,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时间累计每学年2周。
  2001年,初、高中开设信息技术、地方性课程和学校选修课,高中增设研究性学习等课程。2004年,全县初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自主决定使用教材。全县初中语文、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学科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数学、生物使用北京师大出版社教材,英语、美术使用湖南教育出版社教材,物理、化学使用上海科技出版社教材,政治使用广东教育出版社教材。
  2006一2007年,全县高中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组成。学习领域中,高中课程设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社会实践8个学习领域,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学科。每门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实施高中新课改后,英语采用北师大出版社教材,物理采用山东科技出版社教材,化学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教材,历史采用湖南岳麓出版社教材,体育采用华东师大出版社教材,美术采用湖南教育出版社教材,其他学科仍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三、思想品德教育
  1991一1996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爱国主义教育纲要》,开展“两史一情”(中国近代史、革命斗争史、国情)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开展每人捐献“一元钱、一斤粮”活动,支援江苏灾区;开展“奉献零花钱,支援大三峡”捐款活动,全县师生捐款近15万元。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开展“学先辈传统,寻伟人足迹,做‘四有’新人”系列活动。开展“以良好的师德回报社会”和推荐“为人师表”典型活动。
  1997一1999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爱国主义、普法教育。开展庆香港回归活动。开展纪念“五四”爱国运动80周年、“光辉的50年”、迎接澳门回归、声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罪行等活动。全县表彰学雷锋、学刘志珊先进校15所,先进集体300个,先进个人350人;全县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15所,市级文明学校12所,省级文明学校2所;全县中学聘任“治安副校长”,组织学生参加军训33848人。
  2000一2003年,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师德之星报告团巡回报告,开展“走向新世纪”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及批判“法轮功”邪教组织等主题活动。组织师生进行“三五”普法教育,全县各中学设立校园治安特别管护区,部分中学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四五”普法试点校,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活动。
  2004一2005年,启动师生诚信教育工程,建立安溪县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在慈山农校)。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中学生新《守则》、新《行为规范》宣传教育月”活动,全县举办报告会384场次。
  2006一2007年,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重点,举办教师“八荣八耻”演讲比赛。开展“感恩教育”“走进特殊家庭”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我身边的教育故事——成功教育案例”征文评选活动;编写中小学《诚信教育》读本。
  四、教学研究
  1991一1999年,发挥县教研室、县校际组、校教研组及备课组作用,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同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安溪一中、慈山学校英语课开展“张思中教学法”实验,数学课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法”实验。1996年6月,慈山学校被中央教育科
  研所综合研究中心定为实验学校。
  2000一2007年,深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县教育局先后制定《完中互帮互学、携手共进、结对发展暂行规定》《初中学校常规管理评估办法》等文件,开展“学校管理年”“教育科研年”“教育创新年”活动。先后对各校的常规管理、教学教研成效、办学质量进行抽查、考评。举办学校教学开放周、开放日、主题班会、教师业务比武、技能竞赛活动。开展评选“教坛新秀”“中青年优质课”等活动。
  附:中学选介
  安溪一中
  安溪第一中学前身为安溪公立中学,创办于民国13年(1924年),校址安溪文庙明伦堂。1969年9月,该校迁建于凤城镇毓秀路128号。1991年,全校46个班,其中,初中26个班,高中20个班;在校学生2456人,其中,初中1430人,高中1026人;教职员工232人,专任教师174人。1992年12月,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学校”;1999年,该校初中部分离,成为高级中学。2000年5月,被确认为“省一级达标学校”。1997一2004年,李陆大等侨亲捐建科学楼、电教馆、艺术馆、图书馆、吴伯桢教学楼、学生宿舍及食堂,办学条件大为改善。2007年,学校占地面积9.8公顷,建筑面积57222平方米。全校有56个班,在校学生2968人;教职员工216人,专任教师169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53人,中级教师57人。自创办至今,该校培养初、高中毕业生5万多人,考上大专院校1.4万多人,1978一2007年,考上清华大学28人、北京大学25人,高考成绩居全市第一名5人次。该校先后获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省第五届至第十届“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铭选中学
