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质量技术监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05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质量技术监督
分类号: TU712.3
页数: 7
页码: 738-744
摘要: 1991—2007年,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执行《计量法》《标准化法》和《产品质量法》,加强计量、标准化和产品质量管理,推行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打击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全县经济发展。
关键词: 安溪县 经济管理 质量监督

内容

1991—2007年,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工作方针,全面贯彻执行《计量法》《标准化法》和《产品质量法》,加强计量、标准化和产品质量管理,推行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打击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全县经济发展。
  第一节 标准化管理
  一、标准化实施
  企业标准化
  1992年,对全县企业所执行的产品标准状况进行清查造册,建立企业标准化档案125家。1999年,建立全县工业企业生产基本情况数据库和产品标准备案制度,为推行产品标准动态管理打下良好基础。2005年,开展企业标准清理工作,对2001年12月31日前备案的44项企业标准进行清理,其中,废止38项,限期整改6项。
  消灭无标生产
  1996年起,开展“消灭无标生产”活动。1998年,安溪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简称国质监)列为全国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1999年,全县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4%,通过省消灭无标生产验收组验收,被国质监评为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县。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3年4月,县政府成立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县申报办),办公地点设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县申报办按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开展申报工作。2004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安溪铁观音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注册进行技术审查,获得通过。自2004年7月8日起,对安溪铁观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2005年,县政府出台《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产品数码防伪查询系统,把“安溪铁观音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和目前最先进的数码防伪技术相结合,建立专用标志电脑管理系统,使消费者通过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查询产品真伪。2006年,启用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
  二、采用国际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后,1992年,县标准计量所制定实施方案,以工业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开展采用国际标准工作。至2007年,全县水泥、石材、钢材等5种主要产品采用国际标准34项,其中,水泥24项,石材3项,钢材3项,陶瓷2项,电极糊2项。
  三、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991年,全县建立水稻、毛竹标准化示范乡20个,其中,水稻标准化示范、推广种植面积3333.3公顷,增收60万元。1998年,安溪乌龙茶农业产业化综合标准化项目先后被国质监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示范区、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0年10月,通过国家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组验收。2001年,安溪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基地县,并被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茶叶)出口基地县;2002年,安溪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南亚热带作物(乌龙茶)名优基地县。2003年9月,安溪油柿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获省级批准立项,示范时间3年。2007年,申报安溪麻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农业标准发布与实施
  1993年,实施安溪乌龙茶系列标准12项,通过农业部“安溪乌龙茶系列标准实施规范项目”验收。2000年7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安溪乌龙茶》DB35/405­2000省地方标准。是年8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安溪乌龙茶标准综合体》DB35/T103.1­2000省地方标准。2004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批准发布《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GB19598­2004国家标准,2005年1月1日起实施。是年4月,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安溪铁观音》GSB16­1894­2005国家样品标准;2006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批准发布《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GB19598­2006国家标准。2007年12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安溪油柿·栽培技术规范》DB35/T791­2007、《安溪油柿·鲜果》DB35/T792-2007、《安溪油柿·加工技术规范》DB35/T793-2007、《安溪油柿·柿饼》DB35/T794-2007等4个省地方标准。
  安溪铁观音标准