  1991年,由侨胞钟氏昆仲捐资兴建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位于凤城镇河滨西路159号,占地面积8公顷,建筑面积24063平方米。是年,该校有14个班,在校初、高中学生747人,教职员工76人。1996年9月,被确认为“省三级达标学校”。2000年12月,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学校”。2004年,该校初中部分离,成为高级中学。2007年,有42个班,在校学生2439人,教职员工165人,专任教师125人,其中,高级教师32人,中级教师34人。是年,高考上本科线学生数999人。1991一2007年,培养初中毕业生4355人,高中毕业生5349人。该校先后获“省体卫工作先进单位”、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省第五届至第八届“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
  第四节 中等职业教育
  一、普通中等专业教育
  1991一1992年,全县有安溪培文师范学校(1985年,由侨亲施金城捐资兴建,位于龙门镇),福建省泉州慈山财经学校(1989年,由侨亲李尚大、李陆大昆仲捐资兴建,位于湖头镇),福建艺术学校安溪分校(1990年,由县高甲剧团创办)。专业设置有普师、财务会计、外经财务会计、金融、保险、高甲戏表演等专业。
  199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办好泉州慈山财经学校的通知》,决定将该校定为省属正处级建制,由省财政厅主管并委托集美财经专科学校代管。1998年,集美财经学院并入集美大学终止代管,该校由省财政厅直接主管。2001年,安溪培文师范学校改制为安溪培文工艺美术学校,普师专业停止招生。至2001年,该校共培养师范毕业生3194人,填补全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师的缺口。
  2002年,普通中专纳入职业中专教育范畴。2003年,福建省泉州慈山财经学校与集美大学联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开设会计电算化、外贸英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物流管理等专业。
  2007年,省政府决定泉州慈山财经学校划归泉州市政府管理。是年,市政府将泉州慈山财经学校并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该校当年招生570人,毕业学生441人,在校学生1549人,教职员工85人,专任教师55人。1992一2007年,该校共招生4789人,毕业生3025人。福建艺校安溪分校开设专业为茶文化艺术,招生60人,在校学生144人。1991一2007年,该校培养800多名艺术人才。
  二、职业中等专业教育
  1991一1994年,职业中专教育加快发展,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全县有职业中专(含附设职业高中班的中学)7所,招生从1991年872人增至1994年2000人,在校学生4000多人。1995年后,职业中专教育稳步发展。至1998年,全县招生达1601人,职业中专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为1:1.74,在校学生4595人。教职员工313人,专任教师226人。
  1999一2001年,职业中专教育从追求量的发展向追求质的提高转变。全县职业中专开设33个专业,招生2100人,在校学生5320人。经过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办学质量评估,安溪职校升格为省重点职校,安溪华侨职校、陈利职校成为市级重点职校。
  2002一2006年,职业中专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专业设置趋向技能型、实用性,办学层次与办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安溪华侨职校、陈利职校增设综合高中,安溪职校与黎明大学联办“3+2”制5年大专班,华侨职校与集美大学联办成人大专班。成人中专、中等专业学校均纳入职业中等教育学校系列。安溪职校、陈利职校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华侨职校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7年,全县有安溪职校、华侨职校、陈利职校、慈山农校、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慈山分院、安溪卫校、省艺校安溪分校、海联中专学校8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35个,招生3499人,职业中专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招生比例为1:2.43,在校学生9359人,教职员工583人,专任教师419人。
  三、技工学校
  1991年,县内有泉州市技工学校安溪分校(前身为1981年开办的晋江地区技工学校安溪分校,位于虎邱镇),面向全市招生。至1993年春季,该校仅招收城镇户口学生,毕业生由劳动部门分配。1993年秋季,兼招农村户口学生,不包分配。是年,安溪十五中职业高中与初中部分离,成立安溪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安溪分校与安溪职业学校实行“一所学校、两块牌子”。
  1994年12月12日,成立泉州市技工学校安溪分校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全市茶叶、水电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1995年5月,泉州市技工学校安溪分校改为独立建制的技校,更名为泉州市安溪技术学校。1997年,该鉴定站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认为全国首批合格职业技能鉴定站。2000一2007年,安溪技校建立全省茶艺师、评茶师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该校利用“两站两基地”开展就业、再就业与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行“多种证书”制度,培养一专多能技术人才。
  第五节 特殊教育
  一、发展概况
  1991一1992年,全县残疾儿童除少数往外地聋哑学校就学外,多数人在所在地的学校随班就读。1993年9月,县教育局在城厢土楼小学寄招弱智儿童辅读班1班,招生14人。1994年6月,贯彻国家《残疾人教育条例》,县教育局开始筹办安溪特教学校。1996年秋季,“玉碟教学楼”落成,安溪县特殊教育学校正式创办并招生,校址位于城厢镇益民路117号一227号。是年,开设聋哑2个班,开智3个班,在校学生71人,教职员工20人,其中,公办教师16人。
  1997年,残疾儿童教育纳入“两基”工作范畴,办学条件日趋完善。省政府对安溪“两基”验收,认定安溪县“三残”(视残、听语残、智残)入学率为84.4%。2001年12月,安溪县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成为当时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的特殊教育先进县。
  2002年,安溪特殊教育学校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三残”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是年,“三残”儿童入学3368人,入学率90.25%。2004年,入学3270人,入学率97.15%。是年,因城区建设需要校舍拆迁,租用参内乡圆潭村聚源纸塑包装厂厂房上课。2005年,台湾乡亲王永庆捐资1000万元兴建安溪县特教学校,并更名为安溪县明德特教学校。12月,安溪县明德特教学校破土动工建设,新校舍位于城厢镇古山村(二环路北侧),占地面积4.7公顷,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办公楼、教学楼、食堂、师生宿舍楼、风雨操场,配有各种教室、实验室、实习室、劳动技能室、康复训练室、生活服务室等各种功能用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是年秋,特殊教育同步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2006年,全县“三残”儿童入学2823人,入学率92.02%。2007年11月,安溪县明德特教学校竣工。是年秋季,该校招生27人,在校学生105人,开设11个班;教职员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8人,大专以上学历17人。是年,全县“三残”儿童入学2103人,入学率95.50%。
  二、学制课程
  1996年,安溪县特教学校开始面向全县招生,包括招收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分为聋哑班和开智班两部分,皆为九年一贯制。教学实行小班化,执行教育部《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聋哑班开设语文、数学、体育、思想品德、律动(舞蹈)、写字、美工、沟通与交流、劳动、综合实践等课程,坚持以“口语为主,手语为辅,面向全体,注重差异”为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序教育;开智班开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运动保健、康复训练、唱游与律动、劳动技能、写字、体育活动、艺术休闲等课程。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聋哑、开智教材,每周教学总课时28一30课时,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知识、学会技能。1998年,听残学生汪建生多次在省残运会、全国残运会获田径金、银牌。2003年,该校的小品《春天还会远吗》和舞蹈《惠安哑女长大了》获省残疾人文艺会演一、三等奖,并于2004年获全国残疾人文艺会演三等奖。至2007年,该校有毕业生178人,多数参加制茶、制衣、美发等工作。如黄德坤在家乡开美容美发店;黄月凤、郑德钦在纬璇制衣有限公司任职,成为车间技术骨干。安溪县明德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福建省首批特殊教育标准化学校”。
  第六节 成人教育
  一、初级文化教育
  1991一1996年,全县扫盲工作纳入“两基”达标工作评估内容,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扫盲工作的局面。1997年,安溪县相继通过市政府、省政府和国家教委“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验收。1999一2002年,巩固扫盲成果,农村扫盲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技术教育上来。农民接受实用技术培训9万人次,扫除青壮年文盲7000人次。全县青壮年非文盲率99.89%,连续四年通过市政府“两基”工作第一、二、三、四次年度跟踪督导检查。2003—2007年,全县扫除文盲3787人。
  二、文化技术教育
  1991一1997年,乡、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全县24个乡(镇)均建立文化技术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其中,凤城等8所镇文化技术学校达到省定“八有”(有健全的学校领导班子,有专职和兼职教师,有独立的校舍,有电化教学设备,有可供实习实验的校办厂场,有固定的办学经费来源,有符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办学规划,有学校管理制度和档案资料)标准。全县395个建制村建立文化技术学校,占总村数的90%。
  1998年,乡、村文化技术学校进一步发展。全县25所村级文化技术学校达到省级“五有”(有电视机、录像机、电脑、影碟、图书)标准。2001年,经省教育厅核查审定,安溪县湖头镇文化技术学校被确认为福建省示范性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二级)。至2004年,全县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
  2005一2007年,乡、村文化技术学校利用资源,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在茶区开展茶树栽培、茶叶制作技术培训,提高茶农技术水平。职校、民办实用技术培训机构利用师资和设施,帮助企业培训实用技术工人。全县开展各类技术培训、岗前培训4.35万人次,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中等职业教育
  1991年,全县成人中等教育学校有慈山农中、安溪卫生职业学校2所。是年,侨亲李尚大投资重建湖头农中;安溪卫校开设护理、药剂、乡村医士、卫生保健等7个专业。1992年,湖头农中更名为慈山农业中学。1993年,创办雅田电脑学校。1994年9月,安溪卫校被省卫生厅确认为福建省乡村医生系统化教育泉州市函授站。1995年,慈山农中与福建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办学,由职业高中升格为成人中专,先后开设畜牧兽医、园艺、村务管理3个专业。
  1996年,创办海联成入中专(雅田学校改制)、安溪培新成人中专、安溪育生成人中专,慈山农中设置村务管理专业,开办村级干部成人中专班,为县委组织部代培村务管理人才。至此,全县有成人中专学校5所。是年,安溪卫校被确认为泉州市继续教育基地。1998年,县委、县政府在慈山农中建立慈山农科教示范基地。2000年4月,县计生局在慈山农中设立安溪县计生“三结合”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委托慈山农中代训计生干部。2002年4月,慈山农中更名为慈山农业学校。是年,成人中专学校归入中等职校系列。2003年9月,安溪卫校与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办中专。