  2003年9月,成立安溪铁观音标准起草小组,经过标准起草及验证、广泛征求意见、多次修改,组织初审。2004年5月,通过国家专家组审查,认定国家标准《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是年11月,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GB19598­2004《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是年,国家标准委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第78号令)向安溪县下达GB19598­2004《原产地域产品·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修订计划。经过专家、学者反复修订,2006年12月发布GB/T19598­2006《地理标志产品·安溪铁观音》国家标准,2007年6月1日实施。
  四、商品条形码和机构代码
  1992年,推行商品条形码制度。至2007年,全县办理商品条形码352家,续展450家。1993年,推行组织机构统一代码制度。2000年,实行组织机构代码网上管理。2001年,推行组织机构代码电子副本,缩短组织机构代码办证服务时限,对新办企业尽快予以办理代码和发证。至2007年,全县共办理登记组织机构统一代码8376家。
  第二节 计量管理
  一、法定计量管理
  1991年,重点开展医疗卫生单位和工业企业计量达标考核。1993年,县医院率先通过计量达标考核。1996年,全县15个医疗卫生单位全部通过计量达标考核。1998年,复查合格。至是年,全县有74家工业企业计量达标考核合格。1999一2007年,坚持开展计量达标复核及医疗卫生单位计量达标复核。
  二、计量执法
  1991一2007年,全县重点对加油机、台案称、婴儿称、地秤、架盘天平、分析天平、砝码、血压计等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并重点对化肥、水泥、茶叶、食品、瓶装液化石油气定量包装和加油机计量进行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查处计量违法案件70起。
  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1991—2007年,全县先后建立加油机、电能表、血压计、二三四等砝码、电话计费器等7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第三节 质量监督管理
  一、质量管理
  1991年,县标准计量所组织生产企业62人参加全国质量监督管理岗位函授班学习,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1992年,成立安溪县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标准计量所,重点打击生产和经销伪劣茶叶、水泥和危害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农业生产资料及国产名牌产品。1993年,印发《产品质量法》5500多份,分发全县。1995年,启动福建名牌产品评价工作。1998一2000年,开展以化肥、钢材、眼镜(架、片)、热水器、饮用水、酱油、白酒和茶叶等产(商)品为重点的质量放心工程和企业“质量放心工程示范店、示范单位”活动,全县产(商)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启动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工作。2004年,做好质量、标准化档案建档,共建立企业质量档案73家、标准化档案125家。2005年,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调查建档工作,共建档179家。各乡(镇)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小组,初步形成县、乡(镇)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网络。2006年,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普查建档和整治工作,共普查登记各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11家,其中,证照齐全26家,仅有一证的9家,无证无照176家。对无证企业开展整治工作。2007年,开展全县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现获证企业巡查100%到位、小作坊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10类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质量档案。做好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企业签约入网工作,共有54家企业签约入网,30家企业申请密钥。
  二、质量认证
  1994年,开展ISO9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湖头水泥有限公司成为全县首家通过ISO9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999年,县政府出台《安溪县质量认证奖励办法》,鼓励企业实施产品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举办ISO9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知识培训班,44家企业派员参训。2003年,开展ISO9000、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等标准体系认证和创名牌、国家免检活动。2004年,推动企业开展质量认证活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举办全县认证知识培训班5期,296家企业参训。2006年,启动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试点工作,安溪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成为首批试点企业。至2007年底,全县有55家企业取得各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三、质量监督
  1991一1995年,开展以茶叶、水泥、石板材、石油制品、建材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为主的“百店千柜无假货”行动。全县有7家企业被评为市级“无假货商店”。
  1996一2007年,组织对茶叶、水泥、钢材、白酒、农资(化肥、农药)、电缆电线、水暖器材、食品饮料、成品油、汽车配件、鞋类、罐头、陶瓷、配装眼镜等产(商)品进行质量抽检,合格率由1996年的64%提高到2007年的93.3%。
  四、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
  2000年,原由行业主管部门受理和发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工作,转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管理。是年,共取缔5家无生产许可证水泥生产企业,关闭7家水泥企业。2001年,组织对小麦粉、大米、食用油、酱油、食醋5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基本条件专项检查,取缔1家无证无照酱油生产企业。2003年起,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举办一期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知识培训班,38家食品生产企业派员参训。2004年,完成新8类(挂面、糖果含巧克力、果脯蜜饯、淀粉含淀粉制品、酱腌菜、啤酒、葡萄酒、黄酒)食品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专项调查,100%建立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数据库。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开始对茶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开展茶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专题培训,90多家企业派员参训。有20多家茶叶企业申请取证,2家通过现场核查。2006年,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巡查制度,签订《产品质量承诺书》,明确监管人员监管区域责任,做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系统(FQS)食品企业信息录入。有62家企业通过现场审核,33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2007年,有220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并组织23家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年度自查。