  2005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上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成人中等学历补偿教育任务日趋减少。全县成人中专学校数量减少,仅剩慈山农校、安溪卫校、海联学校3所,且皆列入中等职校系列。是年9月,安溪卫校被确认为福建省乡村医生规范培训点,共培训乡村医生2787人。1991—2007年,该校招收全日制学生3506人,在职卫技人员中专函授班885人,大专104人。
  四、教师进修培训
  1991年5月6日,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经省教委核查,定为由县管辖的具有中等师范性质的成人学校。根据“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办学原则,发挥全县教师培训、教研和信息传递中心的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教研等工作。1999年,该校从凤城民主路迁往龙湖龙飞路8号。2001年,该校被确认为市级继续教育基地。2002年,该校被省确定为信息技术考点。2003年5月,该校被市教育局确认为小学校长培训基地。2004年1月,该校与福建师大签订协议,设立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中心。2007年,该校教职员工4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6人,特级教师2人。
  五、高等教育
  (一)自学考试
  1991一1998年,安溪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进入发展阶段。自考开考专业有汉语言文学等32个专业,参加自考4860多人,获得大专和本科学历证书225人。
  1999年后,全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入大发展阶段。至2000年,全县自考开考专业32个,参加自考3897人,获得大专和本科学历证书237人。2001—2002年,自考开考专业43个,参加自考1.3万人次,获得大专和本科学历证书732人。
  2003年起,全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开设自考本、专科各专业网上报名。报考及毕业时间分别为每年4月、10月。5年间,毕业1344人。至2007年,全县有3200多名小学教师参加小教专科自考,1326名获得大专毕业证书。
  (二)电大教育
  1991一1997年,安溪电大工作站探索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办学,为社会培养各类急需人才。先后开设成人专科、普通专科(高职高专)、注册视听生、电视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教育
  等形式。授课途径除广播电视外,还运用录音、录像、光盘、多媒体和网络。先后开设中文、法律、财会、行政管理、英语等10多个专业,培训公务员2000多人次。其间,1995年,安溪电大工作站新开设注册视听生(免试入学)的法律、财务会计2个专业,招生59人。
  1998年,实施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电大招生规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理念、思想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都发生深刻变化。至2001年,开设中文、法律、财务、会计、小学教育等专业,招生685人。
  2002一2004年,安溪电大工作站开设“开放教育”有关专业,招收法学、小学教育专业新生168人。2005年起,开办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招收法学、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等本科学员;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首次开设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2个专业,招收学员132人。至2007年,累计招收大专生477人,毕业460人;注册视听生(专科)648人,毕业445人;开放教育(专科招收)957人,毕业674人;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招收54人(本科),毕业20人。安溪电大工作站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评估验收。
  附:教育“两基”达标通过验收
  1994年,安溪贯彻国家教委关于在20世纪末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的战略目标,依法宣布实施小学五年义务教育。县委、县政府提出“聚全县之力,攻‘两基’之坚,建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规划。县教育局组织“两基”工作队,下乡(镇)指导实施“两基”达标工作。各乡(镇)、村(居)、学校落实“两基”达标各项措施,建立义务教育档案。
  1995年,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实现“两基”达标的决定》《安溪县1995一1998年实现“两基”规划》;成立县“两基”达标领导组;县委书记、县长分别与各乡(镇)书记、乡(镇)长签订《安溪县实现“两基”目标管理责任书》。此后,县委、县政府每年把“两基”工作列入当年为民办实事计划,向各乡(镇)颁发“两基”工作任务书,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两基”工作汇报;各乡(镇)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两基”工作,形成全县上下、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抓“两基”达标工作的局面。
  1996年,安溪县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是年10月,县委、县政府组织12个部门80名干部检查各乡(镇)“两基”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省委宣传部、省教委组织专家到安溪县视察,检查“两基”工作。
  1997年,安溪县“两基”工作进入攻坚阶段。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两基”攻坚动员大会,县教育局与各中学、学区校长签订《实现“两基”工作责任状》。2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教育“两基”攻坚实行“两线承包”责任制和实施意见》。4月14日一18日,经市政府扫盲检评组核查认定,安溪县基本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5月23日一27日,省政府对安溪县扫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认定安溪县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县”。至是年7月,全县共扫除青壮年文盲30386人,城镇企事业单位青壮年非文盲率98%,农村95%以上。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各乡(镇)、中小学下达《关于认真做好巩固教育成果和“普九”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10月29日一31日,国家教委成教司助理司长张绍文率省教委领导对安溪县扫盲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1998年1月,县委、县政府先后颁发《安溪县农村教育集资管理实施办法》和《安溪县“两基”达标捐资实施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两基”达标捐款活动。全县建立“两基”工作五日一汇报制度。4月6日一10日,泉州市政府对安溪“普九”工作进行核查。核查结果:3年间,全县初中在校学生纯增3.3万人,小学生纯增3.2万人;新扩建校舍33.5万平方米,“两基”各项指标基本达标,安溪县“普九”工作通过市政府核查。5月24日,“普九”工作通过省政府核查、验收。11月上旬,安溪县通过教育部“两基”评估、验收。
  1999年后,全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1999年11月、2000年11月、2001年6月、2001年12月、2002年10月安溪县分别4次通过市跟踪检查,1次通过省跟踪抽查。2004年,全县正式启动“双高普九”(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工作,“两基”工作进入新阶段。
  第七节 招生考试
  一、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1991一1993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由国家下达招生指标到省,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由省组织统一考试、评卷、录取。全国高等院校按理工、文史、外语、体育、艺术5大类,普通高中毕业生按类报考。考试科目理工类7科,文史类6科,其中,理工、体育类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文史、外语、艺术类为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全县设安溪一中1个考点。考务工作由县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负责,下设办公室。招生工作由省高招办负责。
  1994年,高等学校招生不再区分公费生和自费生,新生一律缴费上学,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是年起至2000年,高考科目实行“3+2”新模式,仍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2001年起,高考科目设置实行“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模式,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是年,高校招生全面实行远程网上录取。2003年,全省实行网上阅卷。2004年起,高考命题由福建省自主命题。2005年,全县设安溪一中、铭选中学、安溪六中、沼涛中学、恒兴中学5个考点,全部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实行网上巡视。2007年,全县设安溪一中、铭选中学、安溪六中、沼涛中学、恒兴中学、梧桐中学6个考点。1991—2007年,全县高考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23人、被北京大学录取24人。
  二、普高中职专学校招生考试
  1991一1994年,安溪县普高、中职专学校招生考试(简称中考)由省教育厅命题,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6科。考务工作由市、县分工负责,招生工作由县招生委员会负责,下设办公室。全县设12个考点。中专与重点职校成为初中毕业生的热门选择。
  1995年,中考命题改为若干地市联合命题或泉州市组织命题。安溪一中统招实行部分优秀生保送制度。安溪一中及部分达标中学招收特长生。1997年,达标高中招生与非达标高中招生同时进行,分类录取;独生子女、少数民族子女、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子女实行加分制度。中专、职校与重点高中均成为初中毕业生的热门选择。1998年,中考加试体育。安溪县制定实施《安溪县中考管理办法》和《安溪县中考评卷管理办法》,考试管理规程既严密又具有操作性。是年,沼涛中学创办高中,第一学年就扩招2个班级,高中热初见端倪。
  2002年,中考科目增加历史、地理、生物三科,由县自行命题;政治科实行开卷考试。2003年,中考历史科与政治科合卷。是年,首次统一进行初二年地理、生物的单科结业会考,分值按10%的比例折算,计入该生中考成绩。2005年起,设立县考试中心,负责中考及录取工作。职业学校招生趋冷,高中热凸显,全县各所高中先后扩招,办学规模比20世纪90年代扩大1倍—2倍。
  2006一2007年,中考实行网上报名及语、数、英3科原始成绩加其他学科成绩,并按A、B、C、D4个等级录取的制度。全县考点15个,全市实行网上阅卷。安溪一中统招生预留一定指标,奖励巩固生额工作成效突出的学校。
  一、教师构成
  来源
  1991一1993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主要来自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民办、代课教师顶岗。1994一2001年,继续接受大中专师范类毕业生分配,民办教师分批转为公办教师,招收部分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参加南安师范“民师班”学习,毕业后予以录用。1998年,从寿宁县、省外等地招聘40名教师。2002—2007年,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不包分配,采取招聘的形式予以部分安排就业。幼儿园、小学不再新分配教师。
  构成
  1991年,全县共有教职员工7272人,其中,公办教职员工5975人,民办教职员工1297人,代课教职员工677人;专任教师5866人,其中,公办教师4709人,民办教师1157人,代课教师1629人;本科学历153人,其中,高中任教136人,职校任教17人。学历达标率高中45.95%,职业学校13.07%,初中69.67%,小学51.07%,幼儿园15.98%。2007年,全县共有教职员工11603人(包括民办学校),公办学校教职员工10742人,专任教师9975人,其中,职业学校教师419人,高中教师1141人,初中教师2946人,小学教师5223人,幼儿园教师218人,特教教师28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2473人(研究生5人,本科2468人),其中,职业中学任教276人,高中任教1047人,初中任教1030人,小学任教93人,幼儿园任教25人,特教学校任教2人。学历达标率高中91.76%,职业学校65.87%,初中97.25%,小学99.14%,幼儿园100%。