  五、质量行政执法
  打击制售假窝点专项行动1991—2007年,开展关系人身安全健康的商品(如电器、电线、各类食品)、重要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膜、水泥、钢材)、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商品(如蜂窝煤、化妆品、鞋类)等产(商)品的制售假窝点专项行动,捣毁制售假窝点6个,没收、销毁一批假冒伪劣产(商)品。
  农资专项打假活动
  1991年起,打击化肥、农药假冒伪劣、过期失效、无生产许可证等违法行为。2002一2007年,检查138家经销化肥、农药等农资企业695批次的商品,查获无证、假冒伪劣化肥106.5吨,过期失效农药977瓶(包),货值10.52万元,立案查处10起。
  产品专项整治活动
  1991—1998年,开展水泥、茶叶、黄金饰品等专项执法检查。1999一2000年,开展化肥、钢材、水泥、茶叶、眼镜(架、片)、热水器、饮用水、酱油、白酒9类产(商)品专项整治,查处假冒伪劣产(商)品36批次,销毁一批假冒伪劣商品。2001一2004年,开展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5类产品,及肉制品等10类、挂面等8类食品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专项抽查和调查,查处假冒伪劣商品货值202.85万元。2005年,开展以酒类、婴幼儿奶粉等15类食品为主的食品市场专项检查,立案查处25起。2006一2007年,开展成品油、建材、计量定量包装、纸制品等专项整治和打假行动,立案查处案件34起,查处一批假冒伪劣商品。
  第四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一、检验检测
  2000年7月,全县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起重机械、液化气钢瓶(统称锅容管特)等设备的安全监察工作由县劳动局划入县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一2007年,全县检验锅炉253台(检定率100%)、压力容器122台(检定率99%)、液化气钢瓶75730只(强制报废2653只)、电梯431台、起重机械159台、压力管道在线检验6325米。
  二、普查整治
  2001年7月,成立安溪县锅容管特设备普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安溪县锅容管特设备普查整治方案》。12月,基本完成普查工作。2002年,组织对普查资料进行核实、汇总整理成册,并通过市级验收。2003年,开展无证锅容管特设备整治和液化气瓶普查整治,建立以液化气瓶充装单位为安全责任主体的安全监管新模式。2006年,成立非煤矿山桅杆起重机安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安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质监局关于非煤矿山桅杆起重机安全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部署全县非煤矿山桅杆起重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2006一2007年,拆除2台非煤矿山桅杆起重机设备,停用封存3台设备。至2007年,共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398份,整治特种设备292台。全县未发生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三、作业人员培训
  2005年,举办1期特种设备(行车)作业人员培训班,参训56人。2006年,举办1期锅炉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法律法规培训班,参训57人。2007年,举办1期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班,参训52人,获证40人。
  第五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1996年7月,安溪县经济贸易局加挂安溪县技术监督局牌子,内设质量管理监督股、标准计量股,行政编制4人。1997年10月,增设综合股,人员17人。2000年7月,安溪县技术监督局从安溪县经济贸易局析出,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垂直管理,更名为安溪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简称县质监局),行政编制5人。2001年12月,编制增至11人,其中,行政10人,工勤1人。2002年8月,县质监局内设办公室、综合管理股和监督稽查股。2007年,机构没变,人员27人。
  二、事业机构
  县标准计量所
  1991年,安溪县标准计量所隶属县经济委员会,编制12人,实有10人。1996年,县标准计量所隶属县技术监督局。2007年,隶属没变,编制12人,实有9人。
  县乌龙茶质量检测中心站
  1991年,安溪县乌龙茶质量检测中心站(简称县茶检站)隶属县标准计量所,编制5人,实有3人。1996年,县茶检站隶属县技术监督局。2001年10月,县政府批准成立安溪乌龙茶标准化监测检验中心,挂靠县茶检站,内设审评室、理化检测室、重金属检测室、农残检测室、微生物检测室。2004年,该站通过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2003年12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在安溪成立泉州市茶叶质量检验站。2004年5月,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在安溪成立福建省茶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5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在安溪筹建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挂靠县标准计量所。2007年,县茶检站编制5人,实有13人,实行“一套人马、一套设备、五个机构、合署办公”。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下册

《安溪县志 下册》

本册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本册设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13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