  表26-61991—2007年安溪县参加中考考生录取情况表单位:人
  二、教师培训
  非学历培训
  1991一2007年,全县小学新教师由县教师进修学校与各学区培训,中学新教师由市教育学院、泉州师院培训。先后培训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3000多人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7876人次;县级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542人,小学教师幼教转岗培训106人,小学教师英语、信息技术(脱产一年制)培训近300人,小学教师职务培训6995人次;中小学教师参加远程继续教育5200多人次,小学校长岗位培训13期953人次,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6期210人次,小学校长提高培训10期952人次;组织中学校长分别参加华东师大、福建师大、省教育学院、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院培训500多人次。
  学历培训
  1991一2007年,县教育部门通过举办函授学习、脱产学习、在职进修等形式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其间,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中师函授14个班700人,毕业603人;组织专业合格、学历未达标的小学教师参加中师函授806人,毕业803人;组织幼儿园教师参加函授3个班150人;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华东师大、福建师大、福建教育学院等高校进修300多人,参加电大学习400多人,参加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中心学习100人。2007年,县教育局与华东师大协议,在安溪设立研究生课程班教学点,全县有155名教师参加学习,县教育局和有关学校各资助1/3学费。
  三、教师待遇
  政治待遇
  1991一2007年,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师政治待遇、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全县教育系统有33人次被县委组织部评选为县级优秀拔尖人才;180人次获省级表彰,10多人次获国家级表彰;18人次当选为中共安溪县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代表,4人次当选为中共安溪县委委员或候补委员;34人次当选为安溪县第十一届至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69人次当选为政协安溪县第六届至第十届委员会委员;10人次当选为市党代会代表、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政协委员;有9名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近千名教师参加县级以上各种研究会、协会。各校建立教代会制度,发挥教职员工民主管理作用。
  经济待遇
  1991一2007年,全县教师经济待遇不断提高,教师享受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凡符合退休年龄规定,教龄满30年(女25年)教师可领取原工资100%退休金。教师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
  表26-71991—2007年安溪县专任教师情况表单位:人
  时实行工资制度改革,享受住房公积金补贴及其他地方财政补贴,实行医疗保险制度。其间,2004年,对在山区工作10年以上的807名优秀教师,浮动一级工资奖励,对205名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实行津贴工资奖励。是年起,全县教职员工(公办)工资从乡(镇)财政发放改为县级财政统一发放。
  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1991年4月,安溪县成立小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和中学中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是年,培文师范成立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1993年始,申报中学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由泉州市评审。1998年起,小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由县评审。2005年,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不受职数限制,而聘用专业技术职务则根据各单位核编职数而定。至2007年,经各级评委会评审通过的教师各项专业技术职务10382人,其中,高级技术专业职务54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3167人,初级专业技术职务6674人。
  第九节 经费与设施
  一、教育经费
  (一)财政投入
  1991一2007年,县委、县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实现“三个增长”(义务教育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二)教育费附加
  1987年始,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开征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费附加。1991—2007年,全县累计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5589.5万元。1991—2003年,全县累计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3712.36万元。2002年,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至2007年,全县累计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2185万元。
  (三)社会筹措
  1991年,全县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共3363.6万元,其中,城乡集体集资221.9万
  表26-81991—2007年安溪县财政投入教育经费情况表单位:万元
  元,个人捐资15.5万元,侨胞、港澳台胞捐资2506.8万元,其他集资619.4万元。2002年,全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共4046.9万元,其中,城乡集体、个人集资403.9万元,侨胞、港澳台胞捐资1880万元,其他集资1763万元。2005一2007年,全县城乡集体、个人集资办学3500多万元,侨胞、港澳台胞捐资办学3830多万元。2007年,各级各类教育基金会59个,资金2889.3万元,其中,刘鸿基教育基金会460万元,林孝祥教育促进会100万元。
  (四)“希望工程”
  1994年12月,安溪县成立“希望工程”实施领导小组。1995年起,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宣传活动。先后得到福建省“希望工程”管理办公室、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等单位和个人资助,共筹资600多万元。
  1995一2004年,建设蓬莱镇登山小学、新林小学,龙门镇养正小学,长坑乡中华小学、山格小学、三村小学、珍田小学,魁斗镇镇西岭尾小学,祥华乡白玉小学,芦田镇三洋小学,金谷镇元口小学,尚卿乡科洋小学等12所希望小学。
  2005一2007年,建设西坪镇柏叶小学,虎邱镇少卿小学,剑斗镇举口小学,感德镇尾厝小学、福德小学和霞庭小学,湖上乡盛富小学,尚卿乡灶美小学,龙涓乡举溪小学、内灶小学,福田乡丰都小学,长坑乡扶地小学,龙门镇洋坑小学等13所希望小学。至2007年,共建设25所希望小学,每校得到资助20万元—25万元。
  (五)勤工俭学
  1991一1999年,安溪县“一校一地”(1989年3月,全省勤工俭学工作会议精神,提出全省农村中小学分期分批实现“一校一地”规划,各乡、镇积极为每一所学校提供一个农业劳动基地)工作通过省教委检查验收。全县460所学校共有山林、茶园、果园、田地等劳动基地726个,总面积668公顷,均办理产权公证。全县有18所中小学创办校办企业,勤工俭学总收入760万元。
  2000—2007年,由于校办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不高以及安全要求等因素,校办企业陆续停办,仅存安溪一中印刷厂。
  二、教育设施
  (一)校园校舍
  1991年,全县中学占地面积57.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8.19万平方米;职业学校占地面积25.5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122.3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1.97万平方米;幼儿园占地面积322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63平方米。
  表26-91991—2007年安溪县侨胞、港澳台胞捐资办学情况表单位:万元(人民币)
  1992一2006年,通过多种渠道筹资,加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加强“十配套”(校舍、校门、围墙、课桌椅、操场、厕所、升旗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劳动生产基地)建设,教育设施明显改善。至2007年,全县先后新建32所中学、20所小学和1所特教学校,扩建安溪一中、梧桐中学等200多所学校,完成县实验小学整体迁建,常年进行校舍危房改造,共新建、扩建(翻建)校舍总面积96.74万平方米,总投资7.68亿元。全县中学占地面积169.5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3.82万平方米;职业学校占地面积145.5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99万平方米;小学占地面积151.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81万平方米;幼儿园占地面积17.1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21万平方米。
  (二)教学设备
  1991年,全县中学实验室建筑达标校2所,职业学校实验室建筑达标校1所,体育馆达标校8所,理科教学仪器达标校5所,音乐教学设备达标校2所,美术、体育器材达标校各1所;小学实验室275平方米。
  1992一1998年,以“两基”达标验收为契机,不断改善、充实教学仪器、实验设施。小学、初中教学设备按照“两基”达标必备办学条件进行配备,完全中学按“两基”达标Ⅰ类或Ⅱ类标准配备。
  1999一2006年,开展“普及实验县”迎检和巩固工作,通过省政府“普及实验县”验收。全县中小学教学仪器与设备总价值7005万元。安溪县被省教育厅授予“福建省实验教学普及县”。
  2007年,全县有独立实验楼的学校12所,有综合实验楼的学校20所,中学实验仪器达标校22所,体育场馆面积达标校22所;体、美、音器材达标校分别为18所、21所、19所;全县小学实验仪器达标校69所,体育场馆达标校81所,体、美、音器材达标校分别为56所、46所、31所。
  (三)图书室(馆)
  1991年,全县中学图书馆达标校1所,职业学校图书馆达标校1所;中学图书馆面积3695平方米;小学图书室面积1088平方米。中学图书藏书达标校7所,藏书19.55万册,职业学校图书藏书9600册。
  1992年后,全县学校以“两基”达标验收为契机,加大学校图书设备投入。1998年,全县中学图书81.7万册,生均11.34册。安溪一中图书馆通过“达标图书馆”省级验收(2000年授匾)。小学图书149.5万册,生均9.24册。
  1999一2007年,各学校大量添置图书藏书。全县中学图书144.17万册,电子图书3.27万片;职业学校图书26.27万册,电子图书5491片;小学图书175.04万册,电子图书1.19万片;幼儿园图书
  3.34万册,录像录音带6004盘。2007年,省读书援助协会、省教育厅关工委德育中心为安溪县学校配备图书223万册,支援20所学校图书馆按照省级图书示范馆(室)标准进行建设。是年4月,安溪一中、铭选中学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示范图书馆”。
  (四)电化教育
  1991一1997年,重点中小学率先开展电化教育,城区部分学校设立语音室、多媒体教室。1998一2005年,全县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20间,配备电脑600台,建设多媒体电化教室137间。
  2006一2007年,全县实施福建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县配套信息技术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学校自筹101万元,共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点66所,卫星教学收视点173所,计算机网络教室48间,多媒体教室64间;配备一套多媒体“助学先锋”软件的中小学91所,添置教学资源库的中小学72所。2007年,全县中学微机室面积10950平方米,语音室4842平方米,计算机4281台,建立校园网27所;职业学校教学计算机1557台,语音实验室座位1566位,多媒体教室座位2095位,网上教学课程11种;小学微机室面积7375平方米,计算机5127台。是年5月,安溪县被福建省远教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确认为全省“首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省级验收合格县”。
  第十节 机构与管理
  一、机构
  (一)县级机构
  县委教工委
  2005年12月,中共安溪县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成立(简称县委教工委),为正科级建制,与县教育局合署办公,编制3人,实有3人。
  县教育局
  1991年,安溪县教育局(简称县教育局)内设人秘股、计财股、中教股、初教股、幼教股、职教股、成教股、督导室、学校生产管理股、电大工作站、自学考试办公室、教育附加费征收办公室,编制60人,其中,行政21人,事业37人,工勤2人,实有64人。1997年,县教育局人秘股分为办公室和人事股,内设13个股(室),编制60人,其中,行政25人,事业34人,工勤1人,实有65人。2002年,县教育局内设办公室、人事股、计划财务股、中等教育股、初等教育与学前教育股、职教成教股、学校德育执法监察股,编制62人,其中,行政17人,事业45人,实有66人。2003年9月,安溪县普教督导室更名为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2005年8月,初教股与幼教股合一。2007年,县教育局内设股室没变,编制64人,其中,行政17人,事业45人,工勤2人,实有66人。
  (二)基层机构
  1991—2001年,全县24个乡(镇)成立教育委员会;小学设立学区。2002年,各乡(镇)小学学区改制为中心学校。
  二、管理
  (一)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
  1991一2007年,全县实行“分级办学、分工管理、分类指导”教育管理体制。泉州慈山财经中专历经市县共管、省财政厅主管、市主管;安溪培文师范由泉州市办、市县共管;安溪卫校由县卫生系统办学及管理;县教师进修学校、县直完中、职业中专、小学、幼儿园由县办县管;乡(镇)完中、初级中学、各中心校由县、乡(镇)共办共管,以乡(镇)管为主;基层各小学、幼儿园由乡(镇)、村(居)共办共管。
  干部任免体制
  1991一2005年,学校干部由县委宣传部管理。2006一2007年,学校干部由县委教工委管理,其中,完全中学、职业中专校长由县政府任命,副校长及初中校长、县直小学、幼儿园、各中心校长由县委教工委或县教育局任命。
  学校管理体制1991年,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2001年,在安溪六中、沼涛实验小学、东方中学和龙门学区进行以深化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为重点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02—2007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仍然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
  (二)教师管理
  1991年,全县继续执行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制度,按思想政治、业务两方面进行考核,分为优
  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1996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管理若干意见》,规范中小学教师管理工作,明确规定教师进城调动必须在基层工作满8年以上。是年,开展教师资格过渡认定工作,全县教师资格过渡认定5978人。
  1997一2001年,加强学校班子和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县教师队伍中开展“爱岗敬业”“学校管理年”及“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启动“十百千万新世纪园丁工程”,首批评选出5名优秀校长、80名学科带头人、680名骨干教师。开展教师资格正式认定工作(须经普通话测试合格),有3512人通过认定。
  2002一2004年,通过教师资格认定2538人。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教师队伍管理的暂行意见》,对教师的调动、招考、培训选拔、考核奖惩制定配套措施。实行教师调动进城、学校用人“凡进必考”制度。实行支教制度。在全省率先推出奖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山区优秀教师的举措;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新分配的教师档案归县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2005一2007年,通过教师资格认定1694人。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继续实行名优教师津贴奖励、山区优秀教师奖励制度及“凡进必考”制度。出台《加强和完善学校干部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印发《安溪县2007—2010年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三、教育督导
  1991一1993年,开展“六项督导”(教育管理、事业发展、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校舍设备、德育工作)。199一41998年,开展“两基”工作督导。1999—2003年,开展“两基”跟踪检查,制订《安溪县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方案》,并进行督导。
  2004一2006年,对各乡(镇)开展“双高普九”达标评估验收督导;对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专项督导、常规督导和随访督导。至2007年,先后对92所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有17所学校被评为“泉州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4所中小学被县政府授予“安溪县首批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78所学校被授予“安溪县首批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合格学校”。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